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绝交信”看学术圈的“帮会化”
刹住学术吹捧之风
刹住学术吹捧之风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0年第11期一些剑走偏锋的举动,正不断挑战学术圈应有的体面与底线,叩问着学术与权力的边界最近,学术圈颇不平静。
先是有网友挖出一篇2013年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集成思想领悟之道》,作者徐中民以生态经济学论文的形式,列举了导师夫妇的事例,进而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还绘制了一幅图,示意“导师和师娘和谐统一的天人之际”。
据报道,徐中民所致敬的导师程国栋,正是《冰川冻土》的主编。
也就是说,自己的学生在自己主编的专业期刊上,发表夸赞自己的文章。
作为“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竟用了30多个版面来发一篇这种文章,实在让人失望。
1月26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就此问题发布通报给出处理意见:对《冰川冻土》进行停刊整顿;免去程国栋《冰川冻土》主编职务,免去沈永平《冰川冻土》专职副主编职务并调离期刊编辑岗位;对涉事人员的后续进一步问责工作已启动相应程序,将根据核查结果进行严肃问责。
“导师和师娘”还没走远,又有学者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的文章,最早一篇刊发时其子仅10岁。
《银行家》作为中国社科院人文核心期刊目录在列的专业刊物,发稿需求量大,因此版面很紧张,审稿周期需2个月左右。
尽管如此,王松奇父子仍在上面发表了数十篇书法、散文作品。
王松奇也明白自己这种做法不妥,他曾自问这算不算“以权谋私”,但经过思考后居然找到了一个堂皇的借口:举贤不避亲。
这番自问自答,着实令人尴尬。
目前,山西省社科院已对杂志社进行全面整顿,调查结果将会在官网发布。
这两则新闻读来已足够荒诞,却没想到还有更奇葩的。
近日,一張涉及2019年高等教育专业博士论文答辩海报在网络流传,论文题目为《教育研究的想象力——以张楚廷的教育研究为例》,而这场答辩中张楚廷不仅是研究对象,还是指导教师、答辩委员。
大学学科的“学术部落化”及知识危机
作者: 胡春光[1]
作者机构: [1]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90-9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大学学科;学术部落;知识危机
摘要:大学学科分门划界的专业化活动,使学科成为一个个独立自主的"学术部落"。
学术部落在知识范式的规训下,其学科共同体的身份意识对知识合法性的竞夺,致使学科之间的区隔不断强化。
学术部落捍卫自己的学术领地,与学术社群强调的分享知识文化相冲突,这可能导致学科发展会产生知识危机。
我们需要从"开放"、"融合"的视域,超越狭隘的门户之见,去洞察学科发展的真正要义。
大学教育中的学术社团与学术氛围营造
大学教育中的学术社团与学术氛围营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中的学术社团与学术氛围营造显得尤为重要。
学术社团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学教育中的学术社团与学术氛围营造的重要性。
一、学术社团的背景与作用学术社团是指在大学校园内,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以开展学术活动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组织。
这些社团涵盖了文学、艺术、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平台。
在学术社团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教育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术活动的支持,提供必要的场地、经费和指导。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进行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如何促进学术社团与学术氛围的融合促进学术社团与学术氛围的融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术社团的扶持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确保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社团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案例分析以某大学为例,该大学拥有多个学术社团,涵盖了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
该大学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学校还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进行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
该大学通过加强对学术社团的支持和管理,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等方式,促进了学术社团与学术氛围的融合。
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大学的学术氛围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20160718338
热点评论断绝师生关系(时评)是年少轻狂,还是老人变坏最近,网络上群情汹汹,又是争论师生问题。
这次不是争论学生该不该给老师打伞,而是争议老师该不该公开信裁人。
对于孙教授清理门户。
赞成者认为,年轻人目无尊长,老子天下第一,罪有应得。
反对者认为,老人变坏,气量狭小,青年人因言获罪。
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之所以发布公开信,断绝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乃是因为郝相赫对学界诸多前辈无端嘲讽。
