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提纲模板
中国古代史默写提纲资料
中国古代史默写提纲资料一、古代中国的起源和远古文化1.家园移动和农业革命2.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与发展3.远古文化的特点和遗产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分裂与变革1.春秋时代的政治分裂2.各国之间的兵戈和外交斗争3.儒、墨、道、法等学派的兴起4.社会变革与思想开放三、秦汉时代的统一与统治1.秦始皇的统一和法制建设2.秦汉之际的社会经济变革3.汉武帝的和疆域扩张4.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四、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变局与演绎1.魏晋时期的政治割据2.嵇康、干宝、陶渊明等文化名人的兴起3.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分裂4.隋唐统一之前的文化繁荣五、隋唐时代的盛世与衰落1.隋唐统一的建立和制度创新2.高度中央集权与地方贵族势力3.经济繁荣和外交开放4.安史之乱及其影响六、宋辽金元时代的政权更迭1.北方全境的统一和经济发展2.南宋政权的建立和制度创新3.辽、金、蒙古帝国的兴起4.部分地域文化的辉煌七、明清时代的政治变革与文化继承1.明朝统治的建立和海外扩张2.明清时期的辽海防御3.清朝统治的巩固和尝试4.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八、近代时期的封建主义危机与社会变革1.19世纪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2.辛亥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3.中国近代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4.文化复兴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九、现代中国的崛起与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文化大革命及其后的开放3.经济新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4.保护文化遗产和民主进程的推进以上只是中国古代史默写提纲资料的一个简要概括,具体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拓展。
在默写时,应注意掌握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同时,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关键转折点,举一反三,形成整体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古代史提纲
草市形成(草市尉);
灌钢法;
隋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唐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御史台;道州县;
草市成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曲辕犁;筒车;均田制度;唐三彩;南青北白(瓷);釉下彩绘;邸店;
韩愈:“道统”;李翱:“性命之源”;文人画(王维);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怀素、张旭(草书);唐末:火箭炮;雕版印刷:《金刚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汉赋;草书;楷书;出现纸;
新
“市”为全国性商业中心(王莽:五都);
东汉
一牛挽犁;王景治黄河;
田庄(自给自足);
冶铁(供风):
自然人力
畜力水力(水排<东汉>:杜诗);青瓷;
蔡伦纸;
三国
曹魏:九品中正制;
内容
朝代
政治
经济
文化
西晋
行书开始盛行;
东晋
十六国
王羲之:书圣(行书);
《抱朴子》火药;
南宋
朱熹;陆九渊;
元
行省制度(腹里);宣政院;
黄道婆:棉纺车;青花瓷;
散曲;杂剧;瓦肆(勾栏);王祯:木活字,转轮排字盘;赵孟頫(书法);
明
明太祖废宰相;
明成祖设内阁;
都察院;
海禁;会馆;商帮(晋商、徽商);风力水车;棉布(全国);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丝织业);
王阳明;李贽;文征明、董其昌(书法);地雷、水雷;明中期:铜活字;
内容
朝代
政治
经济
文化
五代十国
北宋
二府三司制;提点刑狱司;路州县;
“市”突破时空限制;水转翻车;棉(闽、粤);燃煤(记载);五大官窑;海上丝绸之路;交子(益州);草市饮食服务设施完备;庙会;
简明中国古代史
2005秋期《简明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学部05年9月修订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简明中国古代史》是文科类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学员通过学习,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基础知识,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学会历史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史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小学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教育)、军事和对外交往概况。
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历史概念,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以及传统美德和思想情操教育,培养学员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
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简明中国古代史》属于公共选修课,在第一学期开设。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课程内容有总体的把握;2、牢固掌握简明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史问题;学习掌握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1、通过基本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较全面的掌握;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求全面系统,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音像教材的制作要做到形象、活泼,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尽可能结合史例进行讲解;3、收听收视视频课之前,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必要的文字教材的预习,课后布置必要的思考题或作业。
提倡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以巩固所学知识;4、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市电大将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辅导,发布教学信息。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的统一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及期末考核时,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中国古代史提纲01
中国古代史九讲一,中国古代史历史脉络的概说二,人类起源与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三,原始农耕与文明起源四,上古三代与春秋战国五,秦与两汉六,三国至南北朝七,隋唐时期八,两宋时期九,明清时期一,中国古代史历史脉络的概说1,人类起源地之一。
2,一万年的农业,五千年的文明。
3,文明早熟,多元一体。
4,上古三代,周为文明的奠基。
5,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代。
6,秦为二千年帝国历史的奠基。
贵族时代结束,从此帝国体制一脉相承。
7,汉代是中古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8,唐是中古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汉与唐比,后者更为开放,多民族文化的特色更为明显。
8,两宋最成熟,经济呈成熟态,城市经济繁荣(但开花不结果),文化转向内敛。
9,明清虽维持表面的繁荣,但已转向沉沦,中西交会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二,人类起源与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1,对人类进化谱系的研究与怀疑(谱系。
腊玛古猿与南猿。
现生猿。
一片丛林。
)(1)树倒猴子散――对“人类进化之树”的质疑(2)人类演化的新假设――一片丛林2,劳动创造了人?(含义与矛盾。
生物学的基础。
基因问题。
)(1),劳动创造了人与劳动的含义(2),釜底抽薪――生物学的新成果否定了劳动创造人说?(3)基因研究的新假设3,人类起源的争论(单一说与多元说。
现代人类的祖先是谁?远古人类的大迁徙。
)(1)有关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动态(2)走出非洲说——远古人类的大迁徙4,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几个问题(元谋人。
