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地质地貌

合集下载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的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对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农业的影响。

一、地形特点黄河流域地理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平原地貌,这片平原地区被称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黄河上游的一片巨大地质构造,由黄土和黄土堆积而成。

黄河流经这片地区时,它的急流水流强烈侵蚀和搬运大量的黄土,形成了巨大的黄土高原。

这种地形特点使得黄河流域拥有广阔的肥沃平原,适宜发展农业。

另外,黄河流域还有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带。

这些山地和丘陵地带分布在黄河流域的边缘,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草牧场和水源。

这些山地和丘陵地带的特点为农业提供了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二、气候特点黄河流域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干旱少雨。

由于流域地区地势高且远离海洋,降水较少,加之蒙古高原的阻挡,使得黄河流域整体上呈现半干旱气候。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流域内的农业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然而,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为黄河流域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

多年来,中国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和努力来修建灌溉系统,通过黄河的水资源来满足农业的灌溉需求。

这一举措对于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水资源特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特点主要表现为洪水和河道改道。

由于黄河流域幅员辽阔,且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导致黄河水流呈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

每年夏季,由于雨水和山区的融雪过多,水量增加,黄河容易发生洪水。

另一个特点是黄河的河道改道。

由于沉积物的淤积和水流的侵蚀,黄河的河道在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改道,导致流域内农田的分布也不稳定。

政府为了保护农田和居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治理和保护,以减轻洪水和河道改道对农田的不利影响。

四、地理特点对农业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对农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河带来的黄土高原为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黄土肥沃,独特的土壤质地和丰富的养分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黄河中游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研究

黄河中游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研究

第33卷 第4期2017年7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 ra phy and Geo 2Infor matio n Science V ol.33 N o.4July 2017收稿日期:2017-04-05; 修回日期:2017-05-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383、41601411、41401441)作者简介:李晨瑞(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地形分析。

*通讯作者E-mail:li_fayuan @doi:10.3969/j.issn.1672-0504.2017.04.018黄河中游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研究李晨瑞,李发源*,马 锦,刘 玮(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23)摘要: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对黄河中游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定量分析可以反映黄河中游流域地貌演化进程以及黄土高原侵蚀地貌形态特征。

该文以黄土高原区域30m 分辨率的DEM 为信息源,首先提取了黄河中游7条典型一级支流及其纵剖面,然后计算了6种量化指标分析其流域地貌形态以及流域地貌演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地貌特征综合评价指标反映黄土高原区域侵蚀地貌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秃尾河、无定河以及延河发育至深切侵蚀期;窟野河发育至深切侵蚀和均衡调整之间的过渡期;汾河、洛河以及渭河发育至均衡调整期。

流域地貌随河流侵蚀循环而相应演化,7条河流所在流域的地貌发育程度从北到南也基本呈现逐渐成熟的趋势。

所计算的侵蚀地貌综合评价指标值显示,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以及延河流域共同构成黄土高原强烈土壤侵蚀区;汾河、洛河以及渭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关键词:黄河中游;河流纵剖面;流域地貌演化;侵蚀地貌综合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P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17)04-0107-060 引言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该区域地貌表现为典型的黄土侵蚀地貌,是在构造运动的基础上,经过地表物质与降雨、径流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中国母亲河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和“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初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对黄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重要地理现象。

1. 黄河的概况黄河是亚洲第二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千米。

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并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面积达到80多万平方千米,涵盖了中国的九个省份。

2.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黄河流域地势高度不齐,海拔逐渐升高,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黄河沿途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黄河流域的气候多种多样,西部高原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中部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而东部平原地区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3. 黄河流域的资源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

此外,黄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这为中国的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4. 黄河的洪水问题黄河的洪水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黄河流经的地区多为陡峭的山脉和高原,暴雨和融雪会导致河水迅速增加,形成洪水。

为了控制洪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修建堤坝和拦水闸等。

5. 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黄河流域,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古代文明遗址,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夏文化等。

这些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黄河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

水污染、水量减少、河道淤积等问题已经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行生态恢复计划。

通过对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对黄河的地理特征、资源、洪水问题、文化以及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黄河入海口黄蓝构造原理

黄河入海口黄蓝构造原理

黄河入海口黄蓝构造原理黄河入海口黄蓝构造原理黄河,是中国最长的一条河流,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黄河的入海口,也被称为黄蓝构造,是黄河最后汇入大海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黄河入海口黄蓝构造的原理及其地质意义。

1. 黄河入海口的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的北部,自青海的玛曲县发源,经过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而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境内,是黄河最后汇入大海的地点,被誉为“黄河的嘴巴”。

2. 黄蓝构造的形成原理黄蓝构造是指黄河在入海口处形成的特殊地貌构造。

它是由黄河的沉积物与海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黄河水含有大量的泥沙和悬浮物,这些物质在流入海洋时会与海水中的盐分发生反应。

