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语文课堂价值观基本内涵论文

合集下载

以人为本论文: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以人为本论文: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以人为本论文: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摘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和指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无疑也适用于教育领域,应当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本文对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二是当前教育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引领学校价值观转变。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by humanist education valueshou biao【abstract】the humanis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commands with the instruction economic society scientific progress, the accord development important thoughts, these thought are also without doub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al fields, must become the education the guiding principle.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humanist education values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educates the values humanist the core connotation; second, the current education values aspect exists subject matter; third, insisted that the humanist education values eagerly anticipate the school values transformation.【key words】humanist; education; values教育价值观是指一所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是每个师生为人处世的最高价值导向,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其核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他们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理念,而在教育领域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坚持这一理念,因为语文不仅是一门科目,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一、发展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性格、爱好、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有些学生比较外向,喜欢和他人交流,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而有些学生则比较内向,不太擅长和他人交流,那么教师就需要给他们更多的个人空间,独立思考的机会,以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恰当和充分的关注,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二、注重情感教育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涉及到情感的培养。

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情感世界非常敏感和脆弱,需要教师以温情和耐心去引导他们的情感发展。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变身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

只有在注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情感发展的同时,才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成果。

这样,学生不仅在语文知识方面得到满足,也能够在人格和情感上得到充分的塑造和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初浅认识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初浅认识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初浅认识教育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初浅认识教育论文“以人为本”简要说: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开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开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p 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同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也就是要把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落实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上来。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的必要性1、现代社会的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开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根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根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只有这样,他才具有可以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的质量,充分开展自己的才能。

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开展,并能终身学习。

其中,不管是劳动者素质的进步,还是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或是正确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无一不需要“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

2、克制传统教学弊端的需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要,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忽略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

结果学生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自主等倾向。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开展的整体关心,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也就是说,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承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详细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

这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

这种教学形式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语文教学必须克制这种弊端。

3、学生个体心理和自身开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话作文

以人为本话作文

以人为本话作文“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强调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无论是教育、医疗、环境保护还是企业经营,都应追求以人为本。

本文将从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中体现着它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记忆。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潜能。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以人为本的教育还注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只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在医疗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医疗模式注重疾病的治疗,忽视了病人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健康的维护。

而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则强调全人医学,将照顾病人的心理和身体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

它关注医患关系,注重沟通和信任。

以人为本的医疗模式注重预防和健康教育,通过提升人们的自我保健和健康意识,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人为本的医疗模式还注重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治疗方式。

只有以人为本的医疗,才能真正关心病人的需求,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环境保护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环境保护模式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以人为本的环境保护理念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它注重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以人为本的环境保护还注重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以人为本的环境保护,才能保护人类的健康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人的尊重和关怀,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健康。

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民的福祉始终放在第一位。

以人为本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以人为本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以人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浅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提高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我们在实施这个基本教学策略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以下几方面:1.学生学习自主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而现代教育新观念将其延伸为:“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与其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不如给他一个可以捕鱼的场所,让其自主探索,用最适合于自己的办法捕鱼。

捕鱼如此,教学亦然。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然比单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为重要更为有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

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师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二是要积极探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自由选择一些能自如驾驭的文体来写作文。

2.同学学习的合作性。

以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从这个角度讲,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培养学坐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

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例如我在班内上了一堂综合性学习课——说不尽的桥。

浅谈小学语文“以人为本”

浅谈小学语文“以人为本”

浅谈小学语文“以人为本”在小学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更是为这门学科赋予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以人为本”,简单来说,就是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点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理念体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

有的孩子可能擅长阅读,有的可能在写作方面表现出色,还有的可能对口语表达更感兴趣。

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比如,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书籍,并给予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从基础的词汇和句子练习开始,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以人为本”。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描写春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感受春天的气息,观察春天的景色,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让他们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探究式学习则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再者,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要体现“以人为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虽然经过了精心筛选,但也不能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诗歌时,可以引入一些现代儿童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多样性;在学习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简单的童话,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于关注和尊重个体需求、尊重个体
权益和尊重个体尊严的理念。

这个理念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健康、经济、政治等。

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是将个体放在首位,将个体的需求和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并且将社会的发展与个体的满足结合起来。

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
的个体需求和兴趣。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育政策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健康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医疗机构应该以患者为
中心。

医疗机构应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权益,尊重患者的自主决策权。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注重预防和健康教育,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在经济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经济活动应该服务于人
的发展和福祉。

经济政策应该关注为人们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企业也应该关注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福利,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在政治领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政府应该听取人民的声音,尊重人民的权益,为人民提供公正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民主机制,促进人民的参与和决策权。

