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平均分--等分
《2 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 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6e4f05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4b.png)
《平均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几种常见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平均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体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常见的平均分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在多种不同情境中理解和应用“平均分”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准备教具:实物操作材料(如图片、水果模型等)、分物品的工具(如筷子、勺子等)。
设计制作PPT,用于展示分物品的多种情境和方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份数量相等的分法叫平均分,并向学生提出疑问:“那么怎样平均分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诠释什么是平均分,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例如,将7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才公平?并让学生尝试进行平均分,同时教师进行引导和诠释。
(三)教室练习:通过一些具体的题目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观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用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平均分观点理解的实际情况,并作出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室小结: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平均分观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后作业:安置一些与平均分相关的题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中也能继续思考和学习平均分的相关知识,稳固和提高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分的观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够按照指定规则进行平均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平均分的过程理解数学观点,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5a52e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2.png)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 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苏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要学习平均分的含义以及如何将物品每几个一份地进行分配。
这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平均分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4章的第1节,即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
我将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们理解平均分是将总数等分的过程,每几个一份则是分配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将平均分的思想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分物品、计算分配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平均分的操作。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将平均分的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物品的分配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实物物品,如苹果、糖果等,以及平均分计算器,以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操作平均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2. 讲解平均分的概念:我会解释平均分是将总数等分的过程,每几个一份则是分配的方式。
以苹果为例,如果有6个苹果,我们要平均分给3个人,那么每个人将得到2个苹果。
3. 示例讲解:我会用实际的物品,如糖果,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让学生们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并解释每几个一份的含义。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分物品、计算分配等,让学生们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进行解答。
5. 板书设计:我会用简洁明了的板书,将平均分的过程和每几个一份的分配方式展示出来,方便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家里的物品,如糖果、玩具等,进行平均分的操作,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2. 请学生们思考一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用到平均分呢?可以举例说明。
答案:略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均分3篇
![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均分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25c58031b765ce04081428.png)
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均分3篇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均分篇1一、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加强了“平均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通过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
随后回归教材,观察配图,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探究“平均分”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认识________于实践”在生活中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体验。
教学时,我由帮助小狗分苹果这一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画一画等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2单元第2课时按指定分数平均分(等分)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2单元第2课时按指定分数平均分(等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9a9267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f.png)
(五)作业布置
我计划布置以下课后作业:
1.分数平均分练习题:设计一些分数平均分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他们对分数平均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实际问题解决: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进行平均分的解决,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能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直观演示:通过实物教具或教学课件,直观地展示分数的平均分过程,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分数的平均分意义。
2.讲解解释:以生动的语言和示例,讲解分数平均分的定义和方法,解释分数如何平均分配,并强调其中的关键概念和步骤。
3.互动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巩固他们对分数平均分的理解,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3.个人作业:布置一些个人作业,如解决一些分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巩固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小组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练习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给予反馈。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3.步骤流程:用图示或关键词展示分数平均分的步骤,如“确定总数”、“平均分配”。
4.实例展示:给出一些实际例子,展示分数平均分的应用,如“分水果给朋友”。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分数平均分的概念和步骤。我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通过使用大号字体、清晰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使板书易于阅读和理解。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单元解读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单元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cda465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1.png)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解读一、链接课标理念:《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描述:“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运用数与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能力素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提出:“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计算速度要求8~10题/分。
”二、单元目标(一)知识技能: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
(三)数学素养:借助画图、语言叙述等表征方式,能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情感态度: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口决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二)编排意图:1.“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
(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比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材通过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活动,探索平均分的方法,认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情况:等分和包含。
