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监察制度变化过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第一节先秦时期一、早期的人类(l)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已学会使用天然火。

(4)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会钻石取火和制造骨针。

二、氏族公社(1)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

(2)河姆渡氏族,发现于浙江余姚,距今7000年。

(3)大坟口文化中晚期,发现于山东泰安,距今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晚期出现私有财产和明显的贫富分化。

三、夏、商、西周王朝1.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亲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以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6世纪,夏架统治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商汤起兵灭夏。

2.商朝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商朝实行残暴的奴隶制,如“人牲”和“殉葬”制度。

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自商朝。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十分发达,代表作品为司母戊大方鼎和四蚍阶稹?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封王残暴异常,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反抗,周武王兴兵,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

3.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这是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四、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1,大国争霸与战国七雄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的齐桓公第一个成就霸业,因其北伐戎狄,南御荆楚,成为公认的霸主。

齐桓公去世后,宋国的宋襄公欲继其霸业,被楚国打败而身亡。

晋国的晋文公、楚国的楚庄王又相继称霸中原,后晋、楚长期争霸。

接着,秦国的秦穆公想争霸中原被晋国打败,遂专力经营西方,成为西霸。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一、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1.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确立三公九卿制度: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 汉朝初期基本沿袭秦制;汉武帝时期,皇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确立中外朝制度,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4. 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彼此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 两宋时期,形成“二府三司”体制,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

另设置台谏掌监察。

6. 元朝,形成一省二院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长官,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

7.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8.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实施,而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分治机构的制度。

1. 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2. 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5. 宋朝,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这些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史制度

中国古代史制度

1.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皇权与相权,专制主义)➢秦朝: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两汉:汉武帝,内外朝制度(中朝:决策权;外朝:执行权,转移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能,政事堂一体化趋势,决策程序分权)➢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化事权,加强君权:财政权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辽朝: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元朝:中书省(相权反弹)➢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票拟权秘书内侍咨询机构➢清朝:军机处(雍正)+奏折制度演进趋势:皇权不断增强,相权逐渐减弱,直至消失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商朝:内外服制度(松散的联盟)➢西周:分封制(天下共主,血缘关系,贵族政治)➢秦朝:郡县制(垂直管理,官员中央选拔,官僚政治)➢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分权)+刺史(监察)➢唐朝:节度使(军权)藩镇割据➢宋朝:收精兵(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削实权(文官知州+通判监察)、制钱谷(转运使)➢元明清:行省制度(特点:犬牙交错,适度的军政大权集中,派出机构到常设机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演进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逐渐减弱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秦朝:军功爵(军功)➢西汉:察举制(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才能→家世)➢隋朝以后:科举制(才能)➢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太宗:以明经、进士为主,重视科举,扩大规模➢武则天:武举、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明清:八股取士演进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④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⑤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4.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到融合——隋朝:儒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复兴儒学。

秦朝监察制度

秦朝监察制度

秦朝监察制度秦朝监察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就开始着手改革,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

他创立了监察制度,这是他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

秦朝监察制度的最初形式是将全国分为四个地区,每个地区有一个从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负责监督每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并向中央汇报有关情况。

这些监察官可以随时派遣官员前往监察各地区的情况,检查政府部门的工作,检查军队的装备,确保政府部门和军队遵守秦朝的法律法规。

此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监察制度,即地方监察制度,每个县都有一个县官,负责监督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并向中央汇报有关情况。

秦朝监察制度的实施,使秦朝的统治更加严格和有效。

负责监督的官员可以及时发现和改正各种违法行为,从而有效地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保障秦朝的统一。

秦朝监察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减少官僚主义,改进官员的素质,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使政府更加有效率。

秦朝监察制度的创新,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出现,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使秦朝的统治更加严格和有效。

它的出现,也带来了许多利好,比如减少官僚主义,改进官员的素质,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使政府更加有效率。

