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救灾举措述评
《记念刘和珍君》--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
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 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 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 《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 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 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 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 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 “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 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 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 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 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 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悲愤至极
团,而几乎是整个落
不说
无话可说
后的、沉睡的、麻木 的社会。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 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对猛士的颂扬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 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
漠的悲哀。 对庸人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 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 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躲横 破 运 进眉 帽 交 小冷 遮 华 楼对 颜 盖 成千 过 欲
一夫闹何 自
统指 市 求 ,, , , 管俯 漏 未 他首 船 敢
冬甘载翻 嘲
夏为 酒 身 与孺 泛 已 春子 中 碰 秋牛 流 头 。。 。 。
民国时期安徽水利建设概述
1 - 3 救灾主体多元化
民 国时期 安 徽 罹灾 甚 重 , 救 灾形 势 紧迫 , 救 灾
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 的特点. 这一时期救灾的主体 主要包括政府、 民间救 灾组织等. 北洋政府时期 , 中 央以民政司职掌赈灾救济事业 , 地方各省则交 由各 民政厅负责相关事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 , 没 有常设的赈济机关 , 仍沿袭北洋 旧制 由民政司掌管 赈灾救贫和其他慈善事业 ,直到 1 9 2 9 年 3月才成 立 了隶属于行政院的专 门管理灾罹赈济 的机构赈
民 国时期 ,安徽 省灾 害呈 现两 个 主要 特点 : 一
由建设委员会统辖 , 农 田水利归实业部负责 , 河道 疏浚则隶属交通部. 水利行政的人为分割及各部 门
之 间的 相互 独 立 、互不 统 属导 致 水 利行 政 效 率 低
是水旱灾 害发生频率 高, 波及范 围广 ; 二是地域性
第3 0卷 第 3 期( 上)
2 0 1 4 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o 1 . 3 ONo . 3 Ma r . 2 01 4
民国时期安徽水利建设概述
袁 梦 茹
( 安徽 大 学 历 史 系,安徽 合肥 2 3 0 0 3 1 )
摘 要 :安徽 境 内有 长江 、 淮河 两大径 流 , 民 国时期安 徽 江淮流 域 自然 灾害众 多, 灾 害发 生的 高频 率和
“ 民国 十六 年 1 9 2 7以前 , 导 淮 运 动发 自士 绅 ; 民 国
早清时期的震后赈灾措施
早清时期的震后赈灾措施
李安华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科技》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比较多的国家。
在我国3000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地震至少有近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近3000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约18次。
这些记载的时间之久远,内容之详尽,都是举世无双的,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地震历史资料。
如此之多的震灾给古代人们带了巨大的损失,人们在抗震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地震建立了一套及时的救灾制度。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李安华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明、清、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备荒赈灾考述 [J], 崔永红
2.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赈灾应对措施与政府角色转换研究 [J], 赖静
3.民国时期皖北的灾荒及赈灾措施 [J], 于文善;吴海涛
4.略论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的赈灾措施 [J], 郎元智
5.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的赈灾防灾措施 [J], 马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原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其当代启示
海原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其当代启示 ■ 张小明2020年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纪念日。
在祭日这一天,那场亘古未有的灾难打开尘封,供人们凭吊和检视。
回望那段历史,海原大地震为当代特别重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和模式的不断更新,以及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发挥民间社会救灾力量及注重科普宣传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赈灾与灾后恢复重建过程海原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当时国家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
1920年9月14日,北洋政府公布《筹议赈灾临时委员会章程》,规定由内务部、财政部、交通部、农商部四个部委合组赈灾临时委员会作为决策机关,以专门筹议临时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事宜。
1921年5月13日,北洋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委员会章程》,规定在内务部设置全国防灾委员会作为防灾机构。
1921年10月29日,为统一赈务行政起见,北洋政府以教令形式颁布《赈务处暂行条例》,规定由内务部下附设的赈务处综理各灾区赈济及善后事宜。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第3天即1920年12月19日,甘肃督军张广建向北洋政府通报了地震灾情,12月28日又发出了较为详细的灾情汇报,并请求赈恤。
同时在甘肃省内设立筹赈公所,倡捐集募,分发仓粮,并提公款急办毡衣;饬被灾较重各县截留应解款项,立办急赈,IC photo/图疏通、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农赈就是恢复农业生产。
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赈灾与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员死亡率高,房屋破坏率高。
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总体情况严重。
屋倒塌和严重损坏总体情况严重。
震中海原、固原等地位于我国著名的地震带海原断裂带上,是地震多发地区,且灾区多为土窑洞建筑,抗震能力差,从而提高了人员死亡率。
海原大地震后余震不断,在大震中未倒的城墙、鼓楼、房屋等在余震中倒塌现象明显。
水灾、火灾和瘟疫等震后次生灾害频发,人员伤亡惨重。
第二,地震灾害涉及面广,影响大。
第二,地震灾害涉及面广,影响大。
论民国初年我国的政府救灾行政系统
论民国初年我国的政府救灾行政系统
苏全有;王宏英
【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1)003
【摘要】作为国家行政要务的救灾,民国初年中央政府救灾机关是内务部,内务部的权力职掌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虽然其名义上作为中央一级专门救灾机构,但由于机构初设.经验不足,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限制,无论是部务还是权限与其他部门如财政部,农商部等都颇有纠缠.至于地方政府救灾机构,作为地方政府组织机构的一部分,虽属专管,但有兼管之嫌.一些专门的赈济机构,只不过有时囡灾于公署内暂设,事毕即行撤消.当时除了政府救灾机构外,还存在着具有亚政府色彩社会救灾力量.内务部与地方救灾系统之隶属关系相对自由,并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格局.总体而论,民国初年的救灾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比清末进一步完善,其业务范围也逐渐趋于稳定,但由于中央政权极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致使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撤设变化较多,从而引起救灾机构的相形混乱.
