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参考文献、期刊及网址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第四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及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2.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外表上政治的地域分异的科学,研究国家的划分、类型、领土、政治地理位置、国家间的关系、国家内的行政区划分以及边界等内容。

3.历史地理学〔Historioal Geography〕,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说,包括自然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地理学4.聚落地理学:研究人类居住的居民点的形态及其地域分布规律的科学。

聚落是人类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的集中点。

5.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地域条件及城镇的体系、结构、布局的学科。

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

资金、各种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和相互制约的方式。

2.区域开发: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依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为实现区域发展的目标,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统一的观点,为综合开发区域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保护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工作。

3.区域发展政策:1〕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

2〕区域组织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政策,是区域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政策保证。

3〕区域调控政策: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是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实行中央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调控体系。

4.如何促进我国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①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地域单元,制定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全国经济布局。

②主要采取轴线开发方式,重点突出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三条主轴线,通过三条主轴线将三大地带联系起来。

经济地理学参考文献、期刊及网址

经济地理学参考文献、期刊及网址

经济地理学参考文献、期刊及网站第一章[1] 吴传钧,刘建一,甘国辉.现代经济地理学.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 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 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地理学报,2004(S) 阅读文章[4] 李小建.英美经济地理学教材特点及我国同类教材改革思路.地理科学,1998,18(3) 阅读文章[5] 苗长虹,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地理科学,2007(5) 阅读文章[6] 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人文地理,2004(4) 阅读文章[7] 苗长虹,魏也华,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论争,地理研究,2007(6) 阅读文章[8] 李小建.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及研究特点,人文地理,1998,(12) 阅读文章[9] 李小建.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经济经纬,2004(5) 阅读文章[10]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经济地理,2002(2) 阅读文章[11] 李小建.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2004(2) 阅读文章[12] 李小建,罗庆.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转向评述.世界地理研究,2007,(12) 阅读文章[13]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经济地理, 2005(7) 阅读文章[14] 李小建.论工业变化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报,1991,46(3) 阅读文章[15] 李小建.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地理研究,1997,(9) 阅读文章[16] 李小建.关于公司地理研究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91(10) 阅读文章[17] 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阅读文章[18] 杨吾扬,张国吾等编.交通运输地理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阅读文章[19]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地理学报,2002(7) 阅读文章[20]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提出“点—轴系统”和“T”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56(2) 阅读文章[21] 陆大道,薛风旋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阅读文章[22] 曹延藩,张同铸,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3]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html/Dir/2005/03/18/6117.htm.2004年4月.[24] 魏后凯,刘楷,周民良,杨大利,胡武贤.中国地区发展.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25] 胡鞍钢,胡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26] 吴传钧.经济地理学.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7] 谷人旭,李广斌.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哲学反思,经济地理,2006年,S1期阅读文章[28] 胡兆量等著.经济地理学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29] 乔家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分析,人文地理,2004(6) 阅读文章[30] 乔家君.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人文地理,2005(2) 阅读文章[31]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地理学报,2001(3) 阅读文章[32] 李小建,乔家君.居民对生活质量评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2(10) 阅读文章[33] 苗长虹.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地理学报,2006(4) 阅读文章[34] 苗长虹.“产业区”研究的主要学派与整合框架:学习型产业区的理论建构,人文地理,2006(12) 阅读文章[35] 苗长虹,王兵.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经济地理,2003(9) 阅读文章[36] 苗长虹.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20世纪西方地理学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经济地理,2005(9) 阅读文章[37] 苗长虹,崔立华.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人文地理,2003(6) 阅读文章[38] 苗长虹.城市群作为国家战略:效率与公平的双赢,人文地理,2005(10) 阅读文章[39] 苗长虹,王兵.1980年代以来英美城市社会极化问题及其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3(12) 阅读文章[40] 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1999(12) 阅读文章[41] 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经济地理,2002(12) 阅读文章[42] 覃成林.地理科学研究结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8) 阅读文章[43] 李小建,陈太政,覃成林.论面向21世纪经济地理学教材的创新--兼论面向21世纪《经济地理学》教材的特点,经济地理,2000(10) 阅读文章第二章[1] 富田和晓. 经济区位的理论与实践. 东京:大明堂,1991. 1-8,73-76[2] Schmidt-Renner G.经济地理研究会译. 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 东京:古今书院, 1970[3] 西冈久雄.经济地理分析(增补版). 东京:大明堂,1986. 21-52[4] Beckman M J. Location Theory. New Y ork: Random House,1968[5] Thisse J-F. Location theory, region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7,27(4)[6] 西冈久雄. 立地论(增补版). 东京:大明堂,1993. 43-55[7] Miller E W. Manufacturing - A study of Industrial Location. Philadelphia: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7[8] 韦伯.李刚剑等译. 工业区位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9] Hartshorne R. Location as a factor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27,10: 92~99[10] Greenhut M L.西冈久雄监译.工厂立地—理论与实践.东京:大明堂,1972[11] Isard W.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 A General Theory Relating to Industrial Location, Market Areas, Land Use, Trade, Urban Structure. New Y ork: John Wiley & Sons, 1956[12] 廖什.王守礼译.经济空间秩序.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3] 林上.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与变化.东京:大明堂,1990:99-124[14] Bale J.北村嘉行等监译.工业地理学入门.