北京人。
北京人的用火问题。
中国远古人类从哪里来?化石上的缺环。
本土说的证据。
)(1),元谋人与北京人(2),本土起源说的证据(3),中国境内人类本土起源说的化石缺环5,史前史的分期。
(工具标志问题。
非完全对应性。
早期的社会组织与婚姻关系。
两性关系上的某种秩序早已存在。
母系与父系问题。
)(1),以工具为标识(及其问题)--- 史前史分期法之一(2),以“婚姻”关系为标识(及其问题) --- 史前史分期法之二(3),母系与父系及其相关问题三,原始农耕与文明起源1,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历史演变(最早的农耕起源地。
9上历史提纲范文
9上历史提纲范文历史提纲:中国古代历史(九上)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约5000年前-公元前221年)A.古代氏族社会的起源1.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特点2.夏、商、周三代的兴起和特点B.中华文明的形成1.中国古代文明的农耕起源2.中国的典籍传承与文字的产生3.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4.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封建帝国二、中华帝国与中外的交往(公元前206年-公元907年)A.汉朝的建立与秦朝的继承1.汉高祖刘邦的政治建设2.汉武帝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经济繁荣3.汉朝与西域的丝绸之路B.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世1.佛教的传入与中华文化的融合2.吐蕃与唐朝的文化交流3.最盛的唐朝与世界的贸易往来C.唐帝国的繁荣与衰落1.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退2.唐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三、宋朝与元朝的建立(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A.北宋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革1.班田与平均地权制度的实施2.乡试、会试与进士制度的创立3.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的影响B.南宋与金朝的对峙1.宋金战争与南宋政权的建立2.民族英雄岳飞与抗金战争C.元朝的统一与蒙古帝国的文化交流1.元朝的建立与忽必烈统治2.元朝的文化特点与对汉文化的摹仿3.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征服与政治制度四、明朝的崛起与闭关政策(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A.明朝的建立与政治1.朱元璋的起义与明王朝的建立2.朱棣的割席断发与易名为永乐3.明朝的制度与社会稳定B.明末的混乱与闭关政策1.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与经济困境2.明代海外贸易与闭关政策的出现3.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五、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与衰亡(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A.清朝的政治与社会结构1.清朝的满洲族政权与封建体制2.清朝政治制度的变革与文化传承B.清朝的对外关系与近代化探索1.清朝的对外战争与领土割让2.明治维新与清末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推动力量2.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国内政治动荡六、历史上的苦难与希望(公元1911年-1949年)A.抗日战争与日本侵略1.中日两国的冲突与日本侵略中国2.重庆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合作B.中共的领导与新中国的成立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共领导3.新中国的建设与经济七、中国的与开放(1978年至今)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2.经济特区与外资合作的兴起B.新时代下的中国崛起与超过1.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提升与全球合作以上是九年级上学期中国古代历史的提纲草稿,总字数超过了1200字。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一、原始社会(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1世纪)1.婚姻、家族、氏族制度的出现2.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转变3.石器、陶器的发明和使用4.原始宗教与神话传说5.祭祀、巫术、鬼神、神仙的崇拜6.原始部落联盟与战争的发生二、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黄帝、舜、禹、大禹等时期的传说和历史2.夏、商、西周、东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3.商、周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文化4.钱币、字、书、礼、乐、诗经等的发明和演变5.诸子百家、宗教思想的出现和影响6.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军事等发展三、封建社会(公元221年-1840年)1.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和矛盾2.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的经济、文化等状况3.科举制度、进士选举、科举童子试、乡试、会试等考试制度的发展4.佛教、道教、儒教和众多宗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科技、商业等状况6.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成就和矛盾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1.鸦片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革命的发生和影响2.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3.民族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等实践与探索4.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5.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与矛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五、新时期(1978年至今)1.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2.改革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发展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等战略目标的实现6.文化、科技、教育、环保、人权、公民权利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和矛盾。
中国古代史提纲
中国古代史提纲中国古代史提纲中国古代史提纲(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主线索)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始作俑者:秦1.秦统一六国:①政治上:长年战乱,人们渴望和平,渴望统一。
(1②经济上:经过商鞅变法,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经过: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
(3)建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咸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战乱的局面。
(4②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秦巩固统一:为适应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而形成方方面面的集权①中央: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1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全国分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先小篆,后隶书)。
(4)思想上:焚书坑儒(以加强思想控制)。
(5①北击匈奴夺河套,修筑长城临(洮)到辽(东)。
②统一开发大南疆,兴修灵渠连二江(长江、珠江)。
3.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顶峰:明清1.明朝建立:1368;朱元璋(明太祖);应天(南京);同年灭元。
