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的简历

合集下载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课件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这些思想 在乡土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费孝通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如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生育制度》
总结词
探讨了中国传统生育制度的特点和演变,以及生育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详细描述
在《生育制度》中,费孝通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生育制度的特点和演变。他分 析了生育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 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未来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让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活力。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
未来的乡村发展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 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个人感悟与思考
社会影响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 的学术资源。
学术评价
学术界对《乡土中国》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社会改 革和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Part
03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研究
研究方法与特点
实地调查
费孝通在研究乡土中国时,深入 农村进行实地调查,通过与当地 居民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生产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情况。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费孝通

费孝通

费孝通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县城(旧属苏州府,今为松陵镇)的富家桥弄。

费孝通大约四岁入蒙养院。

六岁入吴江县城的第一小学,后转入振华女校就读。

1923年转入东吴大学附属一中。

1928年高中毕业,升入东吴大学,攻医预科,想成为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1935年,费孝通与王同惠结为伉俪。

1938年,费孝通从英国返回,任教于云南大学,成立社会研究室开展调查工作。

1943年,受美国政府之邀赴美访问一年。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投身爱国运动。

1946年,因李、闻事件被迫离开云南,重访英国。

1947年,返回北平,在清华任教,出版同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取得该校公费留学资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参加国内的民族工作。

1957年,在反右斗争中费孝通被错划成右派。

1959年,摘帽后,配合当时中印、中阿、中巴划界工作。

1966年起的十年浩劫中,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住牛棚、下干校。

1972年回到中央民族学院,从事翻译工作。

和吴文藻、谢冰心等一起翻译了两部世界史。

海斯和穆恩的《世界史》、韦尔斯的《世界史纲》。

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着手“重建中国社会学”;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1989年被香港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93年,被授予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1994年,费孝通被授予麦格赛赛奖,以表彰他在中国成功地将社会科学理论应用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

1998年11月28日,获霍英东奖金最高奖项“霍英东杰出奖”。

1、《乡土中国》导读资料(一)

1、《乡土中国》导读资料(一)

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资料(一)【作家简介】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1933年成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及人类学系研究生。

1936年获公费留学资格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学院学习人类学。

1938年获哲学博士(社会人类学)学位。

同年,费孝通从英国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

他与其他学者发表声明,撰写文章,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一二·一”惨案后,他与云南大学的教授一同发表声明,声援和支持昆明学生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

1944年7月,费孝通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回到云南昆明。

9月13日,西南联大正式聘请其为社会学系讲师,而该系的主任正是他在清华的恩师潘光旦。

1945年,费孝通晋升为教授,并在潘光旦的介绍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1月,费孝通与其他教育工作者联名致函正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呼吁停止内战,成立联合政府,保障民主权利。

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他被迫离开云南。

新中国建立后,费孝通以强烈的爱国热诚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务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等职,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国家的民族事业和教育事业。

【内容梗概】《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是由费孝通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

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费孝通《乡土中国》简介

费孝通《乡土中国》简介

费孝通《乡土中国》简介费孝通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领域的名人。

他以其《乡土中国》一书被誉为中国乡土社会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奠定了他不朽的地位。

本篇文档将为您介绍费孝通及其所著《乡土中国》的简介。

一、费孝通的生平费孝通为1901年生于四川省罗江县的一个乡村家庭。

早年曾在成都学习西洋文学和社会学,并于1923年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曾任教于多所知名学校,包括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并担任过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的高级官员。

他一生致力于探讨中国社会变革、乡村社会及农民问题,并创作了多部经典著作。

1955年,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民主派代表人物。

1983年,费孝通在加州逝世,享年82岁。

二、费孝通的学术成就费孝通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变迁与乡村社会研究领域。

在乡村社会研究方面,他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变迁等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降低他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了解。

在中国社会变迁方面,费孝通独辟蹊径地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中国社会的变革,并且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奖项,并被誉为中国社会变迁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乡土中国》简介《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由他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历时20年完成。

书中内容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婚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使用了大量实地调研的数据,并特别关注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经验。

费孝通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各种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揭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观点,使得传统农村社会的研究得到了一次真正的突破。

