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艺术化》读书笔记
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篇一: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专业:10对外汉语学号:1050130005姓名:孙亚丽读朱光潜《谈美》有感美,何谓美?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只要能够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的事物都是美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由得感叹某些事物或者人“美”。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对的呢?到底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没呢?美具有哪些特征呢?我们该如何审美以及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呢?读了朱光潜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真正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
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谈美》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整篇文章给人一种轻松的氛围,许多(: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摘抄感悟)言论的提出,都伴随着许多比喻和例子。
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他们三类人眼里显现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美不具有功利性,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事物,他们指引我们的灵魂、净化我们的思想。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600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600美学,往往会给人一种略带神秘的色彩,我一直以来都以为美学如同其他高深莫测的哲学。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后,我发现这是一门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的美学,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朱光潜老先生用的是书信的形式来向我们阐述美学的问题,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书中反复强调美学的起源就源自于生活,一切都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到没。
我认为当我们意识到美的时候,往往都是离不开人的。
总而言之,这本很薄的书,充满着深奥的美学思想。
读过这本书,我觉得只需将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
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便是免俗。
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此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污染心灵,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
谈美读后感鄙谚讲:距离孕育发生美。
卖火柴小女孩读后感其实朱老师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艺术和生存的距离。
真实世界包围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遐想,其形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孕育发生了距离,因此有了从古到今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所谓:艺术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
应该也是此中原理。
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计划在此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孕育发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谈美读后感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
相声有说、学、逗、唱。
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纪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现实生存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存。
人们对于熟习的事物总是容易纰漏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现实生存中的利害干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识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孕育发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
《人生》读书笔记精选15篇
《人生》读书笔记精选15篇《人生》读书笔记1孔子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曾以为这句话中大半个世纪的年龄岂是我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能体会的?但是读完《人生》才明白,孔子说的这个年龄指的并不是我们的身体年龄,而是我们心理年龄心理状态的变化。
从懵懂无知到独立自醒再到超脱世俗。
人的一生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活在他人的世界里,我们不遗余力地了解他人的世界,他人的人生,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所以看到了高加林的一生,有了自己的体味。
高加林尽管才华横溢,但也逃不过现实的压迫。
为了飞的更远,他不得不选择更有条件的黄亚萍,他爱巧珍吗?毫无疑问,他肯定是深爱过,他有梦想,但是他也必须要面对现实。
朴实的农村姑娘可以给他带来淳朴的呵护和无私的关爱,但给不了他施展才华的跳板。
前卫的城市姑娘可以给他人生的跳板,但是给不了他不求回报的真爱。
现实与理想,私欲与道德的选择,成为了高加林人生路上的两个通往不同终点的路口。
我设想过高加林如果一直跟巧珍相爱的结局,不说有多么的好,但是一定比他走这条路要好的多。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错过便是一生。
高加林爬的太快,太快总是要跌倒的嘛,人要踏实,切不可歪门邪道。
正如柳青所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柳青回到现实,高加林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缩影,我们在一生中也会做很多次选择,读罢此书甚感抉择之重要。
每一次的选择既要考虑现实意思也要考虑到长远利益,可行性和稳定性也都要考虑,切不可一时冲撞,到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人生》读书笔记2近日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让我知道努力坚持现在,不用那么彷徨,不用那么忧郁总有一天你会找到你相要的生活,你的人生也因些也美好。
《人生》读书笔记15篇
《人生》读书笔记15篇《人生》读书笔记1上校的人生像一条抛物线,顶点风光无限,“金一刀”声名远播,造千级浮屠,豁达通透。
名声越大,非议越似潮水,裹挟着亲近的人,推搡着他步入深渊。
原先最不齿的印迹随着疯病最后见人就炫耀,这不是耻辱,反倒是勋章,刻着他的伟大。
林阿姨于他,难说是福是祸,这个结局于他,难说是好是坏。
