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尺三系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https://img.taocdn.com/s3/m/47117ba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d.png)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鲁班尺〞与“门光尺〞鲁班经载建筑标准〔单元:营造尺〕清人李斗著有工段营造录一书,原载扬州画舫录。
书中讲到曲尺及压白尺法说:区者绳圣,三白九萦,工作大用,日时尺寸,上合天星,是为压白之法。
书中只讲了寸白,且认为压白尺法作为匠者应掌握的一项重要丙容,被喻为“绳墨〞。
由上可见,压白尺法在明清之际是很流行的。
清工段营造录所载曲尺与八字尺文如下:“門制:上楣下閡,摆布為棖,雙日闔,單日扇,有上中下三戶門,及州縣寺觀,庶人房門之別。
開門自外正大門而入次二重,宜屈曲,步數宜單,每步四尺五寸,自屋簷滴水起量至立門處止。
門尺有曲尺、八字尺二法。
單扇棋盤門:大邊以門訣之吉尺寸定長,抹頭、門心板、穿帶、插間梁、拴杆、檻框、餘塞板腰枋,門枕、連檻、橫栓、門簪、走馬板、引條諸件隨之。
古者外門內戶文選注:大門為門,中門為閹,說文雲:半門曰戶;玉篇雲:一屏曰房櫳廂個,巷廄藩溷,眥有耳門,不免間作奇巧,如圓圭、六角、八角、如意寸,每寸准曲尺一寸八分,眥謂門尺,長亦維均,八字:財、病、難、義、官、劫、害、本也。
曲尺十分為寸: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十白也。
又古裝門路用九天元女尺,其長九寸有奇,匠者繩墨,三白九紫,工作大用日時尺寸,上合天星是為壓白之法。
〞与堪舆术有关的建筑标准.在民间广为流行的除了压白尺外还有门光尺.门光尺是古代木工师傅用来量度裁定门户标准的一种用尺。
古人认为按此尺测量确定的门户,将会光庭灿祖,故名.门光尺一尺均分作八寸,每寸上写有说明吉凶意义的文字及其相应的徽纬用语,所以又叫作“八字尺〞还称为“门尺〞, “门公尺〞。
鲁班营造正式和鲁班经中又称为“鲁班尺〞、“鲁班真尺〞,有的书中那么称为“鲁班周尺〞。
鲁班营造正式和鲁班经中关于鲁班尺有如下记载,并附鲁班真尺图。
鲁班营造正式所载:八字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问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
_中国区域年代地层_地质年代_表_和_国际地层表_简介
![_中国区域年代地层_地质年代_表_和_国际地层表_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c56556fb84ae45c3b358c47.png)
!
关于《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 地质年 代) 表》 中有关问题的说明
( 为充分反映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发育 #) 的特色和便于广大地质工作者应用, 《 中国区域年代 地层( 地质年代) 表》 被分解为两个表: 表( 显示海 !) 相地层区的年代地层系统; 表( 显示陆相地层区 ") 的年代地层系统
地层委员会制订了《 关于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 准则》 。该《 准则》 规定, 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只能以其 下界界线层型而不是以单位层型来厘定。在《 国际 地层表》 中, 阶一级单位有正式、 半正式和非正式单 位之分。前者, 其单位的下界已经被国际地层委员 会投票通过并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的全球界 线层型或全球标准地层年龄厘定; 中者, 其单位下界 已经国际地层委员会各有关分会投票, 通过应当采 用并以全球界线层型厘定的阶名, 但尚未经国际地 层委员会投票通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 后 者, 其单位下界尚未经国际地层委员会下属各级组 织投票决定, 但它们具有长期持续应用的传统, 并获 得同行广泛认同 。 现在向全国推荐的《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 代) 表》 , 是一个区域性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 主要是 为适用于中国的地层实际, 并在条件成熟时, 将有些 单位推向国际。这个表中, 除个别单位的下界界线 层型已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为全球对比标准
・ "! ・
成果与方法 !"#$%&%’%()* +(, -%)#.,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 !)
