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介绍
关于叶圣陶的课外小知识
关于叶圣陶的课外小知识叶圣陶,原名辜嗣承,生于1878年,逝世于1961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文化名人。
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及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备受推崇。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叶圣陶的课外小知识。
一、童话故事的开创者叶圣陶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之一是他对童话故事的开创。
他通过编写课堂上可以用来教育学生的童话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他的童话故事风格诙谐幽默,多用民间俚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情境和人物形象,在教育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叶圣陶编写的《儿童文学课》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儿童文学的教材,其中融入了他自己创作的一系列童话故事。
这本教材不仅在儿童读物出版方面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也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叶氏百字格叶圣陶创办的南京师范学校是中国有名的师范学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他特意设计了一种称为“叶氏百字格”的特殊练习纸。
百字格是一种方格纸,每个方格内都写着一个汉字,学生需要在方格内逐个书写,以达到提高练字能力的目的。
百字格的特点是横、竖、撇、捺等笔画都有严格的用笔规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可以熟悉常用汉字的写法和笔画顺序。
这种练字方法在中国教育界广泛使用,叶氏百字格也成为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代表之一。
三、教育的本源叶圣陶提出的教育观点强调“爱”的力量。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用爱和耐心对待每个学生。
他主张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叶圣陶还提倡自然教育和实践教育,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与学习相结合的乐趣。
他的这一观点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四、文化的弘扬者叶圣陶在教育之外,还是一位热衷于文化事业的弘扬者。
他广泛涉猎古代文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
他在课堂上经常引用古代诗歌和经典名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倡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
叶圣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也体现在他的著作中,他的代表作之一《古文观止》是一本集古代散文精华的教材,在中国的中学课堂上广为使用。
叶圣陶生平简介[3篇]
叶圣陶生平简介[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叶圣陶生平简介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叶圣陶生平简介(一)生平简介:叶圣陶(1894-1988),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
新中华成立后,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突出成就: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
“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地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名言佳句:理想是事业之母。
双龙洞: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洞前村附近,海拔约520米,由内外两个大洞及一个耳洞组成。
外洞洞厅高达7~10米,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高敞轩旷,可容千人,气温常年保持在15℃左右,是炎夏游人休息乘凉的最佳之处。
外洞与内洞相距仅5米,有一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洞内地下河由冰壶洞至双龙洞的通道而下,沿内洞北侧的洞底蜿蜒流出。
在由北往南高出地下河水面5~10米的堆积平台上,钟乳纵横,千姿百态。
叶圣陶生平简介(二)叶圣陶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1894年10月28日生。
1907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学习,1911年开始担任了十年乡镇小学教员。
1914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十余篇文言小说。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叶圣陶(1895-1988),字夫谦,号稚史,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名人之一。
叶圣陶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人生经历,更是一部中国现代教育史的写照。
叶圣陶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勤奋好学,深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熏陶,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
他曾经在国内外多所知名学府学习,深造自己的学识,为日后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机械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先生还是一位多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名著,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文学的精髓。
他的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深受读者喜爱。
叶圣陶先生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人,成为他们奋斗的榜样。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
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教育事业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叶圣陶先生为榜样,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的教育理念,传承他的教育精神,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叶圣陶先生的故事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关于叶圣陶的简单介绍
关于叶圣陶的简单介绍叶圣陶,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有点文艺吧!他可是咱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腕儿。
说到他,首先得提到他那种特有的温暖和幽默感,简直让人看了心里一阵舒畅。
叶圣陶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教育家,真正的多面手!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还有那浓浓的人情味。
叶圣陶出生在1884年,早年间在苏州长大,这个地方可是风景如画,水乡的韵味儿深深影响了他的写作。
他小时候就特别爱看书,仿佛书本是他最好的朋友。
你想啊,一个小孩儿能把自己埋在书堆里,真的是爱书如命啊!后来,叶圣陶考上了南开学校,那可是个名校,里面的书生气息浓厚得很。
想必在那段时间,他的文笔也渐渐磨炼得越来越锋利,像刀子一样,能切穿人心。
他年轻的时候还去过日本,留学的经历让他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
在异国他乡,想必他也遇到了不少有趣的人和事。
想想吧,那个年代,能去日本留学的可不是一般人。
