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matlab中Simulink 的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中Simulink 的仿真实验报告

Simulink 的仿真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熟悉使用Simulink的各种使用方法及仿真系统2.数学建模:假设系统的微分方程为:r''(t)+3r'(t)+2r(t)=e(t) , 其中e(t)=u(t)求该系统的零状态响应令等式右边为零,则可求得方程的两个特征根为:r1=-1, r2=-2所以设该系统的零状态响应为:r(t)=Ae^-t+Be^-2t+C其中C为方程的一个特解,由微分方程可知,等式右边没有冲激函数及冲激函数的微分,故系统在零负到零正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跳变,则C为一个常数。

将C带入方程可解得C=1/2由于零状态响应时系统的初值都为零即r(0-)=0 , r'(0-)=0,且系统无跳变,则r(0+)=0.r'(0+)=0.带入r(t)得:A+B+1/2=0-A-2B+1/2=0解得:A=-3/2 B=1所以系统的零状态响应为:r(t)=-3/2e^-t+e^-2t+1/2Simulink仿真: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可编辑仿真模型如下图打开开始按键,可以得到波形图:验证仿真结果:由前面得到的系统零状态响应结果:r(t)=-3/2e^-t+e^-2t+1/2可编辑仿真模型:>> t=(0:0.1:10);>> plot(t,((-3)/2)*exp((-1)*t)+exp((-2)*t)+1/2)实验结论:Simulink仿真结果和函数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所以simulink仿真是正确的。

实验心得:1.此实验是利用matlab对一个微分方程进行建模求解,既要求我们掌握对微分方程的求解,又要求掌握用matlab对微分方程进行建模,所以要求我们对软件得熟悉。

2.信号与系统的实验主要是用matlab分析或验证书上的东西,前提当然是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再学好matlab这个软件。

3.用simulink仿真的时候,对函数用积分器较好,不知为什么用微分器做不出来,报错显示不出图形。

MATLAB Simulink系统建模与仿真 实验报告

MATLAB Simulink系统建模与仿真 实验报告

MATLAB/Simulink 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姓名:******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实验一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三相短路仿真1.1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模型构建运行MATLAB软件,点击Simulink模型构建,根据电路原理图,添加下列模块:(1)无穷大功率电源模块(Three-phase source)(2)三相并联RLC负荷模块(Three-Phase Parallel RLC Load)(3)三相串联RLC支路模块(Three-Phase Series RLC Branch)(4)三相双绕组变压器模块(Three-Phase Transformer (Two Windings))(5)三相电压电流测量模块(Three-Phase V-I Measurement)(6)三相故障设置模块(Three-Phase Fault)(7)示波器模块(Scope)(8)电力系统图形用户界面(Powergui)按电路原理图连接线路得到仿真图如下:1.2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参数设置1.2.1 电源模块设置三相电压110kV,相角0°,频率50Hz,接线方式为中性点接地的Y形接法,电源电阻0.00529Ω,电源电感0.000140H,参数设置如下图:1.2.2 变压器模块变压器模块参数采用标幺值设置,功率20MVA,频率50Hz,一次测采用Y型连接,一次测电压110kV,二次侧采用Y型连接,二次侧电压11kV,经过标幺值折算后的绕组电阻为0.0033,绕组漏感为0.052,励磁电阻为909.09,励磁电感为106.3,参数设置如下图:1.2.3 输电线路模块根据给定参数计算输电线路参数为:电阻8.5Ω,电感0.064L,参数设置如下图:1.2.4 三相电压电流测量模块此模块将在变压器低压侧测量得到的电压、电流信号转变成Simulink信号,相当于电压、电流互感器的作用,勾选“使用标签(Use a label)”以便于示波器观察波形,设置电压标签“Vabc”,电流标签“Iabc”,参数设置如下图:1.2.5 故障设置模块勾选故障相A、B、C,设置短路电阻0.00001Ω,设置0.02s—0.2s发生短路故障,参数设置如下图:1.2.6 示波器模块为了得到仿真结果准确数值,可将示波器模块的“Data History”栏设置为下图所示:1.3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得到以上的电力系统参数后,可以首先计算出在变压器低压母线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流周期分量幅值和冲击电流的大小,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幅值为Im=10.63kA,时间常数Ta=0.0211s,则短路冲击电流为Iim=17.3kA。

Matlab simulink 上机实验报告 简单版

Matlab simulink 上机实验报告 简单版

201006113 11002 Matlab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一: Smulink动态仿真集成环境
➢ 1.目的要求
➢熟悉simulink环境, 掌握simulink的仿真方法。

