浅谈中国银行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
《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
附件2:
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
第一条为丰富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相关自律规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信用违约互换指交易双方达成的,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信用保护买方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由信用保护卖方就约定的一个或多个参考实体向信用保护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合约,属于一种合约类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第三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与者(以下简称参与者)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时应确定参考实体(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公司、合伙、主权国家或国际多边机构),并应根据债务种类和债务特征等债务确定方法确定受保护的债务范围。
第四条信用违约互换产品交易时确定的信用事件范围至少应包括支付违约、破产。
根据参考实体实际信用情况的不同,可纳入债务加速到期、债务潜在加速到期以及债务重组等其他信用事件。
第五条本指引由交易商协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第六条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1。
防违约、加保险——信用违约互换正式“浮出水面”
则(2016年版)》。责任编辑:zjj
完!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四物物的作用和功效 ty948htvv
索通过市场化的信用衍生产品,增强当地企业在债券市 场的融资能力。基于上述背景,交易商协会对原有《银 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进行了修订 完善,在已有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两 项产品
的基础上,推出信用违约互换、信用联结票据两项新产 品。据交易商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信用违约互换是盯 住参考实体相关债务的信用风险,由卖方为买方提供风 险损失保护的双边合约;信用联结票据是附有现金担保 的信用
这份“保险”,还是得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设机构的 实力。据了解,山西拟参照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 公司模式,组建“山西版”信用增进投资公司,相关筹备工 作已经启动。这将是全国省级层面第一家开展信用违约 互
换交易的企业。除推出新产品外,业务规则还在控制风 险的前提下,放宽市场进入门槛;简化了创设流程,取 消专家会议制度等。为提高交易达成效率,交易商协会 还同步发布了《中国场外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基本术语与 适用规
备受关注的信用违约互换终于“浮出水面”。23日,中 国银行(601988)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修订后的《银 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以及信用 风险缓释合约、结票据等四份产品指引。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 和去产能不断推进,债券市场自去年以来违约事件快速 增长。特别是一些大型公募债出现连续违约后,投资者 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需求明显增加。一些地方政府也 积极探
违约互换产品,使投资者在未发生信用事件时取得本金 的利息和信用违约互换保费的双重收益,在发生信用事 件时用认购的本金向发行主体进行担保赔付。“这些产 品其实就是为购买的信用债再加上一份‘保险’,给投 资者提
解读中国信用违约互换
解读中国信用违约互换首发中金固定收益研究中国版CDS 的诞生和与海外CDS 的区别2010 年7 月中旬,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一款附有信用增进合约的中期票据,发行人为渝化医,信用增进合约的提供商是中债增信,该产品被称为“中国版CDS 的雏形”。
10 月交易商协会发布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相关指引,11 月23日,中国首批4 只共4.8 亿元名义本金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完成认购缴款和登记确权,并于次日开始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正式启动。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CRM)是指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及其他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简单的基础性信用衍生产品,凭证和合约的区别主要在于标准化和可流通。
广义而言,国外主流CDS 其实也是CRM 工具的一种,但与以CDS 为代表的国际主流的信用衍生产品相比,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具有以下鲜明的中国特色:1、参考主体由一揽子债务变为特定债项。
2、市场参与者实行分层管理。
3、集中托管清算,实施较高的市场透明度。
4、严格控制风险比率和交易杠杆。
总体来看,我国2010 年开始推行的CRM 是一种“简化版+监管加强版”的CDS。
产品充分考虑了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市场对于CDS 这一产品的顾虑,同时也体现了我国金融创新稳步推进、渐进式发展的整体思路。
CRM 市场发展及近年陷入停滞的主要原因自2010 年10 月交易商协会发布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指引及相关配套文件后,截至12 月9 日,共有11 家交易商达成了23 笔名义本金合计19.9 亿元的CRMA 交易,另外3 家机构创设的首批4 只CRMW 名义本金共计4.8 亿元也于11 月24 日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