2.专制统治的加强:(1)明太祖时期:唯我独尊,皇权最大①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一、中华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时期1.古代中国人类的起源-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及其政治制度2.夏朝-夏商周年表-“夏桀纣”的得失与衰亡-夏朝的历史地位与意义3.商朝-商朝的社会政治制度-商朝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商朝的兴盛与衰落4.周朝-周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度与国家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二、中国封建社会与秦汉时期1.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分封制度与诸侯国建立-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2.秦朝-秦朝的统一战争-秦始皇的治理措施与政治制度-秦朝的兴衰原因与意义3.汉朝-汉高祖刘邦的统一战争-汉朝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度-汉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4.与汉朝同时期的民族政权与文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与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西方文化的传播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的对峙与统一战争-三国的政治制度与农业经济2.两晋时期-晋朝政权的建立与分裂-两晋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发展-两晋时期的佛教和道教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政权的建立与统治-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南北朝时期的内忧外患与统一战争四、隋唐时期1.隋朝-隋朝的政治统一与分权制度-隋朝的农业经济与对外关系-隋炀帝的政治与文化2.唐朝-唐朝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唐朝的兴盛与贞观之治3.安史之乱与黄巢之乱-安史之乱的经过与影响-黄巢之乱的原因与结果五、五代十国与宋元明时期1.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政权的建立与统治-五代政权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五代文化的特点与变迁2.宋朝-北宋和南宋政权的建立与统治-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宋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3.元朝-元朝政权的建立与统治-元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元朝的对外关系与文化变迁六、明清时期1.明朝-明朝的建立与洪武、永乐年间的政治-明朝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明朝的海外探险与文化繁荣2.清朝-清朝的建立与康乾盛世-清朝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清朝的对外关系与文化变迁七、中国现代史时期1.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政治变革-民国时期的政治纷争与社会变迁-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革命战争-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影响3.开放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开放的背景与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成就-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知识点复习提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帮助你系统性地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七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史上册表格提纲
大汶口人
距今4-5千年
山东大汶口
[黄河流域]
使用黑陶、白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现象。
原始社会晚期
黄帝时期
距今4-5千年
黄河流域
黄帝、炎帝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形成了华夏族。尧、舜、禹时期,实行原始社会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
黄帝被后人称做人文初祖
秦
汉
时
期
西汉麻质纸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东汉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观测天象的浑天仪。
东汉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以来的数学成就。
东汉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创五禽戏;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
佛教西汉末年传到中原地区。
东汉张陵创立道教兴起。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论“无神论”
派遣卫青、霍去病彻底击败了匈奴。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
实现了各方面的大一统,是鼎盛时期。
孝文帝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姓氏必须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与汉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汉文化的发展。
5、春秋、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自然科学
数学
医学
思想
艺术
文学
春
秋
战
国
战国制订的24节气用以安排农业生产,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湖北随州出土“曾侯乙编钟”,反映了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一、石器时代与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7000年-前2300年)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区别2.三皇五帝的传说与影响二、夏、商、西周时期(前2300年-前771年)1.夏朝的建立与衰亡2.商朝的兴起与发展3.西周的成立、分封制度与封建社会形成4.商周之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三、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年-前221年)1.春秋时期的政治动乱与齐、楚崛起2.战国时期的七雄分立与百家争鸣3.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4.长平之战与秦国统一中国四、秦、汉、三国时期(前221年-西晋)1.秦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2.西汉的兴起与汉武帝的时代3.三国时期的魏、蜀、吴及其主要人物与战争4.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三国分立五、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隋朝)1.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2.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动乱3.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六、唐、宋、元时期(唐朝-明朝)1.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政策2.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实施3.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政权统治4.明朝的建立与海上贸易的发展七、清朝时期1.清朝的建立与满洲政权的兴起2.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西交流八、近代中国(辛亥革命-现代)1.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建设与发展思想2.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与民族抵抗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抗日战争九、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与价值1.古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3.古代中国的国力与地位对比以上提纲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删减或者补充。