➢ 2.掌握要点
➢熟悉simulink环境, 掌握simulink的仿真方法。

➢ 3.实验内容
➢熟悉simulink环境;
➢熟悉基本的模块库以及功能模块
➢搭建简单的电路进行仿真;
➢对分析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1.建立如图所示的仿真系统.
完成过程:
********* ***** 结果如下:
◆ 2.建立如图所示的仿真系统.
◆将红色区域部分创建并封装装成子系统
完成过程:
没有设置子系统时:
没有设置子系统时的结果如下:
以下开始设置子系统并封装: 修改变量后:
最终如下图所示:
开始封装设置过程: 设置子系统各个参数
设置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双击设置好的封装并分别输入与变量对应的参数如下:
运行结果如下:。

MATLABsimulink系统仿真分析仿真报告

MATLABsimulink系统仿真分析仿真报告

MATLABsimulink系统仿真分析仿真报告仿真报告课程名称:自动化技术导论报告题目:MATLAB/simulink系统仿真分析班级姓名学号xxxxxx自动化学院2016年4月认形式,如图一所示。

指令窗该窗是进行各种MATLAB操作的最主要窗口。

在该窗内,可键入各种送给MATLAB 运作的指令、函数、表达式;显示除图形外的所有运算结果;运行错误时,给出相关的出错提示。

当前目录浏览器在该浏览器中,展示着子目录、M文件、MAT文件和MDL文件等。

对该界面上的M文件,可直接进行复制、编辑和运行;界面上的MAT数据文件,可直接送入MATLAB工作内存。

此外,对该界面上的子目录,可进行Windows平台的各种标准操作。

此外,在当前目录浏览器正下方,还有一个“文件概况窗”,该窗显示所选文件的概况信息。

工作空间浏览器该浏览器默认位于当前目录浏览器的后台,罗列出MATLAB工作空间中所有的变量名、大小、字节数。

在该窗中,对可变量进行观察、图示、编辑、提取和保存。

历史指令窗该窗记录已经运行过的指令、文字都允许复制、重运行及用于产生M文件。

捷径(start)键引出通往本MATLAB所包含的各种组件、模块库、图形用户界面、帮助分类目录、演示算例等的捷径,以及向用户提供自建快捷操作的环境。

下面对几个常用菜单、窗口功能的使用进行介绍。

1.菜单栏MATLAB操作界面菜单提供了“file”、“Edit”、“View”、“Web”、“Window”和“Help”菜单。

(1)“File”菜单主要负责新建M文件、图形窗口、仿真模型和GUI设计模型,以及数据导入、路径和属性设置及退出等功能。

(2)Edit菜单的个菜单项与Windows的Edit菜单相似。

(3)View菜单(4)Web菜单(5)Windows菜单Windows菜单提供了在已打开的窗口之间切换的功能。

(6)Help菜单Help菜单提供了进入各类帮助系统的方法。

(7)开始菜单①上半部分是交互界面窗口的列表;②下半部分是常用的子菜单项,包括Desktop Tools,Web,Preferences,Help和Demos2.工具栏(如图)3.通用操作界面窗口(1)命令窗口(Command Window)在命令窗口中可键入各种Matlab的命令、函数和表达式,并显示除图形外的所有运算结果。

MATLAB实验SIMULINK仿真

MATLAB实验SIMULINK仿真

实验九SIMULINK仿真一、实验目的SIMULINK是一个对动态系统(包括连续系统、离散系统和混合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软件包,是MA TLAB的一个附加组件,其特点是模块化操作、易学易用,而且能够使用MATLAB提供的丰富的仿真资源。

在SIMULINK环境中,用户不仅可以观察现实世界中非线性因素和各种随机因素对系统行为的影响,而且也可以在仿真进程中改变感兴趣的参数,实时地观察系统行为的变化。

因此SIMULINK已然成为目前控制工程界的通用软件,而且在许多其他的领域,如通信、信号处理、DSP、电力、金融、生物系统等,也获得重要应用。

对于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专业课程或者相关课程设计还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掌握SIMULINK,就等于是有了一把利器。

本次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上机训练,掌握利用SIMULINK对一些工程技术问题(例如数字电路)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预备知识1. SIMULINK快速入门在工程实际中,控制系统的结构往往很复杂,如果不借助专用的系统建模软件,则很难准确地把一个控制系统的复杂模型输入计算机,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仿真。

