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促进
唐朝的经济与文化
唐朝的经济与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互相促进,形成了独特而繁荣的景象。
一、经济发展1. 农业经济的繁荣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的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新引进的灌溉系统和耕作工具,如水力犁、犁耕、转耕等,使得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此外,唐朝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保护农民的权益,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商业与贸易的繁荣唐朝时期,商业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商业贸易的发展。
修筑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改善了交通状况,使各地之间的商品流通更加顺畅。
与此同时,唐朝与西域、海外国家的贸易也日益频繁,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和商品交流的重要通道。
3. 货币制度的完善唐朝时期,货币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完善,铸造了大量的铜钱,加强了经济流通的力度。
此外,唐代还引进了纸币制度,使得交易更加便捷。
二、文化繁荣1. 文学艺术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峰时期之一。
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如杜牧、杜甫、白居易等相继出现,他们的诗词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唐代还出现了大量的文学流派,如古文运动,使文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此外,唐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 科技文化的创新唐朝是科技文化创新的时期。
李世民采纳了魏徵的建议,设立了太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唐朝还引进了许多外国先进技术和理念,如制造纸张、火药和印刷术等,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3. 宗教与哲学的繁荣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发展。
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到天竺取经,将佛经翻译成中文,对中国佛教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众多的宫廷与私人藏书楼的兴建,也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繁荣。
综上所述,唐朝的经济与文化繁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影响的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
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影响的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摘要】藏传佛教作为西藏的主要宗教信仰,对西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探讨了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传播历史、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在教育、医疗领域的影响、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影响等方面。
研究表明,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了当地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还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章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总结了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的整体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探讨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藏传佛教、西藏社会、影响、传播历史、制度、教育、医疗、文化、经济、整体影响、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西藏作为佛教的传入地之一,藏传佛教在这里扎根生长并深深影响了整个社会。
随着西藏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对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西藏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生活在极度贫困和艰苦的条件下。
在这样的环境中,藏传佛教成为了西藏人民心灵的寄托和精神支柱。
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研究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藏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西藏社会的传统制度和文化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深入探讨藏传佛教对西藏社会制度、教育、医疗、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的影响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可以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也能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制定提供valuable insights。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影响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探讨其对西藏社会的整体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藏传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传播历史,分析其对西藏社会制度、教育、医疗、文化以及经济的影响。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科技进步的互动历程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科技进步的互动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无疑是一条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纽带。
它不仅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更是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科技的进步,其影响深远且持久。
丝绸之路的兴起,源于古代各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
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精美物品,吸引着西方各国;而西方的香料、珠宝、良马等,也令中国人心驰神往。
在这频繁的贸易交流中,文化与科技的种子开始悄然播撒。
文化的交融是丝绸之路最为显著的成果之一。
各国的宗教、艺术、哲学等思想沿着这条道路相互传播、相互影响。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对其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艺术方面,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相互借鉴。
西域的音乐、舞蹈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