同时通过让学生操作、说一说,圈一圈等方式理解“平均分”,既重视平均分的过程,也注重对平均分结果的认识和表述。
(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平均分优秀教学案例二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平均分优秀教学案例二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0b819d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2.png)
在讲授新知时,我会结合教材内容,系统地介绍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会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平均分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同时,我还会强调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实践。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例如:“如何将这些水果平均分给每个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能够共同探讨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平均分”的教学中,我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例如,我设计了一个分水果的场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进来。通过分水果的过程,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将抽象的数学运算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
在情境创设中,我还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意义。
2.小组合作:本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实践,使学生在合作中能够共同探讨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3.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问题导向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强调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总结归纳,学生能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和记忆。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新课
1.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5d816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73.png)
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在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中,数学教师会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计算平均分。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平均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到这一知识点中。
二、教学目标•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分知识点三、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四、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五、教学内容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入本课教学:班里有10名小学生,老师给出了一道数学作业,其中每人都需要做5道题。
这个时候,每2名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检查对方的作业,请问每个小组需要检查几道题目?2.概念解释在引入问题后,老师需要给出平均分的定义,即一个某物总量/总人数的计算结果。
3.概念实例分析以上面的问题作为实例,老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步骤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平均分: 1. 首先计算总共的题目数量:10名学生每人做了5道题目,所以一共做了10*5=50道题目。
2. 然后将总共的题目数量除以小组数量:因为每组有2名学生,所以共有5个小组。
每组需要检查的题目数量就等于50/5=10道题目。
4.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如何计算平均分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几道练习题: 1. 小明在一个月内一共拿到了3000元,他一共做了20次兼职,求他每次兼职挣了多少钱。
2. 班里5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有6名学生,老师给了他们16个橘子,问每个小组平均能分到几个橘子?5.拓展平均分这一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何计算每个月家庭的用水、电、气等费用?如何计算一个班级比赛的平均成绩?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成功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及如何计算平均分。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可以运用这一知识点,比如说计算各种费用平均分配给每个家庭成员。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7206fa5587c24028915fc3f7.png)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备课资料《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初稿:吕彩虹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修改:俞国辉黄山区甘棠小学统稿:高娟娟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一、教材分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题图主题图以“欢乐的节日”为活动情境,展示了学生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准备着装扮节日的彩旗、五角星和彩色气球。
这个活动提供了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二是“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三是“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
这些信息为学生自然、顺畅地提出问题奠定了基础:(1)一共做了多少面旗子?可以怎样挂这些旗子?(2)平均每组分几颗星星?(3)气球可以摆几行?在学生提出诸如上面这些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后续例题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是因为要解决问题才有了计算,计算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1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做一做”第1题通过一乘两除这样的3组算式解释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深化理解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例,形成比较牢固的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熟练计算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案
![小学数学《平均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5d9bc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7.png)
个人练习:计算不同场景下的平均分
练习题目
教师提供不同场景下的平均分配 问题,如分配学习用品、食物等
,让学生进行计算。
自主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适当的方法进 行计算,如使用除法、分数等。
互相交流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互相学习和借鉴。
等价转换
有些平均分的问题可以通过等价转换来简化。比如在分蛋 糕的问题中,可以将蛋糕看作一个整体,先将其分成与人 数相等的份数,然后再进行细微的调整以确保每份的大小 相同。
尝试与探索
在面对新的平均分问题时,可以通过尝试和探索来寻找解 决方案。比如可以尝试不同的分配方法,观察其结果是否 满足平均分的条件,然后进行调整和改进。
体育比赛
在体育比赛中,平均分可以用来计算比赛得分或者排名。 比如在团体比赛中,可以将每个队员的得分平均计算,以 得到团队的总得分。
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平均分可以用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比 如计算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以了解数据的整体情况。
思维拓展:创新性问题解决策略
01 02 03
逆向思考
在面对平均分的问题时,可以逆向思考,先确定每个人应 该得到的数量,再思考如何平均分配。比如在分糖果的问 题中,可以先确定每个小朋友应该得到2颗糖果,然后再 思考如何将10颗糖果平均分配给5个小朋友。
平均分计算方法
一般方法
将一组数据相加得到总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可得到平 均分。
简便方法
当数据较大或较多时,可以采用“基数+差值”的方法进行 计算。即先假设一个基数,然后计算每个数据与基数的差值 ,最后将差值相加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2)》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dc064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f.png)
环节二:动手操作,体会等分过程课件出示教科书P9例2。
环节三: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
教师活动:
1.师:你从题中看到了什么?这次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2.师:与我们之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呢?
师:每2袋一份,大家都理解了是什么意思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深入理解。
师:用8根小棒代替8袋饼干,按每2根一份的方法平均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上台分,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
师:这样2根2根地放,最终发现了8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
4.再探新知
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自对这幅图的理解。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情境图)
5.发散思维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尝试着照“每几个一份”的方法分一分香蕉吧。
(出示课件)
师:大家从课件中看到了什么?
师:请拿出自己的学具,大家尝试着分一分,一会儿请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
师:谁来演示一下分的过程?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做完整、简洁的表达分的过程。
师:如果没有小棒,只有图,你会选择什么方法?