《乡土中国》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土社会结构”,讲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阶层划分和社会等级制度;第二部分是“乡土生产方式”,主要关注中国传统农村的生产结构和生产组织方式;第三部分是“乡土家庭结构”,讲述了家庭在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地位和家庭成员角色的变化;第四部分是“乡土精神文化”,探讨了乡村社会与宗教、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最新乡土中国费孝通2

最新乡土中国费孝通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差序格局的特点 • 1.自我主义 • 2公私群己的相对性 • 3.维系私人的道德 • 4.强大的伸缩性 • 5.礼治社会 • 6.长老统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取自作者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 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 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 然事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 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愚 不指智力,而是说乡
下人的知识不及在城市生活 的人
文字下乡
文字从庙堂
性变成乡土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篇简介
四、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
以个人为中心,向外衍生出一层层涟漪般的圈子来, 最里面一层是家庭,然后是亲戚、朋友、社会,这些 圈子也随个人势力的变化而变化,大小不定。然而以 己为中心并非指自私,这个“己”也在随事态变化而 改变:为家可以牺牲自己,为国可以牺牲家,为天下 可以牺牲国。因而我们传统社会中的所有道德都在与 私人联系起来时才发生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这私人的道德

费孝通先生简介

费孝通先生简介

费孝通先生及云大社会系研究室简介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抗战时期“多产作家”,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费孝通1910年生,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人。

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1936年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1938年以《江村经济》博士论文的突破性见地,获哲学博士学位,被认定为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

同年抗战炮火硝烟弥漫,费孝通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返回祖国,参与“烽火中的讲学”并得力于吴文藻教授的壁画,主持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工作。

1940年,研究室被迫迁设呈贡大古城魁阁,当时先后在魁阁工作过的学者有:陶云逵、张之毅、许烺光、谷苞、田汝康、胡庆钧、史国衡、李有义、张宗颖、王康、瞿同祖等,他们深入呈贡、禄丰、易门、玉溪、大理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在此探索和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及设计战后中国的重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达119余部(篇),其中,以费老1943年赴美讲学时翻译改写的《乡土中国》和《云南三村》(与张之毅合著)尤为显著。

1945年赢得“多产作家”称誉。

1957—1977年间,他失去了20年宝贵的光阴。

1978年后,费老带着承担中国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历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等职,一生勤于治学,献身于社会学研究、著述颇丰、主要著有《乡土中国》、《云南三村》《费孝通社会学文集》、《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论小城镇及其他》等908部(篇)。

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8年获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福冈东方文化大奖,1994年获菲列宾麦克赛纪念社区领导奖。

抗战时期的多产作家费孝通教授,新时期可称伏枥老骥。

2004年月日逝世。

费孝通_精品文档

费孝通_精品文档

费孝通费孝通(1910-2005)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他被誉为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社会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从小立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一次上大学的机会。

他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经济学的思想,深受其影响。

之后,费孝通留学美国,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他广泛研究了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他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国后,费孝通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并在地理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涵盖了社会地理、经济发展、农村改革等广泛范围,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

费孝通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无法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和民主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决策。

他主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参与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费孝通还对中国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他提出了“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土地的市场化”等重要理念,对中国的农村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费孝通还对中国历史和教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反思,为我们认识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角度。

费孝通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家。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鼓励他们不拘一格,勇于创新。

他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费孝通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任、中国历史学会主席等职务的担任者。

他积极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界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都市与社区研究代表人物:费孝通人物简介

都市与社区研究代表人物:费孝通人物简介

• 他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中国都市与社区研究奠定了基础
• 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思路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政府更好地理解和
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 他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这部著作为中国农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04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影响与评价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对学术界的影响
开创了中国都市与社区研究
对中国都市与社区研究的推动作用
• 费孝通是中国都市与社区研究的开创者,为中国社会学
•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对中国都市与社区研究的发展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分析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
• 费孝通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分析了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
• 认为城乡关系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
探讨城乡关系的未来发展
• 费孝通关注城乡关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思路
• 认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
费孝通的都市与社区研究实践
强调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费孝通认为,社会史与文化史是不可分割的,强调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
合的研究方法
• 通过这种方法,他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
费孝通的城乡关系研究

强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性
• 费孝通认为,城乡关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 城乡关系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孝通思想探微-谈文化自觉及对文化的作用

