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直至明代张景岳撰写《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
王檀教授运用清宣止咳方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总结
![王檀教授运用清宣止咳方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84dcfd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9.png)
王檀教授运用清宣止咳方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总结摘要:慢性咳嗽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酗酒及嗜肥甘厚味者渐多,久则伤及脾胃,脾经伏火证随之增多,本文总结王檀教授应用清宣止咳方治疗脾经伏火证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咳嗽;王檀;治疗经验;脾经伏火证吾师王檀教授,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名中医,现任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对于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疾病,慢性咳嗽,肺癌等病的治疗效果好,患者口碑佳,本文就王檀教授应用清宣止咳方治疗慢性咳嗽脾经伏火证经验进行阐述。
1.历史沿革中医古代文献中对于嗽的论述甚多,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了“久咳”病名,《素问.咳论》不但提出了“久咳”的病名,而且将咳嗽按脏腑分为心、肝、脾、肺、肾五脏咳以及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咳。
《素问.咳论》还提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强调了咳嗽与肺、胃关系密切;本篇同时提出了咳嗽的针刺治疗原则,咳嗽病在脏针刺俞穴,咳嗽病在腑针刺合穴,咳嗽兼见浮肿从针刺各经腧穴。
《内经》详细论述了咳嗽的症状特点、病因病机、针刺原则,为后世诊治咳嗽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十咳”,包括风咳、支咳、寒咳、胆咳、厥阴咳及五脏咳。
并对不同类型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表现做了详细的论述,巢氏认为“肺感于寒,微者即成咳嗽”,即咳嗽最初病因是外感寒邪,这与内经论述相同,而久咳是其中“连滞岁月,经久不瘥”的一种,其原因多为肺气亏虚,邪气上乘。
若咳嗽太甚,伤及经络,致血液蕴结产生脓血,伤及气血,也可导致咳嗽日久,并导致久咳嗽脓血候的出现。
总体来说,《诸病源候论》对久咳的认识是外感经久不愈加之脏腑内伤所致。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病名方面除《内经》的“五脏六腑咳”以及《诸病源候论》的“十咳”以外,还提到了“积年咳嗽”、“二十年久嗽”、“三十年久嗽”。
在病因病机方面,该书继承了《内经》以及《诸病源候论》对咳嗽的认识,记载了“五脏六腑咳”以及“十咳”理论。
王辛秋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咳嗽经验
![王辛秋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咳嗽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454564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2.png)
王辛秋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咳嗽经验张百灵1,梁文静1,王辛秋2#(1.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6;2.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中医肺病科,北京 100029)摘要:苏黄止咳汤为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论治肺系疾病所创,具有疏风宣肺、化痰止咳、缓急解痉之功效。
半夏厚朴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具有行气降逆、燥湿化痰之功效。
王辛秋师承于晁恩祥教授,深研“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风咳”患者往往也兼夹痰饮之征,临证时若单纯使用疏风宣肺、缓急解痉之法,或单纯温化痰饮、降逆止咳,往往力有不逮,则风邪不能尽宣于外,而痰饮留伏于内。
惟有内外同治,疏风宣肺解痉,降气温肺化痰。
王辛秋灵活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风邪犯肺、痰饮內停之咳嗽,每有良效。
关键词:风咳;苏黄止咳汤;半夏厚朴汤;痰饮咳嗽是由于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等多种病因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肺气上逆作声,或伴有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1]。
咳嗽之名始记载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认为咳嗽的根本在肺,有“肺为咳”之说。
而《素问·咳论》中又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认识到咳嗽不离乎于肺,但不止于肺[2]。
咳嗽的临床辨证大多数都尊崇《景岳全书》,分为外感和内伤咳嗽。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有一种咳嗽,常常表现为突发突止,咽痒作咳,遇冷热空气或闻到刺激性气味咳嗽突发,具有阵咳、挛急、呛咳、咽痒等特点,符合中医对于风邪致病特点的描述,故将这类咳嗽诊断为“风咳”,并提出其病因病机为感受风邪,肺气失宣、气道挛急、肺气上逆作咳,形成了“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创造出苏黄止咳汤及苏黄止咳胶囊,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痰饮是呼吸类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又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3]。
自古便有“痰生百病”“怪病多从痰治”之说。
《黄帝内经》有“饮”、“饮积”之说,是中医认识痰饮的开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痰饮学说。
《素问·咳论》
![《素问·咳论》](https://img.taocdn.com/s3/m/94c58fe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7.png)
《素问·咳论》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咳嗽为肺系疾患之主要证候,《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对此早有专篇论述。
现代中医将咳嗽划分外感、内伤两大类,颇合临床实用,但此分类在明代张景岳之《景岳全书·咳嗽》篇已有记载:“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关于外感咳嗽,本文暂置不论。
