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发展近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区之间的协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一些现状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需要及时解决才能更好地实现协同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现状问题1. 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衷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然而目前三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北京依靠国家政治和文化资源,天津侧重于港口经济和制造业,河北则以产业转移和资源环境承载为主要优势。
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三地经济结构不够协调,难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也影响了整个区域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2. 交通不畅京津冀地区的交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人口密集和经济发展集中,这一地区的交通压力较大,尤其是京津两城之间的距离,容易造成通勤、物流等各种交通问题。
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建,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需求。
3. 生态环境治理亟待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较为突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凸显,给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4. 公共服务不均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
目前三地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例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导致了不公平现象。
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影响了区域内的人才流动和城市发展。
二、发展方向1. 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协同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各地可以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协同。
建立统一的投资促进扶持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向河北省转移,加快三地之间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建立跨区域的教育、医疗合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区域内的整体发展水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作者:李国平来源:《前线》2020年第01期[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控北京人口、促进产业转移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阶段。
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一核两翼”新格局,在生态、交通、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将是“十四五”时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其方向。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非首都功能疏解; 一核两翼; 十四五[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01-0059-04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筹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三大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等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协同发展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开始进入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第二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望如期完成主要战略目标。
之后,将进入的“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第三个阶段的第一个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2017年、2020年、2030年三个目标年),也是实现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五年。
过去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认真分析这五年的经验,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新形势和新要求,对于把握“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的重点任务,牢记使命责任,携手稳步前行,推动京津冀更好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与现状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省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区域空间格局显著优化,以试点示范平台建设为代表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协同发展成效初显。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需要解决,并且需要明确发展方向。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区域协同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京津冀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区域间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制约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了有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明确发展方向。
包括加强产业合作、拓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路径。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重要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和未来展望。
2. 正文2.1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在于构建更加协调高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配置和互补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京津冀地区相邻紧密,交通便利,一体化发展可以带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经济整体效益。
京津冀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京津冀地区位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实现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成强大的经济中心。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不仅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京津冀合作工作情况汇报
京津冀合作工作情况汇报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京津冀合作工作的情况。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推动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在京津冀合作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接下来,我将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向大家做一份详细的汇报。
一、合作机制的建立和细化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积极参与了京津冀一体化合作机制的建立和细化工作。
我们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合作单位建立了定期协商会议机制,以及信息共享、资源协同机制等,确保了各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与配合。
我们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单位也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探讨合作项目,落实合作协议。
同时,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中,我们也积极推进了京津冀三地的联合实施。
在项目合作中,我们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单位建立了合作计划,统一了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确保了项目的统一管理和实施。
我们也加强了项目执行的跟踪监督,及时解决了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政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了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在政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积极作为。
我们加强了与天津、河北等地的政策对接,推动了相关政策的衔接和协同。
我们也积极参与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提出了符合合作实际的发展要求和政策建议,为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指导。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我们也积极探索了金融、人才、科技等领域的政策创新。
我们加强了与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探索推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和金融支持政策。
我们也加强了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联系,探索推进了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努力为合作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产业体系的整合和优化为了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我们在产业体系的整合和优化上积极作为。
我们加强了与天津、河北等地的产业对接,推动了产业的融合和一体化。
我们加强了三地企业间的合作,共同组建了联合生产和管理机构,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我们也加强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产业合作提供了融资支持和保障。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未来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加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的核心位置,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和河北省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能够缓解北京城市问题,提升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实现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增强整体竞争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是中国政府通过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出发点。