1990年,Math Works软件公司为MATLAB提供了新的控制系统模型图输入与仿真工具,并命名为SIMULAB,该工具很快就在控制工程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使得仿真软件进入了模型化图形组态阶段。

但因其名字与当时比较著名的软件SIMULA类似,所以1992年正式将该软件更名为SIMULINK。

SIMULINK的出现,给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带来了福音。

顾名思义,该软件的名称表明了该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Simu(仿真)和Link(连接),即该软件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功能模块并通过信号线连接各个模块从而创建出所需要的控制系统模型,然后利用SIMULINK提供的功能来对系统进行仿真和分析。

⏹SIMULINK的启动首先启动MATLAB,然后在MA TLAB主界面中单击上面的Simulink按钮或在命令窗口中输入simulink命令。

matlab simulink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 simulink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 simulink仿真实验报告[Abstract]本篇报告介绍了一项利用Matlab和Simulink进行仿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主要涉及对加速度计数据的滤波和降噪处理,以及利用观测器估计一个非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

本文介绍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步骤,详细讲解了实验中所使用到的算法和模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Keywords][Introduction]在自动化控制、机器人技术、航天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中,传感器和估计器是广泛应用的两类算法。

传感器可以测量物理量,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输出。

估计器则通过对物理模型的建模和输出信号的处理,来推测和估计系统的状态变量。

加速度计可以测量物体在三个轴向上的加速度,同时可以进行数据滤波和降噪。

估计器可以用于非线性系统的状态估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Simulation Process]1. 数据采集处理加速度计可以用于测量物体在三个轴向上的加速度。

由于传感器的噪声和误差,采集的数据往往不够准确和稳定,需要通过滤波和降噪等算法进行处理。

本实验中采用了常用的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和移动平均滤波器来对加速度计数据进行处理。

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是一种线性相位滤波器,可以将高频信号滤去,降低信号噪声。

在Matlab中,可以通过函数[b,a] = butter(n,Wn,'low')生成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

其中,n为滤波器的阶数,Wn为截止频率。

移动平均滤波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滤波方法,可以对信号进行平均处理,消除信号的高频成分和噪声。

在Matlab中,可以通过函数smooth(x,n)生成移动平均滤波器。

其中,x为待处理的信号,n为滤波器窗口大小。

2. 状态估计模型状态估计模型是一种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估计方法,常常用于非线性系统的状态估计。

本实验中,给定了以下非线性系统的模型:$$\begin{cases}x_{1}' = x_{2} \cos(x_{1}) \\x_{2}'= u\end{cases}$$其中,x1和x2为系统状态变量,u为系统的控制输入。

MATLABSimulink和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Simulink和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Simulink与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姓名:喻彬彬学号:K031541725实验1、MATLAB/Simulink 仿真基础及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一、实验目的1、掌握MATLAB/Simulink 仿真的基本知识;2、熟练应用MATLAB 软件建立控制系统模型。

二、实验设备电脑一台;MATLAB 仿真软件一个三、实验内容1、熟悉MATLAB/Smulink 仿真软件。

2、一个单位负反馈二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210()3G s s s =+。

用Simulink 建立该控制系统模型,用示波器观察模型的阶跃响应曲线,并将阶跃响应曲线导入到MATLAB 的工作空间中,在命令窗口绘制该模型的阶跃响应曲线。

3、某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Y s G s X s G s =+,其中250()23s G s s s+=+。

用Simulink 建立该控制系统模型,用示波器观察模型的阶跃响应曲线,并将阶跃响应曲线导入到MATLAB 的工作空间中,在命令窗口绘制该模型的阶跃响应曲线。

4、一闭环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系统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为320.520()0.11220s G s s s s s+=+++,而且前向通道有一个[-0.2,0.5]的限幅环节,图中用N 表示,反馈通道的增益为1.5,系统为负反馈,阶跃输入经1.5倍的增益作用到系统。

用Simulink 建立该控制系统模型,用示波器观察模型的阶跃响应曲线,并将阶跃响应曲线导入到MATLAB 的工作空间中,在命令窗口绘制该模型的阶跃响应曲线。

四、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撰写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和实验体会。

五、实验思考题总结仿真模型构建及调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题1、(1)利用Simulink的Library窗口中的【File】→【New】,打开一个新的模型窗口。