但度过初设期后,CRM 市场发展逐步放缓,成交活跃度降低,甚至在11 年上半年出现了合约交易为零的尴尬局面。
截止2012 年底,共有16 家交易商达成了47 笔CRMA 交易,本金合计40.4 亿元,此后一直没有达成新的CRMA 交易。
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1、概述:(1)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CDS)又称为信贷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
ISDA(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于1998年创立了标准化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在此之后,CDS交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信用违约互换的出现解决了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使得信用风险可以像市场风险一样进行交易,从而转移担保方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
(2)流程:CDS的买方在有抵押下借款给第三方(欠债人),而又担心欠债人违约不还款,就可以向CDS的卖方购买一份有关该债权的合约。
买方会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卖方则向买方承诺,如果在合约期间所指定的资产出现了信用事件,就会向买方赔付相应的损失。
信用违约互换(CDS)基本结构按期支付固定的贵月(2)三方:4:申请贷款者B:放贷者(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C:保险提供者(3)流程:A向B申请贷款,8为了利息而放贷给A,放贷出去的钱总有风险(如果A 破产,无法偿还利息和本金),那么这时候C出场,由C对B的这个风险予以保险承诺,条件是B每年向C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
但万一A破产的情况发生,那么由C补偿B所遭受的的损失。
2、特点:从特点上来说,信用违约互换(CDS)属于期权(又称“选择权”,option)的一种,相当于期权的购买方(规避风险的一方)用参照资产(referenceasset)——即债券,来交换卖方(信用风险保护方)的现金。
由于期权的特点是买方只有权利而无义务,而卖方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因此一旦债券违约,买方就可以要求履约来转嫁信用风险。
3、为何现在推出CDS?实际上,“类CDS”产品在今年8月底已经试水,当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刊登公告,决定接受中信建投证券2016年第一期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创设登记。
这是中国20n年后再度出现该类产品,被市场解读为CDS“接近推出”。
中国版CDS和CLN交易规则正式发布(附全文)
中国版CDS 和CLN 交易规则正式发布(附全文)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信用联结票据业务指引》,《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和《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信用违约互换产品交易时确定的信用事件范围至少应包括支付违约、破产,可纳入债务加速到期、债务潜在加速到期以及债务重组等其他信用事件:成为信用联结票据创设机构需净资产不少于40 亿元人民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为参考实体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债务范围为债券、贷款或其他类似债务。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分为合约类产品和凭证类产品。
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
第一条为丰富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简称交易商协会)相关自律规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信用违约互换指交易双方达成的,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信用保护买方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由信用保护卖方就约定的一个或多个参考实体向信用保护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合约,属于一种合约类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第三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与者(简称参与者)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时应确定参考实体(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公司、合伙、主权国家或国际多边机构),并应根据债务种类和债务特征等债务确定方法确定受保护的债务范围。
在现阶段,非金融企业参考实体的债务种类限定于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
银行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
浅谈银行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摘要:信用衍生产品拥有高收益性和难以避免的高风险性。
中国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处在起步阶段,银行关于信用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信息披露还存在许多问题,以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为对象,借鉴美国银行相关信息披露的经验,探讨完善中国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管理政策;银行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70-02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又称信用违约掉期,作为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形式具有分离资产中信用风险、将市场信用风险集中度降低的作用。
