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必修1《短新闻两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含答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
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1.《别了,“不列颠尼亚”》屈辱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
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2021短新闻两篇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
2021短新闻两篇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新闻两篇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短新闻两篇》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新闻特写和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
2,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教学方法:分析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
2、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第一课时一,导入。
(5分钟)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
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
明确:四部分——标题、导语、正文、结语类型——消息、通讯、特写等。
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篇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给学生2分钟阅读课文)二,回顾历史,感受荣辱。
(5分钟)香港回归的时候,大家只有五岁。
可能在那个年纪还不能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
现在我们阅读了这一篇新闻作品,回过头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就可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新华社派了四名记者来一起报道这样一件事,为什么这四名记者又花了这么多心思来谋篇布局。
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同学间接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回归的过程)教师补充:香港回归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时我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都不发达,而那时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要从虎口夺肉这是需要何等的魄力。
高一语文上册《短新闻两篇》课文
⾼⼀语⽂上册《短新闻两篇》课⽂ 语⽂是⼀门需要⼤量阅读,并且在阅读中提⾼⽂学修养的科⽬,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的掌握要⾮常扎实。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语⽂上册《短新闻两篇》课⽂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语⽂上册《短新闻两篇》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在⾹港飘扬了⼀百五⼗多年的英国⽶字旗最后⼀次在这⾥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下午在港岛半⼭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落余⾳”的号⾓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位港督离任时,都举⾏降旗仪式。
但这⼀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升起了。
4时40分,代表英国⼥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最后⼀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过⼤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举⾏。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越下越⼤。
查尔斯王⼦在⾬中宣读英国⼥王赠⾔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港上空。
⼀百五⼗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 7点45分,⼴场上灯⽕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次降旗仪式。
⼀百五⼗六年前,⼀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兵占领了港岛,在这⾥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名英国海军⼠兵在“威尔⼠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降下了⽶字旗。
当然,最为世⼈瞩⽬的是⼦夜时分中英⾹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教案
《短新闻两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及时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6how:何果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基本特征:1〉内容真实。
2〉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5、根本特点:让事实说话6、消息的结构1)标题:a.引题(形势、气氛、背景)b.正标(高度概括内容)c.副标题(重要事实结果提要)2)导语: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3)主体(时序式、空间式、逻辑式等结构)4)结语(可有可无,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5)背景(相关事件背景,无固定位置)三、思考:1.标题有什么含义?明确:标题新颖,含义有二:一是现实场景,查尔斯王子等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的夜幕中;象征意义,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2.找出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的具体内容。
明确:导语(1节):末代港督离港,英国统治终结。
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标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 意图?
参考答案:①新颖而有吸引力,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对法西 斯罪恶行径的痛恨和反讽;③表达了作者不愿看到历史重演的美好 愿望。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有没有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新的事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资源助读 知识整合
二、相关常识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写的向社 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狭义的新闻是 指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构成消息的要素一般概括为“5个W加1个 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 (Why)以及结果如何(How)。结构情势是以“倒金字塔式”为主,即把 重要的、急于向读者告知的内容放在前面的导语和主体部分中。
标题
别 了,“不 列颠尼 亚”
奥斯维 辛没有 什么新 闻
特点和作用
毛泽东在 1949 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 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 雷登》。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管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 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管治的结束。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 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意味深长,该怎样理解其 内涵?
参考答案: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管 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 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 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 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照。
高中语文一第单元第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五个“W”和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 何事who何人why何因how何果⑶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⑷大家交流新闻稿⑸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10课短新闻两篇
末任港督 彭定康
港督府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场面二(5--7)
• 时间:6:15 • 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 • 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第二次降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场面三(8--9):
• 时间:子夜时分。 • 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 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 港防务。
易 帜 交 接
米字旗徐徐降下……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将至,英国旗徐徐降下
手 捧 刚 刚 降 下 的 情 英 黯 国 然 国 旗 ︐ 彭 定 康 神
1997年7月1日
英军卷旗走人
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场面四(10):
• 时间:零点40分 • 英人回国:英王储查尔斯及第 28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
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游轮与邻近大厦上的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
0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消失在南海夜幕中
7月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喜迎香港回归祖国
新闻的六要素
•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起因 • 事件发展 • 事件结果
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 闻 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的 主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要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结 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构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短新闻两篇》(新人教版必修1)
请找出本文的背景材料,说说它与现实场景 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 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 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 一起。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
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 与之融为一体。 背景材料的引入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 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这些 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这些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 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 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 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 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这篇消息与我 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 不同?
