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现象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综合讲解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

地质灾害综合讲解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

广西玉林莲塘塌陷
桂林体育场塌陷 1996年
岩溶塌陷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
4.3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1.岩溶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重要建筑物宜避开岩溶强烈发育区; (2)当地基含石膏、岩盐等易溶岩时,应考虑溶蚀继续作用的不利影响; (3)不稳定的岩溶洞隙应以地基处理为主,并可根据其形态、大小及埋 深,采用清爆换填、浅层楔状填塞、洞底支撑、梁板跨越、调整柱距等 方法处理; (4)岩溶水的处理宜采取疏导的原则; (5)在未经有效处理的隐伏土洞或地表塌陷影响范围内不应作天然地基。 对土洞和塌陷宜采用地表截流、防渗堵漏、挖填灌填岩溶通道、通气降 压等方法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梁板跨越。对重要建筑物应采用桩基或墩 基; (6)应采取防止地下水排泄通道堵截造成动水压力对基坑底板、地坪及 道路等不良影响以及泄水、涌水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
现将地面塌陷成因类型分述如下:
1.抽取地下水致地面塌陷
洞穴的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中,产生对洞穴顶板的 静水浮托力,当抽取地下水使之水位下降时,支撑洞顶岩、 土体的浮托力随之降低。此外,洞穴空腔与松散介质接触 上下侧水、气流体,因地下暗管道内的水流发生变化而产 生的温差效应,为此,出现了与抽取地下水同步发展的塌 陷现象。
江西省景德镇硬石岭火车站附近,1984年前居民饮用 水均抽取土层的潜水,未见地面塌陷。之后,距铁路50~ 500米附近的工厂掘成深达120米的机井8口,抽水量达4820 吨/天,水位下降至基底岩层面以下17~18米,最大30米, 于是在长3.72公里、宽0.5公用的范围内出现地面塌陷100多 个。塌陷使铁路行车中断、房屋变形、道路裂缝、农田和 果园遭到破坏,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
昆明新机场岩溶强发育带中所见现象
在预报位置 kh411 : 一场降雪 后发生了 长6米、 宽2米、 深30公分 的长椭园 形塌陷。

路面塌陷处理方案

路面塌陷处理方案

制定安全措施
针对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 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 保能够及时应对。
实施修复工作
清理塌陷区域
修复地基
对塌陷区域进行清理,包括清除塌陷产生 的废墟、松动的土壤等。
根据修复方案,对塌陷区域的地基进行修 复,如回填土方、加固地基等。
预防性维护措施
加强监测
01
定期对路面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塌陷迹象,采取相应措
施防止事态扩大。
排水设施维护02定期 Nhomakorabea理和维护排水设施,确保排水畅通,防止积水对路基造
成损害。
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03
选用优质的路面材料,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提高路面的耐久性
和稳定性。
03
塌陷处理流程
现场勘查
01
02
03
案例三:某山区道路塌陷处理
总结词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详细描述
某山区道路因暴雨出现塌陷,部分路段出现滑坡和泥 石流。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修复工作面临诸多 挑战。相关部门制定了因地制宜的修复方案,包括清 理滑坡和泥石流、填平塌陷路段、加强路基和排水设 施等。同时,考虑到山区道路的特殊情况,还增加了 对路段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 全隐患。此外,还加强了对山区道路的养护和管理, 提高了道路的抗灾能力。
案例二:某高速公路桥梁塌陷处理
总结词
科学评估,全面修复
详细描述
某高速公路桥梁出现塌陷,部分桥面出现下沉和裂缝。 经过专家评估,原因是长期超载和桥梁老化。为确保 交通安全,相关部门决定对桥梁进行全面修复。修复 工作包括加固桥梁结构、更换破损的桥面板和加强桥 梁支撑。同时,加强了对桥梁的定期检测和维护,提 高了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此外,还加强了对超载 车辆的管理,以减少对桥梁的损害。

地面塌陷坑管理办法

地面塌陷坑管理办法

地面塌陷坑管理办法地面塌陷坑是指地面表面发生塌陷形成的洞口,常见于煤矿、隧道、地铁、道路、建筑工地等地方。

地面塌陷坑的出现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预防和治理这种地质灾害现象,各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

地面塌陷坑的管理办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加强对地质环境的调查和监测。

在可能形成地面塌陷坑的地区,应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土层状态、地下空洞等信息。

这对于及时发现和预防地面塌陷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对地面塌陷坑进行分类管理。

按照不同的特征和危害程度,将地面塌陷坑进行分类管理。

对于危害较大、场地复杂的地面塌陷坑,应建立专门的专家组进行研究和处理,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让人们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发生意外事件。

第三,加强对地面塌陷坑的治理。

地面塌陷坑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利用土工、机械、化学等多种手段,进行堵洞、填补、处理等措施。

在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地下水位、土层结构等因素,尽量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四,建立地面塌陷坑的责任机制。

对于地面塌陷坑的治理工作,应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管理,对于发生地面塌陷坑的责任方,应进行宣传、惩戒和赔偿。

第五,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

在地面塌陷坑管理过程中,公众宣传和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应开展相关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让人们了解真实的情况,减少误解和恐慌情绪。

总之,地面塌陷坑管理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

在管理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加强对地面塌陷坑的分类管理和治理,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加强公众教育宣传,实现防范优先、治理为主的管理思路,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建设引发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

城市建设引发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

城市建设引发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在推动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也引发了大量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包括土地沉陷、地面塌陷、土地退化、地裂缝等,这些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防治地质环境问题,成为当前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土地沉陷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地下开发和地面工程施工,会改变地下水位和土地结构,导致土地沉陷。

尤其是在地下水过度抽取和地下钻探挖掘时,土地沉陷现象更加严重。

土地沉陷不仅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损坏,也会影响水系和环境的稳定,给城市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 地面塌陷地下水和地表水流域的改变,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填埋和挖掘行为,都会导致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不仅给城市交通和民生带来隐患,也会对建筑物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3. 土地退化城市建设所使用的土地,通常会被大量覆盖和改变,这导致了土地的退化。

