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的灾害类型
长江中下游
长江中下游区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1)淮北平原:安徽,江苏北部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2)淮阳山地: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领。
(3)长江中下游平原:1、江汉平原:汉江沿岸2、洞庭湖平原()。
3、鄱阳湖平原。
4、苏皖沿江平原。
5、长江三角洲。
(4)南岭山地:湖南,江西南部;(5)西部边缘山地(武当山,神农架,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二、气候特征:(1)温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风分配均匀。
(2)“南京,武汉,重庆”成为三大火炉的原因:1、盆地地形。
2、7-8月受副高控制,晴多雨少。
3、距江边水汽大。
(3)降水季节分配特点:夏雨>春雨>秋雨>冬雨。
但冬雨能占10%,是我国冬雨比率高,春雨最丰沛的地区。
(4)冬雨多的原因: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冬季高空西风带南北两支急流在本区上空辐合形成一条永久的切割线,加上南岭山地的影响,在地面会出现一条比较持久的华南静止锋,气旋过境频繁,云雨天气特多。
三、河流,湖泊1、河流特征:(1)水量丰富。
(2)汛期长。
(3)含沙量小,输沙量大。
2、大湖群:(1)两湖平原湖畔(洞庭湖)。
(2)赣皖湖群(鄱阳湖)。
(3)苏皖湖群(巢湖)。
(4)太湖湖群(太湖)。
(5)江淮湖群(洪泽湖)。
3、水资源特征:(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淡水资源充沛,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原因:(1)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阶段,宣泄能力较低。
(2)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再加上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使其层闾淤塞,排水受阻,洪水灾害严重。
(3)本区降水与农作物需水期不相适应,各类水利设施无法满足农作物需水量,、加上本区农田抗旱能力低,经常造成伏旱,秋旱。
四、区域发展条件:利:(1)优越的区位条件。
(2)良好的空间资源。
(3)投资环境优越。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高。
(5)资金雄厚,技术先进(6)市场容量大。
局限:(1)能源,原材料资源不足。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长江的特点
长江的特点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丰沛,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变化大,因此有着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也经常发生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季清楚,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16~18℃,夏季最高气温达40℃左右,冬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丰沛,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变化大,因此有着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也经常发生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季清楚,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16~18℃,夏季最高气温达4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4℃左右。
四川盆地气候较温和,冬季气温比中下游增加约5℃。
昆明周围地区那么是四季如春。
长江的特点长江流域位于东经90°33′~122°25′,北纬24°30′~35°45′之间。
由江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宏大阶梯。
第一阶梯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原和横断山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
第二阶梯为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
第三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许多山峰海拔达6000m以上,终年积雪。
地理选修《灾害地理》必背要点
地理选修《灾害地理》必背要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灾害三要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灾害=自然异变+受灾体2.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火山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洪涝灾害:凌汛、海啸、风暴潮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生物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病害、虫害、鼠害3.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1)人员伤亡:①同样强度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会因各地区防灾设施、防灾准备不同而有所差异.②也会因为人员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青壮年人群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会相对强些. (2)财产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4.自然灾害的特点(1)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自然灾害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