而于内伤咳嗽《素问·咳嗽》早有明文,如“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均能导致咳嗽。
“咳论”且详述五脏咳与六腑咳各自证候,为治咳提供临床依据。
虽后世医家治疗咳嗽已不甚采用五脏咳、六腑咳之证候分型,然总不越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肺而致咳嗽之病理因素。
然虽五脏六腑皆能导致咳嗽,而其中与脾胃中土关系最切。
故《素问·咳论》又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
”据于临床,内伤咳嗽证候甚多,除肺脏自病外,与肝胆、肾脏、脾胃均有密切关系,而其中久咳不愈者常多源自脾胃。
肺为华盖而属金,脾胃为中土而化生万物。
按五行相生规律则土能生金。
脾胃中土虚衰,土不生金而致肺虚咳嗽,为临床所常见。
脾胃虽同属于土,而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生化气血,输布精微,故其病每多气虚,虽有脾阴损伤一途,而终不及气虚为多,故脾虚致咳者,治以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为大法。
胃主通降,又为津液之海,故其病每以津液不足为多。
胃虚致咳者,治以养胃生津,培土生金而止咳。
脾肺气虚、土不生金而致咳嗽者,证见咳嗽经久不愈,咳声低微。
病情较甚者,可见食减便溏,短气乏力。
气虚及阳者,兼见畏寒跗冷,色白肌柔。
脉见细软,或右手脉大无力,舌淡苔薄。
方用四君子汤、异功散,或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随证选用,有痰者六君子汤。
食少便溏者,参苓白术散,兼见阳虚者,适当佐以温润扶阳之品;肺胃阴虚而致肺燥咳嗽者,见咳嗽经久不愈,干咳少痰或无痰,咳嗽夜甚于昼,夜间蒸热,食少萎黄,渴饮咽干,大便燥而不爽,脉细小或细小带涩,或右脉虚数,舌红而干,苔薄白,治拟叶氏养胃汤,沙参麦冬汤或沙参玉竹方(南沙参、玉竹、石斛、桑叶、梨肉、茯神。
内科---咳嗽3
![内科---咳嗽3](https://img.taocdn.com/s3/m/64460d2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7.png)
内科---咳嗽3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名释义:1.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但有时可资鉴别病理性质,以明确其重点。
如;干咳---为肺气不清--多属燥邪,气火。
痰嗽---为脾家有湿---多因痰湿内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云。
“咳嗽为有痰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医学入门。
辨咳嗽》曰;“咳因气动为声,嗽乃血化为痰,肺气动则咳,脾湿动则嗽,脾肺俱动则咳嗽俱作。
”2.肺系,出于《灵枢.经脉篇》,其范围包括气管、喉,鼻等,实际上是呼吸系统的总称。
[历史沿革)一、《内经》对咳嗽作了专篇论述《素问。
咳论》指出;“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一证虽属肺病,但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能引起咳嗽,并且表现不同特征,即。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为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隋.巢元方么诸病源候论》分类为十种咳《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指出。
“又有十种咳。
一曰风咳,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
二日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
三日支咳心下鞭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
四日旰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
五日心咳,咳而唾血,引少阴是也。
六日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
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
九日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
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这种分类法,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应用。
三、金元。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外因六气皆能致咳《儒门事亲。
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说》指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令人咳,非独寒邪。
他说。
“岂知六气皆能嗽,若谓咳止为寒邪,何以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咳嗽,……若此之类,皆生于火与热也,岂可专于寒乎。
止咳散、定喘汤,二合一治疗顽固性咳嗽效果好
![止咳散、定喘汤,二合一治疗顽固性咳嗽效果好](https://img.taocdn.com/s3/m/26b0674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3.png)
止咳散、定喘汤,二合一治疗顽固性咳嗽效果好发布时间:2021-07-22T15:05:05.38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作者:劣吉措[导读]劣吉措(红原县人民医院;四川红原624400)清代医学家徐灵胎曾道:“诸病中,唯有咳嗽一病因其特殊性难以治愈,治或稍误,则会贻害无穷,余以此证型考求四十余年,而后始能措手。
”临床医学者表示咳嗽是人正常的生理反应,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出现咳嗽,许多疾病作为典型的症状表现也是咳嗽,属于一种呼吸道保护性生理条件反射,多涉及支气管、鼻部、咽喉部、胸膜、气管以及肺等多处器官。
我国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中曾言:“五脏六腑令人咳,非独肺也”,也就是说咳嗽这一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同时会涉及多种疾病,且这些疾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鉴于此,很多初学者在面对中医累积的超过千余种咳嗽方药感到无法适从。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虽然在自己编撰的《景岳全书》将咳嗽分辨为外感和内伤两种证型,但临床诊疗过程中多见外邪内伤夹杂型,且还存在寒热虚实交错,所以辩证施治无法做到识其真要。
相关研究表明,在汲取古人治疗咳嗽经验的基础上,将辩病结合辩证,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咳嗽论治,从而提升顽固性咳嗽患者治疗成效。
一、顽固性咳嗽病因病机顽固性咳嗽又可称之为久咳、久嗽,由于其病程时间较长,所以病机相对来说更复杂。
相关学者认为顽固性开始病机主要是因为风寒之邪、外感风热,经治疗后虽寒热之邪驱除体外,但肺气肺阴受到一定的损伤,从而导致咳嗽迁延不愈,缠绵难解。