在孙教授写信向他表明自己的不安之后。
郝相赫依然肆无忌惮,依然在微博中攻击他人。
忍无可忍的孙教授,终于怒发冲冠,采取发公开信的极端方式,断绝与郝相赫的一切关系,声明郝相赫的任何言论,未来发展,都与自己无关。
郝相赫也是不是等闲之辈,随即发表针锋相对的《情况说明》。
称孙家洲为前导师,同意与他解除关系,并为自己做了辩解:第一是情况说明;第二是年轻人议论前辈学者,当然有错,但要具体分析;第三是自己发在朋友圈,对韩教授使用了字母代替,实质是孙教授泄露隐私;第四对孙教授说自己无端叱骂他人,真不知从何说起。
第五是自己有权利批评前辈学人,并不违法。
第六是自己将不惜一切手段捍卫研究生的权利。
正当我对郝相赫刮目相看,孰料,不久之后,形势又急转直下,郝相赫又发出道歉信,收回自己《情况说明》,希望再次回到孙教授门下。
这就是整个事件的概况。
网络上,公说公的道,婆说婆的理,各人都有几点理。
我觉得有几点需要认真辨析。
第一,学生身份不是绝对的保护伞。
不少人说,年轻人年少猖狂,没有涵养,乃是一种常态。
人不张狂枉少年。
钱钟书先生也说:“二十岁不狂是没有志气,三十岁还狂是没有头脑。
”以狂人钱钟书的标准来看,郝相赫读研究生,想来也是二十岁早过,直奔三十岁了吧。
而且真正的狂人并不可怕,甚至也是我们乐见的。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连孔子都敢嘲弄、都不放在眼里的接舆,真够狂的了。
但要命的是,孔子还非常敬重他。
所以然者何?盖因此狂人有狂人的资本。
钱钟书在西南联大任教,曾对外文系的三巨头作过评价:“西南联大的外文系根本不行,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案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案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违背诚信原则、伦理规范和学术规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采取措施解决。
本文将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原因和解决方案。
影响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影响:1. 学术信任危机: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学术界的信任基础,使人们对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
2. 学术声誉受损: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个人和机构的学术声誉,使其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失去威信。
3. 学术进步受阻:学术不端行为扭曲了学术研究的真相和结果,阻碍了学术进步和创新。
4. 资金浪费:学术不端行为导致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浪费,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更有价值的研究和项目。
原因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一些主要原因包括:1. 竞争压力:学术界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一些人为了获取研究经费、职位晋升和声誉,可能会采取不端手段来获取优势。
2. 缺乏道德意识:一些研究者缺乏对学术伦理的理解和尊重,对于不当行为缺乏足够的道德约束力。
3. 出版压力:学术出版对于研究者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些人为了追求发表数量和影响力,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
4. 缺乏监管和惩罚机制:学术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惩罚机制不够健全和有效,使得一些人对于违规行为不抱有足够的顾虑。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学术不端行为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强教育与宣传:加强对于学术伦理和诚信原则的教育与宣传,提高研究者和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2. 加强监管与惩罚:建立健全的学术不端行为监管机制,加强对于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违规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3. 建立诚信机制:鼓励建立诚信奖励机制,对于积极有为、遵守学术规范的研究者给予相应的荣誉和支持。
4. 加强合作与审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同行评议和审查制度的改进,提高学术研究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刘东|学术生态接近全面崩盘,做学问最基本的目的没有了
刘东|学术生态接近全面崩盘,做学问最基本的目的没有了作者|刘东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为什么要挑这个问题(“转型社会与当代知识分子”)?现在的知识分子和转型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80年代那么好了,这是其中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个人原子化很厉害,曾经被我们当成非常先进的所谓的“消极自由”和“低调民主”的口号,当时误以为这个灵丹一妙药一来什么都解决了,高全喜说他喜欢英、美的绅士,最早在大陆提出这个在1989年5月在《读书》上发表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甘阳写的《五四自由的缺失面》,第二篇文章是我写的,叫《衰朽政治中的自由知识分子》,两个人的态度不同,因为甘阳文章利用了以赛亚·伯林的《自由四讲》的说法,最先进的是我什么都不干,有不干的自由。