土地的退化不仅影响了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也导致了土地的保水和保肥性能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4. 地裂缝在城市建设中,大量的地面工程和地下钻探挖掘破坏了地下岩石和土壤的结构,导致地裂缝的产生。

地裂缝的增多不仅导致了土地的塌陷和破坏,也会影响城市的建筑和交通设施的稳定。

二、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1.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测量。

包括地下水位、土地结构、地面沉陷、地面塌陷等方面的监测,为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合理规划土地开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土地开发,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地下资源,以减少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

尤其是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需要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确保地下水位的稳定和土地的安全。

3. 强化规划管理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规划管理,确保地下钻探和地面工程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对于地质环境敏感区域,需要进行严格的管制和管理,避免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

承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机制

承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机制

承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机制地面沉降是地表沉降,也被称为地面塌陷,是指地表洞地表上层面的垂直缩小或下降。

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自然界,是由于泥土结构的变化,地表受到潜在压力的减少,从而引起的一种现象。

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显著的影响。

下面将对地面沉降机制,特别是由于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机制进行详细介绍。

当水位下降时,地下水位会有显著下降,而上层面的土壤结构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会引起地面沉降的发生。

矿物或地下水的抽取或排放加剧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又或者是地表不断下降,给植物和人类的活动带来严重的威胁。

在实际应用中,水位的变化是引起地表沉降的重要原因,其影响也比较大。

地表沉降一般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当泥土中的渗透水减少或者排放水增多时,地下水位会随之而变化。

地层表面下降,松散土壤中的水会被抽出,从而减轻了土壤的压力,导致泥土的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引起地表的沉降。

此外,地表沉降也可能是由于地下水矿物的采矿引起的,当采矿时,地下水流动形成路径,混凝土或岩石在固定的范围内受力,而一旦经过一定时间的混凝土抗压能力减弱,受力范围变大,就会在上部陷入,最终引起了地表沉降。

另外,水位下降也可能会影响地下渗流,当水位下降时,地下水流动形成路径,而渗流会随着不断下降而增多,从而也会对泥土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引起地表的沉降。

总的来说,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表沉降机制主要受到地下水位、地表水抽取量、地下矿物的采矿,以及地下渗流的影响,这些影响都会导致泥土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在工程上有较大的影响,它不仅会给建筑物造成威胁,而且还可能给植物和生物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有效应对地表沉降现象,许多措施也被采取,其中有地下水抽取控制、水力缓冲等,以防止这种不利的自然现象。

综上所述,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表沉降机制是复杂的,它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影响到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生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就可能对我们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地面突然塌陷的原因有哪些

地面突然塌陷的原因有哪些

地面突然塌陷的原因有哪些
地面塌陷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动力或人为动力造成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陷坑的动力地质作用或现象。

那么地面突然塌陷的原因有哪些呢?
地面突然塌陷的原因有哪些
一、地面突然塌陷的原因:
根据造成地面塌陷的直接原因可把地面塌陷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类:
1、人为塌陷
其中人为塌陷又可进一步分为抽水塌陷、排水塌陷、蓄水塌陷、渗水塌陷、振动塌陷、荷载塌陷、岩溶塌陷、采矿塌陷等。

在各类塌陷中,以发生在碳酸盐岩发育区的岩溶塌陷和矿区的采矿塌陷最为常见。

2、自然塌陷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
a、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

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覆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

据统计,全国岩溶
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后两者分布较局限。

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产重。

地面塌陷现象

地面塌陷现象

地面塌陷现象引言:据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24省市区都有地面塌陷发生,其中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

一、定义: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二、基本类型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1)自然塌陷: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如黄土湿陷。

2)人为塌陷: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1)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育在陷伏岩溶地区,是由于隐伏岩溶洞隙上方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

2)非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塌陷区岩,土体的性质又可分为黄土湿陷、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多种类型。

三、主要特征1.岩溶塌陷: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与下伏岩溶洞隙的开口形状及其上复岩、土体的性质在平面上分布的均一性有关。

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

粘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

2.采空塌陷:一般较大,面积一般在几百米以上,大者如湖南杨梅山煤矿塌陷,长2km,宽1km,深12m,塌陷面积达几百万平方米。

3.黄土湿陷:湿性黄土在干燥状态下可以承受一定荷重而变形不大。

当浸水后,土粒间水膜增厚,水溶盐被溶解,土粒联结力显著减弱,从而引起土体结构破坏并产生湿陷。

由于湿陷往往是突然发生的,所以常使建筑物突然发生沉陷,甚至导致建筑物破坏。

四、工程案例(塌陷形成原因、对工程影响、处理方法)案例一:2008年4月广东省平远县石镇洋背村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塌陷造成X036县道砼路面出现两处悬空,公路中断,房屋裂缝,地表坍塌,给公路交通和当地村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地质灾害之四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地质灾害之四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火山喷发前、喷发过程中形成。
2. 非构造成因
不同地区由于其地质结构与影响因素不同,导致其地 面沉降的范围与沉降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地面沉降 的面积较大,沉降速率多在80mm/a以上。
二、分布特征
分布:平原、盆地的大城市和油气开发区 沉降速度:几~几十厘米/年。 沉降量:几米~近十米。
我国的地面沉降区
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上海、天津、 沧州等) 小型河流三角洲区(福州、湛江、宁波等) 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北京、保定、郑 州等) 山间盆地和河流区(西安、太原、运城等)
北京市的地面沉降(最大速率):
1966年以前:缓慢形成,2~5mm/a。 1966~1973年,加速,10mm/a。 1973~1981年,快速发展,50mm/a。 1981年以后,下沉减缓,29mm/a。 1966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70年代中期猛增。
2. 地下油气开采
开采油气造成地下压力亏损,引起地 面沉降。
三、形成机制
(一)形成的地质条件 (a)松软的第四纪沉积物 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质粉砂 粉砂 细砂 粗砂 砾石 (b)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
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
近代河流冲积环 境模式
近代三角洲平原 沉积环境模式
断陷盆地沉积环 境模式:临海式 断陷盆地;内陆 式断陷盆地
(二)地面沉降的致因
如加州的长滩市的地面沉降量达9 米。我国的大庆、胜利油田都出现地 面沉降。
3. 人类工程
地面建筑物增多,负荷过重。 地下隧道 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1173~1185年,建 至3层,塔发生倾斜。 1274~1284年,建 至7层,塔斜增加。 1350年,塔建成, 塔顶偏离中心1.5m。