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常见的新闻:一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 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 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二 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 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 的感情。 本文:作为事件的参与者,作者直接描 写他的所闻所感,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 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 主观性的报道。
部奥 分斯 遇维 难辛 者集 照中 片营 档 案 室 中
整车拉走的尸体
集 中 营 里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纳粹警察正对犹太妇女射杀
奥斯威辛一个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 处死的部分囚犯尸体
德国妇女在走过800多具囚犯的尸体时
辛照 集片 中显 营示 密的 布是 的奥 电斯 网维
集中营幸存者
理解: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 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请找出 语句加以分析。
例如: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 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 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 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
(2)反复阅读两篇短新闻,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
(3)赏析两篇短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学习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洞察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新闻,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闻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体会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社会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两篇短新闻,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赏析新闻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两篇短新闻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新闻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感悟记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引出两篇短新闻。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两篇短新闻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和意义的影响。
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篇短新闻,学生听读,注意新闻的语音、语调和平仄。
(2)学生自由阅读两篇短新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两篇短新闻,其他学生点评。
高中语文专题10短新闻两篇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
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
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划分第一则新闻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堂探讨☆
注意新闻的结构和时间的变化。
你知道吗?
☆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叙述了香港末 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 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按时间顺序, 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其中第4段交 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 叙述英国在香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温故知新☆
改正一下
接载zài 凝重níng 旗杆gān 掩映yǎn 停泊bó 瞩目 zhǔ 易帜zhi 婆娑pósuō 噩梦è 嬉笑xī 沼泽zhǎo 撰 写zhuàn 废墟xū 实验shì长廊láng 隐秘bì 窒息zhì 祷告dǎo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找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
第四单元 新闻
第十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要学会 哟
☆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接载 凝重 旗杆 掩映 婆娑 噩梦 嬉笑 沼泽 长廊 隐秘 窒息 祷告
[短新闻两篇]短新闻
[短新闻两篇]短新闻(1) [短新闻]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2) [短新闻]关于写寒假见闻作文早晨,我刚睡醒,伸了个懒腰,朝窗外望了望。
只见朵朵洁白的小雪花从天空中无声无息地飘落,星星点点的掉在地上。
这场大家期待已久的雪,终于肯下了。
我对着雪花说:你可要下的时间长点。
雪越下越大,雪花密集起来,像鹅毛,像柳絮,铺天盖地。
这茫茫雪景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我,把我带到了它的世界里。
来到楼下,雪花在风的吹动下,像淘气的小姑娘,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跳到树上,一会儿又偷偷的追赶着我,钻到我的脖子里,冰凉凉的。
我突然想接一片大一点的雪花给妈妈看。
于是我从羽绒服中伸出手,仰起头到处找最大的雪花,我轻轻的接住那晶莹如玉的雪花,可是雪花在我的手中不见了,只剩下一颗颗透明的小水珠。
凉意顿时传遍全身。
我站在雪中,扫视着那皑皑白雪,只见那杨树银装素裹。
我不知在这雪中站了多久,更不知道冷。
地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如果我把脚踩上去,绵绵松软的雪就会发出“扑嗤”、“扑嗤”的呻吟声。
我真想自己是一位画家多好啊,把这迷人的雪景画入画本中,画入我深深的记忆里。
我喜欢雪,虽然他没有绚丽的色彩,但它的洁白、素雅别有一种魅力,如果人类也像雪一样纯真,那么社会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复杂,生活就不会像这样繁重,人类就会充满更多的欢乐。
这场雪也给我的寒假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我爱你——洁白洁白的雪!正月初三,和爸爸到姑姑家出门,可到姑姑家没人,拨通了电话,姑姑说他们正在苹果窖里装苹果。
苹果窖是我们老家储存苹果的地方,家家户户都有,是靠着崖跟自家打的,窖大约长10米,宽大约4米,高5米左右,温度在5度以下,一个窖能存苹果10万斤左右(在城里一般都叫苹果冷库)。
每年农历九月,农民将苹果运到地窖,然后把苹果按大小和色质不同,分成不同的等级,装成整袋子,每袋50斤,存到窖里,苹果摘下来以后要在地窖里存5个月,这样苹果才能起保鲜作用,还不容易坏。
吃起来又脆又甜,等到来年苹果价格合适,才将苹果卖掉,这是老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家都把苹果窖看的“很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共33张PPT)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 出来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 4、新闻的体裁分类? •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 和报告文学
• 5、新闻的结构?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结语(最后1段) 与开头呼应,交代英国 在香港的统治背景。
2、本课的结构 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导语: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第1段)。 ③、主体: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日落仪式”;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④、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⑤、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
作者:周婷 杨兴
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 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这也是中华民族洗 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 时刻。在这样一件百年盛事之际。数位新华社 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 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 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新闻。
5.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这 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
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
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
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研读课文
• • • • • • • • 0 : 40 港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 不列颠尼亚”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1讲:短新闻两篇(学生版)
短新闻两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 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熟读课文, 结合相关的史料, 重现新闻所表现的当时的场景, 分清作者在介绍上的先后主次关系。
3.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 体会民族自豪感, 激发爱国热情;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了解纳粹暴行对于人类的戕害, 以史为鉴, 不要重蹈覆辙, 培养对自由和和平的向往之情。
一、文体知识“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 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 “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 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 “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①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②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 讲究时效, 尽量缩短“时间差”;③新颖性:报道的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 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④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 这种文体用词准确, 叙事恰切, 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二、走近作者《别了, “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其中周树春为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 现任执行主编, 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4.相关知识
新闻
(1)新闻(消息)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 要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 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新闻的特点:
①真: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新闻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新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新闻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词语解释
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婆娑, ①婆娑起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舞姿飘逸优美。 。
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 ②绿树成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图示
我在彩蝶的世界里翩跹。片片艳丽的行装,在花海中流
连,偶尔飞过丛林,飞过城市,停驻的地点,因我的到来增添
灵动的色彩。梦中仿佛听到庄周梦呓,是我梦中变成了他,还 是他梦中出现了我?