失智的他,以自我理解的方式,消化了小腹上的秘密,林阿姨尽其所能改变了秘密的形状,这个结局总不太差。
爷爷明白了一生世,到了最后却糊涂地害了一家——背叛好人是最大的恶,阎王爷不收,自会有人来行道。
三人成虎,谣言比匕首还锐利,直戳人心,让人丧失理智,晚节不保。
群众本身就是矛盾体,是正义的审判者,也是暴力的化身,逼着人认错,又逼着人去死。
父亲闷了一辈子,孝义两难全。
晚年却被心魔缠身,不得安宁。
孝子难当,义友难做。
眼盲尚可医,心盲却无救。
小瞎子甘当红卫兵走狗,偷窥上校,即使被挑断手筋仍兴风作浪,造谣坑害好人。
悲剧更能洞察人性。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人生不过海海。
《人生》读书笔记2《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原载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人生》的封面图片上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书中第一章第一段就设置了在阴云密布的傍晚,一场大雨即将到来的情景。
似乎也暗示着,故事主人公高加林人生的大雨也即将下下来了。
高加林从县城开完会回到家就宣告了一个令人郁闷的消息——他再也不能当民办教师了,村里同族的村长明楼的儿子三星要替代他教书了。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村里的高中学校教书。
在教书的这三年里,他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有时间就继续学习。
即使三年来工作上他勤勤恳恳,最近在地区报上也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但是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母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
高加林骨子里是不喜欢农民的,觉得他们不认识字,又不爱收拾,什么都不懂。
《谈美 谈修养 谈文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1
文学与语文 (中):体 裁与风格
02
文学与语文 (下):文 言、白话与 欧化
03
作者与读者
04
具体与抽象
05
情与辞
06
想象与写实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03
谈英雄崇拜
05
谈性爱问题
第四辑 谈文学
02
04
文学与人生
文学的趣味
01
06
文学上的低 级趣味 (下):关 于作者态度
序
03
资禀与修养
05
文学上的低 级趣味 (上):关 于作品内容
01
写作练习
02
作文与运思
03
选择与安排
04
咬文嚼字
06
文学与语文 (上):内 容、形式与 表现
05
散文的声音 节奏
03
谈立志
04
朝抵抗力最 大的路径走
06
个人本位与 社会本位的 伦理观
05
谈青年的心 理病态
01
谈处群 (上)— —我们不 善处群的病 征
02
谈处群 (中)— —我们不善 处群的病因
03
谈处群 (下)— —处群的 训练
04
谈恻隐之心
06
谈冷静
05
谈羞恶之心
01
谈学问
02
谈读书
04
谈交友
06
谈青年与恋 爱结婚
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不似则失其 2
所以为诗,似 则失其所以为 我”...
3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 神”——天才 与灵感
4 “慢慢走,欣
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书笔记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书笔记《艺术让人成为人》这本书讲述了在全世界这个大范围里不同文化中人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它探讨了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的脉络,包括美术,音乐,戏剧,电影,人文学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也提出了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艺术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我们心中所向往的一片净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情绪,并且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灵世界。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认为不管我们是否了解艺术以及是否学习过艺术,我们都应该真正的学习一下艺术这方面的知识,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我们看世界的视野。
我对其中的某些观点颇有感触。
比如这本书在人文学方面提出“要尊重我们自己身处的环境”。
每个人的出生环境都不一样,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而有些人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奔波。
即使我们处在一个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好的环境,但是我们也不能怨天尤人,整天抱怨我们怎么没有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我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人生才会这么不顺这类消极的话语。
我也是来自一个普通家庭甚至是有点差的家庭,我确实能感受到在环境的作用下人的差异性,知识面、视野跟大城市的同学们确实不太一样,也不像他们那样自信,视野很狭窄,在消费观念方面也截然不同,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会想如果我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有一个好的环境,现在是不是就会完全不一样了,我是不是就不会感到自卑、不自信了,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一个好的环境是会有一些优势,但是环境并不是成就人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不应该埋怨我们身处的环境,把我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是要选择去接受它,尊重它。
我们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是可以改变我们的环境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
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改善我们的困境。
还有另一个观点 “听每个人的观点,但保留自己的判断”,这句话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在很多情况下都很适用。
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倾听也是一种美德,不要以自己为中心,通过倾听我们能从中了解看待问题的另外的角度,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过于地没有主见,不能在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成就自己艺术的人生。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摘抄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摘抄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美学著作,书中的观点独到且深刻,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触动,也做了不少读书笔记摘抄。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
在利害关系方面,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
”这段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事务中保持清醒和创造力,就需要有一种超脱的精神。