东京大明堂, 1990.15-40、135-152[15] 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 上野和彦.现代中国的乡镇企业.东京:大明堂, 1993:16~46[17] Dicken P. Global Shift: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 4th Edi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03.85[18] Dicken P,Lloyd P. Location in Space: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Economic Geography.3rded.New Y ork:Harper Collins,1990[19] 王铮,毛可晶等.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地理学报,2005,60(7):567-576 阅读文章[20] Malmberg A.Industrial geography:location and learning.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97,21(4):573-82[21] 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nvestment. NBER Working Paper, No.4486, 1962,10[22] 段艳梅.创新活动区位实践研究.兰州学刊,2005,(2):102-103 阅读文章[23] 徐向东.问题、思考——中国民用机场管理探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章[1] 约翰.冯.杜能,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阅读文章[2] 阿尔弗雷德.韦伯,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阅读文章[3] 刘继生,张文奎,张文忠.区位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4] 华熙成.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模式及农业生产问题的探讨.经济地理,1982,(3) 阅读文章[5]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提出“点-轴系统”和“T”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56(2) 阅读文章[6] 涂妍,陈文福.古典区位论到新古典区位论:一个综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阅读文章[7] 宋家泰,顾朝林.论地理学现代区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2) 阅读文章[8] 罗应霞.浅析杜能及其《孤立国》在经济学中的贡献.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2) 阅读文章[9] 廖什.王守礼译. 经济空间秩序.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0] 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4(2 阅读文章)[11] 杜德斌.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世界地理研究,2001(2) 阅读文章[12] 宋家泰,顾朝林.论地理学现代区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2) 阅读文章[13] 李炯光.古典区位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求索,2004(1) 阅读文章[14] 缪磊磊,阎小培.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经济地理,2002(2) 阅读文章[15] 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4(2) 阅读文章[16] 覃成林.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特征分析.人文地理,2003(5) 阅读文章[17] 曾刚,林兰.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与溢出地技术区位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7(4) 阅读文章[18] 张文忠,张军.经济学和地理学对区位论发展轨迹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1999(1) 阅读文章[19] 杜德斌.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世界地理研究,2001(2) 阅读文章[20] 李小建,李二玲,西方农区地理学理论研究评述, 经济地理,2007(1) 阅读文章[21] 李小建,高更和,乔家君,农户收入的农区发展环境影响分析--基于河南省1251家农户的调查,地理研究,2008(9) 阅读文章[22] 李小建,周雄飞,郑纯辉,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地理学报,2008(2) 阅读文章[23] 李小建,时慧娜,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区发展研究,人文地理,2008(2) 阅读文章[24] 李小建,樊新生,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地理科学,2006(2) 阅读文章[25] 李小建,乔家君,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兼业演变及农户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河南省1000农户的调查分析,中州学刊,2003(9) 阅读文章[26] 乔家君,李小建,村域人地系统状态及其变化的定量研究--以河南省三个不同类型村为例,经济地理,2006(3) 阅读文章[27] 高更和,李小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经济地理,2006(3) 阅读文章[28] 李二玲,李小建,农区产业集群、网络与中部崛起,人文地理,2006(2) 阅读文章[29] 李小建,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地理科学,2004(4) 阅读文章[30] 樊新生,李小建,中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定量比较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2) 阅读文章[31] 樊新生,李小建,中国工业产业空间转移及中部地区发展对策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 阅读文章[32] 乔家君,李小建,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地理研究,2006(3) 阅读文章[33] 乔家君,李小建,基于微观视角的河南省农区经济类型划分,经济地理,2008(9) 阅读文章[34] 乔家君,时慧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人文地理,2007(10) 阅读文章[35] 乔家君,祝英丽,基于农户调查的村域住房投资区位及变化分析,资源科学,2008(2) 阅读文章[36] 乔家君,赵德华,河南省百强镇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环境,经济地理,2008(3) 阅读文章[37] 苗长虹,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地理,1996(12) 阅读文章[38] 苗长虹,我国城乡工业联系及协调发展研究,地理研究,1997(6) 阅读文章[39] 苗长虹,樊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地理研究,2002(2) 阅读文章[40] 苗长虹,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因素与区域型式--以河南省为例,地理研究,1994(9) 阅读文章[41] 苗长虹,区域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战略--以河南为例,经济地理,1994(6) 阅读文章[42] 苗长虹,论90年代河南省农村工业结构的调整,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3) 阅读文章[43] 苗长虹,经济转型期我国农村工业化推进的战略构想,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9) 阅读文章[44] 苗长虹,乡村工业化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的影响,地理科学,1998(10) 阅读文章[45] 苗长虹,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型式研究,地理学报,1998(5) 阅读文章[46] 苗长虹,河南省农村工业增长因素研究,经济地理,1993(4) 阅读文章[47] 覃成林,唐永.河南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地理研究,2007(5) 阅读文章第四章[1] Christaller W.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 富田和晓.经济区位的理论与实践.东京:大明堂,1990[3] 张文忠.经济区位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 森川洋.中心地.东京:大明堂,1980[5] Jones K G and Simmons J. The Retail Environment. London: Routlegde, 1990[6] Berry B J L, Parr J B, Epstein B J, Gosh A and Smith R H T. Market Centers and Retail Lo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8[7] Garner B J.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Retail Nucleatio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tudies in Geography, No.12. Evanston,Chicag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66[8] 林上.中心地理论研究. 东京:大明堂,1986[9] Hanink D M.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Economic Geography: Economy Policy Environment. New Y ork: John Wiley & Sons ,1997[10] Alexander I C. Office Location and Public Policy. Boston: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1979第五章[1] 李小建.香港对大陆工业投资的区位选择--兼议中西部地区吸引港资策略,中州学刊,1997,(7) 阅读文章[2] 李小建.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地理研究,1997,(9) 阅读文章[3] 李小建.香港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与公司空间行为阅读文章[4] 李小建.国有企业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河南为例,经济地理,1998,(9) 阅读文章[5] 李小建.关于公司地理研究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91(10) 阅读文章[6] 李小建.公司地理的发展与主要理论浅析,地域研究与开发,1991(12) 阅读文章[7] 李小建.国外工业地理学研究的新特点及启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2(12) 阅读文章[8] 李小建.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化的企业分析,经济地理,1993(7) 阅读文章[9] 李小建.INDUSTRIAL LINKAGES AND RURAL INDUSTRIALIZA TION: 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1993(10) 阅读文章[10] 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 费洪平.