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环境承载力理论方法及应用
环境承载力理论方法及应用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或者负荷量,它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概念。
环境承载力理论是基于生态学和环境学的科学方法,旨在评估一个地区对人类和自然资源的尺度限制,同时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1. 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方法:(1)生态学——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学探究的核心问题,因此生态学作为环境承载力理论的重要基础,进行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研究,为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2)统计学——在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统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分析、模型构建及预测等方面,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定量分析。
(3)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技术可以以地理信息为基础,从多个维度分析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实物因素、自然因素及人口分布及工业分布等,可以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空间模拟、多角度的分析、空间数据分析等。
2. 环境承载力的应用:(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需要考虑人口数量、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因此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需要在保证环境承载力基础上,合理规划城市人口数量、土地分配、聚集区、城市细节、城市交通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管理——生态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多个因素,以促进生态平衡。
环境承载力理论可以辅助管理人员确定自然资源的经济和环境价值,建立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动实施生态保护政策。
(3)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考虑资源的开发技术、资源种类、资源开发数量等多个因素。
环境承载力理论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进行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之间达成平衡。
总之,环境承载力理论方法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同时,在环境保护中,我们需要重视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应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资源,以保护环境和人类的未来。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
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
区域环境承载力
目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开发活动的初始阶段, 从整体上做好区域环境规划工作, 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提出, 为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区域环境承载力可看作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 它是在分析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系统后, 选择众多指标组成指标体系, 并分析区域环境系统对某项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
区域环境承载力所涉及的范围广泛, 它不仅涉及到区域排放的污染物状况, 更重要的是它选择了一些社会经济指标, 对区域的社会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 因而它是区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
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变性的双重性。
对某一区域来说,在某一时段内它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量;同时,区域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而变化。
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
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出了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因此,可以用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衡量区域开发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协调程度的判据。
2.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包括两个方面:(1)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2)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指标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指标
环境承载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对环境接受压力的能力。
它是
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改变,影响着各个领域中人们活动的有限性。
环境承载力的衡量涉及政策制定、技术研究、生态系统的管理等。
衡
量环境承载力要考虑的指标有:
1)资源利用能力指标:这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
资源的利用技术和利用条件,以及适宜的资源管理形式。
使用过度或
缺乏资源利用能力都可能导致环境损害。
2)生态系统维护能力指标: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生物群落,
无论是现代化还是传统都受到环境承载力的限制,生态系统超标排放、植被破坏等对环境可能造成损害。
3)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是衡量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指标,它考虑的是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的精神文明及社会的环境关系,以
及避免因资源开采和生态平衡破坏而危害环境的可行性措施。
衡量环境承载力指标表可以指导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更有效地把
握本土承载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推进环境和生态的综合调
控和保护,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综上所述,衡量环境承载力指标可以涵盖资源利用能力、生态系
统维护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指标,更加有效地把握本土的环境承载力,
提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了解这些指标,我们将能更好地衡量环境承
载力,保护环境和生态,确保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负荷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需求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
一、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形式。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无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1.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在水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环境负荷的增加将给水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枯竭。
因此,对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等因素,可以更好地评估环境负荷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1.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水环境评价指数等。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和环境负荷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部门和相关单位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的承载力则是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评估和管理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资源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
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地区或国家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
水资源质量则体现了水资源可利用的程度,包括水质清洁程度和水资源的可持续保护能力。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指水资源的恢复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的补给速度和容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则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关系、水资源利用效益等多个方面的过程。
