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的传递说课稿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差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及实质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3. 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4. 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实质。

2. 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热传递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过程。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热传递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瓶、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热传递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热水传递实验,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发生的?”2. 新课导入:介绍热传递的概念,解释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3. 知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通过示例和图片进行说明。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实例,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提升:强调温度差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的转移。

2. 选择题:下列哪个现象不属于热传递?(A. 烧水时水温升高B. 放在阳光下的物体温度升高C. 冰块融化成水D. 用手触摸热水感觉烫)3. 简答题:请简述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八、课后作业1. 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拍摄照片或绘制插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2. 选取一个热传递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热传递》说课稿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热传递》说课稿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热传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信息•书名: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章节:第二章《热传递》1.2 教材内容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了解到物体热平衡的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物体热平衡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热传递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物体热平衡的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原理和特点;•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2 教学难点•对流和辐射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原理的深入理解;•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4.1 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物体热平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对流与辐射的原理和特点4.2 教学过程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热平衡吗?为什么我们在夏天穿衣服容易感到炎热,而在冬天穿多了反而觉得冷?”步骤二:引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讲解物体热平衡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热传递。

步骤三:学习热传递的三种方式(20分钟)分别介绍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概念、原理和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步骤四:巩固知识点(15分钟)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一些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

然后进行全班讨论,将不同组的答案进行对比和总结。

步骤五:展示应用(15分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展示热传递在现实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3 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演示法: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记忆与应用结合:通过巩固练习和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和说课稿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有三个实验:触摸金属勺子在热水中的变化;观察酒精灯烧金属条,火柴滴落的现象;观察酒精灯烧金属片,蜡融化的现象。

从结构上讲,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的研究话题;本课得出的结论又为第七课《传热比赛》的展开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课通过“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传导,并且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知道:通过直接接触,热传导总是从物体的一个部分(温度高)传到另一个部分(温度低),或者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这些内容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

可见,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1、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

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基础。

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比较模糊的。

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2、对本课要开展的探究活动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能力。

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的三个维度上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合作、观察、假设等。

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3、农村学生,由于教学条件有限,不少科学实验很难开展,因此学生对做实验是既喜欢,又害怕。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册的一章,主要向学生介绍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热量、温度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也对一些热现象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热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存在误区,需要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验证来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热传递的知识,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热传递的方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运用知识解释热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4.总结与拓展:学生通过总结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知识,并思考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12.2内能 热传递 导说课稿-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2内能 热传递 导说课稿-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2 内能、热传递 - 导说课稿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中的第12.2节——内能和热传递。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热传递之间的关系。

内能是物体所具有的热能,而热传递则是热能在物体间的传递过程。

通过学习这一节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内部能量变化以及热传递的机制。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有趣的话题吧!一、内能的概念与宏观表达式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所具有的能量总和。

它是物体的一种能量形式,能够影响物体的状态和性质。

内能可以通过物体的温度来体现,即内能正比于物体的温度。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宏观物体的内能:E=mc∆T在这个式子中,E表示物体的内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c为物体的比热容,∆T为物体的温度变化。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内能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二、内能的变化与热传递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热传递来实现。

热传递是指热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它是热平衡和温度差的结果。

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1.传导:传导是指热能通过物体内部的直接物质接触而传递的过程。

热传导的速度受物体的导热系数、截面积和温度差的影响。

2.对流:对流是指热能通过流体的流动而传递的过程。

流体的对流传热速率取决于流体的性质、流速以及温度差。

3.辐射:辐射是指热能通过电磁波的辐射而传递的过程。

辐射热传递不需要物质的存在,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三、热量与内能的转化热量是指由于温度差使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时所传递的能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当物体吸收热量时,它的内能会增加;当物体放出热量时,它的内能会减少。

热量与内能之间的关系由下式表示:Q=mc∆T在这个式子中,Q为热量,m为物体的质量,c为物体的比热容,∆T为温度差。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差有关。

四、热传递与热平衡在热传递过程中,当两个物体之间达到热平衡时,它们的温度会相等。

《热的传递》说课稿

《热的传递》说课稿

《热的传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的传递》。

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而本课是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

