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分解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PPT课件 鲁教版

一、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
海岸线
海岸带
陆
高潮水位 低潮水位
海岸线:
平均高潮位的水边线
海岸带:
海洋向陆地冲击的最上界和海浪向海岸传播时 开始作用于海底的最大深度处之间的狭长地带
海岸线
潮上带
潮间带
陆
水下岸坡
我国海岸带划分:
向陆域延伸10千米,向海域延至10~15米等深线 濒临平原地区的海岸带较宽广 濒临山地丘陵地区的海岸带较为狭窄
•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
4、努力本就是年轻人应有的状态,是件充实且美好的事,可一旦有了表演的成分,就会显得廉价,努力,不该是为了朋友圈多获得几个赞,不该是每次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它是一件平凡而自然而然的事,最佳的努力不过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愿努力,成就更好的你!
•
5、付出努力却没能实现的梦想,爱了很久却没能在一起的人,活得用力却平淡寂寞的青春,遗憾是每一次小的挫折,它磨去最初柔软的心智、让我们懂得累积时间的力量;那些孤独沉寂的时光,让我们学会守候内心的平和与坚定。那些脆弱的不完美,都会在努力和坚持下,改变模样。
• 成因: 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 遭受海水侵蚀
• 利用: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 分布: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浙江、福建、 广东、广西、海南、台湾
2、砂质海岸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研究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作为指南,从行星地球整体角度出发,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具有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心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促动因素,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是在上述力的驱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型在此模型中,全球变化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体系:物理气候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物理气候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物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地表的水汽和能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陆地生态系统。
每个子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其他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驱动全球变化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
能量和水以各种方式贯穿于整个体系。
同时,人类活动也受到全球变化的制约。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全球变化属近些年来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情况下,已经形成一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前沿科学。
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新生长点的科学。
全球变化研究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甚至全世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政府和科学家对全球变化反映:A.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B《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二氧化碳减排额还将成为一种商品在世界流通。
C各国对《京都协议》的反映与对策:1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能源、政治问题。
2负面影响:·钢铁石化电机冲击巨大:其中电机电子产业中,以发电厂影响最大,电子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不多。
大型钢铁企业在加入世界钢铁协会时,被要求要进行二氧化碳的削减计划;·半导体产业重大负面:虽排放量相当低,但对地球温暖化的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全球变化复习资料第⼀章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指由⾃然和认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所谓地球系统,由位于地球表⾯的⼤⽓、陆地、海洋等⼦系统徐成,发⽣在它们之间的各种相互作⽤。
相互影响的物理、化学、⽣物与⼈类过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因⽽为地球上的⽣命提供了条件。
⼆、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1)全球变化研究是⼈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其所取得的科学认识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背景和依据,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与未来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可持续性是⼈类适应全球变化的准则,⼈类对环境的适应必须符合可持续性。
(2)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基础,并且全球研究表现出强烈的学科交叉的特点,构成了新的学科⽣长点,对所有的传统地理科学学科都是机遇,也是挑战。
全球变化的兴起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改变⼈类的观念、促进应⽤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例如对资源的有限性的认识,必将促进⼈类⽣产和⼩费观念的变⾰,促进资源、环境、灾害等有关的应⽤基础学科的发展。
三、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1)以地球系统为基础将地球作为⼀个整体⽽不是孤⽴地研究地球的不同组分和它的环境,即从全球尺度进⾏研究。
(2)已发⽣在各种事件尺度上的动态变化为核⼼从100-109的时间尺度均可辨认出地球系统的变化,可以利⽤五个不同的时段来定义:①⼏百万年到⼏⼗亿年:地球结构的演变、⽣命的演化、与此有关的现代⼤⽓化学成分的演变均是由⼏百万年或⼏⼗亿年的尺度决定的。
②⼏千到⼏⼗万年(轨道及亚轨道周期尺度):⼿轨道参数周期性变化所驱动的全球⽓候的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以及与此有关的⼤⽓成分、⼟壤发育、⽣物种类区域分布的响应变化。
③⼏⼗到⼏百年(年代与世纪尺度):这⼀尺度的中⼼课题是物理⽓候系统及其对⽣命有机体以及⽣物化学循环、⼤⽓化学成分变化、地表⼲燥度、海洋⽣物系统的变化,均是此时间尺度上的重要问题。
地理学科教案: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

