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黄曲霉素与肝癌的关系
黄曲霉毒素为Ⅰ类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为Ⅰ类致癌物
一、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与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为剧毒物质,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可能引起肝癌的风险,黄曲霉毒素被世卫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Ⅰ类致癌物,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能力强75倍。
二、黄曲霉菌毒素无处不在
黄曲霉素普遍存在于土壤、粮食、动植物、坚果中,最容易污染的是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稻米等粮油产品。
三、黄曲霉菌毒素耐高温不易杀灭
被黄曲霉菌毒素污染的食物,不易清洗干净且煮沸无法杀灭,黄曲霉菌毒素280℃以上的高温才能杀灭,发霉的食物就不要食用了。
尽量将粮油储存在干燥、通风、凉爽之处,避免放在湿热的地方,防止黄曲霉菌等污染。
四、多食用新鲜食物
新鲜的绿叶蔬菜含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够阻止黄曲霉素吸收,有效降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
吃多少,买多少,烹饪多少,尽量不留剩饭菜。
另外,不要买小作坊生产的粮油,尤其是花生油。
(整理)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
黄曲霉素致癌作用机制及预防概念:化学致癌作用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
具有这种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原理:化学致癌作用机制分为3个阶段:1.引发阶段:启动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亲电子剂)与 DNA作用,导致体引发阶段。
2.促长阶段: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
3.进展阶段:进展阶段是从促长阶段产生的细胞群(癌前病变、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进展阶段。
例子:黄曲霉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作用,对于人类和动物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
人类健康受黄曲霉素的危害主要是由于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各种坚果,特别在花生、大豆、杏仁和核桃等植物产品中。
黄曲霉素1993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目前已经确定黄曲霉素结构有18种,其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主要分子形式含B1、B2、G1、G2,M1、M2等,其中M1、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主要是产品收获后在储存、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原料携带就会致使加工后的食品含有黄曲霉,给人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或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动物摄入后造成同样的危害,再链接到人类。
致癌的物质可分为启动剂和促进剂,某些物质兼具二者的作用。
黄曲霉素中AFB,、AFG,和AF、M,属于促进剂范畴,其致癌的主要是基因水平的作用。
AFB 可通过与DNA的共价结合抑制DNA的甲基化,从而改变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并导致癌基因的激活。
黄曲霉素相关肝癌中抑癌基因P的高频突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外显子7中密码子249由AGG转化为AGT,突变率约为20%之50%。
黄曲霉素主要以形成加合物的方式造成DNA损伤,并进一步导致肝癌的发生。
预防黄曲毒素的滋生和污染有多种途径,拿出口杏仁来说,在加工挑选之前,首先必须要保证水分含量在安全水8%以下,水分含量越低越好,才能保证不被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肝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肝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导致肝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肝癌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疾病根据调查目前还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那么导致肝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水源污染:
饮用水质的严重污染,是肝癌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尤其是污染的沟水,其次为河水,井水最低。
故在没有自来水设施的乡村,应提倡饮用井水。
2、黄曲霉毒素(AFT):
以黄曲霉素B为最重要的致癌物质。
适宜于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中生长繁殖,尤其是夏季的霉变食物及谷物、饲料等,最易被黄曲霉菌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长期食用含此毒素的食物可诱发肝癌。
3、病毒性肝炎:
主要是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乙肝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2~100倍;在肝癌的高发地区,约20%的人可能是乙型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4、基因突变:
还有人认为,环境中的突变原和病毒作用激发肝细胞分裂反应途径的活化,引起细胞的点突变和基因易位,是加速癌细胞增殖的可能因素。
