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无风带”一题的前世今生
百科知识精选赤道无风带
出现季风据近代气象资料分析,明显的系统性无风带出现在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北半球)或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南半球)之间的过渡带(季风槽类型的热带辐合带)。
它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夏季风盛行时期,其位置近于东西向,可离赤道较远。
过去曾把无风带解析为两半球信风之间的地带。
近代观测表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常常在赤道附近辐合,但风力并不一定减弱(信风槽类型的热带辐合带)。
赤道无风带的位置随热赤道在一年中沿经圈方向移动而变化,但时间上稍为后延。
它控制下的天气特点是气压低、湿度大、多云、多雷暴,是海上航行时要避开的区域。
相关介绍赤道无风带内天气状况单调而富规律。
持续的高温全年各月在摄氏二十六度上下,气温年差最小,无年变化可言。
旺盛的对流作用,容易产生积雨云及午后的雷阵雨,这是地表云量最多,降雨最丰的地带。
在正常情形之下,春分和秋分前后,应是雨量曲线上的两个高点;夏至、冬至前后,是两个低点。
赤道无风带内气压梯度小,风力和缓,风向不定,常出现静风天气,虽有午后阵雨可以消暑,但仍感暑热难耐。
倒是滨海地带,昼夜间海、陆风环流,有调剂温度之作用,适于健康和居住。
赤道无风带 - 赤道雨林带又称"热带雨林带".陆地自然带之一。
位于赤道区域和赤道两侧的广阔空间,以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热带地区的一些岛屿面积最大、发育的最为典型。
属热带多雨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植物群落为具有多层性的潮湿热带森林。
植被繁茂,终年常绿;种类极丰富,生活型各异。
在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着热带砖红壤。
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环境养育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尤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的数量和种类为最。
营树栖生活的灵长目动物也比较多,而大食草动物较贫乏。
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等。
赤道无风带 - 赤道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各5°—10°纬度低海拔地区的气候,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刚果河(扎伊尔河)流域、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一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问题式阅读39】暴风圈和无风带
暴风圈和无风带【阅读材料】在世界的海洋中,40°~60°S之间的海域是风浪最大的地区。
这里属西风带,终年刮着强劲的西风,而陆地面积极小,西风几乎受不到陆地的阻隔和摩擦,因此这里风浪特别大,平均高达七八米,最高达到三十米。
海员们称这里是“咆哮的风带”,因为环绕着整个地球,又称暴风圈,世界上绕过非洲好望角的重要航线,就要经过暴风圈的边缘.所以好望角原名“风暴角”,在海员中流传有“好望角好望不好过”的说法。
好望角位于南非南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这里位于西风带控制区,尤其是好望角的冬季,中纬度地带就成了温差较大的地区,冷暖气流不断交汇运动,极易导致风暴频发。
好望角接近南纬40度,而南纬40度至南极圈是一个围绕地球一周的大水圈,广阔的海区是好望角巨浪生成的另一个原因。
此外,在辽阔的海域,海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作用,也是巨浪形成的重要原因。
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尤其在冬季频繁出现,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一起时,海况就更加恶。
因此,西方国家常把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称为“咆哮西风带”,而把好望角的航线比作“鬼门关”。
并不是所有海洋都有巨大风浪的。
在南北纬30°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海域,被称为“副热带无风带”。
这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空气从高空下沉而形成的,是垂直的对流运动,而大气水平方向运动才能形成风,海员对这个地区却另有一个奇怪的名称一马纬度。
这是因为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航行中,如果误入这个海域。
就不得不停留几个星期等待起风。
致使船上的马因缺少饲料死掉而被抛人大海的缘故。
同副热带无风带,相似的还有“赤道无风带”即位于赤道内侧的赤道低气压带地区。
这里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同样是垂直对流运动,而使得海洋风平浪静。
在美国电影《鸽子号》中,青年航海家罗宾独自驾着帆船“鸽子号”绕地球一周,再绕过好望角,越过大西洋向西印度群岛航行时经过赤道无风带,帆船滞留达二十多天之久。
赤道的神秘现象
赤道的神秘现象赤道是地球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带,它位于北纬0度和南纬0度之间,是地球上纬度最大的地区。
