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噎膈-噎膈的中医辨证论治共80页

合集下载

噎膈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噎膈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噎膈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所致的以咽下食物梗塞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人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噎即梗塞,指吞咽食物时梗塞不顺;膈即格拒,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人即吐。

噎属噎膈之轻证,可以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

本病发病年龄段较高,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目前尚属难治之证。

因此,中老年人如出现原因不明的进食障碍时,应及早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内经》认为本病证与津液及情志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日:“三阳结谓之膈。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日:“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并指出本病病位在胃,如《灵枢•四时气》日:“食饮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脱。

”《太平圣惠方•第五十卷》认为:“寒温失宜,食饮乖度,或恚怒气逆,思虑伤心致使阴阳不和,胸膈否塞,故名膈气也。

”《景岳全书•噎膈》曰:“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

”并指出:“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

”对其病因进行了确切的描述。

关于其病机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如《医学心悟•噎膈》指出:“凡噎膈症,不出胃脱干稿四字。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提出:“皖管窄隘。

”西医学中的食管癌、贲门癌,以及食管炎、贲门痉挛、食管憩室、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疾病,出现吞咽困难等噎膈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噎膈的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年老肾虚,脾胃肝肾功能失调等。

1.七情失调导致噎膈的七情因素中,以忧思恼怒多见。

忧思伤脾则气结,脾伤则水湿失运,滋生痰浊,痰气相搏;恼怒伤肝则气郁,气结气郁则津行不畅,瘀血内停,已结之气,与后生之痰、瘀交阻于食管、贲门,使食管不畅,久则使食管、贲门狭窄,而成噎膈。

如《医宗必读•反胃噎塞》说:“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

中医内科学噎膈

中医内科学噎膈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治法: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方药:五汁安中饮合沙参麦冬汤。
常用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韭汁活血 行瘀;沙参、石斛、麦冬、生地黄、熟地黄补脾胃之阴。
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用大黄甘草汤泻热存阴,但宜中 病即止,以免重伤津液;胃火炽盛,格拒不入,用黄芩、黄连 、栀子、竹茹、枇杷叶、芦根、天花粉降火止吐。
噎膈源流
“膈”始见于《内经》,称作膈、鬲、膈中、隔塞、膈气。在病因上, 《内经》认为本病证与津液及情志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日:“三 阳结谓之隔。”《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 忧之病也。”
“噎”之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日: “噎者,噎塞不通也。”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病初以标实为主,为痰气交阻于食道 胃腑,故吞咽时梗噎不顺,格塞难下;继则痰、气、瘀三者交 互搏结,胃之通降阻塞,饮食难下;久则气郁化火或瘀痰生热 ,伤阴耗液,病情由标实转为正虚,而以津亏热结为主。如阴 津日益枯槁,胃失濡养;或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败,痰气郁 结倍甚,病人晚期,证情危重。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六、噎膈(幽门梗阻)谢新阳医案:杨某,男,64岁,1988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呕吐痰涎,得食益甚已3年余,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幽门梗阻,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呕吐痰涎,脘腹胀满;进食加剧,吐后稍舒,大便粘臭,苔薄腻,脉滑弱。

此系痰浊内阻,湿毒内蕴,瘀滞幽门。

治当化痰导滞,解毒燥湿,化瘀通幽。

拟升麻鳖甲汤化裁:升麻、甘草各6g,鳖甲、当归各15g,蜀椒12g,代赭石30g,黄连、竹茹各9g。

日1剂,水煎服。

药进3剂,呕痰减少,脘腹觉舒,得食不吐,原方加法半夏9g,续服6剂,诸恙悉除。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国医论坛1991;<5):15)按语:此证乃痰毒凝滞,湿浊不化,阻塞幽门所致,故用当归、鳖甲散痰化瘀,升麻、甘草、蜀椒温中升阳,伍以代赭石、黄连、竹茹降逆解毒,共奏痰化毒解,瘀散幽通之功。

