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珍贵老照片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二 民俗.民风.民生篇5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二——民俗.民风.民生篇5图集:清末老照片之二——民俗.民风.民生篇5按: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本人平时喜欢浏览和收藏一些老照片,在此,将清末(主要是1911年以前)的部分不系统的、零碎的老照片进行梳理,编辑整理出清末老照片系列图集:之一,疆土.古迹.地图3篇、之二,民俗.民风.民生10篇、之三,皇室.国戚.权贵8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14篇、之五,文教.医疗.传教1篇、之六,工业.交通.通信2篇、之七,刑具.刑罚.酷刑2篇,共40篇2000多幅图片。
有心者请鉴赏并勘正。
请点击逐一浏览:〔1.1〕〔1.2〕〔1.3〕〔2.1〕〔2.2〕〔2.3〕〔2.4〕〔2.5〕〔2.6〕〔2.7〕〔2.8〕〔2.9〕〔2.10〕〔3.1〕〔3.2〕〔3.3〕〔3.4〕〔3.5〕〔3.6〕〔3.7〕〔3.8〕〔4.1〕〔4.2〕〔4.3〕〔4.4〕〔4.5〕〔4.6〕〔4.7〕〔4.8〕〔4.9〕〔4.10〕〔4.11〕〔4.12〕〔4.13〕〔4.14〕〔5.0〕〔6.1〕〔6.2〕〔7.1〕〔7.2〕鸦片战争前与后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岸上建筑为各国商馆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城外街景鸦片战争前的黄埔港鸦片战争前的珠江要塞鸦片战争前上海港外的鸦片趸船1845年,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上海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中国第一个租界,美、法继起效尤。
广州一条繁华街道被英法联军焚毁。
法军在广州城门口的哨所联军在广州城疯狂抢掠后,带着抢来的财物返回驻地联军抓捕苦力,强迫拆毁民房晚清印象清末的邮政社会底层百姓与儿童1908年前华北街市的少年乞丐中国人在纽约高階層的兒童1890年,金門公園,殷实的中国人家渡輪上的中國乘客一公司职员合影1896年,在證券及期貨方面有成就且在中國城拥有約6.0萬美圆的中國人。
从左到右:瑪麗李,黃福和奧西黃[本帖转自:照片中国奧克蘭,阿拉米達郡,與伯克利分校一地的渡輪码头旧金山唐人街唐人街的中國屠夫和雜貨店捐粮公告洋人笔下的大清国写真图集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李天纲编译),这部画册的英文书名原为《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
博物馆临时陈列布展的实践探讨以“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为例
□于沁博物馆临时陈列布展的实践探讨摘要:基于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太原市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太原市博物馆办展,举办了“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
本文以其中展览之一的“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为例对展览进行总结和探究,包括设计到布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博物馆老照片陈列设计形式设计太原市博物馆是太原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440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52740平方米,平台建筑面积11660平方米。
本次展览以“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为主题。
共设七大展区:《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凝华焕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笔走龙蛇———傅山及明末清初名家行草书特展》《日丽紫禁———明清官式建筑展》《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御瓷撷英———明代御窑瓷器展》《数字故宫———万象紫禁》。
此次展览综合运用实物、文字、图片、雕塑和现代信息技术,生动、立体、多方位地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太原市博物馆于2018年10月1日开放运行,自开馆以来,以其独特的陈列方式,简洁大气的陈展空间,舒适宜人的参观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成为了太原市又一处旅游热点(图一)。
为了追求展览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展览设计与制作的艺术性,太原市博物馆实行展项责任制。
我有幸成为了“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的展项负责人,通过全程参与,更加全面了解一个展览从开始筹备到完美的展出所要做的准备工作和付出的努力。
一、布展内容设计19世纪40年代,随着摄影术的传入,使昔日的皇家禁地第一次以影像方式进入人们视线。
摄于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了皇家建筑的恢宏与高敞,也承载着一个历史时代的记忆与沧桑。
20世纪初,人物影像作为老照片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上至达官显要,下至普罗众生,不仅体现出百年前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百态,而且透过他们的衣着、神态、人物关系及拍摄场景,亦可再现晚清至近代社会的生活原貌、政治活动及历史事件等。
老照片:几十张照片记录老天津1870-1946年的生活瞬间
1921年,拆除同年重建后的老城中心鼓楼,建国初期拆除。现在的鼓楼为2001年建成。
1923年,天津,路边理发。
民国,天津东站。
1920年代,天津,意大利风情街马可波罗广场的罗马柱。这里不少小洋楼里住的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风云人物。
1920年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津,泰安道旧影。
1920年代初,天津东站第一站台(国际站台)接发由“满铁”转运经奉天驿(今沈阳站)开往北京的一列国际列车。
1900年,天津,金汤桥。坐落于海河之上,连接奥匈帝国租界与其他地方的通道。通过大型船舶时,中央可开启供船只通过。
1901年,天津,美国第六骑兵俘虏的义和团囚犯。
1902年10月1日,英军在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降下英国国旗。
