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运动和力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案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

教案: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4 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4节,主要讨论物体受力时的运动情况。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 探究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3.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3. 学生能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的理解和掌握;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秤、细线、小球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秤、细线、小球等)、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5. 讲解: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6. 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 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3. 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力的作用效果,并给出一个实例;2. 题目: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3. 题目:请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一个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并能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2. 拓展延伸:可以进一步讨论其他力的作用效果和运动规律,如摩擦力、重力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7运动和力复习学案新版粤教沪版

第七章《运动和力》复习【复习目标】1.知道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来描述运动。
2.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从探究中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会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4.从探究中领会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
5.知道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6.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复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自主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并熟记基础知识。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照复习目标,本章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加强?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自主梳理、构建知识网络运动错误!和力知识板块二机械运动1.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选作参照物B.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C.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D.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运动情况一定不同规律小结:物体处于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力情况可能有两种:一是不受力,二是受平衡力。
规律小结:火车过桥、过山洞所通过的路程等于车长加桥长(洞长)。
规律小结: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但选择参照物时要注意方便原则。
方案:由完成最快的小组板书展示,其他同学纠错补充,小组间互评。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复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2.如图是甲、乙两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 B) 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3.小明参加了今年的长沙市体育中考,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A.引体向上时,静止挂在横杆上的小明受到的重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B.小明长跑时冲过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C.垫排球时,排球向上弹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垫排球时,小明感到手疼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A.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运动一定受到力的作用C.在太空中的宇航员没有惯性D.通过拍打窗帘清除它上面的浮灰是利用了惯性知识板块三速度的计算5.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着一座悬崖,他向悬崖大喊一声,经过6秒听到回声。
2023-2024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导学案

20232024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具体内容有: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理解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概念,掌握牛顿第二定律。
3. 学会分析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2. 学生能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两种类型:弹力和摩擦力。
讲解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概念,牛顿第二定律:F=ma。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恒定的力,如何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5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题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2.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 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概念4. 牛顿第二定律: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质量为3kg,受到一个6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a=F/m=6N/3kg=2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恒定的力,运动一段时间后,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求物体受到的力。
第七章运动和力复习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运动和力复习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的复习。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等。
2. 速度及其计算: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
3.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力的定义、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等。
4.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
5. 摩擦力及其计算: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等。
6. 压强及其计算:压强的概念、压强计算公式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各种运动和力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2. 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摩擦力及压强的计算。
2.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和力的现象,如汽车的加速、摩擦力等,引导学生们发现运动和力的关系。
2. 知识回顾:复习本章的基本概念,如运动、速度、力、摩擦力、压强等,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运动和力的关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例题,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题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运动和力相关的物理现象,如惯性、动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作用与目的:
-通过作业巩固学习成果,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通过拓展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提升学习策略。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非平衡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题:
题目:一个静止在桌子上的物体,当施加一个斜向上的力时,物体将会发生什么样的运动?
答案:物体将沿着力的方向加速运动。因为施加的力不是平衡力,它将会改变物体的静止状态,使物体开始运动,并且由于力的方向,物体将沿着该方向加速运动。
3.摩擦力的计算题: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向右的力,摩擦力大小为10N,求物体受到的净力。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学生作业,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改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和待改进之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二力平衡、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物理书籍,或访问educational websites,观看相关视频。
粤教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 教案