5、化学致癌物质:
能引起肝癌的化学物质以N-亚硝基化合物为主,如亚硝胺和亚硝酰胺等。
此外,农药、酒精、黄樟素等亦均能诱发肝癌。
6、免疫状态:
有人认为肝癌患者血浆中含有一种封闭因子,能抑制细胞免疫并保护肝癌细胞不受免疫细胞杀伤。
研究已证明,甲胎蛋白(AFP)就能抑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7、繁杂因素:
营养过剩(大量营养素)或营养缺乏(如维生素A、B1缺乏)、血色病、寄生虫感染及遗传等,也是诱发肝癌的危险因素。
原文链接:/ga/2012/1122/27709.html。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黄曲毒素(aflatoxin),也称作黄曲霉素,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大米、豆类、花生等,是目前为止最强的致癌物质。
加热至280℃以上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其结构。
黄曲毒素主要有B1、B2、G1与G2等4种,又以B1的毒性最强。
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毒素。
黄曲毒素与肝癌有密切关系,还会引起组织失血、厌食等症状。
1960年在英国发生了因喂食黄曲毒素花生粕而导致大批火鸡暴毙事件。
警惕黄曲毒素的危害,要注意剔除霉变的食物颗粒,还可采用以水淘洗的办法进一步净化易沾染的食物中的霉菌。
当然,用高温烧、炸至280℃以上也可以达到分解毒素和去除污染的效果。
基本简介黄曲毒素(aflatoxin),也称作黄曲霉素,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大米、豆类、花生等,是目前为止最强的致癌物质[1]。
加热至280℃以上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其结构。
黄曲毒素主要有B1、B2、G1与G2等4种,又以B1的毒性最强。
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毒素。
黄曲毒素与肝癌有密切关系,还会引起组织失血、厌食等症状。
1960年在英国发生了因喂食黄曲毒素花生粕而导致大批火鸡暴毙事件。
警惕黄曲毒素的危害,要注意剔除霉变的食物颗粒,还可采用以水淘洗的办法进一步净化易沾染的食物中的霉菌。
当然,用高温烧、炸至2 80℃以上也可以达到分解毒素和去除污染的效果。
黄曲毒素(aflatoxin),也称作黄曲霉素,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大米、豆类、花生等,是目前为止最强的致癌物质[1]。
加热至280℃以上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其结构。
黄曲毒素主要有B1、B2、G1与G2等4种,又以B1的毒性最强。
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毒素。
关于肝癌的思考题
关于肝癌的思考题引言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高发率和高致死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了解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于预防和控制肝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肝癌展开思考,探讨相关问题。
1. 肝癌的病因是什么?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感染可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引起脂肪变性、纤维化和坏死等改变,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黄曲霉素中毒: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有毒物质,长期摄入含黄曲霉素食物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含量超过正常范围,长期存在脂肪肝可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性疾病如Wilms瘤(WT1)基因突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基因等与患肝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2. 肝癌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在了解了肝癌的病因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基因突变:在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饮酒、黄曲霉素中毒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一些关键基因(如TP53、CTNNB1等)发生突变,使正常细胞逐渐转变为恶性细胞。
•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细胞恶化和增殖的重要因素。
比如,染色体缺失、易位和多倍化等异常可以促进恶性细胞的形成。
•炎症反应:慢性肝炎引起的持续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肝组织损伤和修复,增加癌变的风险。
•血管生成:肝癌发展过程中,恶性细胞会通过血管生成途径获取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促进肿瘤生长和扩散。
3. 肝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有哪些?早期诊断对于治疗肝癌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早期诊断方法:•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低成本且可重复检查的方法,对于早期肝癌和肝脏结构异常有较高敏感性。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精确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判断肿瘤大小、位置和浸润程度等。
•MRI检查:MRI检查在观察软组织方面具有优势,对于一些CT难以识别的小型肿瘤有更高的敏感性。
肝癌的形成原因