我们常常被现实的利害关系所束缚,难以真正地去追求内心的美好和纯粹。
而艺术和美感,正是让我们暂时摆脱这些束缚,进入一个纯净、理想的境界,从而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提升。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
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朱光潜先生对于情趣和艺术的关系的阐述,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
我们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变得情趣干枯,只是机械地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内心对于美好和趣味的渴望?真正的艺术家能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到趣味,我们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情趣,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美满。
“慢慢走,欣赏啊!”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匆匆忙忙,急于达成目标,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朱光潜先生提醒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欣赏生活中的美。
无论是大自然的美景,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感,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生活的艺术》是一本以探讨人生智慧为主题的书籍,它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和观察的总结,传达出一种关于如何真正享受生活的智慧。
阅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提供了一盏指路灯。
首先,我从《生活的艺术》中领悟到了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
作者在书中提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没有绝对的公平。
然而,我们并不能抱怨现实的不完美,而是应该接受现实并从中找到乐趣。
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应该尽量创造一个快乐和满足的生活。
通过改变我们对现实的态度,我们能够转化一切困境和挑战为机会和成长。
其次,书中提到了专注和当下的重要性。
我们现代人经常陷入忙碌和缺乏思考的状态中,总是执着于无休止的事务和社交媒体。
然而,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对当下的专注和体验。
作者强调了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专心用心享受当下的重要性。
我体会到,只有当我们真正沉浸在当前的活动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和真实。
此外,书中还谈到了关于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困扰。
然而,作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真实的情感和关心来建立真正的联系。
在人际关系中,诚实和坦率才能带来持久和有意义的连接。
此外,作者还通过一些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冲突和困扰。
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工作场所,我们应该通过保持冷静和理性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方式。
最后,我认为《生活的艺术》对于人生追求的意义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作者说,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并不能给我们真正的幸福,而是应该通过追求内心的真善美来实现生活的满足和意义。
他说,我们应该通过花时间与亲人和朋友相处,帮助他人和追求个人的激情和目标来实现自我实现。
这种追求是一种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和成长。
当我们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时,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灵上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总之,阅读《生活的艺术》给了我很多关于生活智慧的启示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专注和当下的重要性、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以及人生追求的意义。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评价赏析编辑虚与实的探究《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宗先生的美学思想。
这部书中有四篇直接谈到了虚与实的问题,而且宗先生的对于绘画、书法、雕塑的欣赏中也时常涉及。
本文试图从对虚与实的探究入手,逐步深入,逐渐领略宗美学散步先生的美学思想的内涵和人物风格。
宗先生认为,“实”是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虚”是欣赏者被引发的想象。
宗先生还指出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儒道分殊,老庄由虚入实,孔孟由实入虚,并指出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因而两家并不矛盾。
接下来宗先生又引用清人笪重光的话“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
笪重光的话不是“由实入虚”吗?莫非宗先生认为儒家的哲学和美学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泉?及至读到宗先生这样一句“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
宗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了另一组概念“空灵与充实”。
“空灵与充实”并不等同于“虚与实”。
空灵与充实是从艺术风格或美感的角度的划分。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既有虚又有实,可是却不能既空灵又充实。
从绘画的角度讲,单纯的空白(虚)是不存在的,只能存在于景物的映衬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虚”的存在是依赖于“实”的。
因此,“实景清而空景现”是没有问题的。
一幅优秀的绘画,自然是虚实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虚或单纯的实。
老庄由虚入实,用力于虚,用意于实,由空灵之处而生传神之妙;孔孟由实入虚,用力于实,用意于虚,由充实之理而化意会之神。
因此,老庄由虚入实,是指其美学思想重空灵;孔孟由实入虚,是指其美学思想重充实。
至于“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应当指审美的侧重点由重实向重虚转变,即由重充实向重空灵转变。
由于文言文(尽管是宗先生说的)的凝练和歧异并存,这两处“由实入虚”应当不是一个意思。
道、舞、空白宗先生认为虚、实、有、无是“一切构成的原理”。
“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宗先生所欣赏的是“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见到有限”的“回旋往复的意趣”,而这所对应的恰恰是艺术传作的三个步骤:写实-传神-妙悟。
《谈美》朱光潜 读书笔记
