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农村居家养老及其服务的研究综述

农村居家养老及其服务的研究综述

扩大 , 使 得 中 国特 色 农 村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框 架 初 显 端 倪 。但 相 对 于 经 济 增 长 而 言 ,我 国 农 村 社 会 保 障事 业 总 体 来 看 相 对 滞 后 , 保 障 面 较 窄 。保 障 水平 偏 低 的 问 题 已经 成 为 制 约 新 农 村 建 设 、
构 为 支撑 的养 老 服 务体 系 ” , 2 0 1 1年 国 务 院 办 公 厅 发 布 《 社 会 养 老 服 务 体 系建 设 规 划 ( 2 0 1 1 - 2 0 1 5年 ) 》 标 志 着 养 老 服 务 工 作 在 全 国 范 围 内展 开 。居 家 养 老 作 为 养 老 服 务 体 系 的 基 础 , 是 在 我 国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大 背 景 下 的 必 然 选 择 而 不 是 权 宜 之 策 , 是 破 解 我 国养 老 服 务 难 题 的根 本 出 路 之 一 , 对 于 应 对 和 解 决 农 村 老 龄
我国 自 1 9 9 9年 进 入 : 老龄 社 会 。是 较 早 进 入 老 龄 化 社 会 的
发 展 中 国家 之 一 , 且 根 据 第 六 次 人 口普 查 的 结 果 表 明 , 我国6 5
岁 以上 老 人 比 重 达 到 总 人 口比 重 8 . 8 7 %, 大幅高于 2 0 0 0年 第 五 次 人 口普 查 6 . 9 6 %的 比重 。另外 , 根 据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财 政 与 贸 易经 济研究 所发 布 的 《 中 国财政政 策报 告 2 0 1 0 / 2 0 1 1 》指 出 : 2 0 1 1 年 以后 的 3 0年 里 。 中 国人 口老 龄 化 将 呈 现 加 速 发 展 态 势 , 到2 0 3 0年 . 中国 6 5岁 以上 人 口 占 比 将 超 过 日本 , 成 为 全 球 人 口老 龄 化 程 度 最 高 的 国家 。 中 国 的 银 色 浪 潮 与 2 l 世 纪 的 农 村 养 老 危 机 已经 来 临 。进 入 2 1 世纪 , 我 国 加 快 了 农 村 社 会 保 障 建 设步伐 , 尤 其 是 新 型 农 村 合 作 医疗 试 点 的 逐 步 推 进 , 农 村 最 低 生 活 保 障 制 度 的 实 施 以 及 新 型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试 点 的逐 步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城市的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府扶持政策、社会组织参与和家庭养老支持三个方面综述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扶持政策是推动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提升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政府推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有效减轻了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了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完善农村养老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社会组织的参与,包括民间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等。

这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养老服务活动,提供老年人社交、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组织还能够拓宽农村养老服务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养老保障。

三、家庭养老支持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选择依赖子女或者配偶来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关系在老年人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乡差异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儿防老、家庭矛盾等问题,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维持传统家庭养老的加强社会养老的支持,成为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家庭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农 村 地 区 ,伴 随 着 外 出务 工 人 员 规 模 化 增 长 ,大 量 农 业 用 地 或 闲置 ,或 转
障 的功 能 。 曾毅 从 人 1 化 和计 划生 育 3老
部 分 地 区 的 农 民 已 具 备 了 经 济 投 保 能
MEC 2 1 0 01 2 157
MODE RN
保 险 制 度 。 杨 琳 、 董 瑞 认 为 , 在 广 大
农 村 社 会 养老 保 险 制 度 建 立 的可 行
性 。 邓 小 娟 、赵 曼 认 为 国家 财 政 已初 步 具 备 了 为 农村 社 会 养 老保 险 提 供 部分 资
金 支 持 的 能 力 。随 着 农 村经 济 的 发展 ,
的基 本 国情 方 面也 论 述 了 我 国建 立 农村
口的传 统 保 障 作 用 实 际 已经 大 大 降低 ,
农 村 社 会 养 老保 险 制度 应 及 时 填 补这 一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的必 要 性 。 多 数研 究 者认
为在 中 国逐 步 发展 农 村 社会 养老 保 险 势 在 必 行 。 刘 小 波 、李 明 、赵 荣华 认 为 , 改革 开 放 后 。特 别 是 农 村 进 行市 场 化 改
国 内理 论 界 对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制度 的研 究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建 立 的 必
要 性 。张 帅 梁认 为新 农 保 制 度具 有 法 律 价 值 、经 济 价值 、社 会 价 值 。王 黎 明认
为 , 立 健 全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是 建
的历 史 作用 。但 是 随 着 中 国社 会 结 构转
型 的 加剧 ,尤 其 在伴 随着 农 村 家 庭 小型