后来原子化很厉害,社会外面污染得不得了:道路是拥挤的、城市是难看的、光污染、声污染,但每家把自己家装修得像个宾馆,这很像现代社会的象征,现代社会就是这样,其实你的窗户挡不住外面的毒气。
如果每个人没有公共空间,那每个自我特别容易受伤害。
当然王焱也说理论上知道要平等与自由,所以这些年来宣扬消极自由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微博上找谁讲理,你说积极自由他不敢,但说消极自由大喊大叫还靠80年所说的消极自由。
当时我很感兴趣以赛亚·伯林的思想,他的书都让我组织翻译过来。
翻译过来后有一件事,即前天我给清华大学哲学系做了一个报告说了一个问题,这时候我才知道甘阳一开始就错误了,他利用了以赛亚·伯林的理论完全就是误解,误解在什么地方?大家看我后来翻译过来的《俄国思想家》或者《苏联的心灵》,以赛亚·伯林这个人对所有俄罗斯知识分子对当代社会的承担钦佩至极,这是一个反过来的现象。
过去老以为英国、美国社会生产力发达,精神必然发达就影响我,其实情况正好相反。
还有一个人是国学院的梁启超,我在清华大学国学院的第一导师是梁启超,列文森写《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思想》,当然梁启超受不了他的影响,列文森那么批评梁启超,我问他身边的人才知道列文森一辈子受梁启超的影响。
学术道德修养8-27章习题答案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学术道德修养8-27章习题答案1【判断题】大学建立荣誉制度的初衷旨在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
正确答案:√2【判断题】在科学家之间和科学与社会之间,信誉与相互信任尤为重要。
正确答案:√3【判断题】科学研究与学术工作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均建立在诚信之上。
正确答案:√1【单选题】以下哪些行为符合学术诚实三原则:A、把上届学长的课程论文当作自己应该完成的作业交给老师。
B、将老师的课堂笔记整理成论文并署上自己的名公开发表。
C、在实验中,为了让实验结果更漂亮而有选择地使用数据。
D、在著作的后记中对那些提出过修改建议的同行表示感谢。
正确答案:D2【判断题】所有的数据和文献应真实而公正地呈现。
正确答案:√3【判断题】小保方晴子在研究过程中存在“捏造”和“篡改”图片行为,有违学术诚实。
正确答案:√1【单选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下哪种做法是不诚实的:A、在做作业时,遇到困难向老师请教。
B、在做作业时,独立完成应该完成的作业。
C、为了尽快完成作业,参考高年级学长做过的同样的作业。
D、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太大时,一方面努力认真完成,另一方面找机会向老师反映作业量过大这一实际情况。
正确答案:C2【单选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下哪种做法是诚实的行为:A、上课时,讲解老师要求自己讲解的内容时参考同学的阅读笔记。
B、考试时,将考试课程的课堂笔记等按规定不可以带入考场的东西带进考场,以备不时之需。
C、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目时,宁可空着,也不抄袭。
D、在完成老师要求的读书报告时,直接搜集别人写的几遍相关报告,重新组合后当作业交给老师。
正确答案:C3【单选题】以下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A、诚实学习就是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论文和考试等学习任务。
B、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时,主要由会做的同学完成,不会做的同学可以不做或尽量少做。
C、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时,某位同学不能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工作时,可以请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忙完成。
论师生交往异化及回归
论师生交往异化及回归引言: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关系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师生交往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师生交往的异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师生交往的回归之道。
一、师生交往的异化现象1.1 师生关系的疏离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存在着明确的权威关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对权威的接受程度有所减弱,师生之间的疏离感逐渐增加。
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感也有所减弱,很多学生对老师的话语不再像过去那样敬畏。
1.2 师生交往的冷漠化由于教育压力和竞争加剧,学生们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个人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冷漠。
老师只是传授知识,学生只是接受知识,双方缺乏真正的互动和交流。
1.3 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在现代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然而,过分的平等化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界限模糊,缺乏必要的尊重和敬畏。
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产生怀疑,教师的教育权威受到削弱。