4. 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

地面塌陷类型原因

地面塌陷类型原因

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复杂;类型很多;常见的分类有如(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前者是地表岩石、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震动、降雨雨水向地下渗透、自重压力、地下潜蚀掏空等;引起地面向下陷落;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如在地下采矿、坑道排水或施工中发生突水、大量开采地下水、水库蓄引水等..在这两大类中;根据引起塌陷的具体诱发因素又可进一步分为许多类型;如·69·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降雨人渗塌陷、排水塌陷、抽水塌陷、蓄水塌陷、地面荷载过重塌陷、爆破及其他振动塌陷等..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现象存在;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出现在存在地下岩溶即隐伏岩溶的地区;其分布广、数量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非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塌陷区岩石和土体的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黄土高原区的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分布区的熔岩塌陷和冻土区的冻融塌陷等多种类型;其中黄土塌陷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区;分布与危害范围较大;后几种塌陷的分布与危害范围相对较小..3根据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塌陷坑的数量和大小;地面塌陷一般分为4个等级:①小型塌陷:塌陷坑洞1—3处;合计影响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②中型塌陷:塌陷坑洞4~10处;合计影响面积1~5平方千米..③大型塌陷:塌陷坑洞11~20处;合计影响面积5—10平方千米..④特大型塌陷:塌陷坑洞超过20处;合计影响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3.人类活动对地面塌陷的产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诱发或加剧地面塌陷的发生;对地面塌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主要人类活动及其作用如下:1矿山地下采空: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石、土体失去支撑;从而导致地面塌陷..我国已有许多矿区发生了这类地面塌陷;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如山西省内八个主要矿务局所属煤矿区的地面塌陷;已影响到数百个村庄、数万亩农田和十几万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矿坑、隧道、人防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等;由于排疏地下水或突水突泥作用;使地下水位快速降低;其上方的地表岩石、土体原有的受力平衡状态失衡;在有地下空洞存在时;便产生塌陷..由此所产生的岩溶地面塌陷的规模和强度最大;危害最重..我国许多矿区、铁路隧道中的岩溶地面塌陷均由这类活动所致..3过量抽采地下水:对地下水的过量抽采;使地下水位降低;潜蚀作用加剧;岩石、土体受水体的浮托力减小;在有地下洞隙存在时;可产生地面塌陷..这种地面塌陷多见于岩溶地区;并多发生在城镇及附近..4人工蓄水:这不仅在一定范围内使水体荷载增加;而且使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的潜蚀、冲刷作用加强;从而引起地面塌陷..如广西南丹八圩水库引起的地面塌陷使库水全部漏失..5人工加载:在地下有隐伏洞穴存在部位的上方进行人工加载;也会导致地面塌陷的产生..如武汉中南轧钢厂料场的地面塌陷;即由人工堆放荷载所致..6人工振动:爆破及车辆的振动作用也可使地下有隐伏洞穴存在的地区产生地面塌陷..如广西贵县吴良村因爆破产生的地面塌陷;迫使全村迁移..7地表渗水:输水管路渗漏或场地排水不畅造成地表水下渗或化学污水下渗;也能引起地面塌陷..如广西桂林第二造纸厂的地面塌陷;即由该厂排放的化学污水下渗所致..4.地面塌陷有哪些危害地面塌陷每年都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等方面造成严重危害..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2007年全国共发生地面塌陷578起;占当年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2%..1造成人员伤亡..塌陷发生突然;并且塌陷发生前往往前兆现象不明显;当有人-员正在塌陷区范围内;就可能落入陷坑中;造成伤亡..如2007年3月15日上午10时40分;河北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沙金沟村鸡冠山北坡脚;突然发生地面塌陷;6个正在拾煤渣的人突然沉到地下;当地政府立即组织全力抢救;但一直未发现这6人的踪影..2造成房屋倒塌和破坏..在房屋建筑密集区;如发生地面塌陷;会造成房屋大面积破坏;安徽省淮南市的大通镇、九龙岗镇和淮北市的烈山镇等地;因地面塌陷;原来的城镇因受到破坏而不能正常使用;不得不搬迁重建..如1996年初;广西桂林市中心体育场的岩溶塌陷造成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1997年底;桂林市郊柘木村因疏通漓江河道;炸礁爆破的振动作用诱发了岩溶塌陷;在数日内出现的塌陷坑近40个;全村116户居民中的86户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倒塌1户;严重危房须拆除重建的5户;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3破坏土地..地面塌陷造成的土地破坏现象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采矿引起的采空塌陷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造成大量的地表土地破坏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人为地质灾害之一..经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平均采一万吨煤就会产生2000平方米的地面塌陷;据此推算;全国每年仅因采煤就会出现地面塌陷70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约3.17亿元..