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导学案(1) 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自测】知识链接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闹(chà)异(ào)悔(qídǎo)( gěng)住钥匙气氛【合作探究】2、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3、分析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

”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解难答疑】4、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5、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拓展反馈】《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3、赏析精彩片段,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预习自测】1、找出《散步》《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合作探究】2、交流预习情况并提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概念。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选自法国作家阿尔非斯·都德的小说《星期天的课》,描写了普法战争后,一个小学老师在将要离开的最后一堂课中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职业历程和国家历史,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故事。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值得深刻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了解法国人的爱国精神;2.理解小学老师告别学生、向学生讲述自己职业历程的激励作用;3.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2.难点:理解小学老师面对国家处境的感情状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解决途径1.讲解分析:简略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引起学生对这个国家命运的关注;2.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3.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学生讨论战争对国家的影响,引出本次故事主题。

2.学习阅读(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故事内容,理解阅读材料。

(2)重点讲解:1.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2.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3)针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

3.视频欣赏(1)收看相关视频,了解更多内容,加深学习印象;(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4.深化思考(1)小组内讨论,思考自己的国家爱情;(2)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国家爱情。

5.展示交流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挑选优秀文章进行分享。

六、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引导,开始懂得爱国爱家,但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初步把握小说主题。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感情。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一、快乐预习(教师寄语: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

)1、明确学习目标2、自主预习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时代背景: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学习任务二:默读全文,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学习任务三:通读全文,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感受。

3、小组合作在预习课文时,你还有哪些问题或疑问,小组合作交流。

二、合作探究(教师寄语:深入钻研,是良好的学习习惯!)1、阳光展示:展示自主预习成果2、导学点拨快速通读课文,仔细思考下列问题:(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给小说划分结构。

(2、)通读全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3、)是什么原因使小弗朗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4、)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三、拓展提高:用一段话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 品味小说语言,体会人物情感,理解文章主题。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法指导:1.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阅读为主。

将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新课程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因此,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度点拨,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爱国情感教育。

并由此拓展延伸,展望“中国梦”。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3.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宛转: 踱来踱去:诧异: 哽住: 4.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习·研讨走进文本,理解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老师最后的教书生涯;学生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2.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

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1课时)导学案

《最后一课》课题:第0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感受选材角度的巧妙。

2.抓住细节描写,去感受韩麦尔先生的内心。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同时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高(中)考要求:一、预学部分【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被誉为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在他25岁那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这篇小说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在两年后出版了一部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这本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

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

“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

”巧妙的叙述视角本作品的主题十分的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

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最后一课》(第1课

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最后一课》(第1课

《最后一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品味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培养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奋学习,不断上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清线索。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透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
1897)
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课中交流】
2.将本文划分为三部
最后一部分”到小说结尾。

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解内容
也能听到。

“同学
静一点儿’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
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在教室里飘扬。


、研读文章结尾部分完成下面问
(1)“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找出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一、课堂导学:(一)1、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是法国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2、了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此时普法战争结束两年。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土地给德国。

3、关于小说(1)特点: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三要素:人物:塑造人物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可以概括介绍或具体描绘;可以正面着笔或侧面烘托;可插入议论或抒情。

情节:故事情节的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故事情节的作用: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环境:环境描写的种类:A、社会环境:揭示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内容——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

(二)、整体感知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我将永远记住这最后的一课”。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平常日子”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第二层,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7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最后一课》导学案1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7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最后一课》导学案1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学案)文本导读名师引领【学习纪要】掌握并理解文章的学习目标: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章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言行和心理活动去组材,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样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主题。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体感悟】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

普军长驱直入,包围巴黎。

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给普鲁士。

从此,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

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阿尔萨斯沦陷以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教法语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最后一课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学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初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1.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理解文章的主题。

2.根据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

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

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锯木厂(jù)喧闹(xuān)踱来踱去(duó)纵身(zònɡ)督学(dū) 郝叟(hǎo sǒu) 诧异(chà) 溜冰(liū)钥匙(yào shi) 强迫(qiǎnɡ) 祈祷(qí) 哽住(ɡěnɡ)(2)词义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征发:旧时指政府征集民间的人力或物资。

