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1”工程和“985”工程看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马太效应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黄 婕/海南大学摘 要: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在高等教育中,马太效益造成很大的弊端,本文在分析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存在的: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高校间发展情况不均衡、各大高校教师发展不均衡、各大高校学生间发展不平衡等不良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马太效应 高等教育 影响;对策一、马太效应的含义马太效应是指社会中那些本身就优秀的人越来越优秀,能力差的人过的越来越差,本身就拥有很多的人,得到的越多,而原本就获得很少的人,得到的越来越少的一种现象。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k·Merton)首次提出用这个马太效应一次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学者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
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属于那些已经出名的学者。
”①二、马太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表现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马太效应会造成我国各大地区高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尤其是西部高校,它相比东部数量不足、规模过小,并且东西部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在数量上,仅在2003年,东部地区的北京共有高校73所,辽宁70所,江苏94所;而西部的贵州高校有34所,西藏仅有4所高校,青海12所,宁夏12所,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资源区域间的差距明显;在质量上,西部地区所拥有的985、211高校数量和研究生学位点的数量也远远小于东部地区。
2017年我国公布的“双一流”大学名单,充分显示了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
在“双一流”大学A类名单中,北京地区8所大学,上海4所,而陕西、兰州等地分别仅有2所和1所。
我国教育水平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沿海发达城市,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性,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高等教育的水平也较高。
论文: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一、中国高等教育形成良好发展形势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其已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井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
2.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经过这些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的经验.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一实践和研究的成果现在已经越来越进一步的实践和现实所证明。
3.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走非常有利的。
特别是对于整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本身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和时期。
由于没有了更多的规模和数量上的压力,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某些硬件方面的建设也就能够按部就班地有计划地进行,进而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学校本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的人才呢?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我认为可分三步来进行:一、积极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优化教学质量。
现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的弊端。
诚然,教学内容适当形式化是必要的,但如果只重视概念与原理的教学,强调逻辑上的严密,追求全面、系统的演绎推理,就会走向反面。
教学忽视观察与检验,忽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使学生不知如何对科学事实、现象、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也不知如何应用这些概念与原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马太效应16组
3
马太效应案例
教育是实现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必要条件,但教育本身的不公 平因素又使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概率微乎其微。因此,关注“马太 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并探索消除其不良影响的对策,对于实
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4 如何应对马太效应的影响
1. 强有力的应对政策:增加对西部地区特别是教育资源匮乏
来源
马太效应的名字 就来源于圣经《 新约·马太福音 》中的一则经文 ,社会学家从中 引申出了“马太 效应”这一概念 ,用以描述社会 生活领968年,美国科 学史研究者罗伯 特·莫顿提出: 任何个体、群体 或地区,在某一 个方面获得成功 和进步,就会产 生一种积累优势 ,就会有更多的 机会取得更大的 成功和进步。
2 马太效应的原理
马太效应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上帝之 手,在无形中操纵着资源的分配。
3 马太效应案例
教育
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森曾说:“
学校是个使富有者更富有,穷者 更穷的地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周烈曾
在媒体上表示,985、211工程
是“杀贫济富”的做法。
3 马太效应案例
事实上,两个工程不仅给高校划出了“三 六九等”,更决定了大学的“贫富”——它的 背后就是教育经费拨款。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 史的“211”“985”工程,虽然在促进中国高 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 “211”“985”在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拨款、学 生就业方面的“含金量”越来越大,出现的一 些问题和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的地区的资金拨款。
2. 开辟新的教育模式:读书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大学也
并不是培养人才的唯一地方。
感谢大家的聆听!
