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0605fe6964bcf84b8d57b29.png)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第1篇岳阳楼记❶重点词语解释①谪.守(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②越.明年(及、到)③政通.人和.(顺利;和乐)④百废具..兴(荒废的事业;通“俱”,全、都)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就;规模)⑥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写文章)⑦予观夫.巴陵胜状..(那;好景色)⑧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接;吞纳;水流大而急)⑨横无际涯..(边际)⑩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日光)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⑫前人之述备.矣(详尽)⑬南极.潇湘(尽)⑭迁客骚人....(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⑮连月不开.(放晴)⑯日星隐曜.(光辉)⑰浊浪排空..(冲向天空)⑱樯.倾楫.摧(桅杆;桨) ⑲薄.暮冥冥..(迫近;昏暗的样子)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都;谗言)○21至若春和景.明(日光)○22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23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全)○24宠.辱偕.忘(荣耀;一起)○25静影沉璧.(圆形的玉)○26心旷.神怡.(开阔;愉快)○27把.酒临风(持,执)○28嗟夫..(唉)○2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思想感情)○30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3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❷通假字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❸一词多义①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②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③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风光)④通⎩⎨⎧政通.人和(顺利)然则北通.巫峡(通向)⑤极⎩⎪⎨⎪⎧南极.潇湘(尽)此乐何极.(穷尽)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⑥开⎩⎨⎧连月不开.(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⑦一⎩⎨⎧而或长烟一.空(全)在洞庭一.湖(整个)⑧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⑨之⎩⎨⎧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结构助词,的)❹古今异义①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景象,景致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斯人 微⎩⎨⎧古义:没有今义:微小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古义:景象今义:看 ④越明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⑤浊浪排空..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⑥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今义:丈夫,夫人⑦至若春和景.明 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⑧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习作 ⑨增其旧制.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⑩前人之述备.矣 备⎩⎨⎧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⑪去国.怀乡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❺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③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守) 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北、南,向北、向南)第2篇 醉翁亭记❶重点词语解释①林壑.尤美(山谷)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④饮少辄.醉(就)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散)⑧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⑨野芳发..而幽香(香花;开放)⑩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绿荫)⑪伛偻提携....(文中指老人、小孩)⑫泉香而酒洌.(清澈)⑬山肴野蔌.(菜蔬)⑭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开)⑮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⑯弈.者胜(下棋)⑰觥筹..交错(酒杯;酒筹)⑱已而..夕阳在山(不久)⑲树林阴翳.(遮盖)❷一词多义①而⎩⎪⎨⎪⎧而.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朝而.往(表修饰,不译)溪深而.鱼肥(表递进,而且)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②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③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④谓⎩⎨⎧太守自谓.也(称)太守谓.谁(是)⑤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动词,以……为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⑥临⎩⎨⎧临.溪而渔(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⑦名⎩⎨⎧名.之者谁(给……命名)卷卷有爷名.(名字)⑧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⑨高⎩⎨⎧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⑩开⎩⎪⎨⎪⎧连月不开.(放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消散)开.我东阁门(打开) ⑪其⎩⎪⎨⎪⎧其.西南诸峰(那)太守之乐其.乐也(他们的)醉能同其.乐(人们) ❸古今异义①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精神不振的样子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③射.者中 射⎩⎨⎧古义:投壶今义:用推力送出或受到压力挤出❹词类活用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②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③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第3篇 湖心亭看雪❶重点词语解释①是.日更定..矣(这;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撑;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③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 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酒杯) ⑥上下一白..(全白) ⑦及.下船(等到) ⑧与余舟一芥.(小草) ⑨客.此(客居) ⑩舟子..喃喃曰(船夫) ❷一词多义①是⎩⎨⎧是.日更定矣(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②更⎩⎪⎨⎪⎧是日更.定矣(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③一⎩⎨⎧余拏一.小舟(一只)上下一.白(全)④白⎩⎨⎧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⑤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助词,“啊”)⑥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明月别.枝惊鹊(另外的)❸古今异义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古义:我今义:剩下的 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白⎩⎨⎧古义:古人罚酒用的酒杯,文中指酒杯今义:颜色,与“黑”相对❹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③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④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第4篇 鱼我所欲也❶重点词语解释①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②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③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⑥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⑦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予) ⑧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⑨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⑩妻妾之奉.