1902年10月1日,由英军占据的京榆铁路移交仪式在老龙头车站举行。
京榆铁路是指由北京至山海关的一段铁路的旧称,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京榆铁路。
建于1903年的天津北站是津浦线、京山线交会处,也是津浦线的起点站。
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为摆脱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站)的租界管制而建天津北站。
天津,营口道与南京路交界处。照片大约拍摄于1936年。
1936年,天津码头,日本人装运走私和经济掠夺来的棉花。方大曾/摄。
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火车站后欢呼。
1937年,在天津市街道上,一名日本兵展示受伤士兵的头盔。
1937年,日本士兵在中国天津街头。
1939年,天津,西开教堂前水灾场景。
1946年,天津,美国海军陆战队收养的中国孤儿。
民国时期,天津,压岁钱。
1900年,天津,战后,法租界被战争毁坏的建筑。
1900年,天津火车站附近,被八国联军毁坏的房屋。
民国时期,北平的街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剪影(1931年-1934年)
民国时期,北平的街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剪影(1931年-1934年)本组图片拍摄于1931年至1934年间,有北平的街道景观,也有忙忙碌碌的百姓身影,通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上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北平的真实状况。
三十年代的五牌楼五牌楼位于正阳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正阳桥边,旧时传统有在桥头两端竖立牌楼的习惯,俗称“桥牌楼”。
正阳桥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是京城九门护城河桥中最大的一座。
四十年代的五牌楼40年代的正阳桥牌楼,和上一张图对比会发现有很大的变化,牌楼经过修缮,上面的满文不见了,原来的汽灯也已换成电灯,两辆洋车正鱼贯而过。
远处可以看到不少骑着自行车的人,说明当时在北京街头自行车已是寻常物了。
街头的行人和车辆基本都是遵照左行的原则。
北平街头的手推车中国传统的手推独轮车,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且根据各地的道路不同稍有变动,比如四川成都平原地区称之为“鸡公车”,但轮子较小。
这种车辆的历史已非常悠久,因为只有一个轮子的原因,对路况的要求很低,窄道、小巷、田埂和小桥都畅通无阻。
礼仪伞在旧时北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人,手持各种礼器,在接亲或葬礼的队列中充当礼仪仪仗,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执事。
图为一名执事扛着收起的礼仪伞走在路上,这种伞是京城红白喜事时经常可以看到的礼器,做工精良,上面绣有精美的纹饰。
香烟摊店铺门口摆着八仙桌和长条凳,桌子后面站着一位摆卖香烟的老者,非常富态。
他穿着蓝色的坎肩,头顶瓜皮帽,他售卖纸烟,自己抽的却是旱烟袋。
拾荒一名中年妇人背着柳条篓经过,篓子里装着她拾荒捡到的纸屑。
街边处开着一家茶叶店,门上有“诸品各茶”的字样,茶叶店门前停放着洋车。
两个乞丐依靠在墙边的两个乞丐,不知是不是兄弟俩。
大男孩手里提着铁皮桶,脚下的鞋子露着脚趾头,小男孩站在旁边,所谓的裤子只剩下了几缕破布,用麻绳吊在腰间。
崇文门外大街崇文门是旧时北京内城南垣东门,城门建成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
话剧《风华绝代》中赛金花的服装造型设计
话剧《风华绝代》中赛金花的服装造型设计赵艳【摘要】介绍了话剧《风华绝代》中赛金花的六套服装造型设计及实现。
%Six suits of apparel modeling design for Jinhua Sai were represented in drama AMatchlessEleganceandBrilliance.【期刊名称】《演艺科技》【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5页(P57-61)【关键词】话剧《风华绝代》;服装造型设计;赛金花【作者】赵艳【作者单位】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100055【正文语种】中文2012年初,笔者接受田沁鑫导演的邀请,为四幕话剧《风华绝代》设计服装造型,这也是笔者和田沁鑫的第九次合作。
该剧讲述了晚清传奇女子赛金花的故事。
赛金花年少时因家境贫寒被卖入花船,后被前科状元洪钧纳为妾,并随夫出使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帝国及荷兰帝国。
归国后不久,洪钧因病去世。
赛金花离开洪家,先后在上海、北京重入烟花,开设“金花书寓”,在大江南北红极一时。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她曾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交涉,劝说瓦德西不要滥杀无辜,保护市民,被京城百姓赞为“议和大臣赛二爷”。
后来,她又历经种种磨难,最终与红尘知己魏斯炅步入幸福的婚姻。
笔者以主角赛金花的服装造型及所在场景为中心,向整部剧不同场景的各个人物发散,逐一处理不同场景、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境遇的戏剧角色的服装造型。
按演出要求,笔者在32天内设计出全剧40个角色的108套服装的造型,并且指导完成全部服装的制作。
本文主要分析介绍赛金花的六套服装设计。
1 赛金花的服装设计思路细致地查找历史资料当然是第一步。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也看到了当年李翰祥导演收集的一些晚清名妓的珍贵照片,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情和服装有了基本了解。
设计戏剧人物服装造型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烘托和塑造人物形象,让观众可以通过外化的服装了解人物的社会背景、身份、性格、喜好、境遇和心情等隐含信息。
老照片1 - 副本
青岛总兵衙门前 德军士兵
1898年3月6日,《中 德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德 国强租青岛就是九十九年。 本图摄于青岛被德军占领之 初,德国海军士兵在清军总 兵衙门前得意洋洋。德国殖 民者占领青岛后,大兴土木, 青岛的许多老村庄被强拆, 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山东巡抚杨士骧 访问英租威海卫
1905年7月11日,英国租借 地威海卫行政长官骆克哈特与庄 士敦陪同到访的山东巡抚杨士骧 前往东门外日本人开设的温泉汤 洗浴时的留影。
北京,1981年。
大理,1984年
上海,1986年
重庆,1987年。 八十年代中前期还 要靠票证等供应, 靠近九十年代就慢 慢好了。
成都,1983年
1987年 的上海
砀山梨 每斤6 毛8.