那段时间,他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把日本的现代文学吸收得差不多,回来后可是大显身手。
果然,回国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写下了不少让人赞叹的作品。
说到他的作品,那真是多得让人数不过来。
他的散文、小说、诗歌,各种形式都有,简直是个文学全能选手!像《春水》这本散文集,里面的文字清新脱俗,就像春天的水流,轻轻松松就能让人心生向往。
而他的小说《倪焕之》,更是让人揪心,真的是把生活的苦与乐写得淋漓尽致。
哎,这人就是有本事,把生活中的琐事描绘得特别生动,感觉就像在跟朋友聊天,亲切又真实。
另外,叶圣陶也很关注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但他真的是把这话落到实处了。
他曾经当过老师,也写过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强调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真是让人感觉到一股暖流,特别是对孩子的爱与期待,简直让人泪目。
当然,叶圣陶不仅仅是个作家、教育家,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他喜欢种花、养鱼,享受那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想象一下,清晨阳光洒在窗前,叶圣陶端着一杯热茶,看看花园里的花草,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生活就是这么美好。
名家介绍——叶绍钧(叶圣陶)
名家介绍——叶绍钧(叶圣陶)名家介绍——叶绍钧(叶圣陶)佚名现代作家、⼉童⽂学作家、教育家。
字圣陶。
主要笔名有叶□、圣陶、斯提、桂⼭、秉丞、郢⽣等。
江苏省苏州⼈。
1894年10⽉28⽇⽣。
⽗亲为经管地主⽥租的账房。
幼年进私塾,接受封建传统的⽂化教育。
同时受到民间⼝头⽂学和中国传统⼩说的艺术熏陶。
1907年进⼊苏州公⽴第⼀中学堂,开始接触外国⽂学作品,对美国作家华盛顿·欧⽂平淡隽永的描写风格发⽣爱好。
1911年中学毕业,因家贫⽆⼒升学,开始了10年乡镇⼩学教员的⽣活,⼴泛地接触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市民和劳动⼈民,对他们的秉性和⽣活状况有了较为深⼊的了解,为后来的⽂学创作积累了⽣活素材。
1914年起,在《礼拜六》、《⼩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余篇⽂⾔⼩说。
这些作品在⼀定程度上反映了⾟亥⾰命失败后的⿊暗社会现实,表现出关⼼下层⼈民疾苦、注⽬时代变化的现实主义特⾊。
在描写⼿法上受到西洋⼩说的影响,并显露出善于组织故事、长于⼼理刻画的艺术才能。
1919年,叶绍钧在"五四"新⽂化运动影响下加⼊北京⼤学学⽣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说⽉报》、《晨报副刊》、《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觉悟》(上海《民国⽇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说、《觉悟》(上海《民国⽇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说、新诗、散⽂、⽂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1921年,他与周作⼈、沈雁冰、郑振铎等12⼈发起成⽴"⽂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的现实主义⽂学旗帜。
到1925年,已出版了《隔膜》(1922)、《⽕灾》(1923)、《线下》(1925)等短篇⼩说集。
他在初期的⼀些作品(如《⼀⽣》、《阿凤》、《苦菜》、《晓⾏》、《义⼉》、《⼩铜匠》等)中,描写妇⼥受侮辱被损害的痛苦,表现地租赋税对农民的沉重剥削,指出⼩学教育的窳败,呼吁尊重⼉童个性和改⾰⼩学教育;⼤都从同情弱者、悲世悯⼈的⼈道主义思想出发,紧扣⼈⽣现实,⼒图揭露社会肌体的多种沉疴,带有"问题⼩说"的倾向。
叶圣陶
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号圣陶,笔名叶陶、王钧、郢生等,后以号行。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
他4岁时开始识字描红,6岁进私塾时,已识3000多字,并练就了一手好字。
翌年转学到张承胪塾馆就读。
放学后,父亲常带他去听说书、看昆曲,这些民间评书和戏曲,培养了叶圣陶对文艺的兴趣。
1903年,叶圣陶进入公立高等小学,除国文课外,开始学习历史、地理、博物、体育等课程。
他学业优异,三年制的小学,他只读了一年便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
这所中学在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方面都取法于日本模式,使叶圣陶在智育、体育的发展上都有很大的长进。
翌年,他和同学顾颉刚等组织诗社,起名“放社”,取放言高歌之意。
这期间,叶圣陶对文学已有爱好,除做诗外,课余经常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明清白话小说,并从英语课文中读到了一些欧美作家的优秀作品。
1909年,叶圣陶由学校推荐报考苏州存固学堂未果,遂与同学王伯群、顾颉刚等组织国学研究会,创办油印刊物《学艺日刊》。
1911年,叶圣陶阅读和写作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并喜爱阅读于右任、宋教仁等主办的《民立报》上胡寄尘和柳亚子主编的文艺副刊上的诗作,常和同学一起吟诵传抄南社诗人高天梅、王西绅及革命党人马君武的诗文,并开始向《民立报》投稿。
同时,叶圣陶和同学创办油印学刊《课余丽泽》,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一些短评和诗文。
1911年冬,叶圣陶中学毕业,由于家境困难,无力支持他升学读书。
翌年春,经袁希洛介绍,他到苏州干将坊的言子庙初等小学当教员,从此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教育生涯。
是年,他与好友顾颉刚等人加入中国社会党。
不久,社会党首领江亢虎被北洋政府逮捕,社会党遭到查禁。
1914年,叶圣陶开始写作文言小说,向上海《小说丛报》、《礼拜六》、《小说海》等刊物投稿,有10多篇小说被采用,这是叶圣陶从事文学创作的开始。
1915年秋,叶圣陶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尚公小学任教。
叶圣陶文学常识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
江苏苏州人。
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中国历史人物介绍:叶圣陶
中国历史人物——叶圣陶叶圣陶于1894年出生在苏州吴县,原名叶绍钧。
叶圣陶的父亲叶仁伯是帮别人管理账务的“账房先生”。
他父亲主要的工作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收租,另外,一些大户人家每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会临时请他去帮忙管一下账。
叶圣陶家里总共七口人,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七个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有点紧巴巴的。
不过,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吃穿问题还是无忧的。
叶圣陶的父亲做人做事厚道,品行也很端正,母亲心地善良,对家人特别的好。
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父亲叶仁伯对叶圣陶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为此还立下了“背不熟功课不许吃饭”的家规。
叶仁伯虽然让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孩子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更为重要。
父亲抱着“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的传统观念,让叶圣陶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
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社会中的人情事理的熏陶。
也因此,叶圣陶在童年时代,不仅领略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疾苦的情感。
叶圣陶12岁时进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读书。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清政府即将覆灭之际,各地军伐势力互相割据混战,到处都是破败衰落的景象。
叶圣陶痛心疾首,强国救国就成了他的志向。
叶圣陶在当地的草桥中学读书。
在学习期间,他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
叶圣陶不仅喜欢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和新文学作品,还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放社”诗会。