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在2010年10月29日颁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标志着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中国式cds)试点业务在银行间市场正式推出,2010年11月5日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正式上线交易,标志着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要求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主要是针对信用保护买方而言的交易对手结算风险,即当信用事件发生时,信用保护卖方不能按约定向其进行赔付的风险。
信用违约互换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其价值随着信用等级和信用事件等的调整而发生变化,且价值变化方向及大小很难预估和判定,高风险是其主要特性之一。
信用违约互换的性质和交易方式的特点导致信用违约互换的交易方所面临的风险是多样性的,通常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其中,信用风险通常表现为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是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选择或制定的用于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和控制信用风险的措施、方案,其作用是指导信用风险管理的行动,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范围内,实现银行经信用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信用违约互换(CDS)在中国的实践及业务模式探讨
信用违约互换(CDS)在中国的实践及业务模式探讨白静【摘要】近年来喏全球金融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多发喏利用各类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管理、组合、规避风险成为重要课题喏信用违约互换工具在各国普遍应用.本文对中国CDS工具业务模式、运营机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喏对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期刊名称】《河北金融》【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信用风险;违约互换;模式探讨【作者】白静【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 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2最早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简称:CDS),形成于1993年,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寻求J.P.摩根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而J.P.摩根银行当时也面临资金规模不足的问题。
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资本储备的有关规定,银行每发放一笔贷款,需按贷款总额的8%计提资本储备,由于J.P.摩根的客户群多数是大企业集团和各国政府,违约率几乎为零,相应的贷款收益也很低,提取8%的准备金不仅会攫取部分信用额度,占用可用资金规模,更影响利率收益。
为达成合作,又不挤占资金规模,J.P.摩根银行与欧洲重建与发展银行达成交易,通过支付担保佣金,将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至欧洲重建与发展银行,用一笔很小的保险金支出,获取了本需4亿美元资本金支撑50亿美元的信用额度,保证了资金规模不受影响。
这是世界上首次探索运用信用违约互换产品,1996年8月,美国政府开始正式允许银行使用信用衍生产品,同意银行利用CDS储备金占用。
由于使用CDS 缓释风险资本,实践中可实际降低银行的风险资本占用,迅速获得了市场认可,开始被各国银行广泛复制推广。
从国际实践看:为了规范CDS产品的运用,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在1998年创立了标准化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CDS)。
基本定义是:在金融交易中,投资人(违约互换买方)将信用风险,转移给发债主体(信用保障卖方),由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一类交易。
浅谈中国信用违约掉期 (CDS) 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定价】
浅谈中国信用违约掉期 (CDS) 市场一、CDS的定义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指CDS的买方在有抵押下借款给第三方(欠债人),而又担心欠债人违约不还款,就可以向CDS的卖方购买一份有关该债权的合约。
买方会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卖方则承诺在合约期间,若所指定资产出现信用事件时,会向买方赔付相应的损失。
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
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CDS,credit default swaps,信用违约置换。
从字面理解一下这个用于借贷,简单说就是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流动性。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说明:信用:本质上是为了解决借款人的信用不足,简单说,就是让本来不满足借款信用的人也能借款。
违约:通常情况下,通过CDS的借款,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很大。
置换:为了降低风险,保险公司给借款人担保,一旦借款人违约,保险公司负责理赔。
二、CDS的发展历程1、CDS国外市场发展简介在美国银行监管趋严和不良资产压力加大以及当时的低利率的背景下,CDS 在1995年诞生于摩根大通。
1995-2002年是CDS平稳发展时期;2002-2008年经济形势好、企业违约率低,CDS市场进入过度投机迅速发展期,而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市场回归理性;随着CDS监管和交易的加强和规范,2009年至今是CDS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期。