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或者每4根一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这样的分法可以概括为“每几个一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全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全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473ad5b833d4b14e84246819.png)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备课第一课时平均分(一)第二课时平均分(二)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能判断下面哪些分发是平均分吗?(出示课件)2.如果让你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呢?(课件出示)3.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3——分果冻的情境图。
(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帮同学们分果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4.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互动新授1.感知“每几个一份”。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例3的题目。
题目中“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请拿出8个学具,每2个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几份?学生合作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上黑板分,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交流:可以分成几份?为什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奖励)结合媒体演示,教师总结:有8个果冻,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感知不同的分法(1)、圈一圈师:除了动手摆一摆,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分呢?生:圈一圈。
师:自己动手在课本例3 的图中圈一圈,并给同位说一说你圈的过程。
乘法的意义师:2个2个的数,4个2 是8,所以8里面有4个2.比较几种分法师:这几种分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区别呢?4.练习分法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了,现在你能把8个果冻,按每4个一份地分吗?能分成几份?学生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
交流反馈:8个果冻,每4个一份,能分成2份。
教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方法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
这些平均分的方法概括成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巩固平均分的分法。
(1)谈话:下面就让我们用分果冻的方法来分小棒。
请拿出准备好的12根小棒。
(2)读题,明确分法。
(3)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填空。
指名上黑板分,注意观察分法是否正确。
(4)补充:12根小棒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学生分分看,指名上黑板演示分法。
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1e10c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7.png)
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中的“认识平均分”。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69页至第71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学会如何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并求出每个人分到物品的数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是将总数等分给每个人,每个人分到的数量相等。
同时,学生们应该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每个人分到的数量是相等的,以及如何将总数等分给每个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糖果等,以及一些分物的工具,如剪刀、篮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拿出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然后提问学生们,如果将这些苹果平均分给身边的同学,每个人会分到几个苹果?2. 讲解与演示:接着,我会用实际的物品进行演示,将苹果一个一个地分给同学们,并强调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量是相等的。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平均分的概念后,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们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进行计算,并验证每个人分到的数量是否相等。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们独立进行计算,并在讲解过程中强调平均分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们运用平均分的概念进行计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出平均分的公式和方法,以及一些关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12个糖果,他想将这些糖果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人会分到几个糖果?答案:每个人会分到3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平均分 (共15张)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平均分 (共15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4af4c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f.png)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今天要举行盛大的聚会。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宴会上都来了哪些小动物?生:2只熊猫、3只小猴子、2只小白兔、2只小松鼠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宴会上还为小动物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呢,看,都有什么?你知道这些食物分别是给谁准备的吗?生:给熊猫准备了6个竹笋、给小猴子准备了12个桃子、给小白兔准备了24个萝卜、给小松鼠准备了15个松果。
师:同学们表达的很完整,你们太棒了!宴会马上要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两只熊猫正目不转睛的盯着6个竹笋呢?你知道他们正在想什么吗?预设:1、竹笋什么味道的?2、该怎样分竹笋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竹笋分给两只熊猫,该怎么分呢?【设计意图】设计一个森林聚会的童话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物聚会课件,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随意分师:请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筋,该怎样分竹笋呢?有的同学已经有了想法,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替竹笋,按你的想法分一分吧。
学生独立思考师:谁愿意把你的分法给大家说一说?预设:①哥哥3个,弟弟3个,理由公平;②哥哥5个,弟弟1个,理由哥哥的饭量大;③哥哥2个,弟弟4个,理由哥哥让着弟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21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21平均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54ed3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7.png)
《平均分》微课设计教学过程教学阶段画面呈现上课教师知识点讲解备注课程导入第1张每录制一段微课视频,分享对学习知识的理解,让我陪你一起成长。
今天,我们依旧进行平均分的内容,主要根据平均分成几份的要求,学习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方法。
00:00--00:23知识讲解第2张把18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法一)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方法每份的个数同样多好,我们来看,二(1)班要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分几个?你知道了什么?(对,要分18个橘子,平均分成6分)。
这里的平均分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把18个橘子,分成6份,每份的个数同样多)。
那怎样表示要平均分成6份呢?(你可以用6个盘子或6个圈表示)。
该怎么分呢?请你准备好圆片或小棒,让我们一起动手分一分吧。
把18个橘子,分成6份,每份的个数相同,我们可以1个1个地分,先每个盘里放1个。
现在我们看到,还有许多的橘子没分完,我们接着往下分,每个盘里面再放1个。
还没分完,再在每个盘里放1个。
最后每个盘里分3个,正好把橘子分完。
00:24--01:48动画演示第3张把18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法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方法我们还可以先每个盘里放2个,这样会快些。
先每盘放2个,还剩余6个,那么这6个橘子分到6个盘子里,每盘放一个。
这时候我们发现,每盘放3个,正好分完。
01:49--02:15动画演示第4张把18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法三)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方法还可以怎么分呢?其实呀,也可以3个3个地分,把每个盘子里面都放3个,橘子正好分完。
这样也得到了每盘3个。
02:16--02:32动画演示第5张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方法最后,我们都发现了,不管是那种分橘子的方法,我们都可以知道,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都是3个。
像这样,无论怎么分,每份分的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02:33--03:00小结第6张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学习了平均分的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2课时 平均分(2)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2课时 平均分(2)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fc0a9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e.png)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1 第2课时平均分(2)》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简单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平均数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平均分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懂得分享,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实际计算。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等。
•知识点整理:确保自己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模块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
2. 新课讲解1.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概念。
2.通过例题,详细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练习环节1.布置一些简单的平均数计算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解答。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设计一些平均数计算题目,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巩固1.整理学生的练习册,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正确与错误之处。
2.鼓励学生多多尝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5. 课堂总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及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互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结束]。
2024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课时平均分核心素养教案
![2024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课时平均分核心素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6a4c5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5.png)
呢?
