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文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论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论语》论文《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论语论文--
《论语》论文论语心得《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
《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
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
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引言
本文旨在介绍五篇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旨在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论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对每篇范
文的简要介绍。
范文一:《论语中的仁义》
这篇论文探讨了《论语》中的仁义概念。
通过分析孔子和他的
学生之间的对话,论文阐述了仁义的内涵和实践,并将其与现代社
会价值观进行比较。
范文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该范文重点研究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分析了孔子对教育的
重视以及其对学生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将孔子
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体系。
范文三:《孔子的修身之道》
这篇论文探讨了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文着重分析了孔子的自律
和自省的品质,并且提出了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修身之道以
提高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
范文四:《孔子的政治哲学》
该范文研究了孔子的政治哲学。
论文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论
和领导才能的看法,并提出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政治实践。
范文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篇论文将重点放在《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上。
论文讨论
了《论语》中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并提出了如何借鉴这些智慧和哲
学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结论
通过阅读这五篇范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论语的内
容和价值。
这些范文也为读者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论语论文5000字
论语论文5000字篇一:论语小论文 3000-5000字论语小论文之论君子不器摘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通说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但其实这句话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得到新的解读。
关键词:论语;君子不器;工具;解读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很值得让人玩味的话:“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该句没有上下文,也无太多可确证的资料,因此人们很难断定孔子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出它的。
这简短的四个字,给后学之人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君子”一词在西周指贵族。
《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位在官长者。
”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通说认为,“君子不器”之“君子”专指有德者。
但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只不过指有德者的成份更大一些罢了。
因为“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为政》篇中,该篇的内容中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当然,该篇还包括其他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孝悌思想的内容),由此观之,孔子在这里说出“君子不器”,虽然可以认为君子是指有德者,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有位者,理解为孔子有对为官者、有位者隔空喊话的味道。
可能有人会驳斥说“为政”这一标题乃为《论语》编撰者所加,不足以说明孔子此处之“君子”有指有位者之嫌。
但是,我认为,既然编撰者将“君子不器”一章列入《为政》篇中,必然有它的道理,要不然,为何不把此章列入其他篇中呢?況且将此处之“君子”理解为二者兼具,也完全能够讲得通。
“器”字作何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器,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 [1]可见,“器”字的本意是“器皿”、“容器”之义,后引申为“器量”、“才用”和“人才”以及“器重”等意思。
而在《易传?系辞上》中所讲的“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则是一个哲学术语,指有形的具体事物。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论语征文作文(精品10篇)
论语征文作文(精品10篇)论语征文作文篇1《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
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
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
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
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
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
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
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
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
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
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
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论语征文作文篇2《论语》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高二议论文《论语》
《论语》
《论语》一书出自儒家,是一本记载着孔圣人与其弟子们的一些富有人之哲理的话。
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所在,给予人礼让之品德,却不乏封建阶级思想。
《论语》中所记载的三纲五常时至今日虽以不同,但在我国古时代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社会理念。
《论语》教人与德,与儒家思想中的德智相应证,而德智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中的一个环节。
我国当前强调加强人民素质教育,发展文明,和谐与礼让的社会而《论语》之中贯彻的思想正好符合这一思想建设。
“立人以善,成善以教”是我国提出的对教育方面的要求,《论语》便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很好的著作。
《论语》使我懂得了孝为何物,为人处世又该如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提醒着我,时光如梭,一棱才去,一棱驰,时光不等人,要以有限的人去办,去追赶无限的时光,这样才不至于被时光所抛弃,遗忘。
【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
【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论语》伴我成长《论语》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断品读《论语》,在其中汲取了许多智慧和启示,这不仅是对自己进行修身养性,更是指导自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明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的指南。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中庸”、“仁”、“礼”、“义”等重要的思想观点。
他说“君子不器”,这句话深刻地告诉我们人应该以内在的修养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格,而不是看他的外在形式。
这启示了我要注重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而不是只追求物质享受和表面功名。
他还告诉我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会和人相处,有礼貌地对待他人。
这启示了我对待他人要真诚友善,不要不懂人情世故,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还常常想起《论语》中的权谋篇章。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失信于人,要守信用,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和尊重。
这让我深刻明白了言而有信的重要性,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轻易言而无信。
孔子还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要学会忍耐和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耐心等待,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这些思想观点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有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论语》还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通过言行来体现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追求,使我受益匪浅。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的过失,努力改进自己,这让我知道了做人应该自我反省,不停地提高自己。
孔子还告诉我们要像王子书一样,“问于泰山”、“以求不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要做到自身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有序、天下安宁。
这让我知道了做人要有追求,要有修养,要有家庭责任,要有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担当。
在我的成长路上,《论语》陪伴着我,引导着我,激励着我奋发向上。
论语的论文
论语的论文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举止,透露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价值观。
一篇关于《论语》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论语》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可以介绍《论语》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春秋时代乱世、诸侯割据等背景,以及《论语》的创作和传世历史。