赤道地区有着独特的气候、生态和地理特征,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神秘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赤道地区的神秘现象,包括赤道雨林、赤道电暴和赤道流。
赤道雨林是赤道地区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
赤道地区的气候湿热,年降水量很大,这为赤道雨林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赤道雨林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为繁茂的生态系统之一。
在赤道雨林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大的树木、茂密的植被和各种珍稀的动植物。
这里的气候条件使得赤道雨林成为了许多物种的天堂,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赤道地区还经常发生赤道电暴,这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
赤道地区的气候炎热潮湿,空气中充满了水蒸气。
当热空气上升时,水蒸气会凝结成云,并产生强烈的对流。
这种对流会导致云层内部的电荷分离,最终形成闪电和雷暴。
赤道电暴通常发生在下午或晚上,给赤道地区带来了壮观的天空表演。
然而,赤道电暴也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可能引发火灾、洪水和风暴等自然灾害。
除了赤道雨林和赤道电暴,赤道地区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海洋流动现象,被称为赤道流。
赤道流是一种由地球自转和地球形状不规则性引起的海洋流动。
赤道流沿着赤道线流动,呈现出东向流动的特点。
赤道流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影响海洋温度、盐度和营养物质的分布,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物圈。
赤道地区的神秘现象不仅仅局限于赤道雨林、赤道电暴和赤道流,还包括其他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赤道日、赤道夜和赤道热带风暴等。
赤道日是指在赤道地区太阳直射点最高的一天,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上方,给赤道地区带来了极长的白昼时间。
赤道夜则是指在赤道地区太阳直射点最低的一天,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正下方,给赤道地区带来了极长的黑夜时间。
赤道热带风暴是一种强烈的气象现象,通常发生在赤道附近的海洋地区,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风暴和降雨。
总之,赤道地区是一个充满神秘现象的地方。
赤道的地理特征
赤道的地理特征作者:白杨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09年第07期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线型”地理问题。
下面以“赤道”为例,谈谈关于“线型”地理问题的复习。
一、数值地理特征1赤道是纬度最低的纬线圈,其度数为0°,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南北纬度划分的起始线。
2赤道是长度最长的纬线圈,也是最大的圆,半径约为6378千米,周长约4万千米。
毛主席所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对赤道的形象描述。
从赤道开始向南北两极纬线圈长度逐渐减小,南北两个极点可以看成是两个最小的纬线圈。
3赤道上点的自转线速度最大:1670千米/时。
地球上其他各点的线速度由此开始向南北两极递减。
4赤道上地转偏向力最小:0。
越向两极地转偏向力越大。
5赤道上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
6赤道上全年任何时候都昼夜等长(平分):12小时。
以12小时为分界点,若已知某点的昼长(或夜长)大于12小时,可以判定该点所在半球处于夏半年(或冬半年):反之相反。
7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这两点及经过“最高点”的经线圈和赤道的交点把赤道四等分,每相邻两点间隔经度差为90°,时间差为6小时,这在时间汁算题中经常用到。
8赤道与任何一个大圆都有两个交点,这两点既平分赤道同时也平分这个大圆。
9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的变化范围为:66°34′~90°。
10赤道所在平面与黄道面夹角为23°26′,与晨昏线平面的夹角为:90°-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
赤道所在平面与晨昏线平面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互余。
11赤道地区大气对流层高度最大。
可达17-18千米,并目,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随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当太阳直射点向北半球移动时,对流层最大高度也向北移动;当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时,对流层最大高度也向南移动。
12在赤道上观测北极星的仰角为0°。
【专题知识】赤道上有两个无风带,你知道在哪么?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给你!