(侍奉) ⑪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⑫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❷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❸一词多义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②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代他)今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代这件事)④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⑤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陈述的对象,对)⑥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呼尔而与.之(给予)❹古今异义①一豆.羹 豆⎩⎨⎧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名称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古义:指带来好处今义:增加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古义:“可”和“以”两词连用,可以用来今义:能够④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古义:假使,如果今义:让,派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❺词类活用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感激)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义) 第5篇 唐雎不辱使命❶重点词语解释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不译) ③大王加.惠(给予) ④以大易.小(交换) ⑤故不错意..也(置意) ⑥请广.于君(扩充) ⑦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 ⑧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⑨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⑩布衣..之怒(平民) ⑪以头抢.地耳(撞) ⑫此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 ⑬非士.之怒也(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⑭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 ⑮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 ⑯秦王色挠.(屈服) ⑰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⑱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❷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置) ②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④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❸一词多义①徒⎩⎨⎧亦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派遣。
九年级上册各科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各科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db8b66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c.png)
九年级上册各科知识点一、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 古诗词。
- 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 思想内容:描绘了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 重点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达了诗人超越历史人物,创造空前伟大业绩的坚定信念。
- 文学常识: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 思想内容:诗中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重点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千古名句,表现出诗人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理想。
2. 文言文。
- 文学常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重点实词:如“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等。
- 重点虚词:“之”“其”“而”等的用法。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可译为“的”。
- 思想内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文学常识: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 重点实词:“蔚然”(茂盛的样子)、“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等。
- 重点虚词:“者”“也”等。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的“也”表示陈述语气。
- 思想内容: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3. 现代文阅读。
- 小说单元。
- 议论文单元。
二、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 一元二次方程。
-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7e8314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1.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1. 生字词妖娆(ráo) 风骚(sāo) 成吉思汗(hán) 嘶哑(sī yǎ) 娉婷(pīng tíng) 鲜妍(yán) 冠冕(guān miǎn) 呢喃(ní nán)飘逸(yì) 旁骛(wù) 亵渎(xiè dú) 强聒不舍(guō) 骈进(pián) 教诲(huì) 佝偻(gōu lóu) 承蜩(tiáo)瞥见(piē) 麾下(huī) 广袤(mào) 积攒(zǎn) 宽宥(yòu) 游弋(yì) 困厄(è) 濡养(rú) 麾下(huī)嘟囔(dū nang) 灰烬(jìn) 自惭形秽(huì) 间不容发(jiān bù róng fà) 金戈铁马(gē) 抽丝剥茧(bō jiǎn) 鸠占鹊巢(jiū)2. 易错字词“风骚”的“骚”不要写成“搔”;“旁骛”的“骛”不要写成“鹜”;“亵渎”的“渎”不要写成“赎”;“骈进”的“骈”不要写成“胼”;“教诲”的“诲”不要写成“悔”。
3. 多音字舍:shě(舍弃)shè(宿舍)强:qiáng(强大)qiǎng(勉强)jiàng(倔强)咽:yān(咽喉)yàn(吞咽)yè(呜咽)4. 形近字娇(娇艳)骄(骄傲)矫(矫正)赦(赦免)赫(显赫)赧(羞赧)禅(禅让)惮(忌惮)殚(殚精竭虑)二、重点成语1. 断章取义:不顾文章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3. 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4.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5.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6.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字词归纳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字词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2d1986158fafab069dc02db.png)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字词归纳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 :通“谪”,强迫守边。
《陈涉世家》2.为天下唱“唱” :通“倡”,首发。
《陈涉世家》3.固以怪之矣“以” :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通“披”,穿。
《陈涉世家》5.故不错意也“错” :通“措”,放。
《唐睢不辱使命》6.仓鹰击于地上“仓” :通“苍”,青色。
《唐睢不辱使命》7.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通“伸”,伸张。
《隆中对》8.自董卓已来“已” :通“以”。
《隆中对》9.是以先帝简拔以“简” :通“拣”,挑选。
《出师表》10.必能裨补阙漏“阙” :通“缺”,缺点。
《出师表》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名词作动词):下雨。
2.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A夜B篝火。
A(名词用作状语):在夜晚B(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4.卒中往往语,皆A指B目陈胜。
(名词用作动词):A用手指;B用眼睛示意。
5.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
B锐利的武器。
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A(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B(名词作动词):称王7.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似的。
8.天下苦秦久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以……为怪。