首先,要对水资源总量进行评估,包括水资源的利用量和供应量等指标。
其次,要考虑水资源质量,包括水质监测、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指标。
再次,要评估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包括水资源的补给速度和容量等指标。
最后,要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单位水资源产出的相关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同时,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以科学评估和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水资源总量、质量、可再生能力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水资源的状况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综述
109第2卷 第26期产业科技创新 2020,2(26):109~111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科研项目(20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801183);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8YBQ13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XSP18YBZ027)。
作者简介:胡文敏(1985- ),男,回族,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规划、土地生态方面研究。
**通信作者:袁淑君(1983- ),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研究。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综述*胡文敏1,3,欧阳绿茵1,付钰珊1,袁淑君2**(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01)摘要:水承载力由于视角和理论的不同,概念与方法的认知存在差异,文章总结了影响三种水承载力的因素,对比了不同水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水承载力适用性。
探讨了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耦合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时间尺度上,较长的时间尺度上的水承载力衡量,以及以流域与行政区划为主的空间尺度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6-0000-00当前,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水资源的不规则分布和人类非理性的利用方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当地水承载能力,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199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被提出开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一、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评价变得愈发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对一定时间内降水、蒸发散和径流等各项水量指标的测量,计算地区水平衡量、可利用量和缺水量,从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质平衡法水质平衡法是从水质角度出发,以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及其污染情况,进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预测能力。
3.经济模型法经济模型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因素结合起来,在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考虑水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1.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宝贵。
该研究以水量平衡法为基础,补充了水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2.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将经济模型法、生态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节约措施。
3.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短缺的规模和程度,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以水质平衡法为基础,考虑了地下水水质的多样性、污染情况和深度等因素,评价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节约用水、监测管控和治理根源等对策建议。
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随着污染和水量问题的加剧,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现状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水系,涵盖面积约为一百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90%以上的饮用水、70%的工业用水、半数左右的农业用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水资源保障。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过度,长江流域水环境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在水质方面,长江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污染。
水质差、污染严重,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其次,水量问题也非常突出。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不断加速,河流域面积不断缩小,水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得到破坏。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受到了挑战。
二、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水资源环境问题,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必不可少。
关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1.指标体系水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承载力,二是环境承载力。
研究人员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了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个方面,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等等。
2.研究方法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法、统计分析法、信息模型法等等方法,一般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多方位联合使用,融合多种方法的研究手段的综合性科学方法。
3.研究结果通过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一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低水量等问题使得水资源供应难以满足需求。
二是对长江流域能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可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是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更加突显。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尤显重要。
本文将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1. 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指对某个特定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估,以研究该区域能够承载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并在这个背景下确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目标。
这个评估包括对当地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政策、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
此外,这个评估还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确保资源和环境的长期利用和保护。
2. 为什么需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没有评估的情况下,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是被放任自流的,这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可以帮助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保持平衡,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从而确保长期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的发展。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是多样的,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
其中一个主要的方法是利用指标体系,在考虑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一组权衡指标,来量化和比较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就业、收入、捕捞量、水资源量、土壤质量等。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衡量和分析不同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另一个方法是利用模型技术和最优化理论,以特定的目标为基础建立模型,来研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佳方案。