地理学科教案: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一、引言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正面临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自然资源短缺等环境挑战。
因此,加深对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的概念,并探讨其原因以及对人类社会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环境问题:定义与分类1.概念及范围所谓环境问题是指那些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存的现象或情况。
2.分类根据影响范围和性质,我们可以将环境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 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2.2 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加速,生态系统面临破坏。
2.3 自然资源过度开采:水资源短缺、森林砍伐过度等,导致资源枯竭。
2.4 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
三、全球变化:概述与原因1.概念及影响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系统不断变化的过程,包括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太阳辐射变化等)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2.主要原因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人类不可持续的工业生产、能源使用和土地开垦等活动导致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
四、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的相互关系1. 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冰川融化和海洋水位上升。
这将直接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使其面临被淹没风险。
2. 生态系统破坏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变化不仅会导致物种灭绝,还会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这将进一步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经济。
3. 自然资源过度开采与环境破坏全球变化加速了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速度,进一步加重了环境问题。
例如,为满足工业和城市的需求,许多国家不断提高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和森林砍伐等规模,造成了环境的长期持续破坏。
第六章-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分解

第一次寒冷时期 (公元前1000—前850年)
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两次结冰,紧 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其次次暖和时期 (公元前770—公元初)
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 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 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
“海平面”的全称叫平均海平面。原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海水表面的平均高程是静止不动的,可用它作为大地测量高程的零点。 平均海平面的“高程”,是验潮仪自动记录并求平均值计算出来的。事实上,由于各国各地验潮站观测时限及观测方法技术的不同,所以产生的平均海平面高程,普遍存在确定的差异。
海平面的内涵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历史时期(1万年左右),有时为暖和期,有时为寒冷期。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大约可分为4个暖和期,4个寒冷期。
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全球气候变更
第一次暖和时期 (公元前3500—前1000年)
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 湖曾全部冻结,苏州旁边的南运输河曾经 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明 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
第四次暖和时期 (13世纪)
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 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
第四次寒冷时期 (15—19世纪)
这段时间长达500年。当时北京旁边的 运输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
海平面的概念
验潮站的资料显示现代海水表面的高度瞬息变更;海平面只是某一时间内的平均海平面。 地球表面同一时间内不同地方的海面是不等高的。测量学上把某些地方某一时间内海水面的平均高度作为高程起算点;地球物理上平均海平面被近似地作为地球表面的作用等势面,即大地水准面。 现代海平面即海拔高度的起点,由验潮站以每小时的潮位记录,长期平均值得来,作为测量地区高程系统的基准面。 我国1956年规定青岛平均海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面,即黄海基准面。
全球变化