80年代的大学生
学生饭 堂,那时 候都习惯 吃完饭顺 手打一瓶 开水回宿 舍。
自习室 永远有 很多人 学习。
老照片
景德镇陶瓷大学
余老师
德国占领青岛、英国占据 威海、联军攻入北京
LOREM IPSUM DOLOR
斩杀义和团民
清军士兵在外国人的监 督和众多国人的围观下斩杀 义和团民,地点是北京的菜 市口。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 系,于此画上了一个可耻的 句号。照片多透露的,正是 被教义与统治者所愚弄的中 国民众的无助与悲哀!摄于 1900年。
80年代的女大学生自然美丽,不 刷微信,不化妆,不自拍,没有剪刀 手。
大 合 唱 是 必 演 节 目 。
八十年代 时,文学和 音乐是很多 青年心中的 梦想,会弹 吉他可是很 让女生倾慕 的哦。
20多年前,“勤工助学”在校园里是个时髦而响亮的字眼儿。图上学生们穿的军装, 是当时校园里满目皆是的“套装”之一。
那时候刚刚流行烫头发,爱美的女人们都会去烫个“菜花头”。
【每天老照片】--741--珍贵老照片:民国时期剪影
【每天老照片】--741--珍贵老照片:民国时期剪影民国初年的天安门,曾经长满杂草。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沈阳附近皇姑屯火车站制造炸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
图为事件发生后中国方面在抢救伤者。
皇姑屯事件:最早赶到现场的东北军人员,人人满面惊诧。
1910年,莫理循拍摄的新疆:乌鲁木齐万寿宫。
民国时女中学生制服:粗布麻衣下的质朴小清新。
老照片:1930年的北方地区。
1933年的湘西凤凰县:苗家女子。
1930年代德国飞行员航拍中国——广西喀斯特地貌。
德国人拍30年代的上海街头。
风姿绰约——30年代美女照。
1914年时的青年胡适。
1920年的山东旧影。
1910年代,宋美龄就读波士顿的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sely College)。
宋美龄神情锐利,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
该校是著名学府,培育过许多杰出校友,包括美国国务卿欧布莱特、总统夫人希拉蕊、女星琥碧戈柏,华人方面则有宋美龄、作家冰心等人。
宋美龄出身豪门世家,十三岁时赴美,英文流利道地,这不免让她自视甚高。
她不但能以英语交谈,并能使用上流社会的英语表达自我,使二战时期美国人对她另眼相看。
基本上,宋美龄有洋派的一面,却又注重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蔼龄、庆龄和妈妈,毕业回国那会照的,富贵人家的感觉。
一次大战中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青岛,中国劳工营准备前往法国。
老照片:京剧大师在民国。
民国成立之初,1919年,焚毁烟枪的场面。
遍寻六朝古迹:民国时的南京。
民国初年的水运码头。
林彪的初恋陆若冰。
他二人两个早在童年时就认识了,到武汉后两个人接触十分频繁。
其后林彪接二连三地给陆若冰写信表白,陆若冰十分镇静地给林彪回了一封只有几十字的信,说她还太年轻,没有考虑个人婚事,同时劝林彪安心读书。
1910年代,梅兰芳戏妆照。
林徽因,原名徽音,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小强珍藏】170幅天桥老照片大全
【小强珍藏】170幅天桥老照片大全本期推送无音频!天桥地区杂耍戏场旧照天桥演艺场特有的热闹与杂乱的市井氛围,既有别于城南游艺园新世界的时髦与喧嚣,又无法与珠市口以北的戏园戏院的商业演出、会馆内雅致的堂会演剧相媲美,二者之间形成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等级界限。
=天桥杂耍戏场发展时间轴=////////=天桥传统表演= ////////天桥杂耍戏场虽不似“阳春白雪”的戏楼那般高雅,但“下里巴人”式的演出却让它收获了众多的平民观众“粉丝”。
随着时间发展,很多原汁原味的民间曲艺杂耍逐渐消失了,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穿越历史,一起感受一下那个年代天桥街头的民间艺术吧!(点击视频即可观看)天桥电车站天桥电影院天桥十字路口俯瞰天桥光绪三十二年,天桥的高桥身被拆掉,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桥。
后经多次改建,至1934 年为了拓宽马路,天桥全部拆除,桥址不复存在,但是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
老北京天桥买卖人天桥卖糖葫芦的天桥小贩金批彩卦百年前天桥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桥旧影清末民初的天桥文化是北京旧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除了民间撂地表演,城南、新世界游乐园等现代娱乐设施也建在天桥附近,。
露天照相摊位天桥一度成为以经营餐饮、食品、撂地杂耍、低档日用品为主的综合型市场卤煮摊位在老北京的眼里,卤煮和京剧一样,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古玩店,不是很有见识的人是看不出真假的钟表摊,当时手表、怀表都是奢侈品,钟表摊上的一块旧表可能才二、三块大洋糖炒栗子摊位,那时候都是手工炒制的天桥老照片上色版天桥上卖艺的老照片,这应该是从西方来的,人们都通过外面的小窗口看里面的世界,看来里面的东西还是很吸引人的。