/331 年 5 月
山东国土资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古代囚禁制度探析
![中国古代囚禁制度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9f3d8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0.png)
中国古代囚禁制度探析中国古代囚禁制度探析囚禁古代称为“囚拘”、“囚栓,’、“囚执”、“囚系”等,即把犯人关押在监牢中。
囚禁的对象是诉讼当事人池包括原告和证人从身份上看包括已决犯和未决犯。
囚禁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开始使用之后历朝一直沿用至清末修订法律。
一、囚禁人犯的法律规定囚禁作为强制措施出现最早开始使用于夏、商时期不过当时还没有法律规定,只是限于文献记载。
如《说文》中说少囚系也从人在口中。
秦汉时期,囚禁开始规范化、法律化秦律中有“系狱”和“系作”的制度就是诉讼被提起后就意味着刑事被告人有罪,不论罪之大小都要逮捕系狱在审判结案前还要强制劳动。
同时法律规定不能对犯罪人无限期地囚禁、系作否则官吏要负刑事责任。
至于囚禁的期限厂般不会超过一年的时间。
汉承袭秦制在《九章律》中列有“捕律”的法律规定。
今天,“捕律”的内容已经不得而知,只不过有很多的典籍记载该方面的内容河以佐证汉代囚禁制度的存在。
如《汉书·江充传》记载:“(江充)诣告(赵)太子丹与同产子及王后奸乱交通郡国豪猾,攻剿为奸吏不能禁。
书奏,天子怒,遣使者诏郡发吏卒围赵王宫,收捕太子丹移系魏郡诏狱。
”这个案件基本完整地反映了一起犯罪案件是怎么从起诉到逮捕、乃至到移系诏狱(囚禁)的全部过程。
唐宋时期囚禁制度日臻完善。
唐律规定只对杖罪以上犯罪人实行囚禁囚禁并不适用于一切犯罪人并且规定应当囚禁而不囚禁者,官吏要负刑事责任,即对杖罪犯者不囚禁者处以答刑三十徒罪犯者不囚禁的启吏也要负刑事责任处杖刑六十。
由此可见唐律对囚禁进行了全面的法律规定。
宋代之《宋刑统》对囚禁制度的规定更为具体反映了宋代囚禁措施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具体包括:一是对老人、幼童以及孕妇、身体残疾之人实行散身监禁不加枷。
二是对官吏犯罪后的囚禁,即应议、请、减者犯流罪以上除免官当并囚禁。
公坐流、私罪徒并谓非官当者责保参对。
其九品以上及无官应赎买者犯徒以上若除免官当者肋口禁。
公罪徒并散禁。
但是录事、参军、县令若是分明有赃犯及因喜怒无名行刑致有诉讼,即仰所在长吏禁身甚责。
浅谈中国古代的尺
![浅谈中国古代的尺](https://img.taocdn.com/s3/m/d6ea98e76294dd88d0d26b40.png)
浅谈中国古代的尺在演变中逐渐变长的原因谈到尺,我想,这是我们大家在所熟悉不过的了。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尺都是无所不见的,而它便是一种长度单位。
在这里,我要谈的是中国古代的尺。
要说中国古代的尺,首先得从“度量衡”开始。
度,即长度,由于和生活密切相关,自人类有始就出现了,原始人布指为寸,布掌为尺,舒肘为丈,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才使度量衡第一次在我国最大范围内实现了统一。
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取自然物,如人体、丝毛、谷物等;第二类取人造物,如圭璧、货币等;第三类取自然现象,如乐律、水、金属等。
尺作为度的单位,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都是不同的,在不同地方也有所不同,它都是只能在相对的时期和一定的地域形成统一。
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最早见于商代,传世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
东周尺以相传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佐证,可知一尺长约23厘米左右。
西汉尺今出土有 8支,实测其长度均在23~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
新莽尺根据各方面材料综合分析,每尺长约23.1厘米。
流传至今的东汉尺甚多,仅出土的就有40余支,形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鸟兽纹铜尺;第二,几何纹铜尺;第三,以圆圈为尺星的骨、牙尺。
实测东汉尺长度误差不大,除去因稍残而减短的几支外,其余均在23~24厘米之间,平均长23.4厘米。
汉以后铜质尺明显减少,多被骨、木质尺代替。
这期间尺的形制单一,不饰各种花纹,当是民间实用的器具,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线分度的准确。
尺长略有增长,约在24~24.5厘米之间。
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
根据李淳风《十五等尺》记载,可知南朝每尺约在24.5~25厘米之间;北朝尺度有较大的增长,后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不等。
以所见南北朝时期实物互为佐证,可知南朝尺确短于北朝,尺长约25厘米,南朝后期则增长至30厘米以上。
隋代采用南朝已增长的度量衡量值作为统一的基础,尺长在30厘米左右。