肝癌的形成原因肝癌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肝癌的形成对我们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谈到肝癌的形成原因,权威教授指出,肝癌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并且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此我们需要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肝癌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乙肝的三部曲,乙肝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向肝硬化、肝癌方向发展。
肝硬化和肝癌是如何形成的?广东省肝病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指出,肝癌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肝癌的形成原因一、病毒性肝炎原因导致的肝癌的形成:多半是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乙肝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原发性肝癌的患病率要比正常人高出2~100倍;在肝癌的高发地方,约20%的人可能是乙型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肝癌的形成原因二、免疫状况原因导致的肝癌的形成:有人觉着肝癌病人血浆中含有一种封闭因子,能遏制细胞免疫并保护肝恶性肿瘤不受免疫细胞杀伤。
研究证实,甲胎蛋白(AFP)能够抑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肝癌的形成原因三、黄曲霉毒素(AFT)原因导致的肝癌的形成:以黄曲霉素B为最重要的致癌物体。
适合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中生长和繁殖,特别是夏季的霉变食物及谷物、饲料等,最容易被黄曲霉菌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长期食用含此毒素的食物可引发肝癌。
肝癌的形成原因四、化学致癌物体原因导致的肝癌的形成:能诱发肝癌的化学物体以N-亚硝基化合物为主,如亚硝胺和亚硝酰胺等。
除此之外,农药、酒精、黄樟素等都能诱发肝癌。
肝癌的形成原因五、水源污染原因导致的肝癌的形成:饮用水质的严重污染,是肝癌产生的重要诱因之一,特别是污染的沟水,再者为河水,井水最低。
因此在没有自来水设施的乡村,应倡导饮用井水。
肝癌的形成原因有哪些?综上我们知道肝癌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定期的检查,。
致癌物—黄曲霉素!高温杀不灭
致癌物—黄曲霉素!高温杀不灭有些人觉得食物发霉了,只要切掉发霉的部分就行了,没必要全扔了。
殊不知,病从口入!你吃进嘴里的,可能还有致癌物——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致癌有毒!黄曲霉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强。
致癌!它还是我们所知的化学致癌剂。
长期接触浓度高的黄曲霉素是肝癌的主要诱发因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
最让人无奈的是这种剧毒致癌物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食物里都藏着黄曲霉素!1. 久泡的木耳木耳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纤维素,本身是没有毒素的。
久泡后,可能会变质,产生类似的生物毒素,或者滋生细菌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2. 没洗干净的筷子筷子本身并不会长黄曲霉菌,但我们平时使用筷子来吃花生、玉米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时,容易在筷子缝里留下淀粉,一来二去霉变了,黄曲霉菌就藏在里面了。
所以,大家吃完饭一定要把筷子洗干净!3. 没洗干净的砧板砧板本身也并不会长黄曲霉菌,但如果砧板没有及时清洗干净,上面残留的食物残渣和水分就会成为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
很多家庭都用木质砧板,上面的裂痕更是微生物的庇护所。
正确使用砧板:定期对砧板进行彻底清洗;用完之后清洗干净,擦干,放在通风干燥处。
如果你家砧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霉斑,蓝蓝绿绿一团一团,最好换一块新的。
4. 发苦的坚果如果吃到变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时吐掉并且漱口。
因为瓜子等坚果的苦味正是来自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素,经常摄入会增加患肝癌风险。
5. 变质的大米别以为大米做熟了就能放松警惕,变质的大米是最容易产生黄曲霉素的!6. 发霉的花生、玉米黄曲霉素在发霉的食物里,特别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里,比如花生、玉米等。
淀粉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会滋生诱发肝癌的黄曲霉菌,从而产生诱发肝癌的黄曲霉素。
我们常吃的大米、小米、豆类,尤其是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下,一旦霉变,黄曲霉菌也会激增。
7. 小作坊自榨油一些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等在储存过程中如果发霉,榨得的油中可能带入黄曲霉素。
【养生食物禁忌】黄曲霉毒素B1一级致癌物,这些食物里就“藏”着它【精品文档】
黄曲霉毒素B1一级致癌物,这些食物里就“藏”着它
文章导读
黄曲霉毒素B1,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钾的10倍,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
1毫克黄曲霉素,就是致癌剂量。
如果一个体重 70公斤的正常人,只需要摄入20毫克黄曲霉素就会死亡。
如此可怕的这种剧毒致癌物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到底存在于哪里?又该如何杀死它?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提高您对黄曲霉素的认知和重视。
日常生活中,黄曲霉素到底存在于哪里?
黄曲霉素在湿热地方出现机率最高,可诱发肝癌、胃癌,肠癌等疾病。
由于厨房环境相对潮湿,加上油污中内含油脂,油脂作为有机物为细菌的分解提供了食物。
烟机内部潮热油,加速了细菌的生长,可产生黄曲霉素等多种病菌。
具体藏在厨房的哪些地方?我们一起看看吧!