七、风隐疹(荨麻疹)程群才医案:王某某,男,28岁。

以“反复发作性全身疹块伴奇痒半年余”为主诉,于1987年10月4日就诊。

自述六月前因淋雨后,全身出现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疙瘩,奇痒难忍,经治后消失。

自此,全身疹块伴奇痒反复发作,痛苦不堪,屡服中西药物均未控制。

刻诊:患者全身可见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疹块,疹色发红,布满抓痕。

伴口渴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此乃风热毒邪内侵,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扰动血分所致。

治以祛风止痒、清热凉血为法,方宗升麻鳖甲汤加紫草、丹皮、地肤子。

处方:升麻20克,鳖甲12克,当归8克,甘草10克,雄黄O.5克(冲),川椒6克,紫草30克,丹皮12克,地肤子30克。

3剂。

服药后,疹块消其大半,痒感明显减轻。

继服3剂,诸证若失。

随访至今未发。

(国医论坛1989;(5>:22~23)按语:(原按)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体会到升麻鳖甲汤具有抗过敏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类似西医的抗组胺药、皮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剂,所以,临床上只要遇到以发斑或疹块为主症,属于变态反应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红斑性狼疮、药疹等,均可选用。

小青龙汤治“噎”方证浅析

小青龙汤治“噎”方证浅析

小青龙汤治“噎”方证浅析摘要通过收集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小青龙汤方证与临床应用研究以及噎膈的方剂归类分析研究等论文,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为小青龙汤温阳化饮治疗噎膈痰饮证提供理论依据。

发现噎膈内服中药出现频数较高的为半夏、茯苓、陈皮、生姜、干姜等中药,大部分出现于小青龙方药配伍当中,因此小青龙汤以温阳化饮为主的方剂配伍规律符合噎膈痰饮证的治疗。

噎膈的主要病理病机在于脾肾阳微,浊阴上犯,痰饮水气阻于食道所致,小青龙汤加减可以温脾肾,化痰饮,故而对痰饮阻滞导致的噎膈有效。

关键词小青龙汤;噎膈;临床体会众所周知,小青龙汤是治疗慢性咳喘病的常用效方,作者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常用其治療慢性支气管炎等肺系疾病,效果良好。

小青龙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本文遂将小青龙汤治“噎”的体会浅述如下。

1 小青龙汤治“噎”方证分析《伤寒论》第四十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3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予,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1枚。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4两。

若喘,去麻黄,杏仁半升,去皮尖。

1. 1 小青龙证中“噎”之病名解析“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1枚”。

很显然,《伤寒论》中提出了“噎”这一概念。

小青龙汤是治疗伤寒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外感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

何丽清[1]从收集临床确诊的45例呼吸系统病例的总体症状中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在小青龙汤主证或然症症状出现率,其中“噎阻”占有2例。

虽然出现频率较小,但临床中也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噎膈1

噎膈1
胸膈疼痛,痛如针刺,痛处不移等瘀血之候;
胸膈满闷,泛吐痰涎等痰阻的表现。
$$后期以正虚为主,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质红少津津亏血燥
面色恍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等气虚阳微之证。
临证时应仔细辨明标本的轻重缓急。
(二)治疗原则
噎隔的病理性质表现为本虚标实,故治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以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并 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 $$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以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也可 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药。 $$在临床上还应注意: 治标当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 治本应保护胃气,不宜多用滋腻之品。
和梗阻症状
食管、胃口有噎塞梗阻
呈进行性加重
2.反胃
噎膈
二者均有呕吐的症状 多属阴虚有热, 初起无呕吐, 后期格拒 多系阳虚有寒, 饮食能顺利 咽下入胃,
反胃
吞咽食物阻塞不下,
食入即吐 , 系食管狭窄而致 噎膈至食入即吐的格拒阶段, 病证较轻,预后良好。
经久复出,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 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噎 膈
一、概说
(一)定义:
(二)历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二、病因病机
1.七情内伤
2.饮食所伤
3.肾阴亏虚
综上所述:
$$病因:内伤饮食、情志、年老肾亏为主。
$$病位:食道,属胃气所主,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 $$ 病机:食管狭窄。 食道干涩,食饮难下。 $$病性:本虚标实: 标实——气滞、痰阻、血瘀, 本虚——津枯血燥