总的来说,这个复习提纲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重点强调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以及社会变革。
通过复习这个提纲,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特点与变迁,为我们对现代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供了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史提纲
一、中国古代政治史(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
②三省六部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③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削弱相权;后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
“杯酒释兵权”后,枢密院与三衙相互牵制。
④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
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②唐代:沿用隋朝州县两级制。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③宋代:从“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
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④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农业1、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良(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骨器(2)商周:少量青铜(3)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4)唐: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2、小农经济(1)原始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2)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2>产生原因:①铁农具、牛耕②私有土地出现<3>特点:①拥有部分土地②以家庭为单位③与家庭手工结合,“男耕女织”勉强自给自足⑤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对社会经济有一定阻碍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井田制1)实质:名义国有,实际贵族所有2)内容:“公田”,实际贵族占有;“私田”,劳动者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崩溃、瓦解:由于铁农具使用,“公田大量抛荒”,“私田”大量开垦并私有(3)土地私有的确立: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4)封建土地私有形式:1)土地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私有土地2)地主私有土地主要来源:土地兼并3)北魏、隋唐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措施:均田制(5)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1)东汉的庄园经济:“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2)租佃关系:战国产生明清普遍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劳动者有一定生产自主权4、明朝时期,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5、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
中国古代史 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元明清。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1)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黄帝:传说黄帝是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涿鹿之战后与炎帝部落结盟,形成华夏族。
传说黄帝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人文初祖”、“华夏始祖”。
至今,海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1.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继炎帝、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均通过民主推举的办法产生,历史上称“禅让制”。
第一个通过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舜。
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通过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先后变法,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变法后,封建制度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1)商鞅变法概况:公元前356年(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2)变法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意义(作用):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史实。
(1)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中国古代史上部分提纲
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1、人类的起源2、元谋人,蓝田人,和县人,北京人等猿人遗址与遗迹;猿人体质特征;打制石器的出现和火的使用;血缘家族的形成。
二、古人及古人创造的文化1、丁村人等古人遗迹的发现;工具的改进与人工取火的发明。
2、山顶洞人等新人的发现;现代人体质特征的形成;弓箭的发明;磨钻技术与骨针;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的萌芽;氏族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一、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制1、母系氏族公社传说2、姓氏的产生二、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文化遗址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磨制石器和陶器与房屋建筑的发明2、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四、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1、母系氏族的社会组织和对偶婚2、图腾崇拜和女祖先崇拜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解体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2、新时器时代后期诸文化遗址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和艺术1、锄耕农业的发达和犁耕农业的新兴2、轮制陶器和冶铜术3、玉器和丝织4、绘画和雕塑,原始音乐和舞蹈,图像文字和占卜,男性祖先崇拜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1、一夫一妻制2、阶级的产生和私有制的出现3、炎黄传说和尧舜禹禅让思考题:1、论我国氏族制度的产生及其特点。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经济基础是什么?3、我国原始公社是怎样解体的?第二章夏商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一、夏王朝建立及其国家机构1、夏朝的建立:大禹治水和“启代益作后”2、夏代的阶级结构与国家制度二、夏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二里头遗址2、夏代的天文历法与文献三、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第二节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1、商人的兴起与汤灭夏建商2、商代前期的发展和“九世之乱”3、盘庚迁殷与武丁极盛二、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三、商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四、商末的社会矛盾与商纣的灭亡思考题:1、论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一、夏商周时期1.夏朝的建立和结束2.商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特点3.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度4.周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特点5.