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1945年党的七大。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4.“一个始终不渝”: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是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5.“四个坚定不移”:①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③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④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6.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8.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9.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①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相互关系: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10.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①帝国主义不允许;②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允许;③封建势力不允许;④人民大众不允许;⑤民族资产阶级做不到。

即“四个不允许,一个做不到”。

1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1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①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③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指导思想。

④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①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②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

③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根本目的)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①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③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对象。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①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③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

④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16.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17.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①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②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1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0.在中国革命前途问题上党内两种错误倾向:①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②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2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2.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5.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26.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7.共产主义思想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

28.俄国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①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用成功的经验指导中国革命;②党处在幼年时期,经验不足,容易把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③国民革命时期,有组织的革命力量开始时集中在大城市;④北伐战争以攻打大城市为目标,取得了成功。

29.1927年“八七会议”,拉开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序幕。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论断。

30.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产生并发展的原因和条件: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和条件);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③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全国革命形势;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条件);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根本保证);⑥其它必要条件:有利的作战地形与足够的给养。

31.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并把这两者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

32.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33.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原则:①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②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③必须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

3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提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作出的伟大创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35.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

36.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突出的问题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即第二个联盟的问题。

37.买办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依附、投靠帝国主义,是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之一。

38.统一战线中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39.中国的统一战线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

4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①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

②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地方实力派。

③孤立顽固势力:主要是孤立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41.同顽固派斗争原则:①有理:即自卫原则。

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②有利:即胜利原则。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斗则已,斗则必胜。

③有节:即休战原则。

斗争取得一定胜利后,要适可而止,保持斗争的暂时性。

42.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43.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44.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大作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和对待自己的正确态度,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45.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确解决党内矛盾的方法。

毛泽东将之比喻为打扫房子和洗脸。

46.1942年在延安开始的全党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第一,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中心任务);第二,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第三,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47.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4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①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②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③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49.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50.党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发展变化:(1)1952年前的过渡设想:先工业化再一举过渡(“将来突变论”);(2)1952年后的设想: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现在渐变论”)。

过渡思想变化的原因:1949到1952年,经过三年的建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已经完成,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巨变,我国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

51.1953年6月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2月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52.“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3.到1956年底,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54.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①“要求过急”,“改变过快”;②“工作过粗”;③“简单划一”
55.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6.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和平改造的依据有哪些:①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着两面性;②中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施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57.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整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58.民族复兴:就是要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状况,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重振民族雄风、重塑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

5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60.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美国等国外反华势力的插手干涉。

61.“一纲”: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

62.“四目”: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由蒋介石安排;台湾所有军政费用和经济建设一切费用的不足部分,全部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双方互约不帕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的事情。

63.“三个有利于”标准: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4.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①第一,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②第二,我国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③第三,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④第四,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

65.文明: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基本标志。

文明是一个整体,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内容。

精神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相对的一个范畴,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

66.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社会而言的,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67.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6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①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②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69.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是:①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的;②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③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④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70.社会: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71.和谐的内涵:①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

这是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②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

③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这里是强调和谐的价值。

7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73.“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指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面和谐,这里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又达到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既要达到宏观上社会整个系统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之间的和谐,又要达到中观上经济、政治、文化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还要达到微观上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

7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7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1)目标任务: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主要举措: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7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