二、师生交往异化的原因2.1 教育体制的变革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权威和纪律,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
这种变革导致了师生交往方式的异化。
2.2 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对师生交往产生了影响。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学生们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个人利益。
这种价值观的变化导致了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冷漠化。
2.3 教育评价的压力教育评价的压力也是导致师生交往异化的原因之一。
学生和教师都面临着来自教育评价的压力,为了追求好成绩,学生们更加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兴趣。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导致了师生交往的异化。
三、师生交往的回归之道3.1 建立互信和尊重的关系师生交往的回归需要建立在互信和尊重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3.2 倡导互动和合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提高。
大学师生关系为何渐行渐远-论文
大学师生关系为何渐行渐远- 论文关键字:教育上课老师学生关系高校感情师生不少文/白衣梧桐前不久,我看到新浪报道了“杨帆门事件”。
杨老师也在自己的博客里面做了申明。
其实,这个事件折射了如今中国教育存在的缺陷。
老师越来越失去神圣感和威严感。
学生越来越目无尊长。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老师没有什么感情。
师生之间的感情渐行渐远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像孔子所处的时代那样,师生其乐融融,关系融洽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少学生表示,如果说对学校还有点感情的话也仅限于和同学之间的感情,至于和老师的感情便无从谈起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的素质低下是其原因之一。
现在的学生,都是80年代或者90年代。
在他们身上,自尊心表现得非常明显。
而且,他们很喜欢表现自我。
对于没有个性没有丰富内涵的老师,他们往往会很不客气地拒绝。
众所周知,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不少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课,而是忙着睡觉或者玩手机、听P3,更甚者,不顾课堂纪律交头接耳,讲小话,严重干扰了课堂的安静。
学生不思进取,只图应付考试。
大学生中流传着:“及格万岁,多了浪费。
”其次,老师不负责也是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的重要原因。
不少老师上完课就拍屁股走人。
据报载,某高校下课后,一学生问老师问题,但该老师根本没心思讲解,而是盯着手表看,草草了事,便火烧屁股似地溜之大吉。
而且,不少老师并没将重点落在教学上,而一门心思钻研学术。
对于上课,则敷衍了事。
很多老师不注意更新知识,没有与日俱进的思想,而是照本宣科,课也不认真备。
所教的知识和内容非常陈腐。
教案也是很多年前就用过的。
一直在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试问,如今又有几个老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更不要提要让老师用人格魅力去打动和感染学生了。
不少老师和教授,他们具备商人和老师的双重身份。
在课堂上,他们扮演着老师的角色;在课堂外,他们便是商海中的游鱼。
人大断绝师生关系门事件201509
人大断绝师生关系门事件2015年9月20日晚,一篇“人大历史教授孙家洲与新招硕士生断绝师生关系”的公开信引发网络热议。
据了解,孙家洲称由于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上对北大历史学系阎教授及人大历史学院韩教授“无端嘲讽”,狂妄地以“垃圾”评价老师,违背其本人“师生之交首重道义”的重要原则,故与其断绝师生关系。
郝相赫起初在“情况说明”中称同意断绝关系,并称将以一切手段维权。
随后又发布道歉信,恳请孙家洲继续容留他做学生。
针对前述道歉言论,孙家洲评价“学生态度比之前好得多”。
而对于是否坚持解除师生关系,他表示不便公开表态。
具体情况:2015年9月19日,其在人大图书馆读书。
读了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后,对李先生分析政治史的思路非常钦佩,就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赞颂这本好书。
发朋友圈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感慨的,魏晋南北朝史领域有李先生这么杰出的学者南下澳门了,而在北京,中国的两大文科名校——人大、北大里执教魏晋南北朝的导师却没有人及得上李先生的水平。
我以前读过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老师的高作,并不十分佩服,于是就拿来比较,说后两者“平庸”。
“师生之交首重道义”,“学界自有学界的规矩与尊严”。
郝的老师孙家洲随后在私人微信朋友圈发布“公开信”,称将断绝与郝的师生关系。
孙家洲解释,此前学生在朋友圈的发言并非学术讨论,而是谩骂,在他劝导的过程中,其谩骂上升到一个新层次,为此才发出断绝师生关系声明。
但声明仅限于局部私人朋友,他不想扩大事态。
针对孙家洲的断绝师生关系说明,郝相赫起初在“情况说明”中称同意断绝关系,同时称将以一切手段维权。
随后郝相赫在微博中公开致歉解释称,他在刚收到孙家洲老师公开信时非常震惊,惊慌之余在朋友圈发表“情况说明”,解释观点并表达歉意,如今他希望收回这份“情况说明”。
郝相赫还在文首道歉称,自己在朋友圈极为不当的言论,给自己的老师和北大、人大历史学院带来负面影响,感到自责,希望向老师和朋友表达深深的歉意。
人大师生断交风波,朋友圈害的?