• (二)全球气温升高 • 根据对全球大约7000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所做
的分析,有充分的数据表明:自19世纪后半叶以 来,全球地表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3~0.6摄氏度。 1988~1995年的几年间是1860年以来年平均气温 最高的时期。夜间温度的升高较之于白天更为明 显。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例如,在 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冬春季节气温升高幅度最大, 而北大西洋地区则有变冷的趋势。根据跨政府气 候变化委员会(IPPC)的预测,全球变暖的趋势 今后将持续并加剧。
(一)减缓气候变化
•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所致。
此外大气颗粒物数量的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减 缓气候变化的关键便在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颗粒物的 形成。其核心是控制化石能的消耗。化石能燃烧是温室气 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仅1900年一年便有 6*1015g碳由化石能燃烧释放到大气,其中45%来自于工 业,29%来自于居民生活和商业,21%来自于交通运输。 此外,化石能燃烧还有二氧化硫(SO2)形成重要的大 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控制化石能额使用数量首先要提高 化石能的能效。大量研究表明在今后二三十年内,通过各 种节能措施,在无需增加费用的前提下便可使能效提高一 至三成,现有的技术条件可能使能效提高五至六成。目前
• 生态系统会随之消失。气候变化会使一些
生物物种的生长、繁殖以及区域分布受到 影响,从而加剧物种消亡。许多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 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全球变化的主要现象 做以下介绍。
• (一)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 温室气体是指那些对长波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的气体。大
气中的水蒸气也对温室效应起着重要作用。与工业革命前 相比,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氮浓度分别增加了大 约30%、145%和15%。氟氯烷体积分数则从20世纪50年 代初到90年代中期已迅速增加到2.68*10-10.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增加主要源于化石能燃烧。森林砍伐和农业的扩展 每年使大约1.6*10 +15g释放到大气中。这些二氧化碳大 部分滞留在大气中,部分则被海洋吸收。近年来,许多研 究表明陆地植被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球变化--新生代衰落与第四纪

?在此之前,欧洲和澳大利 亚的狩猎者与哺乳动物一起 共处了数千年 ?多种在考古遗址中大量发 现的动物并未灭绝(驯鹿)
/宝贝无言/album/item/fda1500917ac21386a60fbcf.html( 动物百 态)
3.2 采集-狩猎者对环境的影响
“哥本哈根共识” 2004.05全世界该如何支出500亿美元?16/17
面对全球变化,我们为什么恐慌?
恰恰是就是在寒冷黑暗的冰期,罗马和玛雅帝国崩溃了. 之后,他们纷纷在比今天更热的温暖期繁荣兴盛起来,而 且,也是在寒冷的小冰期,欧洲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 的洪涝灾害和饥荒.---S.弗雷德.辛格
www.globalchange.umich.e du/.../index.html
www.earthobservatory.nasa. gov/Study/Paleoclimatol...
2.2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转换机制
2 末次冰期最盛期(LGM)
(18LkGaMBP)
/institutes/occi/viewImage.do? id=19029&aid=9948
太阳辐射 变化
反馈机制
冰期间冰期 转换
2.2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转换机制
1 反馈机制
冰盖与海冰反馈 与全球海平面升降相联系,与气温变化呈正
反馈过程。 大气与温度的反馈
CO2、CH4与温度成正反馈 水汽、气溶胶的反馈 大洋传送带 热量输送 火山活动
2.2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转换机制
大洋传送带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2 38MaBP事件(始新世末期事件)
南极海域 气候急速变冷,导致深海海水温度下降4-5 摄氏度,并导致南极海域表层水温大幅降低,
全球变化-

目前冰雪圈融化对海平面的影响
注:N/A表示数据缺失;负值代表使海平面下降;正值表示使海平面上升
4 地球物理过程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地球是一个可塑球体,冰期和非冰期的地 球形状变化会造成海平面的升降。在过去20 年里有关冰后期陆地反弹的模型逐渐被完善 卜如j。这些模型描述了冰期与间冰期的地球 形状变化、冰盖的变化,大洋的几何状况与 容积数据。目前陆地回弹对海平面的影响值 大约为0.3 mm/a。
3.1山岳冰川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变暖,山岳冰川在后退,尤其是近 l0 年后退的速度在加快,山岳冰川目前对海平面的影响值约 为0.66 mm/a。山岳冰川虽只占陆地冰川很小的一部分, 但其对海平面变化的作用程度仅次于海水的热膨胀 3.2极地冰盖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固结着地球表面大约99%的淡水 资源,如果全部融化将使全球的海平面上升约70 m。即使是 一小部分融化也会对海平面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格陵兰岛 和南极大陆具有不同的海陆分布状况和地形特征,冰盖的消 融特征也不相同:在南极大陆上冰盖的消融主要通过冰架底 部融化和冰山的脱离,冰盖表面的融化十分微弱;而格陵兰 岛冰盖物质的损失则主要是通过表层融化和冰山崩解。
5.人类行为引起的陆地水体变化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人类行为引起的陆地水体变化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的开采对海平面的影响大约是0.2±..1 mm/a;城市 化过程的影响是0.34±0.04 mm/a;化石燃料燃烧和生分解导 致海平面升高0.01-4- _0.06mm/a;森林砍伐使海平面上升大约 0.09 mm/a;水库和人造湖中滞留的水体对应的使海平面下降 了大约1-t-O.2 mm/a;灌溉使海平面下降了0.56±0.1mm/a。 综合人类行为对海平面的影响,范围大约是一1.1~0.4 mm/a 之间,其中间值大约是一0.35mm/a
海平面变化