费孝通思想探微-谈文化自觉及对文化的作用

费孝通思想探微-谈文化自觉及对文化的作用费孝通及其思想费孝通,浙江温州人,1919年出生,2015年去世。

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文化学者、经济学家、教育家。

费孝通的学术研究以文化、教育、现代化为主。

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自己的学术研究,反复探讨的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自觉密不可分,文化自觉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费孝通的思想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开创了新的思维方式,被誉为中国现代思想界最具代表性和开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著作《中国文化与人类前途》等在学术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化对外界的代表之一”。

文化自觉的解释文化自觉是对自己所处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是文化自我意识的体现。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觉是其精神特质和国家形象的源泉之一,是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和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自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在历史文化中深刻领悟文化内涵,并将之运用于现代文明之中。

文化自觉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化等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精神疆域。

我们无论是在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求启示和发挥作用。

同时,中国文化还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我们迎难而上、奋发向前。

文化自觉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文化自觉的现实意义文化自觉是任何文化大国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文化自觉的意识,塑造自己的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我们也要利用传统文化去寻求和整合文化价值观,为现代文明的和谐推进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文化自觉是推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持久对话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中华传统文化曾经以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屹立世界民族文化的巅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掘,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好地展现在世界的大舞台上。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作者介绍: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

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

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

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

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

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

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

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

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接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接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费孝通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写作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当时费孝通任西南联大教授,主讲“乡村社会学”。

当时费先生在大学中讲课,并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是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他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年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同时,《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一、《乡土中国》相关介绍(一)作者费孝通,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吴江。

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1936年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人类社会学,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38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于民主爱国运动;1958年曾被打为右派,罢免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

1945年至1952年任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期间著成《乡土中国》。

2005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二)书《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初版与1947年。

一共由12篇文章组成。

本书原是费孝通1947年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开《乡土社会学》一课的讲义,辑录而成书。

书中,作者语言通俗简介,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二、乡土中国文化特点(一)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社会。

人民自古与泥土为伴,靠种地谋生。

“以农为生的人,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泥土是搬不动的,因而形成了乡土社会生活的地方性。

所谓地方性,即是说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独立的社会圈子;而区域内却是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这种熟悉表现为对人无缘由的信任和对自然规律的灵活运用。

(二)乡土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社会结构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关系越远人情越薄。

第二,公私相对,比如世界与国家、国家与家庭这两对关系中,判断国家是公是私的结论就会截然不同。

第三,克己而不克群。

第四,维系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因所施对象与自己的亲疏远近而不同。

(三)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乡土社会靠“礼”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费孝通简介及著作

费孝通简介及著作

费孝通简介及著作费孝通简介及著作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出版的具体作品按出版社分类,具体如下:1. 出版在上海生活书店的作品:①《初访美国》,生活书店②《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上海:生活书店③《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④《工党一年》,上海:生活书店⑤《美国人的性格》,上海:生活书店2.出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作品:①《生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②《社会变迁重庆》,商务印书馆发行;③《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3.出版在上海观察社的作品:①《皇权与绅权》,上海:上海观察社②《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察社4.出版在北京三联书店的作品:①《兄弟民族在贵州》②《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③《世界史》(上、中、下),④《访美掠影》⑤《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⑥《美国与美国人》⑦《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5.出版在北京人民出版社的作品:①《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②《从实求知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出版在北京其他出版社的作品:①《非洲的种族》,北京:商务印书馆②《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北京:新世界出版社③《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④《费孝通学术精华录》,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⑤《费孝通外访杂写》,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⑦《Chinese Village Close-up》,北京:新世界出版社⑧《社会调查自白》,北京:知识出版社⑨《小城镇四记》,北京:新华出版社⑩《Small Towns in China》,北京:新世界出版社7.出版在天津人民出版社的作品:①《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②《杂写丁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③《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④《杂写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⑤《民族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⑥《费孝通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⑦《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⑧《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8.出版在苏州大学出版社的作品:①《芳草天涯》,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②《言以助味》,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③《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9.出版在境外的`作品:①《中国农村四细密画》,日本:日本研文出版社②《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0.出版期刊的主要论文:①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 期②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③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 期④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 期 1-1-93⑤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5 期⑥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 期 1-1-94⑦略谈中国的社会学,《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 期⑧关于人类学在中国,《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 期⑨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读书》1995年第8 期⑩家底实创新业--再访温州,《了望》1995年第5 期。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社会.
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文化: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 差序格局 同“伦”,即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
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
核心概念
礼:社会公认合式(对是合式的意思)的行 为规范,从教化中养
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用“克”、“约”等字表示。
乡土本质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这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愿望到需要 后记
目录
本书结构图
乡土本质
维系着私人的
道德
礼治
长老统治名 实分离
无讼
差序格局
家族
男女有别 血缘与地缘
核心概念
: 礼俗社会 没有具体目标,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产生的
教化性权利体现最明显的在父子之间,扩大到整个社会中,它 需要一个稳定的文化背景,在这种社会中,长幼尊卑关系非常重要。 社会急剧变动,老的一套往往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年轻一代反而会
比老一代更易适应时代,因而老幼尊卑便不成一个问题。