工尺谱
![工尺谱](https://img.taocdn.com/s3/m/cfe0041555270722192ef7ed.png)
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工尺谱简介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
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上。
节奏符号工尺谱入门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工尺谱的历史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等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古建筑常用尺制;建议收藏
![古建筑常用尺制;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639805b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2.png)
古建筑常用尺制;建议收藏中国古建筑的常用尺制,按建筑时代所划分的汉、宋、吴、清等而有所不同。
其中由于汉代建筑历史永久,战乱祸事连绵,缺乏原始遗留历史建筑相关文献等参考依据,致使度量尺制难于说明统一标准,故对汉式方古建筑的尺度,一般多参考早期唐、辽时期尺制或宋代时期的建筑尺制。
而宋式建筑尺制可根据《营造方式》规定,清式建筑尺制可按《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具有江南特色的吴制建筑按《营造法原》规定。
1、汉代参考尺制(1)参考唐代尺制:根据我国古代工作者对唐初长安大明宫麟德殿遗址的考察测算数据如表按该表所述平均为,1营造尺=29.4cm。
将此与两个历史遗留建筑的实测资料进行对比,一是对唐代遗留下来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实测结果,1营造尺在29.5cm左右;二是对佛光寺大殿实测结果为,1营造尺在29.6cm。
于是可以得出,对唐代参考尺寸可平均取为:1营造尺=29.5cm。
(2)参考辽代尺制:根据古建工作者对辽代建筑的五个实物实测资料,如表下表图所示,依其推算,表中平均值为:一营造尺=29.54cm,也就是说辽代营造尺也基本接近早唐营造尺。
2、宋《营造法式》尺制宋式建筑的度量尺制,《营造法式》采用“营造尺”和“材份等级”制两种。
宋“营造尺”是用于丈量房屋长、宽、高等大尺度的丈量尺制,如面阔、进深大小,砖墙高厚尺寸,承台基座宽窄等。
经我国古建工作者对宋代几座的考察,如下表图所示,可以确定,1营造尺=31.20cm。
而“材份等级”制是作为控制建筑规模等级,和丈量木构件规格的一种模数制度,具体内容见下面单独专述。
3、清《工程做法则例》尺制清式建筑的度量尺制,《工程做法则例》采用“营造尺”和“斗口制”两种。
清“营造尺”是用于丈量房屋长、宽、高等大尺度,及小式建筑的大木做法等基础尺制。
根据我国著名学者梁思成教授对曲阜孔庙的勘测资料如下表图,可以得出平均1营造尺=31.95934cm。
另通过对故宫博物院中所珍藏的门光尺进行鉴定,一般都将清营造尺定为:1营造尺=32cm。
古代四大船系的长宽比
![古代四大船系的长宽比](https://img.taocdn.com/s3/m/1aa9946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6.png)
古代四大船系的长宽比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1. 明代福建船系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船系之一,其特点是长宽比大,吃水深,适合远洋航行。
2. 浙系船是浙江地区制造的船只,其特点是船身长而宽,船头狭小,适合在近海地区航行。
3. 沙船是一种具有特色的船只,是中国古代四大船系之一。
它的特点是船身高大,甲板平坦,适合在浅水地区航行。
4. 福船是古代福建制造的船只,也是四大船系之一。
它的特点是体积大而宽,吃水深,适合远洋航行。
总的来说,这四大船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船型、适航性、航行区域等方面。
福建船系和浙系船主要适用于近海航行,而沙船和福船则更适合远洋航行。
长宽比是指船只长度与宽度之间的比值,它对船只的航行性能和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长宽比越大,船只的航行性能和稳定性可能就越好,但同时也需要更大的船体和更多的燃料。
因此,不同船系的长宽比选择是根据当时的技术条件、航行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到相关网站查询或询问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我国书籍制度的产生及演变过程
![我国书籍制度的产生及演变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a3b423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9.png)
我国书籍制度的产生及演化过程一、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进展推动书籍制度的演化生产力的进展水平打算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格外低下,什么经济、文化就根本不存在。