截止2016年6月底全球存量CDS名义金额达12.1万亿美元,我们对存量CDS 特征进行梳理,一是以单名称CDS为主,且参考实体以政府为主,其次是金融和消费行业;二是参考实体评级以A/BBB级为主;三是剩余期限集中在1-5年,其次是低于1年以内期限,超过5年的CDS占比最少。
浅谈中国版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之路
浅谈中国版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之路作者:李倩舒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29期; 【摘要】近几年来,信用违约频发,且从民营企业不断蔓延到地方国企和央企。
14年,“11超日债”因未能如期偿付利息成为我国首例违约的债券。
2015年4月,中科云网违约,未能支付“ST湘鄂债”利息及回售款项。
2016年以来,违约事件更是加速发生。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29只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其中有12起公募债违约事件。
随着违约事件的不断增多,刚性兑付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有效管控显得更为迫切,这些都为信用违约互换(CDS)等信用衍生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CDS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一、信用违约互换(CDS)元解析面临信用风险的主体为了规避和转移信用风险,定期向违约互换的出售者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信用违约互换,当债券主体一旦出现信用违约事件(主要包括破产、拒付、无法偿付、重组以及债务加速到期),违约互换的出售者应按照相应的合同内容对购买者进行的赔付。
信用违约互换最早于1993年出现在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向摩根大通借款,摩根大通购买了CDS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结果表明这一做法给三方都带来经济利益。
CDS很快获得了市场参与者的认可,于2000年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统计显示,从2004年到2007年,全球信用违约互换名义本金总量翻了近9倍之多,2004年末的数据为6.4万亿美元,到2007年末数据已高达58.24万亿美元。
信用违约互换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增加信用风险的流动性,但是信用互换风险的出售方也可将CDS再转卖给其他人,将风险层层传递下去,当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时,多米乐骨牌效应就会出现,这就是当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状况。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系统性风险更是暴露无遗,雷曼兄弟的破产和AIG的破产危机都是由于他们过多地参与了CDS。
浅谈信用衍生品等创新业务对于实体经济的意义
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对于完善信用风险价格形成机制、优化信用风险分散分担模式、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对中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市场现状、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CDS 指数、基于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衍生品等创新业务对进一步提升信用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意义。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dit derivatives marke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credit risk pricing, optimizing the credit risk dispersal and sharing models,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serve the real econom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China's credit derivatives market, and investigates some related cases. I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novative businesses such as the CDS index and credit derivatives based on asset securitization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ability of credit derivatives to serve the real economy.一、什么是信用衍生品信用衍生品是指挂钩实体或债务信用的金融衍生品。
其中,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Swap,CDS)是最具代表性的信用衍生品。
国内信用衍生品现状
国内信用衍生品现状一、海外信用违约互换的产生及发展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s),的雏形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1997年摩根大通开发出更为成熟的信用违约互换,其目标用于向第三方转移信用风险,摩根大通第一份信用违约互换是把安然的信贷风险转移给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信用违约互换为金融机构在安然、世通等公司破产中分散市场风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市场参与者与监管当局的普遍认可,因此,自2002年之后,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进入髙速发展时期,信用违约互换的名义总额从2002年的2.19万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62.17万亿美元。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给信用违约互换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动荡,其名义总额从髙点回落至2008年底的38.56万亿美元。