《谈美》读书笔记齐雨开场话「提纲」先生写这封信(谈美)的目的并提出回信的期望 「摘录」1. 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2.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3. 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4. 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
这是一条思路,你应该趁着这条路自己去想。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
我希望你把你自己所想到的写一封回信给我。
「注」在这里先生说得很清楚,希望我们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把他说的话全部强加于我们脑子,只是指点我们思路。
我们应当有自己对于美的认识,同时我们希望能写一份回信给朱光潜先生。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提纲」我们对同一事物的几种不同看法实用态度——有用的 科学态度——客观的美感态度——“无用的”、主观的 「摘录」1.2.3.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
4.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
「注」因为它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可它却是在背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5.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
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注」新颖、从未想过的观点。
6.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提纲」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1. 欣赏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2. 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800字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800字《谈美书简》主要是以回答读者的来信为方式,虽不是系统的美学研究著作,不能从中见识到朱光潜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潜先生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成功地引领我们步入美学的殿堂,并从一些关键的角度为美学的入门者进行了解说,极富启发性。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谈美书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美书简读后感1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这不仅于当时那个“危机存亡的年头”十分必要,于经济高速疯长、心灵雾迷津渡的现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无所为而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也正是用此情怀才成就了这样一本虽薄、却厚重,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美文。
《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
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
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之后,文章又说明了美感与快感、与联想,与考证、批评与欣赏,与自然的联系与差别;说明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对美的差别与一致;说明了艺术与游戏,创造与情感,格律、模仿对于艺术的意义;说明了天才与灵感、汗水与努力对于艺术的作用。
最后,朱光潜强调,尽管处于正名析理期间,开篇便区别了三种对事物的态度,但其实“完美的人生见于这(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让我们知道,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与你我息息相关。
他警醒我们,“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
谈美读书笔记
谈美读书笔记《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
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
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下面是第一的我为你们整理的文章,盼望你们能够喜爱谈美读书笔记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宠爱,感觉收获颇多。
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明为观赏有一些精神的寄予,有一些抱负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纵观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和第十三章,第五章谈得是美感与联想,提出联想是以旧阅历诠释新阅历,大多数状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
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蜜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而第十三章则阐述了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学问。
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仿照,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
关于媒介的学问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阅历,就是汲取已有文化,也就是仿照的一端。
凡是艺术家都必需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仿照。
在《谈美》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阅历,谈到了很多治学为人的道理。
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需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糊涂的头脑和坚决的恒心,也要有排解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士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讨论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看法,认清方向,要做狡猾人,说狡猾话,办狡猾事。
一切不狡猾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
'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看法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人生》读书笔记15篇_1
《人生》读书笔记15篇《人生》读书笔记1最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些零碎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
小说不长,一开始很好奇,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会用“人生”这个看起来很大很空的词来做为一篇小说的题目。
不过之前看过《平凡的世界》题目所用的词也给人感觉很大。
便看了下去,却感触颇多。