多厂企业空间演化模式研究.地理科学,1993,13(4):322-330 阅读文章[12] 张水清,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2001(3) 阅读文章[13] 李小建.香港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与公司空间行为,地理学报,1996,51(3) 阅读文章[14] 郑京淑,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区位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0(9) 阅读文章[15] 邬晓霞,乔家君,李小建,中国高速成长200家中小企业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开发研究,2006(2) 阅读文章[16] 苗长虹,企业组织与工业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为例,经济地理,2000(4) 阅读文章[17] 齐晓迪,曾菊新.武汉市食品连锁企业区位选择研究--以武汉双汇连锁公司的发展为例,经济地理,2006(1) 阅读文章[18] 贺灿飞,魏后凯.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中国工业经济,2001(9) 阅读文章[19] 常跟应.我国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途径的实证研究--基于兰州中小企业的调查.人文地理,2007(5) 阅读文章[20] 张水清,杜德斌.上海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上海综合经济,2001(4) 阅读文章第六章[1] Dicken P. Global Shif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2d ed. New Y ork: Guilford Press, 1992[2] V 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 80: 190~207[3] Helleiner G K. Intra-firm Trade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London: Mrcmillan, 1981[4] Dunning J H.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 In Ohlon, B., Hesselborn, P. and Wiskman, P. eds.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London: Macmillan, 1977[5] Dunning J H. The geographical source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some results of a new survey.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1996,5(3): 1~29[6] 杨吾扬、梁进社. 高等经济地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7] Dunning J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locational strateg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Dunning, J. H. ed.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81[8] McConnell,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0,70: 259~270[9] 李小建. 公司地理学(修订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10] Caves R 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 Economica,1971,38: 1~27[11] Bagchi-sen S and Wheeler J O. A spatial and temporal model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Geography,1989, 65(2): 113~129[12] Mair A, Florida R and Kenney M. The new geography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Japanese transplants in North America. Economic Geography,1988,64(4): 352~373[13] Hamilton F E I.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the E. E. C. Tijdschrift V 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1976,67: 258~278[14] O’Malley E. The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corp orations in the Republicof Ireland. In Dicken, P. and Quevit, M. eds. 1994[15] Ferrao J. TNC operation and host regional economies: a typology for Portuguese case. In Dicken, P. and Quevit M e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European Regional Restru cturing. Utrecht: N. G. S. 1994[16] Mella Marquez J M. Spatial and sectoral strategi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Spain. In Dicken, P. and Quevit, M. eds. 1994 [17] Healey M J. and Ilbery B W. Location and Change: 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OUP. 1990[18] Murphy A B. Western investment in East-Central Europe: emerging patterns and implications for state stability.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2, 44(3): 249~259[19] Buckwalter D W. Spatial inequality,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in Bulgaria.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5,47(3): 288~298[20] Bradshow M J. The geography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Russia, 1993-1995.Tijdschrift V 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1997,88: 77~84[21] Singh M S and Choo C S. Spatial dynamics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Malaysia. In Hamilton, F. E. I. et al eds. Spatial Analysis, Industry and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V ol. II: 481~507.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1981[22] Nestor C.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atial pattern of growth in Vietnam. In Dixon, C. and Drakakis-Smith, D. eds. Uneven development in South East Asia, Aldershot: Ashgate. 1997[23] Abumere S I. Multinationals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The case of Nigeria. In Taylor, M. and Thrift, N. eds. The Geography of Multinationals, London: Croom Helm. 1981[24] Leung C K. L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 investment in China, 1979-1985.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0, 42(4): 403~421[25] Dicken P and Quevit M ed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European regional restructuring.Utrecht: N. G. S. 1994[26] Li X J and Y eung Y M.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bal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1998, 20(4): 351-374.[27] O’hUallachain B and Reid N. Source country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2,44(3): 272~285[28] South R B. Transnational "Maquiladora".A.A.A.G. 1990,80(4): 549~570[29] Heller H R and Heller E E. Japanese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 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4.[30] Y eung H W. Business networks an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 study of Hong Kong firms in the ASEAN region.Economic Geography,1997, 73(1): 1~24[31] Pred A R. Industry, information and city-system interdependencies. In Hamilton, F. E. I. ed. Spatial Perspective 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Dicision Making, London: Wiley, 1974[32] Taylor M J and Thrift N. Large corporations and concentrations of capital in Australia: A geographical analysis. Economic Geography,1980,56(4): 261~280[33] Dicken P and Lloyd P. Location in Spa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Economic Geography. 3d ed. New Y ork: Harper Collins. 1990[34] Stephens J D and Holly B P.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industrial control in metropolitan America. In Brunn S D and Wheeler J O eds. The American Metropolitan System, New Y ork: Halstead, 1980[35] Holloway S R and Wheeler J O. Corporate headquarters relocation and changes in metropolitan corporate dominance, 1980-1987. Economic Geography,1991, 67(1): 54~74[36] Laulajainen R and Stafford H. Corporate Geography.