马 太 效 应
Matthew Effect
教育财政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
教育财政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在当今社会,教育财政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探索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教育财政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财政的投入。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持来进行各项工作。
政府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将投资教育视为一项战略性举措。
加大教育财政的投入,提高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仅可以改善高等教育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还可以提升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实践环境。
其次,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可以适度增加教育费用。
目前,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主要来自于学费和政府拨款。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政府拨款往往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因此,适度增加教育费用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当然,增加教育费用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造成过大的负担。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教育财政的监管,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此外,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可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
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例如,可以引导企业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捐赠和赞助,以及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转移等合作。
同时,还可以加强高校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教育项目和实践活动,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最后,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还需要加强教育财政管理的改革。
目前,由于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不够有效。
因此,需要加强教育财政管理的改革,建立健全的财政预算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和使用情况的公开透明,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公正分配。
“双万计划”和“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发展机遇
科技风2021年5月理论研究DOE10.19392/ki.1671-7341.202115065“双万计划"和“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发展机遇吴小羽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5200摘要:教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与保障,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建设“双一流”的基础上,出台了“双万计划”,为本处于发展弱势的中西部高校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契机,文章探究了"双万计划”和"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机遇,分析得出该背景为中西部高校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供新渠道并构建新保障,所以中西部高校必须充分准备,抓住黄金时机,改善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关键词:双万计划;双一流;中西部高校;发展机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了教育对于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意义、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积极肯定了教育的全局性作用与先导性地位,将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升到一个历史新高度。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
在2015年,中共中央联合国务院颁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提岀“双一流”建设方案,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1'#经过教育部与相关部门的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了“双一流”建设名单。
“双一流”计划中要求,打造一流大学,必须以学科为本,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研究生培养和前沿研究,最终是为了提升研究生人才质量和科学研究实力。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培养我国顶尖优秀人才。
高等人才教育不仅包括研究生,还有庞大的本科生群体。
本科生是大学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基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普通本科在校人数约为1750.8万,研究生在校学生数约为286.3万,本科生数量约为研究生的6倍。
我国培养的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为我国繁荣富强岀了一份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
文化视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曲 直 南京大学摘要:2015年11月,我国提出“双一流”建设,作为实现高度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推动国家进步、社会繁荣的重要手段。
美国是高等教育强国,创建了领先世界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哈佛大学作为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佼佼者,在办学水平、管理效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名列前茅。
本文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鲁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分析,解读博克的本科教育质量观,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教育改革;博克;本科教育;教育质量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4-0339-02一、引言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为了解决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等手段,重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1]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从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等全方位对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指导。
我国重点高校政策的基点始于1954年出台的《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提出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六所院校作为第一批全国性重点高校。
[2]20世纪90年代相继提出的“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项目,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以及地方高校力量的不断增强,弊端日益显现,高等教育领域阶层固化、同质化,畸形竞争等现象日趋严重,废除“211工程”与“985工程”呼声高涨。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办学水平、管理效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规划视域中财政投入对教育质量影响
教育规划视域中财政投入对教育质量影响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财政投入作为政府支持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教育系统的功能与质量。
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合理的财政投入能够在多方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改善,其机制与效果值得深入探讨。
财政投入主要包括政府在教育上所支出的费用,这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各个层面。
通过这些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教育机构可以提升教学设施、改善师资力量、增进教学资源,从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首先,财政投入改善了硬件设施。
在一些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设施往往较为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环境。
增加财政投入可以帮助这些地区更新教室、购置电脑、多媒体设备等,从而创造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