我是个看书很慢的,一般很多书都是坚持不下来的,不过对于《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这类发生在农村的小说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很享受的看完。
《人生》亦不例外,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选择来展现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进而也对相关人物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起初,高加林高中毕业做了民办老师,这时,他想着转成公办老师。
后来,村主任的儿子高中毕业就把他顶替掉了,苦闷的他回到地里,断掉了以前的种种想法,开始做个农民,这时一直暗恋他的未从认字的刘巧珍开始鼓起勇气追求他,在自己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
这时已经成为成为张克南女朋友的黄亚萍回到县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对高加林的爱恋,毅然决然的和张克南分手。
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最后的人物关系是,张克南和黄亚萍分手,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而后,黄亚萍和高加林恋爱,最后,由于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黄亚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这时,高加林真正爱的刘巧珍已经在绝望中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马栓了!故事的发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选择推动的!做农民是觉得自己是农民和不识字的刘巧珍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边上极大的幸福;当回到县城工作了,觉得刘巧珍说的都是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应该和黄亚萍这样读过书的谈的来,而且可以去南京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结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而且可爱体贴的刘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结尾,刘巧珍拦下了要在半路上拦住回村的高加林为她出去的母亲和大姐,并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书再给高加林谋求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
谭美读书笔记第九章
谭美读书笔记第九章纵观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第九章,大致分为了三个板块,其一是谈对美的欣赏,其二是讲美的创造,最后引申到了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先生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论。
这本书第九章看完后,对人生与艺术,自己与美有了自己的感悟。
第九章开篇就解释了谈美的原因,“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做到“免俗”。
而探讨现如今美的意义,或者是美学的意义,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现代美学的美育,美学可以把人的存在纳入形式表达的方法,审美的本质就在于让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意味着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对人生的的深层把握。
以我所学,美育能够成为可能的基础,是因为艺术主要就是负担人的感性认知以及美感意识的水平的职责。
而审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才能摆脱生命的慵常性,复苏被现实麻痹的感知,重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统治的时代,艺术成为了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大潮里,唯有通过美育获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在对美的欣赏上,首先是态度问题,对一颗古松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无论何种感悟都是带有个人的主观,这也体现出艺术与人生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仔细观察生活,确是如此,生活中极平常的东西都带有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看到公寓旁边与楼齐高的参天大树,我们可能习以为常,而当我用审美的观点去看待它,它又是那么的特别。
站在树底下观之,只觉望不到树尖,树干上都是风霜的痕迹,凹凸不平,却带有一种古朴美;有次站在楼顶观之,别有一番景象,居高临下,它是那么的孤立,独树一帜,显示出傲然挺立之感,不畏寒冬,心中不觉对此敬佩。
当时正值我背书背的很烦闷,忽觉树都能如此不畏环境的艰难,何况人呢。
我想这就是审美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体验。
《谈美》读书笔记
《谈美》读书笔记尼采说:“艺术是生命最高的使命”。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就阐释了艺术和人生之间的关系。
《谈美》谈的是一种人生美学。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以写信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艺术和美。
这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艺术与现实人生的距离,包括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一是艺术与现实人生的关系,探讨如何“免俗”和造就“人生艺术化”的境界。
在第一部分中,朱光潜提出了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
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只有和其它事物发生联系时,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但在美感的世界中,事物即使孤立绝缘,也能体现出其本身内在的价值。
基于此,朱光潜进一步提出只有艺术作品才是真正不朽的。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和“自然美”。
朱光潜认为美和实际人生确实有一个距离。
要发现一个事物的美就要把它放在适当的距离上,只有距离适当了,才能产生美。
朱光潜不认可自然本身是美的,他认为自然事物无所谓美丑,美丑是观赏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寄托于外物时的体现。
就像你今天考试考得好,你会觉得路边的小花小草都在对你微笑。
朱光潜由此认为美是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事物,美是心物契合后的产品,是人情与物理,心理与自然相结合后的意象世界。
在第二部分,朱光潜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重要的思想。
朱自清认为这是朱光潜“自己最重要的理论”。
朱光潜认为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完满的人生是实用、科学和艺术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
在朱光潜看来,是情趣将艺术和人生联系在了一起。
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用情趣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成为一种艺术品,去欣赏生活。
艺术化的人生,朱光潜认为要放慢脚步,严肃与豁达兼胜。
放慢脚步才能慢慢欣赏生活,不是自己遗漏生活中美好的瞬间,不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成为一个无生趣的囚牢。