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37] Buckley P J and Casson M. 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illan, 1976[38] Behrman J N and Fischer W A. Overseas R&D Activities of Transnational Companies.Cambridge, Mass: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1980 [39] Malecki E J. Locational trends in R&D by large U. S. corporations, 1965-1977.Economic Geography,1979,55: 309~323[40] Florida R and Kenney M. The globalization of Japanese R&D: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Japanese R&D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Geography,1994,70(4): 344~369[41] Healey M J and Watts H D. The multiplant enterprise, In Lever, W. F. ed. Industrial Change in the United Kingdom. Harlow: Longman, 1987[42] Massey D. Spatial Division of Labor: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 2d ed. New Y ork: Routledge, 1995[43] Scott A J.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location: division of labor, the firms, and spatial process. Economic Geography,1986,62(3): 215~231[44] Taylor M.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n Brotchie, J. F. et al eds. The Spatial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London: Croom Helm, 1987[45] Badaracco J L.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s. In Etzioni, A. et al eds. Social-economics: Towards a New Synthesis. Armonk: M. E. Sharpe, 1991[46] Cowling K and Sugden R. Market exchange and the concept of a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British Review of Economic Issues,1987,9: 57~68[47] Hymer S H. The efficiency (contradiction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n Paquet, G. ed. The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Nation-State, Don Mill: Collier-Macmillan, 1972[48] Morgan K and Sayer A.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 t in Britain.University of Sussex,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Working Paper 34, 1983[49] Li X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A research appraisal.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1997,7(1): 33~45[50] Kueh Y Y.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China Quarterly,1992, 131: 637~690[51] Li X J and Y eung Y M. Inter-firm linkagers and regional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company case studies from Shanghai, China. Geografiska Annaler, B. 1999, 81(2): 61-72.[52] McDermott P J and Tayor M J.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Loca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53] Stopford J M and Stranger S. Rival States, Rival Firms: Competition for World Market Shar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54] Schoenberger E.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New problems of time, distance and control in the multinational fir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A.G. In Miami, 1991. April[55] Gordon D M. The global economy: New edifice or crumbling foundations? New Left Review,1988, 168: 24~64[56] Y eung Y M and Li X J. Bargaining with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case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9,23(3): 513-533[57] World Bank, 1995: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5. Oxford: OUP, 1995[58] Reich R. The Work of Nation: Preparing Ourselves for 21st Century Capitalism. New Y ork: Vintage Books, 1991[59] Dicken P. Global-local tensions: firm and states in the global space-economy. Economic Geography, 1994,70(2): 101~128[60] Kobrin S J. Testing the bargaining hypothesis in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7, 41: 609~638[61] O'huallachain B. Linkage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Geography,1984, 60(3): 238~253[62] Gabriel P. The investment in the LDC: Asset with a fixed maturity.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66,1: 113~120经济地理学前沿文章:1.经济地理学基本问题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王缉慈等.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地理学报,2004(11) 阅读文章樊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全方位审视--新趋势与新问题.地理教育,2006(3) 阅读文章樊杰.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地理教育,2004(1) 阅读文章冯仁国.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途径.地理科学,2001(4) 阅读文章高云虹.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产业集群.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0) 阅读文章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地理经济学”.地理科学,2002(2) 阅读文章焦连成,陈才.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困境与对策刍议.地理科学,2007(10) 阅读文章李国平,日本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研究动态及其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06(9) 阅读文章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地理学报,2004(10) 阅读文章李小建.经济地理学中的企业网络研究.经济地理,2002,22(5):516—520 阅读文章李小建.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2004(1) 阅读文章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经济地理,2002(2) 阅读文章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经济地理,2005(7) 阅读文章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公司访谈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实例.经济地理,1999(6) 阅读文章梁进社.经济地理学的九大原理.地理研究,2008(1) 阅读文章刘春生.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国际分工格局.软件工程师,2007(1) 阅读文章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 阅读文章刘志高.尹贻梅.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经济地理,2006(5) 阅读文章陆大道.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发展基本议题演变的评述.地理科学进展,2005(3) 阅读文章马润朝.人文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地理学报,1999(4) 阅读文章苗长虹,崔立华.产业集聚:地理学和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J].人文地理,2003(3) 阅读文章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经济地理,2002(6) 阅读文章苗长虹,王兵.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经济地理,2003(9) 阅读文章苗长虹,魏也华.技术学习与创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人文地理,2007(5) 阅读文章苗长虹.“产业区”研究的主要学派与整合框架:学习型产业区的理论建构.人文地理,2006(6) 阅读文章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人文地理,2004(4) 阅读文章苗长虹.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地理科学,2007(10) 阅读文章庞效民.90年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的文化研究趋向评述.