7.1 怎样描述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
知道运动的相对性,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情分析:学生在脑海里的“运动”,大都是相对与地面的运动,而相对于“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学生不是很清楚。
教材分析:本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大多是从生活中现象入手,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对运动知识进行了拓展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出示几组运动的图片,教师朗诵章首语,引出本节课题《怎样描述运动》。
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风云变幻,川流不息,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下面我们一起感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探索1、用多媒体出示两组图片,一组为自然界中的自然运动:火山喷发、洪水泛滥、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另一组为动物的运动和磁悬浮列车的运动。
这些物质的发展变化都叫做运动,在诸多运动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出示图片:学生思考男孩和女孩的话谁对谁错,为什么?由此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3、学生讨论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得出物体的运动具有相对性。
4、观察飞机在空中加油的动画,说出两架加油的飞机,以其中一架为参照物,另一架的运动情况。
以云层为参照物,飞机的运动情况又如何呢?并说出飞机的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进行?5、播放法国飞行员抓子弹的动画,说一说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随手抓住子弹?6、结合动画谈一谈两个蜗牛的说法为什么不一致?7、总结以上结论可以得出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第7章运动和力习题课辅导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案:第7章运动和力习题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运动和力”。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3.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4. 运动和力的关系本次习题课将针对本章内容进行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际问题,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运动和力的内在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三角板、直尺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抛物线运动、碰撞现象等。
2. 基础知识回顾: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碰撞问题等。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和力的关系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7. 作业设计:布置教材和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锻炼、工程技术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物理竞赛和科技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六、板书设计第7章运动和力习题课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4. 运动和力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7章课后习题:第1、2、3、5题。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学案】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学习目标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2.重点:说出什么是速度,会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记住速度公式,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预习导学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观察甲、乙两图并思考:我们如何比较图中三人运动的快慢?甲图是通过比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乙图是通过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2.2012年8月5日伦敦奥运会100米决赛中,博尔特以9秒63获得冠军;小明家距离学校5 km,他骑电动车从家到学校用了10分钟;怎样比较博尔特和小明运动的快慢呢?答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他们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来进行比较,单位时间内,谁运动的距离远,谁就运动得快。
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3.物理学中,把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速度=,用公式表示是v=。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千米每小时作速度的单位,其符号为km/h;两者之间的关系为1 m/s=3.6km/h。
4.小明同学在今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50 m跑项目中,成绩是7 s。
求:小明在体育考试中的速度是多少?答案v===7.14m/s。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5.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答案它的速度是变化的,速度有时大,有时小,中途到达车站时还要停下来。
其运动特点为速度和运动方向都是变化的。
6.根据物体的运动轨迹的曲直可以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何时刻、任何路程内的速度都是相等的。
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合作探究1.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1)实验器材:一根皮尺,四只秒表。
第7章运动和力习题课辅导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7章运动和力习题课辅导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作为一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下面我将根据您给的“第7章运动和力习题课辅导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描述。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的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阐述运动和力的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运动和力的关系。
4.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和力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的实践性在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以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作为开场。
这个实验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寻找答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运动和力导学案(无答案)粤教沪版.doc

第7章运动和力♦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
知道运动的相对性。
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4.通过对大量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重点:认识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难点:如何理解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自主学习1、运动需要用力来维持吗?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牛顿第一定律4、举出生活屮的一些惯性的实例♦合作探究1、相信你早就会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了,放眼操场、马路、天空,你一定能发现很多处于运动或静止的物体,选几例写下来:2、完成课本中“活动1”、“想一想”和P39的“想一想”、“活动”,将结果填写在文中。
3、什么是机械运动?4、什么叫运动的相对性?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活动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组内交流判断的结果,并完成以下问题:在判断1、2、3、4号小孩的运动情况时,你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_______ 、 _____ 、________ 、_______ o 参照物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 请总结判断物体静止或运动的方法:①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2、“想一想”:组内交流展示自己判断的结果。
进一步思考:当你骑自行车上学时,以_________________ 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而以__________ 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 ________________ 。
3、你还能想到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判断的?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正确理解机械运动的含义了吗?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三、1、交流讨论“想一想”栏目的结果。
进一步思考:(1)你知道吗,在某些电影特技中,就要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那么如何营造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效果?・(2)在“刻舟求剑”的故事中,刻舟人最终为什么没能寻得剑?2、“活动2”选择参照物交流讨论:站在自动人行道上的旅客,以 ________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 _________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静坐在候机楼里的旅客,以__________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设计实验,如用力推静止在桌面上的小车,使其运动起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在受力时怎样运动?
3.提出问题:为什么踢出去的足球会继续滚动?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
4.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在受力时会根பைடு நூலகம்力的作用效果发生相应的运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实验教学:利用实验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5.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3.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难题。
4.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共同探究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沪粤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3 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目标1.认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实验和推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体会“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教学准备毛巾,棉布,木板,小车,刻度尺,斜面,多媒体课件等。
一、新课引入演示: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受力后运动,撤去力后慢慢停止。
教师提问:那么是不是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止运动?二、新课教学探究点:牛顿第一定律教师讲解: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运动者皆被推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说,小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
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演示实验: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力推它,但小车仍然向前运动。
教师提问:小车没有受到水平的推力作用却仍然能运动,这不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违背了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1.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2.猜想与假设:学生活动: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讲解:我们现在还是回到这辆小车,我给它一个推力,它就能运动,那么它为什么运动一段距离以后又会停下来呢?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阻碍了小车的前进,水平方向上没有其他力的作用,这样我们想办法让摩擦力更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学生讨论:怎样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教师点拨:我们通过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教师展示:出示三种材料:毛巾、棉布、木板。
让学生感觉它们表面的光滑程度。
学生讨论:小车滑行的距离会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呢?教师讲解:摩擦力和初始速度都对小车滑行距离有影响,这里就有两个变量,我们讲过当探究多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时,我们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
HY沪粤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 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含教学反思)