辛立国校正后曲线
冯-金曲线未根据这些标识物所处位臵绘制出的曲线,代表了相对海平面 变化,反映的是断裂活动、均衡作用、沉积压实和构 造沉降等局部和 区域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不能指示海平面变化的真实状况。 辛立国对曲线进行了均衡作用、沉积压实和构造沉降校正得到下图曲线
辛立国2006
冯.金曲线与全球 海平面变化 曲线之间的差别 主 要是由断裂沉降作用和构造沉降作用形成的。断裂 作用是长期 以来掩饰 人们真 实认识 LGM 以来东海 最低海面位臵的罪魁祸首。断裂作 用使东海陆架水 深 150m 附近及其以深的区域下降了至少 30m.这 是我国学者误把 晚更新世 以来东 海最低 海面定在 17ca1.kaBP,150m 水深附近的主要原因。通过对 断裂作用的认识和分析,得以得出东海 LGM 最低海 面位臵应在现今水深的 140m 附近。
在南海周边,如上节所述,有大量证据支持中全新世存在高 海面。赵希涛 、陈俊仁、CHEN Yue-Gao、Geyh T jia、 Korotky、余克服等分别利用珊瑚礁、贝壳、海滩岩、海相 沉积等标志物均发现了高海面证据。聂宝符在对南沙群岛、 西沙群岛、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恒春半岛的珊瑚礁进行 研究考察后, 也赞同 5 000 aBP 以来南海周边曾有 2-3 m的高 海平面。这些高海面事实, 都较大程度与费布里奇曲线 一致。
总结
中国东部沿海进入全新世 以来 ,海面呈现持续上升和波动起伏 的特 点大体 可以 6500aBP为界分为 2个阶段 : (1) 6500aBP之前 ,海面在波 动中急剧 上升 ,经历了 9750~ 9500aBP、7750~7500aBP、6750~6500aBP3个海面波峰期 ,海面 波动幅度较 大 ,但都没有达到现今海面的高度。 (2) 6500aBP以来 ,海面波动呈现出上升和下降交替进行的特点 ,但 海面已超过现今海面高度 ,达2m左右 ,经历 了 6000~5750aBP、 4000~3750aBP、3 500 ~3 000 aBP、2 750 ~2 500 aBP、2 000 ~ 1750aBP、1500~1000aBP6个海面波动波峰期 ,但波动幅较小 ,在 一2~2m之间,波动速率较缓和。 全新世海进在距今 12 000 ~ 10 000 年已开始。中全新世早期海面 迅速上升,晚期转为缓慢上升甚至相对停顿。晚全新世早期海平面上 升到最大高度,近 2 000 年来稍有下降并渐趋稳定。中全新世未必存 在高海平面。
海岸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