比如说,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可以模拟个体和物种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以更好地评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此外,还有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方法,可以对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进行空间分析,更好地评估它们的承载能力。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
随着人 口的增长 、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环境污染 、资源短 缺等问题 日益突 出,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人类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和生态 的承受范围 内 。于是承载力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应用到有关方面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也应运 而生
1 水 资源承载力研 究进展
收 稿日期 :20 - .7 0 1 32 ;修订 日 :2 0. . 1 0 期 0 1 52 0
基金项 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创 新项 目 (  ̄ O - 0-7 2 ;国家重点基础研 究发展规 划 ( 7 ) C I G A 00 - ) 0 93
项 目 ( 19C 30 )资助 G 994 6 2
传友 ,99 傅湘,00 5J 19 ; 20 ) , 。综 合这些定义 , 6 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 1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一定 意义上等同于区域供水量;
() 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就是 区域 现状水资源负载状况; () 3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可以用 区域内所能供养人口的数 量来刻划 。
理体系 中将承载力作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 障的衡量标准l ; ai 着重研究 了农业 生产 区域水 2 H rs r 资源农业承载力, 将此作 为区域发展潜力的一项衡量标准 J 。 资源承载力 的概 念 , 0 0 但迄今为止仍然投有形 成一个系统 的、科学的理论体 系,即便是关 于区域水资源 承载力的定 义 .国内外也没有统一 的认识 .许多学者都提 出了 自己的观点 ( 尚友 ,99 崔凤 军 ,98 陈 冯 19 ; 19 ;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个国⼟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
⽽《纲要》的贯彻实施,资源环境承载⼒是刚性约束,因此,资源环境承载⼒的评价在国⼟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体系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然规律,采⽤科学的⽅法和⼿段,确⽴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综合地反映区域资源环境系统中各⼦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的⽅式、强度和⽅向等⽅⾯的内容。
综合性原则。
应综合平衡各要素,要考虑周全、统筹兼顾,通过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分析、衡量,从整体的联系出发,注重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层次性原则。
评价体系也应具有层次性,能从不同⽅⾯、不同层次反映资源环境承载能⼒的实际情况。
区域性原则。
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环境承载⼒在不同空间、时间上具有较⼤的差异性。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应因地因时地反映出评价⽬标的动态性特点。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体系基本原则依据研究⽬标和指标体系结构,评价指标体系⼤致可分为:单⼀性指标,侧重于描述⼀系列因素的基本情况;专题性指标,即选择有代表性专题领域,制定出相应的指标;系统化指标,是⼀种信息集合度最⾼的指标。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应衡量以下两种需求的差量关系:现有的资源供给量与社会经济对资源的需求量及现有环境质量与当前⼈们所需求的环境质量。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定量化筛选是资源环境承载⼒评价的关键步骤。
⽬前,不少研究者都创⽴了指标定量化筛选⽅法,如:层次分析法、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变异分析法等。
笔者认为,国⼟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体现的是按照⼀定标准对要素客体的价值所做出的判断。
⾸先要对⾃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进⾏空间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进⾏承载⼒分析,并对区域发展规划进⾏资源环境承载⼒评价。
江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启示的开题报告
江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启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江西省是中国的中部省份,位于长江中游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
江西省经济发展较快,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对江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1.建立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经济、社会、环境等维度的指标,全面反映江西省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2.利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江西省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
3.分析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研究江西省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4.探讨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启示和对策,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建立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熵值法可以用于计算指标权重,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用于降维处理,以精简指标体系。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的时间安排及目标如下:第一阶段(2020.6-2020.9):文献调研和指标体系建立1.文献调研,了解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2.设计指标体系,包括一些影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因素和指标,制定测量方法和数据来源。
第二阶段(2020.10-2021.3):数据收集和指标分析1.收集江西省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数据;2.采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2021.4-2021.8):评价结果分析和对策研究1.根据分析结果,评价江西省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2.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发展建议。
第四阶段(2021.9-2021.12):论文撰写和答辩1.整理数据和分析结果,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2.参加答辩,完成学位论文的答辩。
五、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建立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江西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评价江西省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提出问题和对策;3.解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江西省可持续发展。
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孙晨晨
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孙晨晨发布时间:2021-09-13T00:59:43.17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4期作者:孙晨晨[导读] 从水资源压力角度出发,基于虚拟水理论对大连市水足迹总量、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强度、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进行逐一分析。
大连朋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辽宁大连 116011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水善利万物,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近年来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增多,大连属于严重水资源型短缺城市,为分析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压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虚拟水理论计算分析了大连市水足迹相关指数。