秦朝监察制度的创立,为中国古代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它不仅提高了秦朝统治的效率和有效性,而且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以法治天下”的思想,使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更加完善,为中国后世的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秦朝监察制度的创新,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秦朝统治的效率和有效性,而且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以法治天下”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秦朝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项重要的改革,它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作者:陈洁曹志平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年第08期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萌芽期。

最早可考证的监察活动始于夏商周时期,如《周礼·春官》记有“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可见西周所设御史官一职已初具监察职能,但在这期间并未成立专门的监察机关。

至春秋战国时期,御史官被赋予了新的监察使命。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监察活动仍相对单一、局限,只是一种萌芽阶段。

2.形成期。

直至始皇帝一统六国,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为监察制度的延续夯实了政治基础。

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借以“三公九卿制”赋予了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的权限。

其中,中央由御史府掌握天下文书,监察百官;地方由御史大夫授命各“监御史”派驻各郡县,设置郡御史监察郡内各项工作,以此保障中央统管各地,稳固皇权的至上。

而后,汉承秦制,不仅赋予了御史大夫监察与行政两项职权,还设立了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并先后颁布了《监御史九条》与《六条察郡之法》,推动了监察活动趋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发展期。

时至政权频繁交替的魏晋南北朝,封建割据分裂状态持续的存在,使得各朝代监察活动各有名目,但御史台作为独立部门,仍是皇权统治阶级中的最高监察机构。

只是魏晋时期的御史台不再隶属少府,改由皇帝直接控制;而南梁、后魏、北齐的御史台和后周的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北魏称御史中尉);至晋朝后期,改由御史中丞下设的殿中御史、检校御史、督运御史等分掌内外监察权,各地方由朝廷不定期委派巡御史,不再设置固定监察机构监察地方官。

隋唐时期则继承了南北朝以御史台为主、台谏并立的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推行了经常性监察与临时性巡查相结合的动态监察机制,制定了明确、具体的监察制度,使得古代监察制度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4.顶峰期。

明、清是封建君主落实中央集权制的全盛时期。

其中,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并设立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以及下设地方十三道巡按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纠举弹劾之权,以此形成三重监督网格,自上而下全面开展监察工作。

专题一_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演变与创新汇编

专题一_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演变与创新汇编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演变与创新【专题立意】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保障。

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

综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与制度创新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创新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所占教材比例也比较大,过去在高考中占的位置尤为突出。

本专题的主要立意在于寻找与现实政治的链接,触摸古为今用的脉络。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一)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建立后,实行了分封诸候的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体制1.概念: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终身制和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治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2.演变:(1)萌芽:战国时期,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

秦统一后,在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在经济上,实行制,按亩纳税;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在文化方面,“”焚书坑儒;以法为教,。

这样,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

西汉推行郡县、并存制,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较好地解决了王国问题;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现了思想的统一,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3)完善:隋唐。

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和,唐朝继续实行并使其完备。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把秦朝以来的职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制权,两种制度的实行,使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总结

重点难点解读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从汉代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沿革(1)世官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5)科举制a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2010· 上海单科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 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 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B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此题考察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 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 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c
6.(2010· 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 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 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 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 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 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c
7.(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 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 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 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 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 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 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 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 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战国时期,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秦代开场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

中国监察制度的开展第一,中央战国时期,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秦代开场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

中国监察制度的开展第一,中央监察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阶段—战国秦汉。

其主要标志是专职监察机构御史台和言谏官的出现。

第二,中央监察制度的缓慢开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御史不能纠察三公的限制被打破,并创置了言谏机构。

第三,中央监察制度的成熟阶段—隋唐五代。

隋朝精简门下省机构,还增设了司隶台和谒者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负责监察事务。

第四,中央监察制度的强化阶段—宋辽金元。

宋朝中央监察制度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的转型时期,中央监察制度虽然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但内部及其之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五,中央监察制度的严密合一阶段—明清。

