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1、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创立:由春秋末年鲁国的孔子创立,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两部分,“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的理解和体贴别人,社会上每个人都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有利于社会和谐。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在教育上,创办私学和提倡有教无类,有利于教育普及和公平;主张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并提出“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

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著有《孟子》。

破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正统: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注意:《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孔子语录的书籍,不是孔子编订,但可以了解孔子思想。

2、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1)背景:①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表现为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②政治上:各国实行变法,竞相改革,以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度;

③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各种问题发表各自的不同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2)出现:战国时期

(4)影响:诸子百家互相争论、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