中国的丝绸制品上所展现的精美图案,也成为了西方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这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各国的文化更加多元、丰富,也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科技的进步在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方,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火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形式;指南针则为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西方的科技成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天文历法方面,古希腊的天文观测技术和历法知识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医学领域,阿拉伯的医学知识和药物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医学宝库。
农业方面,西域的优良农作物品种,如葡萄、苜蓿等被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交通工具和交通技术的改进。
为了运输大量的商品,人们不断改进马车、牛车的结构,提高运输效率。
同时,航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船只的结构更加坚固,航行技术更加先进,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1、分析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宗教很多,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其它都是外来宗教。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外来宗教中,没有一个像佛教那样为民众所广泛接受,无论是高层的统治者还是下层的穷苦百姓都虔诚的皈依佛门;并且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政治方面唐代是佛教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唐代社会不同阶层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唐代前期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受佛教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崇佛行为非常普遍,他们崇佛的原因不是单纯的,是很复杂的。
他们最看重佛教在政治上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地利用佛教来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教化民众,甚至改朝换代的有利思想武器;他们也利用佛教进行敛财,追求权势等等;当然,他们对佛教也有着纯粹的精神需求,为自己修功德、为亲人祈福、为亡者表达哀思等等,通过佛教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唐玄宗限制佛教,而在唐朝后期,唐肃宗、唐代宗又再次推崇佛教,导致了相当势力的寺院经济出现,同时又有僧侣干预政事;其后唐宣宗唐懿宗崇佛。
加之唐时禁忌少,科学文化政策开明,总体上看,唐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教,这才是佛教在唐能兴盛的根本历史原因,因为宗教与政治息息相关,宗教必须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之下才能得到兴盛。
二.经济方面唐朝佛教的进步和发展对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唐朝经济更加全面、稳定地发展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佛教作为佛教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尤其是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大量的农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开垦出来的,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佛教特殊的消费形式和消费手段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因为唐朝的佛教活动需要用到各种特定的物品,即宗教商品,承载了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而且唐朝宗教生活较为自由,许多人笃信佛教,并不吝钱财投入到施舍建寺、修经造像等佛教信仰消费当中。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摘要】古代中国具有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儒家强调的“仁爱”、“和谐”等思想,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道家注重的“自然”、“无为”等观念,提醒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佛家强调的“慈悲”、“平等”等理念,引导人们关爱生命,重视环境保护。
农耕文明中的“天人合一”、“节约”理念,使得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可能。
城市规划中的“均衡发展”、“生态环境”等概念,则为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古代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借鉴和启示作用。
在未来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时,我们应当深刻挖掘并发扬这些古代智慧,结合现代科技,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借鉴,演进,儒家,道家,佛家,农耕文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借鉴意义,启示,探索。
1. 引言1.1 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社会文明长久繁荣的重要影响和启示意义上。
在古代,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深刻思考如何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代中国人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为后世开拓了一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他们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种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对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意义。
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理念,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对我们今天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古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更在于其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和传承古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社会面临的挑战,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根源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及文化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盛行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盛行及其影响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真正开始影响到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社会。
在这一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艺术,甚至对政治和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佛教最早是通过传教士的方式传入中国的。