顽固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部,但同时也涉及肾、胃、脾、肝、心等多处脏腑器官,因此与这些脏腑功能异常也存在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中有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胃气无法正常通降,气逆不顺可致肺失宣降,肺气因此而上逆,从而引发咳嗽。
现代医学将胃咳称之为胃性呛咳,也就是反流性食管炎所致咳嗽,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在于胃。
中医内科考点归纳
![中医内科考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20034d1804d2b160b4ec0b2.png)
内科考点归纳《济生方》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宋《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指出治湿病“唯当利其小便”。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5.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端《景岳全书》强调胃痛了“气滞”这一因素,明·张景岳首次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立“癫狂痴呆”专论,对其病因病机、症状描述、治疗预后作了较详论述。
《京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景岳全书·胁痛》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
张仲景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贵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1.肺痿,首见于张仲景《金贵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该篇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内经●ll.厥证的病名首见于《内经●胃痛首见于《内经》。
●L’内经》称癫痫“胎病”●癫狂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经脉篇》首先提出肺胀病名● 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1.、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张景岳辨治咳嗽的思想总结
![张景岳辨治咳嗽的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12a1d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d.png)
张景岳辨治咳嗽的思想总结张景岳是明代医学家,他所提出的辨治咳嗽的思想被称为“张辨咳嗽学派”。
张景岳在其著作《类经》和《儿科类经》中阐述了他的咳嗽辨治观点,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下面将对张景岳的辨治咳嗽思想进行总结,并介绍他的辨证治疗方法。
张景岳认为咳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症状,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
他将咳嗽分为肺虚咳嗽、风寒咳嗽、痰湿咳嗽、心火咳嗽和肺热咳嗽五种不同类型。
这五种类型的咳嗽各自有着不同的病因和病机,因此在治疗上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
对于肺虚咳嗽,张景岳注重滋补肺气,使肺得到充分的滋养和修复。
他主张通过补益法治疗肺虚咳嗽,使用温补肺气的中药,如党参、黄芪等。
此外,他还提倡适当的饮食调理,推荐一些有益于肺气的食物,如糯米粥、蜂蜜等。
针对风寒咳嗽,张景岳认为其病机是寒邪外袭阳明经络,导致气机失调。
他主张驱散寒邪,恢复阳气。
他推荐使用温中散寒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以温阳散寒治疗。
此外,他还注重通过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强体质,从根本上防止风寒入侵。
痰湿咳嗽是指体内湿气与痰液阻滞,阻碍气机运行,导致咳嗽现象。
张景岳认为痰湿咳嗽的治疗应以祛湿化痰为主要方法。
他常用一些燥湿化痰的药物,如半夏、陈皮等,以及一些祛湿药物,如茯苓等。
此外,他还强调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和湿重的食物,保持正常的饮食结构。
心火咳嗽与情绪过度激动、内心过于焦虑有关。
张景岳认为治疗心火咳嗽应以宣肝平燥为主要目标。
他推崇使用植物中的清热平肝药物,如黄连、黄芩等,以清热宣肝来治疗咳嗽。
此外,他还主张调理情绪,放松心情,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控制心火。
最后,针对肺热咳嗽,即肺部有热邪侵袭导致的咳嗽,张景岳主张清热利咳,宣肺降火。
他推荐使用一些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银柴胆汤、连翘、板蓝根等。
同时,他也强调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清淡饮食,有助于降低肺部的热度。
总之,张景岳辨治咳嗽的思想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注重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3585f56225c52cc58ad6be01.png)
中医内科45病源流和病因病机一、感冒【源流】1.感冒病名最早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则。
3.“时行感冒”提出—《类证治裁》【病因病机】1.风邪是引起本命的主要外因。
2.病位:肺卫。
3. 基本病机:卫表不和(为主),肺失宣降。
4.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二、咳嗽【源流】1.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2.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病因病机】1.病位:在肺(为主脏),与肝、脾密切相关,日久及肾。
2. 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3.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顾。
三、哮病【源流】1. 1.《内经》虽无哮病,但有“喘鸣”、“齁鼻合”之类的记载。
2.《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
3.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
4. 明*虞抟《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病因病机】1.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基本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2. 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甚及心。