夏商周时期的思想和文化发展二、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思想家2.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思想家3.农业生产的变革和分封制的崩溃4.墨子、荀子和孟子的思想5.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三、秦汉时期1.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2.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思想3.西汉的建立和汉武帝的4.东汉的兴起和王莽的新政5.秦汉时期的文化与学术发展四、魏晋南北朝时期1.南北朝分裂和政治动荡2.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和文化3.儒家学说的发展和佛教的传入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艺术5.五胡乱华及北方民族政权的建立五、隋唐时期1.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2.唐朝的疆域扩张和政治制度3.唐朝的社会制度和农业生产4.唐朝的科举制度和文化繁盛5.唐朝的外交和西域文化的传播六、五代十国时期1.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动荡2.北方和南方政权的对峙3.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与科技4.王安石变法和北宋的政治5.北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七、元明清时期1.元朝的建立和蒙古族统治2.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动荡3.明朝的建立和世界海上贸易4.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5.清朝的建立和满族统治6.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八、近代史时期1.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对中国的影响2.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3.五四运动和中国的革命思潮4.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共合作5.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兴起总结:以上提纲包括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可以帮助复习者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课堂笔记和历史文献进行详细学习和理解,加深对中国古代史的认知和理解。
历史提纲-中国古代史
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状况:①采集狩猎 ②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③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原始社会。
6.地位:①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甲骨文记事:1.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注意:非文字符号)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意义:①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②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秦:统一文字(小篆);秦: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提纲.doc教师手稿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一.西周分封制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进行有效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3.内容:经济基础-井田制;政治基础-宗法制;分封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平民和奴隶;血缘政治、等级森严。
4.诸侯国的权利:领地内独立性很强: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5.诸侯国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6.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数百年强国。
后期存在隐患。
二.西周的宗法制1.概念:在奴隶社会,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特点或内容:父系血缘、嫡长子继承(最大的特点)、大小宗关系。
3.影响对当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世:秦汉以后皇室的专制权力的世袭和嫡长子继承;地方家族的社会基本单位的构成。
稳定秩序;今天的意义:民族凝聚力和维护统一等。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条件:秦朝的统一2.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3.特点:从中央到地方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军政大权在皇帝手中;官僚政治。
4.作用:(1)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经济政策为例:如重农抑商等)积极:有利于修建大规模的工程;黄河水患的治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它保障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性。
消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海禁等政策,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等(2)对文化科技发展的影响积极: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消极:文化思想的垄断与禁锢。
(3)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巩固的影响积极: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反抗外来侵略;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五.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三公九卿-中外朝-三省六部-两府三司-中书省-内阁-军机处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郡县制-郡国并行-州郡县-行省制度(两级到多级)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中央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二:夏、商、西周三代更替、春秋五霸、战国七雄1:西周分封制(俗称‘周制’、“授民授疆土”)实行目的是什么?(巩固以周王室为中心的统治)。
特点?(封国有同性异姓异姓之分、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些统治阶层)。
作用?(积极:“拱卫王室”、巩固统治、开拓疆土、开发边疆;消极:形成诸侯国相对独立和诸侯争霸局面的根本原因)。
2:春秋五霸及其有关史实、成语故事 3:战国七雄及其史实、成语 位置名称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三:战国时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百家争鸣1:战国时生产力得到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社会变革最主要表现是什么?(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取代奴隶制性质的宗法分封制)。
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奴隶制度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位,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商鞅变法的时间、主持人、目的、性质是什么?(时间:前356。
主持人:秦孝公、商鞅。
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主要内容或措施是什么?(1:富国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2:强兵措施:奖励军功;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无军功贵族特权---对贵族利益影响最大。
3:集权措施:建立县制、加强刑法)。
成功原因?(符合秦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趋势、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个人努力)。
作用意义?(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国家、为兼并六国奠定基础)。