如黑龙江鹤岗煤矿开采70多年;已造成地面塌陷42平方千米;塌陷区需搬迁房屋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4危害工业生产..地面塌陷会造成厂房及设施的破坏;使已有的建筑格局严重走样;并使得工程建设场地等级、地基等级复杂程度提高;地基处理费用大大增加..在地下矿产开采中;许多矿区产生了岩溶塌陷;从而造成建筑物开裂倒塌、道路中断;甚至矿井报废..如广东省凡口铅锌矿位于岩溶区;由于盲目疏干地下水;1970年以来出现塌陷坑1923个;把矿区地面破坏得千疮百孔;造成0.68万平方米房屋搬迁;1000亩农田受损;4千米铁路和1.4千米公路遭破坏..在黄土湿陷区的兰州钢厂第一炼钢车间;因生产用水管理不当;造成黄土自重湿陷;建筑物相对沉降达0.74米;导致建筑物报废..5危害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和地下管线..地面沉陷也是岩溶地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和地下管线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中;京广线、贵昆线、浙赣线、津蒲线、沈大线、渝达线等都有较严重的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造成车站建筑物毁坏、路基下沉、路轨悬空、桥涵开裂倒塌;甚至造成火车出轨..如贵昆线曾发生3次重大地面塌陷灾害;造成2列货车颠覆;中断行车71小时;投入治理经费1700万元..在华南和西南的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灾害也十分严重;如桂梧高速公路的临桂县会仙镇马面村以南约2千米处发现有85个塌陷溶洞;分布在2千米长的新辟路基上;直径在1~10多米;深度在1..3米多..在甘肃东部地区靖会引黄干渠白草塬和山长塬引水渠道上;黄土湿陷每年至少形成2~3处塌陷;40千米长的总干渠中有16.6千米渠水渗漏后产生沉陷;支渠有14.3千米也经常产生沉陷;白草塬2号渠1980年建成后;渠底渗漏沉陷;将一座小山体从中劈开;移动土方达2万立方米;造成渠道报废..6污染地下水..地面塌陷发生后;地表污水可沿塌陷坑渗水通道进入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如在贵州省六盘水地区;曾因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工业和城市污水由塌陷区进入地下水系统;引起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什么会发生岩溶塌陷在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岩溶地区;岩溶作用在地下形成隐伏的溶洞、溶隙、管道..在隐伏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重、地下水位变动、地震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就会突然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规律;例如青藏高原及其东部的川西高原;气温低;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岩溶发育较差;并且以小型岩溶为主;地面塌陷现象较少;云贵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气候湿润;气温较高;岩溶普遍发育强烈;地面塌陷的现象较多..而人为因素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如对632处岩溶塌陷的调查中发现;自然塌陷192处;占总数30.4010;成因不明的8处;占1.2%;人为因素诱发的432处;占68.4%;其中矿坑排水诱发的157处;占24.8%;生活用抽水诱发的187处;占29.6%..据湖南省统计;人为因素诱发的岩溶塌陷占总数的86.60/0;塌坑占总数的99.8010;而广西人为诱发岩溶塌陷也占总数的77.24%..24%..岩溶塌陷有什么特点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地表覆盖层的性质有关..地表覆盖层为黏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征;据统计;土层塌陷陷坑直径一般不超过30米;其中以小于5米的占大多数;达63%—71%;5~10米的占10%~20%;个别大的可达60~80米..塌陷坑可见深度绝大多数小于5米;可占总数的840/0~97%..基岩塌陷规模一般较大;如四川兴文县小岩湾塌陷;长650米、宽·74·490米、深208米..岩溶塌陷特点是突然、点多;塌坑大小形状不一;小者不足1平方米;大者达几百平方米;且发育具有持续性、重复性;发育时间及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因此造成的危害很大..7.岩溶塌陷灾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我国的各类地面塌陷中;以岩溶塌陷的分布最广..其分布范围北面到黑龙江省;南面到海南省;西面从青海湖畔;东面到东海之滨;以华南、西南、华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例;塌坑总数超过40000个..其中以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江西、四川、云南、湖北、河北、山东等省区最为发育;尤以广西岩溶区地面塌陷最为突出..岩溶塌陷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有:辽宁的大连、河北的秦皇岛、唐山;山东的济南、泰安、淄博、枣庄;湖北的武汉、黄石、咸宁;湖南的怀化、娄底、黔城、湘潭、郴州;江苏的南京;浙江的杭州;江西的九江、宜春、上高;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水城、安顺、遵义、六盘水、清镇;广西的桂林、柳州、玉林;广东的广州、肇庆等数十个城市..其中破坏强烈、影响较大的有:大连、秦皇岛、泰安、武汉、桂林、水城、昆明等..如中国水钢集团所在地——贵州的水城属六盘水市;由于水钢集团水源地的16口供水井大量开采地下水;在约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产生塌陷坑1023个;导致89座房屋开裂或倒塌;道路坍裂;约28公顷农田被毁坏;电杆倒塌;一度引起全城停电;直接赔偿和经济损失达260余万元;局部地段因污水灌人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再如;云南省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曾经碧波荡漾、建筑优美协调;为春城昆明的最佳风景点之一..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在3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形成了117个塌陷坑、地裂缝数百条;使历史悠久的风景点——翠湖湖水干涸、亭台倒塌、建筑物开裂、桥梁破坏、花草枯夕匕;经、侨损失超过千万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岩溶地面塌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至10余亿元..。