【专题知识】赤道上有两个无风带,你知道在哪么?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给你!赤道与南北纬30度附近有两个无风带。
我们先看一张世界大气环流图:赤道常年盛行上升气流,是竖直的气流,因此,人们无法感受“清风习习”凉快,因此将此地称为无风带。
南北纬30度也无风,又称“马纬度”或者形象地称为“死马纬度”。
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气机,航海家们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
但是,他们的航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连续多日乘风破浪;有时却风平浪静、无丝毫风。
在无风时,他们只能将船停泊下来,等候着风的降临,而且一等可能是几天甚至几十天。
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进入该海区无法航行,在海上的贸易中受到极大影响。
那时,帆船除装载一般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到美洲大陆.对于一般货物,早点、迟点运到目的地没多大问题,可是对活生生的马匹来说,麻烦事就大了.由于草料和淡水的不足,马匹相继死掉,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马肉投进大海里喂鱼。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叫做“马纬度”。
当时,人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在其它海域总是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在“马纬度”海区总是无风。
原来,这是由于地球各地区受到的光热不同造成的.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这样在赤道上空聚积的空气越来越多,形成高气压,于是开始向南北两个方向分流.在赤道上空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南风右偏、南半球北风左偏.当空气运行到南北纬30°附近高空时,不能继续前进,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没有水平方向运动的空气,形成无风带,这就是“马纬度”的秘密所在。
其实,不仅仅是“马纬度”无风,在赤道海区、南北纬60°海区都是无风带。
既然有无风带,那就会有风带。
那么,风带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空气流动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低空的气流,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一部分气流又流回赤道,以补充赤道低空源源不断的上升气流。
行星风系和洋流是什麽东东?它们之间又有何关系?
行星風系和洋流是什麼東東?它們之間又有何關係?答:什麼是行星風系呢?我們知道影響氣候因子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地表的溫度,因為地表的溫度會決定一個地方氣壓的高低,因此也間接影響我們的風向,也就是風會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參考附圖2-10 、2-11。
除了日照影響地球表面,使高低氣壓形成以外,風還受到所謂的地球自轉偏向力(也叫柯氏力)的影響,參考左下圖,於是吹向低壓帶或高壓帶的風,除了分別向高或低緯移動外,風會因為柯氏力吹向東北或東南,例如:東南信風、東北信風(參考右下圖)。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11個信風帶(見圖2-9)是在不考慮地軸傾斜、海陸差異、高度得假設下所繪出的結果,只考慮日照和地球自轉偏向力,然而這些因素無可避免,換句話說這11個信風帶無法這樣規律分布,行星風系會隨著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而南北移動,有季節性的位移(如圖2-15)。
以上就是行星風系的形成介紹,了解了嗎?至於各行星風帶的成因,你的課本應該有寫吧!如果沒有,請參照下面的解釋資料!圖2-9 圖2-15(一)赤道無風帶(equatorial doldrum):赤道附近,太陽經常接近直射,氣溫高,氣流上升旺盛,常有局部性陣雨。
本帶常平靜無風,或吹不定向的微風,故稱赤道無風帶。
因空氣上騰,氣壓降低,誘致兩側的氣流向本帶輻合,故本帶亦稱間熱帶輻合區。
(二)副熱帶無風帶:在赤道受熱上升的氣流,升至對流層上部後,分向兩極方向移動,逐漸冷卻,在南、北緯30度附近沈降,使本帶常平靜無風,或吹不定向的微風,此帶俗稱馬緯度無風帶,分布在南、北緯30度附近。
(三)信風帶(trade wind):在副熱帶沈降的氣流向赤道方向吹動的,稱為信風帶,此風因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北半球偏向進行方向的右方,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偏向左方,為東南信風。
(四)西風帶(westerlies):由副熱帶沈降的氣流向極圈吹動的,稱為盛行西風(prevailingwesterlies)。
风的形成及无风带分布规律
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判断及全球
主要没有风的地区及其规律
我们都知道在世界上的风是由高低压的存在,导致的气压梯度力和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最终导致水平气流的运动方向平行于等压线。
但在近地面由于受到地面摩擦力的作用,导致水平气流的运动并不平行于等压线,而是与等压线存在一定的偏角。
判断高低压在我们身体相对的那个位置可以借助于下面这个小小的方法。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我们的右后方,低压在我们的左前方;南半球反之。