综述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方式

综述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方式

综述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外出打工或迁往城市生活,留下年迈的父母独自居住的现象。

为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和推广了一系列居家养老方式。

农村空巢老人可以通过亲属支持的方式实现居家养老。

亲属支持是最常见的一种居家养老方式,通过子女或其他亲属的关心和照顾,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亲属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回家探望老人,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并给予必要的生活照料。

同时,亲属还可以帮助老人处理一些行政事务,如医疗保健、社保养老金等,以减轻老人的负担。

政府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是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在农村地区设立了养老服务中心,为空巢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健康咨询、饮食照料等服务。

养老服务中心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健身舞蹈、手工制作等,以丰富老人的生活。

政府还鼓励社区居民建立互助养老组织,通过邻里互助、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农村空巢老人可以通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现自己的需求。

居家养老服务公司为老人提供上门照料、医疗护理、生活服务等一系列个性化服务。

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享受专业的护理和关怀。

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能够让老人在家中得到照顾,同时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和尊严。

科技也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提供了新的方式。

智能养老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可以帮助老人提升生活质量和安全性。

例如,智能手环可以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轨迹,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紧急救助;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方便老人的居住和生活。

科技的发展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了更多的居家养老选择,同时也减轻了亲属的照料负担。

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方式多种多样,亲属支持、政府社区服务、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以及科技应用都是有效的方式。

对于农村空巢老人而言,居家养老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还能够保持社交联系、提升生活质量。

《老年人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老年人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老年人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童玉梅(2020)等的《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与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文章探讨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与健康教育模式。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社区的人员中选取互不重叠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共180例,采用问卷联合上门走访的形式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模式。

分析可知,高血压、骨关节病、高脂血症、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冠心病是老年人主要存在疾病,老年人群的患病总数不断增加,为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则需要针对上述不良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与预防卫生保健。

李爱红(2020)的《老龄人群低健康素养现状的体育干预方式研究》一文分析老龄人群低健康素养的现状,探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低健康素养的成因,系统阐述体育干预方式和干预策略,以及可行性与效果。

郑娟(2018)的《新疆城市空巢老人体育生活方式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力法,对新疆城市空巢老人体育生活力式进行现状调查。

杨峰(2020)等的《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基于湘西苗族村落的实证调查》一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湘西苗族村落空巢老人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当前老龄化社会进程中湘西空巢老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贯彻和落实“健康中国”的政策,加强政企合作和以精准扶贫的方式改变苗族村落空巢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通过组织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村落体育氛围,不断提高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意识,从而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引导非政府组织,不断完善农村体育活动组织建设,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专门成立农村空巢老年体育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老年人体育运动赛事,逐渐形成属于本村的特色老年体育。

推行和落实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丰富体育传播方式和方法,定期组织空巢老年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真正落实和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推动农村老年人健康稳定发展,形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作者:薛苗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33期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一大基本国情,人口结构的转型给社会养老带来压力与挑战。

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探究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着眼于农村养老问题,在养老模式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目前主要的农村养老模式分类、影响因素、学者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究等进行综述。

同时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现状,强调“持续照顾”理念和非社区照顾。

最后构建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农村社区养老的多元化主体多渠道多阶段的农村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持续照顾多元化主体21世纪的中国是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预计中国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①。

拥有如此庞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倘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没有和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相适应,便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比城市而言,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更大,老龄化速度更快,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也更快②。

如何有效的处理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等问题尤其是农村老龄引起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而最关键的切入点之一便是养老。

陈赛权(2000)提出中国老年人口的3/4居住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多,但是相对说来研究较少。