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的研究。

同时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2、能使用酒精灯帮助完成实验;3、能运用热的传递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保持积极的观察实验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三、说教学模式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

初中物理热的传递教案一、课题:热的传递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理解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传递的现象和规律。

2、通过实例,分析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1、热传递的概念和实质。

2、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2、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什么是热量?什么是温度?什么是内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讲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现象,那就是热的传递。

热传递是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它是如何进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二)探究热传递的现象和规律1、实验一:传导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个热源(如电热丝)放在一个金属板上,金属板上放一个小铁块。

观察小铁块是否会被加热。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源、金属板和小铁块之间的热传递现象。

2、实验二:对流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杯热水放在一个容器中,容器上方放一个冷盘。

观察热水是否会上升,冷水是否会下降。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水的上升和冷水的下降现象。

3、实验三:辐射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用一个热源(如电热丝)照射一个黑色的物体,观察物体的加热情况。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热源和黑色物体之间的热传递现象。

(三)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规律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热传递的规律。

2、教师讲解: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在固体中进行的,对流是在液体和气体中进行的,辐射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热的传递现象及其方式。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实质。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热水、冰块、金属板、玻璃板、温度计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热水袋加热,引发学生对热的传递的思考。

2. 探究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冰块、金属板、玻璃板之间的热传递现象,分析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实质。

3. 总结热的传递方式: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4.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的应用,如暖气、防晒霜等。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热的传递现象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热传递的原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应,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提问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参与情况。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准确测量温度,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等。

3. 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是否能正确应用热传递的知识,提出有深度的思考问题。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热传递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个课后项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热的传递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的传递现象及其传递方式。

2. 教学难点:热辐射的传递方式及其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金属棒、火源、温度计、热水、冷水、热水瓶等。

2.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热的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棒在不同热源作用下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热的传导现象。

让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混合过程,发现热对流现象。

通过展示太阳辐射的热能,使学生了解热辐射的传递方式。

3. 总结热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的传递现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理解并掌握热的三种传递方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的传递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热交换器、太阳能热水器等。

2.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热岛效应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课堂小结:1. 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2. 热的传递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3. 关注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作业布置:1. 绘制热传递的示意图,巩固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2. 搜集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九、课后反思:1.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能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热的传递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热的传递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热的传递苏教版四(上)科学教学设计总第2课时:热的传递设计理念:本课是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已经对温度和冷热有了一定了解。

本课重点介绍热传递的两种形式:热传导和热对流。

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热的传递方式,并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进行固体热传递的实验和液体对流实验。

2.能够设计实验来说明热水在冷水中的传递方式。

3.认识固体热传导和液体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两种方式。

4.知道热能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5.能够预测温度的变化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6.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能够发挥想像力和进行数据论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热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难点:理解液体和气体中的热对流。

教学准备:热水、冷水、温度计、计时器、塑料袋、蜡烛、铝片、水槽、冰块、管子、颜料、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夹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引入,提出问题:1.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发现热水慢慢变凉的同时,温度会慢慢下降。

那么这杯水的热量到哪里去了呢?2.学生提出了一些假设,比如热会沿着杯壁传到空气中去,或者沿着杯子传到桌面上,或者沿着杯子传到人们的手上。

探究新知:1.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探讨如何研究热量的传递去向。

2.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来验证他们的设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热可以沿着固体传递;热可以在液体中传递;热可以在空气中传递。

研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1.提问:那么热在金属中是怎么传递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

2.实验步骤:a。

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的两端、中间和末端分别滴上蜡,等待其凝固。

b。

用试管夹夹住金属汤匙,用酒精灯分别在汤匙的前端和中端加热,观察不同位置上蜡熔化的情况。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4.记录实验过程并完成活动记录。

5.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苏教版四(上)科学教学设计总第课时(5)、分析实验现象。

6)、得出实验结果。

7)、教师总结: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学设计文档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学设计文档