同时可以阐述《论语》对后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2. 《论语》的主要思想:可以梳理《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如仁、礼、孝、君子、学问等等。
对于每个观点,可以通过具体的经典例句进行论证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3.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对《论语》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如孔子、子路、子贡等等。
可以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处事原则、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剖析,以呈现出一个全面丰富的人物形象。
4. 《论语》的现实意义:可以探讨《论语》所传递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从政治、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论述,说明《论语》的普适性和现实适应性。
5. 对《论语》的评价和争议:可以引入学界对于《论语》的评价和争议,比如批评观点、疑问和解释的不同,以展示对《论语》的深入思考和学术探讨。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思,具体的《论语》论文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重点进行深入选择和展开。
希望上述提示能对你撰写《论语》论文有所帮助。
论语 论文
论语论文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论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为人和治学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道德原则。
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传承都有积极的影响。
《论语》还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智慧和实践的并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的重要性,提倡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主思考能力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论语》还提供了对于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主政治和社会道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探讨社会治理和政治理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考提供了参考。
总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理解《论语》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论语论文1000字
论语论文1000字《论语》读后感《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
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
可是当我上了高中之后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就不经意间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
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看到《论语》这本书就像看到初秋时期的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场景。
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
可是假如从生活的角度看。
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
这是历史证实了的,不是我说的。
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
假如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当然有些真理也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改善它,让它更加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在继续孔子的思想道理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学会改进。
就拿最简单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说,或许在古代或是很久以前它是人们行事的一个准则,不管任何事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一样。
可是在当代这个社会中,这句话就不能这样用,我们要根据不同场合来灵活的运用它。
因为现代社会也流行这样一句话“说谎不对,可是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却远远胜过说实话”。
当然孔子的这句话在以前主要是运用于学习中,但是生活中的学习也是一种习得,这句话同样适用,只要我们会用。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论文)「篇一」一、孔子的身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仁”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诸侯间争战频繁,秩序混乱,礼坏乐崩,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颜渊》)。
在春秋社会动乱中,鲁国诚然也出现了礼坏乐崩,但由于礼乐传统深厚,周礼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就有人发出了“周礼仅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的感叹。
虽然孔子是没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礼乐文化的熏陶,青年时勤奋地学习礼乐知识和技艺,成年后又做过多年以相礼治丧为谋生手段的儒。
所以孔子非常有教养,精通礼乐:“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又凭着他对周礼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复周礼。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抱负,“正在于他一落地就与贫贱为伍,与艰辛做伴。
他以极平常的心感悟无常的人生”。
[5]他遭受过许多苦难,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统的社会。
这在《宪问》中有所体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环拱,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可见孔子所赞同的是一匡天下,重视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
因此他要恢复周礼,主张礼治。
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将其诉诸人的内心,渴望唤起人们内心的自觉性,这就是“仁”。
孔子力图使人们通过内心“仁”的修养而达到“礼”,实现其政治理想。
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所以唯有这种内心的修养――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担当得起恢复周礼的重任。
二、《论语》中“仁”的具体内涵首先,“仁”是一种自觉性。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
高中议论文作文:小叙《论语》
小叙《论语》《论语》是柔和的缓缓徐凤,吹去心窗上的几抹杂尘;是清凉呤叮的泉水,浸润了心中的一方净土。
手捧此书,闲暇之至,茗一口清茶,闭目,忘乎所以然,心醉言语间。
读《论语》,遇孔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仿佛看见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气势磅礴,惊涛拍岸。
在逝者如斯中,知晓时间流逝之快,藏匿在花开花若,云卷云舒之中。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它教会了我们把握时间,“握永恒于一瞬”,再不感叹: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读《论语》,见孔子悉教弟子:“孝子之侍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领悟孝的做法,侍奉父母时,要表现出自己的敬意,赡养父母要表现出自己的乐意,父母生病了要体现出自己的忧虑。
孝的意义也在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它教会我们如何尽得孝道,切勿等到自己黑发白霜染时,宛然叹曰:子欲孝而亲不待。
读《论语》,步游于孔子言中的三尺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窘迫的困境中,依旧驰骋着超脱的魂灵,不被此束缚的超然。
仿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细细领悟言语间的一汪静水的清宁,游览三尺陋巷,旷视怡神,它教予了我们一番举手投足间的气定神闲。
已至此,叹乎!《论语》中的字言字词,像是天空中的璀璨群星,繁华了中华文化的银河。
它的句句道理,交叠化作清风怡然人心。
于是乎!心静如止水,思明似清潭。
手捧一书《论语》,逍遥漫游。
犹如玉月当空,撑一支长蒿,行一叶扁舟,溯流在碧波荡漾,“清流见底,沉鳞竞跃”的菏泽中。
又好似夕阳当下,屹立于“山映斜阳天接水”的江岸,看赏“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更似在“乡野萍踪、流芳溢翠”之境中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读《论语》,在我的生命中化作一轮太阳,给予我的,将是生命力无尽的灿烂!。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
孔子在先秦诸子中的政治地位并不算最高,然而其政治思想之后却被拥趸为主流的政治理念,流传至今。
纵观其《论语》中提出的政治观点,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其“德治”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为民众谋得夹缝中生存的利益,二为其“仁”和“恕”而产生的“和”的政治理想,而任何一本书都应该瑕瑜互见,其在演化过程中消极作用也渐渐体现,那便是对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因为涉及思想领域,本篇暂不提及。
一社稷之主素无常位,而民心向背至关乎此。
我国自古至今,历代统治者所共同认同的一个政治思想,便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并重,也不是从当代中国才开始施行。
早在周公时期,便提出“敬德保民”,而德治的发展,大概在于孔子,《论语》一书充分体现此种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贯穿《论语》始终,影响后世,直至今日。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国的皇帝,而秦国善于改革的政治家也不在少数,商鞅,李斯,韩非等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但秦始皇及二世的猛如虎的苛政,使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灭顶而亡。
而后面的西汉则是充分汲取了秦王的惨痛经历,领导阶级对于前人亡国的深刻反省,《论语》乃至更深发展的儒家思想遇到了绝好的历史机遇,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一步步演化为我国的治国方略,西汉由此成为我国繁荣王朝之始。
可见《论语》极其衍生出的思想对于政治,的确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论语》中反映出的“德治”思想,大概分为以下几点:其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显然,《论语》中对于德治的要求是从最上层的领导阶级开始的,也便是古代君主(以至于当今的党政机关)应该率先做出模范作用,道德标准是远高于法律制度的,这就要求领导阶级要更高对自己有高度的要求,领导阶级从根本上是为大众而服务的,不应身居高位而对自己无所要求。