横暴权利


同意权利教化权利
分篇简介
十二、血缘和地缘:
血缘是人和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根据亲属关系决定。一个 家族在同一块地方耕种多年,土地不再够用,便有人脱离 村庄,去寻找新地。在新的地方安下家来,也仍和老家保 持血缘关系,因而有籍贯之说。但亲戚也不过“体外之 己”,因而并不宜产生经济关系,因此村里人都通过外村 人交易,外村人也往往成为一村之商家。血缘是身份社会 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一个领导阶层倘若能追上时势变化的速率,就能避免骚乱。乡土社会 变动速率极缓慢,因而不致引起社会冲突。当情况变化时,反对在长 老权利面前是无用的——传统正确,反对无用;传统错误,也不必反 对即知了。反对只存在于合作权利中。因而面对缓慢的变化,长老统 治采用的通常办法是:注释。在名不变的情况下,实产生极大的变化, 而使名实不符。

都市与社区研究专家:费孝通人物简介

都市与社区研究专家:费孝通人物简介

01
采用人类学方法进行社区研究
• 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
• 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描述
02
倡导“社会学中国学派”
• 强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研究
• 倡导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03
重视微观研究
• 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 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费孝通的都市社会学研究
对都市社会结构的分析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农村进行调查
• 完成了《江村经济》的研究
• 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城市进行调查
• 关注城市社会中的阶层和群体问题
• 探讨城市社会中的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
费孝通在世界各地的城市考察
20世纪50年代访问苏联和美国
20世纪70年代访问日本和欧洲国家
青少年时期
• 进入苏州中学学习
• 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

⌛️
费孝通的大学教育

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
• 选择社会学专业
• 受教于著名社会学家陈达

大学期间
• 对社会学产生浓厚兴趣
• 开始关注中国社会问题
⌛️
1934年大学毕业
• 获得学士学位
• 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
费孝通的留学经历
01
• 关注社区发展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
• 探讨社区发展中的资源分配和社会公正问题
对社区变迁的研究
• 关注社区变迁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 探讨社区变迁中的社会适应和文化传承问题
对社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 提出针对性的社区发展政策和措施
• 强调社区发展中的民间参与和社会合作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 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 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 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 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 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 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 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述。
• 《乡土本色》篇。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 的。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 上,成了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在一起生长 而发生的社会,一个有机的礼俗社会,存 在一种有机的团结。
• 《文字下乡》篇。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 的表现。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 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 《差序格局》篇。 这篇的讨论对象,不限于乡土社会,而是中 国的文化传统。西洋社会的格局,有如捆柴,是 团体格局。 中国的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是 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每个人的网络,都有 个(自)己作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 网络的范围,依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定,富有伸缩 性。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篇。 道德观念包括三部分,规范,信念和制裁。 团体格局之下,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 人的关系之上,而且与基督教的宗教观念相关, 虔诚和信赖是其一,个人在神面前的平等和神对 每个人的公正是其二。代理者是团体格局社会中 一个基本的概念,代理者是神或团体意志的执行 者,但不是上帝和团体本身。上帝和上帝的代理 者牧师、国家和和国家的代理者政府的分别,是 不容混2005.4.24) 著名社会 费孝通 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汉族,江苏吴江人。 • • • 1933 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 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 学系,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 1936年底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人类 学,师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2.费孝通