噎膈起病缓慢,多发于中年以上的男性,病变初期仅有噎塞不适感觉,
易被忽视,所以凡有吞咽困难,梗塞阻涩者一经发现,应尽快进行检查,早 期诊断。

噎膈怎样治疗?

噎膈怎样治疗?

噎膈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噎膈的治疗方法,治疗噎膈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噎膈应该吃什么药。

*噎膈怎么治疗?*一、中医【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标本虚实因忧思恼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引起气滞、痰结、血瘀阻于食管,食管狭窄所致者为实;因热饮伤津,房劳伤肾,年老肾虚,引起津枯血燥,气虚阳微,食管干涩所致者为虚。

症见胸膈胀痛、刺痛,痛处不移,胸膈满闷,泛吐痰涎者多实;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少津,或面色苍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者多虚。

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实并重。

邪实为标,正虚为本。

治疗原则依据噎膈的病机,其治疗原则为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分清标本虚实而治。

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以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为法,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并重,但治疗重在扶正,以滋阴养血润燥,或益气温阳为法,也可少佐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之晶。

但治标当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药;治本应保护胃气,不宜过用甘酸滋腻之晶。

存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胃气,在噎膈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分证论治痰气交阻症状:进食梗阻,脘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则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药:启膈散。

方中丹参、郁金、砂仁理气化痰解郁,沙参、贝母、茯苓润燥化痰,杵头糠和胃降逆。

可加瓜蒌、半夏、天南星以助化痰之力,加麦冬、玄参、天花粉以增润燥之效。

若郁久化热,心烦口苦者,可加栀子、黄连、山豆根以清热;若津伤便秘,可加增液汤和白蜜,以助生津润燥之力;若胃失和降,泛吐痰涎者,加半夏、陈皮、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津亏热结症状:进食时梗涩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复出,胸背灼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渴欲饮冷,大便干结,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泻热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

中医辨证治疗膈上憩室1例

中医辨证治疗膈上憩室1例
2 0 1 3年 6月

1 9
更 换 食 物及 滥 用 广谱 抗 生 素 , 破坏 了菌 群失 调 , 严 重 影 响机 体免 脾 益 气 , 山药 、 扁豆 , 薏 苡仁 健 脾化 湿 , 砂仁、 桔梗 理 气 和 胃 , 大 腹 疫 防御功 能 , 导致 肠道 微生 物紊 乱 , 肠黏 膜完 整性 受 到破 坏 , 生物 皮 、 厚 朴顺 气 消胀 , 焦 山楂 、 鸡 内金 消 食导 滞 , 车 前子 泽 泻利 小 便 屏 障功 能低下 , 使 耐药 的有 害菌 和霉 菌 成为 优势 菌 , 大量 繁殖 。 而实大 便 ; 黄连 清热燥 湿 ; 炮 姜 温 中散寒 ; 防风 治 湿盛 挟风 。滥 用 本例 为 联合 大量 长 时 间使 用抗 生 素 所致 婴 幼 儿肠 炎 的 典 型 抗 生 素 , 多联 应用 抗 生 素在 临 床 中普 遍存 在 , 卫 生部 下 达 了各 种 病例 , 患 儿 因肠 炎 高热 、 腹泻 , 西 医以 三联 广谱 抗 生素 治 疗 3 d , 激 文 件 予 以提醒 , 要 求 医 务工 作 者在 使 用 中严 格把 握 适应 症 , 杜 绝 素 治疗 1 次, 发 热 退 腹泻 减 少 , 4 d后 大便 检 查 出霉 菌 , 结 合 四诊 因使用 抗生 素 引起 的不 良后果 。 考虑 本 虚标 实 , 辨 证 为泄 泻 , 脾 虚 为本 , 湿 盛 挟 热为 标 , 治 疗 给予 参 考 文献 益气 健脾 , 渗 湿止 泻 , 方 药 以《 太 平惠 民合 剂局 方 》 白术 散 加减 , 恢 [ 1 ] 陈颖, 杜 惠敏 , 等. 0 — 3月婴 儿霉 菌 性肠 炎 7 9 例 分析 『 J ] . 中外 健 复脾 气运 化 的功 能 , 随证施 治而 愈 。 其 中党参 、 白术 、 茯苓 、 甘 草补 康 文摘 。 医药 月刊 , 2 0 0 7, 4 ( 1 0) ; 2 1 7 — 2 1 8 .