①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喷发、飓风等,发生过程较短,破坏较强,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②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大面积的旱灾、土地荒漠化等持续时间较长,短时间内破坏性虽然不强,但因积累持续,影响广泛,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常常更为严重. (3)自然灾害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的特征.(4)自然灾害还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5.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概念,及形成条件.☆地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成因:①地质构造变动②火山喷发③岩洞崩塌④陨石冲击⑤人为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强度),有多个烈度(破坏程度).烈度与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等有关.(1)震源深度h (2)震中距(3)震级Ms(<3级,无感地震;3-5级,有感地震;>5级,破坏性地震)(4)地质构造(5)地面建筑物的牢固程度世界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成因:①地势条件: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②物质条件: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③气象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④地质条件:地壳运动⑤人为条件:对植被的破坏☆滑坡: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易形成区: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的比较6.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热带气旋(台风):条件:热带副热带(南北纬5-20度),常年水温在26度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当充足的水气发生强烈的辐合、旋转、上升时易形成台风.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有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
④干旱的分布: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 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 区。
干旱造成植物缺水有哪两种表现? 空气和土壤
干旱的标准是什么? 作物生长期缺水,影响生长
湿润区出现的降水偏少是不是干旱? 干旱区的干旱是因为长期在高压控制下形成的, 湿润区的干旱是由于受副高的移动造成的,只要 达到了影响作物生长的少水都叫干旱
副热带高压控制所导致
3、四川盆地的东部、秦岭北侧
夏旱
夏季风进入该地区时,在该地盛行下沉气流导
致降水偏少
4、甘肃、“塞上江南”、东北三省 夏旱
夏季风势力弱,导致降水少
5、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⑴夏旱 大气环流的影响导致降水少 ⑵冬旱 原本就是旱季
①人口、工农业 需水量大人口
②水质型缺水
材料一:2006年入夏以来,重庆、四川等地持续 高温少雨,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
⑵雨涝 ①定义:
是指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 淹没、渍水的现象。
(3)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①自然原因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 导致水位上涨而泛滥或者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 除。
②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修筑堤坝、城市 化等经济活动。
(4)洪涝灾害易发多发区 集中在中低维度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区、
范例
干旱、洪涝、热带 气旋 地震、滑坡、泥石 流、崩塌、地面塌 陷、地裂缝 风暴潮、海啸、赤 潮
虫害、草害、森林 火灾等
2、从人类生存空间的角度,自然灾害可以分为:
宇宙灾害 (宇宙射线等)
天文灾害 太阳系灾害 (太阳活动、陨石冲击等) 月球灾害 (引潮力及月相变化产生的破坏)
长江中下游多洪涝灾害的原因1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森林资源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简单的说,郁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0.70(含0.70)以上的郁闭林为密林,0.20-0.69为中度郁闭,0.70以上为密郁闭,0.20(不含0.20)以下为疏林。 在一般情况下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样点测定法,即在林分调查中,机械设置100个样点,在各样点位置上抬头垂直昂视的方法,判断该样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
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
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措施:1、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树造林
2、中游河段“截湾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库)
4、提高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
黄河中游黄土平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浏览次数:633次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0-10-31 21:04|提问者:甲小虾
最佳答案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极端干旱事件及机理分析
(2)东亚季风异常偏强,冷暖气流难以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 造成该地降水异常的重要原因。2011年冬春,东亚冬季风偏强, 东亚大槽异常偏强,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干冷空气强大而暖湿空 气不足,加之下沉气流影响,水汽异常辐散,难以形成降水;2013 年夏季,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副高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且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偏北,致使雨带北移,长江流域冷暖空 气不匹配,不易形成降水。
(3)低纬度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异常引发的纬向环流及经向环流 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关系密切。两次干旱事件低纬印度 洋-赤道西太平洋-赤道中东太平洋均呈现“-+-”的海温距平分 布,加强Walker环流的同时引发局地Hadley环流异常,致使长江 流域上空长期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降水条件不足。
(4)源自北大西洋的Rossby波能量能够通过亚欧大陆上空自西向 东排列的遥相关波列向东频散至东亚-太平洋地区堆积,通过加 深东亚季风系统成员、加强东亚季风影响东亚地区气候,进而影 响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2011年冬春,受NAULEA遥相关 型影响,加深东亚大槽,引发长江流域干旱;2013年夏季,受 “silk road”与EAP两种遥相关型共同作用,西太副高异常偏强, 致使该地发生高温干旱。