截止到2018年2度,信用违约互换全球名义总额萎缩至8.1万亿美元。
图一、截止2018年2度,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规模CreditdefaultbytypeofpdshionInbillionsofUSdollarsOtherfinancialinstitutions<H22013Total Reporting dealers TotalCCPsBanksandsecurities firmsJnsLiranEEandfinan匚i制guarantyfirmsSPVs,SPCc^nd SPEsHedge fundsOtherNon-fi nancialinstitutionsievet|T|[T|H□Total CDS contractsBNotiDnalamountsQutstanding a,1431.SXJS6,0634445A021274S SS3655270Bought[gross5_011,8213,13321832587237206396148Sold(grossbasis)1J982,93D2,2621645511177122S Gross marketvalues187521297535218206Positive(giro??basis)11852643S4218ID2Negative(grossbasis)11950沾3B 42110ID4SNetmarketvaluies551437543211124 Positive(girassbasis)54IM183221561Negativeijgrossbash)3312132211"76360图二、全球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规模(单位:万亿美元)U5Dtrn二、国内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及现状回顾信用衍生品推出历史,2010年NAFMII 先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A 和CRMW ),随后又在2016年推出了信用违约互换(CDS )和信用联结票据(CLN )两个产品,这些产品的业务指引,目前都被放在交易商协会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自律管理页面下。
信用违约互换(CDS)商业银行机遇OR风险
信用违约互换(中国版CDS)商业银行机遇OR风险随着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9月23日正式发布《信用违约互换业务指引》,市场期待已久的中国版CDS(信用违约掉期)终于来了。
但业内也有人产生疑问,作为08年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为什么我们还要引入呢?能到我们不怕产生类似08年美国式的次贷危机吗?其实,回答这个问题过于复杂,如果要全面阐述CDS及对金融业其影响的话,足以写上一本厚厚的书。
因此,在此我们只简单地聊一下新发布的信用违约互换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商业银行来说,到底是优化资产的机遇还是资产敞口暴露的风险。
近两年以来,商业银行收到经济环境影响,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期,银行贷款资产不敢投放,投放出去的又难以收回。
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正希望能有一种金融衍生产品能够分摊或者转移这种风险,来盘活商业银行资产负债。
可以说信用违约互换的出现,是商业银行一直期待的金融衍生产品,有了信用违约互换业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资产组合打包,将很大一部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
到底信用违约互换业务如何能够转移商业银行资产风险呢?我们不妨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信用违约互换及其来源。
在国外,信用违约互换也叫信用违约掉期(即CDS),上世纪起源于80年代起源于欧美金融发达国家。
有些收益较低业务欧美国家商业银行不愿意做,但又不情愿放弃这种低风险收入,如果去做这种业务,根据巴塞尔资本规定,银行必须为这种贷款资产准备一大笔准备金而浪费资金。
因此银行就想出一种请其他金融机构担保的方法,由业务办理银行向担保金融机构为这种贷款支付一定的保证金,如果业务发生违约,担保机构将代替借款人归还这种贷款。
由于这种业务风险低,担保机构也乐意为其担保,相当于担保机构什么也没付出就能得到一笔丰厚的收入,而业务办理机构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没有影响到贷款额度,而且获得了稳定的收益并顺便转移了风险。
这种业务兴起于美国08次贷危机前夕,由于商业银行次贷危机前几年,无理性地发放住房贷款而让许多不符合条件的贷款人也能够轻易获取。
浅谈银行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
银行 合约/ 名义金 名称 额 ( 百万元 )
总收益互 换 、 其他
信用 风险管 理政策 本企业 主要 是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以及海外银行 的背对 背交易对冲其风险完成在 日常经营过程 中所发生 的与国内 客户的交易衍生工具 。本银行所面 临的信 用风险程度主要 来 自于国内的客户以及海外 的非金融机构 。本公 司降低 结 算 类的风险主要是通过清算或者结算代理商 管理 ,当且确 保 了交易双方都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 了交易 ,一次来 降低 结算 类的风险。
一
、
露了信用风险监测等管理政策 、信用风险监测等管理政 策以及 日 保证 金 基准等相关管理政策 。具体如下 : 1 .信用 风险监测管理政策 。在各大银行 的报表 中信 用风 险额的计 量采用的是净 重置成本 的方法 。该计量方式显示 了当交 易的对方未能按 照合同所 规定 的各项条款及时履行的时候 ,此时美 国银行将要 可能 面临 的风险数值。在 表 2中。具体显示了美国银行在会计末期 的时候创设发 行和持有购买 的信用衍生合约 的信用风险金额和名义金 额 , 并 由此银行 根据实际情况所采取 的措施 。 2 .交 易对手信用风险估值 调整 的管理 政策。银行 为了降低 自身 的 信用风险,应 当及时 了解交易对手的信用情 况,银行会从 交易处对手处 所购买的信用违 约互换在 内的衍生等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 进行信用风 险 估 值调整 。现 阶段 由于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直接导致 了金 融衍 生品市场 价格不能及时、准确 的反应交易对方的信 用风险水平 。同时交 易对方 的 信用风险水平会 随着未来 内衍生品的抵押 品价值 、合约价 值以及交易对 方的本 身的应用额度 的变化而变化。 3 .日 保证金制度 的管 理政策。大多数情 况下 ,美 国银行为 了降低 信用风险给银行带来 的损失 ,信用衍生工具将会交易执行 每 日保证金变 化的管理对策 。也就是说在 当交易对方的信用等级下降 的情况下或者交 易对手没有按 照规定履行相应的条款 。 那 么此时此刻银行有权 利要求要 求对方增其抵押 品的金额 。