人大师生断交风波,朋友圈害的?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新生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批其学术前辈为“庸才”和“汉奸”,导师孙家洲教授极为震怒,斥其为“狂徒”,朋友圈发信要“断绝师生关系”。
郝相赫很快回击,发出“情况说明”,称将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一朋友圈发酵的事件被报道后,引发网络狂潮。
一些人认为,郝相赫作为学生,对学界大牛口出狂言,被逐出师门是咎由自取,no zuo no die 。
另一些人认为,孙家洲作为老师,为了学生朋友圈的几句话就翻脸,是小肚鸡肠,没有容人之量。
两派观点炒得你死我活,甚至上升到学术浮躁、教育悲哀或者表达自由、学术霸权上去。
可是,问题真的有这么复杂吗?三观不同,分道扬镳是好事“师生之交首重道义”、“道不同不相为谋”,孙家洲教授在公开信开头提到的两句话,可谓是这一风波的最佳注脚。
这一朋友圈引发的“惨案”,要想还原事情真相,还得回归朋友圈。
看看郝相赫朋友圈就不难发现,郝喜欢对学术前辈和他们的著作发表评论,言辞激烈甚至偏激,比如称北大历史系为“垃圾系”,称某些前辈是“庸才”,在学术评价上“对人不对事”,这本身就犯了学术圈的大忌。
在“逐出师门”之前,孙家洲已经对郝有诸多不满并进行了提醒。
他曾给郝相赫发信说:“任何人都有在微信上自由表达的权力。
任何人也有对他人的表达有评断的权力……我,对于你近期的几个微信所体现的意境或者说风格,很不安。
我不强求你与我一致。
但是,感觉还是把我的不安告知你为好。
”从这来看,孙家洲并不是搞什么学术霸权,而是确实和弟子为人处世理念不同。
在导师明确的提醒下,郝相赫仍然继续在朋友圈“放炮”,双方分歧已难以调和,或许早早分道扬镳反而是好事。
至于有人说,作为老师的孙家洲应该包容教导学生,而不该随意逐出师门,这话听起来是好意,但落地太难。
郝相赫的状态,喜欢的人觉得是“狂炫酷拽有性格”,但更多的人觉得是“图样图森破”、“无知者无畏”。
他的导师孙家洲,恰恰是后者。
老师学生相交,也讲究气味相投。
论师生交往异化及回归
论师生交往异化及回归导语:师生交往是教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对于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师生交往常常会出现异化现象,导致教育目标的偏离和教学效果的下降。
本文将从师生交往的异化原因、表现以及回归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升师生交往的质量和效果。
一、师生交往异化的原因1. 角色定位不清: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应扮演学习者和接受者的角色。
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权威和控制,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
2. 沟通不畅:师生交往的有效性需要良好的沟通。
然而,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沟通方式单一,往往导致双方之间的误解和隔阂,进而引发师生关系的异化。
3. 评价偏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师生交往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但是,由于教师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学生可能会感受到不公平和压力,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异化。
4. 人际关系问题:师生交往是一种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问题往往会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
比如,师生之间的人格冲突、互不信任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
二、师生交往的异化表现1. 学生的缺乏积极参与:当师生交往出现异化时,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对教师和课堂的冷漠态度,缺乏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意愿。
2. 教师的权威主义:当师生关系出现异化时,教师可能会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过度干预和限制,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3. 沟通不畅:师生关系异化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往往变得困难,双方的信息传递和理解出现问题,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
4. 学生的逆反心理:当师生关系出现异化时,一些学生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对教师的抵触和反抗,使得教学秩序和效果受到影响。
三、师生交往的回归路径1. 确立平等和尊重的关系: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的权威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支配学生,而是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尊重的关系。
反思大学师生关系缘何陷入功利化冷漠化境地
反思:大学师生关系缘何陷入功利化冷漠化境地作者:徐平辽宁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这样一种“从游”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美妙的生命互动过程。
然而,“从游”关系近年却发生些许变化,出现反向“游离”。
■从教师角度看,大部分教师都关心学生、希望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要将教学情况和学生评价,尤其是毕业学生的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为那些乐于从教、善于施教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在制度层面形成激励教师教有所乐的机制。
近年来,关于大学师生关系日益冷漠的讨论常常见诸报端。