(5)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显著相关, 能够改变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位置及配置关系发生变化,是导致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又一影响因子。
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极端干旱事件及 机理分析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 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资源丰富、经 济发达,发生旱灾所造成的损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因 此有必要对该地极端干旱事件的演变过程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观测站的 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扩展 重建再分析海温月资料ERSSTv4等,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 冬春连旱与2013年夏季高温干旱事件的基本特征、讨论其可能 的影响机制,并对两次干旱事件形成机制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分 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2011年冬春、2013年夏季两次干旱 事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均达到历史同期最低值,各地均呈 现出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2011年冬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 较同期偏少51.51%,部分地区降水偏少7成以上,4月旱情最为严 峻,整体呈现中到重旱;2013年夏季降水量较同期偏少49.43%,部 分地区降水偏少8成以上,气温较同期偏高5℃以上,8月中旬最为
初二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试题
初二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试题1.小民向同学们介绍上海,他重点介绍了四个方面,其中不属于上海特点的是A.位于黄河入海口,是全国最大的港口B.全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C.我国最大的城市D.拥有浦东新区【答案】A【解析】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该区域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上海是沪宁杭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该城市拥有浦东新区。
【考点】该题考查上海的概况。
2.并非由长江上游地段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现象造成的生态问题是()A.上游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B.流域内的水库淤积,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减弱C.河道淤塞,通航能力下降D.下游地段的台风、沿江地段的酸雨【答案】D【解析】段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等现象造成的生态问题是人为造成的,而“下游地段的台风、沿江地段的酸雨”是自然因素,而非人为因素的结果。
故选D。
【考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点评: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也给生态环境遭受创伤,难以恢复。
主要原因是:①自然因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
②人为因素——上游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塞,加上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
3.读长江沿江地带图,完成下题。
城市①和④的钢铁工业都很发达,它们发展钢铁工业的共同有利条件是()A.靠近原料产地B.靠近消费市场C.科技力量雄厚D.进出口便利【答案】A【解析】城市①攀枝花和④武汉的钢铁工业都很发达,它们发展钢铁工业的共同有利条件是靠近原料产地,煤铁资源丰富。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长江沿江地带的知识。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沿江四大城市与城市、工业分布:(1)四个特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2)四大城市与四大城市群:分别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武汉为中心的中游城市群、南京为中心的下游城市群、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最大的城市:全国最大的港口、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长江干流宜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那么问题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且看以下分解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发生暴雨或大暴雨,其中主要暴雨区有:以赣东北为中心,包括湘北、皖南、鄂南,中心区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以川西为中心,包括川东、川北、陕南、鄂西、滇黔西北,中心区年均雨量约2000毫米。
两个多发暴雨区的暴雨,前者多发生在5、6月,后者多在7、8月。
暴雨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上升运动紧密相连,且与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一致,一般是:4~6月份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水系及湘江;沅、资、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8月,金沙江下段及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7~10月。
在中下游干流7、8月出现洪峰最多,为长江主汛期。
10月份以后,长江汛期结束。
这种时空的分布,洪峰错开,且平原区有巨大的湖泊水网调节,是有利于河道宣泄与防御的。
但有的年份各区域或支流洪水赶前错后,雨期延长,雨区增大,干支流洪水发生不利遭遇,湖泊洼地排水不畅,从而使河道流量急剧增大,乃至超出安全泄量,造成防洪上的紧张局面,甚至产生严重灾害损失。