据传说,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南亚察觅神秘的瑰宝,其中传教士驮着金书悄悄来到了中国。
随着时代的推移,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盛行离不开诸多的原因。
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和军阀割据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开始寻求安稳和精神慰藉。
佛教的信仰教义和禅修实践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另一方面,佛教在科学、哲学、医学等方面的发展也为社会的普及打下了基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二、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在哲学领域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哲学相互交流,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融合和创新。
例如,《华严经》提出的一切法门的因缘空观念,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融合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还在东阳派、涅槃宗等哲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的影响还促进了中国哲学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为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例如,禅宗提出的顿悟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哲学融合的重要产物。
通过对于身心和谐的追求及顿悟的实践,佛教建立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同样深刻。
佛教的美学理念与传统艺术有许多不同之处,它追求内在的意义和精神的力量,注重意境的表达和超越视觉的形式。
这种美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有所差别,但是却满足了人们对于思想、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佛教所带来的优美意境和真理象征,对于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方面的艺术一定程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人文地理学与农业文明
古代中国的人文地理学与农业文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和农业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人文地理学的引导下,古代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探索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不断推动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非常重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尤其注重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种观念在农业方面尤为体现。
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从早期的采集、渔猎阶段逐步进入农耕时期,农耕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人文地理学的引导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的壮大和土地资源的匮乏,古代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保护土地环境的重要性。
在《山海经》、《黄帝内经》、《田园杂事》等经典著作中,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耕种方式、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和探讨。
这些著作不仅使农民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而且为后来的水利、农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多样性的,在北方,有黄河、长江等多条大江大河的流域,河流汛期连续不断的泛滥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了威胁,而且对土地肥力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人们在古代就开始研究保护流域的措施,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建设,采用夏朝崇拜黄河神的例子,用人工改道等手段,勤劳的人民在防洪灌溉、堤防加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南方,琼崖、盆地、丘陵等地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推崇了农业的伦理观念,还创造了不少的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
如水车、专用铲、铲式耕牛、骏马耕田等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而在中原平原的缓流,地下水位的高处,由此形成的滋润肥沃的土地,却在封建时代成为土地私有制的根据,百姓只能囿于小块的土地上,求生、存活,在传统中原形成了自给自足、有序生活的文化特征。
除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外,中国的人文地理学还包含着历史、文化、宗教、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国佛教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造就了许多杰出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化精英。
在这个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盛和发展,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佛教的传播和影响,但正式进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
由于汉朝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使得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发展。
但随着汉朝的衰落和分裂,佛教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阻力。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才真正成为一种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宗教文化。
佛教在这个时期的传播和扎根,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使得周围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和融合。
佛教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推动。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生活日益繁忙。
佛教的出现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种心灵的安宁和思想的寄托。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教团为例,当时的佛教教团可以轻松地穿越国界,将佛教思想和文化传播到各地。
佛教教团通常由一些有着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人士组成。
这些人士不仅掌握了佛教经典的精髓,还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社会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
