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朗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教学设计

楚雄一中黄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旧时北京城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文化内涵,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借助音像资料及自己的模仿,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种种吆喝的声音,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文化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2)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言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在本文洋溢的内心感情。

难点:学习体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溯源引流、导入新课

【师】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

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二、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一)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提到的吆喝声。

商贩:

1.“馄饨喂——开锅!”

2.“硬面——饽饽”

3.“树熟的秋海棠”

4.“喝了蜜的大柿子”

5.“葫芦儿——刚蘸得”

6.“烤白薯哇真热乎”

7.“小玩艺儿赛活的” 8.“蒸而又炸呀……蒸而又炸”

9.“卤煮喂,炸豆腐哟” 10.“栗子味的白薯”

11.“萝卜赛过梨” 12.“葫芦儿,冰塔儿”

13.“就剩两挂啦” 14.“一包糖来,荷叶糕”

15.“哟,荞麦皮哟” 16.“冰棍儿——三分嘞”

17.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算命盲人:“算灵卦”

乞丐:

1.“行好的——老爷……赏我点吃吧!”

2.“老太太(那个)真行好……没有饽饽赏碗饭。”

(二)哪一种吆喝声最吸引你,为什么?

(三)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图片展示】

三、层层深入,把握文意

(一)关于吆喝

吆喝,说穿了就是大声叫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市井文化。据说,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不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已经不多了。

(二)作者介绍: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萧乾资深记者、作家、翻译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翻译《尤利西斯》。本文选自《北京城杂忆》。

(三)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听图中商贩是如何叫卖自己的货物的?【播放音频】

(四)思考:作者介绍北京的吆喝声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五)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1.围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2.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3.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从“一日”转到“一年”。)

4.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六)本文按侧重点可分为三大块:引入、叙述性介绍、评议性介绍。请试着分一下。

引入:前3自然段;叙述性介绍:4-10自然段;评议性介绍:11-14自然段。

一(1-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器乐”——“声乐”。

二(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三(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深入阅读,分析情感

(一)吆喝也与童年的萧乾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大家找找让萧乾难以忘怀的有哪些细节?并说说难以忘怀的原因。

1.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1)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

凄厉动人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2.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

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明确:写童年的乐趣,充满着对童年艰苦岁月的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3.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明确:写实的成分较多。因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

4.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改为“用深厚的男低音吆喝出”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当时的吆喝实际上是唱,改了就没味了。也呼应前文的“声乐”。当初的一声“哟”在儿童内心确实是一种惊恐,引来一阵颤栗,但事过多年后,作为成人的作者回忆起来,便只剩下有趣和怀念。

(二)思考讨论: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

(三)文章主旨: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写出的是北京古老文化的辉煌,那里面就渗透着自己对它的依恋之情.作者直言: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一篇吆喝,喝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悠悠记忆;喝出了中国人对民俗文化的骄傲;喝出了一个北京人的那份自尊!

(四)品味本文语言特点:

1.句子赏析

①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②“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

(心理描写,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③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

(动作和心理描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