流域内洪灾为害很广,而中下游平原区,则因暴雨洪水汇流,干支流洪水遭遇,可形成巨大洪流,其中武汉市,特别是荆江区受洪水威胁最大,是全江防洪的重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为了回报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的包容与厚爱,近期我们还会给大家分享一下遭遇水灾该如何逃生的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能来献计献策。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第l7卷第6期1998年l2月f黄i成国铹蚜罨,铂2中T,f岩石力学与工程Ch~=eseJ.口rⅡ{.cMechan{e~and昂ineeT~=917(6):701~7O4De口..1998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7口(中白世伟谷志孟武汉490071)f,33I/T2.2历史在刻记本世纪1931年,1954年长江的大洪水之后,无疑还将铭记1998年的全流域大暴雨,大洪水,大决战.在与洪魔搏斗的抢险中?在堤防溃口的求生中,在扒口行洪的转移中,人们在深思,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这场空前的大恶战缘自于何?l据此,本文欲就其成因及其发展势态予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发展态势分析长江由60多条主支流和5O多个大小湖泊构成-全长愈6300km,流域面积1.8×10ekm.,是世界第三大河.她流经全国l9个省,市,自治区,滋润着全国115的土地,挠灌着全国114的耕地,哺育着全国1/3的人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每当汛期来临,滔滔洪水日夜不停地冲击堤岸,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吞噬岸滨富绕美丽的家园之时,也叫人们心惊胆寒,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麻烦.从本世纪长江中下游已发生的三次全流域大洪水看.酿成洪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1)集中降雨量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形成恶性降雨组合加之上压下顶,泄洪不畅,造成了洪峰重叠追加.居高不下的局面.以1998年为例口],自6月12日起,长江流域曾出现过8次大范围的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一次是6月12~27日,江南大部份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期南安徽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l倍多,江西北部多2倍多.一次是7月4~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段.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0.5至2倍.一次是7月末至9月上旬,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高出2~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第三次全流域性大洪水.7月份长江中下潞主要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X10.m.,比1954年多45×10.m.,汉口站16’t.8×l0.ml,比1954年多l2×10.m..长江上游地区的多次长时间的持续性强降雨,加之清江,汉江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多次大洪水的相追,相加,相叠.鄱阳湖水系信江,修河,馓河和抚河均超1998年10月7H收劲来稿.作者白世伟简舟一男,57岁,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现任所长,研兜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702?岩石力学与工程1998年历史高水位的”水坝型”顶托.造成泄洪缓慢.水位高居不下,是形成此次长时间高水位的直接原因.(2)无序围垦,无章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行,蓄洪能力减弱,使得酿成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加大,抗洪减灾的能力降低.据195;’年调查统计r,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还只有36.38x10’kin21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只有l0,水土流失面积增加到了73+9dx10km.30年阿,森林覆盖率降低了12.水土流失面积扩大37.56x10’km..何况这种情况继续发展.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江水泥沙量的增加,河床的淤积抬高,径流量的减小和水位的增高.据统计,从1949~1988年的40a间,由于肆意围垦和淤积,洞庭湖的总面积由4350km减到了2145km;鄱阳湖的湖面缩小了1/5)湖北省l066个面积超过0.5km的湖泊只剩下了300个,湖泊面积减小了6OOOkm{江苏省湖面损失了l600km…….帅a阿,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总共减少了10OOOkm.,相当原有湖泊面积的45.5,丧失了35X19m的蓄洪能力,几乎为在建三峡水库1.63倍的防洪库容量.此外,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使长江流域塘堰的总库容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中小水库淤积了库容的l/d~1/6.总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50Xl09m.的库容损失,相当于长江沿线d0个分蓄区的库容.所以说,这是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又一重要原因.(3)大堤设防标准偏低.堤防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堤基地层复杂,又没有进行有针对的加固处理,是形成漫溢和渗漏,管涌,掼堤的根源之一.据了解,大多数堤防的设计,是以当地多年的实地平均水位为标准进行的,只有少数重要干堤,是比照1954年的最高洪水位设计的,这也就是说,大多数堤防防洪标准为l0~20a一遇.重要干堤为50~1O0a一遇.“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据荆江险要之最的监利县县志所记r:”全县拥有堤防长516.27km,其中荆江大堤d7-50km,长江干堤96.65km”;1990年荆江大堤和长江大堤的堤身断面比1949年前分别增大1倍和1.4倍,堤顶高程分别增高了3~4111”I其中剂江大堤.堤顶高程达39.35~41-95m,长江干堤的堤顶高程有52.5oA超过1954年当地实有最高水位2111以上,47.5超过l~2m”.而1998年的最高洪峰水位监利站为38.31m,比1954年高出了1.25m,说明设防标准仍然偏低M.此外,由于现有堤防大都是原有堤防通过逐年加筑培修形成的,层面阿的整合和基底的加固,一般都难到位?加之沿江二元结构地层的多变性和白蚁,螯虾,蛇类等动物穿凿和淘挖等等,为堤防工程防洪挡水时产生脱坡,崩岸,掼I=l提供了内在条件,这是形成洪涝灾害又一原因.(d)高新技术投入不足,对险情隐患尚无准确可靠的预测预报手段,不能做到防范于末然,出现险情全靠水来土挡的土办法处理,费工费时,延迟时机.从目前对付长江洪魔的对策,方法和技术看,大都属于历年防汛抗洪中积累总结出来的老办法,老技术.如全线布阵大兵团作战护堤的人海战术I坦表拉阿式排队巡查与水下触摸探测的土方法’苣险}水来土挡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土技术抢险等等.这些方法,技术,虽然行之有效,并且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会贻误时机,造成失误.