(2)分别从信号源库(Sourse)、输出方式库(Sink)、数学运算库(Math)、连续系统库(Continuous)中,用鼠标把阶跃信号发生器(Step)、示波器(Scope)、传递函数(Transfern Fcn)和相加器(Sum)4个标准功能模块选中,并将其拖至模型窗口。

实验报告5Simulink仿真[推荐五篇]

实验报告5Simulink仿真[推荐五篇]

实验报告5Simulink仿真[推荐五篇]第一篇:实验报告 5 Simulink仿真实验五 Simulink仿真(一)一、实验目的1、熟悉Simulink仿真环境2、了解Simulink基本操作3、了解Simulink系统建模基本方法3、熟悉Simulink仿真系统参数设置和子系统封装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内容1、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simulink,观察其模块库的构成;2、了解模块库中常用模块的使用方法;3、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100s+2s(s+1)(s+20)建立系统的模型,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用示波器观察输出。

4、建立一个包含Gain、Transfer Fcn、Sum、Step、Sine Wave、Zero-Pole、Integrator、Derivative等模块构成的自定义模块库Library1;5、建立如图7-12所示的双闭环调速系统的Simulink的动态结构图,再把电流负反馈内环封装为子系统,建立动态结构图。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图5-1图5-2图5-3图5-4双闭环调速系统的Simulink的动态结构图图5-5把电流负反馈内环封装为子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双击Subsystem模块,编辑反馈电流环Subsystem子系统,如图5-6所示:图5-6分析:Simulink是Mathworks开发的MATLAB中的工具之一,主要功能是实现动态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

可以在实际系统制作出来之前,预先对系统进行仿真与分析,并可对系统做适当的适时修正或按照仿真的最佳效果来调试及整定控制系统的参数,达到提高系统性能。

减少涉及系统过程中的反复修改的时间、实现高效率地开发系统的目标。

Simulink提供了建模、分析和仿真各种动态系统的交互环境,包括连续系统、离散系统和混杂系统,还提供了采用鼠标拖放的方法建立系统框图模型的图形交互界面。

第二篇:仿真实验报告仿真软件实验实验名称:基于电渗流的微通道门进样的数值模拟实验日期:2013.9.4一、实验目的1、对建模及仿真技术初步了解2、学习并掌握Comsol Multiphysics的使用方法3、了解电渗进样原理并进行数值模拟4、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多场耦合模型,加深对多耦合场的认识二、实验设备实验室计算机,Comsol Multiphysics 3.5a软件。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MATLAB 仿真 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 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 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① 比例环节1)(1=s G 和2)(1=s G ;Simulink 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② 惯性环节11)(1+=s s G 和15.01)(2+=s s GSimulink 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③ 积分环节s s G 1)(1Simulink 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④ 微分环节s s G )(1Simulink 图形实现:波器显示结果: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2)(1+=s s G 和1)(2+=s s G1)、G1(s )=s+2Simulink 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2)、G2(s)=s+1 Simulink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⑥ 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 11)(1+=和s s G 211)(2+=1)、G1(1)=1+1/sSimulink 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2)G2(s)=1+1/2s Simulink图形实现:示波器显示结果:三、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学到了很多,对课本内容加深了理解,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这为对课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实验二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实验内容1.观察函数step(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243237()4641s s G s s s s s ++=++++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 n n G s s s ωζωω=++1)分别绘出2(/)n rad s ω=,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并计算ζ=0.25时的时域性能指标,,,,p r p s ss t t t e σ。

MATLAB实验三实验报告

MATLAB实验三实验报告

(2).仿真模型的搭建方法及步骤
a.创建和保存模型文件并确定所需功能模块
b.确定所需功能模块及连接模块并设置模块参数和仿真参数
c.运行、分析仿真结果
例题 eg1
eg2:
2
6
S U=10
R=1 C
+ 10V
_—
+
U2 4 — — 8
+
10U2 +

— U0
10




三.实验步骤
1.启动 MATLAB 软件,打开 simulink 验证实验内容的例题。 2.完成以下各题,并在电脑上运行程序,得出运行结果。
实验三 MATLAB 的 simulink 仿真建模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 simulink 仿真的基本概念及步骤,学会初步的仿真建模。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运行 MATLAB 软件,打开 simulink 系统,练习搭建 simulink 仿真模型解决基本数学及专
业问题。
(1).学会 simulink 的三种运行方式
i(t)=100cos10000t mA,球电源两端的电压 u(t).
d i(t)
u(t)
L
R1 R
C
2
R3=100
R4=50 eຫໍສະໝຸດ R1=100 i3
R5=10
+
Us1 i1
-
is
R2=50 +
i2
R6=5
Us2 -
e.如电路图 e 所示其中 Us1=10sin(ωt+60°)V,Us2=100sin(ωt-30°)V,ω=314rad/s 求 i1,i2,i3,is