○发霉的食物
黄曲霉素最喜欢藏在发霉的食物里,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花生、玉米、豆类等食物。
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会滋生导致肝癌的黄曲霉毒素。
如果有一颗花生霉变,整包花生都要扔掉。
黄曲霉菌是以孢子形式传播的,食物极易牵连霉变。
因此,建议大家每次少买点,不要“存”,以免霉变;家里有食物残渣的边边角角,也要清洗干净。
食物发霉后最好选择扔掉,不要想着二次食用给家禽家畜,以防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吸收。
黄曲霉毒素致肝癌机制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致肝癌机制研究进展
徐明辉;秦雪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030)006
【摘要】黄曲霉毒素B1(AFB1)广泛分布在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中,是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天然污染物,AFB1的长期暴露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现就AFB1代谢过程、AFB1致肝癌机制(包括AFB1引起基因变化、与HBV协同致癌作用、宿主对AFB1的易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3页(P574-575,578)
【作者】徐明辉;秦雪
【作者单位】530021,南宁,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实验部;530021,南宁,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实验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R730.2
【相关文献】
1.山仙颗粒对单剂量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影响的实验研究 [J], 王希胜;王院春
2.广西肝癌高发区黄曲霉毒素B1与乙肝病毒的协同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陈可和
3.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在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过程中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J], 侯华新;黎丹戎;涂文升;陈艳华;黎远冬
4.黄曲霉毒素B1代谢及致肝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林怡;黎乐群;彭涛
5.黄曲霉毒素B1在奶牛体内的代谢及转化为乳中黄曲霉毒素M1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王丽;刘文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曲霉毒素导致中国肝癌患者增多
黄曲霉毒素导致中国肝癌患者增多研究报告显示,高乙肝流行率以及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很大程度的不可控,正是导致中国等地区的乙肝患者更容易发展成肝癌的原因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不仅将蒙牛卷入可能致癌的漩涡,更揭开了中国食品产业链条中,存在使用发霉原料现象的冰山一角。
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国内生产的食品、日用消费品、工业生产资料等17类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其中液态乳和食用油均存在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问题。
相关研究显示,黄曲霉素的肆虐,将令乙肝患者更容易转为肝癌,这让原本就是乙肝大国的中国,也是肝癌大国。
全世界每年约62万新发肝癌患者中,约有34万在中国。
2010年6月,美国匹兹堡大学环境与职业健康学院的Yan Liu、Felicia Wu在美国《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的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新增的肝癌患者大约有55万至60万人,其中2.5万人至15万人的病情最终发展成为肝癌,可能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有关。
这些人群主要分布在南洲、东南亚和中国,当地的高乙肝流行率以及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很大程度的不可控,正是导致这些地区的乙肝患者更容易发展成肝癌的原因。
这篇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全球来说,黄曲霉毒素可能在4.6%至28.2%的肝癌病例中,起到了致病作用,而南亚和中国则是关键区域。
另一篇发表于2008年的研究报告则指出,通过与一种被称为P450的肝脏酶的结合,黄曲霉毒素被代谢成某种活性氧物质,这种物质可能会与患者蛋白质或DNA发生不同的毒理反应,大大提高肝癌的患病风险。
一些国外研究人员也曾在中国的高肝癌流行地区调查肝癌与黄曲霉毒素之间的关系。
2001年,一份研究针对中国广西自治区扶绥县肝癌高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这份发表在《癌症的流行病学、生物标记和预防》(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上的研究指出,在当地,乙肝的流行以及膳食中不断摄入的黄曲霉毒素是肝癌高发的关键因素。
黄曲霉素:再少也不能吃
黄曲霉素:再少也不能吃作为真菌毒素中最有名的一种,黄曲霉素M1在2011年底进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
而2011年,也正好是黄曲霉素被发现的第50个年头。
“火鸡X病”一直到20世纪后半叶,人类才有了足够的科学工具去揭开由真菌引起的中毒之谜。
1960年,英格兰伦敦附近的养殖场爆发了大规模的火鸡死亡事件。
这些死亡的火鸡往往有很奇特的姿势,它们的头和脚都扭曲地向后伸展。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这些火鸡中毒却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这种疾病被命名为“火鸡X病(Turkey X disease)”。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又一起火鸡死亡事件在英国西部的柴郡爆发了,死亡的火鸡出现了“火鸡X病”的症状。
这一次,调查人员终于找到了伦敦和柴郡这两次“火鸡X病” z爆发的唯一共同点:爆发疫病的农场都使用了来自巴西的花生作为饲料原料。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实验室里,如果用这些巴西花生喂养一天大的鸭子,这些鸭子也会出现“火鸡X病”的症状。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实验,最终确认了“火鸡X病”的元凶:一种名为黄曲霉菌的真菌,而这种真菌分泌的某种代谢物质可以让禽类中毒。