3.治疗原则: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先,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四、喘证【源流】1.《景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
2..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
”“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重证每多影响于心。
2. 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3. 治疗原则:实喘:治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喘脱—扶正固脱,镇摄潜纳。
五、肺痈【源流】1. 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并对病因病机、脉证、治疗及预后作了全面的论述。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555312f61fb7360a4c657c.png)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9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肺系病证感冒1各家学说:○1北宋*杨士赢《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
○2元*朱丹溪提出病位在肺,创立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3明清时期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4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对虚人感冒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并明确提出“时行感冒”。
2病证特点: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3病因病机:六淫、时行病毒侵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4病位:肺卫。
5病证鉴别:○1风温—病势急、寒战高热,神昏谵妄。
○2流感—症状重、发病急、传变快,具有流行性与传染性。
6辨证要点:○1辨风寒、风热、暑湿。
○2辨时行与普通感冒。
○3辨体虚感冒—气虚与阴虚。
7病证治则:解表达邪或解表宣肺。
8病证分治:○1风寒束表: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鼻塞喷嚏,流稠涕,发热或高热,微恶风,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合六一散或加赤茯苓)。
○4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浮—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外感: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津,脉细数。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9预防调护:○1慎起居适寒温。
○2注锻炼强体质。
○3易感者每天按迎香穴、冬春服贯众汤、夏暑服藿佩汤。
○4时感流行可服贯众、板兰根、生甘草汤预防;室内食醋熏蒸消毒、加热消毒2小时每日一次。
○5发热者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
咳嗽
![咳嗽](https://img.taocdn.com/s3/m/09b3bc6fa417866fb84a8ebc.png)
(2)体征:本病早期多无体征,急性发作期有时在肺底部可听到湿性和干性啰
音,为散在性,咳嗽后可以减少或消失。喘息型慢支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听到哮鸣音,发作时,有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哮鸣音持续时间较长,不易完全消失。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可见两下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
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亦可无明显异常。 血常规:WBC及N比值增高,常见于慢支急性发作期和并发肺部细菌感染时;M增多可见于喘息型患者。 痰液检查:痰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等。涂片中并可见大量N、破坏的杯状细胞,喘息型者M较。
第四章-第二节-咳嗽(1)
![第四章-第二节-咳嗽(1)](https://img.taocdn.com/s3/m/645ca22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8.png)
痰 阻 气 逆
伤 咳 嗽
(邪实)
久病劳损 禀赋不足
肺肾 两虚
阴虚火旺灼津为痰 阳虚水泛为痰 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痰 阻 气 逆
----肃降无权
内
伤
咳
(正虚)
嗽
病因病机
病性: •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
畅所致,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 • 内伤咳嗽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上干于肺所致,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 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 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 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 细辛以温肺化痰; (2)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麻黄20g 杏仁20g 百部15g 紫菀15g
荆芥15g 桔梗10g 陈皮10g 甘草8g
x3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
辨证论治
风热犯肺 症状: (1)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
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 (2)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
茅根、生地凉血止血; (3)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辨证论治
风燥伤肺 症状: (1)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
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 有血丝,口干; (2)初起或伴(风热表证)鼻塞、头痛、微寒、身热 等表证; (3)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 数。