Matla-Simulink 仿真实验

Matla-Simulink 仿真实验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四Matlab/Simulink 仿真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系统数学模型的多种表达方法,并会用函数相互转换。

2.学习模型串并联及反馈连接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3.掌握系统BODE图,根轨迹图及奈奎斯特曲线的绘制方法。

并利用其对系统进行分析。

4.掌握系统时域仿真的方法,并利用其对系统进行分析。

二、预习要求:借阅相关Matlab/Simulink参考书,熟悉能解决题目问题的相关Matlab函数。

三、实验内容:1.已知H(s)=0.051(0.21)(0.11)ss s+++,求H(s)的零极点表达式和状态空间表达式,部分分式表达式,传函多项式表达式。

零极点表达式:>> num=[0.05 1];den=conv([0.2 1],[0.1 1]);h=tf(num,den)Transfer function:0.05 s + 1--------------------0.02 s^2 + 0.3 s + 1零极点表达式:>> hi=zpk(h)Zero/pole/gain:2.5 (s+20)------------(s+10) (s+5)状态空间表达式:>> [P p k]=residue(num,den)P =-5.00007.5000p =-10.0000-5.0000k =[]>> h2=ss(h)a =x1 x2x1 -15 -1.562x2 32 0b =u1x1 2x2 0c =x1 x2y1 1.25 0.7812d =u1y1 0Continuous-time model.2.已知15()(1)(2)s H s s s s +=++,21()1H s s =+。

(1) 求两模型串联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 m1=[1,5];>> n1=conv([1],conv([1,1],[1,2]));>> m2=1;>> n2=[1,1];>> [m,n]=series(m1,n1,m2,n2)m =0 0 1 5n =1 4 5 2>> G=tf(m,n)Transfer function:s + 5---------------------s^3 + 4 s^2 + 5 s + 2(2) 求两模型并联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simulink 总结报告

simulink 总结报告

实验一 MATLAB及SIMULINK仿真简介报告一、创建一个正弦信号的仿真模型。

1.1步骤(1) 在MATLAB的命令窗口运行simulink命令,或单击工具栏中的图标,就可以打开Simulink模块库浏览器(Simulink Library Browser) 窗口,如图1.1所示(2) 单击图标或选菜单“File”-“New”-“Model”,新建一个名为“untitled”的空白窗口。

(3) 在图1-1的Simulink模块的左侧或右侧子模块窗口中,双击“Source”子模块便可看到各种信号输入源模块(4) 用鼠标单击所需要的输入信号源模块“Sine Wave”(正弦信号),将其拖放到的空白模型窗口“untitled”,则“Sine Wave”模块就添加好了,如图1.2所示。

(5) 用同样的方法打开接收模块库“Sinks”,选择其中的“Scope”模块(示波器)拖放到“untitled”窗口中。

(6) 在“untitled”窗口中,用鼠标指向“Sine Wave”右侧的输出端,当光标变为十字时,按住鼠标拖向“Scope”模块的输入端,松开鼠标按键,就完成了两个模块间的信号线连接,一个简单模型已经建成。

如图1.3所示。

(7) 开始仿真,单击“untitled”模型窗口中“开始仿真”图标,或者选择菜单“Simulink”--“Start”,则仿真开始。

双击“Scope”模块出现示波器显示屏,可以看到黄色的正弦波形。

如图1.4所示。

(8) 保存模型,单击工具栏的图标,将该模型保存为“Ex0701.mdl”文件。

(9) 打开文件,“Ex0701.mdl”文件保存在默认当前路径,可以在图1.1的Simulink模块单击工具栏的图标打开“.mdl”文件。

1.2模拟结果Simulink模拟窗连线图示波器窗口图二、建立二阶系统的仿真模型。

2.1 步骤 方法一:输入信号源使用阶跃信号,系统使用开环传递函数s6.0s 12(1)在“S o u r c e s ”模块库选择“S t e p ”模块,在“C o n t i n u o u s ”模块库选择“Transfer Fcn”模块,在“Math Operations”模块库选择“Sum”模块,在“Sinks”模块库选择“Scope”。