而黄河入海口处正好是黄河水与海水相碰撞的地方,泥沙与盐分的相互作用导致了黄蓝构造的形成。

具体来说,当黄河水流入海洋时,由于水流速度的减慢和泥沙沉积作用,泥沙开始沉积在黄河入海口的附近海域。

而在沉积物的影响下,黄河入海口处的海水逐渐变浑浊,呈现出黄色,形成了黄曹升。

与此海水中的盐分也在泥沙的影响下发生沉淀作用,导致海水变得更为咸度更高,呈现出蓝色,形成了蓝曹升。

这种黄蓝相间的沉积物构造便是黄蓝构造。

3. 黄蓝构造的地质意义黄蓝构造不仅是黄河入海口的特殊地貌景观,也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黄蓝构造是黄河沉积物在流入大海后的沉积记录。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泥沙沉积区,每年带入海洋的泥沙数量巨大。

这些泥沙通过黄蓝构造的形成,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有助于了解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

黄蓝构造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黄河水中的泥沙中富含养分,这些养分会被带到入海口的海域中,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黄蓝构造不仅是地质景观,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区域。

黄蓝构造的存在对于河口湿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黄蓝构造的形成不仅是黄河泥沙的沉积过程,也是黄河泥沙与海水交互作用的过程。

这种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泥沙的深入进入海洋内部,有助于维持河口湿地的稳定性,对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卫星遥感在黄河中下游河流地貌地质遗迹调查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在黄河中下游河流地貌地质遗迹调查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在黄河中下游河流地貌地质遗迹调查中的应用文 | 刘雪萍1 董颖2 朱雪征3 董晓晨1 陈梓慧2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3.华北科技学院摘要:本文介绍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黄河中下游地质遗迹进行调查,提出曲流、阶地、河漫滩、瀑布、三角洲等不同类型的遥感解译方法,分析黄河中下游河流地貌地质遗迹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关键词:地质遗迹;河流地貌;遥感;黄河中下游图1 河流地貌类型的光谱特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床、牛轭湖对光的吸收能力强,反射率低,这是由于该类型区域是由水体构成,水体是遥感图像中最醒目的图斑;但黄河中下游含泥沙量大,较一般的河流反射率大,在遥感图像上反而多呈浅色调(夏秋季含泥沙量较大多为黄的反射率,有些河漫滩含水量较大,生长灌草,表现为植被的光谱特征;阶地的光谱特征比较复杂,由阶地覆盖的物质决定,覆盖物有黄土、灌草,因此单从阶地的光谱特征判断地貌类型还不能完全确定,需要结合土地覆盖类型和地质环境来波段图2 黄河中游(陕北)曲流河及不同季节的河流水体图像(上部冬春季图像,水体变窄,河漫滩及河心洲出露较多,水体呈蓝绿色;下部夏秋季图像,水体变宽,河漫滩及河心洲出露少,水体含沙量高,呈浅褐色)水域及河流形态特征识别水体指数是快速准确提取水域的方法,有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NDWI)、修正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MNDWI)、增强型水体指数(EWI)[6]。

可以利用水体指数快速提取水体,由于指数型方法快速简便,得到了广泛应用。

4. 多时相遥感影像动态分析利用遥感图像多时相的特点,对同一地质遗迹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可以分析出地质遗迹演化的过程,气候、温度、地质、流水等营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都在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对比中有所发现和验证,并对未知的地质遗迹的演化发展予图3 河流横剖面图(1.河床;2.河漫滩;3.河谷坡;4.阶地;5.谷肩)三、调查成果与分析黄河中游起点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中游分界点在郑州桃花峪,桃花峪之下为下游,孟。

中国文明发祥地——黄河的初中地理材料题

中国文明发祥地——黄河的初中地理材料题

一、介绍黄河1.1 位置和流域黄河,又称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流经我国的西北部和中部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2 河道特点黄河是我国最大的黄河流域,流经的地方非常广阔,是我国主要的灌溉水源地之一。

黄河河水携带了大量泥沙,因此也有“泥河”之称。

1.3 水文特点黄河水量丰富,尤其是在夏季雨季时,水位急剧上升,往往引发洪灾。

二、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2.1 地势黄河流域地势起伏较大,有裙山连绵,地势较高的地方称为黄土高原。

2.2 地质特点黄河流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众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2.3 土壤特点黄河流域的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三、黄河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影响3.1 农业黄河流域的水源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成为了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支撑。

3.2 文化黄河流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成为了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3.3 经济黄河流域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繁荣,成为了我国古代商业的重要交通航道。

四、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4.1 水质现状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以及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水质一度受到了较大的污染。