在1998年6月9日至9月中旬的抗洪斗争中,现代高新技术成果——星云图一,水位滇进模型”,”因特阿”的应用,使人们预先得知未来水情,f~JT”心中有数,赢得了宝贵的第l7卷第B期白世伟等.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71)3?时间,并对有限的库容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错峰调度,避免了片面性,盲目性以及靠人车传递情报资料的时间失误,取得了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在防汛抗洪中,有些高新技术成果,如探地雷达,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回声测量仪,井下摄影和4堵漏剂与丙凝等等虽为抗洪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由于缺乏对堤防工程结构状态及其相关力学特性与加固处理效果的相应研究,尚未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和效果,其主要原因是:(1)科技工作者平时没能把高新技术在防汛抗洪中的应用提到应有的位置,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试验及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技术与经验贮备.如对高水位状态下,堤防工程的渗透,散畏,管涌机理及其形成环境缺乏系统的研究,不敢胃然行事.(2)防汛抗洪,事关重大,防汛工程险情的探测诊断和抢险加固,要求快速,敏捷,可靠,不能有任何失误.风险大,科技人员有思想压力,不敢胃然进行尝试推广.(3)防汛抗洪,属公益性事业,专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有限,缺乏支撑性投入,驱动力不足.(d)由于高新技术投入不足,既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不能实现快速及时有效抢救.纵观历史肴现在,自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96a闻,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10a一次}1921年至1949年的28a间,共发生洪灾11次,平均2+5a一次}1990年至1996年的7a间,共发生洪灾5次,平均1.da一次.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干流洪灾发生的频数在逐年增加,而且,越到现代,频率越高,发展势头令人担扰,如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必将危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堪设想的恶果.总结过去想未来,在洪涝灾害一时难于根除的今天,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技能是必要的.在面对21世纪,举步迈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今天,要大力进行防讯抗洪技术的创新,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2对策与建议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形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原因,除气候异常,集中降雨量大之外,还与强调眼前的局部利益,无视流域规划,强1Bj改造自然,导致流域内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泥沙剧增,蓄洪能力锐减,堤防质量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根除洪涝灾害,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标本兼治,根治水患的32字指导原则,并作了相应的部署,但它的落实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并非三年五载所能,因此,防汛抗洪乃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任务.为改变当前被动防汛抗洪的局面,本着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积极抢险的精神,为提高防汛抗洪技能,我们从岩土力学的观点与岩土工程稳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科学防汛抗洪的对策与建议:(1)长江干堤的分区,分段评价与归类研究即通过综合研究由各种技术手段获得的堤身,堤基,河床及邻近地层的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沿线干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分区段进行评价和归类,将之分成加固治理和探测技术研究的紧急,重要,欢重要和一般地段,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2)长江干堤地层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开发研究,即建立以岩土力学,工程地质理论以及地层勘探资料为基础的沿江堤防工程体系浅部地层信息系统.?704?岩石力学与工程1998正(3)长江干堤堤身,堤基险情的快速探测与诊断技术研究.即通过研究力争在以后的洪水灾害来临时,在各种重大险情出现之前,能在大范围内以低廉的成本进行准确可靠的探测和预警预报,提前采取防范响应.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稳情的出现. (4)长江干堤堤身,堤基险情的快速整治加固材料及相应处理技术研究.即通过研究,使长江干堤已出现的险工险段和重要战略地段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和有效加固.在以后汛期来临时,使可能出现的堤岸软化崩塌,散漫和管涌等险情可以快速加固处理,疏导和封堵I可能出现的溃口,崩岸等地段可以快速抢救和有效修复{沿线水毁工程在灾后能得到有效恢复.(5)汛后水治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评价及整治对策研究,即建立水治建筑物安全评价方法,使沿线水毁工程在灾后能得到有效恢复.(6)建立防洪工程专家系统.即建立防洪工程类别,工程险情评价,险工险段治理对策和洪水期阿险工险段排险措施等功能的系统,以便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直观的资料系统和科学决策依据.3结论从我们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看,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把诸如浅层地震仪,高密度电法仅,声波探测仪,探地雷达,核子密度仪,孔隙水压计,光电测压计,钻孔摄影仪,滑动测微计,钻孔测斜仪等众多的先进仪器及各种快速加固材料和相应的加固处理技术应用于防汛抗洪实践,改变当前防洪抗洪的被动局面是完全可能的.参考文献l金辉.长江.我为你哭泣.南方日报.1998.&142湖北省致协l资源环境委员会.关于今年我省hhneng (h’ofBoe,k4”岛”J】lf础_拓^e韶∞d舯of隅钟8,4430071)。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 损失大。 中部次之。 西部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西北风沙水土 流失多灾区
内蒙古暴 风雪灾害区 西部地震 高寒灾害区
东北旱涝 低温灾害区