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

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
经过 simulink 的仿真,未加 PID 控制器的系统仿真图如图所示:
未加 PID 控制器的系统仿真图
从观测器得到的系统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未加 PID 控制器的系统响应曲线 可以看到系统并没有稳定在零点,而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这不是我们需要的仿真结 果。下面我们把 PID 控制器接入到系统中,得到系统的仿真模型如图所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就是说在控制器中仅引入比例项往往是不够的比例项的作用仅是放大误差的幅值而目前需要增加的是微分项它能预测误差变化的趋势这样具有比例微分的控制器就能够提前使抑制误差的控制作用等于零甚至为负值从而避免了被控量的严重超调
利用 simulink 模块进行仿真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根据一个已知的传递函数,应用 PID 反馈控制器,将系统稳定在 0 点。 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作为最早实用化的控制器已有 70 多年历史,现在仍然 是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控制器。 PID 控制器简单易懂, 使用中不需精确的系统模型等先决条件, 因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控制器。 PID 控制器由比例单元(P) 、积分单元(I)和微分单元(D)组成,本次实验需要自己 搭建 PID 控制器模块,了解 PID 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关系。 自动控制系统在克服误差的调节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振荡甚至失稳。 其原因是由于存在 有较大惯性组件(环节)或有滞后(delay)组件,具有抑制误差的作用,其变化总是落后于误 差的变化。解决的办法是使抑制误差的作用的变化“超前”,即在误差接近零时,抑制误差的 作用就应该是零。这就是说,在控制器中仅引入 “比例”项往往是不够的,比例项的作用仅 是放大误差的幅值,而目前需要增加的是“微分项”,它能预测误差变化的趋势,这样,具有 比例+微分的控制器,就能够提前使抑制误差的控制作用等于零,甚至为负值,从而避免了 被控量的严重超调。所以对有较大惯性或滞后的被控对象,比例+微分(PD)控制器能改善系 统在调节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通过这次的仿真实验,了解了 matlab 中的 simulink 模块的使用和仿真,了解了 PID 控 制的原理和规律,为以后的更大规模的控制仿真实验打下基础。

实验二SIMULINK仿真

实验二SIMULINK仿真

实验二SIMULINK仿真实验二:SIMULINK仿真一、实验目的:1. 掌握MATLAB/SIMULINK软件的基本操作;2. 了解SIMULINK的工作原理;3. 通过SIMULINK仿真,对系统进行建模和测试。

二、实验原理:MATLAB/SIMULINK是用于科学计算、工程应用和实验室数据可视化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

它提供了计算、可视化和编程等功能,可以在一个集成的面向对象环境中进行操作,方便实验研究和分析。

在SIMULINK中,可以使用图形化方式建立模型,通过连接不同的模块和输入输出信号来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通过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和信号传递,可以实现系统的仿真和测试。

三、实验步骤:1. 打开MATLAB/SIMULINK软件;3. 在模型中添加各种模块,如输入信号源、系统模块和输出信号显示;4. 连接模块和信号线,建立系统模型;5. 设置模型参数,如采样时间、模拟时间等;6. 运行模型,进行系统仿真;7. 观察仿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实验结果:本实验使用SIMULINK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控制系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测试。

系统模型包括一个阻尼器和一个负载,输入信号是一个正弦波。

根据实验中建立的模型,设置参数并运行仿真。

观察仿真结果,可以看到负载在输入信号作用下进行了振动,阻尼器对振动进行了控制,使得负载的振动幅值减小。

五、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MATLAB/SIMULINK软件的基本操作和SIMULINK的工作原理。

通过SIMULINK的图形化建模和仿真分析,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系统建模和测试。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SIMULINK对系统进行仿真和优化,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SIMULINK进行系统设计和参数调整,便于系统的实际应用。

[1]MATLAB/SIMULINK软件使用手册;[2]系统建模与仿真教程。

实验报告五SIMULINK仿真实验

实验报告五SIMULINK仿真实验

实验五SIMULINK仿真实验一、实验目的考察连续时间系统的采样控制中,零阶保持器的作用与采样时间间隔对Ts 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二、实验步骤开机执行程序,用鼠标双击图标,进入MA TLAB命令窗口:Command Windows在Command Windows窗口中输入:simulink,进入仿真界面,并新建Model文件在Model界面中构造连续时间系统的结构图。