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一些提高,就消灭了甲骨文、契刻等。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这时人们可以将竹、木之类制作成简牍来书写文字,其后又有了缣帛,图书消灭了。
书籍制度是指图书在确定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特定物质形式。
其物质形式由四个因素组成:文字、材料、形态和制作方法。
我国古代的书籍制度,从竹木的简册制度开头,到纸写书的卷轴制度再到印本书的册页制度,演化到今日的计算机网络的非纸质的学问载体,是由生产力的进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展和人民的需求而打算的。
如从简牍到卷轴是由于制造了纸。
再随着印刷术的制造,写本书过渡到了印本书,书籍制度也过渡到了册页制度。
从卷轴到册页并不是一下就完成了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感到卷轴形式有很多不便之处。
如:制作手续简洁、麻烦,制作一部书要经过粘纸、加轴、装裱、系带等各种环节,费时费工。
而且在阅读时需展卷、收卷,很不便利,查阅也很费力。
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图书的内容范围比以前扩大了,数量也增多了。
社会上读书、写书,保藏书籍的风气很盛,说明白社会文化的进展程度。
从敦煌遗书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科技的兴盛。
所藏的宗教文献中,不仅有佛教、道教文献,还有其他宗教文献。
四部典籍,有经、史、子、集方面的文献。
除此之外还有文书、帐册之类的文献。
有印本、写本、拓本、纸本、绢本,有卷轴装、册页装、线装等,说明白制作工艺技术方面的成就。
信息技术的制造,转变了学问载体与传播方式,视听型、机读型的图书越来越多地使用了。
在卷轴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抄写,而册页制度时的生产方式则是印刷,视听型时的生产方式变为缩摄等。
这中间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展和社会对书籍的大量需求,更有科学技术的制造。
中国古代男子朝服中的腰饰
![中国古代男子朝服中的腰饰](https://img.taocdn.com/s3/m/cf03c83be2bd960591c67703.png)
相同,但早期都是用韦,即熟牛皮制做的,后来 施龙和火之二章。
变成用丝织物来代替。因身份等级不同,黻的 4 朝服中的印绶—— —官阶标志
形制、色彩和纹饰均有不同,是体现身份的一
“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的丝带,后来
饰特指腰带及悬挂于腰带之上的各类佩饰。载 期大带的等级差别
入舆服志的腰饰主要有腰带、佩玉、佩韠、印 十分显著,从尺寸、
绶、鱼袋(龟袋)五类。在中国古代朝服中,腰饰 色彩、材料到装饰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对男性来 均有定制,用时视 图 1:明代《中东宫冠服》中所绘大带
说,腰饰几乎是他们身上唯一的饰物,也是“昭 身份而异。
发出的声音舒展悠扬,很远就可以听到,这就 三尺。“颈”、“肩”则指系于革带的蔽膝之上部
像君子的智慧,流被四方,惠泽四野。组玉佩之 的三个系带,颈在中央宽五寸,肩在两旁,与革
价值,此言尽矣。
带皆长二寸。
3 朝服中的佩韠— ——怀念古制
韠上的纹饰也依身份不同而不同。据《礼
韠,是悬挂在下裳正面
记·明堂位》记载:自有虞氏制黻后,夏禹在上
朝服所系腰带通常为两种,一为大带,以 寸;士以练,广二寸。”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子系
布帛制作;一为革带,以皮革为之。这两种腰带 白色熟绢带,加朱红衬里,整条大带都有镶边;
各有用途:大带专用于束腰,革带则用于系佩。 诸侯大带除不加朱红衬里外,余同天子;大夫
贵族随身的佩饰,大都佩挂于革带。
系白色熟绢带,只有大带的下垂部分有镶边;
图 3:定陵出土明万历皇帝黄鞓大碌带 此形制与玉革带相同。在带上缀连二十件嵌珠宝金 饰件,饰件为金托,内用扁金制成缠枝花形,每一饰件中 心镶“祖母绿”一块,四周镶石榴籽红宝石及珍珠。
三尺讲台系国运
![三尺讲台系国运](https://img.taocdn.com/s3/m/c947ecf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d.png)
三尺讲台系国运
三尺讲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它象征着一种精神和理念,即“国家之根在于民”。
三尺讲台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它是一种社会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国家的统治者和社会的领袖,向人民传达着他们的意志和指导。
三尺讲台也是一种文化传统,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勉和努力。