3:秦始皇推崇什么学派思想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刘彻推崇什么学派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所占地位最重要的学派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诸子百家争论的共同主题?(如何治理好国家)。
4: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四:秦皇汉武(秦朝:秦王嬴政、前221—前202.。
咸阳。
西汉:刘邦、前202—公元9年、长安)、丝绸之路1: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中国历史提纲范文
中国历史提纲范文一、古代中国历史1.先秦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与儒家学说的形成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外交关系的发展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三国鼎立与蜀、魏、吴的兴衰-晋朝文化的繁荣-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4.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隋朝的统一与短暂-唐朝的盛世与开放政策-唐朝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繁荣5.宋元明时期(公元960年-1644年)-北宋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统治-明朝的兴起与物质文化的繁荣6.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的建立与满族的统治-农民起义与西方列强入侵-清朝最后的衰败与辛亥革命的兴起二、近代中国历史1.辛亥革命与民初时期(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民国时期的政治混乱与北洋政府-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计划经济与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开放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三、中国历史的特点和影响1.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与社会秩序的维系-中国古代科技的独特发展与创新2.大规模的人口和领土-中国的人口规模与农业文明的发展-四大发明及文化输出对世界的影响3.持续的政治中心转移-中国历史上的多次王朝更替和统一分裂-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变化4.对于世界历史的贡献和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商品的交流-文化传播与外交政策的发展总结: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历史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特殊的政治发展轨迹以及深远的影响力。
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现代中国的开放,中国社会与文化一直在持续演变。
未来的中国历史将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中国古代史提纲一、说明《简明中国古代史》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02级汉语言文学(远程)的一门选修课。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们提出“全面复习,重点把握”的原则。
希望有关教师和同学认真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期末闭卷考试由省电大统一命题,题型有五类:(一)填空题(二)选择(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二、复习范围及要求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一章原始社会一般掌握:原始社会分期。
主要文化遗存的大致情况:原始群前、后期的代表性人类化石的名称,发现地点,距今年代,相当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时期,婚姻状态。
(例如,北京猿人的婚姻形态处在杂交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性文化遗传的名称,发现地点和分布地区,距今年代,相当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时期,婚姻状况。
(例如,著名的文化遗存半坡村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发展、繁荣时期。
)从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看“劳动创造人”。
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夏商一般掌握:夏朝和商朝的社会性质。
夏朝的国家机构、商朝的建立、盘庚迁殷、周武王伐纣、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甲骨文的内容、作用。
了解禹、启、汤、盘庚。
第三编(上)封建领主制社会第一章西周春秋战国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国。
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
秦孝公在位时,决心彻底改革,于是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
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制定二十级爵,即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位的人中选用。
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
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县设立令以主县政,设丞以辅佐县令,设尉以掌军事。
实行什伍制度,作为基层行政单位。
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
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即在全国内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准许民间买卖土地。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社会方面:主要是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
意义:这次变法促使秦国的国势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重要名词: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国不再听命于天子,相互兼并,各大国都争当霸主。
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
实际上宋襄公想称霸却未做到。
而吴、越两国却相继到中原争霸,影响较大。
初税亩李悝改革:李悝是我国古代法家的创始人,于公元前四百年左右被魏文侯任用为相,在魏国进行改革。
主要内容是:削弱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尽地力”、“善平籴”;制定《法经》。
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五经》一般掌握:西周分封制的性质、基础,分封的对象与方式,分封制的作用;主要封国的名称、地点。
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井田制的性质、含义。
邗沟与都江堰。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和大致经过。
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左传》与《楚辞》。
第三编(下)封建地主制社会第四章秦汉重点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政权形式及其意义。
提要: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事均有皇帝亲自决定。
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是奉常、郎中今、卫尉、太仆、选尉、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宗正。
三公九卿及列卿各有自己的机构。
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由皇帝裁决。
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
县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方面:建立中朝。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就重用身边人员,以他们为主,组成“中朝”,原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
把“中朝”作为决策机构。
设置刺史。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
另外,还在国都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和附近七郡。