比如说,冬季我们我们中国受到蒙古高压的影响,盛行西北风,我们背风而立,可以大致的判断出蒙古高压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方向。
但是世界上并不是任何地方都会有风的存在,根据上面提到的水平气流(空气)产生的原理,我们可以判断出在地球上的高压中心是不会形成水平气流运动的,或者说运动非常不明显。
下面举出全球主要的高压中心及其在全球的大致位置。
一月份:蒙古高压(90-110E,40-50N),北太平洋高压(又称夏威夷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南印度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亚速尔高压(又称北大西洋高压);除了陆地性的蒙古高压纬度偏北以外,其他海洋性的高压几乎都位于30N的洋面上。
七月份:没有了蒙古高压,但在新西兰东北部太平洋洋面上(165-180W)又形成了一个南太平洋高压,从而有两个南太平洋高压。
其他高压和一月份大致一致。
和三圈环流有关的故事
和三圈环流有关的故事
三圈环流是一种地球大气环流模式,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部分组成。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低纬环流的形成和影响。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地理学家,他名叫杰克。
杰克一直致力于研究地球大气环流模式,特别是低纬环流的形成和影响。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终于发现了低纬环流的秘密。
原来,低纬环流是由赤道地区高温引起的。
当赤道地区的气温升高时,空气膨胀上升,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同时,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 30 度时便堆积下沉,导致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形成副热带高压。
而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杰克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因此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地理学家。
他的工作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大气环流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也为环境保护和气候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海洋解密百科下-第七章
第七章大气环流的奥秘郑和七次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中的无数次海上远航,所使用的都是帆船,完全靠风力吹送。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地球上有些地带刮风的风向几乎是全年恒定不变的,这称之为定向风。
哥伦布是第一个全面了解并充分利用了大西洋有规律风系的航海家。
他在发现新大陆前,就已经有过好几次航海经验,他知道低纬度地区老是刮东风,中纬度地区则经常刮西风。
所以哥伦布寻找新大陆的第一次航行,是沿着加那利群岛的纬度(约北纬28°)巧妙地借助东风向西驶去。
但在返回西班牙时,他精明地先向北行驶到亚速尔群岛的纬度(约北纬39°),然后才张满风帆,乘着浩荡西风返回欧洲的。
航海家们利用的这种低纬度东风,在南北半球都有,北半球以东北风为主,南半球以东南风为主,年年如此,挺讲信用的,因此被人们称之为信风。
当时的一些商人掌握了这个规律,基本都依靠信风的吹送,来往于海洋上进行贸易经商活动,因而这种风又被商人们叫做贸易风。
自从发现了新大陆以后,西欧的商人们便纷纷组织大批船队装运马匹运往美洲,因为在那儿原来没有马,运输和农耕都很不方便。
然而奇怪的是,当船队沿着北纬30°附近的大西洋航行时,常常遇到海面上死一般的寂静,没有风,闷热异常,帆船便只好无可奈何地在原地打转,乖乖等候顺风的到来,而有时一等就是10天半月。
时间长了,马匹因缺少淡水、饲料纷纷病倒、死亡,水手们一时吃不掉那么多马肉,最后不得不将死马成批抛进大海。
当时人们恐惧地把这一无风地带叫做“马的死亡线”,又称“马纬度”。
此外,赤道带也是个无风带。
但是如果船队跨过了马纬度,进入中纬度海域航行,在南北纬度40°~50°附近,马上又会遇到与低纬度方向相反的西风。
特别在南半球,这一纬度带没有大的陆地,海域非常辽阔,西风更为猛烈而且稳定,常常在海上掀起狂涛巨澜。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指挥两艘小船,驶往非洲大陆最南端,当船只来到南纬40°附近时,一场巨大的风暴将这两叶小舟在大海上吹荡了整整16天,值得庆幸的是最终他们被吹送到一个岬角上。
赤道逆流的科普介绍
赤道逆流的科普介绍赤道逆流,又称“反赤道流”,是赤道两侧南、北赤道海流之间的逆向海流,由于赤道北面和南面都出现向东的海流,所以赤道流可分为北赤道逆流和南赤道逆流。
它自西向东流动,以补充大洋东部因赤道海流带走的海水,故具有补偿流和倾斜流性质;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因此赤道逆流表层海水具有高温低盐性质。
赤道逆流位于北纬3~5度到10~12度之间,其流速约40~60厘米/秒,最大为150厘米/秒,冬季较小,只有15~30厘米/秒以下。
一、科研历史1943年,Sverdrup等人描述了太平洋北赤道逆流,之后不断有关太平洋北赤道逆流的观测数据和研究结果涌现出来。
1959年,Reid提出太平洋南赤道逆流。