十五年过去,学者们的重心大多仍在探讨城市养老问题,对农村养老模式探究不够。

因此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找准未来的道路。

一、养老模式的概念界定综述在进行对农村养老模式探究之前,有必要对“养老模式”这个基本概念进行一个界定,2000年前学者争论焦点大多集中在对于养老方式的分类问题,并没有对“养老模式”这个说法达成共识。

自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之际“养老模式”这说法便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穆光宗(2000)从文化的角度认为养老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并且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社区养老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成果,揭示社区养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和评价,本文期望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推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首先界定社区养老的概念和内涵,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然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历程、主要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社区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政策支持不够等。

本文将展望社区养老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社区养老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社区养老的概念与特点社区养老,又称为“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结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养老模式。

它是指老年人在家庭居住的环境中,继续得到来自社区的各种养老服务和支持。

这种模式强调老年人在熟悉和舒适的社区环境中生活,同时享受到来自社区的专业化服务,包括生活照顾、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

地缘性强:社区养老充分利用了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就近的服务。

这种地缘性的优势使得老年人能够继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减少了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适应压力。

服务综合性: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是多元化的,包括日常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心理支持、休闲娱乐等。

这种综合性的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在各个方面的需求,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成本效益高: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的成本相对较低。

社区可以利用现有的社区设施和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避免了机构养老中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家庭参与度高:社区养老强调家庭在养老过程中的作用,鼓励家庭成员参与老年人的照顾和关怀。

这种家庭与社区的结合,使得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亲情和关爱。

农村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农村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农村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农村居家养老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家养老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解农村老人的养老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详尽的调研。

首先,我们发现农村老人普遍面临着养老资源匮乏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资源分配不均,绝大多数老人面临着医疗、护理和照料等方面的困难。

另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老人的居住环境也较为简陋,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其次,农村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亟待完善。

我们发现,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而家庭养老模式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家庭成员缺乏养老知识和技能,导致老人无法得到适当的照料和关爱。

因此,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亟待加强。

最后,我们还发现一些好的实践经验。

在一些先进地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他们通过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建设老年人活动室、推动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提升了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促进了老年人的健康幸福。

总的来说,农村居家养老面临众多挑战,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我们希望政府能加大力度,加强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政策,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改善
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关爱和帮助。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2800字》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2800字》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模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关于优势视角理论的研究综述 (1)2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综述 (1)3关于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综述 (2)4文献评述 (3)1关于优势视角理论的研究综述社会工作者在解决本领域内专业问题时常用的视角是优势视角和问题视角,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思维模式的不同,优势视角强调的人的主观能动,而问题视角则注重从问题角度出发,由此,在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下,社工介入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优势视角的观点是案主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是可以自我改变的,并且通过自身的资源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该理论认为不管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的案主面对的环境和自身的劣势有多大,依然有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主要强调农村局面具有自我整合的能力,采取有效的激励方式,通过连接不同的资源,能够解决面临的养老问题。

农村社会工作者在居家互助养老服务体系里承担的任务是协助农村居民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潜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便完成相应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社工与案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其工作的主要重心在于帮助案主连接资源和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虽然优势视角强调案主自身的优势,但并不忽视问题,只是强调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关注案主自身能力的提高,以项目带动整个农村社区的良性发展。

孙晓莉等认为:优势视角下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农村地区缓解自身养老压力的可利用资源和优势。

1在本研宄中,笔者通过翻阅大量文献发现,目前大部分学者对农村社会工作开展途径落脚点多在问题视角,侧重关注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与难点,对农村自身的资源和潜力的挖掘和研究不足。

只有充分挖掘农民自身的优势特质和潜能,利用农村居民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社会网络,通过自身力量走出面临的困境,才能从源头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22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综述社区照料模式可以分为“在社区照料(care in the community)”、“由社区照料(Care by the community)”和“与社区照料(care for the community)”。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农业经济学期末作业文献综述论文题目: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学生姓名:***专业:09级农村区域发展学号:********指导教师:***2011 年 6 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目录一、背景 (4)二、研究现状 (5)三、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概况分析 (6)四、对策及解决方案 (10)(一)、转变农村的养老观念 (10)(二)、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11)(三)、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如果实行社区养老、福利机构养老,就必须有养老服务设施 (11)(四)、通过土地流转筹集部分养老资金 (12)摘要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的青壮年都纷纷的涌入城市,然而这一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造成了农村里的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留守。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正在像老龄化社会迈进,老龄化就意味着中国社会养老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更加的完善和健全。