优良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学习,这需要相应的设备支持,当财政预算能够涵盖这些需求时,教育质量自然而然会有所提高。
其次,财政投入在教师培训及薪酬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高质量的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而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离不开系统的培训和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如果政府能够增加对教师培训的财政投入,开展定期性、多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这种双重效应,使得教育结果的质量不断优化。
此外,通过提高教师薪酬水平,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课外活动和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财政投入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学术成绩外,情感、社会交往、创新能力等也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通过适当的财政支出,学校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艺术、体育和科学探索等项目,使得学生在多方面得到锻炼与提升。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以高考为例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以高考为例作者:何玉燕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9期何玉燕(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陕西西安712046)摘要:在现行基础教育制度下,为了能够增加高考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教育部提出了高考双轨制,本文中笔者通过对高考双轨制的提出作为出发点,深刻地剖析了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考双轨制的一些有效措施与意见。
笔者希望这些举措能够很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公平性,同时也希望高考双轨制能让更多学子受益,真正使我国成为教育大国,人才大国。
关键词:高考双轨制;教育公平;地区差异;改革完善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40-02一、高考制度拟推行双模式近日有消息透露,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这次拟改革,技能教育无疑是重点。
对于技能高考,湖北省已率先试点三年,报考人数逐年升温。
经调查显示,报考技能高考的考生大致分为两类:成绩基础薄弱考生和寒门学子。
然而,被录取考生在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之后依然出现很多问题,文化短板制约了学习节奏和社会不认可等。
用公平视野看待“双轨”,“技能轨”在绝大部分国民思想里还是差生贫困生的“集中营”,重学术、轻技术的大文化氛围对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是不利的。
推行两种高考模式,实际上是分层教学亦是因材施教,用国家政策去引导与落实,带动更多人才往技术层面走,然而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现行高考制度不公平的问题和改变地区与地区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二、高考制度不公平现象及原因剖析1.现行高考制度探析。
教育部规定各省级招生委员会主要以户籍为主,结合中学阶段在户籍所在地学习年限来规定学生报考资格。
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阻碍着高考改革的步伐,这也是近几年“高考移民”愈演愈烈的原因。
效率与公平——“双一流”政策价值导向的思考
第1期2021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No.lMar.2021效率与公平—“双一流”政策价值导向的思考刘昌乾吴晨圆陈鹏(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双一流”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政策出台伊始就面临着很多争论,其中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是“双一流”政策是追求效率还是追求公平。
文章首先讨论公共政策中“效率”和“公平”两种价值导向及其政策表现,并从历史视角考察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然后解读分析“双一流”政策的价值导向,证明“双一流”政策的出发点倾向于追求“效率”价值,但最终政策结果达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效果。
关键词:效率;公平;“双一流”建设;“985工程”;“211工程”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095-1760(2021)01-0073-12一、引%2020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2020年“双 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工作的通知》,各高校都对首轮“双一流”建设进行了总 结评估。
如何评估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如何根据首轮建设开展下一轮 “双一流”建设遴选,是各个高校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
根据2015年发布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以每5收稿日期:2020-12-10作者简介:刘昌乾,男,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
吴晨圆,女,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项目管理科副科长。
陈鹏,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硕博连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XNOJ01)。
74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 年年为一个周期,实行动态调整。
动态调整意味着在首轮人选的一流大学建 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部分将会淘汰出局,同时也给了首轮没有进人 的高校一个新的机会。
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与分配问题
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与分配问题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经费来源和分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经费来源高等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包括政府拨款、学费和捐赠等多个方面。
首先,政府拨款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
政府在国家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通过拨款来保障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普及性,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
其次,学费收入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经费来源。
学生通过缴纳学费来支付自身的教育成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学费收入通常用于学校的日常运营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包括教师薪酬、图书馆建设、实验室设备更新等方面。
此外,高校还通过社会捐赠来获取额外的经费支持。
社会捐赠可以包括企业捐赠、个人捐赠、校友捐赠等多种形式,这些捐赠资金通常用于提升学校硬件设施、提供奖学金、资助科研项目等方面,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经费分配高等教育经费的分配需要科学合理,既要满足学校的基本需求,又要保证公平和效益。
首先,经费分配应该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划分。
规模较大的高校通常需要更多的经费来保障教学质量和学校运行,因此应该给予适当的拨款支持。
同时,一些经费相对匮乏的高校也应该得到特殊的关注,以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
其次,经费分配也应该充分考虑高校的学科特色和地域条件。
不同学校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上存在差异,一些优势学科需要更多的支持来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经费的分配也应该根据地域条件进行适度调整,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此外,经费的分配还应该注重对教师的激励和薪酬保障。
教师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他们的工作质量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因此,应该通过适当的经费分配,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浅析高校经费的预算执行及控制
浅析高校经费的预算执行及控制摘要:对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矛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本研究指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关注高校经费配置问题,需要分析高校内部经费分配和外部资源配置现状。
有利于地方高校公平合理地配置资源、科学有效地使用经费。
对于我国地方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对于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教育公平问题,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经费预算;配置;高校正文:1前言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则是从“人民对有学上的需求同教育机会供给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价值追求。