从水资源压力角度出发,基于虚拟水理论对大连市水足迹总量、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强度、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字:水资源承载力;水足迹;虚拟水1. 绪论水资源关系经济发展和城市的规模,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资源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利前提[1]。
大连市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之一。
根据大连市未来的发展战略,城市将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更高级别的要求[2]。
通过对某一时间段大连市水资源状况的分析,对大连市区域内部水足迹进行计算、对比、分析,可为制定正确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策略提供有利依据,进而提高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3],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2. 研究背景及意义水资源研究是世界性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而又经久不衰。
目前国际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多数是将水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进行讨论,国内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4]。
随着水资源短缺、污染治理等多方面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随之增多,研究方法更加丰富[5-6]。
大连市属于严重缺水型城市,水资源时空分布处于极其不均衡状态:降水和径流呈东北地区多,西南地区逐渐减少,而人口密集度、经济强度与降水和径流分布趋势相反。
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大连,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却备受瞩目,导致大连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范文
《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势起伏多变,人口众多,水资源管理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与其可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深入研究,探讨其水资源管理策略与未来发展方向。
二、临汾市水资源概况临汾市地处黄河流域,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及黄河过境水。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临汾市水资源呈现出季节性、区域性分布不均的特点。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临汾市水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一)水资源量与需求分析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临汾市水资源量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临汾市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中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参差不齐。
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同时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推广应用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根据多方面的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临汾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在目前的发展模式下存在一定的压力。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管理。
四、提升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策略(一)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功能区划和水域生态保护,减少水体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
(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根据各行业、各地区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保障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五、结论通过对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我们发现临汾市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既存在挑战也充满机遇。
《2024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范文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篇一摘要水资源是地球生命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资源,而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篇论文针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展开深入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引言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在满足社会、经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水资源能够持续供给并支撑当地人口、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能力。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与调整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基于多源数据及评价方法,力求深入挖掘并客观分析某一典型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文选取的典型区域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储备和复杂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该区域受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双重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
因此,对该区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数据来源包括遥感数据、水文地质资料、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
通过多源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情况。
四、评价模型构建根据区域特点及数据可获取性,构建了包括水资源量、水质状况、水生态状况、水资源利用效率及社会经济适应性等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水资源量和水质状况为基本指标,水生态状况反映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功能,水资源利用效率体现水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经济适应性则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五、评价结果与分析1. 水资源量与水质状况评价:该区域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部分地区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
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局部地区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2. 水生态状况评价:水生态状况良好,但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河流生态系统存在退化现象。
环境承载力的衡量指标
环境承载⼒的衡量指标⼀、引⾔环境承载⼒是⼀个复杂的⽣态系统概念,它描述了⼀个地区在特定条件下的环境容量和资源阈值。
简单来说,环境承载⼒就是指某⼀地区在维护可持续⽣态平衡的条件下,所能承受的⼈类活动的最⼤限度的能⼒。
这⼀概念对于全球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关重要。
本⽂将深⼊探讨环境承载⼒的定义、意义以及衡量指标。
⼆、环境承载⼒的定义和意义环境承载⼒是指在⼀定时期内,某⼀区域在保持⽣态平衡、资源持续供给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类活动的最⼤限度的能⼒。
它反映了⽣态系统对于⼈类活动的⽀撑能⼒和阈值,是评估⼈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
环境承载⼒的意义在于,它为⼈类活动设定了⽣态阈值,提醒我们在开发和利⽤⾃然资源时必须保持适度,不能超过环境的承受能⼒。
此外,环境承载⼒也是制定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其的深⼊研究和合理利⽤,可以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承载⼒的衡量指标1.⽣态系统稳定性指标:主要包括⽣物多样性、⽣态完整性和恢复能⼒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态系统对于外界压⼒的抵抗能⼒和⾃我修复能⼒,是衡量环境承载⼒的重要标准。
2.资源供给能⼒指标:包括⽔、⼟、空⽓质量等资源的质量和供给能⼒。
这些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是维持⼈类⽣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环境承载⼒的重要⽅⾯。
3.环境容量指标:主要指某⼀地区在⼀定时期内所能承受的⼈类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最⼤负荷。
例如,⼀个地区的碳排放容量、⽔体⾃净能⼒等。
4.社会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密度、经济发展⽔平、科技创新能⼒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类社会的发展⽔平和对于环境的压⼒,是衡量环境承载⼒的重要参考。