就这样,叶圣陶才情渐渐提升,便想着学着历代文人给自己起一个字。
他找到了一位名叫章伯寅的先生,请这位先生为他取字,当时清朝廷还没有灭亡,他让章先生取一个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的名字是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作为你的字比较好。
叶圣陶的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叶圣陶的教育案例为基础,探讨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教育理念1. 教育以学生为本叶圣陶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他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意志。
2.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叶圣陶主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现实。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
3. 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叶圣陶强调教育要注重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讨论法叶圣陶提倡课堂讨论法,认为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他主张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读书指导法叶圣陶注重读书指导,认为读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他提倡教师为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 实践教学叶圣陶主张实践教学,认为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提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
四、教育案例1. 案例一:语文课《草原》在《草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叶圣陶运用了课堂讨论法。
他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草原的美在哪里?为什么草原给人带来欢乐?”接着,他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讨论过程中,叶圣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叶圣陶生平简介
叶老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50年代后期, 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 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 不小的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 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他之所以能够如此, 应该说与其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叶至诚在谈 到这段经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品格的形成, 是与父亲的教诲和培养分不开的。父亲分别给我们子 女起名至善、至美、至诚,就是希望我们子女具备完 美的人格。父亲教导我们为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但 为文必先为人。”叶老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 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 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 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 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 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 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 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叶老重言教更重身教,其身教影响和示范对子女来说更全面、更深刻、 更耐久、更具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 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 平实朴素、凝炼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 作的艺术个性。叶圣陶“一直留意语言”,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 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他的作 品中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 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叶老以身示 范的艺术追求和人格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叶圣陶生平简介
4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叶至善在兄妹 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吃罢晚饭, 碗筷收拾过,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 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 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 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 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 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 样儿。”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 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 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 定稿……”三个孩子,一起跟父亲学写作,仿佛在进行一场竞赛,每 个人都暗自憋着劲要超过其他人,多“吃”父亲的红圈。请看,这是 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 赛。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 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 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 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 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 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 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 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时下全社会都在关注未成年人的教育,众多的家长无不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够成才。联想叶老不教中有教、重言教更重身教的教子之道, 能给人颇多教益和启迪。
叶圣陶的资料 (2)
叶圣陶的资料引言叶圣陶(1904年-1997年),江苏溧阳人,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诗人。
他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叶圣陶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
生平叶圣陶于1904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籍溧阳。
1920年,他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在此期间深受教育家陈嘉庚的影响。