地面塌陷注浆方案

地面塌陷注浆方案

地面塌陷注浆方案引言地面塌陷是指地下岩土层或人造地基发生变形、下沉或坍塌现象。

在建筑工程中,地面塌陷问题经常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注浆技术进行加固和修复。

本文将介绍地面塌陷注浆方案,包括方案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常见注浆材料及其选择等内容。

基本原理地面塌陷注浆是一种地工技术,它通过注入适当的浆液材料到地下空隙中,填充空隙,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填缝固结作用:注浆材料在地下空隙中形成固结体,填补砂土层或岩层中的裂缝和孔隙,减少空隙的体积,使地基更加坚实密实。

2.阻止水流渗透:注浆过程中,浆液可以充分渗透到地下裂隙和孔隙中,形成固结体,从而阻止地下水的渗透,减少地基软弱层的含水量,提高地基的抗渗性能。

3.提高地基承载力:注浆材料固化后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通过注浆填充空隙,有效地增加地基的密实度和整体强度,提高地基对上部结构的承载能力。

操作步骤进行地面塌陷注浆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1.勘察和检测:在进行注浆工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勘察和检测工作。

包括地下岩土结构的分析和评估、地下水位的测定、地基处理区域的标记等。

2.准备工作:准备注浆设备和材料,包括注浆泵、注浆管、浆液材料等。

3.孔洞钻探:根据设计要求,在地基处理区域进行孔洞钻探。

通常采用旋转钻进技术,将钻孔钻至地下空隙或软弱地层。

4.注浆操作:将注浆管插入钻孔中,并通过注浆泵将浆液材料注入地下空隙或软弱地层中。

注浆过程需掌握注浆压力和注浆剂量,确保注浆效果。

5.固化和硬化:注浆材料根据特定的固化时间逐渐固化和硬化。

固化时间根据注浆材料的类型和工程要求而定。

6.质量检测:对注浆后的地基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注浆密度、孔隙度、压缩强度等指标的测试。

7.填充和修复:在地基处理区域填充修复,可以采用填土、砂浆或其他合适的材料进行填充,恢复地面平整度和稳定性。

注浆材料选择地面塌陷注浆中常用的注浆材料包括水泥浆、聚氨酯浆和聚合物浆等。

地质灾害类型六大灾种

地质灾害类型六大灾种

地质灾害类型六大灾种地质灾害类型六大灾种1、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被直立烈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斜、翻滚的地质现象。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掉块、小崩塌经常出现:新增裂缝:动植物异常2、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霄及人丁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前缘出现峰起和放射状裂篷,后缘烈篷加宽,产生新烈锋,中部烈缝加宽,产生新烈锋,出现错落台阶,有小坍滑现象;后缘出现斜向裂缝.3、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中于隆水(暴雨,冰从、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海或小坡上的一种博带大量沙,石块和巨研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临灾前兆特征表现为松散物质丰富:沟谷两侧滑坡、坍滑强烈。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 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不同,地面塌陷分为岩溶性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

5、地裂锋:地烈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烈缝的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形成一种地质灾害。

6,地面沉峰,地面沉峰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地面垂直下的现象。

人为因素主要指开采地下水、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荷载等基本特点地质灾害勘查不同于一般建筑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特点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

(1)重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井从区域因素中寻找地质灾害体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作用因素。

(2)充分认识灾害体的地质结构,从其结构出发研究其稳定性,(3)重视变形原因的分析,并把它与外界诱发因素相联系,研究主要诱发因素的作用特点与强度(灵敏度)。

《中国北方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岩溶-中国

《中国北方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岩溶-中国

《中国北方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岩溶中国一、北方岩溶塌陷现象概述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东北等地,近年来频繁出现岩溶塌陷现象。

这些塌陷事件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还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岩溶塌陷,作为一种地面沉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地质结构的特殊性。

二、岩溶塌陷的形成原因1. 地下水过度开采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地下水成为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地下水开采量逐年上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当地下水水位低于岩溶洞穴顶部时,洞穴上方岩土体失去支撑,从而引发岩溶塌陷。

2. 地质结构特殊性北方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岩溶地貌广泛分布。

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等地质现象为岩溶塌陷提供了条件。

当地下水水位下降,岩溶洞穴内的空气压力减小,导致洞穴上方岩土体发生塌陷。

三、岩溶塌陷的危害1. 破坏基础设施岩溶塌陷会导致地表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时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塌陷还会影响地下管线、光缆等设施的正常运行。

2. 影响农业生产岩溶塌陷会导致农田裂陷、灌溉设施损坏,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益。

3. 恶化生态环境岩溶塌陷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四、防治措施及建议1. 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力度,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实施地质勘察在岩溶发育地区,开展地质勘察工作,查明岩溶洞穴、地下暗河等地质现象,为防治岩溶塌陷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岩溶塌陷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塌陷隐患,为防治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4. 采取工程措施针对已发生的岩溶塌陷,采取回填、加固等工程措施,减轻塌陷带来的危害。

5.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岩溶塌陷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岩溶塌陷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五、案例分析:某北方城市的岩溶塌陷事件2019年,某北方城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岩溶塌陷事件,造成数栋居民楼倾斜、道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2)地基基础措施
①当条件允许时,尽量采用浅基,充分利用上覆性能较好的土层为 持力层或使基底与洞体间保留相当厚度的完好岩体。 ②当以岩石作持力层时,局部加深基础,通过钻孔灌注桩或墩穿过 单个洞体,使基础荷载传递到下部完好的岩体上 ③对已外露的浅埋洞隙,可采用挖填置换,清理洞隙后以碎石或混 凝土回填。当洞体深度较大,而两侧岩体完好,可挖填至一定深度,回 填体断面呈倒梯形,对有地下水活动的洞体,应回填反滤层并留有水流 排泄之通道。 ④当顶板薄、跨度大时,可在洞底设置附加支撑以减少洞跨,也可 加固洞顶,用浆砌块石嵌补洞顶岩体及洞隙边坡。 ⑤当洞体开口较小,开挖清理困难时,可用灌浆填塞,灌填材料视 要求而定,可选用砂石砂浆或混凝土,也可用小压力灌浆法加固基底下 一定厚度的溶隙及破碎岩体。
1986年.广西忻城大塘乡遭遇春旱,地下水位下降 产生了40多个塌陷,4月底一场大雨后,塌陷增至140多 个,使两幢房屋倾倒,地面多处裂缝。村舍变电所场地 开挖后,雨水蓄积渗入,也导致地面塌陷。
3.河水涨落致地面塌陷 岩溶裂隙、洞穴管道中的地下水与附近河水相通时, 随着河水位的升降,横向发育的岩溶裂隙、管道中的地下 水位也随之升降,这种作用也可导致地面的塌陷。 广西都安县位于红水河岸的一段公路,由于受河水涨 落影响,公路路面上发生了塌陷。
4.2 地面塌陷分类
根据地面塌陷成因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①自然地面塌陷;②人为地面塌陷;③复合型(自 然——人为)塌陷。 根据塌陷区是否在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发育地段分为: ①岩溶地面塌陷;②非岩溶地面塌陷。 按塌陷坑数量分为:塌陷坑大于100个者为巨型塌陷、 50~100个者为大型塌陷、10~50个者为中型塌陷、小于 10个者为小型塌陷。 在各类地面塌陷中,我国以岩溶地区塌陷分布最广, 已有22个省(区)发生此类地面塌陷,危害最重。矿山采空 区地面塌陷的分布和危害仅次于岩溶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分类及事例