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方向也将从“高速增长、资源重点投入”迈向“高质量发展、资源公平合理配置”。
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建立围绕“资源要素”的办学标准体系。
在学生生均拨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保障等方面建立办学标准,完善办学条件,并实行资源的动态调整。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为 443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到,“十四五”期间是教育高质量发展时期,在新的外部环境和政策环境下,教育改革与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目标、新要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要聚焦高等教育不平衡发展矛盾并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再次聚焦高等教育公平和质量,即实现高等教育均衡的、充分的发展。
2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配置现状2.1我国地方高校发展现状根据《202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88所,其中中央直属普通高校118所,地方普通高校2570所。
除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外,中央直属校还有工信部直属高校7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6所、公安部直属高校5所以及其他部委直属高校24所。
“双万计划”与“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接力研究
2021年第5期 现代大学教育 管理经略收稿日期:2020-08-09作者简介:房莹(1984—),女,安徽宣城人,文学博士,上海海关学院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上海,201204。
Email:fangyingscc@126 com。
“双万计划”与“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接力研究房 莹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引领性工程,具有鲜明的示范效应,然而,其实施过程蕴含一定内在风险,体现在:择优选能逻辑加剧“马太效应”;追赶世界一流模式不利于高校特色发展;片面追求学科卓越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现象。
“双万计划”的推出,与“双一流”建设形成政策接力,体现在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高校凸显特色、强化高校育人功能等方面。
这一政策接力的局限体现在:技术的拆解性带来高校价值理性的弱化;项目的时限性导致高校改革的系统性不足;任务的专项性强化高校内部治理的碎片化。
要超越以上局限,关键在于强化高校的主体地位,推动高校面向社会办学;改革教育评价机制,重构高等教育项目制治理;注重理念的更新,提高高校的内部治理能力。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政策接力;项目制;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649 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1)05-0087-09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以来,“双一流”建设已走过五年多的历程。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引领性工程,“双一流”建设对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有鲜明的示范效应。
然而,“双一流”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重研究生教育轻本科教育、重科研轻教学、重显性指标轻隐性指标等问题。
[1]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推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3],突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使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实。
高等教育公平——基于财政资源配置的视角
高等教育公平——基于财政资源配置的视角摘要:从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和谐现象入手,对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因素——财政资源的配置,从总量、结构、方法三个角度进行详尽地分析,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资源;配置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各地有关高考加分不公平、高考作弊、高考移民的新闻频频见于报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再一次备受关注。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确保高等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是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深入探讨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研究现状对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人们早已有认识并加以研究。
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曾经宣称:“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的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
”[1]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通过研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他们认为在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
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切入点、不同视角、不同深度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高等教育中存在不公平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中凸显出诸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不公平以及高校资源配置的不公平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对高等教育公平有着一定的负效应。
(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刚刚迈进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三个方面,具体又体现在招生录取分数线上。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分析及其对教育经费分配的影响
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分析及其对教育经费分配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教育投入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然而,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并不完全成一正比例,其影响因素复杂多样。
对高等教育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分配教育经费,使得每一分钱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分析高等教育投入包括三个方面:学校的资金、时间和人才。
其中,学校的资金投入主要包括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师资配备、学生奖助学金和学生补贴等。
时间投入包括教学时间、学习时间和毕业就业时间。
人才投入则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
高等教育的产出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既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也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社会服务是高校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包括人才引进和技术转移等。
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首先,高等教育的部门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即过去投入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未来的产出效果。
其次,高等教育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非常庞大,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投入产出分析分析时需要考虑短期和长期两个时间段,并且也需要考虑不同空间层次对教育产出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对教育经费分配的影响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对教育经费分配具有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不同,决定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
一般来说,如果高等教育的投入效益比较高,就可以适度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如果高等教育的投入效益不高,就需要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以避免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有限,高等教育的投入会对其他教育领域的投入造成冲击。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