我在雨雪的世界里飘落。我的裙裾飘过之处,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抖扇迎风,扇上鹅毛化成片片飞雪,拥吻大地,覆 盖庄稼。隔着深深浅浅的土地,我为下面冬眠的生灵奏上一曲 催眠曲。飞在塞外,让枯竭的树枝绽开朵朵玉洁的梨花。敲奏 河面,我为丝雨,融入江河,融入大海。
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b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c从前后内 容联系的角度;d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本题型在具体答题时 往往是举例分析题,所以可用“明确分析方向+举例”的格式 回答。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2 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 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提示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课件
100%
新闻的时效性
两篇新闻分别捕捉了当时最新的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体 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80%
新闻的客观性
作者在报道中保持客观立场,通 过事实和数据呈现事件本身,避 免主观色彩和倾向性。
文本风格特点及语言运用
简洁明了
新闻语言简练、准确,用较少的文字传达丰富的信息,体现了新 闻语言的精炼性。
03
新闻知识与技巧讲解
新闻写作基本原则和方法
01
真实性原则
02
时效性原则
03 重要性原则
04
简明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05
新闻必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不能虚构或夸张。 新闻要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新闻要突出报道重要的事件和问题,引起读者的关注。 新闻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避免冗长和晦涩。 新闻要尽可能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新闻评论观点提炼和表达
观点提炼技巧
要从新闻事件中提炼出有争议性或普 遍性的问题,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
论据选择技巧
表达技巧
要用清晰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措辞。 同时要注意表达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避免过度渲染或偏颇。
要选择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数据作为论 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 新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公民意识;同时,通过欣赏 优秀的新闻作品,提高学生的 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短新闻两篇》内容概述
80%
两篇短新闻的主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 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而《奥 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揭示了 纳粹暴行下的残酷现实。
说课稿短新闻两篇
说课稿短新闻两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1、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说学情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说教法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
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
段文字 。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 新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诱导读者进 一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
绕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 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 、原因五要 素。其在事件的叙述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 关内容。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 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
一般不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
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
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 事实的简短报道。
狭义——消息
通讯
新闻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2、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 导性要强。
系 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
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 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 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 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
短新闻两篇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
1、新闻的定义
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本文涉及的词汇主要是科技、政治等方面的专业术语,如“核试验”、“国际地位”等。这些词汇对 于理解文章内容非常重要,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句型解析
本文的句子结构比较简单,但用词精准、表达有力。例如,“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这句话虽然简单 ,但却准确地传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简洁明了的特点。同时,文中还有一些被动 句和长句,需要学生注意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03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标题的写作技巧
01
02
03
标题要简明扼要
标题应准确概括新闻的主 要内容,避免冗长和复杂 的表达。
突出新闻亮点
标题应突出新闻中最重要 、最新鲜、最具吸引力的 信息,引起读者的兴趣。
语言生动形象
标题可以使用形象生动的 语言,增强表达力和感染 力。
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开门见山
导语应直接切入主题,简 明扼要地介绍新闻的主要 内容。
02
课文解析
Hale Waihona Puke 闻背景与作者介绍新闻背景本文选自《人民日报》,报道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 。当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需要提高国际地位和加 强国际合作,而核试验成功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之一。
作者介绍
作者XXX是中国著名新闻记者,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曾 获得多个新闻奖项,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文章结构
本文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即最重 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次要信息依次递 减。
VS
内容分析
本文报道了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消息, 强调了核试验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和国际地 位提升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介绍了核试验 的过程和结果。文章语言简练、准确,表 达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学习目标:
品味“好新闻”的妙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下面的
标题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日不落帝国,再见了》
相关背景链接
不列颠尼亚(Britannia)
(1)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 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 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 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演变为英国的化身和 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
在这篇别具特色的新闻报道中,你 认为还有哪些别有深味的语句,找出来并 谈谈理由。
相关文学知识链接
1932年,美国 作家海明威在作品 《午后之死》中,
提出著名的“冰)
好结构(思路清楚) 好材料 (①新闻事实、新闻背景与作者评价的自
然奇妙融会②选材精当,详略得体)
好语言
“海底冰山”(情感态度)
政权回归 军权回归 主权回归
称谓
对港督彭定康的称呼有哪些变化?这 样变化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离任港督
末任港督
藏 玄
末代港督 机
客观事实的叙述
不会再有继任,最后一任, 对个人而言
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对 时代、世界、国家而言
第28任港督
用数字清楚的强调出这段 漫长地殖民历史,让中国 人深刻地铭记。
探寻新闻语言背后潜藏的情感与态度
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 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 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
标题
含深意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下面的
标题相比,有何特别?
《日不落帝国,再见》
降旗
本文写了几次降旗?不同地点的降旗有何 不同的意味?
港督府的降旗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