探究:读某滨海城市附近地区等 高(深)线地形图(单位:米),
(1)简述大型海港选址需要考虑海
岸带的自然条件。
(2)图中A、B两地是否适合建港?
判断理由是?
(3)图中CD两地相比,较为适合建港
的是 处,判断理由
是
。
可是,这种可爱的动物有可能 在21世纪末前从地球上消 失… …
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的企鹅数目从 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 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二.海平面变化及对海岸带的影响
全球变暖
极冰融化 海水膨胀
海平面上升
沿海各地受海平面上升影响不一
探究:如何应对全球海平面的变 化?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2、开发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率 3、植树造林 4、加固沿海堤坝 5、有计划地改变当地的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 6、加大宣传力度,注重环境保护。
海岸线
海岸带
陆
高潮水位 低潮水位
海岸线: 平均高潮位的水边线 海岸带: 海洋向陆地冲击的最上界和海浪向海岸传播时
开始作用与海底的最大深度处之间的狭长地带
海岸: 海洋水体与陆地相互接触和彼此作用的地带
P10思考观察左图,看 看我国海岸线有什么 特征?与地形分布有 什么关系?
我国海岸线北段平 直,南段曲折
粗,海滩宽阔
平坦
利用
建港口、旅游
典型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海滨浴场
台湾西侧海岸
淤泥质海 岸
红树林 生 海岸 物 海 岸 珊瑚礁
海岸
平原河流携带 的淤泥沉积而 成
红树林与泥沼 相结合的海岸
堆积物颗粒较细, 海岸宽度大,坡 度小,海岸线平 直
《全球变化》PPT课件

80年代,随着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关系认 识的深化,随着几百年来最热天气的出现, 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上,通过并开放 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精选PPT
13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焦点问题
CO2的源汇之争 “京都议定书”(1992,2008-2012,
精选PPT
10
二氧化碳
➢ 工业革命前280mL.L-1 ➢ 目前355mL.L-1 ➢ 年均增长率0.5%,在大气中的寿
命是100年, ➢ 土壤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计。 ➢ 碳汇、碳源的探讨
精选PPT
11
(一)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
温室效应加剧
全球变暖
精选PPT
12
全球变暖
70年代,科学家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 境问题提了出来。
端最低气温变化不稳定性增加,寒
冷灾害加重。
当年降水量与平均降 水量的差值。
距平数
Cr
平均数
*100 %
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
精选PPT
21
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危害
(3)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 如果到2030年中国温度增暖0.5到 4.2度,将使我国农业减产5%到 10% ;
➢ 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风 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 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 后果也会加剧。如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 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因而将增大 荒漠化或沙漠化的趋势。
精选PPT
18
气候变暖的影响与危害
(1)海平面上升
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消息
(2001)
设在华盛顿的地球政策
研究所15日说,由于温室效
7.3+全球海平面变化

12年3月26日星期一一
测绘学院
3
研究背景
✓ 气候变暖已是毋庸置疑
海 平 面 变 化
✓ 海平面上升与变暖一一致
✓ 积雪和海冰面积减少也 与变暖一一致
武汉大学
12年3月26日星期一一
测绘学院
4
研究背景
p海平面变化
武汉大学
12年3月26日星期一一
测绘学院
5
研究背景
p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由全球温室效应引起气温 升高和海水增温,使得全球冰川融化和海水体积 膨胀等
ü海水比容变化
• 海水温度变化 • 海水盐度变化
ü海水质量变化
• 人类活动影响 • 全球水循环中陆地水变化 • 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 武汉大学
12年3月26日星期一一
测绘学院
6
研究背景
p研究的时间尺度
ü地质时间尺度
• 3次大冰期,2~3亿年,为太阳系绕银河系银核一一周的银河 年,海平面变化量级可达200m;
7.3
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
武汉大学
12年3月26日星期一一
测绘学院
1
1
研究意义
12年3月26日星期一一 2
研究背景
p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ü全球气候变暖 ü酸雨增加 ü臭氧层破坏
p1988年IPCC成立 p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p1997年通过《京都议定书》 p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ü气候时间尺度
• 冰期,大冰期内相对更寒冷的时期; • 间冰期,冰后期,大冰期相对温暖些的时期;
ü当今人类关注的气候变化,主要集中在自人类拥有观 测数据以来的近200年时间尺度
武汉大学
12年3月26日星期一一
海平面变化ppt课件