街头卖艺的小伙子在吹唢呐,在一个帆布搭的棚子里面,人们都坐在长凳上,周围的人都看的津津乐道,人群中不乏有戴礼帽的有钱商人,看来今天多出点力,能赚不少钱。
很多小孩都成群结队的来看热闹,专注力不亚于成年人,学手艺要从小练,而且兴趣是关键,有兴趣学的人才能成为大师。
80张最真实的老北京照片,都是记忆中的北京城!
80张最真实的老北京照片,都是记忆中的北京城!珍贵的历史,难忘的时光,这些珍贵的北京老照片,是否勾起您的记忆?儒福里过街楼与观音院(现建工医院门口)北池子大街北口70年代末的公主坟环岛白石桥路北半截胡同北京火车站104路无轨公交总站菜市口地区鸟瞰菜市口电影院菜市口胡同南口菜市口西望长椿街南望厂桥朝内北小街朝外市场街崇文门外大街(崇文文化馆)瓷器口东望瓷器口西望瓷器口东榄杆市锦馨豆汁店当年的菖蒲河德胜门内大街德胜门外大街德胜门外鸟瞰德外黄寺大街西口地安门东望地安门西望地安门东北角地安门外大街北望(后门桥)东单二条东四十条西口动物园前无轨公交停车场官园地区鸟瞰广安门内大街广渠门内大街广渠门内大街鸟瞰果子巷北口宽街路口金鱼胡同东口晋阳饭庄(纪晓岚故居)廊坊二条小肠陈骡马市大街菜市口百货商场美术馆南横街的小肠陈南望北海大桥闹市口北街闹市口南街牛街输入胡同平安大街(原张自忠路段)西安门大街路北便道平安里丁字路口太平桥大街与锦什坊街南口(左)天桥南大街(中华电影院)天坛路(金鱼池)筒子河王府井东风市场西门五道口百货市场五四大街西单路口西单天福号西四路口西直门内大街西望宣武门外大街(菜市口)宣武门外大街樱桃斜街雍和宫大街与国子监街路口永安路与天桥市场斜街北口钟楼雪景珠市口东大街劳保用品大楼珠市口东大街老建筑珠市口东大街鸟瞰珠市口东大街西望珠市口西大街开明电影院珠市口西大街麦当劳门前珠市口西大街清华池珠市口西大街胭脂胡同南口老建筑珠市口西同大街仁堂药批大楼珠市口与前门大街相交十字路口紫禁城东侧民房正阳门与护城河宣武门路口的护城河牛街的牛羊肉店。
又到手一批清末照片
又到手一批清末照片来源:映像志(id:image1839)原文标题:1839-1900:中国人自己的摄影史1844年10月24日,中法签署《黄埔条约》,于勒·埃及尔摄。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新闻纪实照片。
摄影术在法国正式宣告诞生后,立即随着旅行者的足迹向海外传播。
1842年,距摄影术诞生仅3年时间,时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末期,英军中的一名少校和一名医生可能开始了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摄影活动。
而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则为我们留下了目前所知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影像,这些影像幸运地保存至今。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接触影像、认识影像和接受影像的过程。
尽管这种逼真、客观的影像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过迷信思想的阻碍,或被视作洋人的玩意而被抗拒,但经过一些有识之士和早期摄影师的努力推动,人们逐渐接受了这种先进的机械造像方式。
19世纪的中国摄影影像至今已逾100多年,这一时期的影像保存下来的数量十分有限,当时摄制的影像大多已经散佚,即使有不少幸存下来的散落民间的影像,也难以考证准确的拍摄时间和摄制的作者。
商人肖像,约1870年,赖阿芳/摄。
幸运的是,有一部分影像被保存在国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和私人藏家手中,有不少都有拍摄者和拍摄时间,而且有一部分作品还配有照片文字说明。
而国内的早期影像反而经过历次战乱和'文革'的浩劫,留存下来的数量更少,不过尚有不少早期影楼肖像,照片的下方或背面标有照相馆的标识。
19世纪的中国影像大多为商业作品,'经营为先'是多数影像作者一以贯终的摄影理念,顾客的消费需求最终决定了影像的内容、题材和风格。
从现存19世纪的中国影像来看,这一时期影像主要包括:肖像类、风景类和新闻纪实类。
也可以进行进一步细分,肖像类包括:家庭肖像、晚清官员、宫廷摄影和伶人娼妓等;风景类包括:自然风光、建筑景观和城市风貌等;新闻纪实类包括:百姓工作和生活、战争和起义、外交活动和新闻事件等。
清末民初的中国彩色老照片
1910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清末中国彩色照片这些照片均刊登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10年的11月号
中国长城
山顶上的中国长城
北京后街
北京,满族妇女
北京,外出兜风的满族一家人
北京,街头泼水
北京,新郎乘坐的“官轿”
北京街头盲人音乐家
北京南口,蒙古驼队
山海关城门内侧的情景
释放前的中国囚犯
Entrance to City of the Dead Canton, China
几张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12年11月号刊登的民初中国彩色照片
北京城门
北京,外出兜风
即将到达北京郊外的一个村镇。
正在休息的驼队
山海关城门
珠江黄埔码头
Chinese City Express(城市快运?)。
清末四川(珍贵历史影像纪实)