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学设计文档第一篇:四年级科学《热的传递》教学设计文档《热的传递》教学设计——北票市第二小学王利伟教学内容: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

教学目标:1、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

2、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4、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5、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6、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导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同桌两人拉拉手,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汇报)你感觉到了老位的手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汇报)对,这就是热的传递。

那么热是怎么传递的呢?它在不同的物质当中传递的方式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热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板书:热的传递二、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1、提问: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观察金属是怎样传递热的。

4、教师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点、灭酒精灯。

5、学生实验。

(实验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用过的火柴杆应放在垃圾筒里;加热的金属汤勺不能用手去摸,以免烫伤)6、学生汇报。

7、小结: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三、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1、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2、学生说出自己的假设或是自己的看法。

3、讨论: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5、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

6、汇报、交流。

7、小结:水受热后回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四、认识热辐射: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方式。

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如熔炉、火焰等)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辐射。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4.热的传递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增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水平。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教学准备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相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物体怎样传热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测量变化的水温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实行?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实行?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即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测量变化的水温第组组长年月日组员: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热的传递教案设计.docx

热的传递教案设计.docx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冷和热室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于热得传递学生更是有切身的感受。

但是这些都是生活经验。

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热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这些原冇的生活经验提升到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热的传递。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热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从而向学生渗透热传递的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学习使用酒精灯技能的实验活动的过程,形成关丁•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

使用酒精灯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教师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牛亲自操作一次。

学生是第一次使用酒精灯, 在实验前,一定要做好安全教育。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

知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善于观察,I才I结合作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热在固休中的传热方式教学难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六:教具:酒精灯、试管夹、蜡烛、火柴、金屈片七、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就请来了一部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看看它是谁?(灰太狼)谁知道红太狼经常用什么打灰太狼?(平底锅)在生活中,我们用它做什么呢?(炒菜)请同学们想一想,炒菜时,菜和锅原本是凉的,后来为什么变热了呢?生:略师:你是说热在物体屮可以传递,是吗?W:既然热可以传递,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怎样传递,屈于哪种方式。

板书:热的传递2、研究热传递方式(1)传导师:大家请看,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丝和金属片,一会,我们就用这些金屈材料來代替平底锅做一个模拟实验,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用什么來加热呢?(酒精灯)除了这些,桌面上还有哪些实验材料,谁來说一说。

(火柴、蜡烛、试管夹。

热的传递教案5篇

热的传递教案5篇

热的传递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总结报告、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documen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热的传递教案5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在准备教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和交流,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热的传递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教案标题:热的传递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热的传递方式和原理。

2.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现象。

3.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热传递过程。

教学重点:1. 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的概念和特点。

2. 热的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热传递的相关知识、教材PPT、实验材料(如温度计、卡片、杯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入热的传递这个话题,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哪些与热有关的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解释并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步骤二:讲解热的传递方式(20分钟)教师使用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讲解时可以配以图示或示意图,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例子和实际物体,解释不同方式的应用情况。

步骤三: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以加深学生对热的传递方式的理解。

实验内容可如下:1. 实验一:热传导a. 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杯子,一个装满热水,一个装满冷水。

b. 使用温度计测量两杯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c. 将一个塑料卡片放置在热水杯的一侧,然后用手紧紧地捂住卡片的另一侧。

d. 等待几分钟后,再使用温度计测量卡片上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e. 将相同的卡片放置在冷水杯的一侧,用手紧紧地捂住卡片的另一侧。

f. 等待几分钟后,再使用温度计测量卡片上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g.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热传导方式,并结合传导方式解释实验结果。

2. 实验二:热对流a. 准备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和一个装满冷水的杯子。

b. 在两个杯子中间放置一个铝箔纸屏障,使两边的水无法直接接触。

c. 要求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d.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热对流的方式,并解释实验现象。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通过问题提问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热的传递方式的理解。

小学科学第2课热的传递方(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课热的传递方(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课热的传递方(教学设计)热的传递方式在小学科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帮助孩子们理解热的本质以及如何传递。

本文将为您设计一个关于小学科学第2课热的传递方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这个概念。