5.0
0.0
-5.0
-10.0
-15.0
-20.0
-25.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Around 7000 cal. yr BP, sea level reached the present-day height. A higher highstand of 0.5m is recorded for 6000-4000 cal. yr BP.
2000
4000
14C years BP
6000
8000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地面沉降的原因
过量开采地下水
城市高大建筑物的荷载 :南浦大桥建筑后 的第二年,周围地区下沉了 mm, 地铁一号 线周围下沉了 mm.
上海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1921-1965年 平均下沉2.63 m。
天津1959年发现地面沉降,1959-1993年平 均下沉2.7 m。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全球变化课件06新生代衰落与第四纪

第四纪的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轴倾角变化
板块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周期性摆动,导致 第四纪冰川的形成和消融。
板块运动导致地表地形和气候带的变 化,进而影响第四纪的气候和环境。
大气成分变化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对第四纪 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纪的重大事件
01
02
03
冰川的形成与消融
第四纪经历了多次冰川期 和间冰期,对地球环境和 生物种群分布产生了深远 影响。
新生代衰落对第四纪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重塑
新生代衰落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为新物种的出现和繁衍创造了机会。这一 过程对第四纪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塑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气候和环境的演变
新生代衰落引发了大规模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在第四纪得以延续并产 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冰河时期的发生与新生代衰落后的气候模式密切相关。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02
为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来改善和保护环
境。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
03
全球性的气候和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加强国际合
作与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感谢观看
THANKS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新生代衰落和第四纪都见证了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变化。新生代衰落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 ,而第四纪则见证了新物种的出现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气候和环境的演变
新生代衰落和第四纪都与气候和环境的重大变化相关联。新生代衰落导致了大规模的气候 波动和环境变化,而第四纪则稳定了地球的气候系统,为现代环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生物灭绝
新生代衰落期间发生了多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最著名的白垩纪-第三 纪灭绝事件导致了恐龙等许多物种的消失。这些灭绝事件可能与气候变 化和板块运动等地质事件有关。
全球变化

引出主题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关系
1.人类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系统的影响 3.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
一. 人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人类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维持
土地覆盖状况发生显著改变 生态系统的许多功能退化
全球变化
土地覆盖变化 维持农业和城 市正常运转 系统成分变化 自然过程变化 自然系统功能变化
1 直接或间接地改变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吸收 2 改变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土壤湿度与地气感热
影响气候
一.人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人类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维持
土地覆盖状况发生显著改变 生态系统的许多功能退化
全球变化
土地覆盖变化 维持农业和 城市正常运转 系统成分变化 自然过程变化 自然系统功能变化
系统成分的变化
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 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 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总体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影响全 球短期气候变化的外部因子主要有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对于20世 纪气候变化的因果分析,20世纪前50年,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可能起了主要 作用;而后50年则是人类活动可能起了主要作用(IPCC WGI Report,2001)。
低温冷害是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的主要灾害,然而在近几十年来气温显著 上升的背景下我国东北地区夏季的农业生产低温冷害呈明显减少趋势。
飓风、台风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2月公布的数字,截至本世纪末,海洋 将上升18厘米至53厘米。这将使飓风、台风等来势更猛。不仅如此,随着格 陵兰海域、北冰洋西部冰层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速度会越来越快,可能达 到每个百年上升1米有余。
地球科学中的海平面变化