段洪光治疗肝胃不和型噎膈经验总结

段洪光治疗肝胃不和型噎膈经验总结

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3期CJGMCM December2020.Vol35.23•3706•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载:“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英建中汤主之。

”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

”患者胃痛隐隐十多年,少腹隐痛,纳少,大便失调,舌淡胖,苔白多津,此为气虚里寒之胃痛。

病程迁延日久,久病致虚;舌象淡胖多津,阳不化气,故为脾胃虚寒无疑。

方用黄英建中汤加味,方中黄英补益脾胃,建立中气,益气生血;桂枝温阳化气,辛散升举;倍芍药养血补血,缓急止痛;饴糖补益脾胃,生化气血,缓急止痛;生姜温暖脾胃;大枣、甘草补益脾胃,和合中气。

另加乌贝散以制酸止痛,陈皮理气健脾。

全方甘以缓之,温以补之,中土得健而肝木不克,气血渐荣而胃痛可愈。

6总结综上所述,胃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在治疗时,应注重抓主症、守病机的原则,在抓主症方面,孙教授常抓胃痛的特点、伴随症状及二便情况等主症;在守病机方面,孙教授辨其病机先分虚实,次分寒热。

孙教授辨治胃痛,不拘泥于经方,不偏执于时方,随症加减,灵活用药。

若寒邪客胃、气机凝滞,以延年半夏汤主之,随症可酌情加郁金、黄连、陈皮、厚朴等药;若胃气郁滞、郁而化热,以郁达汤主之,随症可酌情加陈皮、半夏、茯苓、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等药;若气虚里寒、胃皖拘急,以黄罠建中汤主之,随症可酌情加半夏、董香;若胃阴亏虚、胃络失养,以养胃汤主之,随症可酌情加百合、丹参、厚朴花。

案例一患者的临床分证属于寒邪客胃、气机凝滞,故以延年半夏汤为主,吴茱萸汤辅之,随症加减用药,即可收散寒温中、理气止痛之效。

案例二患者的临床分证属于气虚里寒、胃胶拘急,故以黄萇建中汤为主,随症加减用药,即可甘以缓之,温以补之。

孙玉信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丰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1]冉海侠,张学文,李军.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胃痛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4):1492-1495.[2]陈凯,朱莹.袁长津治疗胃痛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1):19-20.[3]张丽娜,赫姮.赫炬教授治疗寒凝气滞型胃胶痛的经验[J].光明中医,2018,33(24):3641-3643.〔4]王琼霞,孔文霞.孔文霞治疗胃痛的经验撷菁[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8):268,270.[5]周海艳,丁佳媛,刘绍能•从脏腑论治胃痛的思路与方法[J].环球中医药,2018,11(11)J786-1789.[6]高雅,王彤•尉中民调和肝脾治疗胃皖痛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4):1287-1289.[7]李鲜,胡茜茜.毛德西治疗胃痛经验[J].河南中医,2018.38(9):1329-1332.[8]陈俊,张莞然,颜勤•徐学义教授辨治胃院痛经验[J].光明中医,2017,32(21):3076-3078.(本文校对:袁利梅收稿日期:2020-05-20)段洪光治疗肝胃不和型噎膈经验总结程韵洲段明段洪光*摘要: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