文_拟南芥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对液体乳制产品的检查结果。
其中,蒙牛乳业公司的一个批次的产品被查出黄曲霉素M1超标140%。
作为真菌毒素中最有名的一种,黄曲霉素M1在2011年底进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
而2011年,也正好是黄曲霉素被发现的第50个年头。
长期低量摄入也十分危险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
当繁殖期到来的时候,黄曲霉通过孢子在空气中传播,遇到合适的宿主就开始生长,并且产生黄曲霉素。
花生、棉籽、稻米都是黄曲霉喜爱的宿主。
如果动物和人吃了长了黄曲霉的食物,就很有可能摄入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其中,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素B1。
如果一次摄入大量的黄曲霉素,会出现急性的中毒症状。
在对兔子的实验中,黄曲霉素B1的毒性比氰化钾强十倍,可以对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造成很大的损害,中毒者有可能因为肝脏衰竭和尿毒症死亡。
改掉这4个坏习惯,肝癌会绕着你走
改掉这4个坏习惯,肝癌会绕着你走发布时间:2022-12-28T06:07:08.49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7期作者:张丽萍[导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癌症”就像被释放出的邪恶精灵一般出现在我们身边张丽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慢病随访科广东深圳 518112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癌症”就像被释放出的邪恶精灵一般出现在我们身边,不仅是中年人受到癌症的折磨,部分青年人群体也难逃癌症的侵袭。
在众多癌症种类中,肝癌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并且发病率持续走高,很多患者都是病情发展到晚期才确诊,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肝癌的死亡率也较高。
之所以肝癌在晚期才会被察觉是因为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所以患者在罹患肝癌后并不会出现强烈的疼痛反应。
本文就对肝癌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什么是肝癌?肝癌在临床上被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
发生率最高的是原发性肝癌,也是人们常说的肝癌。
有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发生肝癌的患者有63万左右,在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中,肝癌的发病率排第五。
肝癌的死亡率也较高,全球每年因肝癌死亡的患者高达60万。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的发生率也较高,目前我国患肝癌的人数已经占到全球患肝癌人数的55%,并且肝癌死亡患者数量仅低于肺癌死亡患者数量,为死亡率第二的恶性肿瘤,由此可见肝癌正在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二、肝癌形成的原因肝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形成因素包括黄曲霉素、饮水污染、某些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因素以及嗜酒等。
目前,肝癌、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有相关研究显示,我国肝硬化患者中,有20%的患者都曾经有过肝炎病史,其中有56%的患者都存在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并且有50%左右的患者都有可能发展为肝癌。
而在我国肝癌高发的地区,有26%的患者可能是乙肝、丙肝携带者。
因此,肝癌的发生于肝炎、肝硬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三、得了肝癌的表现有哪些?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上没有典型性,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待明显症状出现时,说明肿瘤已经较大,通常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整理)食用霉变食物可诱发肝癌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食用霉变食物可诱发肝癌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肝癌的高发区,如江苏的启东、广西的扶绥,研究人员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的主要口粮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严重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研究者另外发现,如果检测尿液中或者血清中黄曲霉毒素加合物水平可以发现,黄曲霉毒素的水平和肝癌发病有显著正相关性,也就是说黄曲霉毒素的水平越高,则肝癌的发病率也就越高,而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发霉的食物中。
我国科学工作者针对这一调查做了相关实验,用霉变的花生、玉米饲喂大鼠,实验结果是成功诱发了大鼠的肝癌,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霉变食物可诱发肝癌这一结论,黄曲霉毒素可以污染人们经常食用的玉米、大豆、花生等,若长期食用含此毒素的食物则发生肝癌的危险会大大增加。
黄曲霉毒素可在粮食收割、储存和加工过程等多个环节对其造成污染,因此,应加强这些环节的管理,如储存的环境应该干燥、通风,储存时间不宜过长等,若是发现有黄曲霉毒素污染或食物发生霉变,则不可食用。
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
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
陆东东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年(卷),期】2001(011)002
【摘要】本文综述黄曲霉毒素与肝癌的关系,黄曲霉毒素暴露与p53基因突变一致,AFB1解毒酶变异、AFB1加成物、p53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有关。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latoxin and primary liver canc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osure to aflatoxin is consistent with p53 gene mutation. The variation of AFB1 detoxicate enzyme,AFB1 adduct and p53 gene mutation are conelated with occurrence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总页数】2页(P184-185)