教学目标:1. 理解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导热、辐射。

2.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际生活例子感受热的传递。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三个金属棒(铁、铜、铝)、三个绝缘杯(玻璃杯、塑料杯、纸杯)、一个烧杯,一个温度计。

2. 实验用品:热水、冷水。

3.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太阳辐射热等。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热传递方式,比如太阳辐射热、水壶加热传导热等。

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你们有没有想过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猜想。

实验探究:1. 实验一:导热的传递。

a. 老师准备一个金属棒(如铜)和一个绝缘杯(如玻璃杯)。

b. 使用烧杯烧热一些水,倒入绝缘杯中,记录水的初始温度。

c. 将金属棒的一端浸入热水中,另一端触摸,观察金属棒传导热的效果。

d. 记录金属棒的另一端触摸时的温度,与初始温度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金属棒导热的特点。

e. 可重复以上步骤,使用不同材质的金属棒,比较不同材质对热的传导的影响。

2. 实验二:对流的传递。

a. 老师准备一个温度计、一个热水和一个冷水。

b. 先将温度计放入冷水中稳定一段时间,记录冷水的温度。

c. 将热水倒入另一个容器,将两个容器放置在一起,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d. 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当冷水受热升温时,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的现象。

3. 实验三:辐射的传递。

a. 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太阳辐射热的例子。

b. 让学生思考太阳辐射热是如何传递的,以及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其他例子。

c. 学生可以绘制太阳辐射热的示意图,并标注辐射的传递路径。

讨论和总结: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到了什么,巩固对热的传递方式的理解。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热的传递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热的传递是指物体之间的热量的交换。

2. 掌握热的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传输和辐射。

3. 了解不同物体的热传导性质和热传输特点。

教学重点:1. 掌握热的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2. 掌握不同物体的热传导性质。

教学难点:1. 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对不同物体的影响。

2. 理解热的传递的物理原理。

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热的传递方式。

2. 讨论法:通过小组或大组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热的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引入一道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常常会躲在毯子里取暖?”Step 2 给出知识要点给出热的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传输和辐射,并简要解释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Step 3 观察实验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验场景:将一个金属勺子的一段放入热水中,观察勺子另一端的变化。

Step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讨论勺子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并对热的传递方式进行推测。

Step 5 调整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推测结果,调整实验:分别将另一个金属勺子的一段放入热水中,将一个绝缘杯放入热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Step 6 分享和总结请学生将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推测结果分享给全班,并对热的传递方式进行总结。

Step 7 引入新的知识点:热传导性质脑力激荡活动:教师出示一组不同材质的物体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所学知识猜测这些物体的热传导性质,并准备好自己的理由。

Step 8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猜测和理由,并全班共同讨论,找出规律和共性。

Step 9 实验验证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物体进行实验,使用火柴烧烤的方式测试该物体的热传导性质。

Step 10 总结和延伸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热的传递方式对不同物体的影响,并提出延伸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金属勺子、绝缘杯、热水2. 实验设备:火柴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表现,评价其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热的传递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试验;●能够做液体对流的试验。

2、学问与技能●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2、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预备〗试管夹,汤匙、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

〖课时支配〗1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叙述:今日,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和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

这说明热可以传递。

让我们一起来争论热的传递。

二、争论固体的热传递方式要求:留意别烫到手;可以从汤匙任何一个位置开头烤;汤匙不要离蜡烛太近;观看蜡是怎么熔化的。

同学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汤匙,观看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书68页)中表示。

呈现沟通:蜡油熔化的规律?小结:固体传热――传导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提问: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观看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同学提出不同的方案。

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看到水的流淌。

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试验(有效方案有很多种,鼓舞小组间选择不同的方案),观看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书68页)上。

呈现沟通:水变热的规律?小结:液体传热――对流。

四、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

引导同学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

观看多媒体课件。

五、了解辐射同学自学19页“辐射”。

六、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分析图(第19页)中热的传递方式,直接看书,同学利用箭头很简洁分析出热传递方式。