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展望一、历史变迁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高等教育也随之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同时还对外国资助和自筹经费进行了初步尝试。
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开始逐步转变,由过去的“一切由国家统一安排”转变为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的制度。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开始了向市场化、多元化的转变。
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经费不足、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增加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199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国家将逐步扩大高校自主权,高校也要依法自主地管理和使用财产和经费。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
政府逐渐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并加大对弱势学生和高校的扶持力度。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参与高等教育事业的政策,以多方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经费的责任。
二、未来展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
政府应继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政府对弱势学生和贫困地区高校的资金扶持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我国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积极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的经费责任。
我国应该继续推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多元化改革。
鼓励高校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经济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自主经费。
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的管理机制,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政府和高校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体系,加强对高等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杜绝浪费和贪污现象的发生。
211测试题及答案
211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211工程高校?A. 北京大学B. 清华大学C.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D. 复旦大学答案:无选项是211工程高校之外的。
2. 211工程启动于哪一年?A. 1985年B. 1993年C. 1995年D. 2000年答案:B3. 211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B. 培养顶尖科研人才C.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D. 促进教育公平答案:A4. 211工程计划建设多少所重点大学?A. 100所B. 50所C. 211所D. 30所答案:C5. 以下哪个学科不属于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A. 工程学B. 管理学C. 文学D. 艺术学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211工程的实施对以下哪些方面有积极影响?A. 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B. 促进了科研创新C. 增加了高校的招生规模D. 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答案:A、B、D7. 211工程高校通常具备以下哪些特点?A. 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B. 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C. 拥有丰富的科研经费D. 拥有广泛的国际合作答案:A、B、C、D8.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211工程的实施效果?A. 政策支持B. 资金投入C. 社会认可度D. 地理位置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9.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实施的一项工程。
()答案:√10. 211工程只关注于理工科的建设。
()答案:×11. 211工程的实施提高了中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答案:√12. 211工程的高校数量是固定的,不会增加或减少。
()答案:×13. 211工程的实施与地方经济发展无关。
()答案:×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4. 简述211工程的主要内容。
答案: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于1993年启动的一项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工程。
高校教育投入与经济效益分析
高校教育投入与经济效益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
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高校教育的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教育投入与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高校教育的助力和挑战。
一、高校教育的投入高校教育的投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学费收入、科研经费、教师工资和设备购置等。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7年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支出为3.7万亿元。
其中,财政补助是高校教育投入的重要来源。
财政补助包括中央和地方两级,主要用于高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学费收入和科研经费也是高校教育投入的重要来源。
学费收入主要用于教学设施的维护和改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科研项目的开展和实施。
同时,高校教师的工资也是高校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考高校。
二、高校教育的经济效益高校教育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本的积累高校教育是一个“长期投资”,其最终的经济效益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
高校教育为学生们提供了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这些人力资本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科技创新的促进高校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高校拥有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一批拥有优秀科研成果的学者,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资源保障。
3.劳动力的优化和流动高校教育为劳动力的优化和流动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高校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优秀的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同时,高校也为不同行业和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人才招聘渠道。
三、高校教育投入与经济效益的挑战高校教育的投入与经济效益并不总是完全匹配,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1.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虽然高校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摘要: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健的发展,甚至社会的稳定。
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及举措进行阐述,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能对学者的相关研究产生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举措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2131 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及现状探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1]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发展的理念。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公平指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机会的均等,包括高等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高等教育过程的均等和高等教育学业成功机会均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存在着一些严峻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1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分布、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教育质量三个方面。