这一战略的提出和推动,将为京津冀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为全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1.2 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协同发展可以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有效破解北京“大城市病”现象,减轻北京市的城市压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区域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全国的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对于区域内的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战略。
2. 正文2.1 建设历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设历程可以追溯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提出了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环保治理等一系列措施。
随后,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各级政府开始密切协作,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2016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启动区分区合作机制,分别确定了政治联络、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通、环境保护等四大合作区域。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加强三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然而,目前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
首先,经济协同程度有待提高。
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差异,河北等地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较落后。
在加强协同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河北等地的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其竞争力,让其与北京、天津等地形成协调发展的态势。
其次,环境污染问题亟需解决。
京津冀区域是全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均处于严重污染状态,这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前,各地正在加强环保治理,加强协同行动,共同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型经济模式,努力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交通和交通设施存在不足。
尽管京津冀三地被称为华北交通中心,但三地之间的交通瓶颈问题仍需解决,以便更好地实现协同发展。
另外,地铁、轻轨等现代交通设施在河北等地的普及率不高,这影响了当地的商业环境和发展潜力。
要加强对交通建设的投入,优化交通布局,形成良好的交通运营机制。
第四,社会服务平衡有待调整。
不同地区的社会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都存在差异,例如教育、医疗、社保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协同发展,需进行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合作,并通过共享资源,实现三地之间的优势互补。
最后,文化交流和融合也需要加强。
京津冀三地有着不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传承,需要进行深度适应和融合,促进社会共识和共同发展。
这需要加强文化交流、教育交流、青年交流等各方面的合作。
总体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未来,在逐步推进区域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沟通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制度建设和规划设计,推动经济社会的并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现状问题,如城市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均衡等。
为实现协同发展目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协作。
要面对困难和挑战,如跨区域协调和城市规划不一致等。
为此,未来应加强合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促进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跨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方向、政策支持、困难与挑战、重要性、前景、合作机制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许多现状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各地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合作协调不够紧密,导致协同发展的效果不明显。
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协同发展的速度和效果。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在制约着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产业协同等方面加大力度,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
只有这样,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更加健康、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
2. 正文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协同发展可以加强政治和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流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可以改善区域环境和生态条件,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024年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_进展、模式与策略》范文
《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_进展、模式与策略》篇一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_进展、模式与策略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协同发展对于推动全国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协同发展对于促进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的现状、进展,探讨其发展模式和策略,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二、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的进展(一)总体进展近年来,京津冀开发区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
三地开发区在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具体进展1. 产业协同:三地开发区在产业布局上实现了互补,形成了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同时,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三地开发区加强了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
同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企业和投资者。
3. 科技创新:三地开发区加强了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通过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京津冀开发区协同发展模式与策略(一)发展模式1. 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和协作,实现产业链的互补和延伸。
同时,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2.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
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 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发展策略1.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三地开发区的协同发展。
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之一,也是中国人口密集、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概念、现状和发展机遇三个方面来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一、概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围绕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定位,加强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合作、资源共享、环境协同,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型区域经济体。
在中国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始于2014年,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一大重点内容。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旨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拓展产业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的理念是以区域协同和一体化的理念来引领区域经济升级,推动京津冀地区形成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通过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空间。
在实际操作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工作将涉及到整体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才流动等诸多相互关联的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精诚合作,密切协调,共同推进。
只有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才能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全面发展,实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同、城市一体化和人口有序流动,为中国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现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经济结构协同发展的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互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探讨
区域经济摘要: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素。
目前国家在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将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地位。
随着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和实施,如何调整、配置地区资源是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其中人才区域一体化发展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能否顺利进行。
但由于京津冀三地区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三区域的协调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目前大城市病的问题突出,人口的迅猛增加、交通的堵塞严重,无疑都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由此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才区域发展也在此背景下呈现出了组织协调不均衡、配置不合理、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等很多现实的问题,阻碍了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不利于该区域的协调发展。