经济地理,2000(3) 阅读文章杨国安,甘国辉.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述要.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 阅读文章姚士谋,管驰明,范宇.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地理科学进展,2001(8) 阅读文章张彤玉,丁国杰.经济全球化的各种理论争论及其评价.当代经济研究,2005(1) 阅读文章张谊浩,陈柳钦.当代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反思.山东经济,2005(1) 阅读文章2. 新产业区与技术创新研究常跟应.我国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途径的实证研究--基于兰州中小企业的调查.人文地理,2007(5) 阅读文章高云虹.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产业集群.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5) 阅读文章贺灿飞,刘扬.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6(2) 阅读文章贺灿飞,魏后凯.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中国工业经济,2001(9) 阅读文章孔翔,曾刚.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及我国的对策初探.人文地理,2003(5) 阅读文章刘笑明,李同升.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国际经验及国内趋势.经济地理,2006(6) 阅读文章宋周莺,刘卫东,刘毅.产业集群研究进展探讨.经济地理,2007(2) 阅读文章童昕,王缉慈.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创新网络.中国软科学,2000(9) 阅读文章汪涛,Ingo Liefner,曾刚.西方集群和集群政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人文地理,2006(5) 阅读文章王缉慈.创新及其相关概念的跟踪观察--反朴归真、认识进化和前沿发现.中国软科学,2002(12) 阅读文章王缉慈.简评关于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地理科学进展,1998(3) 阅读文章王辑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经济经纬,2004(2) 阅读文章王旺兴,李艳.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科技与管理,2003(3) 阅读文章王子龙,谭清美.区域创新网络知识溢出效应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4(5) 阅读文章魏守华.产业群的动态研究以及实证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2(3) 阅读文章曾刚.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3) 阅读文章曾刚,孔翔.我国知识经济发展对策初探.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 阅读文章曾刚,李英戈,樊杰.京沪区域创新系统比较研究.城市规划,2006(3) 阅读文章曾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机制初探.现代城市研究,1998(4) 阅读文章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7(2) 阅读文章张水清,杜德斌.上海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上海综合经济,2001(4) 阅读文章3. 经济地理与区位选择陈文福.西方现代区位理论述评.云南社会科学,2004(2) 阅读文章杜德斌.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世界地理研究,2001(2) 阅读文章韩增林,李晓娜.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区位影响因素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 阅读文章李炯光.古典区位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求索,2004(1) 阅读文章林兰,曾刚.技术扩散空间尺度与高新技术企业布局.科技管理研究,2006(7) 阅读文章缪磊磊,阎小培.知识经济对传统区位论的挑战.经济地理,2002(2) 阅读文章宁越敏.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城市规划,2000(8) 阅读文章宋家泰,顾朝林.论地理学现代区位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87(2) 阅读文章宋秀坤,王铮.上海城市内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研究.地域研究与发,2001(4) 阅读文章涂妍,陈文福.古典区位论到新古典区位论:一个综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阅读文章徐梅.当代西方区位选择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5) 阅读文章杨吾扬.区位论中的宏观和一般均衡分析.经济地理,1989(3) 阅读文章曾刚,林兰.不同空间尺度的技术扩散影响因子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 阅读文章曾刚,林兰.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与溢出地技术区位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7(4) 阅读文章张水清,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2001(3) 阅读文章张文忠,刘继生.关于区位论发展的探讨.人文地理,1992(3) 阅读文章张文忠,张军.经济学和地理学对区位论发展轨迹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1999(1) 阅读文章参考书目:1.Eric Sheppard and Trevor Barnes(EDS.),2000,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Blackwell, Oxford2.Gordon Clark,Meric S.gertler and Maryann P.Felddman(eds.),2000,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Roger Lee ang jane Wikks(eds.),1997,Geographies of Economies, Arnold , New Y ork4.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5.Richard Baldwin, Rikard Forslid, Philippe Martin, Gianmarco Ottaviano.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6.krugman.the spatial economy7.Henderson .New Economic Geography8.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地理与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英)克拉克等主编,刘卫东等译.牛津经济地理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目录摘要---------------------------------------------------------3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1交通枢纽作用-----------------------------------------------31.2增长极作用-------------------------------------------------4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4.2时间错位差异------------------------------------------------64.3生态位扩充差异----------------------------------------------7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5.1发展水平----------------------------------------------------85.2发展能力----------------------------------------------------86.总结-----------------------------------------------------------8附录:参考文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摘要一国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地理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研究对象
Isard W,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 London: Prentice Hall, 1975
Isard W, Location and space economy. Cambridge: MIT Press, 1956
Perroux F. 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0 Perroux F. Note on the concept of growth poles(原作1955).In: Livingstone I ed. Economic policy for development: selected reading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1
Fridemann J.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study of Venezuela. Mass: MIT Press, 1966
Frank A G.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ment . Monthly Review, 1966
西冈久雄.经济地理分析.增补版.东京:大明堂,1986 西冈久雄.立地论.增补版.东京:大明堂,1993 铃木洋太郎.多国籍企业的区位与世界经济.东京:大明堂,1994 胁田武光.立地论读本(Ⅱ).东京:大民堂,1990 秋武孝春.世界都市的产业展望-关西.京都:白地社,1992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曾菊新.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张培钢.发展经济学通论.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孙尚清主编.论经济结构对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刘再兴等主编.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刘再兴.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江小涓.减弱“复关”冲击的国际经验比较.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魏心镇,王辑慈.新的产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曾刚.试论世界工业结果调整、迁移规律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经济地理,1996 王辑慈.简评关于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地理科学进展,1998 相关杂志:《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资源科学》、《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