地球科学中的海平面变化随着世界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海平面变化变得越来愈重要。
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川融化和海洋膨胀,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
从过去到现在,地球的海平面一直在波浪般变化中起伏不定,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本文将从地球科学方面探讨海平面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海平面之所以重要海平面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参数,它影响着海岸线、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和气候等。
由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库,海平面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会影响海洋、陆地和大气的大量要素。
海平面上升将威胁到海岸带的生态系统,引起海岸侵蚀和海洋涌浪,进而可能导致旱灾和洪水等自然灾害。
同时,海平面变化还将直接影响海洋及人类活动,包括海洋交通、漁业、海上油田和海滩旅游等。
二、海平面变化的原因海平面变化是由海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引起的。
海水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海水的体积变化,另一个是海水的密度变化。
海水的密度受到水温和盐度的影响,而海水的体积则由海水质量的变化和海洋海盆的变形引起。
海洋海盆变形的原因主要是地球物理和海洋环流的改变。
地球物理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地壳运动、盖板和地震等。
海洋环流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各区域的海平面升降不同,从而造成海平面的变化。
三、海平面变化的趋势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海平面自1900年以来已经上升了约20厘米,其中70%是在过去50年内上升的。
根据国际气候变化小委员会(IPCC)的最新报告,如果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全球平均海平面将在21世纪末上升1米以上。
这个预测引起了人们对海平面变化的重视和关注。
四、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将引起海岸线的后退和海水入侵现象,最终影响到海岸地区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后,海洋动植物种群、生态平衡都会发生变化。
此外,海平面上升还会带来另外一些必须考虑的影响,如能源、食品和水资源的供应、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公共卫生等。
这些因素都将威胁到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五、当前海平面变化的应对全球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都需要协调解决,而海平面变化也不例外。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全球变化 / Global Change课程编码:12014007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科学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审核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基础。
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海洋地质 第六章 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资料.