《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释义
《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
释义
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以下简称主协议)是
指在中国境内,通过银行间市场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关于交易
的各项规定的协议。
下面对主协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解释。
一、交易各方
1.报价方:报出某一金融衍生产品的买入或卖出价格的交易方。
2.承价方:同意交易并接受报价方价格的交易方。
二、交易方式
1.电子化交易:指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由参与方在平台上输
入交易信息,平台按规定的交易流程自动确认并成交。
2.电话交易:指交易参与方使用电话进行报价、询价、确认等交
易环节的交易方式。
三、交易类型
主协议规定的金融衍生产品包括利率互换、汇率互换、信用违约
掉期、股票指数互换等,交易类型包括现金交割、物理交割等。
四、市场数据
主协议规定交易参与方应当及时收集、整理、发布市场数据,以
使各方在交易中能够了解市场风险及变动情况。
五、交割
交易参与方应当按照主协议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交割,如果未
能履行交割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六、违约和争议解决
当交易参与方未能按照主协议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应当承担相应
的违约责任;若发生争议,应当按照主协议规定的争议解决方式进行
处理。
总之,主协议是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基础文件之
一,其条款具体规定了交易方式、交易类型、交割、违约和争议解决等方面,在交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信用违约互换功能、现状和问题
浅谈信用违约互换功能、现状和问题作者:张笑智梁朝晖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20期【摘要】200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学术界对CDS相关产品的过度开发、定价缺陷以及风险管理进行反思;近年来欧洲各国主权债务危机的频发,又使得主权CDS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中国2010年推出了被誉为中国版CDS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
2016年9月,协会正式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及相关配套文件,真正推出了两项包含(CDS)在内新产品。
信用风险衍生产品的前景巨大。
因此本文通过CDS功能介绍,发展历程总结,阐述cds现状和可能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功能发展历程及现状建议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一种最基本的信用衍生品合同。
CDS的基本结构是:追求风险规避方(信用保护买方),为防止第三方产生信用风险,向第三方保护提供方(信用保护卖方)按照约定时期,支付约定费用;进而由信用保护卖方在约定时期内,就第三方债务向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合约(如图1)。
CDS类似于一种信用保险,由买方提供红给买方。
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双方就成功实现了信用风险的转移、转换和重组。
因为CDS买卖双方可以与参照实体之间债券债务关系,也可以不存在。
所以在买卖双方签订和同事,可以不征求参照实体同意。
是以作为一种信用风险的工具,CDS一经创造就产生了飞速发展。
然而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雷曼兄弟的违约事件使得学术界对CDS相关产品的过度开发、定价缺陷以及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度反思和探讨。
同时近年来主权债务危机的频发,使得主权CDS也在环球收到关注。
CDS被称为金融大规模杀伤武器(Warren Buffett语),创建于1995年,来自摩根大通全球信用衍生产品小组。
CDS从2000年开始飞速成长,2003~2007年,仅仅美国信用衍生产品合同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0%,仅仅2007一年CDS总额就暴增81%,从2006的34万亿爆炸式增长至62万亿美元,远超同世界51万亿美元的股市规模。
信用违约互换的原理
信用违约互换的原理信用违约互换是金融市场上常见的一种交易形式,也被称为Credit Default Swap (CDS)。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冲一方在某一特定贷款或债券投资中所面临的违约风险。
一、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义信用违约互换是指一种交易形式,即两方相互交换信用风险。
一方支付另一方一定的保费,以保障在特定的债券或贷款违约时能够获得赔偿金,同时承担一定的风险。
二、信用违约互换的原理信用违约互换的原理是以保护双方的权益为基础建立的,其中一方为了购买债券或贷款而在交易中承担了一定的风险,而另一方则向前者支付一定的保费,以承担这种信用违约风险。
当债券或贷款违约时,保险公司将向前者赔付一定的赔偿金,以抵消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信用违约互换通常由两个方面组成:交易者和交易合约。
交易者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买方,另一方面为卖方。
买方一般是已经购买了相应的债券或贷款,而卖方是一些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
交易合约指的是在两个交易者之间交换信用风险的协议。
在这个协议中,买卖双方定下了保费的金额以及赔偿的规则和条件。
三、信用违约互换的风险1.违约风险:信用违约互换的主要风险是违约风险,即在特定的债券或贷款出现违约时,保险公司需要向买方支付一定的赔偿金,这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的亏损。
2.市场风险:由于市场的波动性,资产的价值可能会随着市场的涨跌而变化,这对两个交易者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当市场出现变化,保险公司可能无法快速变现资产,从而无法及时支付赔偿金,这可能会对买方造成一定的损失。