1968年,Henri Rotschi根据“Coriolis”号调查船在赤道区东经170度经向断面上测得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资料,详细地分析了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存在及其有关特征。
1976年3月至1978年10月,中国国家海洋局先后四次组织“向阳红5号”船,对中太平洋赤道区(北纬10度——南纬20度,东经160度——西经170度)进行了综合科学调查,之后在“全球大气试验”期间(1979年1一6月)两次组织“实践号”和“向阳红9号”船对该区进行了调查。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各月,即1一6月和9一10月,在西向的南赤道流中间(南纬4度一13度),确实存在一支东向流,所处的纬度范围与Ried1959年根据动力计算发现的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位置基本吻合,进一步证实了太平洋南赤道逆流的存在。
2010年,中国发起首个海洋领域大型国际合作计划“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
科研人员在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上,发现并命名了北赤道逆流下的北赤道次表层逆流,揭示了菲律宾以东潜流的季节内变化和机制等。
二、形成原理赤道逆流的位置与赤道无风带一致,偏于赤道以北,信风流不对称于赤道这一事实,就是赤道逆流产生的原因。
全球气压带、风带
新课程标准)高考综合复习: 地球上的大气(二)全球气压带、风带考点提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网络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2.大气的水平运动(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2)高空大气中的风向(3)近地面的风向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问题思考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一天之内,白天陆上增温快,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海上增温慢,近海面气温低、气压高,风由海上吹向陆地。
晚上情况相反,风由陆上吹向海上。
描述“山谷风”风向的变化情况,并以此解释“巴山夜雨”的成因。
白天,山坡表面增温快,形成低压;谷底增温慢,形成高压,风由谷底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晚上,情况相反,风由山坡吹向谷底,形成山风。
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常常存在一个热力环流,描述该热力环流的流向,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市区空气上升,在高空向郊区方向扩散,到达郊区附近上空后下沉,至近地面后,又由郊区流向市区。
城市中心区,由于大量人为热的排放,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郊区,由于近地面温度相对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就在郊区与市区之间形成一热力环流圈。
一个在北半球高空顺着风向飞行的飞行员,高压在他的哪一侧?右侧。
赤道附近为何会被称为“无风带”?赤道及其两侧接收太阳光热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就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由于空气以上升为主,水平方向上流动的空气非常微弱,所以又被称为“无风带”。
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的气流为何会在北纬30°附近下沉?这种下沉气流对近地面气压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近地面的天气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不断向右偏转,至北纬30°附近偏转成东了西风。
赤道地区天气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
赤道地区天气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赤道地区是一个独特而多变的天气区域,这里有着特殊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由于赤道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全球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赤道地区天气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
首先,赤道地区的季风气候与地球的热力分布有直接关系。
赤道附近的地区是阳光直射最多的地方,阳光直接垂直照射在这里,使得这个区域温度相对较高。
这样的高温增加了表层空气的温度,使之上升,形成低压区。
与此同时,极地地区的气温较低,使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区。
这样,压强差异就产生了。
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大气环流。
其次,大气环流在赤道地区形成了季风气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可分为两大类:垂直环流和经向环流。
垂直环流包括风向与高空和地面大气温差有关的垂直顶盖环流和垂直对流环流。
赤道地区的高温使得空气上升,形成锋面降雨,这就是垂直顶盖环流。
而大陆地面低温使得低空空气密度增大,冷空气下沉形成盆地,这就是垂直对流环流。
