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经典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数学基本能力:基于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数学学习中的表达、交流、与人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2.课堂观察表评价:是指根据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样、重视学生自我反思等原则设计具体指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评价方式。

3.庭辩式评课法是指改变以往评课中听课者评、授课者听的模式,让授课者在课后解说自己的教学思路,并针对听课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从而促进听课者和授课者之间交流的一种评课方式。

4.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教学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5.体态语言评价:是指教师用体态来评价学生,诸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无声评价在课堂中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6.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不以奖惩为目的,是教师自我或在他人指导、支持下,设计自我发展性目标、能动实践、主动接纳外部信息及自我调控发展过程的过程。

7.发展性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旨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只是甄别和评比,注重过程,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多元,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体现评价过程的开放、平等、民主、协商等特点,以学生素质的全面高为最终目的的评价。

8.数学知识与技能评价9.课后备课:指教师在上完课后或观摩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出现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最终形成较为成功的教案。

10.数学日记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数学的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记数学日记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形式来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11.档案袋评价又称为档案袋评价、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

成长记录袋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思想,同时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强调自我纵向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第一篇: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能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3.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6.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8.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

9.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0.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发”,后人将这种发放概括为四个部分。

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11.教育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12.(国家)教育目的:即指教育预期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称谓,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教师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

招聘教师的过程中,除了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解释一些教师招聘中必备的名词。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相关名词解释1.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反映教育问题本质、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

在教师招聘中,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

了解教育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了解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可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学科相关名词解释4.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概念和理论。

招聘教师时,应对应相应学科的知识要求有所了解,如数学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知识,语文的词汇、语法和阅读技巧等。

5.教材:教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辅助教材、教学工具等。

了解教材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评估与考试:评估与考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价工作。

了解评估与考试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管理相关名词解释7.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工作。

了解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班级学习活动,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教师招聘考试,是指对教师招聘工作进行评估和选拔的考试制度。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保证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来筛选出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成为保障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师招聘考试的背景和目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优秀教师需求的不断增加,教师招聘考试应运而生。

其背景主要包括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等。

教师招聘考试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选拔优秀人才: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筛选出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2. 提升教育质量:通过对教师进行招聘考试,能够保证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3. 规范教师招聘程序:教师招聘考试为教师招聘提供了一种规范化的程序,有效防止了人事安排上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

二、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和流程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知识考核:对考生的学科知识进行测试,以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2. 教学技能评估:通过演示课、教师教学技能测试等方式,评估考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熟练程度。

3. 业务能力测试:对考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材使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进行测试。

教师招聘考试的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报名和资格审核:考生根据招聘信息进行报名,并提交相关的教育经历、资格证书等材料。

学校或考试机构对报名材料进行审核,确定符合条件的考生。

2. 笔试/面试:根据考试要求,进行笔试或面试环节,以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估。

3. 资格审查:通过笔试/面试环节的考生会进入资格审查阶段,学校或考试机构会核实考生提交的学历、教育经历等信息的真实性。

4. 录用和培训:通过考试并经过资格审查的考生,学校或考试机构将会进行录用,入职教师岗位,并提供相应的培训,确保新任教师具备所需的教学能力和知识体系。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2.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 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 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的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的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的结果。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行政体制;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校长负责制;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在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学科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是以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或者说以学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师招聘综合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教师招聘综合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教师招聘综合考试名词解释汇总教师招聘综合考试涉及众多专业知识,其中名词解释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

下面就为大家汇总一些常见的教师招聘综合考试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例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种类很多,根据评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难以因材施教等。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注意,是意识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集中4、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识努力的注意5、有意注意,也较随意注意,他是有预定目的,必须时还需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6、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7、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8、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9、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10、绝地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11、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12、差别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13、差别感受阈限,人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14、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1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16、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17、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信息的原样,一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18、遗忘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回程的曲线图,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遗忘规律19、前摄干扰(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才料对会议后学习材料的干扰20、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2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22、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行动进行的思维活动23、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24、理论思维,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也称逻辑思维25、想象,诗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2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27、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的构思新表象的过程28、创造性思维,是一心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29、求异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新答案的思维方式,也叫发散思维30、求同思维,有叫聚合式思维,他指的是根据一定规则,对要解决的问题只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31、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32、道德感,使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3、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未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34、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能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正确的目的的心理品质35、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映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是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反应的只相信等特点36、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50条)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50条)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3、经验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4、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5、校本课程: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6、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7、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8、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9、形式教育: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10、实质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11、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总结1、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具体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以及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2、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特点。