叶丽红教授治疗噎膈经验

叶丽红教授治疗噎膈经验

叶丽红教授治疗噎膈经验吴婷;叶丽红【摘要】[目的]总结叶丽红教授治疗噎膈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噎膈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探讨其治疗本病的经验,归纳用药规律,并予病案佐证.[结果]叶师认为,阴津亏耗是噎膈发生、发展的关键,气滞、痰凝、血瘀相互搏结,阻滞食管,胃失通降而致本病.叶师在治疗中主张以扶正祛邪为治则,采用理气降逆、祛痰化瘀的方法辨证施治,尤其重视滋润通降、运用经方及虫类药.所举病案以胃阴不足为主要病机,夹有痰瘀之邪,治疗以益胃养阴、祛痰化瘀、和降胃气为主,兼以抗癌解毒散结,获得良效.[结论]叶丽红教授认为噎膈本虚而标实,阴虚为本,气滞、痰阻、血瘀为标,强调噎膈的治疗以扶正为本、祛邪为辅,临床疗效显著,对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工作意义重大.【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2)008【总页数】4页(P632-635)【关键词】噎膈;食管胃结合部癌;经方;滋润通降;虫类药;叶丽红;医案;名医经验【作者】吴婷;叶丽红【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近年来,远端胃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反,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发病率从20世纪70年代起持续升高,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均较差,超过80%的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30%[1]。

食管胃结合部癌是发生于食管与胃结合部位的肿瘤,同时具有食管癌和胃癌的特征。

与其他部位胃癌相比,食管胃结合部癌更容易出现胃壁深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1]。

从病理学角度分类,食管胃结合部癌主要包括食管下段鳞癌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两种类型,其中以AEG为主要类型。

噎 膈

噎 膈

• 继则咽下梗噎,甚则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
• 伴有胃脘不适,胃中灼热感,胸膈疼痛,全身消
瘦,肌肤甲错。面容憔悴,精神衰惫。
3、诱因和相关因素: 平素嗜酒、嗜食肥甘霉变食物、情志抑 郁者。 4、辅助检查: 食道吞钡、胃镜及活检、食管脱落细胞检
查、CT等有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噎膈与反胃 共同点:二者均有呕吐症状 不同点: 反胃是食入不化,停留胃中。《金匮 要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 化,名曰胃反”。食物能全部入胃,入 胃后从胃反出,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特点。但食物可以进入。 噎膈是食物不能顺利进入,吐白沫 或赤豆汁。
6.沙参麦冬汤适用于( )型噎膈。 A.津亏热结 B.气阴两虚 C.痰气交阻 D.气虚阳微 7.痰气交阻型噎膈的治法是( )。 A.破结行瘀,化痰散结 B.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C.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D.理气泻热散结 8.痰气交阻型噎膈的选方用( )。 A.半夏厚朴汤 B.二陈汤 C.启膈散 D.小半夏汤 9.“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出自( )。 A.《太平圣惠方· 第五十卷》 B.《灵枢· 四时气》 C.《医学心悟· 噎膈》 D.《临证指南医案》 10.气虚阳虚型噎膈的治法是( )。 A.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B.补益中气
2、津亏热结
主症:吞咽梗涩而痛,汤水可下,固体食物难入,食后大 部分食物吐出,夹有痰。 兼次症:胸背灼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 干咽燥,渴欲冷饮,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大便干结, 舌象:舌质干红,或有裂纹。 脉象:脉弦细数。 治则:滋养阴液,清热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或五汁安中加味。 方中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 逆,韭汁活血行瘀。
二、单选
1.噎膈的病位在( )。 A.胸膈 B.胃 C.肺 D.食道 2.噎膈属( )脏腑所主。 A.肝 B.胃 C.肺 D.脾 3.瘀血内结型噎膈的治法是( )。 A.破结行瘀,疏肝和胃 B.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C.破结行瘀,宽胸宣肺 D.破结行瘀,消导和胃 4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治法是( )。 A.养阴生津,泻热散结 B.养阴生津,破结行瘀 C.养阴生津,宣肺理气 D.养阴生津,顺气散结 5.噎膈瘀血内结型的选方是( )。 A.血府逐瘀汤 B.膈下逐瘀汤 C.通幽汤 D.沙参麦冬汤