【作者】陆东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肝癌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R730.231
【相关文献】
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黄曲霉毒素水平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J], 陆东东
2.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研究现况 [J], 翟红艳;黄天壬
3.配比多级暴露水平分析黄曲霉毒素加合物与肝癌关系的病例对… [J], 董传辉;陈
公超
4.黄曲霉毒素与人肝癌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J], 钱耕荪
5.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J], 陆培新;张启南;王金兵;吴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11
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研究现况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学号: *********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关系研究现况人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慢性暴露于 AFB1与肝癌发生有明显的关系。
此后又被大量的动物试验所证实 ,因此国际癌症研究组织和毒理学机构将其定为致癌物。
近 30年来 ,人们一直在探讨 AFB1暴露与人类 HCC的关系。
以往由于缺乏能反映人体对 AFT暴露、代谢、解毒及 DNA修复的分子标志物 ,使AFB1暴露与 HCC关系长期难以定论 ,但是随着AFB1体内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AFB1暴露与 HCC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一、 AFT概述及其在人体内代谢过程AFT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 ,为迄今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 ,其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双香豆素 ,根据其细微结构的不同可分为 B1、 B2、 G1、 G2、 M1、M2等多种 ,其中 AFB1毒性最强 ,且具有强烈致癌性 ,主要诱发肝癌。
AFB1广泛存在于粮油食品中 ,一般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食品污染严重 ,尤其花生、花生油和玉米污染最为严重。
AFB1对食物和食物原料的污染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且加热到 200℃才能完全被破坏。
在东南亚、印度、美国和我国南方 (广西扶绥县、江苏启东市等 )都有很多肝病高区 ,因为这些地区潮湿的气候条件适宜于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 ,食物中 AFB1的含量高长期暴露是普遍存在的。
AFB1其本身并不致癌 ,体内的生物活化过程是其致癌的必要条件 ,AFB1进入人体后经细胞色素 P450 (CYP450)一部分生成AFM1、 AFP1。
经尿中或乳汁中排泄掉 ,另一部分代谢活化生成 exo - AFB1 - 8 - 9环氧化物 (AFBX) , AFBX与DNA结合形成 AFB1 - N7 - GUN,此加合物代表了 AFB1致基因毒性的前体。
AFB1 - N7 - G UN加合物通常只有 8h的半衰期 ,故尿中 AFB1 - N7 - G UN检测被认为近期 AFB1暴露的生物标志物 , AFBX除形成 DNA加合物外 ,还通过与谷胱甘肽转硫酶 ( GSH )结合作用形成 AFB1 - 硫醇尿酸 (AFB1 -NAC) ,或者通过水解作用生成 AFB1 - alb加合物 ,两者都被认为 AFB1暴露的生物标志物。
黄曲霉素与肝癌的关系
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地坛医院陈京龙原发性肝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1 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死亡率很高,并且近几十年来全世界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肝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饮用水藻类毒素污染、长期饮酒、其它化学致癌物等因素有关。
在中国,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而丙型肝炎病毒、饮酒及饮用水藻类毒素污染等也受到一定重视,上述因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可能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黄曲霉毒素,英文名称Aflatoxins,缩写AFT,它是由产毒的黄曲霉菌与寄生曲霉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真菌主要滋生在世界各地的玉米、花生、稻米和小麦等谷物中,故人们很容易暴露于黄曲霉毒素,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很多食物容易被这些霉菌侵袭而污染AFT。
早在1960年英国发生了火鸡事件,从发霉的花生饼中分离出了黄曲霉菌及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
1961年有研究发现用污染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喂养的大鼠3O周后发生了原发性肝癌,从此之后黄曲霉毒素引起了全球的重视。
在中国尤其是肝癌高发区,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黄曲霉毒素致癌的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黄曲霉毒索的普遍污染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已得到了广泛承认。
在2004年的1~6月份,肯尼亚东部地区曾报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那是由于干旱造成玉米欠收.使玉米极易感染霉菌,同时因粮食短缺,当地居民把玉米储存在潮湿的家中,使粮食容易被霉菌感染,事件过程中,317人因肝脏衰竭而就诊,125人死亡,其早期症状为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及低热症状,可伴有呕吐、腹痛,通过分析玉米等样本,发现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浓度高达4400ppb,如此高的黄曲霉毒素浓度引起了少见的急性中毒事件,这起事件排除了病毒性肝病,考虑是黄曲霉毒素中毒引起,说明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可引起严重的肝损伤。