他们以佛教教义为核心,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理性又富有情感的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也在思想框架、宗教庙宇、艺术表现、文学创作等方面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佛教思想家如竺法深、慧远、慧灯等在经学、哲学和逻辑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一些寺庙建筑、雕塑、壁画等文化遗产,不仅是艺术上的珍品,而且也是佛教文化在建筑和艺术方面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学创作,擅长于描写情感,通常把佛教的思想融入到文艺作品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引言高一历史第一单元通常涉及到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一单元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
对于学习历史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释。
二、政治制度1.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其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君主世袭,分封制是其主要特点。
2.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制度。
3.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制度,同时设立三公九卿等官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官僚体系。
三、经济发展1.农业生产: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农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重要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对于古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手工业和商业: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交流,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
3.货币制度: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贝壳、布帛、金属货币等阶段的发展,秦朝统一货币为半两钱,为后世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交流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思想流派,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观念,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道家和法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法家思想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
这两种思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佛教和道教是古代中国的两大宗教,它们的传播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五、重要人物和事件1.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皇帝,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的政策
宋朝的政策宋朝的政策一、政治制度1、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制度是宋代君主政治的核心。
宋朝建立了一个以皇帝为中心、以九品中正、校正为核心的官僚统治体系。
统治者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而皇帝在实行一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宋朝采用“三省六部”的政治制度,其中“三省”指的是太尉、令尹、中书令,“六部”指的是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典籍部。
它们分别负责国家的衙门管理、兵役管理、刑法管理、税收管理、礼仪管理和经书管理等。
二、宗教政策1、宋朝兴修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
它支持佛教的宗教改革,把佛教的教义更加深入的传播到民间。
宋朝的宗教政策更加开放,它包括修复佛教寺庙,出示佛经,派遣使者去唐朝访问佛教,等等。
2、宋朝支持儒家文化的发展,把它作为官方的文化统治思想,并在官方中设置儒家的学院,以促进儒家学术的研究和发展。
三、文化政策1、宋朝支持文学文化的发展,鼓励文学家们创作文学作品,并把它们传播给民间。
宋朝的文学家们给予了很多文学作品,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宋朝的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它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
宋朝的艺术家们创作了精美的书画、雕刻和绘画等作品,对中国的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经济政策1、宋朝实行多种经济政策,如限制贸易、促进农业、发展商业、调控货币等。
宋朝积极提倡农业,加强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宋朝采取多种措施来发展商业,如招商引资、改善国家体制政策、完善街市建设等。
宋朝也实行货币调控政策,如建立内部流通体系、统一货币、实行均衡货币政策等。
圣俗并举中国农村村名和佛教
看俗并枣:中®农封#名和侔教安希孟(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佛教入华,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入寻常百姓家。
村落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载体。
村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文化的根系所在。
村名记栽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奋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名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
通过对村名渊源的了解,能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在中国地名文化中受佛教影响命名的村庄,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同时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 统原生态村名是自古既有、经久流传的。
地名村名对研究历史、地理、经济、交通、民情有助。
村 名是社会历史的缩影或活化石,承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折射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承,象征一段 特定因缘。
关键词:佛教建筑;佛教人物;村名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华夏,广袤国土上星 罗棋布着历史悠久、形态各异的传统原生态村 落。
在长期的农耕文明迢递中,村落逐渐得以 形成,这是基于亲族利益诉求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是自发形成的小群落。
村名与该 村的文化景观密切有关,往往蕴含着历史传说,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关,融人民众的价值取 向。
传统村落村民的特点是闭塞、亲情、血缘、地域、保守、祖宗崇拜、安土重迁。
村庄名称属于乡村方舆方志草野文化,村 名名不见经传。
农耕文明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 成一种适应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社会制度、礼仪风俗、村落结构、家族姓氏、民间信仰、礼 拜仪式等文化集合。
传统中国社会最初的宗教 以自然崇拜为主,但佛教促进了互相往来。
普 度众生,平等慈悲,使农民接近了普世价值。
文章编号:1000—6176 (2021) 01—0013—07―、佛教和农耕文明大体说来,佛教属于农耕文明,绝少城镇商业气息。
山岭幽谷,所在多有。
佛教寺院对于 蛮荒之地的垦殖,对于偏远农村山乡民众的道德教化,对于村民的风俗淳化,对于社会公序良俗的形成,有很大意义。
这体现在村庄名称和佛教寺院地名称呼的相同性、重合性上,足 以看到佛教寺院和村庄山乡的良性互动。