4、性格: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5、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7、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8、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9、定势:定势又称心向,是指重复先前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0、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1、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又称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12、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3、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011年长沙市教育局教师招聘考试

2011年长沙市教育局教师招聘考试

2011年长沙市教育局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综合)一、填空题:1、青春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表现为()看到父母有很多缺点。

2、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出现在()青春期。

3、体能、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4、到()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5、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作用相反。

6、明月之夜,人们总是感觉到天空中的星星格外的少。

其实,并非是星星的数量减少了,而是星光为月光所掩盖,不容易被发现罢了。

月明星稀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感觉的()对比。

7、懒惰属于人的()特征。

8、皮亚杰认为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所进行的游戏主要是()游戏,前运算阶段所进行的游戏主要是()游戏,而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所进行的游戏主要为有()游戏。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岁)具体运算阶段(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二、名词解释: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构成的群体。

这种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职责分工,明确权利和义务,并且,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

如: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机关的科(处)室等都是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虽然没有组织的明文规定,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成员之间是以共同的观点、利益、兴趣、爱好等为基础10、揭示教育系统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转变的是教育系统的发展规律。

11、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欧洲的学校大概是在公元前8至7世纪。

1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13.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最早出现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4、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生理前提因素是A.遗传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和继承性。

关键期遵循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011年安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真题答案解析

2011年安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真题答案解析

2011年安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试题1、由某种直接的情境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从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分,主要是一种()。

A、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B、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C、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2、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B、缺乏良好的情感C、道德意志薄弱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3、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很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济”是()。

A、道德动机B、道德评介C、积极的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习惯4、“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B、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5、一个集体中多数的道德情感可以形成道德气氛,成为一种心理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主要表明道德情感的()功能。

A、选择功能B、鉴别功能C、动力功能D、陶冶功能6、经过动机斗争,道德的动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这主要是()的过程。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郑州市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一一,单选择( )1、1806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论》C、《教育学》D、《新教育大纲》()2、“教学相长”最早出现在我国的------著作中。

(二七区)A、《论语》B、《师说》C、《学记》D、《劝学篇》()3、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是------(高新区)A、巴班斯基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4、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状 D、教育问题()5、小宝活泼好动,乐观灵活、精力旺盛,但做事经常粗枝大叶、缺乏耐心和毅力,小宝属于-----气质类型。

A、粘液质 B、胆汁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6、利用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进行直观教学称为------(管城区)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C、言语直观D、动作直观()7、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等汇总

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等汇总

名词解释:1、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2、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不能开展,受教育者不能得到有效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失去了对象,没有媒介,教育活动无法实现。

所以教育是以上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4、教育:(填空)广义的教育指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教育学:(单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五步教学法:杜威,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7、教学四段论:赫尔巴特,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8、席勒教学五段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9、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0、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1、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总方向。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汇总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汇总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现场教学时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常需要有关现场人员的参加。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终身教育: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教育现代化: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内容: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人类优秀经验的综合,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所含有的一切内容。

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教育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人的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年龄特征: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发展关键期: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环境: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90%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目的:指国家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素质教育: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③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教育评价: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利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诸因素进行状态确定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师职业道道:简称师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教育机智:教师在突发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灵活、巧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育理念: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的安排。

狭义的课程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学科课程: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读写算)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上。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与能力。

这是一类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之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

学校课程: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

它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出现。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

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他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评价:指对课程计划以及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教学模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泛型。

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程固定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信度:一个测验经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验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效度: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有机组合方式。

道德教育论:该观点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班级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操行评定: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做出评价。

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

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了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和管理。

教育科学研究: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和推理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形成的。

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械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

成熟: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和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儿童成长发育成为成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