而经向环流则是从大气环流对天体旋转的纵向分割。
经向环流主要由大气环流的气压分布、平均风向和风的原生的δ气压分布特征决定的。
这种环流运动的方向由赤道附近的高温和低温区域的差异来决定。
赤道附近的高温使得空气上升,向两极方向流动。
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惯性,也会让空气流动产生东西的变化。
这就造成了经向环流的形成。
赤道地区季风的产生还与季风气候的转换过程有关。
季风气候主要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
夏季是由于赤道地区受季风的影响而产生的。
当太阳直射赤道地区时,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形成了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南半球的副热带低压。
副热带低压吸引了来自南半球的空气,这就是南半球的夏季风。
其次,副热带高压把空气吸引到北半球,形成了北半球的夏季风。
冬季则是赤道地区季风的转换过程。
在冬季,太阳的直射角度较低,温度下降,季节性的风向变化。
此时,赤道地区的空气冷却,空气密度增大,流向赤道地区的空气也会减少。
北半球的气压发生变化,形成了冬季风。
初中地理中题解析理解地球的大气环流
初中地理中题解析理解地球的大气环流地球的大气环流是指由于地球旋转和不均匀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层产生的循环运动。
它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气温、降水、风向等气象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理解地球的大气环流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大气环流是由太阳辐射引起的。
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赤道地区,而在南北纬度逐渐减弱。
由于地球自转,地表同时受到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太阳辐射,使得赤道地区温暖,而极地地区较为寒冷。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平流,形成了大气环流。
地球的大气环流可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四个主要环流带。
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是大气上升运动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的两侧,是大气下沉运动的地区,气温高,降水较少。
副极地低压带位于中纬度和极地区域之间,是大气上升运动的地区,气温较低,降水适中。
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地区,是大气下沉运动的地区,气温极低,降水很少。
这些环流带的形成和变化使得地球气候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大气环流还受到地球地形的影响。
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温差和水汽含量差异,会导致地形对大气环流的修正。
比如,大陆上的山脉会影响风向和风速,形成山脉风。
海洋上的洋流和海流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例如暖流会使得附近地区降水增多。
地球的大气环流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常的大气环流能够保持气候稳定,使得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为农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大气环流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副热带高压带的扩张和赤道低压带的移位等。
这些变化将对全球气候格局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我们加强对大气环流的监测和研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地球的大气环流是由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循环运动。
对于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大气环流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规律,加强监测和预测,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圈环流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三圈环流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三圈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三个主要环流区域,分
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这三个环流区域在
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风系统。
首先,赤道低压带形成于赤道地区,这里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地表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对流,使得这一地区的气压较低。
由于