中国古代的西汉和东汉
中国古代的西汉和东汉中国古代历史上,西汉和东汉是两个重要的朝代。
西汉从公元前202年持续到公元8年,东汉则延续了400年,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
这两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西汉的政治和经济西汉时期,政治运作相对稳定。
皇帝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各地方官员必须服从朝廷的指令和政策。
西汉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刘邦、武帝和昭烈帝等人。
他们的领导使得国家统一,国内安定。
在经济上,西汉时期经济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地主的影响,他们在新的土地上进行种植和经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此外,西汉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些经济措施使得中国的财富增长和国家发展。
二、东汉的政治和经济东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与西汉有所不同。
东汉政权初期,曹操掌握了实际权力,建立了一种以军事力量为基础的集权制度。
然而,东汉后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干扰,政治上逐渐腐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在经济方面,东汉时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连年战乱和政治腐败,国家财政逐渐恶化,导致了经济的下滑。
此外,由于干旱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粮食短缺,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
然而,东汉时期仍然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有所增加,这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灾害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西汉和东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方面,西汉和东汉时期都涌现出了众多文化人物和学派。
西汉时期,古文运动兴起,儒家孔子学派逐渐成为主流。
并且,西汉还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历史著作,如《汉书》、《史记》等,丰富了古代历史文献。
东汉时期,儒家学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道家等其他学派也有所发展。
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如揚雄、王充等,他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
此外,佛教也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发光点之一,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风水罗盘、农业工具、水利工程,到火药、印刷术、制瓷术等,中国人在这些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使世界受益匪浅。
一、风水罗盘风水罗盘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用于指导建筑、设计坟墓等领域。
在道教和佛教信仰的影响下,风水学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影响到了东亚地区的文化。
借助风水罗盘,人们可以确定建筑物方向、安置物品位置等,以达到阴阳平衡,气流顺畅的目的。
二、农业工具中国农业的长期发展,促进了农业工具的发明和创新。
古代农业工具包括犁耙、锄头、镰刀等,这些工具对提高生产力、改善耕作条件,增加农民劳动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犁耙的发明,使得耕地效率和效果更好,种植的农作物也更加有效的生长。
锄头则可更好的翻土松土,以及除草杂草。
三、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的又一项重要发明,包括灌溉、排水、山区开荒、补水等多种形式。
古代中国人民精通水利工程,以大河之滨、海港之师而著名,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同等重要,建筑了一道水的屏障,保证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从而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创造了经济和人口增长的契机。
四、火药火药是世界上的伟大发明之一,中国人在唐朝时就已经发明了黑火药。
火药在战争和生产领域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军事方面,火药的发明使得战争思想和技术得到创新,火器战争时代的开端,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在生产方面,火药可以用于矿山勘探、采石、化肥等方面,也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五、印刷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文化又一项伟大发明,在古代,利用木板刻成文字和图片,再蘸上颜色后,印在纸上,这种方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传播知识、促进文化进步的助力,同时也为图书出版降低成本,提高了传播效率,必将受到人们的青睐。
六、制瓷术制瓷术是中国古代为世界文化遗产做的杰出贡献。
唐朝的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唐朝的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唐朝的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自公元618年到907年,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独占鳌头。
而在唐朝的各个历史时期中,贞观之治被公认为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文化发展成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巅峰。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唐朝贞观之治为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一、政治稳定1. 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唐太宗李世民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确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采取封禅制度,加强了皇帝的合法性,并实行严格的官员选拔制度。
李世民还推行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摊丁入亩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兼并和社会不稳定问题。
2. 官僚体制的改革唐朝贞观之治进一步完善了官僚体制。
李世民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再依赖出身,使得社会的精英人才能脱颖而出。
同时,他还加强了地方行政机构,使得地方官员能够更好地管理土地和人民,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3. 创新的法律制度唐朝贞观之治通过修订法律,重视刑法和民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李世民注重依法治国,树立了法治的信念。
他实行决案制度,确保司法的公正性,并对官员及其家属实行严厉的法律约束,从而增强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二、经济繁荣1. 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在唐朝贞观之治期间,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李世民提倡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引进新的农作物,改善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他还修建了水利工程,改善了灌溉系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 改革与开放的经济政策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开放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贸易和商业的繁荣。