尤其是在这农村里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保障缺口,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人口流动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及城镇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大量年轻的剩余劳动力开始由农村流向城镇。

2001年,我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8.6%,达8961万人。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功,农村生育率在比较短的时期内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核心家庭日益增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逐渐由分散的个人型流动转变为家庭型流动,妇女儿童也越来越多地加人流动人口的队伍。

在2000年的流动人口中,流动儿童少年的比例为13.78%。

众所周知,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福利,因此,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2000年《中国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把依靠子女养老作为第一选择的有79.1%,男性老年人为76%,女性老年人为82%。

近年来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济水 平较 为落 后 ,农 村人 口比重 较 大 ,因此 农 村养 老 问 题没 有像 城市 养 老那 样 受 到 国家 应 有 的 重视 。但 随 着改
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经济 的持 续快 速发 展 以及 农村 人 口所
占比重 的 不断 下降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问题 逐 渐 进入 学 者 们
证 资金安全 ,针对过 去基金管 理方面 因监管不力 而出现挪
20 0 9年 9月发 布了 《 国务 院关 于 开展 新 型农 村 社 会养 老 保 险试点 的指导意 见》 ( 国发 [0 9 2号 ) “ 2 0 ]3 。 新农 保 ”

定 程度上 弥补 了 “ 旧农 保 ” 的不 足 ,明确 了个 人 、集
农 保” 制度的长期支 ,是农业 社会走 向工业 社会 的 内在要 求 。因而 ,随着
我 国工业化 进程 的不 断加快 ,在农 村建立 养老保 险制度 逐 渐成为社 会共 识 。1 9 9 2年 民政 部 颁 布 实施 了 “ 以个 人缴
纳为 主 ,集体 补 助 为辅 ,国 家 予 以政 策 支 持 ” 的 农村 养
央政府每年要确定一 定 比例 的资金 以充实农 村社会 养老 保
障基 金 ,对于没有缴费承 受能力 的农 民应 当采 取 国家和集
体 补贴 的方式帮助其参保 ( 邵红岭等 ,2 1 ) 0 1。
老保险制 度 。作 为新 中国第一 个农村 养老保 险制度 ,该文 件 在具体 实施过 程 中暴 露 出 了不 少 问题 ,在 l 年 的时 0余
选择 ;第三 ,不 同养老 制度 异地接 续问题 。 [ 键词 ] 农村 ;养老 ;综述 关 [ 中图分类 号 ]D 6 69 [ 献标 识码 ]A 文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足 于 中 国 农 村 社 会 转 型 的 时 代 背 景 和 发 展 趋 势 的 前 提 下 , 合 国 际 农 结 保 制 度 演 进 路 径 的 比 较 分 析 , 讨 了 如 何 更 好 的 实 现 我 国 农 保 制 度 同 探
中国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综述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中 国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研 究 综 述
陈 越 男 ( 南 交通 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 院 西 四 J 成都 i I 6 03 ) 10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摘
要1 本 文分析 了国内农村的养老 问题研 究现状 以及存在 的不足 , 出 目 亟需研 究的问题 : 提 前 一是要 系统研 究全国的农村社会养老
见》, 保基本 、 覆盖 、 以“ 广 有弹性 、 可持续 ” 为基本原则 , 探索建立个人缴 费、 集体补助 、 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 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的理论研 究 、 提出 了各 自不 同的观点 , 但是 , 目前为止 , 没有一 个达成 广泛 共识的 还 权威性研究理论 , 故各研究都是在 自己 的小地 盘上打转 , 这种 各自为政
的理论研究与现实 日渐紧迫的需要之间相比显得捉襟见肘。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 直足个薄弱环 节 , 到 第三 , 研究方法上 多 定性 分析少 定 量分析 , 研究 侧重 点在 理论 层 目前为止 , 除了个别发 达地区的农民 , 真正 享受到农村 社会养老保 险的 面 , 缺 少 必 要 的 实 证 性 分 析 。如 建 立 全 国 统 筹 的 可 转 移 、 持 续 的 农 而 可 人还只是少数。其中原因很多 , 除历史原因外 , 最重要 的恐 就是 制度 民工养老保障制度 , 白 促成 既有养老保险关系及 缴费年限的衔 接问题 , 多 建设了。虽然中国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试 点到现在 已经 将近 三十年 , 但 数学者只是泛泛的提 出这 个观点 , 对如何 建立 以及如何建 立 全国统 而 是, 真正具有可推广性的制度 到目前 为止还没 有。诸多 学者 在制 度研 究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 , 但是 目前还 没有达成 ~ 致共识。 以下是 部分 学者从不同视角对 农保制度的理论研究 。