10.忿恚尉,令辱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11.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12.请广于君。
(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扩大。
13.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
14.(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
(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个人。
15.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16.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17.先主器之。
(名词作动词):器重。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要词语释义及句子翻译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要词语释义及句子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c4d9e4a6294dd88d1d26b3a.png)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要词语释义及句子翻译一、重点词语1、辍耕之陇上辍:停止(孜孜不辍)2、怅恨久之怅:失望3、九百人屯大泽乡屯:停驻4、皆次当行次:编次5、会天大雨会:适逢,恰巧赶上6、今亡亦死亡:逃走7、等死等:同样8、以数谏故数:屡次9、楚人怜之怜:爱戴10、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11、卜者知其指意指意:意图12、念鬼念:考虑、思索13、陈胜王王:称王14、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1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16、又间令吴广间:私自,偷着17、旦日旦日:第二天18、卒中往往语往往:到处19、忿恚尉忿恚:使…恼怒20、尉果笞广笞:用鞭、杖、竹板打21、并杀两尉并:一齐2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23、比至陈比:等到24、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25、复立楚国之社稷社稷:国家26、刑其长吏刑:惩罚27、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28、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29、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30、请广于君广:扩充31、岂直五百里直:只,仅仅32、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33、布衣之怒布衣:平民34、以头抢地抢:撞35、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36、天下缟素缟素:穿丧服37、秦王色挠挠:屈服38、长跪而谢谢:道歉39、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40、时人莫之许也许:承认、同意41、谓为信然信然:确实这样42、先主器之器:器重,重视43、此人可就见就:接近、趋向44、不可屈致致:招致、引来45、宜枉驾顾之顾:拜访46、凡三往凡:总共47、汉室倾颓倾颓:崩溃、衰败48、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49、遂用猖蹶用:因此猖蹶:失败50、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51、利尽南海利:物资5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资:资助、给予53、不知存恤存恤:爱抚,爱惜54、箪食壶浆箪:用箪盛55、危急存亡之秋秋:时(多事之秋)56、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5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大58、引喻失义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义:适宜、恰当59、陟罚臧否臧否:善恶6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选拔遗:给予61、悉以咨之咨:询问6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63、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64、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65、以彰其咎彰:表明、显扬二、重点句子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全)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全)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78c539931126edb6e1a102a.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壁;漁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誰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课文分析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从而成就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全文一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以及作记的缘由,其中有意识地突出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第二部分一共三段,围绕“记”重点描写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作者先点出作记的主体“我”,从“我”的视角,描写亲身所见的“岳阳楼之大观”,渲染出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接着用“然则”轻轻一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下边作者分两段,既写景又抒情,从阴晴两种不同的天气引出人们的感受,表现出迁客骚人因物而悲或喜的心情。
9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
![9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a2450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f.png)
9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1. 文学常识。
-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这篇表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2. 重点字词。
- 通假字。
- “阙”通“缺”,缺点。
如“必能裨补阙漏”。
- 古今异义。
- “卑鄙”,古义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为恶劣、不道德。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 “痛恨”,古义为痛心遗憾;今义为深切地憎恨。
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一词多义。
- “以”:- 介词,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
- “于”:- 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对。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 句子翻译。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4. 文章主旨与特色。
- 主旨: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 特色:- 情真意切。
文中多处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后主的殷切期望,如“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语言质朴恳切。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言辞恳切,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 文学常识。
2. 重点字词。
- 通假字。
-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 “为”通“谓”,对……说。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古今异义。
- “往往”,古义为到处;今义为常常。
如“卒中往往语”。
- “篝火”,古义为用笼罩着火;今义为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如“夜篝火”。
九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6910d4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0.png)
九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古代汉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需要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点,以便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文章、诗词等。
本文将对九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1. 词汇丰富多样,使用成语、典故居多。
2. 语法结构复杂,注重修辞手法和句式的运用。
3. 字形古朴,包含大量的繁体字,需要对字义进行深入研究。
二、文言文的读音古代汉语的读音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上古音:如“夫”(fú)、“巳”(sì)等。