第一章 绪论 经济地理学 课件

第一章 绪论  经济地理学 课件



城镇化之路更是影响未来中国命运的战略选择 。跟城镇化关联的土地问题、户籍问题、分配 问题。 多年来,城镇化积累了一个巨大的欠账。外来 进城人口目前已有约2亿人,他们在城市工作 很多年,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已经安居。但实际 情况是没有安居、没有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这2亿人的身后,是他们的家属,其中包括 8000万留守儿童。因此,粗略来算,欠账应该 是4亿人的安居、社保和公共服务费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 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本身,它是 研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自然地域综合体的形成、 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而其中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与地理环 境相互关系的为经济地理学,它是研究产业结 构史志描述
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 中国 :《山海经》、《禹贡》、《史记》、《汉 书》。 欧洲:古希腊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二)商业地理研究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 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认为“经济地理学把地球 空间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一门国民经济提供考察 自然基础的专门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
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 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 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 (70年代以来)。
公司地理理论及其案例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发展

国外区域经济学期刊网站与介绍

国外区域经济学期刊网站与介绍

链接3:国外区域经济学期刊网站与介绍1、SCI、SCI、SSCI收录期刊一览(1)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cgi-bin/jrnlst/jlresults.cgi?PC=K(按字顺排)/cgi-bin/jrnlst/jlsubcatg.cgi?PC=K(按分类排)(2)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 Expanded)收录期刊/cgi-bin/jrnlst/jlresults.cgi?PC=D(按字顺排)/cgi-bin/jrnlst/jlsubcatg.cgi?PC=D(按分类排)(3)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期刊/cgi-bin/jrnlst/jlresults.cgi?PC=J(按字顺排)/cgi-bin/jrnlst/jlsubcatg.cgi?PC=J(按分类排)2、Regional Studies《区域研究》网址:/0034-3404《区域研究》是一本具有良好声誉的国际性专业期刊,主要出版有关区域研究、区域发展以及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论文与评论文章,文章涉及到区域发展政策、区域经济、区域地理、区域政治研究等领域。

网站免费提供该刊1967年创刊至今的目次和文摘,全文则仅限授权用户在线使用。

3、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经济地理杂志》网址:/《经济地理杂志》刊载经济地理领域的最新文章,特别关注城市与地区的增长模式、特殊化、全球化及未来发展。

此站点免费提供该刊2001年至今每期的内容目次和论文文摘。

授权用户还可以在线获取文章的全文。

4、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 《城市政策与研究》网址:/0811-1146《城市政策与研究》是一本国际性专业期刊,主要出版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亚太地区各国的城市研究与城市政策领域的研究论文。

网站免费提供该刊1982年创刊至今的目次和文摘,全文则仅限授权用户在线使用。

5、European Spatial Research and Policy《欧洲空间研究与政策》网址:http://nargeo.geo.uni.lodz.pl/~esrp/《欧洲空间研究与政策》是研究欧洲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专业期刊,关注欧洲区域经济的地理规律和发展趋势等,在国际地理空间分析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引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通过对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市场地位等因素的分析,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以及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

本论文将探讨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研究方法,并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讨论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和意义。

一、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内经济活动及其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布局,揭示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和发展规律。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口流动、交通网络、市场地位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地理学采用多种方法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1. 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技术工具来获取、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格局。

空间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某一地区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以及资源利用状况。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研究地点选择对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影响。

区位理论认为,企业选择的地点将直接影响其物流成本、市场接触机会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

通过研究企业的区位选择,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的空间组织策略,并从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3. 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将经济学和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一项研究领域。

它研究经济活动与空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和计量方法。

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我们可以量化经济活动的空间关联性,揭示经济发展的时空动态。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地理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本世纪的理论研究重点,明确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不同学者和学派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

重点: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本世纪的理论研究重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主。

时间安排:3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郑度.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地理研究,2001,21(1):9-14.6.Nigel Thrift.The future of geography. Geoforum, 2002,33: 291–298.7.“新经济地理学”在哪里?--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5-6月出版.8.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showarticle.php?id=500&class=69.顾朝林王恩儒.“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showarticle.php?id=51&class=610.吕拉昌,魏也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2005,25(4):437-442.11.Caterina Marchionni.Geographical economics versus economic geography:towards a clarification of the disput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4, 36: 1737 -1753.12.《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3.Economic Geography.14.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 17世纪以前。

经济地理、区域经济SSCI外文期刊来源库汇总

经济地理、区域经济SSCI外文期刊来源库汇总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经济地理杂志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数据库
英文期刊名
中文名
Wiley
Papers in Regional Sci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AAG杂志
Geographical analysis
地理分析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区域科学纪事
Taylor & Francis
Regional studies
区域研究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地理学家
Journal of Geography(教育类)
地理杂志
Elsevier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城市经济学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区域科学
Economic Geography
经济地理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国际城市与区域研究
Canadian Geographer
加拿大地理学家
sage
Urban Studies
城市研究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交通地理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景观和城市规划
Applied geography
应用地理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人文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详录

人文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详录
ISSN
10019138
简介
房地产经济刊物。介绍房地产业的方针政策、住房制度改革等信息。主要栏目:房地漫步、名城史话、信息荟萃、要闻报道等。
主办单位
中国房地产协会等
刊名
城市问题
创刊时间
1982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htt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gyjs.asp?ID=2240610
主办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刊名
旅游学刊
创刊时间
1987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ISSN
10025006
简介
旅游专业期刊。主要栏目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市场开拓、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区域规划、旅游地学、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学等。
主办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刊名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刊名
地理科学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http://10.15.61.242:85/~kjqk/dlkx/index.html
ISSN
10000690
简介
专业学术性期刊。报道我国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刊登学术论文、综述、研究报告、学术动态等,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方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刊名
山地学报
创刊时间
1999
出版频率
双月刊
网址
ISSN
10082786
简介
主要刊载山地环境和山地生态系统演变、山区可持续发展两类主题的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地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人文科学。

经济地理学 学习指南

经济地理学  学习指南

《经济地理学》学习指南《经济地理学》课程目前主要以李小建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经济地理学(第二版)》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结合国外学者编写的《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Analysis 》、《 Wirtschaftsgeographie 》、《 Human Geography 》等相关教材。

同时,教学组还编写了《经济地理学》讲义(初稿)。

自编讲义在基础理论方面突出了全球产业转移、区域间分工与合作、新产业区、跨国公司与现代服务部门区位选择等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经济地理前沿问题的讲授,在研究方法方面突出了遥感、 GIS 以及其他现代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根据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在继续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等传统问题的同时,突出了对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分析。

更重视经济学(尤其是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引入,重视以地理学基础理论为依托展开对经济现象空间结构的分析,重视研究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创新和 PRED 等现代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要求。