中医内科学课件:噎膈

中医内科学课件:噎膈
《医宗必读·反胃噎塞》所说:“此证之所以疑难 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 血生津,恐润刑有碍于中州。”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曰:“其已成者,百 无一治;其未成者,用消瘀去痰降气之药,或可 望其通利。”
5.鉴别
《医学读书笔记·噎膈反胃之辨》说:“噎膈之所以 反胃者,以食噎不下,故反而上出.若不噎则并 不反矣。其反胃之病,则全不噎食,或迟或速, 自然吐出,与膈病何相干哉?’
房劳伤肾 年老肾亏 饮食所伤
忧思郁怒
三、病因病机
精血耗伤 肾阴亏损 酿痰生热
食道干涩
耗伤阴液
络损痰生 伤脾生痰
损伤肝脏
痰气瘀阻 气滞血瘀
食道狭窄
噎膈
归纳:
噎膈的病因以内伤饮食、情志、 脏腑失调为主,形成气滞、痰阻、血瘀 三 种 邪 气 阻 滞 食 道 , 使 食 管 狭 窄 ,津枯 血燥致食 道 干 涩 。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枳赤芍熬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4.气虚阳微 主症: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白光
白,精神疲惫; 兼症: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
胀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脾肾阳衰,浊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方药: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补气运脾汤:
标实之证. 初起以标实为主。
气郁:可见梗塞不舒,胸膈胀满,嗳气频作。 瘀血:胸膈疼痛,痛如针刺,痛处不移等。 痰阻:胸膈满闷,泛吐痰涎等表现。 后期以正虚为主。 津亏血燥:出现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少津等。 气虚阳微:面色白光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之证。 临证时应仔细辨明标本的轻重缓急。
(二)治疗原则
莫 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渐至矣.” 《类证治裁·噎膈反胃》:‘噎者咽下梗塞,水饮可行, 食物难入,由痰气之阻于上也.膈者胃脘窄隘,食下 拒痛,由血液之槁于中也.”

第一站 辨证论治(中医)

第一站 辨证论治(中医)

第一站辨证论治(中医)1感冒:风热感冒: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竹豆豉荆芥,牛薄银,草桔芦根翘2感冒: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白薇玉竹草枣豉薄葱白桔梗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3肺痨:虚火灼肺:肺肾阴虚,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南北百合部生白及玄麦阿龟玉竹五味肺萎鉴别:肺痨与肺萎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痨病后期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

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为特征。

4咳嗽:内伤咳嗽,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黄芩山知桑白杏贝瓜海蛤壳竹沥半射干5哮证:风痰哮证: 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苏莱菔子麻杏僵厚半陈茯6喘证:表寒肺热:寒邪束表热壅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桑苏子半夏款7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附肉山萸冬虫胡桃肉紫河熟地当喘证与哮病鉴别: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易伴有呼吸困难。

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痿证: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北沙参麦甘阿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炙批把8痹症:肝肾两虚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卞嵩京主任运用温运化瘀通幽法治疗噎膈经验简介

卞嵩京主任运用温运化瘀通幽法治疗噎膈经验简介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July 2011Vol.43No.7卞嵩京(1939-),系原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脾胃病协作中心委员,近代沪上名医四川刘民叔(1897~1960)先生嫡传弟子。

卞师少年学医,在50余年的医疗实践中,一直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汤液经》的研究。

治学以古医汤液为正宗,推崇唐宋以前之古医,探求古为今用,同时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