视察: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诧异:觉得奇怪。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3.复述语言可能不够准确,教师指导学生用语简洁。
4.学生读文速度可能不够,教师要做好指导。
5.学生评价朗读不规X,引导围绕方法评。
6.学生可能概括语言啰嗦。教师明确概括要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作业
1.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都德
情节 : 人物:
上学路上(开端) 小弗朗士
3.指导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一、总起句和总结句的内容巧妙地加起来。二、把每一小节的内容加起来。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4.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明确课文的结构。
5.倾听报告。明确答案,释疑,解难。
6.情感调动:引导学生感知故事情节。
1.做好作家、文体等知识的积累。2.积累重点的词语的音来自形、义。环节步骤
备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郝叟喧闹懊悔祈祷惨白磨损钥匙气氛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强:( ) ( ) ( )
称:( ) ( ) ( )
差:( ) ( ) ( )
3.文学常识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 ),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4.独立读文思考:①准备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②读了这篇小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谈阅读感受)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7、最后一课
课题
7、最后一课
课型
新授
导学内容: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导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脉络。
导学难点:
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学习程序与内容
学习调控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四、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小弗朗士
上学路上:幼稚怕提问
上课前:疑惑诧异
上课中:郁闷难受
下课时:懂事悲愤
二、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1、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阅读理解课。

本文是典型的心理描写文,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情感。

首先,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主要事件,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及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大意;2. 能表述及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3. 识记、掌握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生词、词组;4. 能体会作者思想意图,掌握文学鉴赏方法;5. 能初步理解小说手法的概念,如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跌宕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与听讲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听中思考,在思考中吸收。

2. 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

3.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来掌握一定的知识。

4. 采用演讲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讲解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阅读课文《最后一课》。

2. 讲解课文内容。

3. 然后就内容引出相关知识点:(1) 情节: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高潮、结局等。

(2) 人物描述: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

(3) 词语:重点词语及其用法。

4.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组。

五、教学重点1. 学习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

2. 学习重点词汇及其用法:过去分词、情态动词等。

3. 学习小说的结构与演绎方式。

4. 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六、教学难点1. 学习小说的结构与演绎方式。

2. 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七、教学步骤1. 教师进行导入,然后简要讲解《最后一课》的大意和作者借助此篇小说所表达的思想。

2. 阅读课文《最后一课》,并理解文中的情节、人物和用语。

3. 配上相关的漫画和图片,让学生共同欣赏小说。

4. 讲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以及相关的文学语言知识。

5.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借助此篇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6.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说的大意及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七课 最后一课(都德)1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七课 最后一课(都德)1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七课最后一课(都德)1导学案课题最后一课课型新授课课时:2备课人授课时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4、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重点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教学过程自学导航一、检查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2)漫谈阅读感受3、归纳文学常识。

①简介作者。

②简单介绍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

4、汇报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二、设纲导学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小说以小弗郎士的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序幕上学路上第二个阶段:开端第三个阶段:发展第四个阶段:高潮和结局2、找出这四个阶段最能表现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和句子。

(1)写出了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从──────(2)写出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3、分析1-6段,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个案补充合作探究1、研读第7-10段,小组合作交流:(1)运用什么写法写上课前的情形?(2)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表现了人们怎样的心理?2、第13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为什么要独立成段?3、小说插入对镇上人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总结归纳请梳理本节课知识并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拓展迁移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它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区人们的爱国精神。

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反馈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祈祷(qǐ)诧异(chà)和蔼(ǎi)宁可(nìng)B、膝头(qī)督学(dū)懊悔(ào)夹缝(jiá)C、惩罚(chěng)宛转(wǎn)郝叟(hǎo)哽咽(gěng)D、踱步(duó)号角(hào)喧闹(xuān)钥匙(yào)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⑴春回大地,天气渐渐_________ 起来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导学案(1)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能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
能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
知识链接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字词过关
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
( xuān) 闹 (chà) 异(ào)悔气氛()(qídǎo) (gěng) 住钥匙()
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二、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课文之后,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并写成文字。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三、通读全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四、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以从上课的气氛,老师以及学生的表现来分析)
反思与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