课程引导学生对现实经济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组提供给学生的参考文献和相关经济地理杂志、网站等扩充性资料成为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帮手。

此外,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1-3 份课程小论文,论文一般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扩充性资料基础上完成。

因此,经济地理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中外文参考文献的过程。

学生不仅由此学习经典理论和文献,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和扩充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课程组编写了实践基地的基本情况介绍和实习中重点注意事项要求,并提供了实习基地的相关网站链接,以保证学生在基本了解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参与实习。

本课程的实习基地主要包括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紫竹科学园区、安亭新镇、大众汽车公司、上海 F1 国际赛车场、崇明岛等。

区域经济学网站

区域经济学网站
http://www.hec.unil.ch/mbrulhar/Empirtrade/
Esteban Rossi-Hansberg主页与论文下载
/~erossi/
/~erossi/papers.html
中国的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发展处于非常好的时期
/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5277
"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综述与参考文献:
/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6527
国外的著作代表性成果:
/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1593
区域经济学的书单:
/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4276
推荐2本研究企业集群的书
区域经济学网站
第一部分:国内区域经济网址
中国经济学教育网
1.经济时空圣菲论坛[空间经济学]: http://202.199.160.3/santafe/forumdisplay.php?f=66
目前已有部分综述文章
2.城市研究: /
庞娟的《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uploadimages/200531614551681976.pdf
★★★此外,大家可以到"资源下载系统"搜索下载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学图书教材,讲义,论文: /
厦大历史系王旭教授的《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一书中的重要文献目录:
/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7160
日本的经济增长与土地问题(书摘及评述)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七章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教案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能够运用所学的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地理问题,认识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产业结构评价及其演进理论。

重点: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及其演进理论。

空间机构模式及其演变。

学习指导:提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多读一些经济地理学导论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时间安排:8课时。

推荐的参考文献和阅读材料:1.吴传钧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地理学报,2003年1月第58卷第1期.5.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动力/showarticle.php?id=132&class=66.王青云.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showarticle.php?id=522&class=67.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与面临问题/showarticle.php?id=518&class=18.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showarticle.php?id=129&class=6 2005-4-39.孙久文. 简论“点轴模式”形成的条件及其适用性10.《经济地理》杂志,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11.Economic Geography.12.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进展

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进展

(三)西方经济地理学热点研究领域进展
(1)区域与发展
进入 21世纪,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对生产活动及资本 流动的控制力量逐步减弱,地区成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地区 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经济环境,并在资本全球流动中展现自己 的竞争策略。
面对这一新挑战,区域发展理论在新世纪也展现出多元化的视角,主 要观点: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循环视角、全球生产网络视角、演化视角、 知识与创新视角、文化与创意视角等。
(一)西方经济地理学思潮演变
3、演化经济地理学 (2)基本理论框架
图: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 资料来源:(王周杨,2013)
(一)西方经济地理学思潮演变
3、演化经济地理学 (3)异端经济地理学比较
(一)西方经济地理学思潮演变
4、政治经济学 在挑战新古典经济地理学的队伍中,政治经济学,特别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地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在7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创新和创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主流观点;同时, 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对经济地理学思想也产生了影 响,路径依赖对区域发展途径的形成、区域性制度和社会特征对企业 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鼓励等观点开始融入区域发展研究。区域发展研 究从对区域内物质联系和投入产出关系的关注开始转向对社会和制度 网络的关注,学习型区域和创新环境成为这一领域占据支配性地位的 理论。
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进展
Economic Geography
CONTENT



Economic Geography
1、概念:
一、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从地理角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或是 研究人地关系经济影响的学科,包括人类经济活动对人地关系 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经济效果。(李小建,2011)

区域经济、经济地理选读书单

区域经济、经济地理选读书单

区域经济、经济地理选读书单
一、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重要经典书籍
1.魏后凯主编,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杨吾扬主编,高等经济地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崔功豪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陆大道主编,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 科学出版社,1988
5.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9
6.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吴必虎主编,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二、重要期刊杂志-----(感兴趣的文章可以阅读)
经济学家、经济研究进展、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会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旅游学刊、旅游科学,Economic geograph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世界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绪论

世界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学习单元1 世界经济地理学科概述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世界经济地理,杜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目:•世界地理 杨青山、韩杰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世界经济地理,陈才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科学出版社,2001年;•世界地理研究,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杂志社;(复旦大学)•世界地图册;课 程 框架第十八章 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第十七章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第十六章 北美自由贸易区第十五章 欧洲联盟第十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区域篇第十三张 世界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第十二章 世界零售业及其全球营销网络第十一章 世界金融业与全球金融网络第十章 世界ICT 产业及主要产业集群第九章 纺织服务业的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第八章 汽车工业及其全球生产网络产业篇第七章 世界城市化与全球性城市第六章 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第五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地理第四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地理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产业分布第二章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全球篇第一章 导论绪 论本章主要学习内容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起源与特点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世界经济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1. 研究起源早期外国地理19世纪末外国经济地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地理2. 国外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发展特点伴随着西方大国对外扩展和殖民掠夺需要发展起来近代地理学阶段主要集中在产业分布及形成条件研究,现代地理学阶段对全球和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加强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地理阶段并不能抛弃和否定近代地理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从一般人地关系和区域性转向产业布局系统论研究从区域出发,究一个国家或大洲的整体差异性对全球和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加强研究产业分布及其形成规律,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现代地理阶段近代地理阶段3. 国内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特点总体上国内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已经严重滞后(领域和学科)研究热点开始由区域差异转移到区际联系,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投资、跨国公司、地缘政治与经济、全球布局等方面一、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起源与特点• 1. 研究对象演变•国外的经济活动现象•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空间演变规律•区域和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空间动力机制记述阶段分类阶段说明阶段• 2. 研究对象的现实定位世界范围内不同层次的经济地域及其系统世界经济地理就是侧重研究各类经济地域的发展条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空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经济联系空间规律的科学。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