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 茯苓、贝母、栝蒌 桔梗、陈皮、甘草 化痰止咳; 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
刁本恕老中医综合治疗脾虚痰阻型咳嗽经验
![刁本恕老中医综合治疗脾虚痰阻型咳嗽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d9b1e95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6.png)
・98・Journal of External Therapy of TCM Feb2021,30(1)刁本恕老中医综合治疗脾虚痰阻型咳嗽经验张仁义S唐文龙2,指导:刁本恕1(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新南院区)刁本恕名医传承工作室,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成都610017)摘要中医学认为,咳嗽是指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
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
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
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多由外感之邪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而发,起病缓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刁老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肺母,母病及子”的理论为出发点,认为脾虚痰阻型咳嗽患者素有脾虚,或外感湿邪或药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痰阻中焦,上犯于肺而发为咳嗽。
治疗上刁老采用多元疗法(中药汤剂内服、中药泡水代茶饮穴位贴敷、中药香包、耳穴压豆),共奏健脾化痰,理气止咳之功。
关键词:刁本恕;咳嗽;脾虚痰阻型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978X(2021)01-0098-03咳嗽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该病做了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为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认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又“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咳嗽发作。
以脏腑命名咳嗽有五脏咳和六腑咳之说。
明代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如《景岳全书•咳嗽》曰:“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脾虚痰阻型咳嗽归属于中医内伤咳嗽范畴,一般无外感症状,或有外感之邪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而发,起病缓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bc9e4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c.png)
1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的著作:《景岳全书》。
2咳嗽初起忌用:棵子,五味子。
3外感咳嗽的资料原则是:祛邪利肺。
4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内经》。
5最早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的是:张景岳。
6外感咳嗽及内伤咳嗽的鉴别:病程的长短。
起病的缓急。
疾病的新久。
属实属虚。
71哮病大发作期的病理性质:邪实。
2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在于:痰阻气闭。
3哮病最主要的发病诱因是:气候突变。
4哮病之病名最早见于《丹溪心法》。
8明以后首先提出‘哮’及‘喘’为两个不同病症的医著始于:《医学正传》。
9‘最早阐明哮喘病机为痰:朱丹溪。
10哮病发作时以斜实为主,辨证应当分清:寒热。
111最早提出喘证虚实分类法的:《景岳全书》。
2实喘的表现:呼吸深长。
气粗声高。
痰鸣咳嗽。
脉数有力。
3虚喘的治疗尤当重视:治肾。
4实喘的治疗原则:祛邪利气。
5喘脱的病机为:肺气欲竭,心肾阳衰。
6喘证持续不已的病位在:心。
71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十药神书》。
4肺痨的病理属性主要为:阴虚。
5肺痨日久可以影响其他脏腑,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肾。
6肺痨及虚劳的鉴别要点:有无传染性。
7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痰中带血,心烦失眠)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声低气怯,自汗盗汗,偶有痰中带血,午后低热)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载于:《素问.痹论》。
3《金匮要略》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炙甘草汤。
41痫病首见于:《内经》。
2最先提出痫病的发病‘及先天因素有关的是:《内经》。
3痫病的发病中最重要的是:痰邪。
4痫病七情失调中主要责之于:惊恐。
5痫病的病机关键是:元神失控。
6痫病及五脏均有关联,主要责之于:心肝。
71胃的病变脏腑在胃,关系最密切:‘肝’、‘脾’。
2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胃失濡养。
3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易混淆的疾病:心痛。
4外邪犯胃的胃痛最为常见的病邪:寒邪。
景岳全书-咳嗽篇
![景岳全书-咳嗽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d37d7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c.png)
景岳全书-咳嗽篇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
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
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躁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
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而已,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
盖外感之咳,寒邪也,寒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
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嗽自愈也。