地球自转的科里奥利力作用,赤道附近的空气被向东偏转,形成东风,这就是赤道地区的东风带。
其次,副热带高压带形成于赤道以北和以南的30°纬度附近。
这一地区因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地表温度相对较低,空气下沉
形成高压,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
在这一区域,空气向地表辐散,
形成西风带。
最后,极地低压带形成于极地地区,这里因为受到较少的太阳
辐射,地表温度较低,空气密度大,形成低压。
在这一区域,空气
向地表辐散,形成偏北风和偏南风,这就是极地地区的风带。
总的来说,三圈环流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共同
作用,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和气压分布不均,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这些环流系统对地球的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是大气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赤道附近气流带和风暴增强关系初探
赤道附近气流带和风暴增强关系初探气候和天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
而赤道附近的气流带和风暴是气候和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进行一次初步探究,讨论赤道附近气流带与风暴增强之间的关系。
赤道附近气流带是指两个重要的气流带: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
这两个气流带之间的气流运动给地球带来了丰富的气候和天气现象。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的30°北纬和30°南纬之间。
在这个带子上,空气由地面上升,形成高压区域,使空气下沉并形成大量干燥的气候,如沙漠地区。
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的热带,通常在5°北纬和5°南纬之间。
在这个带子上,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域,导致空气湿度较高,常有降水出现。
赤道附近的气流带与风暴的增强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运动方式可以导致空气的热量和湿度的传递,进而影响风暴的形成和增强。
在赤道低气压带,空气上升时,空气受热,水汽蒸发,形成云层,引发降水和雷暴等天气现象。
这些降水和雷暴有助于风暴的形成和发展。
副热带高压带的干燥空气会向赤道低气压带输送,形成强大的气流,这些气流在赤道附近相互碰撞,形成强烈的气旋和风暴。
因此,赤道附近的气流带与风暴增强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
此外,赤道附近海洋表面的温度也对风暴的发展和增强起到重要作用。
赤道附近的海洋水温较高,容易形成热带气旋。
海洋表面的暖水的蒸发导致大量水蒸气被吸入空气中,当这些湿空气上升时,会在中心附近形成低气压。
随着低气压的逐渐增强,风暴增强并形成。
海洋表面温度的变化和赤道附近的气流运动共同促使风暴的发展。
风暴增强的过程是复杂的,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气流带和海洋表面温度。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些关系。
他们使用先进的气象设备和数学模型,以解释和预测风暴的发展。
同时,他们也在努力研究气候变化对风暴强度和频率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总结起来,赤道附近气流带和风暴增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地理概念】贸易风、马纬度、赤道无风带
【地理概念】贸易风、马纬度、赤道无风带【樊勇地理工作室】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地理组教师樊勇创办的公众平台,面向全体地理爱好者和地理教师提供优质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和新高考资讯的平台。
如果你是在读高中学生,置顶樊勇地理工作室!如果你高三毕业了把老师的工作室公众号传给你的师弟师妹们!名师点睛,学法指导,全部是“地理干货”。
01贸易风贸易风(trade wind),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
但我们可是学过地理的,如果叫他另外一个名字大家就不陌生了——信风。
信风指的是在低空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
北半球是东北信风,南半球是东南信风。
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这是trade wind在中文中被翻译成 “信风”的原因。
古代航海家和商人,在多年的航海生涯中,逐渐掌握了这个规律。
他们在信风的帮助下,往来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又叫“贸易风”。
由于信风是向纬度低、气温高的地带吹送,所以没有水汽凝结条件,属性干燥;世界上有些沙漠和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
02马纬度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风不经常来这儿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们,使他们不得不整星期地等候着顺风的到来。
那时候,帆船除了装载货物外,还需要装运许多马匹,因为美洲大陆在被发现前,那儿没有马。