他降低税收,减少了贸易壁垒,鼓励外商投资。
同时,他修建了一系列交通网络,比如运河和道路,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
这些政策大大推动了唐朝经济的蓬勃发展。
3. 文化与商业的繁荣在唐朝贞观之治期间,文化和商业也迎来了空前繁荣。
大量的外国商人涌入唐朝,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文化交流。
唐朝的首都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商业街上的繁荣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古代中国科学技术:1.农业:古代中国是全球最早实施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业在古代水利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修筑水利工程来灌溉农田和排除涝灾。
另外,中国还发明了许多农具和农业工具,如犁、耧车、水车等,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四大发明:古代中国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发明,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这些发明对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
3.医学:古代中国医学精湛,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
古代医学家还发明了针灸和草药疗法,这些方法至今仍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泛使用。
4.数学: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
中国古代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提出了十进制计数法,并掌握了许多解方程和计算几何问题的方法。
古代中国的数学知识对于后来的代数学和几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工艺品和手工业: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工艺品和手工业传统。
中国的陶瓷、丝织品、漆器和金属器具等手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古代中国的工匠们善于采用各种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二、古代中国文化: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主张以仁爱和孝顺为核心的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也贡献了重要的文化传统。
佛教思想强调人类的内心修养和超越世俗的追求,给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带来了新的元素。
3.文学与诗歌:古代中国文学发达,中国古代文人写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以及小说家如施耐庵和曹雪芹等都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绘画和书法: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绘画与书法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通常以自然风景和人物为主题。
高一历史知识点必修上册
高一历史知识点必修上册高一历史知识点必修上册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变迁,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复习。
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特点,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政治结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制,设立三公九卿,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成为中央政府的基本架构,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宋、元、明、清各朝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体制。
二、经济发展与农业进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唐代的均田制和两税法改革,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税收的公平。
宋代的商业繁荣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转变。
明清时期,随着新大陆作物的引入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三、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教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
科技方面,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学科也有显著的成就。
四、民族关系与边疆开发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开发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
历代王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等方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建立了复杂的关系。
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如明代的海禁政策和清代的新疆、西藏地区的治理,都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都起源于中国。中国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都起源于中国。
中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增长很快,谷物、肉类、棉花、油菜(rape)、花生、水果的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秦岭淮河线,是南北地域分异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北方,作物多为旱作(dry crops),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南方,全年都有作物生长。
China is a great agricultural country. It is also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rops like rice originate from China. The production of(、群山、高原()、language are very complicated. Various dialect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ree aspects: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And the most prominent difference is in pronunci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most of northern dialects are similar to Mandarin, while southern dialects are vastly different from Mandarin. Although local dialects have brought much troubl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people in different areas, they have made contribution to retaining the indigenous culture.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不但对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加赞赏,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例子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例子中国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明。