清末四川风貌美国摄影师路得·那爱德1900年时在中国期间拍摄的大量写实照片,记录在各地工作、生活的社会情况以及他所到之处的风物景象,如天府农事、汶川集镇、高等学堂、茶马古道、长江三峡及沪宁旧地等。
以下是那爱德行走四川拍摄的照片。
门前童趣(成都城,1912年秋)清末民初,成都少年儿童盛行打铜钱的游戏,以抛钱看字背或两钱相箍撞等规则定胜负。
此四少年衣衫鞋帽较规整,质料也不低劣,似为富绰家庭中的孩童,其中一人脑后仍拖长辫,稍大的少年无冠而蓄新式短发。
他们的背后是当年成都的民房,前壁全是木板。
1910年7月7日,在美国西雅图登船启程,于8月2日到达中国上海,沿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重庆到达成都,任教四川高等学堂,教授数学、化学、地质和矿物学;1911年2月,被聘为四川高等学堂地矿部负责人。
利用假期对四川北部和西部进行地质勘探,亲自拍摄了许多令校方赞叹的矿石标本和地质地貌照片。
在孤儿院玩耍的孩子(成都市区,1910年冬)清代中叶,成都已出现慈善组织,其中以慈惠堂最为著名。
慈善团体多为官办,设有女婴教养所、幼稚园、育婴堂和孤穷子弟教养所等。
图中即是收养孤穷儿童的一家慈善单位。
在冬日的院子中,一位缠足中年妇女在桌前缝补,面前和身旁有儿童十五人,大多穿着整洁,面容健康,可能是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孤苦幼儿。
院中的房屋、围墙具有成都建筑的风格,其方位可能在城内东北一隅的街区,清末民初,这一带是慈善机构的集中地区。
军官与夫人坐式合影(1910年冬)门前老妇(汶川、理县一带,1910年冬)一位老妇坐在自家门口,正全神贯注地用双手在箕内整理着什么,可能是在摘豆芽。
妇人头戴青巾,身穿短袍,伸出一双缠足小脚平放地上。
这是四川西北羌汉杂居地区的农村景象。
青龙场小乞丐(1911年冬)小小年纪,不知做乞丐有多少年了。
从身旁的布满补丁的衣服来看,相信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这是一张提供重要信息的照片。
仔细观察小乞丐身后墙上贴的残缺布告内容,上有“青龙上保保正(保长)陈光烈保副(副保长)李坤宜”等文字,证明拍摄这张照片的地点是成都北郊的青龙场老集市场。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 军备.战争.革命篇7
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篇7图集:清末老照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篇7按: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本人平时喜欢浏览和收藏一些老照片,在此,将清末(主要是1911年以前)的部分不系统的、零碎的老照片进行梳理,编辑整理出清末老照片系列图集:之一,疆土.古迹.地图3篇、之二,民俗.民风.民生10篇、之三,皇室.国戚.权贵8篇、之四,军备.战争.革命14篇、之五,文教.医疗.传教1篇、之六,工业.交通.通信2篇、之七,刑具.刑罚.酷刑2篇,共40篇2000多幅图片。
有心者请鉴赏并勘正。
请点击逐一浏览:〔1.1〕〔1.2〕〔1.3〕〔2.1〕〔2.2〕〔2.3〕〔2.4〕〔2.5〕〔2.6〕〔2.7〕〔2.8〕〔2.9〕〔2.10〕〔3.1〕〔3.2〕〔3.3〕〔3.4〕〔3.5〕〔3.6〕〔3.7〕〔3.8〕〔4.1〕〔4.2〕〔4.3〕〔4.4〕〔4.5〕〔4.6〕〔4.7〕〔4.8〕〔4.9〕〔4.10〕〔4.11〕〔4.12〕〔4.13〕〔4.14〕〔5.0〕〔6.1〕〔6.2〕〔7.1〕〔7.2〕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照片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
英、俄、法、美、义、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
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
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
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于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
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Claude MaxwellMacDonald)负责指挥抵抗。
使馆区内被围者约三千人,当中二千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姓147人,儿童76人。
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士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
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DOCS SMART CREATE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DOCS
01
建川博物馆的历史与概况
建川博物馆的创建背景与发展历程
创建背景
• 改革开放后,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度提高