随着时间的流逝,马匹会因为缺少草料而死去,而马肉又吃不掉,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马抛入大海给鱼吃。
因此,人们把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我们知道这个位置就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所在的位置。
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升温,水汽难以凝结,缺云少雨,风(水平运动才是风呐!)也很少,形成了无风带。
由此可见,无风带不仅仅只有南北纬30°附近,赤道附近,气流也以垂直运动为主,风也不多。
大陆长时间被副高控制,就会形成荒漠。
世界大部分荒漠都位于南北纬15°-35°,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或副高与信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
为什么赤道地区没有风
为什么赤道地区没有风01赤道地区终年风平浪静的道理十分简单,就是由于“赤道无风带”的存在。
赤道地区是全球温度差异最小的地区,所以气压分布十分均匀,空气无法流动,也就不会有风了。
赤道线附近400500千米范围内,气象学上称为“赤道无风带”。
在那里航行,船不颠簸,人不呕吐;蓝蓝的天空,平静的海面,任凭海鸟飞翔。
尤其是海岛上五彩缤纷的热带森林,真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赤道地区终年风平浪静的道理十分简单,一句话,就是由于“赤道无风带”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赤道无风带呢?我们知道,空气流动就是风。
而空气的运动是由于大气中存在高高低低的气压系统引起的。
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而且,气压差异愈大,风就愈大,气压差异愈小,风就愈小,没有气压差异,就是静风。
这个道理清楚地告诉我们:赤道无风带的出现,是由于赤道地区气压分布十分均匀,大气中没有高高低低的气压系统存在,这样,空气就无法流动,也就风平浪静了。
至于赤道地区气压分布为什么均匀,这与温度有关。
一个地区温度高,则气压低;温度低,则气压高;温度差异大,则气压分布不均匀;温度差异小,则气压分布均匀。
赤道地区是全球温度差异最小的地区,所以气压分布十分均匀。
另外,赤道无风带里还有一条看不见的防线,使“热带风暴”在这里既不能生成,又难以进入。
因为地球由西向东的自转,除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以外,还使地球上所有移动的物体如空气、流水、火箭、船只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却向左偏,这就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
受这种力的影响,在纬度15°左右的热带地区,就会形成旋转速度很大的热带风暴。
然而,这种力在赤道上却为零,在赤道两侧十分微小。
因而赤道地区不会产生旋转速度很大的热带风暴。
此外,当热带风暴在热带地区形成以后,它首先随着热带上空的东风气流向西或西北移动,然后进入西风带;但至今尚未看到热带风暴向东和东北移动进入赤道地区的。
赤道无风带为开展室外羽毛球运动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道无风带这一题的讨论
赤道无风带除南美的亚马逊及非洲刚果盆地外,均分布於海洋及岛屿(东印度群岛)之上,气候上表现海洋性。
那刚果盆地大,还是亚马逊大?
对呀,哪一个分布最广?
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
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
①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暖流的影响大③受寒流影响大④纬度低,热量充足⑤陆地面积宽广【改成:亚马孙平原面积大于刚果盆地】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刚果盆地这个广阔区域包含了仅次于亚马逊的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
如果是这样分析,为何不选择B
但是我们的那个题
1.单一PK单调;
2.还要比较刚果盆地大还是亚马逊大
赤道无风带内天气状况单调而富规律。
持续的高温全年各月在摄氏二十六度上下,气温年差最小,无年变化可言。
旺盛的对流作用,容易产生积雨云及午后的雷阵雨,这是地表云量最多,降雨最丰的地带。
在正常情形之下,春分和秋分前后,应是雨量曲线上的两个高点;夏至、冬至前后,是两个低
点。
赤道无风带内气压梯度小,风力和缓,风向不定,常出现静风天气,虽有午后阵雨可以消暑,但仍感暑热难耐。
倒是滨海地带,昼夜间海、陆风环流,有调剂温度之作用,适於健康和居住。
赤道无风带内天气状况单调而富规律。
持续的高温全年各月在摄氏二十六度上下,气温年差最小,无年变化可言。
旺盛的对流作用,容易产生积雨云及午后的雷阵雨,这是地表云量最多,降雨最丰的地带。
赤道无风带天气状况单一不对,
单调非单一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基本要素
阴晴冷热风雨
天气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赤道无风带是由于受赤道低压控制,气流辐合上升导致的。
其位置并不固定,随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而移动,赤道无风带分布广泛,天气状况单调。
这个是原题,第12题说得过去呀
12.关于赤道无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置相对固定 B.在其他大洲没有分布 C.天气状况单调 D.气流下沉不感觉有风
C.天气状况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