三尺讲台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发展,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
中国古代的尺
![中国古代的尺](https://img.taocdn.com/s3/m/b890f1838762caaedd33d41b.png)
漫談中國古代的尺:中國尺度的演變,自秦漢以來,屢增無減。
秦始皇統天下度量衡時的一尺約等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
經過各朝演變,至明代時增至32厘米,清代甚至出現了長達35.3厘米的尺。
一般的古尺在一端均有小圓孔,用于系絲繩。
有的一面刻紋,有的兩面都刻。
正面多刻單位度標,每一度標,或以短線,或以圓點來標明。
傳世和出土的古尺,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骨尺和象牙尺為最早,分別長16.9和15.8厘米,刻十寸,每寸刻十分,說明我國在三千多年以前,長度記量就採用了先進的十進位製。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洛陽金村東周墓中曾出土過一件銅尺,正背兩面無刻度,僅在一側刻十寸,據實測尺長23.1厘米。
這件銅尺後被美國人福開森購得,福開森在他寫的《得周尺記》中說:“其形如西域所出之木簡,一端有孔,可以系繩,分寸刻於其側,惟第寸有分,其餘寸無之,當五寸之處,並刻交午線。
”此尺後被福開森贈給金陵大學保存。
漢尺出土較多,以種類分,有銅尺、象牙尺、石尺、木尺、骨尺、漆尺、鎏金刻花尺、鐵尺等,甚至還有玉尺。
出土的漢尺中,木尺數量最多,但大多數都殘損不全。
漢承秦製,出土的60余支漢尺長度一般在23到23.7厘米之間。
其中以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銀鐵尺為最精,該尺長23.2厘米,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邊第三寸內為三等分,第五寸內為五等分,第七寸內為七等分,第九寸內為九等分。
東漢尺形製以幾何紋、鳥獸紋為代表,以紋飾分割寸格。
此外還有鎏金銅尺、彩繪骨尺、龍鳳紋銅尺、竹尺、木尺等,其中竹、木尺多出於新疆、甘肅、廣西等地。
1956年3月在長沙東郊東漢墓出土的銅尺,長23厘米;而1957年8月在長沙南門外東漢墓發現的銅尺,則長23.6厘米;1959年9月在浙江紹興西南東漢古墓中又發現一把漢銅尺,只殘留寸格五道,推算該尺長為24.08厘米。
可見同朝代,尺寸的長度也有所不同。
這期間尺的形製都比較簡朴,多以線紋為分、寸刻度,以圓圈為尺星,很少刻有其他紋飾。
中国古代的尺
![中国古代的尺](https://img.taocdn.com/s3/m/b890f1838762caaedd33d41b.png)
漫談中國古代的尺:中國尺度的演變,自秦漢以來,屢增無減。
秦始皇統天下度量衡時的一尺約等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
經過各朝演變,至明代時增至32厘米,清代甚至出現了長達35.3厘米的尺。
一般的古尺在一端均有小圓孔,用于系絲繩。
有的一面刻紋,有的兩面都刻。
正面多刻單位度標,每一度標,或以短線,或以圓點來標明。
傳世和出土的古尺,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骨尺和象牙尺為最早,分別長16.9和15.8厘米,刻十寸,每寸刻十分,說明我國在三千多年以前,長度記量就採用了先進的十進位製。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洛陽金村東周墓中曾出土過一件銅尺,正背兩面無刻度,僅在一側刻十寸,據實測尺長23.1厘米。
這件銅尺後被美國人福開森購得,福開森在他寫的《得周尺記》中說:“其形如西域所出之木簡,一端有孔,可以系繩,分寸刻於其側,惟第寸有分,其餘寸無之,當五寸之處,並刻交午線。
”此尺後被福開森贈給金陵大學保存。
漢尺出土較多,以種類分,有銅尺、象牙尺、石尺、木尺、骨尺、漆尺、鎏金刻花尺、鐵尺等,甚至還有玉尺。
出土的漢尺中,木尺數量最多,但大多數都殘損不全。
漢承秦製,出土的60余支漢尺長度一般在23到23.7厘米之間。
其中以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銀鐵尺為最精,該尺長23.2厘米,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邊第三寸內為三等分,第五寸內為五等分,第七寸內為七等分,第九寸內為九等分。
東漢尺形製以幾何紋、鳥獸紋為代表,以紋飾分割寸格。
此外還有鎏金銅尺、彩繪骨尺、龍鳳紋銅尺、竹尺、木尺等,其中竹、木尺多出於新疆、甘肅、廣西等地。
1956年3月在長沙東郊東漢墓出土的銅尺,長23厘米;而1957年8月在長沙南門外東漢墓發現的銅尺,則長23.6厘米;1959年9月在浙江紹興西南東漢古墓中又發現一把漢銅尺,只殘留寸格五道,推算該尺長為24.08厘米。
可見同朝代,尺寸的長度也有所不同。
這期間尺的形製都比較簡朴,多以線紋為分、寸刻度,以圓圈為尺星,很少刻有其他紋飾。
古今尺寸换算
![古今尺寸换算](https://img.taocdn.com/s3/m/e7f24545a8956bec0975e316.png)
古今尺寸换算:
六尺为步,步百为田每。
(《说文解字》290页下)
九夫为井,三夫为屋,夫百田每,於古为十二顷。
古百步为田每,汉时二百四十步为田每;古千二百田每,则得今五顷。
《汉书·郊汜志》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衣服胸施节旗皆上黑。