另有研究提示,长期低水平接触黄曲霉毒素,特别是AFB1,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及营养不良。
黄曲霉素诱发肝癌盘点容易致肝癌食物
黄曲霉素诱发肝癌盘点容易致肝癌食物引言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度的发病率和恶性程度。
而黄曲霉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真菌毒素,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肝癌诱发因素。
本文将对容易致肝癌的食物进行盘点,并分析其中的科学依据。
1. 黄曲霉素的简介黄曲霉素(Aflatoxin)是一种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存在于生长在农产品和食物中的霉菌。
黄曲霉属真菌包括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它们常常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如储存不当的粮食、豆类和坚果中。
黄曲霉素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和破坏性,长期摄入过量的黄曲霉素可能增加患上肝癌的风险。
2. 容易致肝癌的食物列表2.1 被污染的粮食粮食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但如果储存或处理不当,容易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受污染的玉米、小麦、大米等粮食中可能存在黄曲霉素,长期摄入这些受污染的粮食可能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2.2 不新鲜的坚果坚果是一种常见的零食,但如果保存不当或过期食用,容易受到黄曲霉素的污染。
尤其是杏仁、核桃、花生等坚果,如果存放在潮湿环境中,很容易发生霉变,导致黄曲霉素的产生。
因此,选择新鲜的坚果,并储存在干燥清洁的容器中可以减少黄曲霉素的摄入。
2.3 未经煮熟的豆类制品豆类是世界各地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未经煮熟的豆类制品容易受到黄曲霉素的污染。
例如黄豆、绿豆、红豆等,在发芽或煮熟之前,如果存放不当或者种植过程中受到霉菌的感染,可能产生黄曲霉素。
因此,在食用豆类制品前,必须确保豆类已经经过充分的加热处理。
2.4 非法添加的食品在一些不正规的生产环节中,不法商家为了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保质期,可能会非法添加黄曲霉素。
这种做法违反食品安全规定,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因此,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避免购买未经认证的产品。
3. 预防黄曲霉素肝癌的措施3.1 合理储存食品为了避免食品受到黄曲霉素的污染,储存食品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将食物放置在干燥、清洁、通风的地方;•避免食物受潮,最好使用密封的容器进行储存;•定期检查食物是否有变质迹象,如异味、发霉等;•避免长时间保存过期食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毒素与肝癌
地坛医院陈京龙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1 1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死亡率很高,并且近几十年来全世界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肝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饮用水藻类毒素污染、长期饮酒、其它化学致癌物等因素有关。
在中国,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而丙型肝炎病毒、饮酒及饮用水藻类毒素污染等也受到一定重视,上述因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可能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黄曲霉毒素,英文名称 Aflatoxins,缩写 AFT,它是由产毒的黄曲霉菌与寄生曲霉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真菌主要滋生在世界各地的玉米、花生、稻米和小麦等谷物中,故人们很容易暴露于黄曲霉毒素,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很多食物容易被这些霉菌侵袭而污染 AFT。
早在1960年英国发生了火鸡事件,从发霉的花生饼中分离出了黄曲霉菌及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
1961年有研究发现用污染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喂养的大鼠3O周后发生了原发性肝癌,从此之后黄曲霉毒素引起了全球的重视。
在中国尤其是肝癌高发区,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黄曲霉毒素致癌的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黄曲霉毒索的普遍污染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已得到了广泛承认。
在2004年的1~ 6月份,肯尼亚东部地区曾报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那是由于干旱造成玉米欠收.使玉米极易感染霉菌,同时因粮食短缺,当地居民把玉米储存在潮湿的家中,使粮食容易被霉菌感染,事件过程中, 317人因肝脏衰竭而就诊,125人死亡,其早期症状为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及低热症状,可伴有呕吐、腹痛,通过分析玉米等样本,发现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浓度高达4400ppb,如此高的黄曲霉毒素浓度引起
了少见的急性中毒事件,这起事件排除了病毒性肝病,考虑是黄曲霉毒素中毒引起,说明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可引起严重的肝损伤。
另有研究提示,长期低水平接触黄曲霉毒素,特别是AFB1,患肝癌的危险性增加、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及营养不良。
那么,针对黄曲霉毒素,尤其是AFB1,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AFB1是如何引起肝癌的呢?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当AFB1进入机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