华北地震 旱涝重灾区 华东华南旱涝 台风多灾区 台湾多地震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季节性干旱(伏旱) 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洪涝 热带风暴、台风 风暴潮、海啸等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干旱、暴雨、洪涝、热带风暴、龙卷风、 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风雪、寒潮、冷 害、霜冻、雹灾等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 塌陷、火山、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 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冰、海 水入侵、海水回灌等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与分布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且严重 的国家。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请归纳出我 国东北地区、华 北地区、西北地 区、长江中下游 地区、华南地区 和西南地区存在 的主要自然灾害 类型及主要发生 时间。
东北地区: 季节性干旱(冬春较重)、低温冻害 暴雨洪涝、森林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海洋灾害
生物灾害 农作物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我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 一荒”之说。 我国的自然灾害不但发生的频率高,而且 强度大、损失严重。平均发生频率呈增长趋 势,如各种气象灾害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 为26.20次,80年代达28.18次。
西北地区: 常年干旱 (春秋较重) 冰雹 暴雨 地震等
华北地区: 季节性干旱 (春秋较重) 暴雨洪涝 地震等
长江中下游区
(1)两湖平原湖群。介于枝江江与五穴
之间,主要的湖泊有洞庭湖、洪湖、刁汊湖、 梁子湖等。
(2)赣皖湖群。分布于五穴与大通之间,
主要的湖泊有鄱阳湖、尤感湖、大官湖、泊 湖、武昌湖、菜子湖等。
(3)苏皖湖群。分布于大通与茅山之间,
2.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的特点
(1) 大部分地区位于丰水区范围, 水量丰富。
径流深多在200~1200mm之间,河流径流量 多比较 丰富。
(2)汛期长。由5月持续到10月。大部
分河流3月开始增水,4月水量大增,5、6月 出现最大洪峰,8月开始退落。由于受台风雨 影响,常出现一个“台汛”,汛期持续到9月。
河道宣泄不足……整治河道、修筑堤坝
防灾意识不足……加强宣传 预报滞后……提高预报
矿产资源
一、金属矿产
二、非金属矿产
三、能源资源
矿产资源
总体上看: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 源外,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 的需要。
一、金属矿产 1.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
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 西大庾、湖南柿竹园的钨矿、江西德兴的铜、 湖南冷水江的锑矿、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等都 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为发展有色金属 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水资源的特征:
(1) 水资源丰富。 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较高,
地表水资源所占比重大,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全国最大的
河流长江横贯全区,湖泊广泛分布,总面积 13840多km2,储水量560×108m3,大中小型水库 34640多座。合理开发利用好湖泊池塘是本区需 要重视的问题。
长江中下游洪水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长江中下游洪水的成因及治理对策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一、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长江自出三峡后,进入下游平原区。
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 955公里,流域面积 68万平方公里。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 938公里,流域面积 12万平方公里。
干流自宜昌以下,河道坡度变小、水流平缓,枝城以下沿江两岸均筑有堤防。
其中以长 182. 35公里的荆江大堤最为重要和险要。
二、中下游洪涝灾害的原因洪灾与流域气候、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1.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暴雨成灾,集中降雨量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暴雨集中在 5, 10月,雨季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先于北岸,故一般年份各江河洪峰相互错开,不致造成大洪灾。
但如气象反常,雨带徘徊在长江南北两岸,两岸支流洪水和干流洪水同时袭来,外洪内涝,上压下顶,即可酿成大洪水灾害。
例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
2. 中下游地区天然水环境非常独特,沿江湖泊星罗密布,江湖连通,湖分江洪,具有联动的江湖关系。
湖泊具有较大的调洪作用。
但是,由于中上游无序砍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长江之水日益变浑,含沙量大,使得湖泊淤积严重,洪道、湖底不断淤高,调蓄容积减少50亿立方米,洪水位抬高,洪涝灾害加剧。
(以洞庭湖为例,湖内多年平均淤积沙量为 9840万立方米,平均每年淤高达厘米,洪道、湖底不断淤积抬高,芦苇从生,洪水渲泄不畅 )3.不断进行围湖造地和洲土开发利用,造成湖面不断缩小,增加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突出问题是人口多、耕地少。
围垦使得湖面减少,为保护开发的耕地及居民,修建了许多民堤,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江湖关系,使得洪灾加剧。
4.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城市全赖堤防保护,大堤对防御中小洪水的作用不言而喻,但随着大堤的修高,洪水位也随之抬高,加之泥沙在河道中不断淤积,增加了洪水危害。