然外感之邪多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大都咳嗽之因,无出于此,于此求之,自得其本,得其本则治之无不应手,又何有巢氏之十咳证,陈氏之三因证,徒致乱人心目而不得其际也,留心者其熟味此意。
一、经云∶肺之令人咳。
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又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然则五脏之咳,由肺所传,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故五脏六腑各有其证,正以辨其兼证耳。
既有兼证,则亦当有兼治,虽有兼治,然无非以肺为主也,是固然矣。
然愚则犹有说焉,则谓外感之咳与内伤之咳,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
盖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它脏,此肺为本而它脏为标也。
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
凡治内伤者,使不知治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
治外感者,使不知治阳而妄治阴,则邪气何由以解,邪不解则嗽终不宁。
经曰∶治病必求其本,何今人之不能察也?一、外感有嗽,内伤亦有嗽,此一实一虚,治当有辨也。
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故或为寒热,或为气急,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邪轻者,脉亦和缓,邪甚者,脉或弦洪微数。
张景岳治疗咳嗽经验
![张景岳治疗咳嗽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e4f99c7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1d.png)
张景岳治疗咳嗽经验张景岳认为外感咳嗽由肺及他脏,故以肺为本,他脏为标;内伤咳嗽则由他脏及肺,故以他脏为本,肺为标。
外感咳嗽因寒邪为主,治宜辛温,内伤咳嗽因阴虚为主,治宜滋阴,虚寒咳嗽不已者,治当补阳。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论治咳嗽,认为咳嗽之要,只惟外感、内伤而已,外感咳嗽,由肺及脏;内伤咳嗽,由脏及肺。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明辨标本,提出“外感之嗽,可温可散”;“内伤之嗽,宜补宜和。
”1 咳嗽之要,止惟外感内伤张氏认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继李梃将咳嗽按外感、内伤分类之后,对咳嗽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奠定了从外感、内伤辨治咳嗽的理论基础。
张氏指出:“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
”由此观之,凡外感、内伤之咳嗽,均由肺系受病所致。
不过,外感咳嗽病起于肺,而内伤咳嗽则亦有因他脏生病累及于肺者。
张氏谓“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
其所云标与本,乃指所病脏腑先后而言,指出咳嗽之发生,每出现在肺脏受累之后。
张氏言:“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可堪称咳嗽病因病机之大略也。
2 咳嗽之治,当辨阴阳虚实张氏曰:“经云:肺之令人咳。
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又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然则五脏之咳,由肺所传,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
”说明咳嗽的病位在肺,肺系病变多表现咳嗽。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由皮毛而入,合于肺则为咳嗽。
其因四时气候变化不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上即会表现风寒、风热或燥热等多种外感咳嗽。
外邪犯肺,不外二途,一者从鼻窍吸入,由喉咙以至于肺;一者从皮毛侵入,病邪从所合而至于肺。
《景岳全书》论治咳嗽特色浅析
![《景岳全书》论治咳嗽特色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dce99a04a1b0717fd5dd90.png)
咳嗽既是一种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咳嗽的辨证论治历代均有论述,明代医家张景岳对于咳嗽的论治,见解独特,本文试从《景岳全书》咳嗽篇探讨其对咳嗽的认识与治疗规律。
1 咳嗽的辨证1.1 以辨外感内伤为总纲 景岳认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1]215他指出,外感之咳,必先从皮毛而入,侵袭人体,必先入肺。
他认为,外感咳嗽多为感受风寒,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感邪轻者,脉来缓和,感邪甚者,脉弦洪微数。
平素无内伤虚损等证而骤然咳嗽者,为外感证也。
若内伤之嗽,病来缓慢,或因酒色、劳伤,必先有轻咳而逐渐加甚,且无外感症状。
其症则或为夜间潮热,或为形瘦体减,或两颧红赤,或咽干气短,病轻者脉亦必微数,重者脉必细数弦紧。
外感咳嗽,必有感触外邪之因;内伤咳嗽,必有内伤之由[2]。
这一认识,奠定了咳嗽从外感、内伤辨证的理论基础。
1.2 外感内伤二者之中,当辨阴阳 景岳论治疾病,首重阴阳。
他认为,诊病施治,必先辨阴阳,“阴阳乃为医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1]215。
景岳认为,咳证证型虽多,病位在肺,而肺病之为病,无非为外感与内伤,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
他认为,外感之咳,阳邪也,因“阳邪自外而内入”,而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病来徐而缓,阴精损于内,乃为阴证。
1.3 外感内伤二者之中,当分虚实 景岳云:“外感内伤二者之中,当分虚实耳。
”[1]215由于“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其来徐”[1]215,因而外感咳嗽多属新病,常在感邪之后突然发病,邪气实而正气未伤,为实证;内伤咳嗽多有宿疾,起病缓,病史长,常伴有其他脏腑虚损病证,多为虚证。
1.4 外感内伤二者之中,当抓其本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然五脏之咳,由肺所传,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故五脏六腑各有其证,正以辨其兼证耳”[3]346。
中医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dfe6064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b.png)
中医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咳嗽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疾病。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表现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西医学中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均可参照“咳嗽”辨证论治。
