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文学主题学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旨 ) 的文学现 象 , 强化 了意 象与 题材、 主 题、 文体、 个人心态和时代思潮的 关系。第四种! 丛论∀ 辑有 论 文 20 余篇 , 有关 于具 体主 题的 论辩 , 也 有关 于理 论 问题的思考。少 数篇 章虽 然涉 及所 谓的 十大 主题 , 但强调两两的比较 , 如春恨与悲 秋、 相思 与思乡的 比 较 , 其余则另寻题旨而探幽揽胜。 王立同志的探索是在中 西学术的交 汇点上展 开 的 , 因此在方法论上也不无启 发意义。第一 , 西方 学 者认为 , 题材是作品的材料 , 母题是对题 材的基本 概 括 , 主题则由母题组成 ( 有 时等于母题 ) , 这三者构 成 了主题学研究的三个层 次。于是主题学 的研究对 象 就不仅仅是主题 , 还包括一些与 之相关的文 本因素 , 如母题 ( 或 主 导 母 题 ) 、 意象、 人 物 形 象、 惯用话题 ( topo i) 等等。作者 有 见于 此 , 并 试图 使这 一 研究 丰 富多彩 , 而于题 材、 母题 和意 象多 所探 索。第 二 , 如 上所述 , 主题学旨在从事主题的 比较 , 而 比较的目 的 在于考察主题 的构 成、 延伸 和流 变。这 就决 定了 主 题学必然要采用共时研 究和历时研 究两种方 法。作 者将意象与题 材、 与主 题、 与文 体、 与时 代心 理及 文 学思潮、 与创作主体的情感心态 等等联系起 来 , 从 文 学因素扩展到 了文化 因素 , 从 文学 作品 扩展 到了 经 史杂著 , 这颇得文化主题学的 要义。与此同 时 , 作 者 试图由主题入手 , 透视纵贯古今 的文化现象 , 进而 捕 捉并描述 一代 有一 代之文 学 ( 王国 维语 ) 的 真貌 , 则是基于历 史发展 的沉 思。这 种纵 横交 织的 考察 , 无疑增加了主 题学 研究 的厚 度和 深度。 第三 , 题 材 或意象的运用 , 母题或主题的形 成 , 有些 见之于世 界 各国文学 , 将它们 互相 比较 , 彼 此衬 托 , 可获 相得 益 彰之效。中日、 中韩文学自不必说 , 即使中 西文学 之 间 , 共同的主题及其相关因素也 不乏所见 , 作者所 论 海洋意象、 美 狄亚 复 仇主题 等在 中西 文学 里的 相 通之处 ( 不 排除 同中 之异 ) , 即是 证明。 尽管 总的 看 来中外文学比 较是王 著的 薄弱 环节 , 但 这种 尝试 预 示着一种前景广阔的研究方 法。 考虑到学科 建设 的需 要 , 我们 还应 指出 王著 中 存在的些许不 足。譬 如说 在有 些研 究中 , 如 果把 材 料处理得更集 中些 , 对题 材或 意象 的内 涵挖 掘得 更 深刻些 , 也许就更具有说服力 , 更能体现 主题学研 究 的 深邃 目 光。 至 于 十大 主 题 、 九 大 意 象 中 的 大 字 , 似应慎用为妥。因为在这 种场合下 , 大 字 往往含有 唯此 为大 的意 思 , 如果 所选 对象 并非 如 此 , 或者有所遗漏 , 就容易 使人产生误 解。更为重 要
!中国文学主题学∀
王立同 志最 近出版 的! 中国 文学 主题学∀ ( 中 州 古籍出版社 , 1995) , 凡四册 , 近 百万字 , 既洋 洋洒洒 , 又涉笔幽深 , 标志 着国内 的主 题学 研究 正在 向新 的 广度和深度发展。 主题学 ( thematics 或 thematolog y) 一名源 自西 方 , 它 是一 种 以辨 识 作品 主题 为 中心 的批 评 方法。 但教学中根据 单一 作品寻 找主 题的 做法 ( 即 所谓 的 阐释主题 学 ) , 却 不在 此列。 在现 代意 义上 , 它 一 般是指 比 较 主题 学 ( co mparative thematics) , 也 就 是在多种作品 里寻找 共同 的主 题 , 或者 考察 某一 主 题的变异 , 因 此它 有时 也叫作 普遍 主题 研究。 十 九世纪这一研 究在德 国风 靡一 时 , 后因 忽视 作品 独 具的特色 , 受到抨击而告中落。本 世纪下半 叶 , 它 随
