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品如人品,心正则字正
东关小学邱敦美
汉字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所以,汉字和汉语是中华民族应该首要保护的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汉字都像一块活化石。汉字及其书法艺术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放弃汉字,或者失去了汉字,那就很可能彻底断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为此,我们东关小学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遵循学生学习规律,从学生兴趣入手,加强引导,科学训练,有效规范学生书写习惯,加强写字实践,提高学生写字教学效率。开展了“三个一”课题研究活动。即:“写一手规范的钢笔字,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一口纯正的英语”这是一项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的工程。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了学生的书写。
一、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欲望。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写字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开学之初,我给学生讲写好字的重要性,“字如其人。”一笔好字是人的第二身份。还有“字品如人品,因为字从心因而出,心正则字正,心术不正,字则不正。”我还给学生讲了这句话的来历。在
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朱熹的父亲要求他抄写唐诗《赠汪伦》,其中有“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当时朱熹很小,也很调皮,心不在焉,寻思着:桃花盛开,我还在这里写桃花干嘛,还不如出去看看桃花呢?心里一急,就把桃花的桃写成了“挑”字。写完后请父亲检查。父亲发现了错字,没有直说。而是十分严肃地告诉他:“心正则字正,心不正则字不正”。朱熹非常羞愧,赶紧把“桃“字重新抄写了一千遍。此时雷声大作,风雨交加,把满院的桃花都打落在地,而朱熹专心致志地写字,丝毫不没有察觉外面的大风大雨。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朱熹写“桃”字的故事,可见古人对写字有多么的看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通过故事从心里明白了写好字的重要性,人人跃跃欲试,果然形成了“提笔就是练字”的书写态度,书写认真了许多。
二、让学生爱上汉字。
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静静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都代表着无穷无尽的寓意,包含着现实的哲理,可谓“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戏拆汉字”,就是利用汉字独特的结构、内涵,抒写人生,思索汉字,让我们的学生爱上汉字,学生对汉字有了感情,才能不自觉的写好汉字。如我给学生解读“仁”字,心中有他人,这样才叫仁;“德”心中不仅有他人,还要一条心,才叫有德;“美”羊大为美;“蚕”天下最大的虫。
“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穷”:“力”被困在“穴”里,怎能不“穷”。
“出”:翻过两座“山”,总会找到“出”路。
“旧”:新的东西过了“一日”,就变成“旧”的了。
“厌”:可“庆贺”的事情偏差一点点,就会令人“讨厌”。
“闻”:“门”内有“耳”方为“闻”,可见没有不透风的墙。“恩”:无论施“恩”还是报“恩”,都“因”有颗真诚的“心”。“哲”:从“口”里说出来的话只有大打“折扣”后才能成为“哲理”。“谄”:一看就知道,这是别有用心者用“语言”精心设置的一口“陷阱”。
“理”: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真理”永远掌握在“王”者手“里”。“否”:“不同意”别人“口”里讲出来的话就是“否定”。
“财”:“财”的真正意义是凭着自己的“才能”去赚得相应的财富(“贝”)。
“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
“绩”:不光是“锦绣”其外的包装,更重要的是看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品”:所谓的“人品”,指的是这个人要经得起众“口”的议论。“体”:以“人”为“本”,才能真正体现一个领导者的风格。“誓”: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不怕因此把自己也“折”进去。这样的话,才配称“誓”。这样通过趣解汉字,增加了学生对汉字的感情,因此,写好汉字就会水到渠成。
三:科学指导,让学生有章可循:
学习写好规范的汉字,必定有一些方法和捷径。我们只要细致研
究、勤奋练习,就会把握要领,触类旁通,写出一笔好字。
一个字有多条横的,其中一条横为主笔,要伸长。如:里、事。
一个字有两条以上的竖,右边的竖起笔要高。如:业、曲。
一个字有多个点,不仅每个点的大小、方向都不相同,而且要呼应连贯。如:杰、兴。
一个字中无论有多少条捺,只能有一条捺收笔出锋,其余都要变成点。左右结构的字,末捺出锋。上下结构的字,属天覆型的,首捺出锋;属地载型的,末捺出锋。如:林、楚、食。
横多竖多,间距相等。撇捺舒展,捺重撇轻。
左捺变点,让右高风,左边有竖,撇不露锋。
经常有人把“食”、“奏”字下端那个捺写的很长,这是不规范的。汉字的结构书写有一个特点,就是基本上每个字不出现两笔“捺”。“食”字因为上面的“人”有了一“捺”,故下面的“良”的一“捺”应写成长点。“述”字因为走之旁的末笔是捺,“术”的捺只好变成“点”。类似的字还有“类”“迷”“逐”“林”等很多很多。
在汉字中也还包含着做人的道理,如谦让精神。“我当时在写‘仁’字的时候突然觉得,中国汉字在书写的时候其实正好能体现出一种谦让精神。‘人’字变成偏旁的时候要瘦下去很多,因为它要为右边的部分让出足够的位置去书写,同样右边的‘二’,正常书写的时候两个横是很长的,而放在‘仁’字里他便要短很多,而且上下的距离也要缩短。目的很明显,不再是自己单独成字,想多大就多大,而要给
左边的偏旁留出空间。有了这份相互的谦让,最终组合成的字才能够得体,才能够大方美观,如果两个都你争我挤,‘仁’字便会奇丑无比。这不正是现在社会上需要的一种谦让精神吗!”中国汉字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每个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谦让精神,每个字都可以用谦让法来书写。我对学生说,中国的汉字就蕴含着这种精神,比方说‘跑’字。”我认真地在黑板上写下这个字,“你看,‘足’字旁的撇、捺分别变成‘竖、提’,目的是什么?”有些孩子不太确定地说:“给右边的偏旁让位。”我提高声音肯定地重复道:“对!就是给右边让位。这不就是一种谦让精神吗?我们每天都在练习书写汉字,每天都在感受着‘谦让’精神,
我教学中合理挖掘文字、汉语教学中潜在资源,发挥它们对学生价值观(如合作、自由、诚实、谦逊、爱心、尊重、责任、简朴、容忍、团结等)的导向作用。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是学习、创造的泉源和动力。
父母给了我们人生第一副面孔,我们很难改变。书法是我们的第二副面孔,我们可以自己创造,而且可以不断完善。字是人的灵魂之窗,字正则心正,字成则事成。让我们以勤奋为笔,以汗水为墨,去描绘自己的奋斗轨迹,用洒脱的行楷书写我们的拼搏,用沉稳的正楷书写我们的执著,在洁白的生活素笺上书写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