5.政策和法规指标:包括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国际协议的执⾏情况等。
这些政策和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指导和保障,是提⾼环境承载⼒的重要⼿段。
四、提⾼环境承载⼒的措施1.加强环境教育:提⾼公众对于环境承载⼒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发展共识。
水环境承载能力及评价方法研究
Ab t c : T e b sc te r n h e e r hb c go n f E C w r r t t d c d, o o e yt e rv e n v si ain o sr t a h a i o y a d te r s a c a k r u d o C e ef l i r u e f l w d b h e i w a d i e t t n h W i s yn o l n g o t e s t ft e at a s s me tme h s o h t e o h r s e s n t o fWEC a d C.Ba e n t e s se t n y i o h e t r s o a iu t o s h x sig s d o h y t mai a a ss n t e f au e fv r s meh c l o d ,t e e i n t p o lms w r r p s d n o u g sin o h u h rs d n t i ae e e gv n r be e e p o o e ,a d s me s g e t sf rt ef r e t y i h s ra w r ie . o t u
力 问题 。
上 世纪 9 0年 代 环 境 承 载 能力 的概 念在 我 国 提
水 环 境 承载 能 力 的定 义 , 目前 学术 界 尚未 达 成普 遍 共识 , 尚未 有 水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的公 认 的 定 义 ¨。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已成为一个日益紧缺的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的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深入研究。
一、概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对水资源的负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旨在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找出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方案。
二、指标选择2.1. 水资源总量指标水资源总量是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总供水量与可用水资源总量之比越大,说明水资源供需关系越紧张,承载力越低。
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供需比指标的大小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2.2. 水资源利用率指标水资源利用率是评价水资源合理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利用率都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通过计算水资源利用率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是必要的。
2.3. 水环境状况指标水环境状况是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通过监测水环境状况,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指标体系构建3.1. 指标权重分配为了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估,需要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分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
不同指标的权重分配应符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要求。
3.2. 指标间关联分析不同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分析指标间的关联程度,可以深入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情况。
可以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如相关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四、案例研究以某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收集相关数据并构建指标体系。
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得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具体数值,并对其进行解读。
五、结论本文综述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必要性、水环境状况指标的重要性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环境承载力及其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
1.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1.1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建立在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计算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现阶段主要常用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承载率评价法、多目标模型最优法、指数评价法和系统动力学法等。
区域环境承载力不仅与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还会受到其它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某个区域进行客观准确的环境承载力评价往往难度较高。
当前在实际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时通常针对的是某一区域,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采取的方式是将该区域的环境要素按照水体、土壤、空气、矿藏等不同类型划分为单个的项目再进行承载力评价。
1.2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内容现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按照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生态承载力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资源承载力评价三类,生态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构成、作用以及抵抗冲击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环评区域对发展规划布局所需资源的支持能力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价大致又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和陆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两部分。
当前环境承载力评价主要以区域环境质量达标与否作为依据,以区域污染排放和环境容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当前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以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主。
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是对规划环评区域对发展规划布局所需资源的支持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目前在资源承载力评价中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主。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规划环评中的问题2.1 评价机制的系统性不强评价机制系统性不强体现在两点,第一,评价方式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高,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规划环评中是将区域中各个环境要素分开来去单独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没有将区域内各个环境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这也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无法为规划环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杨梅,李如忠,钱家忠,洪天求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E-mail:qjz_mail@摘要:研究和评价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本质,从资源环境、技术管理、社会经济和生态四个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水环境承载力本身具有模糊性、多指标性,采用模糊优选原理进行评价,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
从而提出了AHP—模糊优选模型。
作为案例,将上述理论方法应用于某一城市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糊优选评价模型水环境承载力(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WECC)是承载力概念与水资源和水环境领域的自然结合[1],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活动与水环境条件适配程度的重要指标,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2]。
九十年代初 WECC概念在我国得以提出, 随后WECC研究方向在环境科学领域独立发展逐渐完善[2-6],但对水环境承载系统各要素的内涵、特征、变化关系和定量化表征等尚未见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
本文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所涉及的资源环境、技术管理、社会经济和生态四个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区域状况,提出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AHP—模糊优选模型。