2.费孝通

1945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
1951年费孝通任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访问团代理团长; 兼任广西分团团长 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 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57年~198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人类学教授 1978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反省,自我创建。
1982年~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
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88年获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 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奖 1994年获该年度菲律宾拉蒙· 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
1998年获“霍英东杰出奖”
1999年11月,费先生接受钱伟长邀请,担任上海大 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至2004年相继出版的《费孝通文集》(16卷 本),收集了他从早年至2004年间绝大部分著述, 这是他一生重要学术成就的集纳,也是我国社会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
1980年~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在美国丹佛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 基名誉奖,并被列为该会会员 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 赫胥黎奖章 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 称号
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 汉族,江苏吴江人。著名社 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 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 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 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与王同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都非常熟悉费孝通先生早年的学术理想,那就是“志在富民”。

但对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关注不太多。

而在这一问题上费先生较多地涉及到了精神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探讨。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我志在富民,这是不错的,但仅仅是富,还够不够?其实人是不会满足于吃饱穿暖的。

人要安居乐业,这里的安乐就是高一个层次的追求,而这个追求要有一个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吃饱穿暖就达不到这一点,就接触不到这最高一层。

在他看来这种比物质更高一层的文化,是属于一种精神的文化,是有关对人的情感世界进行更深层次探索的文化,而这种探索正是艺术家们所要追求的东西。

他说:“我的老师是不讲这些的,只讲到吃饱穿暖,大家满足人生的需要。

而人生需要什么呢?我认为,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艺术。

艺术的需要是很难用普通的语言来讲的,因为这种需要一般的人还没有感觉到,只有一部分人感觉到了,这就是艺术家们。

但我们一般普通的人,还是处在吃饱穿暖的阶段。

就如从语言到诗歌到唱歌到音乐,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谁都会说话但并不是谁都会写诗歌,就像我知道声音的变化,但要我能知道好听不好听,能不能满足我,这就要学习音乐了。

音乐不仅是一个声音的刺激,还应该有一个音乐的感觉,这个就不一定大家都有,这要培养,我认为文化的高层次应该是艺术的层次。


面对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及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疯狂追求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费孝通先生提出,希望有这么一天,有人出来把文化导向改变一下,把对物质发展的导向改变成对精神境界发展的导向。

他认为,大家不要满足于放导弹放得准,满足于物质世界的科学,要追求精神世界的美好性。

我们的文化面临着一个挑选,它的发展有两条路线,这是两条很根本的路线,也许就是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差别。

但追求东方文化境界的时间还没有到,现在谈这些还是超前的,要追求人们的生活达到一个艺术的境界,先得要有一个物质的基础,大家吃饱了,穿暖了,安居乐业了,就可以在安乐上做文章了,这文章谁做呢?这就要我们的艺术家来做了。

在艺术家眼里不是讲究机器文明、规模生产、成本降低,艺术家是要不断地加成本,要把精神文明的资源加进去,一生为了一个信仰、一种追求,死而无憾,连生命都可以不要了,这个投资就大了,连生命都投进去了。

这是两种世界、两种文化的导向,做人的不同的路子。

他认为,这种讲法虽然比较超前,但这种讲法目的是要我们回头去看看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里至少有一种最接近这种高度艺术的成分。

因此在未来的世界里,中国文化还要发挥它新的作用。

他还认为,如果我们的每一行都朝艺术的境界靠近,而不是现在讲的仅仅是科学的技术境界,这个世界就不同了。

当然,我们现在应当讲的还是科技,讲科技兴国。

但我们的再下一代人,可能要迎来一个文艺的高潮,到那时可能要文艺兴国了,要再来一次文艺复兴。

费先生认为,民族之间最容易接触和交流的就是艺术,因为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不靠逻辑、不靠理性思想,而是靠感触,靠感情交流,这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共同的东西。

比如,我们对外国的音乐,就是不懂它的语言也可以听,可以欣赏,因为人与人的感情是相同的。

艺术是解决人类冲突和隔阂的一个工具,一个手段。

现在全球一体化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必须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地球上生活,但即使如此,要大家的文化都一样是不可能的。

美与不美的看法还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这是由一个民族的历史所决定的。

我们的文化基础养成了我们对美的看法。

但这并不限制我们欣赏人家文化的美,其他民族的美我们也可以喜欢,比如我们也喜欢西方的音乐、西方的绘画、西方的舞蹈,甚至包括他们的服饰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文化借鉴。