自中国文化诞生以来,它就一直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中国的文化已经大大改变了世界,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文化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宗教信仰。
历史上,佛教和道教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两种宗教都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始于中国,自此,它便蔓延到世界各地。
道教在中国发源,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
可以说,历史上,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输出。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世界的经济。
从事物经济学的历史观点来看,中国文化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的农业技术不断提高,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例如,汉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造福了世界,开创了新的文化时代;明代的南方水稻技术和北方棉花技术也大大改变了世界农业生产水平。
此外,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饮食习俗等方面。
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学作品在东亚国家被广泛翻译、传播和流传,其中有《三国志》、《诗经》、《唐诗》、《论语》、《水浒传》等,成为东亚国家的经典之作,也影响了其他国家。
中国艺术也在世界各国流传。
中国的建筑、山水画、诗词、乐曲等,都在被不同国家广泛采纳。
此外,中国饮食习俗也在世界各国流行开来,如中餐、中国茶文化、中国节庆习俗等都已融入到世界诸多国家的文化中。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一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宗教信仰,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各国的文学、艺术、饮食习俗等方面。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以便为世界的文明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摘要】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首先探讨了古代中国的生态观念,传统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与社会秩序,道教强调自然和谐,佛教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举制度对社会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章总结了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现实启示,古代智慧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以及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
这些古代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演进、借鉴、生态观念、农业、儒家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科举制度、社会稳定、现实启示、智慧、重要性。
1. 引言1.1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在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是一个深受重视的话题。
古代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秉持着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理念,探索出了许多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实践。
这些古代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古代中国的生态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传统中国农业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倡农事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儒家思想倡导君子养德修身,强调道德伦理与社会秩序的建立,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道德支撑。
道教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倡导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佛教思想强调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倡导人们互相扶持、共同成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举制度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发展。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和重要性。
古代智慧对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引导人们重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古代中国的生态观念古代中国的生态观念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中的神功皇帝尧、舜等君王便是崇尚自然平衡、重视生态保护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促进《杂阿含经》里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天,佛陀来到一座村庄托钵,正在耕田的农夫见到佛陀,就说:“我以自己的力量耕田下种,以供饮食,沙门瞿昙你也应该这样做。
”佛陀说:“我也自己耕田下种以供给饮食。
”农夫怀疑地问:“我都不曾看见沙门瞿昙驾牛耕田除草,为什么瞿昙要说‘我也自己耕田下种以供饮食’?可否为我讲说您的耕田法?”佛陀以偈回答:“信心为种子,苦行是时雨,智慧为犁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保藏身口业,如食处内藏。
真实为其乘,乐住无懈怠,精进无废荒,安稳而速进,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
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
”农夫一听,欢喜赞叹佛陀是位真正善于耕作的人。
的确,佛陀是以一位正视人生的老农自居,他不但是一位善耕心田的农夫,更是一位以众生为田,期望众生皆获菩提道果的农业专家。
佛教就在这种“善耕心田”,以“众生为田”的因果教义下,发展出敬田、悲田、恩田等,以及勤耕诸众生田,必得福德善果的福田思想。
佛教传入以农立国的中国之后,由于文化背景、风俗民情的差异,无法如印度、南传国家以托钵方式乞食,寺院便在秋获之后,由僧侣出去农村“化冬”,以储备来年的粮食,并过着以垦田耕种,自给自足的农禅生活。
寺院僧侣垦田辟地,长期与农民相处下,也扩大了佛教弘传的范围。
因此,佛教之于农业,不仅是在外相上对农地的开垦改良、农业经济的改善有所贡献,对于给予农民精神上的鼓励安慰,道德观念的教育,也发挥了莫大的影响。
佛教农禅思想依《高僧传》卷五记载,道安大师初出家时,常“齎经入田,因息就览”,由此可以推知,中国佛教僧侣至少在晋代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
而佛教在唐朝发展到全盛阶段,其中禅宗的祖师们主张,日常的着衣吃饭、作务出坡,都透露着禅的妙机。
因此,僧侣参加垦田辟地尤为禅宗所倡导。
首先是四祖道信禅师倡导“行住坐卧,无非是禅”的划时代宣言;接着六祖惠能大师亦以当初在五祖门下做舂米工作的体悟,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禅门修行原则。