二、关于“咳嗽”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列有咳嗽专论,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和治疗都有详细的论述。
2.《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又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外邪犯肺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均可导致咳嗽,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根据咳嗽的症状,划分为五脏之咳和六腑之咳,为咳嗽的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4.东汉·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明清时期,咳嗽的辨证论治趋于完善。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指出:“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执简驭繁地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并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
6.王纶《明医杂著·咳嗽》提出咳嗽的治法须分新久虚实。
7.《医宗必读·咳嗽》:“大抵治表者、药不宜静,静则留连不解,变生他病,故忌寒凉收敛。
治内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故忌辛香燥热。
”8.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清燥救肺汤治疗燥咳,论述了温润、凉润等治咳之法,对后世颇多启迪,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直至明代张景岳撰写《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其中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这些理论已为大家熟悉。
而我们在长期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一类外感咳嗽表现为干咳或咳少许粘痰,伴胸闷,咽喉不适(痛、痒、异物感),口粘,咽红或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濡数,用传统的辨证方法认为属风热犯肺夹湿证型,治以疏风清热祛湿止咳,疗效平平。
细究其因,其脉不浮,风象不显,湿热突出,而且病程较短,不若内伤咳嗽痰湿蕴肺型病程长,反复发作,且痰多。
因此,我们认为此类咳嗽属外感范畴,病因病机湿热郁肺、肺失宣肃,为外感咳嗽的一种新证型。
针对病因,治以化湿宣肺止咳,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本研究发现其效果明显优于疏风清热,祛湿止咳治法及方药。
因此确定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为治疗该证型的有效方药。
方药组成如下:生麻黄、连翘、杏仁、赤小豆、桑白皮、藿香、蔻仁、枇杷叶、前胡、桔梗、栝楼皮、生甘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源于《伤寒论》,主治阳明湿热发黄兼表证,组方生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桑白皮、生姜、红枣、甘草。
后世多用于治肾炎、黄疸、荨麻疹等湿热表证。
本研究古方新用,仍取本方解表化湿宣肺之功效,拓展其治疗范围。
方中生麻黄、杏仁、生姜、甘草为三拗汤组成,可宣肺解表,连翘、桑白皮清肺热、赤小豆利湿,红枣、甘草和中,蔻仁行气化湿,配以藿香化湿解表,如湿邪较重,可加厚朴燥湿化痰,桔梗功能开宣肺气,利胸膈咽喉,并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与甘草组成桔梗汤开肺利咽,栝蒌皮、枇杷叶清肺化痰,下气止咳与前胡相配降气化痰,宣散风热,如表邪明显,加用苏叶解表,里热明显则加用黄芩清里热,如此配伍,共奏宣肺清热,化湿止咳之效。
目前研究认为呼吸道出现咳嗽的机理可能与呼吸道广泛的炎症,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神经突触的暴露以及气道反应性增高有关。
现代研究发现麻黄水提物有一定镇咳效果,镇咳的有效成分之一是萜品烯醇。
其镇咳强度约为可待因的1/20,复方效果更佳。
麻黄挥发油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它能促进气管排泌酚红,体外实验证明,麻黄煎剂、麻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奈瑟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亚甲型,AR8)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因此,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是麻黄发散表邪的依据之一。
桔梗中的桔梗皂甙有镇咳祛痰作用,前胡具有抗炎、抗过敏,解痉作用。
枇杷叶和杏仁中均有杏仁甙,经消化酶或杏仁甙酶分解,逐渐产生微量氢氰酸和苯甲醛,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安静而发挥止咳、化痰、平喘作用。
且藿香、连翘、枇杷叶、桑白皮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
本研究发现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前后患者咳嗽敏感性阈值明显提高。
因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咳嗽的机理可能在于其抗炎,减少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提高咳嗽敏感性阈值。
其详细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编辑:秋实)中药外治糖尿病足临床疗效观察谭荣斌1,梅刚2【摘要】按随机、对照、单盲的原则设计实验方案,对照组26例,治疗组30例。
通过比较其临床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改善程度,旨在表明中药外治对糖尿病足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尤其是对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关键词】糖尿病足;中药外治【中图分类号】R2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81-2476(2006)05-0401-0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成因作者单位:1523710广东东莞,水电三局医院2510405广东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04级研究生)多为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皮肤病变和持续高血糖状态等多种因素使皮肤保护能力减弱,导致感染、溃疡和坏疽[1]。