1922年,他留学法国,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学习。
期间,他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培养了深厚的人文素养。
1928年,叶圣陶回国后,进入南京中山大学工作。
之后,他历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
他致力于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哲学和教育方法的创新理论。
学术成就教育思想叶圣陶对教育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教育观念主张“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非仅仅追求卷面成绩。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学创作叶圣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其代表作有《舞台的诗人》、《琐言碎语》、《散文诗选》等。
叶圣陶的文学作品以深入生活、批判现实为特点,抒发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翻译工作叶圣陶在翻译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热爱文学,广泛涉猎世界文学名著,曾将国外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
他的翻译作品有《安徒生童话》、《莎士比亚戏剧选》等。
通过翻译工作,叶圣陶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世界文学的精华,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叶圣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深远。
他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介绍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
江苏省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我国语文教学发表过很多精辟见解,论著收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921年,他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
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叶圣陶的父亲叶仁伯,是“吃知数饭的”,即经管账务,平常人家称呼他“账房”或“账房先生”。
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
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的。
不过,尽管如此,衣食问题还是可以无忧的。
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行端正,母亲心地善良,尽心持家,克勤克俭。
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
“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
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
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
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略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疾苦的缕缕情思。
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都有传说。
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
介绍叶圣陶ppt课件
叶圣陶提出了许多实用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整体阅读”、“比较阅读”、“ 主题阅读”等。这些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 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04 叶圣陶的影响与评价
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
推动现代教育改革
培养现代人才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 要推动者,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实用性 和生活化,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 适应。
作文教学方法
叶圣陶提出了许多实用的作文教学方法,如“先写后教”、 “以改代教”、“下水作文”等。这些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 写作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阅读教育实践
阅读教学目标
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 养和审美水平。他主张阅读要与思考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独立 思考能力。
注重写作基本功
叶圣陶认为写作的基本功包括语 言、构思、表达等方面,需要全 面训练和提高。
02
倡导真情实感
03
鼓励创新与个性
叶圣陶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反对空洞、虚假和矫揉造作的表 达。
叶圣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发挥创 新精神和个性特点,提倡多样化 的表达方式。
阅读教育思想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 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介绍叶圣陶
目录
• 叶圣陶简介 •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 叶圣陶的教育实践 • 叶圣陶的影响与评价 • 叶圣陶的启示与思考
01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生平
01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中 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02
叶圣陶的简介(共9篇)
叶圣陶的简介(共9篇)叶圣陶的简介(一): 介绍叶圣陶的作文,450字,介绍作家叶圣陶于1894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出生.他的父亲帮当地一个地主做帐房,家境清苦.他六岁(1899年)时,进入当地的私塾就读,其后跟随父亲工作.在工作里,他有机会走遍苏州城,体会到低下阶层的生活.1907年,叶圣陶进入当地的草桥中学(即后来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就读.中学时期,不知疲倦的叶圣陶开始接触外国小说及当时的文艺新潮.他不单喜爱阅读这些外国小说及新文学,更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在当地一家初等学校任教,并试验当时的新式教学法.1914年,他因被排挤出学校而失业.在他失业期间,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都寄到《礼拜六》杂志发表.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的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其中《藕与莼菜》编入2023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八课.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里.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叶圣陶的简介】叶圣陶的简介(二): 叶圣陶苏州园林中每段的说明方法1.作比较:苏州园林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打比方、作...叶圣陶的简介(三): 苏州园林叶圣陶说明顺序用图表表示逻辑顺序,叶圣陶的简介(四): 叶圣陶的牵牛花1.概括第一段中“瓦盆”和“泥”所说明的牵牛花的生长条件2.“这是今年的新计划”中的“新计划”指的是什么3.第4段中不到一个月的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就要齐墙头了说明了什么本句中齐字作用是什么4.第六段“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的含义是什么1.