四、结论与建议信用违约互换的市场规模巨大,传统的固定利率债券交易中,信用违约互换已经成为固定收益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交易参与者而言,信用违约互换的风险较大,需要谨慎对待。
对于投资者而言,建议在进行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前,先要深入了解交易具体的细节和风险,确保自身有足够的交易知识和投资经验。
要了解交易合同中的条款,尤其是对于赔偿金的规定,要清楚了解何时可以进行赔偿,以及赔偿的金额和方式等具体内容。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关于完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与者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关于完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与者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日期】2024.02.23•【文号】•【施行日期】2024.07.01•【效力等级】行业规定•【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关于完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与者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与者:为加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自律管理,促进市场规范发展,根据《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规则》(协会公告〔2024〕5号)及相关产品指引,现就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参与者(以下简称参与者)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与者首次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前,应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秘书处提交如下信息(附件1):(一)机构基本信息,包括中文全称、机构类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最近一年净资产规模、联系方式等;资管产品管理人还应提交相关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名称、净资产、产品到期日、产品资金来源等。
(二)开展自营投资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需提交具备金融管理部门批准的信用衍生品相关业务资质的证明文件;开展自营投资管理业务的非金融机构需提交董事会已批准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的证明文件;资产管理业务管理人需提交相关资产管理产品符合投资协议约定的投资范围的证明文件。
(三)接受交易商协会自律管理的书面承诺。
交易商协会根据上述信息进行登记,并在官网公示一般交易商名单。
二、开展自营投资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和专业从事信用增进业务的机构备案成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核心交易商,应符合如下要求:(一)金融机构应具备金融管理部门批准的信用衍生品相关业务资质,专业从事信用增进业务的机构应具备主管部门批准开展信用衍生品业务的证明文件。
(二)配备从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的专业人员。
(三)建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业务内部操作规程和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操作规程和风险管理制度应当至少包括业务授权与分工、交易执行与管理、风险测算与监控、信用事件触发后的处置、风险报告和内部审计等内容。
浅析信用违约互换风险传导
浅析信用违约互换风险传导作者:郭玮琪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0期摘要:本文在信用违约互换(CDS)2016年于我国获批的背景下,介绍了信用违约互换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分析了国内四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不同;然后分析了CDS的作用机理以及它的风险扩散传染途径;最后提出合理性意见与建议,为相关部门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信用风险;CDS;传导风险一、引言近十年经济高速发展期间,我国的企业以及居民的杠杆率也在极速攀升,2006年以来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从96%飙升至2016年的144%,居民杠杆率从2015年的16.86%上升至2016年的44.85%。
而上述的企业以及居民杠杆中有90%以上均来自于银行的长期、短期贷款,高杠杆带来的违约隐患迫使各大银行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风险转移能力。
在此背景下2016年9月2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已有的信用衍生产品(CRM)的框架细则进行梳理,推出了新一版信用衍生品——信用违约互换(CDS)。
CDS是国内外债券违约的主要衍生品对冲工具,九十年代时得到了大规模的运用发展。
但在2002至2007年金融危机前后期间,CDS被许多机构改造设计,与资产证券化产品相结合,增加了的其本身的复杂程度,加之CDS这种信用衍生品工具本身就会加强机构与机构间的风险联系,因此孕育了大量不可控的传染性风险。
CDS既可以缓释银行近年来累积的风险,也会将风险扩散传导至更多的机构。
二、信用违约互换国内外发展史1.国外发展史1989年,美孚公司的邮轮Valdez号发生了严重的触礁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法院判美孚公司罚金共52.87亿美元,美孚公司由此希望从摩根大通获得48亿美金的授信。
摩根大通一方面想做成这笔交易维护他们和美孚长期以来建立的客户关系,另一方面苦于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8%的授信金额的风险准备金率。
1994年底的时候,摩根大通终于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签订了一个协议,摩根大通将付给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保费,而当美孚违约时欧洲复兴开发也将对摩根大通进行赔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银行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交易