三、洪涝灾害的治理长江中下游治理洪涝的关键任务是,急需解决目前防洪标准偏低与特大洪水频发的矛盾。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旱灾——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地震灾害——台湾、华北、西北、西南泥石流、滑坡——西南台风——东南沿海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华北——旱涝、地震华东、华南——台风、旱涝西北——风沙、地震西南——地震、滑坡、泥石流东北——旱涝、低温灾害2. 主要特点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中国正好位于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发生,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我国灾种多、灾次频的原因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概括.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将这些影响灾害形成的因素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区对应起来,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2)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我国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分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我国东部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都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农业灾情区域分布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东西部不同的农业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遭受不同的灾害,形成了不同的灾情(种植业灾情和牧业灾情).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经营方式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主要受灾灾种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风险农业灾害风险大牧业灾害风险大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等牲畜掉膘、死亡(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3.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4.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5.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6.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①1、2、3和4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潮、虫灾、冷冻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灾害(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影响),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活跃).②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③东部灾害带是洪水、暴雨集中地区,这里地势低平,而且有大面积的内涝区;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的影响;北部有旱灾和虫灾,本带是我国的重灾区.中部灾害带位于第二级阶梯上,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地壳不稳定,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而北部则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④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带.同一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原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地震台湾省、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希玛拉雅地震带上;华北、西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滑坡、泥石流西南为多发区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台风东南沿海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的影响:我国沿黑河一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弱,经济损失也少.。
长江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容易发⽣洪涝灾害的原因⾃然灾害复习⼀.⾃然灾害是⾃然界的异常变化作⽤于⼈类社会的产物,并对⼈类社会造成破坏或负⾯影响。
⾃然灾害是⼈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减轻⾃然灾害对⼈类所造成的危害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标。
⾃然灾害的类型有:天⽂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象灾害(暴⾬洪涝、⼲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风、⼲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流、⼭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潮等)以及⽣物灾害(农林病⾍草⿏害以及森林⽕灾等)。
⼆.⾃然灾害的发⽣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以及共⽣性和伴⽣性等。
不合理的⼈类活动会加剧或诱发⾃然灾害,但⼈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然灾害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列⼯作,是⼀项必须动员全社会⼒量协调⾏动的系统⼯程。
灾害⾼风险区⼈⼝、资产密度的提⾼,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
然⽽,经济发展既可能加重灾害威胁,⼜增加了防灾抗灾的能⼒。
防灾减灾的重点地区是城市。
我国是世界上⾃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灾害种类多,频度⾼,损失⼤。
减灾就是增加效益,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减灾教育,提⾼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研究⼯作,建⽴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采取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程措施;加强⽣态建设;加强灾害保险⼯作。
(⼀)天⽂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
太阳活动在光球层和⾊球层上的表现分别是⿊⼦和耀斑的增多,⿊⼦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候异常、影响电离层,导致地⾯通讯的中断及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磁暴”。
(⼆)⽓象⽓候灾害。