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以确保不滥用权力,损害人民的利益。

总之,以人为本理念是一个关注个体需求和权益的理念。

无论是教育、健康、经济还是政治,都应该将个体置于首位,
关注他们的发展和福祉。

只有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人性化、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

打造以人为本中职语文课堂论文

打造以人为本中职语文课堂论文

打造以人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摘要]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课堂管理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个性发展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管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价值。

它包含三层含义,即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本。

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这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

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学生最美好的价值通过教育体现出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中职语文课堂为什么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中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高度重视的春天,中职教育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也呈现了良好的态势,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学科的作用功不可没。

2、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和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作为学校培养岗位需要能力的导向,引导学校朝着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品味。

3、中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制定教学措施、改进教学内容,为中职语文学科重新定位,充分发挥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优势。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1、从教学内容上,整合课内外的教育资源,尤其发挥选修课、活动课和潜在课程的作用,重视实践性环节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要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上的知识,要课内外沟通,真正实践“大语文”的理念。

但在实践过程中,要以课内知识教学为主,适当补充“课外拓展”的内容,拓宽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生活化和实践化。

2、在教学目标上,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趣充分调动起来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性格等。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作者:吴善领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第22期摘要: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尊重,不能延续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康心态,主动发展期望,作为关注点,出发点。

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语文课堂;价值观;内涵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05-01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停留在传递知识上,“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便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应该体现对人的尊重,而决不能再延续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康心态,主动发展期望,作为我们的关注点,出发点。

一、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健康成长是每个生命个体的预期,自由与权力,也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作为学科课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忽视这一最基本的价值所在。

以传递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接受知识的学生个体是否愉悦,是否需要等问题。

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学生能触入到同一语系的社交圈中,渐渐成为社会人;使学生具备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的能力,成为心灵的主人;使学生能与中外的贤人雅士对话,成为人情练达的明白人;使学生能够欣赏并追求真、善、美,成为高雅且富有情趣的人。

”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明,丰富个体的人文内涵,培养个体健康成长。

二、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人不同于一般生物,人作为宇宙中万物之灵长,具有一系列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行为特征:其本质力量是人具有自觉、自主的选择、策划和创造的能力。

教育要立足人的主动发展,学科课程中的重中之重——语文当然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达到这个目标,以下策略是不可放弃的选择1、教学设计中要预留学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事先策划教学过程时,要有弹性,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作好准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体现它。

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她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

由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去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从备课,上课一直到课下的批改作业,时时刻刻体现人文精神,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

1 备课时不仅参透教材更要吃透学生参透教材对一个有着扎实专业知识的语文老师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再加上科学的发展,高科技已经进入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查阅资料,辅助自己研究教材,把握教材。

但是一个老师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仅吃透教材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所以教师备课的关键在学生。

我在备课过程中,时刻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来安排课堂结构,设置教学环节。

如:在每篇课文初读结束之后,我安排的环节是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收获,而不是检查字词。

因为我们成人在读过一篇文章后,首先就是从整篇文章上去把握、理解,而不去关注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学生同样也应该具备这个特点,所以我一般不先处理字词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课堂结构。

2 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主让人文精神渗透课堂。

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之间的学习研讨是双向互动的,只有这样,也才能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交流。

3 作业批语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语文作业中,一般的批语是从文章或文段的立意,结构,选材,语言等方面来作评语。

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评语视而不见,为此我改变了往日那种习惯性的评语内容,而是从人文性的角度来点评。

在一些学生的日记中,我针对他们所反应出来的思想状况以及在平时上课中所捕捉到的一些信息因人而异的写下了对每位学生的情感评价和期望。

如给李颜同学写的:老师喜欢你严谨的学习态度,欣赏你的一些处事方法,但是老师更希望你在日后的日子里,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要被别人的评价左右了你的情绪,影响了你的心情。

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

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

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教育在改革和发展时,要尊重学生的
个性,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以人为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自由、富有趣味的状态
下喜欢学习语文,并且以自豪的心态谱写自己的语文诗篇。

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指出,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材施教,因
势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
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

语文学习不仅要注重学生口头表达和读写能力,还要学习掌握语言知
识结构,正确运用语言表达和把握某一领域的知识。

教师要看到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自豪,让它们放心参与语文
学习,激发表达兴趣。

在语文教育中,要注重过程,不把语文教育看成一件压力重重的事情,要让学生的阅读、作文、鉴赏等活动实现教学目标,能像一件轻松的
游戏一样令人兴奋、令人激动,真正渗透到语文教育中。