因此只有转变传统思维、将制度予以完善、强化人才建设,才会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为其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
在此,文章就着重论述了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从中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有效措施,改善这一现状,推动京津冀地区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发展;人才一体化;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刘佳霖◆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探讨一、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在不断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也针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京畿重地,战略意义十分重大,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鉴于此党中央就我国目前的三大经济协同发展区域问题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将京津冀区域放在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同等重要的地位,出台并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旨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京津冀发展现状
京津冀发展现状京津冀地区的发展现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描述:1. 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国家实施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加强京津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该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各地通过加强交通、人才流动、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京津冀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 城市发展: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持续推进国际化发展;天津则以优化功能布局为目标,加快构建海洋经济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等城市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支撑点。
3. 交通一体化:京津冀地区大力推进交通一体化,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
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营,大大缩短了北京与天津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
同时,京津冀地区还积极推进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方便人员在不同城市间出行。
4. 环境治理: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京、天津等城市相继实施了限制车辆行驶、停工停产等应急措施,大幅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此外,京津冀地区还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推进水污染防治项目和森林覆盖率提升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5. 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北京作为国家的经济中心,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前列;天津通过打造航空、物流、金融等产业集群,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河北省通过加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提升了经济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发展、交通一体化、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京津冀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意义及该战略的具体举措等方面展开介绍,旨在全面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
随着近几十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京津冀地区在交通、环境、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2014年,《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了实质性的推进阶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是为了疏解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也是为了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方式,解决京津冀地区资源开发不均衡、环境保护不力、交通拥堵等问题,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共同发展。
1.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全国的资源枢纽和产业集聚地。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高效利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2. 深化区域一体化,构建全方位协同发展体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构建全方位的协同发展体系。
通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流动等系列措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
3. 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城市协同发展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长期以来承载着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和城市病问题凸显。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可以有效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推动城市间的功能分工与协同发展,有效提升首都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的重要区域,其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该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建议。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1.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领国家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为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 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产业体系。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该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实现了区域内的快速交通联系。
这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1.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与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的发展差距较大。
2.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该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
3. 体制机制障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如行政壁垒、市场分割等问题,制约了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统一。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1.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继续加强国家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推动该地区在政策、规划、项目等方面实现更高层次的协同发展。
2.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多元化、差异化、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实现更高效的区域交通联系和物流运输。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与对策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者:邸晓星来源:《求知》 2017年第5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最终实现京津冀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区域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共享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与保障。
2016年2月,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会议召开,启动了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对于破解区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难题,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1.人才队伍质量有待提升。
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才资源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整体来看,虽然京津冀人才的储量比较大,但人才资源的质量和优势并不明显。
在制造业发达的京津冀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为严重。
如北京地区的技师、高级技师缺口达14.7万人。
此外,高技能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也比较严重,目前北京地区近一半的高技能人才年龄在45岁以上。
再如,2013年天津从业人员达到847.4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32460人,技师22404人,高级技师10017人,高级技师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2.15%,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为74073人,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5.9%。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尤其是新型职业人才的缺失,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2.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特别是体制上的原因,京津地区凭借强大的竞争优势地位,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其集聚,京津两市对于京津冀区域甚至环渤海经济圈内人才形成“虹吸”效应,河北省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端人才数量,河北省明显低于北京、天津地区。
从京津两地来看,凭借首都优势的北京又比天津对于人才更有吸引力,而北京的产业扩散主要集中在本行政区内,对周边城市无法起到持续和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形成较大影响。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精选)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精选)第一篇: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精选)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协同共享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摘要:随着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落地执行,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的协同共享成为重要问题。