去掉箭头,同学有力气自己去表示热传递的过程。

〖板书设计〗2、热的传递固体——传导液体——对流空气——辐射热的传递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受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育连续观看并记录的力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的传递说课稿
《热的传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小学的科学教师***,很高兴有此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热的传递》。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几方面来阐述我自己的观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前后联系
首先,我要介绍的是教材。

《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以冷和热为主要内容。

《热的传递》承接了第一课《冷热与温度》的内容,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热,以及了解了热在冷水和热水中的变化规律后,引出本课内容,得出的结论并为后面《加热和冷却》的展开,起到铺垫左右。

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左右。

本课安排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一,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和拓展内容。

此次说课,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可就是活动一,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勺柄遇热的变化。

此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热的传递方式,是沿着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通过对教材分析,把握教材思路结构和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

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理解热传导的特
点。

3、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的传递的兴趣。

体验通过积
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制定为:能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实验。

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制定为:正确使用酒精灯。

二、说学情
我校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探究大都有兴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的,比较模糊的。

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使用教法:运用自主探究法,按照: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亲历验证过程---总结实
验结论---发现问题---再继续探究的过程,进行教学。

本课使用学法:
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计、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
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为学生提前准备好了:
小勺,杯子、热水、凡士林、黄油、黄豆、火柴、小木棍、蜡烛、酒精灯、铁架台、铁片、铜棒、易拉罐等。

第四、说教学流程
整堂课的教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

”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2,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3,实验操作,观察汇报。

4,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6,巩固应用,拓展评价。

环节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首先,我出示了一把小勺,让部分学生亲自摸了摸勺柄。

接着我把小勺放入热水中,再让这名学生来摸一摸勺柄,使他们感受到勺柄温度的变化。

如此提出问题:为什么把小勺放入热水
中,勺柄也会变热呢?根据问题,学生们会进行猜想,猜想后,学生可能会回答:是热水把热传递到勺柄的。

我随机转入课题,那么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环节二、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1、设计方案
我先出示不同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并填写猜想结果,交流汇报。

然后让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然后让学生们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本环节,体现“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理念,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渗透尊重科学、用实事说话的科学态度。

小结时,知识与方法并重,重知识更重学习方法的积累。

环节三、实验操作,观察汇报。

这一环节,我首先做酒精灯使用的演示,为学生扫除操作验证的障碍,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然后,让同学们阅读一下温馨提示。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不要对着火焰吹气,说话。

用完酒精灯用灯帽盖两次。

3、加热过的物体不要用手拿,以免烫伤。

阅读完毕后,让学生们,根据方案,开始分工合作,进行分组实验填表。

实验完毕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在汇报过程中,可能有的组汇报说:我们组把红豆粘在易拉罐身上,低,中,高不同的位置。

用酒精在易拉罐底加热,发现最下面的黄豆先掉下来了,然后才是中,高的位置的黄豆掉下来。

有的组可能汇报说:我们组在铜棒上粘了几粒黄豆,用酒精灯加热时,发现离酒精灯最近的黄豆先滚掉下来,然后是离它较近的第2粒,第3粒,第4粒,第5粒等。

也有的组可能汇报说,我们组把火柴粘在铁片的上面,用蜡烛加热,看到离蜡烛近的火柴先掉落下来,离蜡烛远的后掉落下来。

这个环节,我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环节四、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我再通过多媒体出示: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环节五,巩固应用,拓展评价。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道巩固题和一道拓展题。

重点在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巩固题:李梅帮妈妈熬粥,她用一把勺子来回的搅动粥,不知不觉中,原本不热的勺柄变热了,她请同学们帮助他解释原因。

拓展题:圆形铁片上,距离圆心远近不等处粘有3根火柴棍,用蜡烛在圆心处加热,请你说说火柴棍掉下来的顺序。

本环节重在巩固,拓展学生探究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介绍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求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热的传递
高温低温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的体验。

始终引导学生去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同时,本课设计中,不论是开课引入、还是新知的探究,以及巩固升华,始终将科学知识建立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科学教学生活化。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