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以优美的文学作品及开放的思想为依托,健康的
文学价值观以及对生活和生存的关爱,这是我们要传达给学生的“明知
故问”,让学生体会到哲理,感受文学气息,让语文教育真正渗透到学
生的生活中,为学生创造灵活的思维空间和自由的文学艺术活动。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能。

语文教师应以学生为导向,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案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综合素养的培养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批判思维等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学生性格形成和成长发展的重要环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用心用情地对待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变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感氛围。

我们还应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师应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差异化教学、互动式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语文教师还应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开展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育的“以人为本”和“应需论”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育的“以人为本”和“应需论”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育的“以人为本”和“应需论”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育的"以人为本"和"应需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发展至今,众多的课改形式争鸣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语文教学方向出现在我们面前。

无论是教育教学的发展,还是课改的如火如荼,都未能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倍感疲惫","学生厌学,没有学习方向"的现状,师生毫无幸福可言,纠结一生。

究其原因,教师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家长培养孩子的目的只有一个——应需:应生活之需。

一、"应需论"在当前教育发展和社会舆论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没有人怀疑。

所谓"应需论",也就是指人们学习是为了"应付生活之需",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学习语文为了什么?为了生活中的交际;上学为什么?为了考取大学;考取大学为了什么?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找到好工作为了什么?能组织一个相对好的家庭......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为了生活,为了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于是,"教师"这一被看作神圣的职业,与普通的"物质产出"的劳动无异——只是为了满足教师生活之需的普通工作而已!这实在不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低劣,而是主宰我们思想的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而学生呢?在家长和老师"耳提面命"的教导下,学习成为了能够满足自己未来生活的一项技能。

于是,当学生感觉到"家庭的实力已经足以供自己应付生活"的时候,学习也便成为了"无聊的劳动"!当教师和学生均把教育当成"劳动"的时候,其后果无疑是相当可怕的:马克思在讲到"劳动的外化表现"时,曾经说过: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是他的本质。

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为了生活之需的被迫的强制劳动,他在劳动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是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

浅谈“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进入21世纪,在全球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本主义的课程理念正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广大学校课程改革的远大目标。

站在这一世界性的人才标准面前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不得不理性地认识到,我们的作文教学曾经围绕的是“文”而非“人”,“为作文而作文”,这就颠倒了本末。

据此,在新时期我们确立的作文与做人的新型关系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激励学生创造潜能,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等一系列关于学生的做人与自我发展的策略性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即“以人为本”追求“人文合璧”的新型人文观。

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张扬写作个性呢?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以下几点至关重要:第一,释放心灵,张扬个性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写真我,做真人”,这既是作文个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做人的起码要求。

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学做真人”的一种人格锻造的“大熔炉”,千锤百炼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化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显。

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爱护“我”、尊重“我”、张扬“我”,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写作的自由,让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敢于“越位”,勇于面对现有的作文规范进行反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体味人生,用自己的抒写去提升人格。

第二,关注生活,开放写作时空。

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要求我们的写作要跳出封闭的小圈子,让写作参与生活,改变以往写作与生活脱离,写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情况。

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大家关注校园、关注家庭、关注社会(如网络文学、雅俗时尚、知识经济、心理健康、基因克隆、早恋、课业负担、代沟、……),并善于从中发现写作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美好人物与事物,发现严峻现实中尴尬、丑恶、阴暗的现象,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

浅析“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初探论文

浅析“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初探论文

浅析“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初探论文浅析“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初探论文论文摘要:人类的活动都有一个价值驱使问题,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本文试图将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文本”转移到“人”上来,根据人本主义原则提出促使人健康成长、主动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价值观;课堂教学价值观;健康成长;主动发展一、“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实践意义近几十年来我们发起了多轮改革波,引进了诸如后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接受美学,市场化理论等等,但是一线教师还是觉得应试技巧、模拟试题更实惠,新的教学价值观停留在文章里,公开课上,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是停留在传递知识上。

而人是一种高级生命体,既有一般生物的基本特征,又不同于一般生物,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着,他人不可能代替自己活。

学生是一个个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可以随意往里装知识的口袋型容器。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应该体现对人的尊重,而决不能再延续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康心态,主动发展期望,作为我们的关注点,出发点。

因此,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已成了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鲜明人文特征的课程,除了教授知识这一名学科的共性外,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其人格的塑造,承担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责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二、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一)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

健康成长是每个生命个体的预期,自由与权力,也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作为学科课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忽视这一最基本的价值所在。

