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政治考研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选择1000题
16.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与谬误在性质上并无根本对立
D.真理与谬误可以随时转化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反之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在性质上是对立的,有着明显的界限,但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有各自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真理与谬误在一定范围内有确定的界限,二者不容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条件不具备,真理不会成为谬误;谬误也不会成为真理。因而,不能因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关系,而抹杀两者之间确定的界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7.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诗句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9.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
A.主张知易行难
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是两者统一的基础。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0.“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像,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像,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表明
A.想像是获得认识的基础
B.想像对主体认识活动有诱导作用
C.想像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D.想象属于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和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和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动力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对认识发生作用,还得通过情感、意志这些非理性因素。积极的情感和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第二,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像和幻想,而想像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极可贵的品质。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像,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像,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像也是不可能的。第三,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指出:认识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抹煞了人的认识(反映)过程的能动性,因而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因为坚持反映者与被反映者之间的一致性和统一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从而彻底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和体现的是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它把社会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从而彻底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界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有几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盲人摸象的故事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