明清时期,我国封
建社会的中央监察制度高度开展。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中国军事制度

中国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了解古代政治制度中其他一些重要的内容: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是比较发达的。

其原因在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需要通过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僚队伍和地方机构的控制。

当然,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对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主要王朝监察制度和措施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西汉西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北宋在地方上设立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的监察机关明朝在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统管地方监察、司法除了上述制度以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另类”的监察制度,这就是明朝时期实行过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朝统治者先是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锦衣卫直接由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又先后设立了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这种以特务方式进行监视监察的办法,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二、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史上的军事制度发展较为繁复。

在古代史复习中,主要掌握以下几点内容:1、隋唐到北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变化隋朝建立以后,沿袭了始创于西魏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隋文帝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这样,府兵制和均田制相结合,成为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隋文帝的军事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唐朝前期的军事制度仍然是府兵制。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改革,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主要是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加上府兵制下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旳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旳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理解古代政治制度中其他某些重要旳内容: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旳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旳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是比较发达旳。

其原因在于封建王朝旳统治者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需要通过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僚队伍和地方机构旳控制。

当然,历史上监察制度旳发展和演变对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工作也有一定旳借鉴作用除了上述制度以外,在中国历史上尚有一种“另类”旳监察制度,这就是明朝时期实行过旳厂卫特务机构。

明朝统治者先是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旳不法行为。

锦衣卫直接由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旳管辖,后来又先后设置了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这种以特务方式进行监视监察旳措施,反应了君主专制旳加强和封建制度旳衰落二、中国古代旳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史上旳军事制度发展较为繁复。

在古代史复习中,重要掌握如下几点内容:1、隋唐到北宋时期旳军事制度变化隋朝建立后来,沿袭了始创于西魏旳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隋文帝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这样,府兵制和均田制相结合,成为一种兵农合一旳军事制度。

隋文帝旳军事改革,有助于农业生产,增长了政府管理旳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旳遗迹。

这有助于国家旳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唐朝前期旳军事制度仍然是府兵制。

唐太宗时期,深入改革,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重要是增长了军府旳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旳军府驻守关中,形成了“内重外轻”旳局面,加上府兵制下旳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旳局面。

这些均有助于中央集权旳加强。

唐朝旳府兵制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瓦解,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彻底瓦解。

导致府兵制瓦解瓦解旳重要原因是:①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经济基础上旳,伴随均田制旳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旳经济基础;②府兵制下旳府兵虽然在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不过在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国家将军费承担加在了百姓身上,百姓承担沉重;③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士兵逃亡严重;④府兵旳社会地位不停下降,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伴随府兵制旳瓦解,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知识整理制度朝代中央地方选官监察秦郡县制:春秋战国出现,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长官由皇,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三公九卿制:以皇权为中心,体现“家天下”特点。

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意与分封制联系起来)中外朝制度,频繁更换丞相御史大夫(官僚政治皇帝任免(西周;XXX,春秋战国:的确立监察制度出军功授爵,养士之风。

)现的重要原因)西汉郡国并行制。

后因七国之乱,XXX颁布“推恩令”察举制,重视德才。

解决王国问题。

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

刺史。

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魏晋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XXX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有封驳权,XXX执行。

三省分工是在皇权至上的前提下。

科举制:打破世卿世禄制,打击士族门阀势力;考试选拔,具有公平公正择优的特点;有利于进步官员文化素质和扩大统治基础,官员选拔权力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重视才学,忽视道德。

御史台和谏院。

宋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作副相,XXX掌兵,三司管财。

相权减弱。

科举制:录取名额增多;形成乡试、省路州县三级。

文官任知州。

试、殿试三级考试;考试程序严格,实行糊名法;元中书省。

既是中心领袖机关,又兼管中心政务。

是XXX:是中书省的派出机科举制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趋势下相权的一次反弹。

构,行驶权力受中央制约。

明废丞相、设内阁。

1、XXX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只备顾问,不得参与决策。

2、XXX,设内阁,参与决策,但无决策权。

3、明宣宗,内阁有票拟权。

但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不是中央机构和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