4.2 生物多样性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大量的鱼类、水草和湿地生态系统。

五、保护和治理5.1 污染治理针对黄河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加强了对污染源的排放控制。

5.2 生态保护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项目。

六、结语6.1 黄河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2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6.3 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加大对黄河流域的保护和治理力度,保护好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

七、黄河文化的魅力7.1 历史积淀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数千年来,孕育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和传统民俗,这些丰富的历史积淀构成了黄河文化的魅力所在。

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

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黄河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黄河地理知识的总结:一、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发源于青海省的昆仑山脉。

总长度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約七十四萬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跨越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和山东八个省份,流经中国北方平原,最终注入渤海。

二、地理特征1. 河源地区:黄河的上游是个高原区域。

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海拔平原地带,形成了丰富的地质结构。

黄河的上游地区多为高原山地,地势高峻,气候严寒,冰雪覆盖,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2. 黄河中游:黄河自上游至中游之间,冰雪融化,水流迅速,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

此段地势呈梯度,河流受多条支流的输入,长期下切成深渊、峡谷和崖壁。

在山区地势波动所引起阻水蓄积的山前平原成为中游河段的典型地貌类型。

3. 黄河下游:黄河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道断面扩阔,流速减缓。

进入山西境内、山西、河南两省之间地势较平坦。

山东地区多平地丘陵地貌。

营水澦剥,因此呈现出平原河谷地貌风貌。

在北部山区平原也间出现了大的阶地地貌。

4. 河流水质:由于中游黄河径流较多富含泥沙,因此常被称为“泥河”。

其水流呈黄色,充满沙石,河道较浅。

古代以来,黄河常年泥沙淤积,底测不断抬升。

进入下游之后,下游湾浅滩陆地面积增加。

在大河入海处地势最平整。

入海口为泥沙较为丰富的沉积区。

三、地理气候黄河流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大陆性气候等,主要受山地和水系的影响。

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季节性显著,干旱少雨,风大日照多等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波动大。

四、地理资源1. 水资源: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广阔,年均径流量为61亿立方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运输通道。

黄河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工业。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土河流。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包括河流特征、水文特征以及地理特征。

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北方,横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陕西和山东等八个省份。

由于地势高低起伏,黄河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峡谷和峡谷。

这些地理特征使得黄河在流经这些地区时形成了许多急流和瀑布,给河流的水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大的潜力。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水量丰富和泥沙含量高。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年平均径流量约为89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径流量的五分之一。

由于流域面积广大,河流长度较长,黄河的水量在不同季节和年份之间有明显的变化。

夏季和秋季是黄河的高水期,而冬季和春季则是低水期。

这种季节性的水文特征对于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黄河的水文特征还表现在泥沙含量极高。

由于流域内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疏松,容易被水流冲刷,黄河的水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

每年黄河输送的泥沙量约为39亿吨,占全国河流输沙总量的70%以上。

这种高含沙量的水文特征给黄河流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河道淤积、洪水灾害等。

因此,黄河的泥沙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泥沙的输送和河道的淤积。

除了水文特征,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也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河流域地势高低起伏,地理条件复杂。

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陡峭,水资源相对较少,农业生产和人口聚集较少。

而在华北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和人口聚集较多。

这种地理特征使得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和研究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理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黄河的水资源,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浅议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

浅议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

浅议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作者:朱凯迪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08期摘要:对于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演变的研究对于黄河口治理具有重大意义,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岸的冲淤地形地貌演变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黄河入海水沙量的多少,它直接决定着入海口附近海岸是侵蚀还是淤积。

本文就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演变进行探讨。

关键词: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演变一、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概况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被称为“母亲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入海沙量高达10.8亿吨,素以水多沙多而闻名于世。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交汇处,现在的黄河口是由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形成,而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是一块北起徙骇河以东,南至支脉沟口以北约5400平方公里的扇形区域,在以往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二、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现状及形成原因1.入海泥沙的变化过程五十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口的泥沙量逐渐减少,甚至在1997年一年之间黄河竟断流长达226天,严重影响了黄河入海口的泥沙输送量,对于黄河入海口地形地貌的变化影响巨大。

根据相关资料掌握的入海流路的几次变化,我们主要将入海沙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1953到1964年神仙沟流路阶段,入海沙量达到11.85亿吨每年;(2)1964到1976年刁口河流路阶段,年均入海沙量为10.98 亿吨;(3)1976到2007年清水沟流路阶段,年均入海沙量为4.58亿吨。

其中 1976到1996 年年均入海沙量为6.2亿吨,1996到2007年年均入海沙量为1.62亿吨。

进入河口区的泥沙主要淤积在河口河道、潮间带和滨海区,其余部分被海洋动力输向较远的海域,同时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受到来沙量、入海流路地形条件以及入海口外海洋运动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流路时期,淤积在滨海区及以内的泥沙占黄河入海口来沙量比值逐渐增大,而相应的输向较远海域的泥沙占入海口来沙量比值则逐渐减小。