我国高校以及重点院校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少。
其中,以北京、上海和江苏省最为集中,较少的则为青海、西藏、宁夏等,这样的分布终将导致差距愈来愈大。
在教育经费方面,毋庸置疑,“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将得到最大化的支持,这与国家的政策是紧密相关的,国家为了培养高端人才致使政策不断向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倾斜,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时期的积累将会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最终将导致欠发达地区及一般院校在受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教学设施等方面跟不上发展的步伐。
1.2 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目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问题十分突出,主要受区域与城乡差异两个方面的制约。
高校科技经费增长的校际层次差异
[收稿时间]2020-08-19[作者简介]段平忠(1972—),男,湖北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与经济。
[摘要]人均科技经费是衡量高等教育经费差距的指标之一。
文章经过研究发现,不同层次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差距明显:重点高校的人均科技经费投入数量远超普通高校和专科高校,且这种数量差距呈阶梯式固化现象仍然存在持续扩大差距的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经费;层次差异[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2)02-0014-032022年2University Education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国家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逐渐成为高校实现“世界一流高校”目标的重要战略资源。
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是增加的,但由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相对偏低[1],而且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仍然受财政专项拨款额度大小的影响[2],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差距问题受到学界普遍关注,且热度一直不减。
国内较多的文献基于东、中、西部地区或以省为单位研究了教育经费差距,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存在区域差异,而且具有区域布局非均衡的特征[3],其主要表现是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普遍落后于东部省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教育投入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4]。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区域差距产生的原因,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鲍威、刘艳辉认为,预算内生均支出和欠发达地区内部的经费差距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5]。
付剑茹、部雅玲认为,地方高等教育财政存在投入不足和投入失衡的关键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投入差异大等[6]。
另外,李艳认为,国家财政支付更多地向以教育部部属高校和“211”“985”工程高校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倾斜,而地方高校得到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较小,因此在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形成强烈的“马太效应”,并最终造成重点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的“教育经费差距”[7]。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答题日期: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首要目标是:()
A.提高教育质量
B.提高教育效率
10.下列哪个政策不属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
A. “双一流”建设
B.高等教育普及化
C.高等教育国际化
D. “985工程”
1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化结构”原则是指:()
A.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B.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分配
C.促进教育公平
D.提高教育质量
12.下列哪个因素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最大?()
A.优秀师资
B.先进设备
C.重点学科
D.优质课程
15.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促进高校间的合作与共享?()
A.建立高校联盟
B.实施资源共享计划
C.加强校际科研项目合作
D.推进学分互认
16.以下哪些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特点?()
A.政府主导
B.市场调节
C.社会参与
D.国际化趋势
17.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现状:资源配置不均,优质资源集中,地区间差异大。问题:公平性不足,效率不高。措施: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分配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强化绩效评价。
2.作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监管评估。职责:保障公平,提高效率。措施: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11”工程和“985”工程看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马太效应”为了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紧跟发达国家的脚步,我国实施梯度发展战略,让一部分质量好、效率高的学校获得较多的经费,优先发展起来,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紧缺人才。
随之而来的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使得一些院校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从而迅速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院校却因为某些方面仅次于那些名牌院校从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本文从“马太效应”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校财政投入“马太效应”产生的原因、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211”、“985”、财政投入、马太效应一、“马太效应”在政府高教财政投入中的表现“马太效应”来源于《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过来。
”而“马太效应”一词的提出始于美国科学史家罗伯·莫顿,他用这个词来阐释一种社会现象,即对已有相当名的科学家做出特殊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简单地说,就是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
“马太效应”从提出以来就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证,在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方面也不例外。
我国高校财政入可以概括为财、税、费、产、社、基,即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以教育税、学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教育基金。
因,政府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也不断提高, 政府对此也做出了系列高等教育改革。
如: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
”1998年5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教育部领导在庆典上建议,今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
建议得到了原则上的肯定,这就是“985工程”。
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总投入将在300亿以上。
“211”、“985”这两项高等教育改革工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高教财政投入“马太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行政主导是“马太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教育行政部门权力过于强大,教育行政部门还掌握着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权。
导致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基本上都是采取计划方式进行配置,行政力量在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体现政府意图,按照政府的偏好直接配置资源。
时至今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的这种行政趋向仍十分明显,我国高校的拨款很少经过一定的公开程序,缺乏透明性,其竞争性则更难体现。
由于排除了市场的介入,学校之间缺乏竞争机制,政府通过地方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环节将资金拨给学校。