2. 唐代音:如“日”(ryt)、“四”(syr)等。
3. 宋元音:如“时”(syi)、“德”(dyek)等。
三、文言文的句式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1. 主谓结构句式:如“君子有三乐。
”2. 状中结构句式:如“不餰妾不飧儿。
”3. 状补结构句式:如“猿鹤相持气如云。
”四、文言文的语法文言文的语法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名词的使用:名词可以表示人、事、物,还可以作为谓语来表示存在、位置等。
2. 动词的使用:动词有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实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变化等,系动词用来表示状态、属性等。
3. 代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
4. 介词的使用:介词用于表示方位、时间、方式等关系。
5. 语气助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以”、“乎”、“耳”等。
五、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有:1. 对仗:通过对称的词语,使文句更加韵律感。
2. 比喻: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使文句更加形象生动。
3. 夸张:夸大描述事物,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4. 借代:使用代词或其他词语来代替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事物,以避免重复。
六、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1. 注意上下文的推测,通过前后文的照应来理解词义。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总结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e87fbf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4.png)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总结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岳阳楼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问题思考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2、第2段如何写景?"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
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
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
"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b82c1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0.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唐雎不辱使命》全面梳理复习【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 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 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⑸故不错意也(所以) 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⑺逆寡人者(违背) ⑻非若是也(这样) 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⑿布衣之怒(平民)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 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⒇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九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解析,必背必学
![九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解析,必背必学](https://img.taocdn.com/s3/m/d76f863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6.png)
九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解析,必背必学01《岳阳楼记》一、作者作品《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文体常识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写作背景《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四、内容概括课文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二段,概括描写由岳阳楼、洞庭湖的景色并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
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五、字音字形滕(ténɡ)谪(zhé)守日星隐曜(yào)浩浩汤汤(shānɡ)淫(yín)雨薄雾冥冥(bó mínɡ)偕(xié)樯倾楫摧(qiánɡ jí)岸芷(zhǐ)汀(tīng)兰心旷神怡(yí)宠辱xié(偕)忘朝huī(晖)薄暮míng míng(冥冥)皓( hào )月属(zhǔ)予作文樯倾楫摧(qiáng qīng jícuī)六、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初三上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上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77d15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f.png)
初三上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初中三年级作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古代文化以及提高语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初三上学期所学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字音、字形、字义在学习文言文时,了解字音、字形和字义是非常基础且必要的作业。
我们需要掌握常见的字音规律,例如轻声、入声和上声等的特点。
此外,还需要学习字形的发展过程,如篆字、隶书、楷书等的差异。
了解字义则需要学习古代汉字的词义和义项,并且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用法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较为特殊,需要学生熟悉常用的句式结构。
例如六文四句、八股文、对偶句、排比句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并熟悉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比拟句等。
通过对这些句式的学习和运用,可以使学生写作时更加灵活和准确。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应用广泛,它们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并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学生需要掌握并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仗、比喻、借代等。
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可以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性。
文学常识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也是必要的。
学生需要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及其代表作家,并理解其主要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
此外,还应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流派以及一些著名作品的背景故事。
语篇阅读考察对于文言文理解的核心内容即语篇阅读。
初三上学期,学生将接触到各种文言文的语篇内容,包括古诗词、鸟瞰文、古文观止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文言文的语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总结初三上学期涉及的文言文知识点包括字音、字形、字义、句式、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和语篇阅读等。
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然而,单纯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学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预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预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e51902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e.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预习知识点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级上册将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语文预习的文言文知识点: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古朴、规范、书面化的特点。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掌握其基本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培养对文言文字义的理解能力。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型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有多种,比如主谓宾、主谓双宾、主谓状等。