XXX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颠峰。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受皇帝委派,可处理政务,掌管司法刑狱。

但无决策权。

八股取士,禁锢人的思想XXX、西厂、XXX。

这些机构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也是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

考点05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解析版)

考点05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解析版)

考点05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近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主要考察的方向包括:监察制度的主要目的、历史作用、主要局限等。

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如下:1.中央监察和谏议制度2.地方监察制度的特征及评价预计2022年的高考仍然会关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的局限、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评价几个方面。

从察举制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话题是察举制评价标准的局限;从九品中正制度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是选官方式带来的阶层固化、地方力量壮大等问题;从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的角度,主要关注科举完善的主要表现;从科举评价的角度看主要关注的是科举制对统治者的作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两个层面。

【基础知识点睛】1、主要监察制度中央:代表:御史大夫——御史台——督察院特点:监察官员为主,基本不涉及皇权地方:代表:监御史——刺史——通判——监察御史、巡抚特点:固定监察和流动监察相结合、监察机构向行政机构转变2、评价三大特点:服务皇权:监察的首要目的是保证官员的忠诚位卑权重:监察官品阶不一定高,但是权力巨大。

相对独立:不受行政体系约束,和皇权是垂直管理方式。

基本趋势:法律化、体系化主要作用:整饬吏治,巩固统治三大局限:缺乏皇权监督、缺乏同级监督、人治大于法治。

考向一监察制度考法01 强化君主专制【解读】察举制的基本特征是重视品德多过于重视才能,而品德是主观标准,容易被人为控制,导致世家大族崛起,平民难以获得晋升机会。

【典型例题】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初期监察官员权力较小,北宋中期御史的权力扩大能够监督宰相。

这说明皇帝对相权的监控增强,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所以答案选择C。

【跟踪训练】1.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

中国检察制度史

中国检察制度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检察制度史篇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特征及借鉴意义摘要: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大致经历了先秦萌芽期、秦汉形成期、魏晋至隋唐发展期及宋元明清完备期四个阶段。

通过总结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基本特征,在反思、评价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当代行政监察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监察制度谏官制度行政监察制度建设治国先治史,治史先治官。

我国古代的权力结构是沿着集权于中央,集权于皇帝的轨道发展的,并且不断强化。

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之所以建立并不断强化,这有赖于统一的官僚机构的支持,官僚机构是推动国家机器运转,实施治国理政驭民的物质力量,因此治官,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要治官就必须监督官员,要监督官员就需要法律,行政监察制度随之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一般而言,中国古代以与时纠弹和言官谏诤为主要形式的行政监察制度经历了萌芽、创立、发展、完善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先秦时期一般认为,先秦时期即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期。

到殷商之时,已经出现了专门治官的"官刑"。

早在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了对国家各级官吏进行监察的必要性,并且有了监察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进一步加强监察职能,其重要表现就是记事与纠察的职能同时集中于御史一职。

上述这些都为后世监察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立阶段-秦汉时期秦汉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确立及行程时期。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监察长官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上卿,掌副丞相",也就是说是御史大夫首要职责是监督和牵制丞相,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和监督各级官员。

丞相司直可以监察御史大夫,是平行于御史府的另一监察系统。

御史大夫下有御史中丞,专掌纠劾。

汉成帝时期监察一职由御史中丞职掌。

汉光武帝改御史府为御史台。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检查制度,中央官制,表格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检查制度,中央官制,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检查制度,中央官制,表格篇一:中国古代史表格篇二:古代的选官制度古代法制建设监察制度选官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古代法制建设监察制度选官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重点关注:(1)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沿边的趋势与沿边所呈现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2)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沿边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影响(3)选官制度的历史沿革(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及其必然与历史影响(4)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及经验教训(5)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建设(6)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征的历史评价●热点问题关注:(1)通过社会政治制度的创新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