《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养老服务实践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养老服务实践综述在世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家庭照护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通过对发达国家现存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有利于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养老模式。

如果仅通过福利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不仅会使各国面临着巨大的负担,同时群众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也很难得到切实的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社会养老功能更加强大的养老服务政策,以此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家有英国、美国等。

据了解,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是英国,英国通过全面的探索以后,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通过建立私人机构和社会公共部门。

针对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同时也创建了可行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该国家有多种养老服务类型,其中包括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不同主体在养老服务上有着明确的分工,志愿者与私人机构能够直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并客观的评估监管私人机构的发展状况。

从整体上来看,英国在养老服务体系上具有显著的特点: 强调的理念为“以人为本”,鼓励社会不同组织共同配合,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同时通过制定全面的监管机制,以此来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稳定发展。

根据日本的情况可知,该国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为了使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日本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养老保障法律体系,并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家庭-社区共同服务”体系。

目前来看,日本养老服务有多个参与主体,例如公益机构、政府、社会资本等,其在社会化养老方面具有的特点主要是不仅强调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也重视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通过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使老年人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根据美国的情况可知,其在上世纪60年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模式,并进一步指出老年生活的主要目标是“安养-乐活-善终”。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多维度分析、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成果丰富,本文将对该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方法、结果和贡献,同时对未来研究趋势和政策建议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养老模式的选择受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模式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是研究农村养老模式的主要方法。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结果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农村养老模式的类型、影响因素及优缺点。

具体而言,家庭养老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其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社区养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不足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养老则需要在政策支持下,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

此外,一些学者关注了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如互助养老、农村养老保险等,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贡献与不足现有研究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研究的不足之处,如样本选择、数据来源等限制。

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未来趋势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养老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村养老领域的应用将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趋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六、政策建议针对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政策制定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100字

《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100字

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农村独居老人进行了社会支持研究,并从社会支持角度分析了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政策和经济支持。

(一)相关概念界定在对独自居住在农业村中的老年人进行定义之前,可以先定义老年人。

1956年,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联合国人口局将65岁年龄段设定为老年人的界限,但随后联合国在1982年“世界人口老龄大会”设定了老年人的标准为60岁。

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要求60岁以上的人口为老人。

因此,本文中的老年人是指60岁以上的人口。

本文使用老年人的定义来定义独居老人,定义为独居超过半年的60岁以上老年人,其子女居住在同一个村庄但仍是住在不同的屋子。

(2)王贯新在调查中原农村地区独居老人社会的支持现状,他界定社会支持的含义是通过社会网络为有需求的个人和团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及个人和团体向社会网络寻求支持的双向过程。

帮助的类型不仅包括经济和物质,还包括生活上的考虑和精神上的安慰。

我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个人从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等社会网络获得支持的过程。

社会支持包括经济支持,生活支持,情感支持和精神安慰,并且每个方面都有两个互补的部分:官方支持和非正式支持。

官方支持由政府、社区提供,对农村独居老年群体的社会支持;非正式支持是由非正式的组织如家庭、亲朋邻里对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四方社区的实际情况: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情感支持。

经济支持是指独居老人可以提供的财产和物质支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生活支持是农村地区独居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照顾和日常护理。

情感上的支持意味着,独自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会受到其他参与者的尊重或安慰。

(二)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自从改革开放依赖,我国的经济发展飞快,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的重要角色。

但是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农村出现了人口流失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和独居老年人等问题。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早,因此相较于我国而言,国外学者在养老问题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较早,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成果。

然而,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西方学者倾向于从整体的视角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而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在大多数西方学者看来,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使老人老有所养。

虽然西方国家老龄化程度高,但是他们的养老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社会保障福利条件较为成熟,因此空巢老人整体保障水平高,无需担心基本的生存与生活问题。