且不提前些年某些高校发生的大学生殴打,甚至杀害教师的恶性事件,2010年媒体对导师变“老板”、学生变“员工”、师生关系变味的多次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家都在反思:为什么大学师生关系会陷入功利化、冷漠化的境地?曾几何时,师生之间也曾出现过有如孔颜乐处般的亦师亦友、师生相长的亲密关系,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这样一种“从游”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美妙的生命互动过程。
然而,“从游”关系这些年却发生些许变化,出现反向“游离”。
据媒体一项调查显示,近67%的调查者感觉当下大学生不认真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中在课堂上玩游戏、睡觉或逃课居多。
大学师生关系主要是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形成的。
据统计,教师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近80%的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
大学师生关系从“从游”转向反向“游离”,与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乃至教学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
比如,社会的多元化对校园的“拉扯”、功利化对校园的渗透等,对师生的“从游”关系形成了强大的外引力,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反向“游离”,教师忙于社会活动,学生忙于求职等,彼此间亲近感减弱,疏远感增加。
“师生断交”没有赢家
别看重,自古以来被“逐出师门” 的 故 事 并 不 多 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化 的 师 生 关系直至关系完全破裂而决然 分 手, 最 终 师 父、 徒 弟 都 是 受 害者,根本没有赢家。
出 现 这 样 的 悲 剧, 根 源 在 于师道尊严的维护与学术自由 的追求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冲突。从新闻中的教授这方看, 似乎更讲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 守 护, 他 认 为 尊 师 重 教 的 传 统 不 可 丢, 师 道 尊 严 不 可 侵 犯, 学 界 的 规 矩 要 守, 容 不 得 离 经 叛 道、 贬 低 同 门 的 行 为。 从 涉 事 学 生 一 方 看, 他 认 为 自 己 并 无 不 可 饶 恕 的 大 错, 一 则 这 是 言论自由也是学术自由应有的 含 义, 读 书 谈 点“ 出 格 ” 的 看
据 报 道, 涉 事 学 生 已 经 道 歉悔改,并恳求恩师继续收留, 真 期 待“ 割 席 断 交 ” 风 波 能 够 很 快 过 去, 两 人 能 够 再 续 师 生 情谊。
96· EDUCATOR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法 也 是 自 己 基 本 权 力, 似 无 可 厚非;二则自己并非公开发表, 仅 是 在 朋 友 圈 里 传 播, 影 响 自 然不大。显然,两人在师道尊严、 学术自由等问题的理解上有较 大 偏 差, 存 在 明 显 的“ 代 沟 ”。 这可谓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 冲突表现。
我 们 应 该 看 到, 如 今 的 师 生 关 系 早 已 不 再 是“ 师 徒 如 父 子”,而是正逐步走向新型的现 代 师 生 关 系。 构 建 现 代 新 型 师 生关系,既不能隔断历史文明, 也 不 能 固 守 所 有 文 化 传 统, 更 不 能 不 讲 条 件 地 全 盘 西 化。 师 道 尊 严 今 天 依 然 需 要 维 护, 但 应 该 与 时 俱 进, 不 断 融 入 时 代 元 素, 否 则 一 味 地 坚 守 传 统 就 走 向 了 保 守 与 陈 腐。 言 论 自 由 是 基 本 人 权, 学 术 自 由 是 治 学 基 本 法 则, 都 受 到 有 关 法 律 的 保 护。 但 享 受 这 些 自 由 时 应 该 有 底 线 和 规 矩 思 维。 否 则, 一 旦越过底线就可能伤害到别人, 甚至侵犯别人利益。
断绝师生关系(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教授发布的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的公开信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孙教授今年新招收的硕士生郝相赫接连发出微信,对学界前辈阎先生、韩先生屡屡攻击,无端嘲讽,且用词刻薄,经多次劝说,郝某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孙教授只好宣布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
接着,郝某对孙教授的公开信进行反驳,他认为微信和微博是不同的,微博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微信却只有加着的好友可以看。
他对学界前辈的不尊重都发布在自己的微信圈,属于内部空间、私人空间。
在私人空间里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这些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自己也有言论自由。
对于师生之间的这场风波,你怎么看待?请给孙家洲教授或郝相赫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三、解疑合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拨指导。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时事评论材料作文,时事评论材料成为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考察的一个热点。
就这则材料而言应该从孙教授和郝同学两个角度进行立意。
从孙教授角度立意为:学生虽然有原则性的错误言论,但是作为师者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度量处理此事。
从小郝同学的角度立意:作为后生有自己对学术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要注意表达方式,不应该对学界前辈有人格上的攻击。
学术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该用内心的明智走完自己的学术之路。
给孙教授的一封信尊敬的孙家洲教授,您好!听闻此次师生之间的争端,我有点自己的看法,希望您能冷静的处理此次事件。
事情似乎并没有就此告一段落。
相反,在媒体的曝光下,各种评论、猜测纷至沓来。