地面塌陷的分类及事例

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1)自然塌陷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如黄土湿陷。

(2)人为塌陷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

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2、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岩溶塌陷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

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复盖的复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

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2)非岩溶性塌陷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

后两者分布较局限。

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目前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产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地威协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岩溶塌陷1、现象成因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征,主要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洞隙开口大小及其上复盖层厚度等因素。

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等,人为岩溶塌陷中,成因以坑道排水或突水,抽取岩溶地下水、水库畜引水为主,共占人为塌陷的92%。

什么是地面塌陷

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石灰岩(岩溶)地区和矿山开发地区经常发生的一种地面陷落形成塌陷坑(洞)的破坏灾害,是我国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据调查,全国有23个省(区、市)共发生石灰岩地面塌陷近900起,塌陷坑总数超过3万个。

采矿地面塌陷相当严重,据对全国1173个大中型矿山企业调查,地面塌陷破坏土地面积达84200多公顷,煤矿区最为突出。

华北、华东地区煤矿采空塌陷,每年平均为万亩。

地面塌陷,毁坏城乡各种建筑、交通设施和农田,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地面塌陷发生的前兆特征1、井、泉水位的突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或翻砂、冒气;2、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产生局部的地鼓或下沉现象。

应急预防措施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地面裂缝、塌陷坑及时填塞。

因地制宜加强治理铁道部门用扣轨梁跨越岩溶地面塌陷。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现象)。

地质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人、财、物、设施)相遭遇的结果。

没有致灾地质作用,灾害无法发生;而若致灾地质作用遇不到有价值的受灾对象,造不成损失,也不称为灾害。

致灾地质作用是主导因素,受灾对象是被动客体。

地质灾害的类型常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划分,而灾害大小则以受灾对象的损失大小进行评估。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很多,常见的有10类30多种。

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类。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的是逐渐完成的,有的则具有很强的突然性。

据此,又可将地质灾害分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两类。

缓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缓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前兆,对其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成果一般影响范围大,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

突发性地质灾害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常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什么是地面塌陷

什么是地面塌陷

什么是地面塌陷47、什么是地面塌陷,有哪些种类,各类地面塌陷的发育、分布特点如何,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复杂,种类很多。

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现将常见的分类列举如下: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前者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

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育在陷伏岩溶地区,是由于隐伏岩溶洞隙上方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

非岩溶地面塌陷又根据塌陷区岩、土体的性质可分为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许多类型。

在我国发育的各类地面塌陷中,以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最广、危害最重。

其散布范围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青海湖到东海之滨,以华南、西南、华北地区最为广泛。

目前,已见有22个省(区)发育这类地面塌陷。

其中以桂、粤、黔、湘、赣、川、滇、鄂、冀、鲁等省(区)最为发育。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岩溶地面塌陷点在778处以上,塌陷坑总数超过3万个,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至10余亿元。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许多矿区均有发育,尤以北方煤田区最为严重。

其他各类地面塌陷分布零散,发育规模和危害性相对较上。

地面塌陷是石灰岩(岩溶)地区和矿山开发地区经常发生的一种地面陷落形成塌陷坑(洞)的破坏灾害,是我国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据调查,全国有23个省(区、市)共发生石灰岩地面塌陷近900起,塌陷坑总数超过3万个。

采矿地面塌陷相当严重,据对全国1173个大中型矿山企业调查,地面塌陷破坏土地面积达84200多公顷,煤矿区最为突出。

路面塌陷预案方案

路面塌陷预案方案

路面塌陷预案方案在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中,路面塌陷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

路面塌陷不仅对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造成威胁,而且还会给城市的交通运输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此,制定和实施路面塌陷预案方案对于城市交通运输的顺畅和公共安全至关重要。

路面塌陷的原因路面塌陷是由于地面各种原因导致的路面结构破坏的一种现象,其灾害特点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生、严重破坏性和突然性。

导致路面塌陷的原因很多,在日常的维护中,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和排查路面问题,以防止路面塌陷事故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路面塌陷原因:1.地基土质松软、含水率高2.路面下铺设管线沉降或变形3.雨水积聚导致路面下部分松动、失稳4.交通车流量大导致局部路面承载力失衡路面塌陷预案方案对于路面塌陷预案方案的制定,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1.建立路面及支撑结构巡查制度2.制定路面塌陷事故演练方案3.设立路面塌陷监测预警系统4.加强路面维护和管理工作巡查制度的建立制定路面巡查制度,定期进行路面检测和修缮,这是预防路面塌陷的重要手段。

制定巡查制度需要根据道路状态、交通量和周边建筑物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路面巡查和日常维护,及早发现问题并且尽早处理。

事故演练方案的制定制定路面塌陷事故演练方案,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处理路面塌陷事件的能力,增强应急能力。

该方案制定应考虑完善且细致、各方协作顺畅等问题。

路面监测预警系统的设立设置路面监测预警系统,即时监测路面状态,通过传感器和系统监控路面状态。

一旦出现问题时,系统应该自动发出警报,告知方案应急队伍及时处理问题。

路面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加强另外,加强路面维护和管理工作也是预防路面塌陷的重要步骤。

通过定期检查路面的维护情况,及时处理路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路面的稳定和安全。

总结在城市交通建设和运输中,制定完善的路面塌陷预案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建立路面及支撑结构巡查制度、制定路面塌陷事故演练方案、设置路面监测预警系统以及加强路面维护和管理工作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路面塌陷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安全和顺畅的交通运输,维护城市交通运输秩序和稳定。

地面塌陷变形面积计算公式

地面塌陷变形面积计算公式

地面塌陷变形面积计算公式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管线施工、地下洞穴开挖等原因导致地表发生下沉或变形的现象。

地面塌陷不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还可能给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对地面塌陷的变形面积进行准确的计算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地面塌陷变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推导:第一步,确定地面塌陷的形状。