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

V n T u e 理论 的基础上发展 了德 国区域理论 , o h nn 对工业 区位和城 市区位理论研 究做 出了重要 的贡献 。96年 , 15
I r 在 著作 《 s dW a 区位与经济 空间》 , V n T u e 、 中 将 o h nn A Wee、 lr C rt l 、 u utL sh等人 的模 型 整 合 brWae h s e A gs oc t ia r l 为一个统一框架 , 建立 了“ 一般 区位论 ” 17 。97年 , it Dx 和 i 3 新经济地理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Sii 建立 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 tlz gt 突模 型( 简称 D S模型 )18 年 , — 。9 2 艾瑟尔发表“ 现代 国际 新经济地理学 的出现对经济学来说是把空间概念引 入经济领域 ,对地理学来说则是 把微观经济机制引入到 贸易理论 中的 国内国际规模收益 ” 一文 , 为空间经济学的 系统形成提供 了另外一个理论基础 。9 1 , rg a 19 年 Kum n的 地理分析 中。新经济地理学通过对报酬递增的 D 模型 S
1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 由于空 间无法被模型化 , 除了城 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以外 ,主流经济学对空 间置之不 理。 在现实生活中 , 如果我们忽视空 间因素在经济活动 中 的作用 , 则很多经济现象难以解 释 , 新经济地理学就是在 这样 的背景下运用而生 。0 纪 8 年代 以来 , 2世 0 西方社会 科学进入一个相互交叉与互动的新 时期 ,各学科在理论 互动 中对 区域与空 间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 。由于经济学本 身 的局 限性 、 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理论方法 的突破性进展 、 解决现实经济 问题的需要 ,以及 2 世 纪 9 0 0年代 以来经 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相互渗透 ,以克鲁格曼等 人为代表的主流派经济学家重新 审视 了空 间因素 ,以全 新 的视 角把 以空 间经济 现象作 为研究 对象 的区域经 济 学 、 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 , 城 构建 了“ 新经

经济地理文献格式

经济地理文献格式

经济地理文献格式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

在学术研究中,对经济地理文献的格式要求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经济地理文献格式的要点:
1.文献引用格式:在撰写经济地理学论文时,需要引用大量的文献。

在文中引用其他作者的研究成果时,应该标明作者姓名、出版年份和相关页面。

例如:(Smith,2008,p.45)。

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时,应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格式统一。

2.图表格式要求:经济地理研究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呈现。

在插入图表时,需要有清晰的标题和标注。

图表的编号应该与文中提及的次序相符,并在文中有所引用。

3.语言风格要求:经济地理学论文应该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避免使用口语化或术语混乱的表达方式。

要注意用词准确、专业化,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4.逻辑结构要求:经济地理学论文应有清晰的逻辑结构,首先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段落之间应该有合理的过渡,避免断章取义或逻辑跳跃。

总的来说,经济地理文献格式的要求包括引用格式、图表格式、语言风格和逻辑结构。

只有符合规范的格式要求,才能使经济地理学论文更具可读性和学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版社,1997
[3] 李小建,苗长虹,西方经济地理学新进展及其启示,地理学报,2004(S) 阅读文章
[4] 李小建.英美经济地理学教材特点及我国同类教材改革思路.地理科学,1998,18(3) 阅读文章
[5] 苗长虹,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地理科学,2007(5) 阅读文章
[20]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提出“点—轴系统”和“T”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56(2) 阅读文章
[21] 陆大道,薛风旋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阅读文章
[22] 曹延藩,张同铸,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3] 苗长虹.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地理学报,2006(4) 阅读文章
[34] 苗长虹.“产业区”研究的主要学派与整合框架:学习型产业区的理论建构,人文地理,2006(12) 阅读文章
[35] 苗长虹,王兵.文化转向:经济
[26] 吴传钧.经济地理学.李旭旦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7] 谷人旭,李广斌.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哲学反思,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阅读文章
[28] 胡兆量等著.经济地理学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29] 乔家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分析,人文地理,2004(6) 阅读文章
[9] 李小建.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经济经纬,2004(5) 阅读文章
[10]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经济地理,2002(2) 阅读文章
[11] 李小建.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2004(2) 阅读文章
[12] 李小建,罗庆.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转向评述.世界地理研究,2007,(12) 阅读文章
[23]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数htm.2004年4月.
[24] 魏后凯,刘楷,周民良,杨大利,胡武贤.中国地区发展.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5] 胡鞍钢,胡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30] 乔家君.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人文地理,2005(2) 阅读文章
[31]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地理学报,2001(3) 阅读文章
[32] 李小建,乔家君.居民对生活质量评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2002(10) 阅读文章
[13]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经济地理, 2005(7) 阅读文章
[14] 李小建.论工业变化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报,1991,46(3) 阅读文章
[15] 李小建.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地理研究,1997,(9) 阅读文章
[16] 李小建.关于公司地理研究的几个问题,经济地理,1991(10) 阅读文章
[17] 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阅读文章
[18] 杨吾扬,张国吾等编.交通运输地理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阅读文章
[19]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 ,地理学报,2002(7) 阅读文章
[6] 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人文地理,2004(4) 阅读文章
[7] 苗长虹,魏也华,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论争,地理研究,2007(6) 阅读文章
[8] 李小建.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及研究特点,人文地理,1998,(12) 阅读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