第七章运动和力7.1怎样描述运动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会根据参照物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3.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如激烈的足球比赛,优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飞流直下;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蔚蓝的天空中飞机编队拖着彩色烟雾在做特技飞行;子弹击碎鸡蛋的慢镜头特写,花朵盛开的快镜头播放……画面戛然而止,学生意犹未尽。
这时,可声情并茂地诵出如下文字:“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草长莺飞,万马奔腾。
公路上车辆如梭,川流不息;长空里机群呼啸,风驰电掣。
运动使我们的世界变化多姿。
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运动?”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活动1: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察下图:(1)对比甲、乙两图,判断:哪个小孩运动了,哪个没动?(2)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感悟,体会“比较”的方法。
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点明参照物的概念: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参照物。
活动2: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教师引导: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教师提问:除了以上例子外,还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判断的?学生列举大量生活实例。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总结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作机械运动。
探究点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多媒体展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朝葛洪《抱朴子》“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无名氏《浪淘沙》“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李白《秋浦歌》活动1:学生齐声朗诵,并对之做出分析和解释。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强调惯性的概念,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力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物体受力时的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二、学情分析
针对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理解了速度、力的概念,并掌握了基本的力学单位。然而,对于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及其与力的关系,学生可能仍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2.了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以及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新课教学:以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理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第7章运动和力复习课学案2023-2024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下册

第7章运动和力复习课学案 20232024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1. 物理学中运动的概念和分类,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以及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 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5. 各种运动和力的实例分析,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理学中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定律的应用,以及各种力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如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汽车的启动和停止,引出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复习:回顾本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讲解:通过PPT和板书,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运动的概念、分类和力的概念、计量单位以及作用效果。
4.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运动和力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 练习:给出一些实例题,让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解答,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7.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运动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力的概念、计量单位和作用效果。
3. 牛顿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4. 各种力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物理学中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第7章 运动和力习题课 辅导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7章运动和力习题课辅导教学设计引言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掌握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于运动和力的理解,本文将介绍一节针对第7章内容的运动和力习题课的辅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辅导教学,学生将能够: 1. 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应用力学公式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 3. 培养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回顾; 2. 运动和力的关系; 3. 力的合成和分解; 4. 牛顿第一定律; 5.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步骤第一步:复习预习在课堂开始前,老师可以简要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并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预习情况。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
第二步:引入新知识在引入新知识时,可以通过举例或者实物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第三步:概念讲解和示范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对于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并通过示范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力学公式的应用方法。
在讲解中可以结合动图或者实验演示,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四步:练习和讨论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并在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讨论和解答。
可以对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答,并互相讨论,加深对于力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第五步:巩固和拓展通过板书整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公式,并与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六步: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需要继续关注和深入理解的重点知识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并提供一些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目。
教学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1.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课堂参与情况、问题解答的准确性和质量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2. 小组评价:通过小组合作解题的方式,评价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和参与度;3. 个别评价:对于特定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问题。
沪粤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4节 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