但我们不要光是借鉴别人的东西,也要把自己好的东西拿出去,得到别人的欣赏。

在这一方面要好好地发展,现在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下一步我们要宣传我们的文化,要让人家认识到我们的美,我们文化历史的可贵,要用这些东西去打破中西文化之间的隔阂。

这就要我们能发展出中国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把老祖宗给我们的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出来。

正因为费老对艺术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有如此高的认识,因此,他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非常重视。

2000年费孝通先生应邀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讲座,谈到他自己和艺术的渊源时说:“50年前,周总理组织了一个中央民族访问团,我参加了。

当时,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很重大的事情,是开展民族工作的第一步,这个访问团的目的
是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开展民族工作。

总理认为,接触少数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艺术来接触,为此,当时组织了一个文工团。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周巍峙同志,我当时50岁还不到,现在都90岁了,一过就是几十年了。

我不懂文艺,但职务却是文工团的团长。

总理的想法很远大,他是想我们各民族团结起来,合成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要加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而加强凝聚力的办法,就是通过艺术,所以,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首先组织的就
是文工团。

“我同艺术的关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现在我不但要恢复我50年前的关系,我还想发展一步,在50年前周总理的意思上扩大一步,通过艺术的渠道,和西部的大开发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通过艺术的渠道来了解和开辟西部的人文资源。

我看了很多的考古资料,发现中国的艺术和西方的艺术,有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中国艺术里面有玉器,而西方没有,玉器不仅是一门艺术,也代表了一种文化观念,它是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所形成不同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我和考古学界的朋友们提到了这个问题。

我的意思就是说,我正在想逐步地认识艺术,想进入这个圈子,我现在还是圈外之人嘛。

这一次中国艺术研究院请我来讲话,我也想乘此机会,认识认识你们院里的许多艺术家,你们这里是中国艺术人才最集中,也是艺术理论研究层次最高的地方。

我希望你们能大大发展,能担任起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艺术的责任。


最后,他还说:“今天来的都是专家,在这一方面不是我的本行,但我愿意以我的力量来帮助一批人,帮助一
批人文学家、艺术理论家和考古学家组织起来,看到他们的任务,看到他们将要对国家所做的贡献和以后将要发展的道路。

创造一个全球化下面的、21世纪的、能代表中国新的精神面貌的文化艺术出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另外,费先生还多次谈到了文艺要为民众服务的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一部分人在生活资料上,也就是在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上,是可以满足了。

但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地来考虑的,生活上是已经满足了,现在进一步要得到什么东西呢?从理论上讲,在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方面,可以从各方面来进行。

但我们目前,在以什么方式去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上,还没有比较清晰的方式出现。

从社会表现上看,现在城市中追星的风气很盛,这不仅仅是年轻人赶时髦,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他们需要有精神生活。

但应当怎么去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个问题还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

文艺工作者应当把这件事情看作是社会的需要来对待,应当为基本满足物质需求以后的人们提供一个满足精神需求的方向、一些满足精神需求的资料。

他说,我们有十几亿人民,十几亿人民不能都变成追香港明星的追星族,也不能依靠好莱坞文化,好莱坞文化不是中国的文化。

因此,我们应当从中国传统的文化里面去找出一套比西方文化更能适应中国人精神需求的东西。

在这一方面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可是没有人很好地去研究它,我们有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必然有很丰富的内容可以去满足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方面,在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方面。

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应当从这些方面入手,认识中国的文化性质。

费孝通先生的学问从来就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学问,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他
所作的学问始终都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为解决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和精神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而服务的。

所以,他的学问始终是当随社会,当随时代,所关注的问题总是社会最前沿的问题,总是和中国人的当下处境有着最直接和最密切的关系。

虽然他年事已高,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工作,没有停止过思索。

我以上提到的都是费先生在他生命最后几年所关心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关于艺术方面的一些思索。

现在,他离我们而去了,在我们感到难过的时候又有一些欣慰,毕竟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思想财富。

记得有一次费老跟我说,作为个体生命的人,总是要在这地球上消失的,但由人的思想组成的人文世界,却会随着人类的繁衍,一代一代地存在下去。

因此,费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却与人文世界一起永存,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