严肃与豁达兼胜是指要认真对待生活,即使是一个细节也要认真对待,不让一尘一芥防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使自己的人生如艺术品般完满。
在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时要能拿得起放得下,看重一件事物时能执着看轻一件事物时能知道摆脱与放下,使舍与得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人生》读书笔记(精选29篇)
《人生》读书笔记(精选29篇)《人生》读书笔记篇1在小年夜的晚上,闲来无聊逛了书店,我选中了《新人生》这本书,原因有两点,一点是它的封面中央有着一粒标着“新人生”的大白兔奶糖,很别致;另一点是因为书封面的这段话“某天,我读了一本书,我的一生从此改变。
即使才展开第一页,它的强烈冲击仍深深打动我。
书页中冲出一道强光,照亮了我的脸庞。
那炙热的白光,迷惑了我的思维,却也令我的心智豁然开朗。
我惊惧地发现,周遭的世界正经历着彻头彻尾的转变。
一种从来不曾体会过的孤寂突然降临……”这段话很吸引我,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为了某一本书日夜颠倒为之着迷的时候,一本至连榜样的力量也没有。
我们看到的是纷繁无非是“名”、“利”二字,虽然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没有人脱的开。
我们比从前更羡慕别人的权、钱、势、优越,我们比从前活的更自卑。
甚至自卑到猥琐。
我们不能正视生活带给我们的苦难,不能正视贫穷带给我们的无奈。
我们的哀怨盖过了坦然。
热情没了,勇气都没了,甚至连心都没了。
我们选择了盲从,选择了随波逐流。
我们忘了自己还有热忱,忘了去改变,忘了跃出云层我们就都看到曙光。
位置决定我们的眼界,前面的主语被忽略了,那是我们心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眼界。
可是没了心又怎能看远?《人生》结尾处有几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相处都满意。
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本来想多写些的,但是,撩拨人的感动处处都有而人的心越来越麻木。
我们越来越不能感动,所以不在写的多少,有时间再看一遍原著吧。
《人生》读书笔记篇2生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无论你快乐不快乐,时间永远在流逝;无论你幸福不幸福,你依旧得活下去。
怎么生活,是一个未知数;活的怎么样,是一门艺术。
于丹在趣品人生一书之中提出了一些看法:人们的生活普遍加快,为了挣钱拼命工作,没有一点幸福感。
人们为什么有了钱却还是不幸福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内心的容量不同。
人生的艺术化读书笔记
人生的艺术化读书笔记第一篇:艺术化人生的诠释艺术化人生的诠释——评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所属栏目>书刊评论首先,要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并懂得文章是完整的有机体,需要完整的人格,其表现便是完美的生活。
其次,好文章的要诀是修辞立于其诚,就是流露至性深情。
再者,文章要忌滥俗,滥俗就是自己没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蹈矩,是虚伪的表现。
也就是强调本色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繁忙的工作是很多人忽略了修身养性。
大多人都急功近利。
为了生存谈何博爱、平等、真诚、守信??更不用说人格的完整性。
大多都装在浮华虚伪的套子里,几乎忘了何为本色,只是浑浑噩噩的过活。
一味的模仿矫情,总以为生活在被别处,想要逃离。
事实上这一切都是畸形的成长,最终是“要走几段路,犯过几个错,才明白自己想要的太多;要恨几个人,伤过几次心,才了解为了爱要怎么做;一座城市,又一个城市,才知道流浪的路多颠簸;一次成功,又一次坎坷,才懂得陶渊明先生的快乐。
”一件有价值的人生艺术品是要在许多次失败和挫折后磨砺而成的,同时也能经受住历史的洗涤和锤炼。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
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
”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既要有严肃主义,又要有豁达之情。
如此,便可成就伟大的人生,享受人生的艺术化。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太快,快餐文化下的人们已经把文学和艺术当做是自己有目的的功利性的能增加谈资的取悦于他人的东西来对待。
所以他们讲究快,囫囵吞枣,通俗易学。
所以出现很多经典名著速读之类的东西。
这也就违背了严肃主义。
为了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卑躬屈膝,一点得失就惶惶不可终日,这便是违背了豁达之情。
这两种风度也是不艺术不道德的。
美是需要严肃地慢慢地欣赏的,因为美是呕心沥血的创造,是细节的感动,是有余味的需要咀嚼的。
审美是无功利的,只有无功利的人才能豁达的看待得失,看待人生。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谈美读书笔记2000字
谈美读书笔记2000字【篇一:《谈美》读书笔记】美学初探——《谈美》读书笔记杜鹃 1090100084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部文艺理论的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启发,引领我们如何进行“审美”及如何“创造美”,赋予我们另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先是告诉我们“美感是什么”,到最后将“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最终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
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
然而作者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刚刚还在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尽显大师风范。
下面我就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想。
一.美学初探——“美感是什么?”为了使几乎对美学处于“零基础”的读者更好地进入“美学”的世界,朱光潜先生用一棵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人们三种不同的态度,即“实用的态度”之“善”、“科学的态度”之“真”、“美感的态度”之“美”。
可见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实用的态度是来自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起源于实用的知觉,强调“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及如何利用环境。
美术专业书籍读书笔记2000字
美术专业书籍读书笔记2000字作为一名学习艺术和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些好书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我近期读过的几本美术相关的书籍,并记录下的读书笔记。
1.《艺术化生活》- 覃振华这本书从艺术哲学和社会批判的角度,探讨了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和艺术家的实践经验,让我对艺术的定义和创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读书笔记:-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对社会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 艺术家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动机,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
- 艺术创作需要坚持和毅力,而不仅仅是天赋和技巧。