Charles Ka Yui Leung(2001)指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这也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激增。

Macwangi M(1996)强调当大量的年轻人在城市务工后,部分人与父母的联系变得日渐淡薄,由此则引发了农村老年人赡养和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不足的问题。

Morgan CA(2001)表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群体来说,农村老年人处于“边缘”状态,既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且也很难获得家庭成员的照顾,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

随着农村失能失智老人的增多,加之社会照料资料的减少,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这也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迫在眉睫。

Gao L等(201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空巢老人身体质量堪忧,在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约70%的空巢老人需要常规健康检查;约60%的空巢老人则渴求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还有27%的老人希望拥有家庭病床。

另外,该学者还指出不同年龄层次的空巢老人对健康服务需求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由于身体机能逐步丧失,加之身旁没有子女照顾,因此80岁及以上的空巢老人非常渴求上门医疗服务;而60~79岁的空巢老人则对康复保健服务和健康指导有着极为强烈的需求。

Hitaite等学者表示城乡之间的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区别,其中农村老人的意愿更为强烈。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13)的研究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13)的研究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深入起点基于cssci论文发现经过学界十多年对受生育政策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迁等因素影养老模式的研究当时陈赛权教授所提的需要进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银发时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上成果日趋丰富比如在养代的挑战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老模式概念上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养老上系却尚未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
a n d l o c a l d i s c r e t i o n .De v e l o p me n t f r o m mo n i s m t o p l u r a l i s m i s t h e i n e v i t a b l e t r e n d i n c h i n a .Th e f a mi l y p e n s i o n,c o mmu —
g r e a t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o f t h e Ch i n e s e n a t i o n .Th e r e a s o n a b l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e n d o wme n t p a t t e r n i s a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t o a g i n g
山 西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第1 2 卷( 第1 1 期) 0 0 2 1 8 2
J . S h a n x i Ag r i c . U n i v .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No . 1 1 Vo 1 . 1 2 2 0 1 3
p r o b l e m wh i c h c a u s e d a c a d e mi c a t t e n t i o n .B a s e d o n 2 0 0 0 —2 0 1 3 o u r n a l a r t i c l e s o f Ch i n e s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Ci t a t i o n I n d e x ( CS S CI ) ,i t ma d e a n a l y s i s o n a c a d e mi c v a l u e o f p e n s i o n mo d e l ,wh i c h p r o v i d e s p r a c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t h e t o p p o l i c y d e s i g n

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摘要]大力促进社会化养老,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区别在于承担养老责任不同。

社会养老具有社会再分配功能,从而实现社会范围的公平化。

虽然学者们各持其说,但养老模式仍不外乎以下几类: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不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居家养老等。

而在我国,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且最终会被社会养老模式所取代。

[关键词]中国;养老模式研究;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193-021 当前研究养老模式的原因1.1 当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据联合国《2008世界人口展望》报告,19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2010年将达到11%,2050年将进一步达到22%。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按此衡量,全球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根据人口年龄分布图推算,我国现有人口将在15年后进入老龄化峰值阶段,而且该峰值阶段将持续大约三四十年。

国家老龄委预测,205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1.2 传统养老模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人口老龄化加剧,给传统养老模式带来很大的压力。

千百年来,我国一直采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特别是“四二一”,甚至“四二二”式家庭(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允许生两个孩子)日益增多,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

工作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也使一些子女对老人无暇顾及。

同时,生活观念的转变,一些老年人也不再和子女住在一起,许多老年人家庭变成了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

据全国老龄委调查,2008年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或独居比例高达49.7%。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以海南省什忽村为例一、引言(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急剧变革,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传统思想逐渐被人们忽略。

特别是80后、90后逐渐占据了生活的主导,思想活跃,不再固守传统耕种生活方式,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都是年轻人。

现在,仅靠土地,获得收入已经难以持家,而外出务工是改善生活条件的主要出路。

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存离开家乡进城务工,一是不愿意离开家乡这个“根”;二是人进城而户口不进城,基本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基本无法解决,不如留在家乡踏实。

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平均寿命普遍提高,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使得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而在农村尤甚,空巢老人逐年增多。