《黄河》初中地理教学PPT课件

《黄河》初中地理教学PPT课件

植被类型多样
黄河流域内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 等多种植被类型。
植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植被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对 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 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覆盖度较低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黄河流 域内植被覆盖度较低,生态环境较为 脆弱。
土壤类型及其适宜性评价
土壤类型多样
03 水电开发
黄河干流及支流上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如龙羊峡、 刘家峡、三门峡等,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电 力资源。
黄河水患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
水患成因
黄河水患主要是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峰流量大 等因素造成的。同时,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乱砍滥伐 等也加剧了黄河水患的发生。
治理措施
针对黄河水患问题,采取了多种治理措施。包括上游水 土保持、中游水库建设、下游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等。 同时,还加强了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以确保黄 河的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
旅游资源开发
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民俗 风情等多种类型。已开发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和线路。
保护策略
针对黄河流域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应采取加强生态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推广旅游文化等保护策略。同时,加强旅游基 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推动黄河流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 展。
课堂互动
分组讨论黄河流域的生态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下一讲预告及预习提示
下一讲内容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 发展
预习提示
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思 考如何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绿色能源开发与利用 利用黄河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等 清洁能源。

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
1.泥沙淤积严重:黄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土壤质地疏松、植被覆盖率低,雨水冲刷导致大量泥沙被携带入河。

到了下游平原地带,水流速度减缓,携沙能力减弱,造成泥沙大量沉积,使得河床逐年抬升。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善淤”,是黄河改道的根本原因之一。

2.地形地貌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形平缓,河道坡度小,河水流动易受地势左右。

在山东丘陵和华北平原交界处,黄河面临北上或南下的选择,受到地质构造活动及地壳变迁的影响,原有的河道可能因地形变化而无法继续维持,从而寻找新的出海口。

3.洪水灾害频繁:黄河流域降雨分布不均,夏秋季节集中且强度大,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河流流量突增,对原本已经抬高的河床构成巨大冲击力,易于发生决口甚至大规模改道。

4.河漫滩演变与湖泊洼地作用:黄河在历史上曾经通过一系列湖泊洼地和河漫滩区域,这些地方往往成为洪水时的天然滞洪区。

当洪水过后,河流可能会改变原有路径,流向更容易排水的新通道。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

它是由黄河长期的泥沙沉积形成的,经历了漫长的地貌演变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国母亲河”。

由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丰富泥沙,黄河在长期的冲刷和沉积过程中,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河口平原形成阶段、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和现代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

在河口平原形成阶段,黄河冲刷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河口平原。

这个阶段发生在数千年前,当时黄河的冲刷能力非常强大,泥沙沉积在河口附近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平原。

这个平原上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因此,这个地区逐渐有人类聚居,并形成了繁荣的农业文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泥沙沉积越来越多,形成了河口三角洲。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黄河的沉积物在海水的冲刷下逐渐堆积起来。

这个阶段发生在几千年前,黄河的泥沙沉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洲,面积达到数千平方公里。

这个三角洲的地势逐渐上升,形成了一系列的河岛和河道,这些河道将黄河分成了许多支流。

黄河的主要河道也在这个阶段形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黄河主干。

在现代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黄河的泥沙沉积进一步扩展了三角洲的面积。

这个阶段发生在近几百年前,黄河的泥沙沉积使得三角洲的面积扩大到了目前的规模。

这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影响最大的阶段。

人类在这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泥沙的沉积使得三角洲的土壤非常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这使得黄河三角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然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也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此外,黄河三角洲的地势逐渐上升,使得河道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黄河,又称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也是中国的母亲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中,黄河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关于黄河的知识点的总结:1. 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发源于中国的青海省南部,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七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2. 黄河的流域面积:黄河的流域面积约为752,000平方千米,其中高山地带占约30%,平原地带占约40%,黄土高原占约30%。

3. 黄河的长度: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仅次于长江。

4. 黄河的水源:黄河的主要水源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以及甘肃、青海的一些山区。

5. 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年均径流量为50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为30亿吨,具有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明显变化。

6. 黄河的分段:根据黄河流经的地理条件和特点,可将黄河分为三段:上游的青藏高原段,中游的黄土高原段,以及下游的平原河段。

7. 黄河的地貌特征:青藏高原的黄河段属于峡谷地貌,黄土高原的黄河段则形成了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下游是平原地貌。

8. 黄河的水土流失问题:由于黄河中游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河道淤积、冲积扩展、土地贫瘠等问题也是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

9.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中国政府自古以来一直致力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大禹峡、龙门峡、三门峡等大坝和引黄灌区,以解决水灾和赤地问题,提高农田灌溉水平。