2.《设计中的颜色》- 约翰·尼科尔斯这本书介绍了颜色在设计中的应用和理论知识。
我在阅读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色彩搭配和表达情感的技巧,对我的绘画和设计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读书笔记:- 色彩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设计师应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颜色。
- 要注意颜色的对比和协调,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 在设计中使用不同的色彩组合,能够引起观众的不同感受和反应。
3.《素描的艺术》- 哈罗德·速成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素描技巧和方法的指南。
作者从基础的线条练习开始,逐步引导读者掌握素描的各个方面,如阴影处理和构图。
这本书对我的素描技巧提升很有帮助。
读书笔记:- 要学会观察和抓住对象的主要形状和比例关系。
- 透视是素描中重要的技巧,要学会运用和掌握透视原理。
- 素描是一种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研究,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创作能力。
4.《当代艺术导论》- 萧乾这本书介绍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主要流派。
作者详细解释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和作品,使我更好地理解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和趋势。
读书笔记:- 当代艺术具有多样性和自由性,没有固定的定义和形式。
- 当代艺术家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创新和前卫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艺术化》读书笔记艺术化人生的诠释——评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所属栏目>书刊评论作者:王元民发布时间:2014-9-138:57:08点击数:125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审美文化内涵,他在书中崇尚一种简单素朴、充满智慧、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对艺术化的人生境界进行了诠释,具有丰厚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艺术化人生;简朴;智慧;乐观;诠释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
分析生活,批判习俗,语语惊人,字字珠玑,见解独特,耐人寻味。
写生活情趣,优美细致,清新纯朴;写人生哲理,透彻精辟,发人深省。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对于自然,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涤除了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体会到与大自然朝夕相处的默契、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升华。
这就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
许多人认为,美国文化缺少传统根基,根本谈不上审美文化。
然而,美国思想家梭罗以其名作《瓦尔登湖》向人们证明了这是一种偏见。
在本书中,梭罗从“生活艺术化”的角度对审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对艺术化的人生境界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有力的诠释。
在书中,梭罗披露,他曾经只身一人,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两年,在这孤独的两年里,梭罗把劳动、写作、观察、倾听、体验和梦想融为一体,使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成为艺术性的。
他阅读,不只是阅读书本,还阅读森林山川的晨昏和四季的变化;他倾听,不仅倾听山林和水波的声响,还倾听自己内心思想的波动和神秘的脚步;他孤独自处,但心灵却与亿万人相通。
他独自生活,但不感到寂寞,因为他坚信,人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在其外表,人与人之间没有必要朝夕相互触碰,个人独处正好可以静下心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他写作,写的大多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感受和对瓦尔登湖优美风光的赞美。
梭罗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生活和人生完全可以艺术化的,但他的行动没有走向唯美主义的极端,也没有陷入“为艺术而艺术”湍流。
他虽然以艺术的方式生活,却没有脱离社会和政治,更没有对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他不仅是具有浓厚“自然主义”倾向的诗人,还是一个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记者和作家;他的《瓦尔登湖》,不仅有小说的精彩故事,还有散文的诗意绵绵;不仅有哲学的睿智思索,还有报告文学的真实无欺。
这是一部融诗、散文、哲学论文、报告文学于一体的艺术哲学,《瓦尔登湖》式的人生,是一种超功利的人生,不同于世俗之人的蝇营狗苟的人生,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与世俗之人的枯燥无聊的人生也大异其趣。
梭罗在其艺术化的生活实践中,追求伦理价值、科学认识和审美价值的高度统一,追求个体身心和大自然的和谐一致,最终使自己的人生像瓦尔登湖的湖水那样纯洁和透明,像瓦尔登湖畔的花朵那样朴实和美好。
这本书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作者在此创造的一切奇迹都来自他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是自然而不是人,是户外的世界,而不是书本或政治的讨论,塑造了作者审美化的人格,使他达到高度的解脱。
在他的眼里,普通人过的是一种非审美的生活,一种懦夫和顺从者的可怜的生活,一种没有自由、缺乏对人生精辟透视的生活,一种无法摆脱物质的羁绊、戴着镣铐的舞蹈般的生活。
梭罗崇尚过一种简单、睿智和乐观的生活,他认为,这种生活才可以称得上是审美化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化的人生。
梭罗崇尚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物质生活。
梭罗对附近镇上小市民的生活作了精辟的透视,他认为,这些每日浑浑噩噩的追求奢侈和舒适的人,不可思议的把自己的自由和一生的光阴抵押给一片可怜的土地、几间住房、几亩山林和永远不满的谷仓。
然而正是这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变成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使他们看不到物质之外的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
而真正富有的生活,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最聪明的人对奢侈和舒适从来都是敬而远之的,这些人往往过着一种比穷人更为简单和贫寒的生活。
古代的大哲,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印度的,不管是波斯的还是古希腊的,但从物质层面上看,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们更贫穷的人了,但他们的内心生活却是无人可比,基于这一见解,梭罗认为:“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
[1]梭罗喜欢素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基于对动物的同情,一方面认为食肉是人类奢侈和堕落的标志。
他虽然经常以几片面包和土豆充饥,内心却感到无比的满足。