发表时间:2010-01-26T11:40:01.467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9期下供稿作者:吴湘铭(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 410083)[导读] 贷风险是现阶段中国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加强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作者简介:吴湘铭(1954-),湖南张家界人,工商管理硕士,主要从事银行管理研究。
摘要:信贷风险是现阶段中国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加强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对中国银行及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从中国银行传统信用风险控制手段的局限性及开展信用违约互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对中国银行开展信用违约互换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银行;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072-01
一、中国银行信贷资产信用风险控制的传统手段及其局限性
1.贷款担保。
目前中国银行贷款担保种类主要包括:抵押、质押、保证三种。
抵押:借款人或第三人在不转移财产占有权的情况下,将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质押:借款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银行占有,将该动产或权利作为债权的担保。
中国银行贷款充当权利质押的质物主要是股票与依法可转让的股份、债券;保证:银行、借款人与第三方签订一个保证协议,当借款人违约时,由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2.联合贷款。
由一个以上的放款人发放的并由其中一个参与者(牵头行或牵头放款人)管理的贷款,中国银行一般作为牵头行。
3.备用信用证。
指中国银行开立信用证作为对借款人的担保。
4.贷款出售。
指中国银行将已发放的贷款出售、转让给其它金融机构或投资者。
贷款转移后,中国银行仍可接受委托为受让方提供售后服务如代收利息、监督贷款资金运用、对抵押品进行管理等。
二、中国银行推出信用违约互换管理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1.有利于中国银行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首次将信用衍生品作为合格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但只认可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提供的信用保护,其它类型的信用衍生工具不予承认。
可见,信用违约互换作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重要作用。
2.有利于中国银行分离信用风险,提高流动性。
信用违约互换的使用则实现了信用风险交易市场化,使得风险主体在规避信用风险的同时,享受到信用违约互换带来的流动性提高的好处。
3.有利于中国银行对冲信用风险头寸。
当中国银行认为存在信用风险隐患时,可通过购买信用保护,对冲暴露的信用风险敞口,而不会影响到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及参照资产本身的合同安排,降低了信用风险处置所受的约束,实现较低的交易成本。
4.可以优化中国银行信贷资产组合。
信用违约互换改变了银行传统的“发放—持有”管理模式,使得信用风险管理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方式转向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从而提高信贷组合的收益水平和稳定性。
三、中国银行推出信用违约互换管理信用风险的可行性
目前,中国银行推出信用违约互换管理信用风险的条件和环境因素已经日趋成熟。
(一)银行间市场为中国银行推出信用违约互换提供了基础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在银行间市场上,信用违约互换有其存在发育的土壤,机构间完全可以签署协议,通过表外业务创新获取收益或者规避风险。
在国内现有市场格局中,五大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成为信用违约互换的创造者,各类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及中小投资机构可通过购买信用违约互换规避信用风险。
因此,信用违约互换在中国出现是有市场基础的。
(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市场成为信用违约互换应用的一个领域目前国内信用违约互换还没有出现,不过存量已经超过千亿元的企业债与方兴未艾的短期融资券为信用违约互换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尽管目前企业债券几乎都有银行或者有实力机构担保,偿付的风险基本没有,但信用风险仍然会影响机构的投资收益和行为,这为信用违约互换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三)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法规来促进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发展从制度基础来看,2001年3月,经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董事会表决同意,中国银行正式成为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主会员。
而且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银行日前已可以办理范围广泛、品种齐全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这是自2004年3月1日颁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银监会首次对境内外金融机构授予衍生产品交易资格。
目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己经越来越多地运用衍生产品交易以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
(责任编辑:鲁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