如在行政力量主导的211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评审、“副部级大学”的设立等,在这些教育资源分配中,“行政力”在区分高校的层次和水平、在资源的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资源的获得很少是真正通过高校办学市场的公平竞争来实现的。
在当前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能否从政府处获得更多的拨款和政策支持,是高校能否取得更大办学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国家财政经费不足使得政府选择性地发展高校我国是教育大国,同时也是教育穷国。
面对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面临着很大的赤字。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对高校进行筛选,从而“211”“985”工程也就随之产生。
根据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名单来看,普通本科高校有755所,独立院校有315所,排除高职院校和分校办学点共1070所。
然而,211”、“958”工程的学校总共只有139所,其比例为13%。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受到国家特别拨款的都是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知名度都比较高的院校,而那些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仅次于这些大学的院校由于没有国家的特别拨款而使得其潜在的发展空间缩小。
由于这种行政性的选择,使得那些是知名大学获得国家重点培养的机会就越多,而那些非知名院校得到国家特别拨款的机会就越少,从而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高校财政投入中的“马太效应”的体现。
(三)品牌大学战略促使政府重点培养部分院校品牌是大学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可以提高大学形象,它是大学向学生提供的除知识、能力、修养之外的附加价值,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及学校的凝聚力、对资源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高校的品牌代表着高校对自己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一贯性承诺,也是社会公众心目中对高校形象的缩影与区别工具。
好的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的投入,这也是国家提出建设品牌大学的目的所在。
然而,品牌战略本身就是一个将高校进行分层的决策,它是政府财政投入“马太效应”的催化剂。
我国有着各类高校上千所,然而在这些高校中能排到国际知名大学前100位的寥寥无几。
由此可见,我国亟待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学府。
在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将多数高校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校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国家对高校进行筛选。
因此,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那些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都较好的院校会受到政府的“特别照顾”。
因为只有投资发展潜力较大的高校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其建成知名高校的几率也就越大。
除此之外,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地方高校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由于其有更多的地方财政的投入,从而办学质量会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也为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带来了更多获得国家财政拨款的机会。
三、高校财政投入中“马太效应”的弊端(一)加剧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包括两个方面,即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
学校之间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部属院校、211”学校、“985”学校与省属院校、民办院校之间。
例如,复旦大学每年通过教育部和上海市得到的“985工程”专项建设经费高达12亿;武汉理工大学每年通过教育部和湖北省得到的“211工程”专项建设经费仅近2个亿。
而地方院校却无法得到这样的财政拨款,明显存在着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平衡。
除此之外,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单靠地方政府的财力并不能保证对义务教育的足够投入,因此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投入成为各地区高校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
比较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除去广西、甘肃和西藏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在财政投入上有民族地区特殊政策),北京、上海、广东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该地区中的教育经费总占有很大的比例。
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些地区的经济相对于湖北、湖南这些中部地区来说是有着很大的优势的,就地方政府来说,也相对具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
但为何如此多的财政拨款却流向了这些地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将国家的财政拨款看作是国家对教育的一种投资,那么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优势可以保证国家获得更大的收益。
这也是“马太效应”造成国家财政投入的地区间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二)导致毕业生就业“马太效应”的产生2008年11月湖南长沙市天心区公开选用事业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在“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等条款后面,一些岗位竟又明确要求非国家“211”工程高校毕业者不能报名。
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这次招聘活动,引起了公众对于隐性“就业歧视”的极大关注。
类似的招聘现象并非个例,近年来许多学校招聘,也只招“985”高校毕业生。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家高等院校财政投入的“马太效应”已经开始蔓延到许多社会问题中,大学生就业歧视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国家设立“211”、“985”工程的最初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此来推动国家未来的建设。
然而,在高校不断扩招,就业需求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
“211”和“985”为大学生就业加高了门槛。
许多企业认为“211”、“985”院校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都远远高于非“211”、“985”工程的院校。
因此,在无法通过面试完全考核出候选者能力时,企业更愿意选择“211”、“985”院校的学生,以减小人力资源投资的风险。
四、缓解高校财政投入“马太效应”的对策(一)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市场化体制只有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校的竞争市场,才能使得高校的竞争逐步摆脱行政主导的束缚。
在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作用下,高等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然而,高等教育市场化并不是一个“自由的市场”,它需要外在力量来协调其自身的缺陷,即政府的调节。
这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尚不发达,贫富差距较大。
在这一国情下,要想利用市场化手段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参与、扶持与指导。
高等教育在市场环境中谋求自我发展空间的同时,必须履行教育公益性、公平性的职能;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短,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还不完备,所以发展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完善教育方法、教育制度,这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然而,这种政府主导和以往的行政主导是不同的,政府必须转变其职能,在市场化模式下将原有的直接管理高校转变为依靠法律、财政、经济等手段间接监督高校运行。
政府不需要介入高校的日常运营,但政府应当监督高校的教学质量,决定高校的基础课程设置,以保证受教育者能够达到基本的或者标准的训练目标,从而对教育进行评估。
此外还有对于青年学生良好行为的鼓励、对于学生的法律保护或惩罚违法行为等。
也就是说,建立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制度环境是政府在高等教育市场化时期最主要的职能。
(二)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基金制度,补充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资本市场迅速扩大,高收入和富裕人群逐步扩大,一个潜在的捐赠群体正在形成。
只要有关捐赠的政策、制度、环境到位,这个市场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重要的资金来源。
因此,建立良好的高等教育基金制度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教育创造良好通道和平台。
高等教育基金会是基金制度的承载主体,它是一种受捐赠人的委托,对捐赠资金进行有效管理、运作、增值并合理使用的非政府、非赢利公益性组织。
因其具有规范的管理、透明的制度、科学的运作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体现捐赠人的意愿,因而受到捐赠人的普遍认可,成为多数捐赠人首选的捐赠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