作时域仿真并确定系统时域性能指标。

图(6-1)带零阶保持器的采样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

作时域仿真,调整采样间隔时间Ts,观察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图(6-2)参考输入量(给定值)作用时,系统连接如图(6-1)所示:图(6-3)三、实验要求(1)按照结构图程序设计好模型图,完成时域仿真的结构图(2)认真做好时域仿真记录(3)参考实验图,建立所示如图(6-1)、图(6-2)、图(6-3)的实验原理图;(4)将鼠标移到原理图中的PID模块进行双击,出现参数设定对话框,将PID 控制器的积分增益和微分增益改为0,使其具有比例调节功能,对系统进行纯比例控制。

1. 单击工具栏中的图标,开始仿真,观测系统的响应曲线,分析系统性能;调整比例增益,观察响应曲线的变化,分析系统性能的变化。

2. 重复步骤2-3,将控制器的功能改为比例微分控制,观测系统的响应曲线,分析比例微分控制的作用。

3. 重复步骤2-3,将控制器的功能改为比例积分控制,观测系统的响应曲线,分析比例积分控制的作用。

4. 重复步骤2-3,将控制器的功能改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观测系统的响应曲线,分析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作用。

5. 参照实验一的步骤,绘出如图(6-2)所示的方块图;6. 将PID控制器的积分增益和微分增益改为0,对系统进行纯比例控制。

不断修改比例增益,使系统输出的过渡过程曲线的衰减比n=4,记下此时的比例增益值。

7. 修改比例增益,使系统输出的过渡过程曲线的衰减比n=2,记下此时的比例增益值。

MATLAB Simulink系统建模与仿真 实验报告

MATLAB Simulink系统建模与仿真 实验报告

MATLAB/Simulink 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姓名:******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实验一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三相短路仿真1.1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模型构建运行MATLAB软件,点击Simulink模型构建,根据电路原理图,添加下列模块:(1)无穷大功率电源模块(Three-phase source)(2)三相并联RLC负荷模块(Three-Phase Parallel RLC Load)(3)三相串联RLC支路模块(Three-Phase Series RLC Branch)(4)三相双绕组变压器模块(Three-Phase Transformer (Two Windings))(5)三相电压电流测量模块(Three-Phase V-I Measurement)(6)三相故障设置模块(Three-Phase Fault)(7)示波器模块(Scope)(8)电力系统图形用户界面(Powergui)按电路原理图连接线路得到仿真图如下:1.2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参数设置1.2.1 电源模块设置三相电压110kV,相角0°,频率50Hz,接线方式为中性点接地的Y形接法,电源电阻0.00529Ω,电源电感0.000140H,参数设置如下图:1.2.2 变压器模块变压器模块参数采用标幺值设置,功率20MVA,频率50Hz,一次测采用Y型连接,一次测电压110kV,二次侧采用Y型连接,二次侧电压11kV,经过标幺值折算后的绕组电阻为0.0033,绕组漏感为0.052,励磁电阻为909.09,励磁电感为106.3,参数设置如下图:1.2.3 输电线路模块根据给定参数计算输电线路参数为:电阻8.5Ω,电感0.064L,参数设置如下图:1.2.4 三相电压电流测量模块此模块将在变压器低压侧测量得到的电压、电流信号转变成Simulink信号,相当于电压、电流互感器的作用,勾选“使用标签(Use a label)”以便于示波器观察波形,设置电压标签“Vabc”,电流标签“Iabc”,参数设置如下图:1.2.5 故障设置模块勾选故障相A、B、C,设置短路电阻0.00001Ω,设置0.02s—0.2s发生短路故障,参数设置如下图:1.2.6 示波器模块为了得到仿真结果准确数值,可将示波器模块的“Data History”栏设置为下图所示:1.3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得到以上的电力系统参数后,可以首先计算出在变压器低压母线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流周期分量幅值和冲击电流的大小,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幅值为Im=10.63kA,时间常数Ta=0.0211s,则短路冲击电流为Iim=17.3kA。

东南大学-实验五--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实验五--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实验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名称:实验五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姓名:学号:实验室:417 实验组别: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6年12月09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预习要求 (3)三. 实验内容 (3)四、实验小结 (11)一、实验目的(1)学习系统数学模型的多种表达方法,并会用函数相互转换。

(2)学习模型串并联及反馈连接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3)掌握系统BODE图,根轨迹图及奈奎斯特曲线的绘制方法。

并利用其对系统进行分析。

(4)掌握系统时域仿真的方法,并利用其对系统进行分析。

二、预习要求参阅相关Matlab/Simulink参考书,熟悉能解决题目问题的相关Matlab函数。

三、实验内容1.已知,求H(s)的零极点表达式和状态空间表达式。

(1)运算代码>> num=[0.051];>> den=conv([0.2,1],[0.1,1]);>> sys=tf(num,den);>> zpk(sys)>> [a,b,c,d]=tf2ss(num,den)(2)结果零极点表达式:状态空间表达式:其中:2.已知,。