• 广义理解
• 还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
• 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水资源污染、 荒漠化、森林退化等)
• 人口的急剧增长
海平面的概念
• 验潮站的资料显示现代海水表面的高度瞬息变化; 海平面只是某一时间内的平均海平面。
• 现代海平面即海拔高度的起点,由验潮站以每小时 的潮位记录,再由长期平均值得来,作为测量地区 高程系统的基准面。
海水体积变化
间冰期 冰期
板块运动与洋盆容积变化
板 块 扩 张 导 致 海 平 面 变 化
海水温度、盐度的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 的改变与海平 面变化
不同时间尺度的海平面变化
• 海洋尺度:现代 • 器测尺度:百年级 • 轨道尺度:万年级 • 构造尺度:百万至亿年级
海平面变化的时间尺度
• 大通站径流量小于10, 000m3/s时,1和5等盐线 的内侵将增加几十km
• 南水北调会明显地减少枯季长江入海流,将可能 出现严重的盐水入侵。
作业
• 1、全球变化 • 2、海平面 • 3、海平面变化的原因 • 4、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 • 5、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海面变化 • 6、海平面变化的后果
现今CO2的含 量是42万年来 最高的
℃
公元1856-2003年全球地表温度变化
(相对于1961-1990年30年气候平均)
温 度 距 平 ( )
( updated from Jones et al., 2003 )
年
1860-2000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0.4-0.8℃ (平均0.6℃); 近百年间17个最暖年份出现在1983年以后。 20世纪以来,1998年最暖,2002和2003年为第二和第三暖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updated from Jones et al., 2003 )
年
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2.海平面上升 3.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 灾害事件的增加。进而导致世界
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改变植被群 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 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也 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第三次温暖时期
(7—9世纪)
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今西安) 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 表明气候转暖。 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 湖曾全部冻结,苏州附近的南运河曾经 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明 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 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 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
全球气候变化
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
第一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3500—前1000年)
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 和竹等。估计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 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温暖的 时代。 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两次结冰,紧 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大气臭氧层的损耗
臭氧层能够阻止有害短波辐射进入地球的表面。
南极南部海洋上空已经出现臭氧层空洞,而且每 年都在变深; 北极臭氧层在寒冷季节里损耗10%;美国上空臭 氧层在变薄。
臭氧层的损耗主要来自于氯氟烃。
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
在正常情况下,大气可以通过氧化作用来清 除那些干扰现有功能的气体和分子。 大气中的羟基可以清除大气中的甲烷和CO, 但随着排放量的增加,甲烷污染物没有办法 被清除。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现在每天有约100个物种灭绝! 不同物种以及同一物种不同基因的消失是地 球上完整的生命机体的致命伤。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其恢复至少需要 1亿年以上。
土地利用格局和环境质量的改变
森林面积在急剧减少,现在正以38.53m2/h的 速度从地球的表面消失。 全球沙漠化面积扩大、土地极度退化现象非常 严重。全世界沙漠化速度为5-7*104km2/a,全 世界每年有500km2的土地不能再生产粮食。 全球的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第一次寒冷时期
(公元前1000—前850年)
第二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770—公元初)
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 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 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 据历史资料记载,淮河曾结冰,从昌黎 到营口的渤海海面曾三年结冰,表明气 温下降。
第二次寒冷时期
(公元初—6世纪)
气候变暖对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影响不同: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说,气候变暖将给 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一定影响,气 候变暖后,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北移 到沈阳—包头—乌鲁木齐一线。 预计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
界从长江流域北移至黄河流域;两熟制地区将 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
面积将减少23.1%。 同时,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 化。
气候变暖还会对哪些产业产生影响?
羽绒服生产线
滑雪场人工造雪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威胁人类,特别是 热带、亚热带国家的低收入人口的健康。
气候变暖有利于昆虫的孳生繁衍,增加了主要通 过蚊虫传染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和登革热爆发 的频率和强度。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以及人和动物宿 主的接触不断增加,地球上极有可能出现若干新传 染病(如“非典”的传播疑与气候变化有关),往 往对于人类危害严重。 此外,气候变暖引致的 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 的增加可能导致以心脏和 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和死 亡增加。一些极端的天气 异常状况甚至会对人类心 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造 成精神发病率的上升。
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
据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 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象 几乎随处可见。因此,当时的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 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指在地球环境方面,自然和人为因 素变化导致所有的全球问题以及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2.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暖的后果 -- 海平面上升!
思考: (1)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导致海平面上升? (2)海平面上升会带来什么危害?
啊!小岛 快淹没了!
由于地球气温越来越高,引起海水上涨,南太平 洋岛国图瓦卢部分土地被海潮淹没,一些小珊瑚岛群 变得无法居住,导致居民无家可归,大约有三分之一 的图瓦卢居民需要移民。图瓦卢政府已向新西兰政府 发出呼吁,希望新西兰能接纳3000名图瓦卢居民 前往定居。 图瓦卢政府发言人表示,据估计,该国的岛屿将 于50年内遭海水淹没。目前岛上许多坑洞已遭海水灌 入,可居住面积越来越小。一些居民已开始迁移往美 国、新西兰等国。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臭氧层的损耗 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 人口的急剧增加
地质时期(距今22 亿年—1万年),曾 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 期,气温呈下降趋 势;大冰期之间为 间冰期,气温呈上 升趋势。 历史时期(1万年 左右),有时为温 暖期,有时为寒冷 期。我国历史时期 的气候大约可分为 4个温暖期,4个寒 冷期。
一项声明中指出: “图瓦卢的领导人承认由于抵挡不了日渐上升的海水, 他们将迫不得已舍弃家园。”
3.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
等灾害事件的增加。进而导致 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思考: 举例说明气候变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作物生长 期延长
熟制 提高
干旱
增 产
温度 升高
蒸发 增强
降水 异常旱涝 灾害源自减 产第三次寒冷时期
(10—12世纪)
第四次温暖时期
(13世纪)
第四次寒冷时期
(15—19世纪)
这段时间长达500年。当时北京附近的 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
公元1856-2003年全球地表温度变化
(相对于1961-1990年30年气候平均)
温 度 距 平 ( )
1860-2000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0.4-0.8℃ (平均0.6℃); 近百年间17个最暖年份出现在1983年以后。 20世纪以来,1998年最暖,2002和2003年为第二和第三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