10. 黄河的经济重要性: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水果等作物为主要农作物,在中国的农业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黄河还是一条重要的水路交通线,沿岸发展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如郑州、洛阳、济南等。

总结起来,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黄河的知识点包括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水源、水文特征,以及黄河的分段、地貌特征、水土流失问题、治理与开发,黄河的经济重要性等。

黄河兰州盆地河流阶地特征与成因分析

黄河兰州盆地河流阶地特征与成因分析

黄河兰州盆‎地河流阶地‎特征与成因‎分析摘要:黄河的阶地‎是黄河生成‎地区在青藏‎高原上升隆‎起后,形成的如台‎阶状的地貌‎现象。

正是由于这‎些阶地的出‎现,黄河才可以‎从最初地面‎的片片大湖‎,得以百川汇‎流,一泻千里,形成气势磅‎礴的大河。

因此,科学家们称‎黄河阶地犹‎如一本活的‎教科书,是考察黄河‎生成演变历‎史的最有力‎的地质根据‎。

关键词:兰州盆地、黄河阶地引言:黄河兰州盆‎地中的河流‎阶地特征典‎型,保存完整,现已查明的‎阶地有九级‎,在阶地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吸引着中外‎众多学者的‎目光。

虽然,曾经有许多‎学者对黄河‎兰州阶地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得出了许多‎有力的结论‎,然而,以往对该地‎区阶地的研‎究多偏重于‎高级阶地的‎形成时代,对阶地的成‎因却研究不‎深,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这对于黄河‎各阶地划分‎的科学完整‎性不利,本文选择了‎黄河阶地最‎为著名,被称为“兰州式阶地‎”的黄河兰州‎盆地河流阶‎地进行全面‎的分析,利用前人证‎实的数据和‎资料分析其‎特征和成因‎。

1.黄河兰州盆‎地河流阶地‎所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地质情况地理位置:兰州盆地位‎于黄土高原‎的西端、青藏高原的‎东北角,为一中生代‎盆地,海拔150‎0米上,区内大部分‎地区为黄土‎所覆盖,黄河自西向‎东在转向北‎东穿流而过‎。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较为‎开阔的谷地‎中,由于紧邻青‎藏高原且又‎处在高原东‎北缘转弯部‎位,几个不同形‎式的构造体‎系在此交汇‎。

受高原隆起‎的影响,本区新构造‎运动表现强‎烈且形式复‎杂。

气候情况:兰州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市区平均海‎拔1520‎米。

年均气温1‎1.2度,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

2.黄河兰州盆‎地河流阶地‎的特征:黄河兰州盆‎地河流阶地‎发育最为标‎准,分布最广泛‎.基座最大拔‎河高度33‎0m,为第三系红‎色砂砾岩、砂岩和白垩‎系砂泥岩,上覆35m‎冲积砾岩,顶部为厚度‎不等的风成‎黄土,阶地越老黄‎土越厚.T1T3连‎续完整,T4T7受‎后期流水冲‎刷切割成为‎梁卯状.根据14C‎、热释光和古‎地磁等方法‎确定的各级‎阶地形成时‎代分别为1‎0ka,60ka,140ka‎,560 ka,1 200 ka,1 500 ka和1 600 ka。

关于黄河自然地貌的资料

关于黄河自然地貌的资料

关于黄河自然地貌的资料黄河,这条神奇的河流,真是让人感叹不已!说起黄河,大家脑海中是不是立马浮现出那滔滔不绝的水流,还有那金黄色的泥沙呢?这条河可不仅仅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在历史上也是扮演了无数个角色,真的是风雨兼程,历经沧桑呀!听说黄河的发源地在青藏高原,那儿的风景美得就像画儿一样。

高山雪水融化,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河,形成了这条气势磅礴的黄河,仿佛是在诉说着大自然的传奇故事。

而黄河流经的地方,那可真是个热闹的地方。

沿岸的地貌变化多样,有山有水,有沙丘还有农田,真的是应有尽有。

你看,黄河在这里像个调皮的小孩子,绕来绕去,时而温柔,时而汹涌。

有些地方,河水缓缓流淌,两岸的农田绿油油的,麦子摇曳,就像在跟风儿打招呼。

可一转眼,河流又变得狂野,水花四溅,直冲天际。

难怪古人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水可真是气势如虹!说到黄河,大家都知道它的水有个特殊的颜色,金灿灿的。