系可将其代谢活化为AFB
1一8,9一环氧化物,以下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AFB
1
一8,9
一环氧化物攻击DNA,形成AFB
1
一N7一鸟嘌呤加合物,与其他代谢产物一起从尿中排
除,另外,AFB
1一8,9一环氧化物也可攻击蛋白质,形成AFB
1
一白蛋白加合物,其形
式主要为AFB
1一赖氨酸加合物残留于血液中。
因为AFB
1
一白蛋白加合物在体内的半
衰期较尿中代谢产物长,故尿中AFB
1
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可反映新近暴露水平,而
血清中AFB
1
一白蛋白加合物可作为一种暴露生物标记物,可反映较长时间的暴露情况,这两种加合物是临床和科研工作中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标记物。
进一步研究认为,
黄曲霉毒素所形成的加合物中,AFB
1
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有很强的生物学效应,它带正电荷的咪唑环能促进自身脱嘌呤,产生无嘌呤嘧啶位点,或打开咪唑环形成在
化学、生物学上更为稳定的AFB
1甲酰胺加合物,在暴露于AFB
1
之后几周内AFB
1
甲酰胺
加合物可以达到最高浓度,且在体内持续时间较长。
AFB
1
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无
嘌呤嘧啶位点、AFB
1甲酰胺加合物可能是AFB
1
在体内发挥毒性作用的主要形式。
一项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20例肝癌患者和86名健康
人的血清AFB
1
一白蛋白加合物,结果,13例占65%的肝癌患者为阳性,对照组的32名健康人占37%为阳性,差异显著。
对中国江苏启东804名乙肝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5
年的研究,检测34例肝癌和170名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肝癌病例血清AFB
1
一白蛋白加合物阳性率为73.5%;对照组阳性率5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另外在台湾、广西乙
肝病毒携带者的研究表明:如AFB
1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和AFB
1
一白蛋白加合物均阳
性,肝癌危险性最高, AFB
1
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阳性,肝癌危险性也明显增加。
AFB1致癌的分子机制主要集中在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上。
有研究提示AFB1及其代谢产物在肝癌发生和演进过程中引起了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的改
变。
癌基因包括ras基因等,ras基因家族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特征性基因有三种,即H-ras、K-ras和N-ras,编码P21蛋白,在细胞内信号的传递和细胞增值过程中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其可导致癌变, AFB1诱发肝组织ras癌基因突变,ras癌基因突变引起P21表达增加, P21表达阳性的动物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ras癌基因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P53抑癌基因是细胞繁殖的负调控基因,与人类肿瘤相关性很高,在黄曲霉毒素致肝癌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黄曲霉毒素可导致P53基因发生突变,突变型P53基因可失去抑癌活性,并获得癌基因的性质,同时抑制细胞凋亡,导致形成肿瘤。
P53基因的突变热点,即在249密码子碱基的颠换.导致精氨酸-丝氨酸的变化。
另据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和南部非洲黄曲霉毒素高暴露的一些地区,P53突变多见,而北美、欧洲、中东和日本等研究均极少发现P53突变,在广西黄曲霉毒素高、中、低暴露区的肝癌标本中,发现P53基因249密码子突变分别为67%、60%、10%,提示人对环境中的黄曲霉毒素存在遗传易感性,即肝癌的危险性与遗传易感性相关。
Survivin是近年来发现的凋亡蛋白抑制因子,与肿瘤关系密切,是IAP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其表达于胚胎和发育的胎儿组织,但不见于终末分化的成人组织,参与细胞增生、分裂及细胞凋亡,有研究提示Survivin参与黄曲霉毒素所致肝癌的发生。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黄曲霉毒素B1及其代谢产物攻击DNA时,乙肝病毒造成的机体抵御能力降低,最终引起肝癌发生。
黄曲霉毒素B1攻击时,细胞色素P450酶表达水平下降,也可增加黄曲霉毒素B1及其代谢产物的致癌效应,黄曲霉毒素B1也可促使HBVDNA整合至宿主肝细胞DNA 中,致肝癌发生。
也有研究表明AFB1 与微囊藻毒素可以协同致癌。
在北方地区,临床上所见的原发性肝癌多存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大多数为肝硬化患者,少数为慢性肝炎,黄曲霉毒素直接引起肝癌的病例,临床上很少加以诊断,对于那些来自于肝癌高发区的患者,应重视其是否为黄曲霉毒素所致肝癌,或为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协同作用引起肝癌。
非病毒性肝炎及非肝硬化所致肝癌,黄曲霉素是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详细询问相关病史予以排除,在
有条件的医院还可做黄曲霉毒素B1代谢产物检测来确证。
高浓度的黄曲霉素可引起急性肝损伤,那末是否存在引起肝硬化的情况?如果存在其比例又是多少?应是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江苏启东地区黄曲霉素致肝癌已有大量研究,其存在遗传易感性,也存在生活习惯的差异,更多的地区情况如何待研究?研究提示肝癌患者
AFB
1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或/和AFB
1
一白蛋白加合物阳性,但对照组也有相当的阳
性比例,故其中确切的发病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肝癌的发生可能为一种因素或多种因素的结果,如乙型肝炎、黄曲霉毒素、遗传因素、过量饮酒等均可协同引起肝癌的发生,了解了黄曲霉素致癌的机理及途径,可很好地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减少黄曲霉素的污染或摄入,进一步指导肝癌的预防和治疗。
注:
黄曲霉毒素,英文名称 Aflatoxins,缩写 AFT
黄曲霉毒素B1 缩写AFB1
黄曲霉毒素B1的主要代谢产物: AFB
1
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
AFB
1
一白蛋白加合物
黄曲霉毒素B1的三种毒性形式:AFB
1
一N 7一鸟嘌呤加合物、无嘌呤嘧啶位点、
AFB
1
甲酰胺加合物
ras癌基因及P53基因突变致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