因为,人才是基础,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实施一体化战略的关键所在,在京津冀的范围内,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加强人才工作合作,是三地面临的共同任务,加快实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区域人才协同共享策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质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体化原则,以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为合作重点,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其落地执行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还是人才资源。
尽快实现人才资源的一体化协同共享,是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落地的有力推手,更是根本保证。
一、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部人才资源共享现状(一)区域内部地区间人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京津冀地区在地理上紧密相连,但是因为行政区划、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机制、政策条例方面的差异,造成了目前区域内的人才在地域、年龄等多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平衡。
比如,在高层次学历人才的拥有量和高层次人才密度以及产学研经费支出、发明专利等方面,北京的绝对优势及河北的绝对弱势显而易见;在技能人才总量方面河北均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京津人才虹吸效应远超过人才辐射效应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协议相关内容的不断推进,人才并没有在区域范围内流动起来,各个层次方面都存在继续向北京和天津的人才聚集,京津两地对于河北省的人才虹吸效应十分明显。
随着京津国企外迁等行动,带动了一定范围内人才向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的辐射,但是辐射效应远远比不上虹吸效应的负面作用。
(三)三地人才共享理念、政策、制度存在明显差异由于三地间行政区划和历史沿革方面的变化,对于一体化过程中,对于人才共享的理念理解存在着以各自为主体的理解差异,从产业发展定位到人才获取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抵触甚至矛盾的情况。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然而,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资源和经济的空间布局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为此,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地之间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协同发展逐渐形成,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地区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这为区域内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2.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和河北则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3. 市场一体化进程京津冀地区积极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强了市场监管和执法协作,打破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1.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北京、天津等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河北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尽管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影响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 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加强资源环境管理,推动绿色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1. 经济发展情况目前,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京津冀三地的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0%以上,区域总GDP超过14万亿元,同时这里还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链。
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较强,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相信其经济发展会更加快速地推进。
2. 城市规划建设京津冀三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比如,雄安新区计划被列为国家战略,将成为未来的新一线城市。
同时,北京建设CBD、高端产业园区等也已初见成效。
冀南地区则在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探索发展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3. 产业合作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对三地的产业合作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市场空间,加速形成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产业层面,三地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如北京的综合国力较高、天津的港口集聚优势明显、雄安新区迎来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
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谓是“东风劲吹”。
比如,京港澳高速、京台高速等高速路已贯穿整个区域,实行不停车收费,极大地方便了人民出行。
同时,京津冀高速铁路也在建设中,如京津高速铁路已于2010年开通,并相继引入天津、邢台和石家庄等城市。
5. 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目前,三地共同启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生态区域化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一,未来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1. 进一步加强协调发展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发展、市场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要在现行的各种政策基础上,以“大中小”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主题,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共同盘活经济活力。
2. 发展新兴产业三地均有自己的产业优势,比如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津的航运物流产业、石家庄的钢铁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进困境及策略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进困境及策略分析【摘要】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引进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困境。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进现状和困境的分析,揭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人才引进的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和产业支持的策略建议,以应对当前困境。
通过展望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进的未来发展前景,强调人才引进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文章指出,只有加强政策引导,提供更好的产业支持,才能有效破解人才引进的困境,实现人才引进的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对河北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进、困境、策略分析、现状分析、影响、困境分析、策略建议、前景展望、持续发展、政策引导、产业支持、重要支撑、人才引进困境、关键。
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进困境及策略分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进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校人才引进的形势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校人才引进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
现阶段,河北省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缺乏统一的政策和规划,导致人才引进工作缺乏整体性和长期性,难以形成合力。
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差距。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不断加快,河北省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速度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导致人才供给无法满足需求。
地域发展不平衡。
河北省地处京津冀中心位置,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受制于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的吸引力,导致高校人才引进困难增加。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来应对。
加强与北京、天津等邻近城市的合作,形成区域协同发展。
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激励人才来河北发展。
加大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投入,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促进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进的持续发展。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编者注:本文将详细讨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主要成效及其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文章将首先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背景和目标,然后详细讨论该政策在各个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最后,文章将总结分析这些成果的积极意义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1. 背景和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又称”雄安新区规划”,是中国政府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
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通过加强各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推动京津冀地区形成现代化、协调发展、绿色低碳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2. 经济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为区域发展和全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通过加强交通和基础设施的联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京津冀地区实现了高效的跨区域经济交流和资源要素的共享。
这不仅提升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全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了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推进。