颁行《推恩今》和《附益之法》。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国由于众建列侯而越分越小,中央的直接辖地不断扩大。
又制定了《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
严刑峻法。
增加律条,重用酷吏,以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方面:在征兵之外组建了侍从皇帝的期门、羽林、孤儿等三支待从军。
招募职业兵组成保卫京师的禁卫军,由八校尉率领。
文化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利用儒家思想加强思想统治。
财政方面: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连年进行战争,物资粮饷耗费严重,国家困难。
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支援战争需要,汉武帝进行了财政改革。
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改革币制;总一盐铁;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点名词:焚书坑儒文景之治:西汉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昭君出塞:昭君姓王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
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即“昭君出塞”。
此后汉、匈长期友好相处。
王昭君和她的亲属三代人都曾为汉匈和好作出过积极贡献。
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张仲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
他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方剂,著《伤寒杂病论》一书。
该书被后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前者论述属于“伤寒”的若干病症,后者论述妇科、内科等多种常见病。
它为后世医家尊为医圣。
丝绸之路一般掌握:秦统一货币和文字的大致情况。
秦修长城的起始地点。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领导人、主要战役、地点。
七国之乱的原因。
王莽改制的大致情况。
黄巾起义的领导人、口号、利用宗教的名称。
了解张骞、张衡、张仲景、王充、蔡伦、班超。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重点掌握: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演变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
重点名词:户调式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九十余万大军南下,企图消灭东晋。
东晋派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迎战。
两军在肥水激战,前秦大败。
苻坚逃回北方。
此后形成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齐民要术》《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所撰地理学专著。
全书系为东汉桑钦所撰《水经》一书作注,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一千几百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城邑、关津等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
三国鼎立一般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曹魏屯田的大致内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八王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五胡的名称。
“王与马,共天下”的含义。
了解祖逖和桓温。
《神灭论》、《水经注》的作者。
第六章隋唐五代重点掌握:隋前期的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创立科举、改革法律、改革府兵制)唐初重要制度:均田制、租庸调法、中央和地方官制、府兵制、唐律。
隋唐科举制度。
唐朝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内容。
例如,简述唐代三省六部制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左右仆射。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
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唐代府兵制的主要内容唐代科举制的内容、作用。
贞观之治主要内容。
两税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重要名词:开元之治武则天《通典》:唐代杜佑所著。
是我国第一部政书,以记载典章制度为主。
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代宗时。
对每一个制度的记载都原原本本,比较详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开创了典章制度专史的编纂方法。
安史之乱一般掌握:大运河的起始地点、各段名称。
隋末农民大起义中首先起义者、三大农民起义军的名称、领导人。
了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玄奘、鉴真。
唐代、五代的大文学家、大书画家的姓名及代表作。
第七章宋辽金元重点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及其结果。
元朝的民族等级制。
元朝为了制造民族矛盾,对人民分而治之,以巩固其统治,把各族人民分为四个等级。
蒙古人为第一等,是占统治地位的等级,拥有种种政治、经济、法律上的特权。
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西域人、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为第二等,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汉人(包括契丹人、女真人、北方汉人为第三等。
南人(南方的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为第四等,地位最低。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失败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固然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谓变法只是对封建统治的某些环节做部分改良,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因此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所以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
三大发明的西传及其意义。
重点名词: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在辽圣宗及肖太后率领下,辽军大举南下攻宋,宋真宗也北上抗辽。
辽军至澶州受挫,双方对峙。
后来双方议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
史称“澶渊之盟”。
行省制:元朝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政府把大都附近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央中书省,其他地区则设十行省。
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以处理一省政务,凡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
行省是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极大。
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下去。
《资治通鉴》一般掌握: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和改革的大致经过。
靖康之难的时间,大致经过。
了解岳飞、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黄道婆、沈括、马端临、郭守敬。
《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内容影响。
理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
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农桑辑要》。
第八章明清重点掌握: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一条鞭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改革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些特点。
主要内容:一条鞭法把原来按户按丁派役转向按地按丁派役,说明封建国家对户口人丁己控制不住,于是转向地亩。
把差役改为雇役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