(2)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构建民族和谐关系,实现民族和睦。

(3)古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民心工程的作用及缺点,今天与古代有着本质的不同。

(4)古代法制建设对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作用。

(5)秦汉、隋唐、宋几次大规模制度创新各围绕解决什么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解决的方式、程度,留下什么遗憾,给后人什么启示。

(6)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古代监察制度的缺失。

●知识整合:(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三个发展阶段:(1)西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

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

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

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研究

管理观察56作者简介:边步东(1985— ),男,汉族,陕西延安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巩固皇权的目的,创设了一整套蕴藏着智慧和经验的监察制度,它是维护庞大的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制度。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监察制度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日趋成熟的漫长过程,影响深远。

一、我国古代监察官的选拔(一)监察官的选拔标准监察官的选拔标准总体而言可概括为: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才干,刚正不阿的风骨和人格,丰富的从政经验和良好的政绩。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重个人气节、修养。

这是监察官基本的品格要求。

作为一名监察官员,要耿直坚毅,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有疾恶如仇、不畏权贵、清廉自洁、尽忠职守的品质,要一身正气,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敢担当,敢作为。

第二,重视学识。

监察官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通晓律令。

西汉时期,凡监察官必须要通晓国家律令。

到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凡担任监察官员的人大多是要科举出生,否则很难跻身监察官行列,此后历朝历代大抵都是如此。

第三,重视能力、从政经验。

很多朝代都明确规定凡出任监察官员者必须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如唐代规定御史必须在地方州县任过职。

宋朝仁宗时规定,监察官须“两任通判”,孝宗时,监察御史必须有两任县令的经历,明朝宣宗时规定“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

充分说明能力和经验对于监察官员的重要性。

监察官的选拔有着严格的“回避制度”和年龄限制。

如宰相的子侄亲戚、门生、宾客等不得任职监察官,监察官不得回原籍任职,或者回到曾经任职的地区担任监察官,防止出现亲朋故旧干扰监察。

此外,监察官的选拔还有年龄的限制,如嘉庆时明确规定,年过六十五岁者,不得保荐监察官。

(二)选拔途径古代监察官的选拔途径主要有四条:即君主自选;宰相荐选;宪台自选;中央及地方具有推荐资格的官员向朝廷推荐。

而在这四条途径中,以君主自选和宰相荐选占主流。

在唐代,虽然表面上看君主有对监察官的最后旨授权,但无疑,宰相在更大程度上支配了唐代台谏官的选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监察制度变化过程
1秦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2汉
中央设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
地方设十三州刺史
3隋唐
门下省,负责谏议封驳
4宋
中央出现谏院-—谏官专门机构
地方设通判
5元
中央设御史台
6明清
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的按察使司
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规律
1、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2、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

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

在地方每州设一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

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基本相同;
4、隋唐时期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
5、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
6、元代中央设御史台,还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这是元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发展。

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使(即监察御史)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
7、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

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

战时,御史监军,随同出征。

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
的控制.礼、户、吏、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1人,左右都给事中各1人,给事中若干人。

凡六部的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的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六科给事中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科道官虽然官秩不高,但权力很大,活动范围极广。

8、清代清代监察机构沿袭明代,又有所发展。

在中央,仍设都察院。

各级官吏均置于都察院监督之下。

清代都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他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等重要官员共同参与朝廷大议。

都察院下设15道监察御史(清末增至22道),专司纠察之事。

雍正年间,专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和各道监察御史共同负责对京内外官吏的监察和弹劾。

唐代的台、谏并列,明代的科、道分设,清代的科、道则在组织上完全统一。

监察权的集中,是清代监察制度的一大特点.清代,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

演变规律是监察官地位越低,权责越重,越来越服从于皇权对地方官员和中央高官进行监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