地面塌陷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地面塌陷的形状。

第二步,测量地面塌陷的长度和宽度。

利用测量工具(如测距仪、测量尺等),对地面塌陷的长度和宽度进行测量,得到准确的数据。

第三步,计算地面塌陷的面积。

根据地面塌陷的形状和测量得到的长度和宽度,可以利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地面塌陷的面积。

对于圆形地面塌陷,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地面塌陷面积 = π (半径)^2。

对于矩形地面塌陷,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地面塌陷面积 = 长宽。

对于椭圆形地面塌陷,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地面塌陷面积 = π长轴短轴。

通过以上公式的计算,可以得到地面塌陷的变形面积,为后续的评估和处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地面塌陷变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不仅可以用于科研和工程实践中,还可以用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规划。

通过对地面塌陷变形面积的准确计算,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地面塌陷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地面塌陷变形面积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土壤类型、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因此,在进行地面塌陷变形面积的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地面塌陷变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地质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为科研和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通过对地面塌陷变形面积的准确计算,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安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地面塌陷变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相关工程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塌陷现象引言:据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24省市区都有地面塌陷发生,其中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

一、定义: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二、基本类型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1)自然塌陷: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如黄土湿陷。

2)人为塌陷: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1)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育在陷伏岩溶地区,是由于隐伏岩溶洞隙上方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陷落而形成的地面塌陷。

2)非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塌陷区岩,土体的性质又可分为黄土湿陷、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多种类型。

三、主要特征1.岩溶塌陷: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与下伏岩溶洞隙的开口形状及其上复岩、土体的性质在平面上分布的均一性有关。

其剖面形态具有坛状、井状、漏斗状、碟状及不规则状等,主要与塌层的性质有关。

粘性土层塌陷多呈坛状或井状,砂土层塌陷多具漏斗状,松散土层塌陷常呈碟状,基岩塌陷剖面常呈不规则的梯状。

2.采空塌陷:一般较大,面积一般在几百米以上,大者如湖南杨梅山煤矿塌陷,长2km,宽1km,深12m,塌陷面积达几百万平方米。

3.黄土湿陷:湿性黄土在干燥状态下可以承受一定荷重而变形不大。

当浸水后,土粒间水膜增厚,水溶盐被溶解,土粒联结力显著减弱,从而引起土体结构破坏并产生湿陷。

由于湿陷往往是突然发生的,所以常使建筑物突然发生沉陷,甚至导致建筑物破坏。

四、工程案例(塌陷形成原因、对工程影响、处理方法)案例一:2008年4月广东省平远县石镇洋背村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塌陷造成X036县道砼路面出现两处悬空,公路中断,房屋裂缝,地表坍塌,给公路交通和当地村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地面坍塌已发展至南北长约250米,东西长约120米的不规则状灾害区,在坍塌区范围内发生大小不等的塌陷坑有20余处,塌陷坑直径1.5~10米不等,深度1~8米不等1.形成机理:塌陷区的工程地质岩组的组合是以上不第四系松散岩工程地质岩组与坚硬灰岩工程地质岩组的二元结构体,在天然动态条件下,处于平衡稳定状态。

塌陷区附近有两家矿山,均为地下开采的石灰石采石场,斜井式开采。

2008年3月下旬以来连续降雨,地表水下渗使土体迅速达到饱和状态,增加了土地重力并加速了溶洞的疏通,使土体的稳定性降低,同时由于地下开采抽取大量的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动态,使上部土层失去了顶托,造成了应力的失衡。

简单地说,洋背村X036县道岩溶地面塌陷是由于石灰石矿山开采,长期抽排地下水和连续降雨等多方面原因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

2.处理方法控水措施:①在潜在塌陷区周围修建排水沟②严重淤塞的河道清理疏通③严重漏水的河溪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④严重漏水的塌陷洞隙采用粘土或水泥灌注填实,封闭地面改道⑤矿区修建井下防水闸门,建立有效排水系统,对水量较大的突水点进行注浆封闭。

工程加固措施:①对于塌陷段较大的塌陷坑:跨越法(采用梁板跨越,两端支承在坚固岩土体上的方法);桩基工程②对于较小的塌陷坑:灌注填充法(灌注水泥砂浆,充满孔洞缝隙,隔断地下水流通道);清除填堵法(先清除其中松土,填入块石、碎石形成反滤层,覆盖以粘土并夯实)③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强夯法(强夯砸实覆盖层方法)消除土洞,提高土层强度。

案例二:郴州华塘煤矿建井投产以来,不断发生塌陷坑与地面裂缝现象1.影响因素:①开采初期,采用巷道式残采方法爆破落煤,局部上山坑道离地面太近,引发地面塌陷;中期矿井生产能力提高,采空区面积面大;后期,对煤柱回采和越界开采,顶板变形严重,在采空区中部不均匀下沉,多次下沉②煤层薄的地段,地面下沉量小;煤层厚的地段,地面下沉量大③采空区顶板泥岩和砂岩相见,力学强度低,采空区面积大,地面易塌陷④地下水位降低,地表水对岩石缝隙中的胶结物起到软化作用,破坏了裂隙间的粘结力,造成了强度降低⑤矿山时采时停,地下水位大幅度反复升降,地下水压力发生变化,采空区已形成的应力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顶板塌落。

2.处理办法:①按规定留设保安煤柱,并且保护好保安煤柱②开采前,根据地面设施分布状况预测评估,制定生产计划,开采方案和防灾减灾方案,采掘时,适量控制爆破规模③加强观测,做好地下水疏排工作和地表水防渗工作。