数以六为纪。
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史记》237-238页)里:古者300步为里。
(《说文解字注》694页)
里:25家为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说文解字注》694页)
杜预注《左传》云:“方丈为堵,三堵为雉”。
(《后汉书·五》1337页)
长度与面积:
长度换算:
公制(公尺m)市制(尺)英制(英尺)码古制:商尺;周尺;汉尺;北魏尺;唐宋尺;明清尺;
1 3 3.2808 1.0936
公制(公分M)市制(分)英制(英寸)码古制:商尺;周尺;汉尺;北魏尺;唐宋尺;明清尺;
1 3 0.3937
公制(公里M)市制(里)英制(哩) 古制:商尺;周尺;汉尺;北魏尺;唐宋尺;明清尺;
1 2 0.6214
海里公里市里英里
1 1.85
2 3.704 1.15
面积换算:
公顷公亩平方米市亩英亩
1 100 10,000 15 0.0247
平方公里平方米公顷平方里市亩平方英里
1 1,000,000 100 4 1500 0.3861。
中 国 年 代 地 层 表
![中 国 年 代 地 层 表](https://img.taocdn.com/s3/m/fdce2e7e580216fc700afd91.png)
亚阶亚期
煤山亚阶(亚期) 葆青亚阶(亚期) 老山亚阶(亚期) 来宾亚阶(亚期)
代号 年龄(Ma)
阶 统系界 宇
0.01
Qh
Q
2.6
Qp
5.3
N2
N
23.3
N1
Cz
32
E3
56.5
E2 E
65
E1
96
K2
K
137
K1
J3
J2 J
PH
205
J1
Mz
T23
T3
227
T13
T2 T
241
T12
T21
T1
250
上泥盆统 (晚泥盆世)
中泥盆统 (中泥盆世)
下泥盆统 (早泥盆世)
顶志留统 (顶志留世) 上志留统 (晚志留世) 中志留统 (中志留世)
下志留统 (早志留世)
上奥陶统 (晚奥陶世) 中奥陶统 (中奥陶世) 下奥陶统 (早奥陶世)
阶期
逍遥阶(期) 达拉阶(期) 滑石板阶(期) 罗苏阶(期) 德坞阶(期) 大塘阶(期) 岩关阶(期) 邵东阶(期)
Ch Ch
Ch
Ht Ht Pt1
Ar3
3200 3600
Ar2 Ar
Ar1
Ar0
O11
中 国 年 代 地 层 表(三)
宇
界代
宙
பைடு நூலகம்
系纪
统世
阶期
上寒武统 (晚寒武世)
凤山阶(期) 长山阶(期)
崮山阶(期)
显 生 古生界 宇 (古生代) (宙)
寒武系 (寒武纪)
中寒武统 (中寒武世)
张夏阶(期) 徐庄阶(期) 毛庄阶(期) 龙王庙阶(期)
总论─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
![总论─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269286d58fafab069dc027f.png)
總論─中國度量衡的歷史綜述«於:四月 12, 2008, 19:19:52 pm »總論─中國度量衡的歷史綜述:《新編簡明中國度量衡通史》第一章吳慧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計算長度容積重量的事不時發生,由長度還衍生出土地面積的計算,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度量衡畝的問題。
在今天要知道長度、容積、重量、田畝的多少,只要用標準的度量衡器加以實際的度量、測定、清丈就是了,但是在歷史上度量衡器的標準變遷很多,這就不能以古時的尺,石、斤、兩、畝同今時來直接進行對比。
如古時常說男兒七尺之軀,現在人身高五尺多已經不矮,這是古尺短,今尺長所致。
又如漢代壯勞力廩食標準每月原糧三石,數字看似很大.其實所謂一石(小石)只及現在的二市斗,古今人的食量是差不多的。
又如史籍常說“一夫百畝”,即一戶農民兩個勞力耕地百畝,平均每個勞力負擔五十畝.但古時尺較短,畝也較窄,折合今尺今畝不過耕種十四、五畝,同近代北方旱地農民一家三十畝地一頭牛,每人種地十五畝相仿。
還有漢代藥方每味藥用量常有。
一兩以上至幾兩者,殊不知那時的斤重比現時為小,稱藥的更是當時的一種小兩,更有其特殊性。
總之,要進行古今對比,不瞭解古今度量衡的變化是不行的。
這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常識所需,更是研究歷史、探討問題之所需。
如果要研究經濟史,研究各個時期每畝地的糧食產量以及人均糧食佔有量的變化情況,就必須先把歷史上度量衡畝的變遷弄個清清楚楚,否則將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由此可見瞭解中國度量衡歷史的必要性。
特別是在至今這個問題還沒有弄得很清,不少地方歧義很多,爭論很大的情況下,先提出一些較少窒礙而較易被人接受的說法,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應該是值得一試的事。
一、度量衡的起源要瞭解度量衡在歷史上的變遷,還得先從度量衡的起源說起。
度量衡在中國起源很早。
據考古學者的研究,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較熟練地掌握建造房屋、製造陶器等技術,這就存在著一個度量的問題。
最早的度量工具,矩尺還有圓規,在距今六千年前便已產生。
中国古代度制略论论文
![中国古代度制略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7550c3a1c7aa00b52acb13.png)