• 建川博物馆创始人樊建川的个人经历与历史情怀
• 当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支持
发展历程
• 1999年建川博物馆破土动工,2005年对外开放
历史
文化传承
• 博物馆展示了民间传统文化,让我更加尊重和珍惜民间艺术
•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了解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传承和
保护文化
价值观塑造
• 博物馆展示了抗战英雄和民族精神,让我更加坚定了信仰和信念
•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学会了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和民族作出
贡献
⌛️
03
建川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与展览亮点
馆的发展
民族精神
建川博物馆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
文化交流
• 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和讲座,加强了与国内外博物馆、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
作
• 博物馆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合作发展
• 博物馆与政府、企业等合作,共同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 博物馆还与各类博物馆、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
• 博物馆举办的各种活动,如讲解、表演等,增加了参观者的互动体验
建川博物馆对历史与文化的传播作用
历史教育
⌛️
• 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和
文字说明,让参观者直观
了解历史
• 博物馆举办的讲座和临
时展览,拓宽了参观者的
交流互动
珍贵历史图集:清末民初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摔跤斗士(1898年云南河口) _0^Bx>sl}L
这是方苏雅照片中仅见的反映中国人民间从事运动的一张。从照片中围观人群的装束来看,拍摄地应是苗族或壮族聚集地。如果说体育是人强壮和富裕之后的一项运动,则在烟毒泛滥、国家贫弱的状况下此类照片的难得也是正常的。其实体质的羸弱倒在其次,了无生气、神情木然的观众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尤刺人心。比较有趣的是,两个摔跤斗士在下体所缚布片的样式与日本传统相扑的装束十分酷似,其中的原因何在,不独日本人,大概所有研究、喜爱人类学、民族学的人士都有兴趣。q#5_w8z__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_c :KJ)_]
_a_<__n_$"
C}vR6B-_r
围看西洋镜的儿童(1900年,昆明) $_ __K*|_:
从衣着上看,两个正在观摩“进口大片”的儿童应来自富裕人家。而更左边的那个孩子也许正焦急地向父亲提着这时髦的要求。对于古老的中国百姓来说,西洋镜(皮影戏)与洋枪洋炮一样给人印象深刻,代表着西方文明的最新成果,而这三个字中包含的惊奇含义一直保留至今。从摄影上说,这是一张层次分明、构图完整的照片,一看之下几乎完全注意不到摄影者的存在,除了右边那个小孩以外,所有人物都自然生动地活在他们周围的环境中,同时又像戏剧角色一样衬托着主要的事件。在摄影才刚刚发明不久的那个年代,这样水准的拍摄眼光和技巧的确令人称奇。(G_> vG_)L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border=0>
珍贵老照片:清末民初的那些真相! 书画艺术收藏清风堂
珍贵老照片:清末民初的那些真相!书画艺术收藏清风堂19世纪90年代,北洋海军美籍军官马吉芬为“威远”舰士官和练勇(见习水兵)所拍摄的合影照。
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专收教内女生。
摄于20世纪初。
19世纪末的北京城崇文门外一带的风光,西边可以看到前门的城楼和箭楼。
晚清时代,刚刚开埠不久的上海南京路,前景是一所照相馆,远近的人都在恬然地面对着眼前的摄影机。
20世纪初,山东烟台的一座教堂里内设的育婴堂,专门抚养被遗弃和流浪的孤儿。
1890年摄于德国埃森梅喷射击场。
左一为德国教习瑞乃尔,右二为段祺瑞,余者为商德全、吴鼎元、孔庆塘、滕毓藻。
1900年庚子国难后的北京前门大街,照片右侧一片倒塌的房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着长衫的中国男子与一身制服的外国军官擦肩而过。
1903年5月14日,两江总督张之洞奉旨入京陛见途中,在保定府与英军高官合影。
19世纪末德国人占领青岛后,修筑了大量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
图为青岛前海一线的欧人区。
威海成为英国租借地后,很多西方人来此度假。
在拍摄的瞬间,杂耍人和围观者的惊愕表情一览无余。
摄于20世纪初。