这可不是因为它的水源有多特别,而是因为河流里带着大量的泥沙。

你看,那泥沙就像黄河的“美容秘诀”,使得水流看起来既浑浊又美丽。

很多人说,黄河的水是“黄”,其实这也是黄河的个性体现,刚刚好,不张扬,却又引人注目。

每当春天来临,河水融化,泥沙飘散,真是美得让人陶醉。

你可别小看这些泥沙,它们可是滋养了两岸的土地,让农民的庄稼茁壮成长。

而黄河沿岸的城市,真是热闹非凡。

你可以想象,昔日的古城如大同、郑州,如今却发展得越来越繁华。

人们在黄河边散步,聊着天,享受着阳光。

黄河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讲故事的人,讲述着古老的传说与历史,听得人们入迷。

尤其是那些古老的桥,横跨在黄河之上,见证了无数个风雨飘摇的岁月。

这些桥就像黄河的守护者,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

而谈到黄河的地貌,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黄河在经过不同的地段时,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比如在陕西,河床两旁的山峦连绵起伏,仿佛在进行着一场大自然的舞蹈。

而在宁夏,黄河就像是温柔的母亲,静静地流淌,安静得让人心里暖暖的。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

作为亚洲最长
的河流,黄河也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下面,我们来了
解一些关于黄河的知识点。

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川藏山脉,总长5464公里,流经9个
省份或自治区。

其中,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河北。

黄河的流域面积
黄河的总流域面积为75.7万平方千米,其中中国占65.6万平
方千米。

黄河流域的人口密集,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黄河的地貌特征
黄河流域的地貌类型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黄土高原是黄河流
域的主要地貌类型,还有丘陵、山地、盆地、平原等。

黄河的水文特点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年降水量约在400~500毫米之间。

由于河道较浅,河床高度不稳定,所以黄河的水文特点非常复杂。

每年的冬春季节,就是黄河的最高水位。

黄河气候特点
黄河流域的气温和气候非常独特,因为它们受到高压系统和西
风的影响。

黄河上游的气温较低,年平均温度约为-5℃,而下游
气温相对较高。

黄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黄河是中国文明的摇篮,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黄河流域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古代城市和文化遗址。


如,河南的郑州古城,山东的曲阜等等。

另外,黄河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军事战略线之一。

总之,黄河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它涵盖了重要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价值。

了解黄河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黄河古河道地层特征

黄河古河道地层特征

58囱N工科技.2020年•第8期黃河古河适地层特征◊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范秦军王俊杰根据河道演变相关资料结合野外地质条件及相关试验资料比较、分析判定古河道的时代成因、范围和深度。

埋藏的古河道判别须借用钻探、物探方法,从它的沉积物的分布形态和岩性来确定。

1引言古河道是河流他移后被废弃的河道,古河道的根本成因是河流改道。

河流改道有由内因引起的,也有由外因引起的。

外因包括构造运动使某一河段地面抬升或下沉,冰川、崩塌、滑波将河道堰塞,人工另辟河道等。

黄河是善淤善徙的河流,其古河道多是河流侵蚀作用引起的,如河水冲刷侵蚀,河道裁弯取直,留下牛辄湖式古河道等,所以在黄河河套地区和华北平原上留下无数古河道%黄河古河道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伴生的河床相沉积,底部粗砂层,向上过渡为细砂层或粉砂层。

在垂直剖面上,其颗粒大小的顺序是底部粗,上部细。

在纵剖面上,贝!I上游比下游粗。

本文所述黄河古河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段,北岸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大城西乡,南岸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古河道为某石油管道穿越黄河勘察项目中钻探揭露中发现,该段现状黄河河道宽270m,揭露范围现状河道北岸350 m,现状河道南岸300m。

项目是石油管道穿越黄河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依据相关勘察规范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勘探点布置工作,因为管道穿越埋深在25m以下,该段古河道层底面深度10m~15m,对工程影响不大,处于生产目的没有对古河道进行专题研究但在勘察中对揭露深度范围内各层取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工作,并对结果结合其岩性、状态榊行对比分析,亦可发现2项目区岩土工程条件2.1河道演变黄河内蒙段地处黄河流域最北端,黄河从宁夏石嘴乡入内蒙境,由准格尔旗马乡出境,形成“n”形大弯曲。

穿越线路所在河段位于“n”形大弯曲的右上角,是黄河上游与中游分界处。

由于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及沙漠边缘,河水含沙量剧增,致使河床落淤抬高,河身逐渐由窄深变为宽浅,河道中浅滩弯道迭出,坡度变缓。

黄河是怎么形成的

黄河是怎么形成的

黄河是怎么形成的黄河形成的原因如下: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的地貌特征如下: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

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

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

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

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

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是黄河源头,玛多以上黄河河源区河谷宽阔,湖泊众多。

黄河出鄂陵湖,蜿蜒东流,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穿过,至青川交界处,形成第一道大河湾;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地质地貌黄河地质地貌1.远古的地质运动与黄河的形成(陈梧桐陈名杰)在地球岩石圈不停的运动之中,华北地台大约在17亿年以前隆起了。