以传递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接受知识的学生个体是否愉悦,是否需要等问题。

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文字常识,应试技巧等,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再加上必要的机械训练,强化记忆,用大量的时间,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机器来制造产品,或者说培养人才,而学生本身的感受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是极其渺小。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语文教师作为中学教师中的重要一员,其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领域,“以人为本”是教师应该坚持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不仅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将从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情感关怀的重要性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着手,探讨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可能擅长写作,但对阅读兴趣不大;有的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但对语法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情感关怀和支持。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而情感因素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

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勇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关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

教师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想语文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仅仅在于言传身教,更在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关怀,培养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为学生的未来成就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未来的语文教师们能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爱心和责任感去教育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成长,展现出自己的光芒。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语文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本文将从“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实施方式以及意义三个方面来论述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根本,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为宗旨的一种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能,关心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优缺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以人为本意味着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引导者和心灵伙伴。

语文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和升华。

以人为本意味着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的人生。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味人生的美好和幸福。

二、以人为本的实施方式要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语文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个性化教学。

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关注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文学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情感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尊重,不能延续以
知识为中心的做法,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康心态,主动发展期望,
作为关注点,出发点。

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以学生的主动发展
为根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语文课堂;价值观;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05-01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停留在传递知识上,“课程的
基本价值取向便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也是我国素质教
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应该体
现对人的尊重,而决不能再延续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要把学生的
情感体验,健康心态,主动发展期望,作为我们的关注点,出发点。

一、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
健康成长是每个生命个体的预期,自由与权力,也是最基本的生
存要求,作为学科课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忽视这一最基本的价
值所在。

以传递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接受
知识的学生个体是否愉悦,是否需要等问题。

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
的健康成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学生能触入到同一语系的社
交圈中,渐渐成为社会人;使学生具备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成为心灵的主人;使学生能与中外的贤人雅士对话,成为人情练达
的明白人;使学生能够欣赏并追求真、善、美,成为高雅且富有情趣
的人。

”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明,丰富个体的人文内涵,培养个体健康成长。

二、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
人不同于一般生物,人作为宇宙中万物之灵长,具有一系列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行为特征:其本质力量是人具有自觉、自主的选择、策划和创造的能力。

教育要立足人的主动发展,学科课程中的重中之重——语文当然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达到这个目标,以下策略是不可放弃的选择
1、教学设计中要预留学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在事先策划教学过程时,要有弹性,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作好准备。

前面说了,教学过程就是生命中的重要历程,而不是舞台上的表演。

但是时下却有一股恶劣的风气,教师在设计公开课的时候,往往设计好精细的提问,预定好标准答案,排练好了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环节分配的时间精确到了秒,这样上课就变得跟演戏没有区别。

[教例]一个小学教师教《小蝌蚪找妈妈》,整堂课由看动画,教师朗读、识字、写字、带读,学生讲故事组成,最后留三分钟的时间背课文,做作业之前,教师随意问了句:“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小朋友没准备,没人提问,教师又鼓励一句:“我们看哪个的问题最好?”于是课堂活跃了起来。

由于预先策划没有考虑到学生主动的参与,当课堂摩擦出创造的火花时,教师措手不及,只好不了了之,多么可惜!所以在教学设
计时,预留时间与空间,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每一节课都应该是师生的互动生成,课的内容随时会重新组合,多向激活,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2、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主动发展,就要讲究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包括对问题的探究和发现;主动策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合作交流中体现主动。

不过,目前的语文教学实际却是远离了“主动”二字,学生扮演的角色,要么是“填鸭式”的鸭,要么是“牵牛式”的牛,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接受。

教师完全控制了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则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形成厌学心理,出现了老师家长求学生学的现象,这是极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

为改变这种局面,很多有识之士作了积极的探索,如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老师课堂“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3、按需要重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按教师本人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组和加工。

一是以文本为单位组织教学,要根据结构的逐步复杂组织教学的认知主线;二是在教学某个知识时,将其分为两个教学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学以知识为载体的某一结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运用这一结构,学习和拓展类似的相关知识的阶段。

这种处理方式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
地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

很多实践都证明,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具有较知识要强得多的组织和迁移能力,当学生对与知识结构相关的知识能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之后,他们就可能具有灵活使用知识结构的能力,从而具有自主发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时金芳.论语文教学策略的树人效应[j].教育科学,2003: 23.
[3]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
社,1996:77.
[4] 刘济良.教育与人的生命[j].教育研究,2004:5.
[5] 佟士凡.语文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