拦水坝下游上游都可采取块石水泥砂浆铺垫处理,河流经采区边缘,可采取留设防水煤柱或进行帷幕注浆来防治河水渗漏④对塌陷区及时充填,倾斜严重的建筑物及时拆除。

案例三:甘肃省兰州市的黑方台地区,常年沿袭大水漫灌,引发大面积的黄土湿陷。

区内黄土湿陷由灌溉水入渗造成黄土湿陷形成的裂缝、落水洞随处可见,导致大量农田耕地废弃,水利设施严重破坏,距离灌区近的房屋整体沉陷明显。

此外,黄土湿陷造成地基变形,房屋开裂。

区内黄土虽经历了40余年灌溉,湿陷性尚未完全消除。

灌溉水沿裂缝和黄土垂直节理快速补给地下水,会再次引起新的湿陷。

因此,有必要通过改变灌溉模式,控制灌溉量等方式,对灌区黄土湿陷加以控制。

以上三个案例分别为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地面沉陷以及黄土湿陷三种地面塌陷现象。

三种现象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不同,防治措施也就各不一样。

由小及大,通过个别的案例,可以总结出同种类型的共性。

1.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塌陷区的工程地质岩组和水文地质组合条件在外因影响下是容易诱发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的主因。

溶岩地下水流场的稳定状态则成为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诱因。

溶岩地面塌陷的催化剂则是人类的工程活动破坏了岩溶地下水天然动态平衡条件,改变地下水流场,破坏含水岩土体的天然稳定性。

一般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以上的三条。

2.煤田采空沉陷1)采空沉陷的形成条件:煤矿的开采在地下形成巨大的空间,使上部盖层悬空,使原来地质体的平衡条件被破坏。

在各种营力的作用下,即在动静荷载综合作用下,失去平衡的岩层顶部下沉塌落产生弯曲,以致引起地表沉降变形,形成采空沉陷区。

2)影响因素:①与煤矿的开采强度有关,即如果矿区开采规模大,地下采空空间较大,开采深度浅,那么地表变形就比较大,沉降量也大,变形沉降速率也就相应大②从采空沉陷区分布的构造环境看,几条较大的地区性断裂起着一定控制作用。

采空固然是引起沉陷的主要因素,断裂破碎带的存在制约着塌陷的形成。

由于断裂带附近的岩石破碎,掩体承载力相对偏低,易形成沉降塌陷。

另外,被这些断裂所切割的断块内,由于次级小构造发育也会加大地表沉降变形③岩溶的发育也有利于采空沉陷的形成和发展:岩溶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循环交替强烈。

岩溶于100~-100米之间最为发育,在岩溶分布区内,采空沉陷也相应频繁④降雨在采空沉陷区内更容易汇流富集,汇流后的地表水沿地面裂缝和孔隙直接入渗于地下成为地下水。

在地表水下渗和地下水径流运移过程中,也加速了岩土颗粒的运移,同时增加荷载,加大土体自重,进而加大地表变形速度,扩大变形范围,增大地面变形使得采空沉陷更加发展扩大。

3)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举实例来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恰好通过焦作东部的煤矿采空区。

采空沉降塌陷对干渠工程影响很大。

首先,干渠施工时将会遇到岩层塌落、崩塌、下陷等工程地质问题,给水渠工程施工造成一定困难。

此外,更主要的是干渠工程建成后长期整体稳定性受威胁,因为煤矿采空是不稳定的,其采空沉陷一般都会发展扩大,尤其是不均匀沉降更会给工程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3.黄土湿陷1)形成原因路基沉陷:①黄土基地本身压缩变形大切强度不够,倘若施工时预压不充分,或为采取任何换填措施,一旦有水侵入就会导致路基沉陷②路基边坡滑塌或崩塌而产生的落物会阻塞边沟,导致道路排水不畅,若不及时进行清理养护,会使滞水下渗引起路基局部被掏空,最终引发路基沉陷③施工前,未对基地进行详细勘察,基底存在未被完全压实的陷穴或坑洞,导致后期路基沉陷路基陷穴:①湿陷性黄土土质疏松,并且细微颗粒容易受水潜蚀,利于地下水进一步渗透,加速了潜蚀②渗透水力梯度较大时,在动水压力作用下,粉粘力被带走,扩大了黄土内的渗流通道,加速了水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③黄土地区雨水少但集中,特别是在暴雨后,大量地表雨水迅速汇集且带有一定压力,雨水渗流到黄土中形成陷穴④地形地貌特征也对陷穴产生一定影响。

陷穴通常发生在一边靠山,一边临深沟地段,有时也发生在半填半挖处路堑与路堤接岔处,或地形起伏多变化处。

路基边坡破坏:除了与水有关外,还与路基压实度边坡断面设计形式有关。

此外,黄土遇雨水湿陷,加剧了边坡的失稳破坏2)防治措施①完善排水设施:施工过程中,应设置临时排水措施,对路堑地段,应设置好堑顶截水沟,避免坡顶雨水沿坡面滑流冲刷坡面并侵蚀路基,对雨量较充沛地区,排水沟截面尺寸应相应增大,以确保将聚集的雨水快速排除至路基范围以外②改进地基处理:施工前,应对基底隐蔽的坑洞进行整平,并予以预压待填筑完成后,应采用机械设备对填筑部分进行压实并达到规定的压实度要求,以确保填筑质量③)优化边坡设计,加强边坡防护养护。

五、预防坍塌措施1.完善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加强岩溶区、采空区的工程勘察工作。

地面塌陷中,这两种塌陷最为常见和普遍,应该重点防治。

3.建立工程检测系统4.合理采矿,预留保护柱5.开发岩溶地下水前要做好一系列的勘察,预测以及方案6.防治结合,加强工程自身防护能力六、小结地面塌陷工作的处理,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在进行工程之前,要严格的进行勘察、分析,做出一系列的预测以及解决方案,才可以及时的面对将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尽可能的将危害降低。

参考文献:李守贤,陈荣华,申俊. 郴州华塘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探究[A].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报,2007,18(3)孙萍萍,张茂省,朱立峰等.黄土湿陷典型案例及相关问题[A].地质通报,2013,32(6)高清武,牛景才.煤田采空沉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3)黄涛,韩秋石. 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及路基病害防治措施[A].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26(6)袁绍武.塌陷防治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蔡裕超,何春盛. 小论岩溶地面塌陷对道路的影响及防治措施[A].科技创新导报,200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