我们要熟悉这些句型的结构和用法,并学会通过词语、语序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学习文言文时,我们要理解和应用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 古文阅读技巧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注重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理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运用推敲辨析的方法解读生僻词语和语句。
同时,运用注释和参考资料来丰富对文言文的理解。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九年级上册还将学习现代文学的相关知识点,以下是其中的内容:1. 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通过艺术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学习文学时,我们要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如文学的内涵、分类、功能等。
2.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要学习鲁迅的文学思想和主要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了解其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3. 现代诗歌的特点现代诗歌是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诗歌形式,具有以形象直观为特点、以语言新颖为特点等。
我们要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欣赏和分析一些代表作品,如余光中的《乡愁》等。
4. 现代散文的表现手法现代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它有许多丰富的表现手法,如描写、夸张、对比等。
我们要学习这些表现手法的用法,并欣赏一些代表作品,如沈从文的《边城》等。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语文预习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为进一步掌握语文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上文言文重点汇总
![九上文言文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ef2637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d.png)
九上文言文重点汇总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部分文言文重点汇总:
1. 《沁园春·雪》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2. 《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岳阳楼记》中描写微波与无浪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浮光跃金。
4. 《岳阳楼记》中描写无风时月影安稳不动的句子是:静影沉璧。
5. 《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将士们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
6.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词人渴望被重用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
7.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北定中原、统一
山河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8. 《观沧海》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9. 《饮酒(其五)》中表达诗人归隐田园的原因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 《行路难(其一)》中表达诗人坚信终有一天会实现远大理想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上只是部分重点,建议阅读教辅获取更多信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8dae9f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0.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两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陈涉世家》一、字意(1)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2.为天下唱。
(唱通倡)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二、词语归类(1)实词总结为①作,当。
“若为佣耕。
”②担任。
“为屯长。
”③是。
“号为张楚。
”④作为。
“为天下唱。
”⑤制,建造。
“为坛而盟。
”行①(háng)行列。
“皆次当行。
”②做,进行。
“乃行卜。
”③行进,行军。
“行收兵。
”次①编列。
“皆次当行。
”②停留,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①值,承担。
“皆次当行。
”②应该。
“不当立。
”③在,正当。
“当此时。
”举①起事,发动。
“举大计”。
②立。
“死即举大名耳。
”(2)虚词总结之①往。
“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
“怅恨久之。
”③的。
“鸿鹄之志。
”④代词。
“二世杀之。
”(代人)“然足下卜之鬼乎!”(代事)“皆下之。
”(代地方)以①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②认为。
“或以为死。
”③把。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用。
“以激怒其众。
”⑤表界限。
“徇蕲以东。
”⑥已经。
“固以怪之矣。
”也①表判断。
“吾闻二世少子也。
”②表诘问。
“何富贵也?”乃①于是,就。
“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①本来。
“固以怪之矣。
”②必定。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①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
“夺而杀尉。
”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
“为坛而盟。
”④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
“收而攻蕲”。
三、翻译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四、问题1、表现陈涉年轻时就有非凡抱负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b3f2338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b.png)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例如,“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中的“佐”字,意为帮助,是动词;“之”代词,他;“并”意为一起。
2.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例如,“乃丹书帛日‘陈胜王’”中的“乃”表示承接;“丹”名词做状语,意为用朱砂;“书”名词做动词,意为写;“王”此处读四声,意为称王。
3.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
例如,“固以怪之矣”是典型的被动句型;“皆下之”是典型的省略句型。
4. 文言翻译:要求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序和修辞,同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5. 文言文的主题和思想:包括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对古代文化的认识等。
例如,《陈涉世家》通过描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反映了秦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唐雎不辱使命》则展示了古代外交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阅读教辅练习,或咨询老师以获取更多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方面的信息。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e667006cc17552707220899.png)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命题:王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婉转地叫.2窥谷忘反:“反”通“返”,归,还,返回。
3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4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5谨食之“食”通“饲”,喂养.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8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9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10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11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3经纶事务者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5欲穷其林。