随后它持续抬升,形成中国范围内最早而且面积最大的一块古陆。

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华北地台两次下沉,受到海水的浸泡,至二叠纪(距今28 500万年至23 000万年)再次抬升,重新露出水面。

在这个反复抬升和沉降的过程中,大量的生物遗体在沉降区堆积起来,形成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接着,在侏罗纪(距今19 500万年至13 700万年)与白垩纪(距今13 700万年至6 700万年)发生了被称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与现今山西高原原本连为一体的今华北平原地区转而沉降,先形成盆地,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片大平原,而山西高原则陆续抬升,形成了东低西高的局面。

进入新生代(始于距今6 700万年)时期,又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造山运动比燕山运动更为强烈,不仅促使喜马拉雅山脉从海底崛起,青藏高原急剧抬升,而且波及整个中国,促使一些地块抬升,成为山脉,一些地块下沉,成为盆地。

如山西高原就因受到这次造山运动的影响,产生了两条近乎平行的大断裂带,从北向南穿过高原的中部,断裂带的断块程度不一地向下陷落,形成狭长的槽谷。

槽谷的南端与关中所处的沉降带相接,形成汾渭盆地。

后来,一些抬升的山脉受到风化剥蚀,逐渐夷平,成为高原;下沉的盆地则贮积起水而成为湖泊。

此后,这个地区先后经历两次规模较大的冰川活动,气候变得寒冷而干旱,那些大湖逐渐萎缩,或被分割成许多小的湖泊,全区出现若干个大型湖盆和许许多多的小湖泊及湿地。

地面上的流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逐渐汇聚到古湖盆当中,并发育成若干各自独立的内陆湖水系。

在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一条流水从这里向东南流淌,由于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与巴颜喀拉山南北夹峙,它便流向当时正在下沉的今若尔盖草原地区,在那里潴积,形成古若尔盖湖。

源出于西倾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另一条流水,则在两山的峡谷中自东南向西北方向流淌,汇集到今青海省共和县的古盆地。

古共和盆地的东面,当时另有一条流水,沿着拉脊山南麓的峡谷东流进入今甘肃,经过今日的兰州后,北折流向今宁夏地区,至贺兰山旁汇集到因断层陷落而形成的银川盆地,形成古银川湖。

东鄂尔多斯高原的东缘,又有一条河流经由一连串的小湖泊,注入汾渭盆地,形成古汾渭湖。

汾渭盆地的东面,耸立着一座高大的中条山,山脉东侧的流水,由于受到山东丘陵的阻挡,则分由丘陵南北不同的河道,东流注入大海。

这样,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东部的山东丘陵,便逐渐形成了四段各有源头、互不连接的河流。

古黄河就是在这些独立的水系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的。

在地质年代第四纪(始于距今250万年前)的早期即距今100万年前后,这个地区冰川融化,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降水量充沛,河水迅速暴涨,流水的冲刷下切作用不断加剧。

流水的冲刷促使河床逐渐由浅变深,从而产生溯源侵蚀作用,使源头的位置向河流流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上游不断向上延长。

流水的下切,则冲击着阻挡其前进的高山峻岭,为自己开辟通道,使下游日益向下延伸。

此时,中国中西部的高原继续处于上升的阶段,益发加强了这种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

流水的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终于将两条河流中间的分水岭打通,使各个封闭的湖盆有了出口,使各自独立的河段连接起来,古黄河至此已初露端倪。

不过,此时的古黄河还是一条内陆河,她的东端止于浩瀚的三门古湖,因为东面的中条山还阻挡着它通向大海的道路。

但是,古黄河继续以顽强的毅力,发挥其溯源下切的侵蚀作用。

当上游的来水大量进入三门古湖,水位升高,超过了三门地垒的高度,湖水就向东漫流,并不断下切。

经过漫长的岁月,她终于切穿三门峡,流入华北平原,而与中条山东侧的流水连接起来,浩浩荡荡地向东奔流,投入大海的怀抱。

一个伟大的生命从此诞生了!黄河最后冲过三门峡、全线连接贯通的具体年代,学者的意见不一,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即当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出现在周口店时,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这条大河,已经从西到东将各段河道连接起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了。

不过,此时她的下游是绕山东丘陵之南入海的。

以后下游的河道曾发生过几次变动迁徙,但上游的河道则已基本定型。

而且由于流水的溯源侵蚀、延伸的属性,她的上源和下游仍在继续延长,从而最终形成今天的面貌。

今日的黄河,全长5 464公里,是长度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大河。

她从源头汩汩东流,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流域面积达752443万平方公里。

如果加上鄂尔多斯内流区面积,则为79.4万平方公里。

包括与黄河密切相关的河南、山东两省的沿黄地区在内,总共有耕地3亿亩,居住着1.2亿人口。

在历史上,黄河还曾经流过河北、天津、安徽、江苏四省市,整个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共约25万平方公里。