小清河上的船夫一家,船主已七十三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比他小六岁的妻子只掌舵不做饭,一家人“幽默乐观永不知疲倦”。
摄于1903年。
威海卫租借地行政长官骆任廷拜访曲阜,赠送给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牌匾。
“大英国钦差大臣骆檄拜”等字样清晰可见。
摄于1903年。
20世纪初,天津外国人租界中的洋人在集体排演戏剧,从扮相来看也是华洋皆有。
1904年,在山西汾州(今汾阳)护卫洋人的当地护卫队。
1904年,在山西汾州(今汾阳)护卫洋人的当地护卫队。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战场,清廷无力保护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图为日军役使中国民众拖出陷在泥坑中的马车。
庚子国难后,清廷逐步实施新政。
一身旧打扮的官员与着新式服装的学生,在同一会场集会。
通往岱宗坊的石板路坑洼不平,一位白衣男子推着独轮车行进在路旁的平地上,走在前边的女子弯腰拉着车子,另一只手紧紧地握住男孩的手。
老照片:1840—1912,清末老上海的18张珍贵老照片
老照片:1840—1912,清末老上海的18张珍贵老照片
如果推溯上海的建城历史,则当为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即公园1292年。
图为老上海城墙北门。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开始侵略中国。
2年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将上海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而后,其他列强如美、法等过相继来到上海设立租界。
图为南京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
图为上海南京路的茶馆。
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因为当时上海自由开放的大环境,故而大量外国资本被吸引到了上海。
一时间,上海成为了西方“冒险家的乐园”。
当时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但租界的保护却为上海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
图为上海山东路上的行人。
上海码头。
赶集的人们。
上海福州路,正在庆贺新年的中国妇女,她们好奇地看着外国摄影师。
上海热水店。
上海红庙。
上海龙华寺鼓楼。
上海静安寺路。
上海周边田间用于灌溉农田的水车。
正在田间做棉经的上海老百姓。
正在劳作的上海老百姓。
得益于本国以及外国的资本涌入,上海迅速繁华起来。
当时,繁华的大上海一度被称为“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都市”。
图为黄浦江山往来的货船,上海的繁华离不开它们。
正是因为上海地区纵横的河流,才使得当时缺乏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上海周边也随之繁华。
图为苏州河上装运好的货船。
太湖流域的一座拱桥。
太湖流域静静流淌的河流。
这样的清朝你见过吗?25张晚清老照片,图3是清朝端午节赛龙舟
这样的清朝你见过吗?25张晚清老照片,图3是清朝端午节赛龙舟晚清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西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西方科技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外来文化的冲击,给当时的中国人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小编整理了25张晚清时期的老照片,内容涵盖了生活、教育、医疗、军事等多个方面,以直观的方式为大家展现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
图1:京师大学堂里学几何的学生图2:京师同文馆的英语课京师大学堂和京师同文馆是两所不同的学校,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7月,而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862年8月。
两所学校的教育目的也不一样,京师大学堂是一所综合类大学,学科种类多,包括理学、文学、地理、政治、兵学等;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其前身是乾隆时期设立的俄罗斯文馆,主要培养俄文翻译。
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急需外语翻译人才,于是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教授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
图3:人们围观赛龙舟图4:江面上的龙舟照片拍摄于1901年的重庆嘉陵江。
“龙舟竞渡”是千年习俗,嘉陵江正是赛龙舟的好地方。