独生子女政策,也进一步增加了空巢老人的出现。

尽管农村生育第一个女孩的夫妻可以有条件的生育第二个子女,但出现双女户的比例约在50%。

在农村,女儿们出嫁后,由于传统习惯,这部分老人也成为无人照看的空巢老人。

据统计,全国有老龄人口已达1.6亿,城乡“空巢老人”比例分别为49.7%和38.3%。

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

据专家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或将达到90%,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海南省什忽村3万人口中,超过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超过4000人,由于本寨年轻农民(重点是45岁以下的农民)纷纷进城务工,近2500人成为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比例超过60%。

“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弱,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

“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

而完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当今社会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课题。

2、研究意义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在人口众多的农村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而且相比城市,农村老人的身体和智力老化速度更快,而经济发展、医疗条件相对城市仍然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健全,大多数老人仍然主要依靠子女提供养老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作者:薛苗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33期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一大基本国情,人口结构的转型给社会养老带来压力与挑战。

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探究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着眼于农村养老问题,在养老模式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目前主要的农村养老模式分类、影响因素、学者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究等进行综述。

同时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现状,强调“持续照顾”理念和非社区照顾。

最后构建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农村社区养老的多元化主体多渠道多阶段的农村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持续照顾多元化主体21世纪的中国是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预计中国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①。

拥有如此庞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倘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没有和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相适应,便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比城市而言,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更大,老龄化速度更快,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也更快②。

如何有效的处理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等问题尤其是农村老龄引起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而最关键的切入点之一便是养老。

陈赛权(2000)提出中国老年人口的3/4居住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多,但是相对说来研究较少。

十五年过去,学者们的重心大多仍在探讨城市养老问题,对农村养老模式探究不够。

因此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找准未来的道路。

一、养老模式的概念界定综述在进行对农村养老模式探究之前,有必要对“养老模式”这个基本概念进行一个界定,2000年前学者争论焦点大多集中在对于养老方式的分类问题,并没有对“养老模式”这个说法达成共识。

自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之际“养老模式”这说法便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穆光宗(2000)从文化的角度认为养老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并且具有可持续性。

陈赛权(2002)认为当前未能在农村养老模式概念上达成一致意见。

宋健( 2001)提出所有概念归为“养老体系”、“养老模式”和“养老方式”三类。

宋健(2006)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认为养老模式是从古至今沿用,流传并通过种种途径固定下来的养老样板,是事物的标准样式。

公维才(2007)根据经济主体角度认为“养老模式是指由谁提供养老支持,即由谁负责养老的经济责任”。

陈建兰( 2012)从城市的特征出发定义了城市养老模式,认为养老模式是为城市养老中核心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农村养老的特征和存在形式。

李中秋( 2013)定义养老模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养老体系,分别包括主要和辅助的养老方式,以及为这些养老方式提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支持。

丁方等(2014)从养老的内容出发,定义养老模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满足老龄人口各方面需求的典型的生活方式,主要指满足老年人经济来源、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个方面需求的生活方式③。

笔者认为,养老模式并不能简单用养老方式和养老内容给予定义,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就单独某一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和界定,对于整体“养老模式”的讨论,应当是一整套的模式建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代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合力,甚至可以说养老模式代表着我国解决养老问题的战略思维。

本文要讨论的农村养老模式,主要从地域着眼和城市相比进行的养老模式综述,它是对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决定的有关养老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④。

二、目前主要的农村养老模式的分类陈赛权在整理了2000年以前学者们的观点基础上认为虽然学者们各持其说,但养老模式仍不外乎以下几类: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不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居家养老等⑤。

刘孟芳(2005)根据养老资源由谁提供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分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和自我养老模式三种,丁方等(2014)结合中国养老问题与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综合2014年以往各位学者的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自我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以及以房养老五种。

余甜等(2015)梳理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和住宅形式、机构养老服务、互助养老、旅游养老、以房养老六方面国内较关注的养老模式,并进行相应的优劣分析。

张澜等(2015)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将农村养老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

三、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农村养老模式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的那样:“养儿防老是均衡社会成员世代间取予的中国传统模式。