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1.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长江的中下游气候较温和,有较多的多雨期,但也有较多的旱季,缺乏均衡的降水,易造成干旱灾害。
2.季节性降水:中国陆地主要降水部分集中在汛期,也就是主要雨量集中在5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年降水不足,容
易造成干旱灾害。
3.山地降水分布不均:长江上游以西南季风为主,成都以西大部分以及西部山地上的降水较大,而低劣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通常
较少,导致旱涝灾害。
★二、社会因素
1.耕地面积过大:耕地比例过大,耕地部分降水和地表运动减弱,致使降雨减少,容易出现干旱灾害。
2.自然湿地缺失:过去保持了水源稳定的湿地现在大量被大型水利建设、垃圾填满,归还自然水体的水量减少,强烈的水的循环不良。
3.人口密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全国人口集中的主要地区,人口较密,至今还是农耕经济占比较高的地区,这也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
消耗,影响了水循环,造成旱涝灾害。
★三、生态因素
1.江河改道:很多改道系忽略江河水文。
改道会降低水位,容易造成旱涝灾害;除此之外,大小桥梁多,改道会改变了江河水体淤堤的形态,致使江河中的淤泥不易流走,造成水位升高,也会造成洪涝灾害。
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森林覆盖率降低,荒漠化加剧,林草丧失,河流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水土流失,使得洪水不易减弱,同时减少了江水
的深度,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3.减少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降低,土壤失去把水分子吸附特性,使得降水以水流形式直接流入河渠,不再充分得到分散,引起洪水泛滥,以及造成的旱涝灾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连发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连发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周元益
【期刊名称】《水利天地》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去冬今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大型湖泊水面大幅缩小,部分中小河流出现类似黄河的断流,长江水位创历史新低,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入梅以来,又连续出现暴雨大暴雨,上百万人遭遇洪涝灾害。
这种旱涝连发现象历史罕见。
笔者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连发是由于气候波动、水利设施发展滞后、生态植被保护缺失等原因造成。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周元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水政监察局,15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5
【相关文献】
1.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与旱涝的关系 [J], 郝志新;李明启;郑景云;葛全胜
2.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连发成因及对策 [J], 周元益;
3.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力以赴积极应对旱涝连发 [J],
4.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 [J], 封国林;杨涵洧;张世轩;王阔;沈柏竹
5.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分析 [J], 马鹏辉;杨燕军;刘铁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区包括湖南、湖北、浙江、江西、上海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地处我国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其气候特征是,冬凉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
春夏之交的洪涝、伏秋期间的干旱是主要气象灾害,春季低温阴雨、秋季“寒露风”以及台风、冰雹等也可造成一定危害。
(1)雨涝:本区是全国多涝区之一。
春夏期间(5—7月),特别是6月中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降雨集中,雨量大,持续性的大雨、暴雨是造成水涝的直接原因。
此区丘陵多,急骤的暴雨产生大量径流,倾注入湖区和江河,如果上游同时有洪水下泄,则更易造成江湖泛滥,冲毁堤垸,淹没房屋、农田,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受涝次数较多的是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一带。
(2)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旱象,但春季和初夏雨水丰沛,旱象少,且范围小、程度轻。
一般7月以后梅雨结束,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热少雨,常常出现伏旱或伏秋连旱。
此时正值中稻和晚稻生长需水量最大的时期,严重干旱可致使稻田龟裂,稻禾枯黄。
伏秋连旱是各类干旱中危害最重的灾害,多集中在7—9月。
重旱区多出现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
(3)春季低温阴雨:3,4月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播种育秧季节,此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如遇冷空气南下,也常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造成早稻烂秧。
(4)寒露风:“寒露风”(粳稻型)初日的平均日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最早日期一般为9月上、中旬,最晚日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
“寒露风”初日的出现规律大体是北部早,南部迟;内陆早,沿海迟。
“寒露风”总日数的分布特征是自北向南逐渐减少。
(5)台风:7—10月都曾有过台风在本区登陆,但主要集中在8月份。
台风主要对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狂风暴雨常使农田被淹,作物倒伏,鱼船翻沉。
但台风深入内陆后带来的降雨往往对解除或缓和这一地区的伏秋干旱有利。
(6)冻害:秋季基本无冻害,春季也较少,冻害主要发生在冬季。
入冬后,如受强冷空气影响,在降温的同时往往伴有降雪、冻雨,发生冻害,这不仅对小麦、蚕豆、油菜等冬作物有危害,而且对交通、电讯及牲畜也有危害。
(7)冰雹: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冰雹,但大多发生在2—4月,主要危害冬作物及春播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