古: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问所从来。
古:从哪里来。
今:从过去到现在。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
无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10辞去。
古:离开今:跟“来”相反11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12既出,得其船。
古;副词,已经,以后今:既然,后面常与“就”相连13便扶向路。
古:沿着,顺着。
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
古: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
今:这样。
15闻之,欣然规往。
闻——古:听说。
今:用鼻子嗅规——古:打算。
今:规则,成例。
16汪然出涕古:眼泪今:鼻涕,鼻子里分泌的液体.17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疾病.18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处处,到处今:常常19虽鸡狗不得宁焉古:即使今:虽然,连词.20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21谪守巴陵郡古:做州郡的长官今:看护,把守22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多指制度23气象万千古:景象今;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24前人之述备矣古:完全,详尽今:准备25薄暮冥冥古:迫近今:多指不厚的,浅显的26则有去国怀乡去古:离开今:由某地到某地国古:国都今:多指国家27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景观28波澜不惊古:起,动今:指受惊吓29沙鸥翔集古: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30而或长烟一空古:消散今: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古: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多指心脏32微斯人古:无,没有今:细小,小的33伛偻提携古:搀扶,带领今:多指提拔3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3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36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三、词类活用1凤烟俱净——净:形容词—动词,消净,散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c5dc0c2f60ddccda38a0c1.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
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
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
前人之述备(15)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注释】(1)范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具:通“俱”,全,皆。
(6)制:规模。
(7)属:通“嘱”,嘱咐,嘱托。
(8)胜状:胜景,好景色。
(9)衔:连接。
(10)吞:吞吐。
(11)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61988fd0b4e767f5bcfce45.png)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
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
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
前人之述备(15)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注释】(1)范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具:通“俱”,全,皆。
(6)制:规模。
(7)属:通“嘱”,嘱咐,嘱托。
(8)胜状:胜景,好景色。
(9)衔:连接。
(10)吞:吞吐。
(11)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7d1b628b90d6c85ec3ac6df.png)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出师表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
3、翻译重点句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4、理解性背诵:(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婉转地叫.2窥谷忘反:“反”同“返”,归,还,返回。
3具答之。
“具”同“俱”,完全,详尽.4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5谨食之“食”同“饲”,喂养.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8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適”同“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9为天下唱“唱”同“倡”,倡导 .10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11被坚执锐“被”同“披”,穿着。
二、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3经纶事务者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5欲穷其林。
古: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问所从来。
古:从哪里来。
今:从过去到现在。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
无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10辞去。
古:离开今:跟“来”相反11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12既出,得其船。
古;副词,已经,以后今:既然,后面常与“就”相连13便扶向路。
古:沿着,顺着。
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
古: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
今:这样。
15闻之,欣然规往。
闻——古:听说。
今:用鼻子嗅规——古:打算。
今:规则,成例。
16汪然出涕古:眼泪今:鼻涕,鼻子里分泌的液体.17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疾病.18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处处,到处今:常常19虽鸡狗不得宁焉古:即使今:虽然,连词.20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21谪守巴陵郡古:做州郡的长官今:看护,把守22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多指制度23气象万千古:景象今;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24前人之述备矣古:完全,详尽今:准备25薄暮冥冥古:迫近今:多指不厚的,浅显的26则有去国怀乡去古:离开今:由某地到某地国古:国都今:多指国家27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景观28波澜不惊古:起,动今:指受惊吓29沙鸥翔集古: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30而或长烟一空古:消散今: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古: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多指心脏32微斯人古:无,没有今:细小,小的33伛偻提携古:搀扶,带领今:多指提拔3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3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36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三、词类活用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状语,向东或向西。
3负势竞上——上:名词—状语,向上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动词,比高/比远(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 动词—名词,急流的水。
奔:动词—名词,飞奔的马6渔人甚异之渔:动词,捕鱼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7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8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9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通过10此中人语云语:名词—动词告诉11处处志之志:名词-动词用符号做标记12腊之以为饵腊:名词—动词,把蛇晾干13可以已大风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指治好(病)。