历史的概括取代美学上的概括。他 认为艺术 与审美 总是对现实 的一 种补 充 , 它远 远不 是现 实。因 此我 们说古典美的最高 理想 是和 谐 , 而鲁 迅则 讲翻 开中 国历史只有 吃人 二字。古代人是 依附于社 会或自 然 , 而古代的美却不是依附 的。古代、 近代到 现代社 会现实是这样 , 但它的审美 意识形态却 未必是这 样。 因为 艺术 和审 美 都是 一种 理 想 , 其 价值 也正 在 此。 二是中西比较、 融合问题。他 认为融合是 妄想 , 只能 融合到西方 去。又如 谈到 现 代化 , 每 个人 心中 的图 景只能是曼 哈顿 的摩 天楼 , 日 本的 汽车 等。因 此诸 如此类问 题 足以 让 我们 清 醒 认识 到 应该 立 自己 的 本。三是问题的提出是学术研究 的生命力 所在。作 为一 个学 科来 说 , 美 学 研究 关注 现 实的 能力 较 差。 美学研究必须走向 现实 , 走 向人 类共 同关 注的 现实 问题 , 如环境、 生态等才能焕发其内在生命活力。 广西师大研究生杨维富认为中 西比较美 学研究 的尴尬局面缘于研究方法的缺 失。中西比较 美学借 用比较 文 学 的研 究 方法 是 本源 性 失 误。从 理论 上 讲 , 方法就是理论本身 , 比较文学的 方法是比 较文学 学科所独有。中西比较美学的学科 独立和发 展必然 要创立出新的属于学科独有的研究方法。 三 、 现代转型与当代建构 山东大学周来祥教授认为现在 的理论形 态与当 前的要求不 符合 , 中 国古 典美 学需 要转 型。首 先他 认为 型 有 三层含义 : 1 具有新的 范畴。 2 范畴的 内在结构模 态是什么。 3 这一 模态、 结构 在意 识形 态视野中是 什 么 性质。 其 次就 是 转 什 么 型 的 问 题。这里须有一个前提 : 明确 我们现在 是什么 型 , 我们将来应该是什么 型 , 我们过去又 是什么 型 , 知道过去、 现在 , 才知 道将 来 , 才 知道 由什 么转 向什 么 , 才知道怎么转 , 转的机制是什 么。他认为 我们过 去的 型 是古 代的 型 。古 代的 美的 理想 是和 谐。 和谐是古代人追求 的最 高境 界 , 是贯 穿整 个中 国传 统文化的精髓 , 中国的京戏 是最和谐的 艺术 , 梅兰芳 是传统美的最典型的代表。二是 近代的 型 。主要 指西方而言 , 自康德提出崇 高这一划时 代概念 , 从而 打破古代和谐的圆 圈的 模态 , 使 崇高 处于 矛盾 对立 之中。崇高 体现了人的觉醒 , 主体的觉醒 , 个 性的觉 醒。现在 , 崇高又发展到丑、 荒诞。我 们未来 的 型 是充分扬弃古代、 近 代的 型 整合 而成 的。我 们未 来的 型 是 辩证和谐。 转 的问 题。关键是 思维方 法的转变 , 关键在于理论家思维模式的新变。
广西师大王杰教授认为 中国美学传 统是生生 不 息 , 具有无限生机 和活 力的 文化 现象。 它不 仅存 在 于古代典籍中 , 而且存在于当代 的艺术实践、 审美 实 践之中。 转型 不是要不要 转、 能 否转、 什 么时候 转 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美学 中的 转型 是已经发 生 着的事实。转型 是全 方位 的 , 是整 个学 科体 系和 思 维模式的转换。其最核心的 东西在于从 形式主义 美 学向马克思主 义美学 转折 , 是 在这 样背 景下 的理 论 转型。他认为 , 中国 古典美 学传 统的 转型 存在 着 一个理论框架 的转型 , 并 且应 研究 中国 古典 美学 的 解释框架或理论视野的转型 。 桂林地区教育学院讲师 李启军认为 研究中国 古 典美学必须立 足于今 天 , 其出 发点 和归 宿点 都是 建 设既富 民族特色又具时代 精神的科百度文库的中国 当代美 学体系 , 这是与中 国古典 美学 的现 代转 型紧 密相 联 的。就中国当代 美学 现状 来看 , 突 出的 问题 是中 风 不足而洋气有 余 , 穿的 是洋 装 , 说的 是洋 话 , 总有 不 伦不 类 之感 , 因而 尤须 发 扬中 国古 风、 加 强民 族 气 派。审美只能是 全身 心地 感受 和领 悟的 生命 境界 , 而绝不 是在客观对象身上 找到某个与己无关 的冷漠 的 美 来。 杨维富 李启军