政府通过设立科技园区、创新中心和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吸引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通过引导和支持优势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推动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和整合。
特别是在创新型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京津冀地区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不仅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的提质增效,也为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达区,但也是重要的大气污染区。目前,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环境质量急需得到改善。
4.产业结构不合理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既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
3.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
京津冀地区要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各地应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健全环保制度和法律体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增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
4.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京津冀地区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协同发展。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整合京津冀三地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1.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
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配置不均衡,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尤其是京津两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薄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
2.交通通信不畅
由于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拥堵严重,京津冀之间的交通联系不畅,不利于区域间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交流。通信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信息共享和协同发展。
5.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合作
加强京津冀地区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品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丰富区域经济发展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发展近况
作者:柳玉民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第02期
摘要:自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也随即提出,为了加快人才资源一体化战略的落地执行,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
文章通过知网平台,对近5年来关于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发展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整理研究和综合述评。
关键词:京津冀人才资源文献研究
自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也随即提出,众多学者纷纷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截至目前,近10年来关于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研究的文献有近865篇。
一、主要研究内容
近年尤其是近五年来,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人才流动、一体化的必要性、机制体制、对策策略、开发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如刘海云等(2015)在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中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区域人力资源协调发展机制;要加强并完善教育财政投入;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战略;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实现错位互补。
张卓等(2015)在建立京津冀高层次人才信息系统的构想中指出可以为高层次人才分类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佟林杰等(2015)在京津冀区域人才特区建设的实现困境与路径选择中指出可以通过理念重构,实现人才自发聚集;通过搭建载体,健全人才特区运行机制;可以通过制度完善,提升人才特区使用效益等实现人才一体化。
就现有的政策而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支持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并由财政资金落实柔性引进高端人才的待遇。
在战略层面,关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人才资源一体化协同共享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大众,已经达成完全共识。
在战术层面,人们对通过何种方式,哪些途径,哪些领域,哪些部门,如何合作等实现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讨论的比较多,涉及内容也比较丰富,呈现的是百家争鸣局面。
而在战役层面,基本没有人进行研究和阐述,尚属空白領域。
由于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时代性和特殊性,目前,国外文献中就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内容。
二、协同发展的历程
1.萌芽探索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3年期间,北京、天津、廊坊、唐山和秦皇岛等地的民间团体和单位自发进行临时性、局部地区的人才合作,形式简单,内容狭隘,聚集力弱,彼此相对封闭,一体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融合互动的发展格局。
2.稳步推进阶段。
从2004年开始达成的旨在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廊坊共识”至2013年,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
3.全面发展阶段。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深刻全面地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推进思路和重大意义。
自此,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不仅拓宽了人才合作领域,加强了合作的统筹协调力度,政府主导推动作用也越发明显。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合作领域狭隘局限,传统思维有待继续打破。
在一个时期内,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把合作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的交通、产业链合作、环境治理三大领域,而对能够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人才开发合作重视程度不够。
从近年来人才合作的内容来看,仍旧是围绕人才招聘信息共享、人才网站互联、人事代理和人才派遣业务互助等人才市场建设的相关领域展开,合作领域范围狭隘局限。
2.政策衔接不通畅,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京津冀三地的人才政策衔接不通畅,公共政策服务平台的构建较为缺乏,制度性障碍尚未突破。
一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完全对接。
京津冀各地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京津地区人才济济、科技领先、经济发达,而河北的整体实力则略显薄弱。
同时,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福利待遇、学术环境和机遇等方面限制,使得区域内各类人才流动性比较低。
二是人才政策开放力度较小。
京津地区引才主要倾向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对区域内人才开放力度较小且准入门槛偏高。
三是区域内人才政策不配套。
虽然京津冀都各自形成了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但尚未制定人才方面统一的发展规划,而且具体政策制度也缺乏协调和配套,因此制约了区域内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
3.教育资源失调,合作积极性不高。
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政,培养人才的资源配置差距巨大,区域内亦缺乏协调的人才发展目标,导致有效的人才合作机制难以形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提供的数据,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北京是天津的2.35倍,是河北的1.44倍;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北京是天津的1.27倍,是河北的2.59倍。
从人才载体建设看,“211”全国重点高校北京有27所,天津4所,河北仅有2所,其中1所位于天津市内,1所为北京高校的分校区。
4.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人才市场相对分割。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区域基本以传统的钢铁、煤炭、建材、重型机械、汽车等产业为主,但在时代的驱动下又无序竞争发展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缺乏主导产业和区域整体利益的统筹兼顾,缺乏整体统一的经济发展规划,导致京津冀区域无法发挥各自优势,导致产业同构现象普遍。
另一方面,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促使津冀地区的主导产业的相关高端人才竞相涌入北京,加速了本身发展相对滞后的津冀地区的科技支撑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当地的产业发展,拉大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差距。
四、研究总结及展望
1.研究总结。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进行实际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这些对于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京津冀区域打成一片,成为一家。
国家已经实现了顶层设计,将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是,在实施中,由于历史因素,造成三地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等有很大差异,尤其是经济,更是差异明显。
同时,在职能部门中还存在许多本位主义和地方主义,有的怕打破平衡,根本不愿意进行一体化,这些都是导致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一体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政府各职能部门间数据信息的不共享,不透明,不全面问题严重,在信息化社会,这是非常致命的缺点和不足。
2.研究展望。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的关键是人才资源能否实现一体化。
各地只有牢牢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推进三地人才资源的一体化,才能为区域经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后劲。
加强对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一体化政策、制度以及实施办法的研究,将有力推动京津冀人才资源一体化发展。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京津冀人才资源协同共享将替代人们对经济的关注,成为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