14岁赋其二岁:名词—状语,每年15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动用法,使……活下去16 乡邻之生日蹙日:名词—状语,一天天地17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动词—名词出:出产的入:收入的18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动词,做……太守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状语,先:在…之前;后:在…之后)20山行六七里山:名—状语,在山上(间)2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起名字,命名。
2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23弈者胜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2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25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6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27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28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29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30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31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32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四、一词多义1绝: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独一无二②猿则百叫无绝绝:停,断2百:①一百许里许: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 ②猿则百叫无绝许:数词,极言其多3上:①负势竞上上:名词-状语,向上②横柯上蔽上:上面4直:①直视无碍直:一直②争高直指直:笔直地5为: ①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介词,给6舍: ①便舍船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动词)②屋舍俨然舍:房屋(名词)7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乃:是,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②乃不知有汉乃:竟,表示出乎意料。
8志①处处志之志:名词-动词用符号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志:做的标记(名词)9寻①寻向所志寻:寻找②寻病终寻:不久10是①吾祖死于是(代词,指捕蛇这件事)②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指示代词,这个,指“永州之野”)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代词,指上句之“犯死”)④吾尝疑乎是(代词,指“苛政猛于虎”这句话)⑤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指示代词,这种)11为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作,制成)②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向吾不为斯役(动词——做,干)③故为之说(动词——写)12已①可以已大风 [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指治好(病)。
]②则久已病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13赋①岁赋其二(征收、敛取)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租赋)14疠①可以已……瘘、疠(恶疮)②呼嘘毒疠(疫病,疫气)15入①当其租入(交纳)②竭其庐之入(收入的)16岁①岁赋其二(名词—状语,每年)②积于今六十岁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年,名词)17甚①貌若甚戚者(很)②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比,超过)18若①貌若甚戚者/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好像)③若毒之乎(你)④更若役,复若赋(你的)19毒①若毒之乎/又安敢毒耶(怨恨、憎恨)②呼嘘毒疠(有毒的)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20生①君将哀而生之乎(使动用法,使……活下去)②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21食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②谨食之(通“饲”,喂养)22观①今以蒋氏观之(看)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23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募有能捕之者/永之人争奔走焉/ 吾斯役之不幸/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之:的②代词。
(代人,他)(代自己,我)(代事)(代物,蛇)(代话语)(1)无御之者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2)腊之以为饵/太医以王命聚之之:指这种蛇(3)问之,……吾嗣为之十二年之:指姓蒋的捕蛇人之:指捕蛇以抵租赋这件事(4)言之,……之:指这些话(5)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之:指蒋氏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个差事(6)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指蒋氏自己,我(7)谨食之之:指蛇(8)今以蒋氏观之之:指“孔子之言”(9)故为之说之:指“上述之事”③悍吏之来吾乡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4以①以啮人,无御之者以:如果②腊之以为饵以:把,用来③可以已大风”以:用来④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拿⑤而吾以捕蛇独存以:因为,凭借⑥以尽吾齿以:而。
⑦今以蒋氏观之以:根据⑧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而,表目的。
25其①其始(助词,无义,不译)②岁赋其二(指蛇)③当其租入(他们的,指能捕捉到蛇的人。
)④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以抵租赋)⑤视其缶(那个)26而①黑质而白章(表并列)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27焉①永之人争奔走焉焉:兼词,于此②今其室十无一焉焉:语气词③虽鸡狗不得宁焉焉:语气助词,啊④时而献焉焉:代词,指蛇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代词,指这篇文章28乎①君将哀而生之乎(吗)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介词,同“于”,在)③吾尝疑乎是(同“于”,介词,对于)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语气助词,呢)29于①吾祖死于是(在)②余将告于莅事者(向)③积于今六十岁矣(到)④苛政猛于虎也(比)30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来)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31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32一①洞庭一湖(一个)一碧万顷(一片)③长烟一空(全)33开①连月不开(放晴)②开我东阁门(《木兰诗》)(打开)③旁开小窗(《核舟记》)(开设,设置)34则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③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35极①南极潇湘[最远到达(某处)]②此乐何极(穷尽)③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36或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37空①浊浪排空(天空)②长烟一空(消散)38通①政通人和(顺利)②北通巫峡(通向)③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通过)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通晓)39和①政通人和(和乐)②至若春和景明(和煦)40夫①予观夫巴陵盛状(指示代词,那)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③夫鼾声起(《口技》)(丈夫,女子的配偶)41去①去国还乡(离开)②西蜀之去南海(《为学》)(距离)③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逃离,逃跑)42为①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②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做,为)43国①则有去国怀乡(国都,这里指朝廷)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防)③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44居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②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居住)45旷①则有心旷神怡(开朗)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宽广)46秀①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②草木茂盛(佳木秀而繁阴)47临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在……旁(临溪而鱼)48名①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