到了百丈禅师,更创立丛林清规,树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普请”出坡作务精神,以及“在钁头边为大众说法,大众亦当共同于钁头边生活”的农禅生活。
因此,在丛林四十八单中就设有专门管理农圃及庄园的“园头”和“庄头”职务,把禅的精神深深根植于大地之中,全然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无限奥妙的修持,把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成是明心见性的资粮,这就是农禅生活的写照。
以下我们来看看几则与农禅生活有关的公案:地藏桂琛禅师的耕田播种,筛谷作米唐朝地藏桂琛禅师,有一天在田中莳草播种的时候,来了位云水僧,禅师就问他:“从那里来?”云水僧回答:“从南方来。
”禅师一听是从禅学兴盛的南方来,于是又问:“南方的禅法怎么样呢?”云水僧回答:“商量浩浩。
”意思是说南方研究禅学的风气很盛,大家热烈讨论着。
但是禅师却说:“那也不坏,只是不如我在这里耕田播种,筛谷作米,让大家都有饭吃。
”云水僧心里纳闷的想:“禅师怎么不看经,不坐禅,而从事一些芝麻琐碎的农务工作呢?”于是就再问道:“和尚!您既不从事研究教化的工作,那么您自身如何出离三界?又如何去救度众生呢?”观察敏锐的桂琛禅师,机锋灵敏的回答说:“你所谓的三界究竟是什么东西?”禅师住在三界中,照样吃饭穿衣,睡觉拉屎,却不受三界的物欲所染,是住而不住,不住而生其心的当下肯定,自然非云水僧心外别求出离三界所能相比。
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师,每天必定和弟子们一起下田耕种,遇有出坡作务,亦必抢在弟子前,即使到了八十高龄,也一如往昔,不肯休息。
弟子们见了于心不忍,便暗地里把他的农具藏起来,好让师父休息。
禅师见自己不能下田耕种,就告诉弟子们:“我无德行,那里敢劳烦别人。
”就一整天不吃饭,弟子们只好又把农具拿出来还给老师。
因此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门名言流播至今,成为农禅生活的家风。
黄檗开田有一天,大众“普请开田”回来,百丈禅师说:“开田不易。
”黄檗回答:“这是大家干的活儿。
”百丈又说:“辛辛苦苦。
”黄檗又答:“争敢辞劳。
”百丈又问:“开得多少田?”黄檗即做出锄田的动作。
百丈厉声喝斥,黄檗便掩耳出门。
这则黄檗开田的公案,就是从种田作务中结合禅的教学方法。
百丈问开得多少田,是考验黄檗在耕田中是否体会到作务即佛法的精神;黄檗的表演锄田,则表示正是如此。
百丈最后用一喝来认许他,也是在勘辨他;黄檗的掩耳出门,也就是说明他从来没离开过这个,何必再劳烦师父婆婆妈妈呢!仰山禅师叉手而立有一次,仰山禅师扛着锄头从外面回来,他的老师沩山禅师就问:“你从那里回来?”仰山禅师回答:“我从田里头回来。
”沩山又问:“田里还有人吗?”仰山一句话也不说,轻轻把锄头放下,叉手而立。
沩山禅师笑了,又问:“南山有人刈除新草吗?”仰山禅师不答话,拿起锄头就出门去了。
这则公案里,仰山把锄头放下了,表示一切都在这里,心里也没有负累了;沩山禅师再问:“南山还有人除草吗?”表示还有工作未做,也就是有理事待观照,还未圆满,还不到放下的时候,所以仰山就默然拾起锄头又去工作了。
禅,有时候在生活里面是用身体力行来表现,不是用言语来巧饰的。
老禅师晒香菇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日正当中还在忙着铺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见了不忍心,便劝他说:“老和尚啊!太阳那么大,何必那么辛苦,自己晒香菇呢!我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老禅师毫不犹豫的说:“别人不是我!”道元禅师又一番好意的说:“哎!年纪大了,就不要晒啦!”老禅师毫不领情道:“哦!那么到底多大年纪才能晒香菇呢?”道元禅师依然好意劝说:“天气这么热,就不要这个时候晒。
”老禅师暗藏机锋的说:“大太阳天不晒香菇,难道等阴天或下雨天再来晒吗?”这一则“老僧晒香菇”的公案,很能表达出丛林生活教育和农禅作务等等。
“别人不是我”,凡事不假手他人;“现在不做,要待何时”的把握当下,正是禅者对自己生命一刻千金的珍惜。
布袋和尚的以退为进唐朝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上行慈化世,也常荷锄戴笠的下田耕作。
有一天,当他跟着农夫一起在田里插秧时,心有所感,便吟出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意思是说,虚怀若谷,谦冲自牧的低头退步,才能真正的认清自己,观照到自己的本性,也才能了解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
所以这首诗是藉着农夫弯腰插秧,边插边后退的方式来证明: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才能把秧全部插好,把秧插直。
因此,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坎坷挫折的时候,如果能抱持“退一步想,海阔天空”的襟怀,则何处没有光风霁月?当一个人遭遇到颓唐失意的时侯,如果能记取“回头是岸”的古训,则何处没有希望呢?这种僧侣在田里耕作除草、行者在寺院中舂米、厨爨、搬柴、运水以禅修的故事,在各种禅宗语录中信手可得。
他们或愉快的作务、打禅机,或师父喝斥棒打徒弟,或徒弟接招反打师父。
他们之间就是以这般直接,在锄头下讨活计里体会、验证修行的境界。
佛教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不但是国家主要经济来源,人民也从农业中培养刻苦、耐劳、勤俭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佛教惜福爱物,精进忍耐的观念十分相契。
再者,许多祖师大德也多是农家子弟出身,因此当僧侣需要从事农作以维持寺院的经济生活时,并无遇到多大阻难便渐渐地发展开来。
尤其禅宗僧侣,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树立修行生活的榜样,因此,中国农业在许多大师躬行履践下,开垦出许多新的耕地,对于整个农产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照顾的贡献实不下于政府。
以下即以六点来说明佛教对农业的贡献:垦荒辟地大规模耕种在寺院农作中,土地的取得虽有多种来源,例如有些是均田法的政府给田,有些是来自于信徒布施或寺院购置的,但更多是凭藉僧人努力,自己开垦得来的。
如南泉普愿禅师在池阳南泉山谷伐木建庵,簑笠饭牛,开垦荒野,辟为良田,达三十年之久;安岩山华严院主僧无尽,于寺院附近的蓬道奥山北的马迹,开辟废田八百亩;山西普济寺院主清弁法师,四十年间兴废起弊,垦山田,造水磑,嘉蔬有圃;象山县蓬莱山寿圣禅院永净法师,开山田三百亩,植松十万余株;唐代佛日普光禅师,发动僧信劝募,购海埔地一千多亩,披荆斩棘,建筑岸堤,命名为广利庄,年收入千斛之多;天童寺因开垦海埔地,岁收三千斛。
以上这些记载佛教寺院或僧侣拓垦的例子,在各种文献中,多不胜举。
总之,历史上大量的农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开垦出来的,而所垦植的土地,多为无人愿意拓垦的大量荒地和山地。
于是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以较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农业耕种,这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僧祗户制度的创立为解决天灾人祸的饥馑荒年时农民的生活问题,寺院除施粥救急之外,亦常为农民诵经祈雨。
历经北周废佛法难的僧官沙门统昙曜,更是大刀阔斧的奏请北魏文成帝在州镇设立“僧祗户”制度。
所谓僧祗户是:每逢岁丰,由人民缴纳僧曹公署(管辖寺院的总机关,如同现今的佛教会)六十石的谷子,以备饥荒时赈灾之用,缴交谷子的民户就称“僧祗户”,其所缴交的谷子则称为“僧祗栗”。
这些僧祗栗储存下来,若遇荒歉之年,则无条件赈放饥民以应急用,待丰年时再归还,平时则加以活用,作为融通农民经济的基金。
这是为救助农民而设立的福利制度,类似隋、唐、宋时的义仓、常平仓及青苗法及现代的农会、合作社的性质。
在当时甚受欢迎,是佛教辅助国家的一种社会慈善事业,对于济助当时农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
碾米厂、磨坊的设立中国人以米为主食,舂米便成为民间重要的工作之一。
农村均靠人工舂米,不但费时又费力,尤其大丛林吃饭的人多,人工舂米常常供不应求。
唐宋时,寺院丛林便藉靠近山川之便,运用水力附设碾米厂,因此得以大规模经营碾米业,如明州天童寺;台州的惠安院、楞伽院;甘肃麦积山胜仙院、崇果院等,及长安、洛阳的各大寺院,都有水碓磑的设置,甚至连敦煌地区亦有水碓磑的经营。
此外,寺院也与碾户合作,从事磨坊、油类的制造。
由于寺院碾米业与制油业的发展,对于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及增加农业经济的价值,都有莫大的助益。
兴建水利寺院开发的土地需要灌溉和劳动力,所以相应的配套工程也成为寺院的一部分。
宋朝维溪法师曾在福州长乐县绵亭洋以九年的时间截十二脉小溪,筑堤八一○丈,灌溉农田四十顷;师振法师发起劝募,再于香严上下洋筑堤九百余丈,灌溉的农田达二十余顷。
元佑四年,灵德县赤鉴湖,由里人林圭和灵泉寺养誉法师修建三十丈长的泗洲桥,筑宽二丈之堤两里,可灌溉农田三百多顷,诸如此类建设工程,对农业的推展及造福乡梓实是功不可没。
园圃种植业僧侣把重视园圃花艺的传统和佛教关于植花种树诸多利益的思想结合,使寺院园圃种植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