中国古代度制略论摘要:”度”是中国古代衡量物质长短的标准尺度。
中国古代”度”制对规范商品交换、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权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远古时期,随着生产、交换物品等途径的发展,人们逐渐创造出”尺”等长度计量单位。
商周时期,”度”器及其管理制度已趋完善,中央和地方都有专职官吏,负责度器的颁发、检验和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中央度制一度陷于紊乱。
秦时,商鞅变法,全国又统一了”度制”。
汉代”度制”基本沿袭秦制,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又趋于紊乱。
隋朝时,隋文帝再次统一度制,从此中国度制更加完善。
在此,主要就”度”的概念、”度”的分类、”度”制的演变特征三个问题作简要叙述。
关键词:度制;尺;黍;演变特征一、度的概念从造字法看,”度”字是一个形声字。
许慎于《说文》记载:”从又,庶省声”。
意思是说部首是”又”,声旁依照的是”庶”这个音,而且声旁有所变化。
综上可知,若对”又”的本意一探究竟,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了解”度”的含义。
那么”又”指什么东西?徐铉注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寻,故(度)从手。
”[1]意思是说伸开指头就知道一尺的长度,舒展胳臂就知道一寻有多长。
另外,《段注》云:”寸、尺、咫、寻”皆于手取法,故从”又”[2]。
这就是说,古人原始测量方法是用手和臂来测量长度的,因此从”又”。
换句话说,”度”最初本意就是指用手度量长度。
后来,随着各种测量工具的出现,后人测量长度不再局限于人的身体。
《汉书·律历志》就说:”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刘世儒将”度量衡”分为四组:其中”度制”,即长度。
所以,狭义的”度”是指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器具。
至于土地的面积,可以用长度单位的平方来计算。
例如,我国计算土地面积,亩制向来是用平方步计算,步又用尺来计算,所以想计算各代亩量的面积大小,即可以用该代尺的长度推算出来。
[3]因此,广义来说,度的单位也可用来表示面积。
二、古代长度单位量词分类在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产生了认识社会的需要,而要做到准确认识一样东西,用一个标准去丈量它必不可少,这便是”度”的起源。
中国尺子的发展史
![中国尺子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4ef12f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7.png)
中国尺子的发展史
1. 古代:在南北朝时期,尺子已经出现了,但长度不太固定,单位也不统一。
隋朝沿袭了南朝后期的尺子长度,尺长在30厘米左右。
唐朝的尺子种类繁多,有刻花尺、拨镂牙尺等,其中拨镂牙尺是朝廷赠送给大臣的礼品,制造工艺精湛,色彩艳丽。
唐代的官制沿袭了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来征收布帛之用,每尺长约31.6厘米。
2. 宋代:宋代沿袭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来征收布帛之用。
据《律吕精义》记载,明尺分为三种:钞尺(裁衣尺),长34厘米;曲尺(营造尺),长32厘米;宝源局铜尺(量地尺),长32.6厘米。
传世的嘉靖牙尺长32厘米,应该是明朝官定的标准尺度。
3. 明代:根据朱载堉《律吕精义》的记载,明代的营造尺分为三种:钞尺、曲尺和宝源局铜尺。
钞尺长34厘米,曲尺(营造尺)长32厘米,宝源局铜尺(量地尺)长32.6厘米。
4. 清代:清代的营造尺长32厘米。
清代的裁衣尺和量地尺分别为长3
5.55厘米和32.6厘米。
5. 现今:现代的尺子已经标准化,通常长30厘米,也有20厘米、15厘米等不同长度的尺子。
中国古代长度单位
![中国古代长度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9b6805b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e.png)
中国古代长度单位古代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
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一、古代的长度单位,都以黍为准。
1、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
《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2、寻:1寻=8尺=1米6,与"步"接近。
"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3、仞:又写作“轫”。
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4、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