#
151 #
的是 , 发展主题学 需要 虚实 并举 , 考论 结合 , 而 在王 著中 , 有关主题 学学科 理论 的探 索应 该说 也是 个薄 弱环节。不 过 , 在此尚有许多 急待解决的 问题 , 例如 关于基本术 语的 界定 ( 主题 和 母题 二 语更 是缠 夹不清 , 言人人殊 ) , 重要母题 的清理 , 透视角 度与研 究方法的开拓等等 , 恐怕以 一人之力就 难以胜任 了。 只有以较多的研究 力量 投入 其间 , 才 能促 使主 题学 获得长足发展。 周发祥
#
150 #
着比较文学平行学 派的 兴起 , 重 又呈 现出 了复 兴之 势。近来 出现 的 文 化主 题学 ( cultural thematics) , 则采用历史学、 社会学和人 类学的视角 , 旨在 从一批 民族( 或种族 ) 文 学作品 中 , 或者 在一 批同 性作 家群 体的作品中 , 读出同样的文 化主题 , 更昭示了 主题学 须借助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 主题 学 一 名虽源 于西方 , 但洞察作品群体共 同的抽象内 涵 , 却 是世界 文学 批评 史上 的 普遍 现象 , 我国 的 情况 自不 例 外。 早在孔子 断 言 诗三 百 , 一 言 以蔽 之 , 曰 ∃ 思 无 邪% ( !论语∀ ) 之 时 , 这种 研究 便初 露端 倪了。 至南 朝梁 代萧统编辑 ! 文选∀ , 又开创 了将 文类 学与 主题 学融 合起来的研 究途 径 ( 萧氏 所为颇 类现 代西 方所 谓的 文萃主题学 ) 。由此 以降 , 考察 与编 选并 行 , 主题 研究与文类、 题材、 典型、 意象 等研究相结 合 , 构成了 我国传统主题学的主要走向。随着 现代中西 学术的 交融 , 主题学为 民间 文学 研究 注入 了一 股活 力。近 几十年 , 台港学者 ( 如陈鹏翔 ) 和国外汉 学家 ( 如刘若 愚、 高德耀 ) 也积极 从事 这一 研究 , 并 且取 得了 可喜 的成果。 即使以上述国际学术作为参 照 , 我们 也仍可 说 , 王立同志的辛勤探 索 , 将有 关中 国文 学的 主题 学研 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总体 上看 , 王著 的特 点一 在广博 , 一 在精 深。 这四部书中有三 本 ( !意 象的 主题 史研 究∀ 、 ! 江 湖侠 踪与侠文学∀ 和! 悼祭 文学与 丧悼 文化∀ ) 专 题研 究 , 一本 ( ! 母题与心态 史丛 论∀ ) 论文 集 , 基本 上是 作者 赓续旧著! 中国古代文学 十大主题 # # # 原 型与流变∀ ( 辽宁教育出 版社 , 1990) 的新 思考。 他先 行考 察的 十种主题是 惜 时、 游 仙、 相 思、 春恨、 悲 秋、 怀 古、 出 处、 思乡、 黍离 和 生 死 , 在此 基 础 上 , 他 又 考 察了 侠 义、 丧悼、 孝 道、 报恩、 复仇等主题 , 以及 由柳、 竹、 雁、 马、 石、 水、 海、 黄 昏、 梦 境等 九种 意象 所体 现出 来的 诗意与篇旨。在国内 外学 术 界 , 专论 一题 一旨 者比 较多见 , 而他以一人之力涉 及到如此众 多的主题 , 足 见其学术兴 趣的 广博 , 这 一点 颇为 难能 可贵。 另一 方面 , 广而不泛 , 博 而不 疏 , 沉潜 其中 , 探赜 索隐 , 则 是作者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三种 专题研究 各有特 色。相对而言 , 关 于侠 义主 题和 丧悼 主题 的探 索性 质相近 , 论者均视之为传统 文化的结晶 , 因此 他并未 局限在纯文学层面 , 而是 深入 野史 笔记 , 民 俗传 闻 , 梳理两种主 题发 展的 脉络。 关于 意象 的探 索 , 作者 以细腻的分析 , 突现了一对 多 ( 即 一种意象体 现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