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想更好的保存自己的诗情和更高级智力的人都禁止自己吃动物,即使其他的食物,他们也吃得很少。
梭罗指出,人类之所以缺乏想象力,是因为他们那巨大的肚皮背叛了他们。
梭罗坚信,不吃肉或少吃东西,过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乃是整个人类注定的命运。
人类要想提高和改进自己,就必须逐渐停止吃动物,就像野人接触到文明后逐渐不再相互吃别人的肉体一样,也许人们的体力会因此而弱一些,但这是在顺从更高的宇宙法则。
只要做到这一点,人们生活的每一时刻,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会成为一种祝福,都会像鲜花一样释放出芳香,都会变得更富有弹性和更富有生机,到那时,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会成为人类的朋友,祝贺他们达到至上的境界。
梭罗还倡导穿衣的简单化。
在他看来,衣服的目的不外保持体温和遮盖露体,“不过是我们的最表面的角质,或者说,尘世之烦恼而已。
要不然,我们将发现我们在伪装底下行进,到头来必不可免的将被人类及我们自己的意见所唾弃。
”[2]他还对人们居住条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梭罗认为,最有趣的住宅是贫民的那些毫无虚饰的、卑微的木屋和农舍,住在这些木屋和农舍中的平民的简朴生活,“使他们的住宅没有一点叫人伤脑筋的风格。
”[3]他反对极尽奢靡的高塔和寺院,认为“东方的全部废墟,也绝不比一卷《对话录》更可赞叹。
”一种简单的生活,“要比矗立一个高得碰到月球的纪念碑还更值得流传。
”[4]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子。
老子从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出发,要求社会要退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的时代,人则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6],“复归于婴儿”[7]、“敝于赤子”[8],去掉由于社会文化使人有了巧智大伪的习性,以恢复人的天真本性。
与梭罗不同,老子过多地看到了社会文化对人性的消极影响,因而通过否定现实的善,复归古朴的真,以进入美的境界,也就是他的“道”的境界。
而梭罗以诗人的热情和敏锐,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认为只有充满真善美的生活才是素朴的生活,才是每个人梦想的艺术化的生活。
梭罗和老庄的审美境界,“单纯而且聪明”的生活方式和“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的生活方式,都是超功利的、自由愉悦的、遵循着自然之道,是真正的艺术化的生存方式。
梭罗崇尚智慧。
他认为在现今的世界上,人们可以找到许多哲学教授,却很少发现真正的哲学家。
而哲学家的标准就是要有智慧,要有深刻玄妙的思想,要对智慧无限赤诚,并遵照智慧的指令做事,过一种简朴的、独立的、宽宏大量的和尽心尽责的生活。
一个哲学家还必须靠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不仅是从理论上,而且是从实践上。
哲学家之所以是哲学家,不单单在于说些什么,还必须看其是否在自己外在的生活方式上领先于自己的时代,哲学家绝不能像他的同时代的普通人那样吃饭穿衣、住房取暖。
一旦取得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他们就不再追求剩余,而是立刻转移目标,到生活中去探险。
在此基础上,梭罗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在他看来,最高的美来源于智慧,来源于和人对森林、河流、湖泊、山峦、陈武、朝霞的灵感和体验的升华。
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和占有财产而达到的,而是通过智慧,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达到的。
与知识相比,审美感受具有终极价值,单纯的知识算不上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造成智慧,因而在追求知识时绝不能离开审美感受。
出于这一考虑,梭罗总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智慧,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忠实的追随自己最自然和最美好的本能倾向,从自己内心深处寻找生活的法则,就能在尘世找到天堂。
由这一原则出发,梭罗渴望了解自然,通过体验和观察,让审美体验伴随着知识,在智慧的引导下走近自然。
与现代科学家的观察不注重生命本身的体验相比,梭罗的观察将自己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热情、自信的归依自然,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用心体会自然的奥秘,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与自然交流时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如此涌动,如此变动不居,如此充满智慧。
梭罗是一个敏感的诗人,用感情的触角洞悉着生活中的美丽,“诗人和非诗人的区别,就在于诗人对未知的自我的需要远胜于任何人,他们发现了具有普遍价值的某些财富。
”[9]很少有人像梭罗这样,对周围的生活如此友善,如此细心,具有如此清醒的智慧。
“很明显,梭罗过着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他呼吸着一种浓厚的艺术的气息,这种生活是对世俗之人的?安静而绝望的生活?的超越,与那种消极的退隐生活也不可同日而语。
”[10]正如他所指出的:“人类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
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
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
在人类的所谓游戏和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得绝望。
两者中都没有娱乐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有娱乐。
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11]梭罗崇尚一种乐观的和充满情趣的生活。
早春二月,当蓝色鸣鸟在山谷中鸣啼时,或是迎春花在三月的残雪剩冰中开放的时候,自己除了害怕“永生”之外,其他什么都不怕了。
春天总是给人以信心,使人相信自己可以在上帝慷慨的施与中永生。
从春天的温暖中,梭罗得到上帝的信息:上帝是善的,因为他在周围的森林中听到上帝的歌声。
梭罗认为,这种无限倾向和充满生活情趣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永远是真善美的体现,所谓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就是清醒者的生活方式。
梭罗一再指出,人要想审美的生活,就必须保持清醒。
但非常遗憾的是,在现今的世界上,真正的清醒者还不很多,正如他指出的,在体力劳动中,或许百分之百的人都是醒着的;而在精神生说中,一百万个人中难有一个是清醒的;在诗和神性领域,从亿万人中也难以找到一个清醒者。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很少遇到一个完全清醒的人。
尽管很多人在绘画、雕刻和制造工艺产品,但多数人还不能与所观看的事物的“气”或“神性”融为一体,因而其作品很难成为艺术。
因此,不是任何人的“做事”都能成为艺术,只有清醒的人才能用艺术的方式“做事”,归根结底,“每一个人都是一座神圣的建筑,他的身体使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完全是自己的方式来崇敬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凿琢大理石,他还是有自己的圣殿与尊神的。
我们都是雕刻家与画家,用我们的血、肉、骨胳做材料。
任何崇高的品质,一开始就是一个人的形态有所改善,任何卑俗和淫欲立刻使他变成禽兽。
”[12]梭罗是清醒的,因为他是自由的,情感自由,思绪自由,正象是吹过瓦尔登湖面的风,他与风共游,让内心的自由自然的生长,“自由的人不会成为自由的俘虏,他会以很谦虚的态度看待自由,而且会知道自由会超越自己,并不是他的功德使他与自由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