生存环境的艰苦,瓦盆代表的狭隘的生存空间,泥土代表了匮乏营养物质的生活.2.“新计划”指的是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3.很快爬到齐墙头,这空间位置的变化,包含着牵牛花多少的努力啊,其旺盛的生长力真使人惊叹!作者由此理解了生命力的顽强,并以此歌颂了人类奋发向上的力量.本句中“齐”解释为达到同样的高度,意思是牵牛花的高度和墙头的高度一样.4.作者仿佛忘记自己,找到知音,不禁感叹牵牛花顽强的生命力,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叶圣陶的简介(五): “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理念概述一、大赛宗旨弘扬叶圣陶教育思想,积极配合新课程改革,倡导中学生健康写作,发现与培养文学新苗.二、大赛基本理念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三、大赛主导思想倡导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和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审美意识,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等等作为作文的素材;鼓励同学们客观反映校园生活,观察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维去想,还原千姿百态的生活,还原与众不同的梦想;我们强调写什么,关注什么,如何写出新意,强调作文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四、倡导关注的六类题材 1.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2.校园生活;3.家庭生活;4.社会生活;5.文化生活;6.内心世界.五、评稿七项标准1.选材好:视野开阔,题材多元,还原生活,注重体验,虚构合理;2.取角新:视角求新,独具慧眼,善于聚焦,善于求异,善于转换;3.情感真:真挚情感,真切见解,出自内心,立意正确,积极向上;4 构思巧:讲究章法,清晰连贯,巧妙布局,跳出模式,勇于尝试;5.手法活:自由表达,多种方式,多种修辞,多种手法,灵活创新;6.语言美:遵循规范,自然流畅,合意得体,准确生动,个性鲜明;7.文风实:健康活泼,多姿多彩,贵在朴实,力戒浮华,反对颓废.征稿要求:参赛作品必须符合大赛主导思想及“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风采”的基本理念,题材、文体、风格不限.每篇字数:初中600至1000字(诗歌每首20~40行),高中800至1500字(诗歌每首30~50行).必须是原创新作,不得一稿两投.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严禁抄袭或套用现成作品,一经发现即取消参赛资格.(为鼓励小小说等叙事类作品、哲理性散文及新诗创作,复评、终评时将对这几类作品重点倾斜.)家庭生活家,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我看来,家只不过是一幢房子,是家人归宿的地方.然而“家庭”却不同,“家庭”它是与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组成的一个集体.我家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三代人在一起生活着.我们家人虽多,日子却过的简单,平淡,并不象别的家庭一样,充满欢声笑语.以前,每天早上,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照顾我的起居饮食,除了晚饭,我几乎每天都在学校食堂吃,爷爷.奶奶知道后,就特意从老家搬过来,每天为我准备好饭菜,使我一回家就能吃到香喷喷的饭菜.爷爷.奶奶来了之后,两手可不闲着,每天为我们擦地洗衣等,妈妈怕两位老人累着,就早早把该干的活儿都干完了,可他两总能找出什么活儿来干.妈妈常劝他们说:“爸.妈,你们就别干了,这些活我来干就行了.”可爷爷.奶奶却说:“你们俩每天上班这么累了,回来还要干这些活,怎么忙的来,我闲着是闲着,能干多少是多少吧!” 不过,爸爸.妈妈还是蛮孝顺的,每月都为爷爷.奶奶添几件新一什么的,使我都有点羡慕了.每天晚上,我们很少聚在一起聊天.爸爸总在书房里弄他的文件,奶奶与妈妈则在一起为我们补些衣物什么的.爷爷则在那看报纸或找邻家老大爷下象棋.我则在看我的电视.虽然我们都在各干各的事,但我们耳边常传来一声声关心的话语,比如:奶奶常常对我说:“看电视时别吃太多零食,容易积食或别看太久电视,对眼睛不好等.” 爸爸.妈妈常会对爷爷.奶奶说:“ 爸,妈你们别熬那么晚,快去睡吧.”…… 我的家庭生活虽然平淡,却从这平淡之中突出了和谐与幸福,这就是我的家庭,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叶圣陶的简介(六):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叶圣陶先生说过:“标点很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介绍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1894年10月28日生。
1907年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学习,1911年开始担任了10年乡镇小学教员。
1914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十余篇文言小说。
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1921年,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
到1925年,已出版了《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等短篇小说集。
五卅运动中,叶绍钧与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
此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并同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交往,参加了一些革命的活动。
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城中》(1926)、《未厌集》(1928)、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九•一八”事变之后,叶绍钧与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投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并不断扩大着反映现实的题材。
《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英文教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叶绍钧从1923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起改任开明书店编辑,抗战胜利后成为开明书店负责人之一。
其间曾兼任中学、大学教员。
在长期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后来都成为知名作家。
叶绍钧193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6年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长。
1949年以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
他还先后出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等职。
作品介绍: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具体的生活题材,运用严肃客观的笔触,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很少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见解,而是向读者呈现客观生活的本身,在冷峭里隐含着热情和倾向。
他的小说结构浑凝而匀称,紧密而舒畅,讲究谋篇布局,注意章法,尤重结尾。
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冷峻而朴实、严谨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叶绍钧的主要散文集有《剑鞘》(与俞平伯合著,1924)、《脚步集》(1931)、《未厌居习作》(1935)、《西川集》(1945)、《小记十篇》(1958)等数种。
这些作品不论是抒情写世、状物记人、议事说理,一般都有着较为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艺术上则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语言风格。
叶绍钧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画眉鸟》、《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鸟言兽语》和《火车头的经历》,都是他的著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