教案:沪粤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4节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4节《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2. 详细内容:(1)学习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2)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3)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及力与运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测力计、细线、木板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如推车、提重物等,引导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阐述二力平衡的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验证二力平衡条件。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掌握二力平衡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的关系;2. 二力平衡的条件;3. 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2)选择题:哪种情况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3)计算题: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判断这两个力是否平衡?2. 答案:(1)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2)选择题答案:物体在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作用时,处于平衡状态;(3)计算题答案: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平衡。
HY沪粤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下册第二学期春季 优质(导学案)第七章 运动和力(全单元 导学案)

第七章运动和力7.1 怎样描述运动学习目标1.重点:能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列举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3.通过学习运动知识,知道整个宇宙都是运动的,形成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预习导学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观看下列图片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2.在物理学里,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简称为。
3.如图所示是班上几个同学送小明乘火车回家时的情景示意图。
当火车徐徐开动时,小明坐在窗边,看到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而他的几个同学却看到小明和火车向前走去,为什么小明和他的几个同学看到的现象不同呢?4.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要选择一个物体做,这个物体叫做。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是的。
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5.2011年11月,如图所示,我国发射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神舟八号”相对于“天宫一号”处于状态,而它们相对于地球是处于状态。
6.对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也不同。
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
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的,整个宇宙就是由着的物质组成的。
7.运动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是什么?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8.自然界中的万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是自然界中的,运动的形式,大到宇宙天体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分子、原子的运动,而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合作探究1.讨论:下列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请分析这些现象,看看哪些是做机械运动,哪些不是做机械运动,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①天空飘动的白云②放在电磁炉上加热的水壶③地球绕太阳公转④流动的河水⑤铁生锈⑥流星划过夜空⑦小鸟在空中飞行2.*探究活动: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器材:小车、砝码、木板、细线。
方法:观察法。
步骤:(1)将木板平放到桌面上,把小车放到木板上,砝码放到小车上;(2)用细线拴住小车,拉动小车,使砝码和小车一起在木板上运动;(3)观察现象,以木板为参照物,小车和砝码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以小车为参照物,砝码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7.4?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将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的7.4节“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以及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运动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
2. 让学生掌握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运动变化。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分析。
2. 教学重点: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包括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以及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运动变化。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判断和运动变化分析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规律。
7. 作业设计:布置一道有关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和运动变化的习题,要求学生解答并写出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1. 物体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
2. 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变化:加速、减速、改变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方便而定。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研究同一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如果那样,则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则乙汽车可能是:①没动 ②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向西运动。
二、机械运动
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比路程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比时间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分类:按路径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运动快慢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无关。
速度的定义运用了比值定义法。
(3)速度的物理意义: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速度计算公式:t S v = , 变形公式:t v S ⋅=,v
S t =,这三个公式中各量的单位有两种选用方法:①速度用m/s 路程用m 时间用s ②速度用km/h 路程用km 时间用h
(5)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生活中常用单位
km/h ,两单位中m/s 大。
换算:1m/s=3.6km/h 。
(6)识别图象:图甲是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图像;图乙是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请
你分析其中四个图像,分别表示物体处于何种运
动状态:a:静止;b:匀速直线运动;
c:匀速直线运动;d:变速(加速)运动。
5、变速运动:
(1)变速运动也用v=s/t来求速度,这个速度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的平均快慢程度,叫做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由于物体在不同时刻、不同位置运动的快慢并不相同,所以平均速度与所选的路程和时间有关,因此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那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应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2)填填下面的速度:人步行1.1m/s ,自行车5m/s ,小汽车108km/h 光速和电磁波3×108m/s
三、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
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推理,称作理想化实验。
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⑴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都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揭示了“力”的本意,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不需要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力。
3、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无关。
4、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绝不能说成“在惯性作用下”或“受到惯性”、“克服惯性”等。
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四、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二力平衡条件可以用八字概括“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力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方法: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若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
5、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6、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
(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