(1)求两模型串联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运算代码:>> num1=[1,5];>> den1=conv([1,0],conv([1,1],[1,2]));>> sys1=tf(num1,den1);>> num2=[1];>> den2=[1 1];>> sys2=tf(num2,den2);>> sys3=series(sys1,sys2)结果:(2)求两模型并联后的系统传递函数。

运算代码:>> sys4=parallel(sys1,sys2)结果:(3)求两模型在负反馈连接下的系统传递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邮电学院
《Matlab》
实验报告
(四)
2011- 2012 学年第 1 学期
专业:自动化
班级:自动0903 学号:
姓名:
2011 年11 月10 日
第四次SIMULINK 仿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Simulink 的操作环境并掌握绘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2.掌握Simulink 中子系统模块的建立与封装技术。

3.对简单系统所给出的数学模型能转化为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

二、实验设备及条件
计算机一台(带有MATLAB6.5以上的软件环境)。

三、实验内容
1.建立下图5-1所示的Simulink 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改变Gain 模块的增益,观察Scope 显示波形的变化。

图5-1 正弦波产生及观测模型
2.利用simulink 仿真来实现摄氏温度到华氏温度的转化:325
9
c f +=T T (c
T 范围在-10℃~100℃),参考模型为图5-2。

图5-2 摄氏温度到华氏温度的转化的参考模型
3.利用Simulink 仿真下列曲线,取πω2=。

t t t t t t x ωωωωωω9sin 9
1
7sin 715sin 513sin 31sin )(++++=。

仿真参考模型如下图5-3,Sine Wave5模块参数设置如下图5-4,请仿真其结果。

图5-3 ()x t ω的仿真参考模型图 图5-4 Sine Wave5模块参数设置图
4.如图5-5所示是分频器仿真框图,其组成仅有三台设备:脉冲发生器,分频器和示波器。

分频器送出一个到达脉冲,第一路cnt(计数),它的数值表示在本分频周期记录到多少个脉冲;第二路是hit(到达),就是分频后的脉冲输出,仿真出结果来。

图5-5 分频器仿真框图
5. Simulink 综合演示实验 ---悬吊式起重机动力学仿真
悬吊式起重机结构简图 1. 悬吊式起重机动力学方程
式中,mt 、mp 、I 、c 、l 、F 、x 、θ 分别为起重机的小车质量、吊重、吊重惯量、等价粘性摩擦系数、钢丝绳长(不计绳重),小车驱动力、小车位移以及钢丝绳的摆角。

由(2)、(3)式去掉P ,则有
2. 悬吊式起重机动力学Simulink 仿真 为便于建模,将起重机动力学方程改写为:
由以上二式可建立如图所示的起重机Simulink 模型 :
图中:lmp=mpl
())
5(cos sin 2θ
θθx l m gl m l m I p
p
p
&&&&=++()
)
4(sin 22
θl x dt
d m x c F x m p t ---=&&&())
1(sin 22
θl x dt
d m x c F x m p t ---=&&&())
2(cos 22
θl dt
d m g m P p p =-)3(sin cos )sin (22
θ
θθθ&&I Pl l x dt
d l m p =--小车水平方向受力方程 吊绳垂直方向受力方程 小车的力矩平衡方程
()
p t p m m l m x c F x +-+-=θ
θθθsin cos 2&&&&&&()2
sin cos l m I g x l m p p +-=θθθ&&&&p t m m +=11k 2
2k l m I l m p p +=
在运行仿真模型前,须先计算出k1、k2和lmp 。

设mt =50kg ,mp=270kg ,l=4m ,c=20N/m ⋅s ,在MATLAB 指令窗输入以下指令
l=4; c=20; mp=270; mt=50;
I=mp*l^2; %计算吊重转动惯量 lmp=l*mp; k1=1/(mt+mp); k2=mp*l/(I+mp*l^2);
设置仿真时间为200s ,启动Simulink 仿真,则由小车位移示波器和吊重摆
角示波器,可观察到系统在初始状态x(0)=0, ,θ(0)=0.01rad/s, 作用下x 、θ 的变化过程曲线:
0)0(=x &0
)0(=θ&
悬吊式起重机小车位移
悬吊式起重机吊重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