江面上数舟竞发、奋楫争先,江岸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图5:外国医生为中国人看病图6:旗人在医院看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西医医院也逐渐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
刚开始人们也难以接受,对西医还有很多误解,甚至引发了不小的矛盾,比如说“天津教案”,人们误以为洋人是在挖小孩子眼珠子做药材。
但是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西医也能治病,西医也就渐渐被大家接受了。
图7:京师大学堂的数学课黑板上写满了英文,能在这里读书的都是当时的精英。
图8:晚清时期女子学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传统的女性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当时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西方先进的女性观念以及教育观念,抨击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最终促成了女子学校在中国的创办。
图9:正在学习使用仪器的北洋水师学堂学生北洋水师学堂创办于1881年,是中国北方第一所海军学校,主要是为北洋水师充实海军人才,正如创办人李鸿章所说:“臣于天津创设水师学堂,将以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雅的,娇柔的, 善良的,善解人 意的祥贵人玉龄。 她入宫时尚 在中学读书,可 贵的是,这位贵 人还有着很强烈 爱国心,不合日 本主子意, 最 后之死是个谜。
在谭玉龄死后,溥仪十 分痛心,但日本人要他 立刻续一个,他们意思 是最好弄个日本女人, 好监视溥仪。溥仪没办 法,只能再娶了一个贵 人,但日本女人他是绝 对不要的。这就是李玉 琴,穷苦人家出生的女 孩,入宫时是14、5岁, 一张胖脸很有福的样子, 封为福贵人。溥仪 只 是和她玩耍,不开心时 训斥打骂。 这张照片 是解放后李玉琴来探望 溥仪时,脸已经不胖了。
囚禁光绪帝的瀛台
瑾妃 是和珍妃挺象的, 就是胖了点。
老年瑾妃 。
国母---宋庆龄
心目中地绝代佳 人---பைடு நூலகம்徽音
在威斯里安女子 学院读书时的宋 氏三姐妹,左起: 庆龄、蔼龄、美 龄。
1912年,在美 国留学的宋庆龄
宋庆龄学生 时代的照片
宋庆龄在威斯里 安女子学院的毕 业照
孙中山与宋庆龄 于1915年10月 25日在东京结婚 的合影。
年轻时的慈禧。
---暂缺。
这几张都是照片 着色,不是画像。 慈禧在咸丰时代 肯定是大美女 (当时标准)哦, 皇帝怎会临幸个 丑八怪。
慈禧的结局很惨, 被军阀孙殿英掘 了坟,她被拖出 了棺材,嘴巴撬 开,衣服头饰鞋 都被抢 去,暴 露在空气里,不 久浑身长绿毛, 挺可怕的说。
慈禧和同治的妃子合影。 慈禧和光绪的妃子在一起合影。 左前方胖的那个是瑾妃,珍妃的姐姐。 右前方瘦瘦长脸的是光绪的皇后——隆裕。 是慈禧的侄女,长得比较难看, 光绪一辈子 厌恶她,也够惨的。
宋美龄和蒋介石的结婚照。 老蒋当时应该是“帅哥”!
宋美龄的晚年
打死俺也不当皇帝! 我怕!
004李玉琴---在 解放后因为和溥 仪的关系吃了不 少苦,他们离婚 后李改嫁,后来 担任政协的职务, 算是结局不错的。
005李淑贤---溥 仪最后一位夫人, 是北京一位护士。 在改造后,溥仪 接受了平等的思 想,他们 之间 的夫妻之情是真 挚的。
28岁时的溥仪。
溥仪做伪皇帝时 的样子。
这张溥仪还稍微 好看些
002文秀——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 休了皇帝的妃子。
调皮的文秀 刚入宫时,只有 15岁。
文秀长得没有婉 容好看。 她和溥仪离婚后, 又嫁了人,终于 过上了正常人的 生活。
再贴几张文秀的 吧~ 张嘴笑的, 真的很象农村闺 女。
拍这几张照片时, 明显年龄很小, 过分成熟的衣服 装扮穿在身上, 感觉很可笑。
珍妃——光绪的 可意人儿 光绪身体不好, 所以无嗣,宫廷 记载说他有滑精 的现象。 珍妃是皇宫里最 先摆弄相机的人, 拍过不少照片, 可惜都被毁了, 只剩下这一张, 应该 找不到别 的了。
据说珍妃被推入 这口井中,我很 奇怪,井口那么 小,怎么塞得进 人。
咱们的光绪皇帝,一 辈子不得意的人,慈 禧仅比他晚死了几天, 他的一生都笼罩在慈 禧的 阴影里。据宫女 回忆,光绪为人内向 温和,对下人有礼, 对年龄很小的宫女, 他把她当小孩 看,有 一次还开了个善意的 玩笑,说老佛爷来了。 但对有一定年龄的宫 女,则严格遵守礼 节。 珍妃刚入宫时好象只 有13、4岁。
1916年5月 27日照
1917年孙中山 与宋庆龄照于大 元帅府
宋庆龄为 孙中山守灵
1925年孙中山 丧礼完后宋庆龄 于4月11日返回 上海。
1927年,宋庆 龄摄于武汉
1931年的宋庆 龄
1981年5月8日, 宋庆龄在人民大 会堂接受加拿大 温哥华维多利亚 大学授予她的荣 誉法学博士 学 位。之后1981 年5月29日,宋 庆龄病逝。
文秀——一个还 没发育完全的小 姑娘穿着不和时 宜的衣服做大人 状
挺可爱地~
安静地读书
003谭玉龄---溥仪在文 秀离婚后,为了给予 婉容一点惩罚,又取 了一个贵人——谭玉 龄。 玉龄是溥仪很爱 的一 个女子,但也只是观 赏而已。 这张照片是当初给溥 仪选贵人时的谭玉龄 照片。溥仪把这张照 片珍藏了近半个世纪, 爱 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