有人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认为做法都有欠妥的地方:郝相赫的问题在于自身学术能力尚有不足便口出狂言,且质疑前辈的口吻令人反感;而孙教授您严谨的态度值得称道,但公开断绝关系则有失导师水准,导致双方都“没有台阶好下”。
“郝同学只是一个刚由本科升入研究生学习的新生,在学术评议中表现偏激甚至轻狂,是难免的,这可以视作…新生不适症‟,导师应当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学术腐败与学术守望
幽露 高等 放育
SHAND0NG HI GHER EDUCAT1 0N
No . 1 . 2 01 4
Ge n e r a 1 . N o . 2
学术腐败与学术守望
宋旭红 ( 山东交通学 院 高等教育研究 室 , 山东 济南 2 5 0 3 5 7 )
毁 着 学 术 人 生 存 的 宁 静 和 美 好 ,学 术 守 望
动 中捏 造 、 篡改 、 剽窃等: 而学 术腐 败 却 是
近 些 年 在 我 国 学 术 界 的 所 诞 生 一 个 极 具 中
国特 色 的词 。
也 因此更 加严 峻地考 验着学 术人始 终珍视
和 敬 畏 的学 术 良知 。
主 动 地 采 取 各 种 政 策 鼓 励 大 学 教 师 获 得 更
诚实 ( A c a d e mi c D i s h o n e s t y ) 等行 为 , 学术 不
端 行 为 是 指 违 反 学 术 规 范 、学 术 道 德 的 行 为 ,国际上 一 般用 来 指捏 造数 据 ( f a b r i c a . t i o n ) 、 篡 改 数据 ( f a l s i i f c a t i o n ) 和剽窃 ( p l a . g i a r i s m) 三 种 行 为 。学 术 不 端 主要 指 学 术 活
为 学 术 腐 败 主 要 是 滥 用 权 力 在 学 术 领 域 中
学术权 力和行 政权 力 的个人 和集 体为谋 求 小 团体 和一 己不正 当 的特 殊利益 .滥 用学 术权 力 、行 政权力 或偏离 学术 责任 的权利
变 异现 象 , 如 权 学交 易 、 钱 学 交易 、 学 色 交 易等 。
高校辅导员对班际关系问题的处理策略
高校辅导员对班际关系问题的处理策略
赵平
【期刊名称】《高校辅导员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团队意识、集体友谊是美好的,而其通常都是用外部的竞争换来的。
多数辅导员不能正视这一“不美好”的规律是导致自己所带学生班际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
班际关系紧张不利于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只能产生小团体主义。
构建参照团体,一致对外,追求高远目标是班际关系调适的有效路径。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赵平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王熙凤与曾思懿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异同与启示 [J], 陈舟扬
2.从复旦投毒案看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J], 刘翠英
3.正确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J], 孙永刚
4.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J], 王占银
5.辅导员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中的策略 [J], 匡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教授写给汪教授的绝交信,到底反映出什么问题
刘教授写给汪教授的绝交信,到底反映出什么问题今天是2022年4月2日,就在今天,网上有一封刘教授写的绝交信,火了,不是小火,不是大
火,而是火得一塌糊涂。
写信人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女教授刘枚,他要绝交的是该校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汪海燕,这个汪海
燕曾经是她的学生。
而这封绝交信之所以窜红,是因为信里面反映出的高效职场生态令人乍舌。
原文很长,我用简单的语言概述如下:
汪海燕曾经是刘的学生,毕业后,因为刘的运作和决策,使汪海燕留校任教。
用刘枚自己的话
说,“这个饭碗是我给他的”。
在其后十几年的时间里,汪海燕一路高升,而背后助推、提拔他的就是刘枚。
刘枚之所以向王海燕提出绝交,与某某协会副会长一职有关,该协会换届给该校两个副会长的
指标,其中一个大约已经内定,汪海燕和刘枚都是这个副会长候选人。
这时候,刘枚提出让汪海燕“让贤”,主动提出申请不再参选,而直接把这个副会长让给刘枚。
但是这个汪海燕却食言了,用刘枚的话说,他嘴上答应脚下却不动步——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最后还是汪海燕当选。
刘枚落选,因此刘枚提出与汪海燕绝交。
这封绝交信网上曝光以后,可以说舆论一片哗然,这里面反映出的高效职场错综复杂的关系,
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网友们对这个汪海燕诟病不多,大多数人都纷纷指责刘枚,因为在刘枚的自述里,她大力帮助
汪海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很多都是公权私用。
而至于一个协会副会长也有指标和内定,更叫人贻笑大方了。
难怪有网友调侃:刘枚老师,你
泄密了!。
博客与知识分子的网络生存
博客与知识分子的网络生存
周志强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今年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正值“韩白事件”炒得火热。
中间休息,几位老师聊起这件事情.开始觉得白烨开设博客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后又联系到此前的“金元浦事件”,一种对网络的警惕弥漫起来。
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学院知识分子对于网络的鄙视和畏惧,随着上述博客发生的种种吵闹变得别有趣味。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周志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公共知识分子的博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刘洪波的博客为例
2.博客写作与网络生存
3.公共知识分子与博客
4.博客时代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时代?