这种模式有其历史上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改变,这种模式当然也是要改变的⑥。

最重要的一个表现便是养老金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

这些方面学者已经有较为全面的研究:Engelhard et al ( 2005)使用工具变量估计,发现社会保障收入提高了美国老年人的独居率。

刘宏等(2011)认为养老金对养老模式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的居住安排、照料模式,以及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赡养或代际转移等方面。

程令国等(2013)以“新农保”为切入点,使用倾向分值匹配基础上的差分内差分方法( PSMDD),论证新农保提高了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意愿以及实际独立居住的比例,并评估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影响。

魏海兰(2015)从农村养老保险角度分析土地面积减少等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强调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养老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养老模式还受其他因素影响,陈赛权(1999)认为,一国或地区甚至整个人类在一定时期内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模式,不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刘孟芳认为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经济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微观个体心理动机和利益⑦。

张澜等(2015)认为历史文化传统和个人心理动机也是影响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因素。

同对“养老模式”概念界定原理一致,在我国处在经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人口结构年龄结构转型的阶段,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是由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大环境客观条件下与个体心理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四、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究结合目前学者的学术论文期刊等关于养老模式的探究,绝大部分目光都聚焦在中国宏观情境下的养老模式分析,并且从分类的结果不难推测出他们大多进行分类的立足点仍旧是城市地区,而对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究却相对分散。

对于农村养老模式探究有:“三维”模式、“内敛式”模式、多元化模式、互助养老模式、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社会化养老模式以及医养结合模式,讨论较多的有多元化多层级模式和社会化养老模式。

(一)社会化养老模式徐勤( 1997)认为在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的形势下,只有发展社会养老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孟艳春( 2011)认为在当代单靠家庭养老或个人养老很难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必须将家庭养老、个人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并着重发展社会化养老。

王贝芬(2014)认为家庭养老难以维系,因此对目前社会化养老模式进行研究综述与展望,应当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模式。

陈芳等(2014)通过对农村养老模式的转变之处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的出路是走向社会养老。

目前,农村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五保供养、农民退休养老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几种形式⑧。

(二)多元化多层级模式王国军(2002)提出了由基本保障、补充保障、附加保障三者共同构建的“三维”模式,可以实现农村养老的灵活性和弹性。

王亚柯、杨震林(2003)构建出一个沿着“个人-家庭-社区-政府”的由内向外的养老层次,实行“内敛式”的养老模式。

杨燕绥等( 2004)认为应形成“养老金(退休金) + 家庭供养 + 社区服务 + 国家最低保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杨翠迎( 2005)认为在转型时期应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养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建立多层级多水平的养老模式。

邓大松等(2007)主张“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旨在实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和补充性养老结合。

李新(2008)结合我国农村各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提出了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是转型中国农村养老的理性选择,应当建立我国短期和长期不同的养老模式。

李月(2014)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的养老模式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即以家庭养老为第一层次,以差别性的、缴费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第二层次的农村养老模式。

(三)其他模式的探究李士梅(2007)提出“旅游养老” 意即将旅游资源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

但是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并不适用。

张晓峰等(2010)通过对兰州市社区养老模式的调查认为可以借鉴城市社区养老模式中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多种类的服务内容、社区养老服务意识的培养等经验构建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郭丹阳(2013)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进行定性研究,认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具有投入低、效益好、操作性强、满足老人不离土不离乡情感需求等优势,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可行性。

刘斌(2014)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农村养老模式的二维性进行分析与讨论。

通过ordered probit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分析居住模式、经济来源及医疗条件、健康行为等其他因素利用居住模式与经济来源相结合的二维养老模式视角对农村养老问题研究⑨。

邹纯青(2015)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⑩探析,认为政府要以新型城市化思维要多措并举强力推动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

蔺静茹(2015)认为“候鸟老人”养老模式是对家庭式养老、土地式养老、保险式养老、社区式养老的有力补充,成为一种新的模式探索与尝试,应当完善相应的措施对“候鸟老人”的养老模式实现完整构建。

五、建立多元主体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模式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这基本国情,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我国农村人口绝对数量大决定了在一定时期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养老模式应当构建成多元化主体多渠道多阶段多层级的模式,实现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农村社区养老,建立多种模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1 1。

多元化主体包括政府、家庭、社区以及机构等社会其余力量,要强化政府责任、在制度层面和资金支持上进行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扩大集体收养规模,并且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的同时,积极构建农村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