师:是的,那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
1.观察后汇报:糖果和果
冻每堆摆放的数量都是一样
的。
2.思考后交流汇报:他们
应该是想把这些东西都分给大
家,要每个人分得一样多才
好。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活动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在仔
细观察中,学生会发现许多物品堆放在一起,但桌面上有些物品的堆放却是有规律
的。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份分得一样多是
经常使用的,从而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环节二:1.自主尝试不同分法,感知平均分的特殊之处。
师:下面,我们先来分糖果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P8例1。
教师活动:
1、请大家拿出6个小圆片代替6颗糖
过程。
师:如果没有小棒,只有图,你会
选择什么方法?
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
份或者每4根一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
连不适合。
学生也会提出更加便捷的方法,就
是直接想乘法口诀。因为6个4就是
24,所以24根香蕉,每4根一份,
正好可以分成6份。表扬这样掌握了乘
法的意义,会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
的联系,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生。
这样的分法可以概括为“每几个一份”。
活动意图:
适当的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理解问题的本质,此题是把总数拿来
分,知道每份数量,所以每份放的数量要是一样的,最后数出份数即为我们要的结
果。不管是哪种思维方式,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同时对图形表征处理问题形成
直观的对比,两种分物方法所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加深理解两种活动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32a5006d0d233d4b04e6949.png)
平均分(第7~12页)编写意图本单元的主题图展现了学生在一起分东西的情境,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是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基础的。
(1)情境具有普适性。
教材提供了学生将要去参观科技园的情境。
这样的情境可以不受季节限制,避免因情境给教师带来教学时间方面的困扰,满足了教师实际教学的需求。
(2)展现了平均分的过程。
为突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与乘法学习时的主题图相区别,主题图中增加了对学生平均分东西过程的展现。
画面呈现的所要分的物品包括几种不同的情况,其中两幅图(糖、橘子)分别展现了平均分好后的情况和还没有分的情况,突出了平均分的含义;另外两幅图则分别展现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操作过程,有平均分成6份的,有1份1份分的,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建议(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分物的需求。
在创设参观科技园的情境后可用课件或挂图呈现同学们一起购买来的食品,有糖果、橘子、果冻、火腿肠等,将这些食品堆放在一起。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买来的这些食品怎么处理?”“你遇到过分东西的情况吗?”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
(2)从整体到局部,指导学生有序观察。
出示主题图后可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看一看、说一说“同学们买来了哪些食品?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接着让学生分别观察分东西的四组同学,围绕“他们分完了吗?”“他们分东西时有什么特点?”进行讨论,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3)动手尝试,积累经验。
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没有分,并用学具试着分一分。
对学生的分法教师不予评价,学生可以自由分物,主要是积累分东西的经验。
编写意图(1)在对比中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分少量物品的活动,并用直观图将分一分的各种情况呈现出来,通过对比清楚地体现平均分的含义。
并通过“做一做”第1题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巩固。
(2)注重平均分结果的表达。
对平均分结果的表达就是后面要学习的除法算式的含义,教材通过“做一做”第2题的填空练习,完整呈现了表达平均分结果的文字,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对平均分的结果进行表达,为后面除法含义的教学作好铺垫。
《等分》数学教案
![《等分》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ad629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2.png)
《等分》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了分数的等分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等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进行等分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等分性质,能够用语言描述等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的等分性质,分数的基本操作。
难点:理解分数的等分性质,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分数卡片。
学具:每人一份分数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分蛋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蛋糕平均分给若干个人,从而引出等分的概念。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讲解等分的含义,演示如何进行等分操作,让学生理解分数的等分性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分数卡片,讲解分数的基本操作,让学生理解分数的等分性质。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的等分性质1.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 分数的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母表示总份数。
3. 分数的等分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分数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份?答案:每个人分到1/3份。
2. 请用分数表示把一个篮球场平均分给4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到几份?答案:每个班级分到1/4份。
3. 请用分数表示把一本书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份?答案:每个人分到1/5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份。 )份。 )份。
3 .
把( 16 )个苹果, 平均分成2份,每份( 8 )个;
平均分成4份,每份( 4 )个;
平均分成8份,每份( 2 )个。
四、课堂小结
把一些物品按一定的分数进行平均分时,
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
直到分完为止。
第2单元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等分
第 2 课时
一、情景引入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 √)
(
)
( √)
(
)
一、情景引入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 对的在括号里画“√”。
(
)
(每份几个?分一分。
问题
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
二、学习新课
分法展示。
把18个
平均分成6份,每份( )个。 3
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 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
1.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5 )盒。
2.有12根小棒,分一分,填一填。 (1)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 (2)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 (3)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