主要著作有《伤寒如是读》、《金匮要略绎义》、《神农本草经读后》、《述评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述评章太炎猝病新论》等,发表《刘民叔先生学术思想》、《刘民叔用药特色》、《张机仲景考》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噎即梗噎,指饮食虽梗尚能下咽;膈为格拒,指饮食毫不能下,或食入即吐。

张璐《千金方衍义》谓:“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

”因此,往往以噎膈并称。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呕吐、消瘦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之食道癌、贲门癌等。

因噎膈为中医学四大顽症之一,故治疗颇有难度。

卞师应用温运化瘀通幽法治疗本病,颇有效验。

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中医学对噎膈的论述十分详细。

《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阳结谓之膈”。

“三阳”指大肠、小肠、膀胱;“结”指热结。

三阳结,即大肠热结则后不圊、小肠热结则血脉燥、膀胱热结则津液竭。

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即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或下而复出。

明·张景岳谓此证乃“酒色过度”所致,认为肾虚津亏是本病的重要原因。

清·张鸡峰提出:“噎膈,所谓神思间病是也”,强调了情志致病。

《古今医案》引叶天士“食道窄隘使然”之说,提出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食道狭窄。

明·赵献可曰:“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

”张景岳亦有“少年少见此病”之论,并提出“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也”,强调了高龄阳气虚衰致病。

中医内科学(噎膈)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噎膈)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噎膈)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型题 4. B1型题 5. X型题1.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暖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首选方剂为A.启膈散B.柴胡疏肝散C.香苏散D.旋覆代赭汤E.沙参麦冬汤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2.噎膈痰气交阻型的治法是A.开郁化痰,润燥降气B.滋养津液,泻热散结C.温补脾肾,益气回阳D.破结行瘀,滋阴养血E.顺气解郁,和中降逆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3.吞咽梗塞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口燥咽干,便结,舌红干,脉弦细数。

治宜选用A.王氏连朴饮B.沙参麦冬汤C.温胆汤D.无味消毒饮E.五磨饮子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4.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咣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诊为A.脾胃虚弱型呕吐B.中虚有寒型反胃C.脾阳虚衰型水肿D.胃阴不足型呕吐E.气虚阳微型噎膈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5.瘀血内结型噎膈的治疗主方是A.启膈散B.通幽汤C.少府逐瘀汤D.桃仁红花煎E.桃红四物汤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6.吞咽食物阻塞不下,食入即吐,见于A.反胃B.呃逆C.噎膈D.嘈杂E.梅核气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7.噎膈的发病机理主要是A.脾胃俱伤B.肺胃两伤C.气血郁结D.本虚标实E.气痰瘀交结,阻于食管、胃脘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8.噎膈气虚阳微型的病机是A.阳损及阴B.阴寒内盛C.气血虚弱D.瘀血内结E.阴损及阳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9.噎膈的后期治疗原则主要是A.补气温阳B.理气C.降气化痰D.活血化瘀E.健运脾胃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0.治疗津亏热结型的噎膈的主方A.通幽汤B.沙参麦冬汤C.启膈散D.玉枢丹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1.患者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不复吐出,甚至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物如赤豆汁,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舌质紫暗,脉细涩,其治法为A.开郁化痰,润燥降气B.滋养津液,泻热散结C.破结行瘀,滋阴养血D.温补脾肾,益气回阳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12.患者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咣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内科临床噎膈的治疗

中医内科临床噎膈的治疗

中医内科临床噎膈的治疗发布时间:2021-05-20T12:39:27.95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1期作者:宋一劼[导读] 目的本研究探讨噎膈中的临床治疗措施宋一劼内江市中医医院内1科 641100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噎膈中的临床治疗措施。

方法针对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共计30例患者进行病例分析,能够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及中医诊疗理论,总结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法。