并常常成为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旦一侧作了截肢,对侧肢体的预后也不佳。
治疗上仅用抗感染、控制血糖的方法疗效不理想。
本研究通过中药外治的干预,观察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和指标改善。
1临床资料收集2000年3月~2005年12月住院病人共56例,符合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2]为2型糖尿病坏疽型。
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80(平均60±7)岁;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55~82(平均64±8)岁。
诱发原因:烫伤6例,外伤、挤压30例,甲沟炎2例,电伤2例,足癣1例,无明显诱因15例;溃疡部位:足趾30例,足掌10例,足跟16例;均为踝关节以下部位的溃疡,溃疡面积为(1. 5~11)cm×(1.5~11)cm大小不等,深度由深筋膜至骨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足部症状。
采用单盲、区组随机化的方法使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时间2~6个月,平均4个月。
2治疗方法2.1一般治疗首先,控制血糖,住院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正如本研究所选病例均有溃疡、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坏疽,入院时感染较重,处于应激状态,血糖值通常较高,故必须及早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尽早达标。
其次,控制感染,根据培养结果选择疗效确切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在细菌培养结果未回报前可根据临床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
2.2药物制备由医院制剂室统一生产,生肌膏(散)组成:人参、三七粉、冰片、麝香、珍珠粉、煅炉甘石、滑石粉等。
制作方法:冰片、麝香、珍珠粉、人参、三七粉混合,经乳钵研磨数百次成粉状,过100目筛;然后将炉甘石粉徐徐对入研磨均匀,用套色混合法将滑石粉兑入,使色泽一致,含量均匀,应用凡士林调成膏状及成生肌膏;使用前一般微加热。
2.3治疗组趾间溃疡及糖尿病大疱破溃感染用1/5000呋喃西林外洗,外涂生肌膏;干性坏疽用1/ 5000呋喃西林清洗,每次剪除少量坏死皮肤、肌肉,不可1次清除过多,以免出血多及感染扩散,然后用咬骨钳分别清除腐骨,外涂生肌膏;湿性坏疽和化脓性感染用3%双氧水清洗,再用1/5000呋喃西林冲洗或浸泡,加强全身抗感染,使坏死组织与未坏死组织分界明显后,每次清除少量坏死皮肤、肌肉、腐骨,外涂生肌膏。
2.4对照组在控制血糖、感染的基础上予每天换药一次,并清洗溃口及坏死物质。
3疗效标准及指标3.1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溃疡愈合,化脓性感染完全控制,伤口愈合,坏疽组织清除后,新生的肉芽组织包裹残端,并有新生皮肤覆盖,血糖控制优良,能从事一般工作。
显效:溃疡缩小1/2以上,化脓性感染基本控制,伤口缩小1/2以上,坏疽组织清除后,新生的肉芽组织及皮肤未能完全包裹残端,血糖控制中等。
有效:溃疡缩小<1/2,化脓性感染减轻,伤口缩小<1/2,坏疽组织清除后,有新生肉芽但长势不是很好,血糖有所改善。
无效:溃疡、感染、坏疽病灶及血糖无改善[3]。
3.2生化指标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4]。
血流流变学:LBY-N6A型旋转式血液粘度计检测[5]。
3.3统计学方法数据表示为(珋x±s),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定设计的方差分析。
4结果对其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列表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3。
表1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疗效(例)组别例数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0261412486.67对照组2616881061.54注:两组比较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表明生肌膏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表现表2糖尿病足患者生化指标变化(珋x±s)指标治疗组(n=3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26)治疗前治疗后空腹血糖(mm ol/L)10.54±3.57.0±2.110.23±3.347.8±1.9餐后2h血糖(mmol/L)16.23±3.311.46±2.216.0±3.0112.45±3.21糖化血红蛋白(%)8.84±2.36.33±2.118.63±1.897.23±1.98胆固醇(mmol/L)4.67±1.133.24±1.024.58±1.333.83±1.26甘油三酯(mm ol/L)1.98±0.561.07±0.341.89±0.491.45±0.42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表明生肌膏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有利于糖尿病足的康复表3糖尿病足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珋x±s)项目治疗组(n=3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26)治疗前治疗后全血高切粘度5.16±0.964.43±0.255.09±0.844.72±0.34全血低切粘度8.98±0.567.78±0.348.78±0.458.12±0.42血浆粘度1.66±0.441.24±0.371.70±0.391.59±0.41红细胞压积(%)42.53±9.6845.57±5.2543.03±9.1243.75±5.54红细胞沉降率(mm/h)32.43±15.2324.7±11.3831.59±14.8626.84±13.93血沉K值105.78±42.8394.06±43.32102.98±43.0097.82±46.55纤维蛋白原(g/L)3.00±0.552.82±0.362.94±0.602.81±0.47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表明生肌膏对血流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可促进糖尿病足患者的康复5讨论近年糖尿病足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病的发生机理主要有:(1)高胰岛素血症、血小板功能异常及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动脉血管阻塞;(2)血液流变学异常、凝血机制异常及糖化血红蛋白增多,导致微血管基底膜增厚;(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植物神经);(4)感染因素有密切关系。
上述4大原因导致微循环发生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导致残端的缺血、缺氧、营养障碍,局部失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