据2000年初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黄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河川年径流量的2%。

但就是这些黄河水,加上流域内有限的地下水,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并远距离地向流域之外的地区调水,承担着流域外的部分供水任务。

仅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选自《黄河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黄土高原黄河从青海省东部的龙羊峡到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穿过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区。

这片广袤的黄土区,大体上西起日月山,东到太行山,南至秦岭,北抵阴山,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海拔一般在1 000~2 000米之间,称黄土高原。

这里因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送着巨量的泥沙。

“黄”河的盛名,实际上是黄土高原奉赠的。

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发育最典型的区域。

进入黄土高原,豁然入目的就是铺盖在大地上的金黄色的黄土。

现在的黄土高原几乎是赤裸裸地袒露着宽阔的胸膛,被起伏不平的山丘和纵横交错的沟壑切割得支离破碎,构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实,远古时期的黄土高原并不是眼前这幅景象。

温和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给万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泾河上游马莲河畔合水县境内,发掘出一具较为完整的古象化石。

经考古鉴定,这是200万年前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黄河剑齿象”。

这具古象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当时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面貌:到处是森林、莽原和湖泊;在茫茫的原野上,野马奔驰,羚羊咩叫,鸵鸟漫步,鼢鼠觅食,古象成群……黄土高原俨然是一个天然动植物园。

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证明,“蓝田猿人”“丁村人”“河套人”,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就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

近代,这里还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存。

几十万年来,人类用他勤劳的双手开发了这里肥沃的土地,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炎帝,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个部族首领。

炎帝居姜水,因以为姓。

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以东,属黄土高原的渭河流域。

传说是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尝百草以疗疾病。

所以,炎帝又称神农氏。

炎帝部族的先民,第一个开拓了渭河流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用集体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让肥沃的黄土长出了人类亲手种植的农作物,使黄土高原的渭河流域,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

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

自夏、商至秦、汉,黄土高原被逐步开垦,出现了种植“百谷百蔬”的兴旺景象。

夏书的《禹贡》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地理著作。

据说这本书是铸在九鼎上面的,记述了当时中国各地的地理和物产的状况。

《禹贡》上说,今天秦岭以北的陕西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土高原地区,“厥土黄壤”,“田上上”。

上上,是九个等级中的最上等。

大禹时期的黄土高原确实是物产丰饶、殷实富庶的地方。

西周时期,这里已大量种植稻、粱、黍、麦、菽、稷、粟和桑、麻、瓜、果之类的农产品,并驯养了马、牛、羊、鸡、犬、豕等畜禽。

据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统计,仅京师长安周围的三辅地区(今华阴、高陵、眉县),就集中居住了240多万人。

在汉、唐间,这里畜牧业很发达。

在汉朝时拥有牲畜1 000多万头;南北朝时更多,仅陕北一带就有600万头。

黄土高原是金色的土地,它以那丰厚的资源和肥田沃土,养育着高原上的人民。

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么,黄土高原不正是金色的襁褓吗?(选自《黄河万里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3.黄河断流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黄河干流全长5 464公里,流域面积79.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2 000万公顷,流域人口1.2亿。

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21世纪内陆经济发展的轴线。

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严重问题。

近年来,又出现了缺水断流加剧和水污染严重等新问题。

黄河断流已不是个简单的水文现象,而是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综合反映,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反映。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黄河断流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问题。

本节重点讨论黄河断流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河断流始于1972年,90年代趋于频繁,断流时间与距离不断延长,黄河下游有变成间歇性河流的危险。

(1)黄河断流的现状与态势黄河断流始自1972年山东省利津,后来日趋严重。

1972~1998年的27年间,下游有21次断流,特别是90年代,年年断流,且首次断流的时间提前、断流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

断流严重的1997年,山东利津站全年断流13次、累计226天,330天无黄河水入海,断流起点已上延到开封柳园口附近,全长704公里,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90%。

不仅如此,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也相继出现断流。

黄河源头1997年开始出现断流,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1999年春也出现了首次断流,完全暴露的河段达8公里。

(2)黄河断流的影响黄河断流使沿黄地区水资源出现供需失衡,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增加了下游防洪的隐患。

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约268亿元,年均损失逾11亿元。

90年代,由于断流日趋严重,年均损失已达36亿元。

农田受旱面积累计470万公顷,减产粮食98.6亿公斤。

胜利油田因减少注水,减产原油数十万吨。

黄河水每年给山东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00亿元,由于断流而影响了山东经济发展,1997年那次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断流,给山东省造成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滨州地区,仅1992~1998年的7年间,由断流和污染造成工农业损失15.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亿元,全区还投入抗旱资金3.5亿元。

黄河断流使三角洲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