6、庹tuǒ: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1庹≈5市尺。
7、墨:也等于5尺。
1墨=1庹8、步:1步=1寻=2跬,一步: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
9、常:"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10、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
有定制,为古八尺。
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
1轨=1.8米。
11、引:1引=1.8米12、稚:长三丈、高一丈为"稚"。
13、匹:四丈。
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即“二丈”。
14、舍:三十里。
远古一里等于500米的考证
![远古一里等于500米的考证](https://img.taocdn.com/s3/m/613deb8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9.png)
远古一里等于500米的考证远古一里等于 500米的考证远古时候,即大禹治水之时,一里等于现代计量单位多少米,是破解《山海经》山经26条路线440多座山的定点位置的关键因素之一。
必须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其他问题才有探讨的基础。
于是,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探讨这个问题。
我阅读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历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等,发现人们对长度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名称很多。
虽然各个朝代的制度不一样,但从远古到现在,“里”这个单位是一直存在的。
如《春秋?谷梁传》记载: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大意是说,在周代的井田制度下,正方形的一里,四边都是三百步,叫井田。
一井田就是九百亩,其中十分一属于公家。
这是我们所能找到的,关于“里”的早期记载。
我相信一里的长度为三百步是远古传下来的。
为什么说“里”是远古传下来的长度单位呢?这个问题留在后面分析,先说说“步”是什么?一步有多长?《汉书?食货志上》说: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升,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大意是说,每一亩的边长为一百步。
一个农夫耕种地的面积是一百亩。
井田制的正方一里,为九个农夫耕种地的面积,即九百亩。
因此,一步有六尺。
那么,一尺有多长?古尺在中国各地都有出土,收藏在各地的博物馆。
比如:商朝的古尺,有一把殷墟出土的骨尺,长16.93厘米。
现由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
战国及秦代的,有洛阳金村出土的铜尺,长23.1厘米。
西汉的古尺,有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王妻窦绾出土的错金铁尺,长23.2厘米;有1957年甘肃酒泉汉墓出土的铜尺,长23.1厘米。
东汉的古尺,有1956长沙雷家嘴东汉墓出土的铜尺,长23.39厘米。
魏(三国时代),有1972年甘肃嘉峪关三国魏墓出土的骨尺二件,长23.8厘米。
唐代,有日本正仓院所收藏的唐尺26支,长度从29.4到31.7厘米,平均29.75厘米。
还有1976年西安郭家滩78号唐墓出土的尺,长30.09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尺三系:木工尺、衣工尺、市尺
古代工匠手里的“一尺”
“二尺”“三尺”“五尺”“丈
尺(折尺)”都是以木径尺
的一尺为单位。
历代木径
尺31.66cm,历代五尺
158.3cm,清代营造尺
32cm,清代五尺160cm。
至于35cm的那是清代裁
衣尺(布锦尺),不是木径
尺。
清代之前裁衣尺
35.5cm左右,清代规范调
整为35cm。
裁衣尺是衣工
专用尺,古代衣工先用木
径尺丈量人的身高肩宽臂
长,再用长于木径尺的裁
衣尺下料裁剪,正好加出
缝头余料。
所以说裁缝同
时用两种尺子。
即木径尺是中国古代所有
工匠使用的基本刻度尺,
中国米尺。
市尺是官家为了避免市场
交友过程中,比如卖家用
木径尺而与买家拿布锦
尺,因尺度长度问题发生
纠纷,所折中取度发明的
尺子,所以成为官尺。
即官尺就是“市尺”,清代市尺33cm,民国至新中国市尺33.3cm,且历代度量衡尺度调整,都是调整了官尺,而不是调整了木径尺。
《中国度量衡史》记载:木径尺自鲁班一变之后,一直沿用至今,二千多年来未曾发生变化。
应古代没有卷尺,只有准绳,准绳之柔性绳索有微小误差,所以工匠们又发明的五尺长的尺子(五十寸)“木径尺五尺”和可以折叠的“木径尺丈尺”。
与其同时出现的还有“市尺五尺”和卖布的用的“布帛尺五尺”。
即三尺、五尺也各有三种。
关于鲁班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历代《鲁班经》记载:木径尺一尺四寸四分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