这就说明,《论语》思想不仅仅是忠君,其更加强调的是领导阶级对民众的教诲与引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论文
《论语·为政》摘要:孔子的《论语》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社会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语·为政》篇主要表达以德为政,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
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应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
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对当今有了更多现实及研究的意义。
关键字:《论语·为政》为政以德道德思想为政现实意义1.《论语·为政》《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开篇中就直接说明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在为政第三中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在第四章中有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关于论语的200字议论文
关于论语的200字议论文《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5篇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5篇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篇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
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
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
我就是其中一位。
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
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
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母亲的读后感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
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
《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
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
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
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
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论语论文_精品文档
论语论文《论语》读后感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记载成《论语》。
我们初中学习《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学习这一课程我有了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下面是我对学习《论语》之后里面两则论语的理解与认识。
《论语十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过来就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当时初中老师讲课的时候只是让我们背诵,了解他的翻译,并没有过多的解释。
上大学之后又开了这一课时,老师深入讲解其中的意义。
老师说孔子的话只是几句却有深刻的意义。
外国友人经常佩服我们孔子所说的话,只是几个字却道出很深刻的意义。
《论语十则》第四则我也很有体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过来就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读书却不思考其中所蕴涵的意思。
中国教育现在仍是填鸭式教育,我们也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
总是认为学习很多知识都是无用的,现在考虑一下是我自己没有用心去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
所以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
上学时候很爱空想,空想自己会怎样。
没有去认真学习自己该学的知识,有一段时间让自己的学习很不好。
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之后我了解到很多自己以前忽略的知识。
自己以前盲目的知识。
从这一课我学习到很多知识。
老师说很多外国友人现在研究我们中国文化,尤其是孔子,他们很想学会中国的文化知识。
我想我以后要重视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我学习的旅游英语,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更加重视自己的中国文学知识积累,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让自己可以为文化的发展可以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500
论语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在中华几千年封建王朝里被奉为治国圭臬。
《为政篇》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
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
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领先。
《八佾篇》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
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
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
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所以,儒家思想里的孝顺理念极大丰富了中华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二、结交朋友的标准《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
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
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
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
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
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
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
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
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
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
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
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
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
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
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
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
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
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
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
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
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
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
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
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
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
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
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
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
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
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
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
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
不过有时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越难以做到,越难以做到这要求就变得越高。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时他所达到的价值层面是最高的。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微子)“君子周急不继富。
”(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
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
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
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
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
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公冶长)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
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
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
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
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
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
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
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
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
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
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
一处是“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
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关于颜回,《论语》有以下记载: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知也。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颜渊问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