结果所有患者均负荷中医噎膈的诊断标准,按照不同病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结论传统中医针对噎膈治疗具有独特作用,需掌握传统医学诊疗理论以及实践措施,以发挥中医的现代临床价值。

引言噎主要是指患者在吞咽过程中哽噎不顺,膈主要是指在饮食中格拒不入或者出现食入即吐的问题。

噎膈是以饮食吞咽受阻或者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特征的。

临床上噎症状常是膈症状的先驱,噎膈是由咽食管或贲门位置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比如贲门癌,食管癌,食管炎,贲门痉挛等。

除此之外,噎膈也是全身疾病的重要消化道表现。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噎膈;治疗1研究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符合噎膈的典型症状和体征,经中医临床诊断为噎膈。

在本研究中30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9例和11例。

病程为7天到2个月。

1.2研究方法(1)中医诊断及鉴别第一,噎膈的诊断。

噎主要是在患者吞咽过程中存在哽咽不利感,膈是指在饮食过程中格拒不下,或食入之后很快吐出,噎可单独出现不会伴有嗝的表现,而嗝通常有噎的前期症状,两者并称。

第二,病症鉴别。

梅核气,该症状大多表现在咽部,存在团块样堵塞感,具体特点为患者在进食流质或固体食物时无困难,与噎膈有显著差别。

反胃,该症状是指饮食能入于胃,但停留胃中无法消化,排空停止一段时间之后饮食会出现呕吐,以呕吐宿食为主,常伴有朝食暮吐或暮时朝吐的现象,与噎膈不同,主要是由于反胃病症患者吞咽无障碍,而噎膈是以吞咽饮食困难为主。

关格,该症状主要是指患者小便不通并且呕吐不止,常伴随呕吐并且渐渐大小便不通的症状,关格初期饮食能人,小便正常,而在后期滴水不入,大便不通,阳衰阴结,逐渐形成阴阳离绝的症状,与关格类似,但该疾病经补液治疗之后,小便可下,与关格补液治疗后小便不下还存在一定差别。

张锡纯治疗噎膈理论思想与治则治法探讨

张锡纯治疗噎膈理论思想与治则治法探讨

投稿邮箱:sjzxyx88@(下转第313页)作者简介:刘炳男(1992-),男,汉族,学士学位,山西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中医内科学肿瘤方向;通讯作者*:贾文魁,男,学士学位,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名誉主任,研究生导师。

·中医中药·张锡纯治疗噎膈理论思想与治则治法探讨刘炳男1,贾文魁2,曹玮1,张静雯1,贾文魁2*(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2.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摘要:目的 探讨张锡纯治疗噎膈的理论思想与方药特点。

方法 通过研究《医学中中参西录》[1]一书中有关噎膈的论述,总结张锡纯治疗噎膈的理论思想与方药特点。

结果 张锡纯对噎膈的治疗有独特的经验与见解,认为噎膈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中气不足,瘀血集聚,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补益中气、收敛冲气、化痰理气、活血破瘀,并提出需中西医联合治疗,攻补兼施,处方主要以参赭培气汤为主,并善用三棱、莪术、水蛭等药。

结论 张锡纯运用攻补兼施、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噎膈,对后世医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噎膈;张锡纯;补益中气;破血逐瘀中图分类号:R256.3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9.183本文引用格式:刘炳男,贾文魁,曹玮,等.张锡纯治疗噎膈理论思想与治则治法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309,313.0 引言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盐城名儒,立志济世,年少即研习经史子集,两次秋闱不第之后专心研究医学,藉医药活人以达济世之怀。

通过悉心研究历代经典医著,潜心医理而救人无数,名声愈显。

所著《医学中中参西录》一书,融汇中西于一炉,囊括自拟药方、药物讲义、医论、医案,博而不杂,发前人之未发,当时被誉为“医家必读之书”。

所载中药大多亲尝药性,苟非有效,弃之不用。

其中对于当时难治之证,专方高效,比如噎膈、症瘕等证,对现在的医家也颇有启发之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