实例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对包含多指标、多因素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具有很好的效果。
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区域水资源特点,考虑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科技文化水平的差异性、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等。
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在借鉴国际上对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简明的选取原则,具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7]:(1)科学性原则,即按照科学理论,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定义的指标概念和计算方法;(2)整体性原则,即综合反映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发展指标;(3)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原则,即指标体系反映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其发展过程;(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即选择可量化指标,难以量化的重要指标采用定性描述指标;(5)可比性原则,即尽可能采用标准的名称、概念、计算方法,考虑国际、国内状况;(6)简明、实用、可行性原则,即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到资料的来源和现实可行性。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还难以找到对我国不同省(地)区、不同流域都能适用的、统一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相关文献[7,11],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所涉及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技术、管理等角度,侧重我国东部城市地区,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本课题得到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3CCC00400),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50450303)的资助。
图1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Fig.1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WECC2. AHP -模糊优选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实例WECC 是处理水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目前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特别是量化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8,9]。
但各种方法均有优劣点,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水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模糊概念,也是一个多指标评价、决策问题,因此,考虑采用AHP-模糊优选原理[10,11]对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状态及其变化态势进行评价。
2.1 基本资料某城市1994~2002年资源、环境、技术管理、社会经济及生态等各指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 水环境承载力变化态势分析(1)构造评价样本和评价指标集合A = { 1994年,1996年,1998年 ,2000年,2002年}= { a 1, a 2, a 3 , a 4 , a 5} F ={指标l ,指标2,…,指标17}={f 1,f 2,…,f 17}将待评样本a i 对f k 的属性值记为x ki (k =1,2,…,17; i =1,2,…,5)。
(2)构造二维决策矩阵M ,即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决策矩阵。
m n M ()ki x ×= (1)(3)决策矩阵规格化在决策矩阵M 中,评价指标属性值量纲可能不完全相同,为消除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在评价前需对决策矩阵M 中各元素作规格化处理,记:x max =max{ x ki }, 1≤k ≤m ,1≤i ≤n (2) x min =min{ x ki }, 1≤k ≤m ,1≤i ≤n (3)这里,x max 和x min 分别表示所有评价样本中指标f k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考虑到评价样本中有的指标变化范围可能较大,而有的变化范围则很小,为避免夸大变化范围小的指标在决策中的相对作用,可采用下列优属度计算公式。
本文将表1中17个指标进行划分,f 2 ,f 3 ,f 4, f 5, f 6, f 7 ,f 10 ,f 11 ,f 12 ,f 14 ,f 15 ,f 16为正效指标,f 1 ,f 8, f 9, f 13 ,f 17为负效指标。
对于属性值越大,表示水环境承载力越大的正效指标,令r ki =x ki /( x k max + x k min ) (4)对于属性值越大,导致水环境承载力越小的负效指标,则r ki =1-x ki /( x k max + x k min ) (5) 其中ki r 为待评样本i a 对于指标k f 的相对优属度。
经过上述规格化处理,可将决策矩阵式(1)转化为规格化处理后的矩阵R ,如表2所示R =(r ki ) m×n (6)其中,0≤r ki ≤1, k=1,2,…,m ; i=1,2,…,n 。
表1 某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基本指标及其1994~~2002年各指标值 Table 1 Indicators and the index status for assessment of WECC from 1994~2002(4)构造虚拟优、劣向量 根据式(7),得最优指标向量为:G = (g 1 , g 2 , g 3 , g 4 , g 5 , g 6 , g 7 , g 8 , g 9 , g 10 , g 11 , g 12 , g 13, g 14 , g 15 , g 16 , g 17 ) T= (0.692 0.649 0.523 0.526 0.529 0.625 0.538 0.631 0.620 0.620 0.602 0.561 0.5110.548 0.600 0.667 0.559 ) T根据式(8),得最劣指标向量为:B = (b 1 , b 2 , b 3 , b 4 , b 5 , b 6 , b 7, b 8 , b 9 , b 10 , b 11 , b 12 , b 13, b 14 , b 15 , b 16 , b 17)T= (0.308 0.351 0.477 0.474 0.471 0.375 0.462 0.369 0.380 0.380 0.398 0.439 0.489 0.452 0.400 0.333 0.441 ) T (5)指标定权运用层次分析法[12-14]得到四个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分别为:W = (0.1584 0.0990 0.0363 0.0363 0.1254 0.0825 0.0561 0.0396 0.20264 0.05440.0544 0.0306 0.0204 0.0102 0.0731 0.0731 0.0238) T(6)计算样本相对加权距优、距劣距离据上述计算得样本相对加权距优距离D gi、距劣距离D bi分别如下:D g =(D g1, D g2, D g3, D g4,D g5 )= ( 0.038 , 0.028 , 0.051 , 0.051, 0.070 ) TD b=(D b1 , D b2 , D b3, D b4, D b5)= ( 0.070 , 0.058 , 0.034 , 0.043, 0.038 )T(7)计算待评样本优属度u i,由式(12)最终求得待评样本的优属度U ,即:U = ( u1 , u2 , u3 , u4 , u5) T = ( 0.772, 0.811, 0.308, 0.416,0.228 ) T根据上述五个样本优属度的相对大小,可以对该区域五个年头下水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优劣排序,即1996年>1994年>2000年>1998年>2002年。
2.3 结果分析将各个年该地区所对应的水环境承载力的相对优属度(即:年份值记为横坐标,相对优属度记为纵坐标)绘制成散点图的形式。
由图1,可以看出该城市1994~2002年水环境承载力变化态势。
表2经决策化后的矩阵总体上讲,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了,Table2 The practiced matrix但水环境承载力却下降了。
1996年和1994 0.692 0.590 0.436 0.410 0.308年的水环境承载力的相对优属度较大(在0.8 0.649 0.573 0.534 0.473 0.35100附近),属于较好状态;而1998、2000、20.480 0.477 0.496 0.523 0.494002则低于0.500,水环境承载力的相对优属0.526 0.474 0.496 0.512 0.499度较小,水环境状况较差。
0.471 0.489 0.506 0.517 0.529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两方面,即0.375 0.450 0.550 0.600 0.62资源环境、生态状况、社会经济、管理因素0.462 0.492 0.508 0.538 0.538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它们共同作用的0.369 0.451 0.497 0.601 0.631结果决定了该地区的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另0.380 0.474 0.543 0.589 0.620外,一些重大环保措施的实施也会给区域水0.380 0.421 0.500 0.564 0.620环境承载力带来很大影响,这一点在图1中0.602 0.572 0.500 0.447 0.398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来。
比如:因环境污染 0.439 0.461 0.495 0.529 0.561的难降解、易富集、不可逆性,WECC有随时0.504 0.511 0.496 0.489 0.496间而逐渐变小的趋势。
而2000年的WECC明0.452 0.476 0.496 0.521 0.548显高于1998年这与20世纪末我国整治水体0.600 0.560 0.520 0.400 0.440环境而提出和实施的“零点计划”有明显关0.333 0.667 0.333 0.667 0.667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