5.主流博客作为英语教学博客优劣对比分析——以百度空间、新浪博客、网易博客、搜狐博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师生“绝交信”看学术圈的“帮会化”
9月20日,一篇题为《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
的公开信》的文件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传播,公开信称,“生之交首重道义”,相关导师因新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在朋友圈发布的微信“居然对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教授无端嘲讽”,令导师“极为震怒”,以致决定断绝与该生的“师生关系”云。
公开信发出之后,引发媒体和网民的议论。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事件并未改善公众对当下中国所谓“学术圈”的不良印象,相反,它加剧了人们对“学者”的恶感,尽管当事人或许有清扫学术的“奥吉尼亚牛圈”的初衷。
该导师在公开信中写道,自己“当即发出公开评论,怒斥狂徒。
我的评论,无法显示。
随后,我发现他把狂言撤销了。
但是,问题已经暴露无遗。
学界自有学界的规矩与尊严。
”暂且不论学界的那些可疑的“规矩”与“尊严”,公开信中的这一番表白,与其说是说给公众听的,不如说是说给那些遭指摘的学术权威人士以及相关的学术同行们听的,同“狂徒”划清界线,以致不惜以公开断绝“师生关系”的方式,来撇清自己。
具体的当事人有诸多人事顾忌,或许自有其道
理。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我感兴趣的是这一事件所折射出来的当下“学术生态”之情形。
从表面上看,这一事件仅仅是师生之间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差异,但闹出公开“绝交”的结果来,就不再只是师生之间的私事。
在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下,所谓“师生关系”,并非师生二人之间的私人关系。
大学是公共教育机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权益和表达自由,都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并且,它只能是一种公共关系。
在这一点上,许多人的观念仍停留在古代的“私塾”概念上。
有人用传统的师徒模式来比附现在的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并强调师生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师道尊严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古代的师徒模式并不完全合适。
尤其是在带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师徒关系”方面,是一种陈腐的教育理念的残余,甚至是现代学术发展的阻碍。
它带来门户之见,将以真理为追求的学术,蜕变为一种人际关系。
在我看来,这一场“师生绝交”的闹剧,并非因为观点分歧,跟学术本身几无关联。
乃是因为学生狂妄的言论,可能影响到导师的关系网,触动的是学术成功人士的利益圈,破坏了这个利益圈内部的潜规则。
对于一些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学问,而是“关系学”。
如何维持跟学界内部的各种势力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其利益的保证。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善于在学术交际圈里左右
逢源、长袖善舞的学术“交际花”们,频频出没于各种跟学术有点沾边的场合,在各种学术论坛、会议上,是他们交际的好时机。
他们大多并不在乎交流学术信息和观点,而是先去混个脸熟,伺机寻找利益交换的机会。
甚至有老师在一些场合公开向学生传授“关系经”,称搞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与学术权威之间的关系,比学术真理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与其认真研究学问,不如经营好学术社交圈。
这当然是那些“为人师表”的老师们的经验之谈,而且,在实利的层面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由此看见,所谓“学术圈”亦日益“行会化”,依靠所谓行会内部默认的规则,来维持各方面的关系。
于是,所谓“清理门户”的行会习气,也就成为学术规则之一。
由于种种“行会习气”的存在,学术上正常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也就难以形成,即便有,也是看上去一团和气、隔靴搔痒的“商榷”。
导师则依照学生是否听话,是否忠于自己的学术路径,来选定学术继承人,成为自己行将终结的学术生命的延续。
行会化的学术圈,进一步“帮会化”,也就是说,是否在行也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纠结成帮,不断扩充同门及其师友在行业内部的势力范围。
同时,也因为导师经营多年的交际网络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便利,学生们也乐意接受与导师之间的依附关系,形成所谓“师门”。
一旦出现门徒悖逆的情况,就会祭出“清理
门户”的家法,严惩“孽徒”。
有趣的是,在这一“师生绝交”事件中,作为当事人的导师,最终采取了求助于行政权力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声称自己本有更多的话要说,但在向单位领导汇报之后,领导不同意他进一步发声。
校方企图通过消声来弱化媒体和公众对事件的关注,避免事件进一步升级而导致本单位的声誉受损,这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当事导师在事件发生之初,却并未遵照学校的规则行事,而是根据自己的行会化的潜规则,公开宣布师生绝交,置学校的教育规章于不顾,只是在私人性的“家法”被公众指责之后,才将事件当作一个公共事件来处理,求助于学校行政当局,这本身就暴露出这种“行会规矩”的荒谬可笑。
它既不应该成为《公开信》中声称的“学界规矩”,更无益于学术“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