【总页数】6页(P101-105,127)
【作者】苏全有;王宏英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5
【相关文献】
1.全球化环境对我国政府行政系统的冲击 [J], 高伟
2.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救灾举措述评 [J], 苏全有;王宏英
3.现代政府理论视角下政府在救灾中的角色调整——以我国近年来重大灾难事件为例 [J], 李佳金
4.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J],
5.基层数字政府建设路径研究——以西部地区S省司法行政系统为视角 [J], 崔巍;曹金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
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1912年,清朝的满清王朝结束了自己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即成立的北洋政府成为了中国的临时政权,开始了旧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
然而,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稳定和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事件频发,军阀割据,外国势力干涉,导致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北洋政府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确立政治稳定。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触动电力推特广场的政治诉求高涨,政府无法及时满足人民的需求,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同时,满清王朝的王爷和贵族们也并不甘心失去权力,不断煽动不安定因素,制造政治动荡。
这导致了北洋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各种军阀之间的争夺,政局一度失去控制。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北洋政府无力有效控制全国局势,各省出现了大规模的割据现象,各路军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这使得北洋政府的统治一度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中,外国势力也开始介入中国政治。
列强们以各种借口,通过经济、军事和政治手段,试图干涉中国的内政。
他们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租界,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利益。
这无疑削弱了北洋政府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台湾、西藏、新疆等一系列边疆问题,这使得政府的稳定和一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尽管形势严峻,北洋政府还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它试图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制度,积极推动教育、医疗、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改革。
此外,北洋政府还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和技术,试图与世界接轨。
然而,这一系列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方面,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改革无法推进,政府改革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和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对改革产生了巨大抵制力量,使得政府的改革努力未能得到广泛支持。
在北洋政府与民国初年的政治状态中,中国社会陷入动荡,重重困难让政府陷入窘境。
然而,将近十年的艰难岁月也逐渐培养了中国人民起义的觉悟和抵抗外来压迫的勇气。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政府救灾探析
民政府 振务 委员 会和 行政 院非 常 时期难 民救 济 委 员 会 总会 合 并 , 立 “ 济 委 员会 ” 南 京 国 民政 府 时 成 振 ( 期 多用 “ ” 振 字代 替 “ ” , 振兴 、 赈 字 有 振奋 民心之 意 ) 。 随着 中央救 灾机 构 的建 立 , 北 各 省也 建 立 了 地方 救 灾 机 构 。11 西 9 9年 , 民政 府 特 派 王 恒 晋 、 国 刘 晖、 刘济 坤等 办 理陕西 赈 济工作 。12 90年 陕西 省设 立赈 灾会 (9 1 先后 改为 陕西赈 务局 、 12 年 陕西 省赈 务
21 0 2年 8月
陕西理 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om ̄ o h ax U i  ̄ t o eh o g ( oi c n e) f an i nv i f c nl y Sc Si cs S e y T o M e
Au 2 2 g. 01 V0 . No. 130 3
甘 肃省 筹赈 会改 为赈 务会 , 县成 立赈 务分 会 。 各
Hale Waihona Puke 青海 、 宁夏建省后 , 救灾机构也先后建立 。12 99年 , 青海省民政厅成立 , 负责全省社会救济 、 灾害赈 济 等事务 。13 99年 , 海省 成 立青 海 赈 济 委员 会 。13 青 99—14 9 0年 , 宁 、 化 、 西 循 门源 、 和 、 民 同仁 、 隆 、 化 贵德 、 乐都、 互助 、 大通 、 湟源、 共和等 1 2县相继成立了县级赈济委员会。 _ 5 民国时期 , 国民政府注重救灾制度建设 , 颁布与救灾有关 法律法规共有 8 多部 , 0 建立起 比较完 备的防灾 、 抗灾 、 救灾的法规体系 , 加强救灾管理 , 力求将减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_ 7
民国前期(1912-1927)荆江地区的水灾与救治的开题报告
民国前期(1912-1927)荆江地区的水灾与救治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水灾频发的国家,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灾难都与水相关。
荆江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汉水和江水的交汇处,受汉江和长江洪水影响较大,历来是水灾多发地区。
尤其是民国前期,由于国家政治的动荡和经济的落后,水灾频发,给荆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荆江地区水灾与救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史的进程和水灾救治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民国前期荆江地区水灾与救治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以下问题:(1)荆江地区民国前期水灾的发生情况和特点。
(2)荆江地区各级政府和救灾机构在水灾救治中的作用和措施。
(3)荆江地区民间救灾组织在水灾救治中的作用和措施。
(4)荆江地区在水灾救治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水灾防治和救治提供借鉴和经验,同时对于加深对于民国时期社会历史的认识也有积极的作用。
3.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荆江地区民国前期水灾的情况和救治措施,同时采用采访法、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荆江地区民众在水灾救治中的实际情况和经验。
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1)文献收集:收集荆江地区民国前期关于水灾和救治方面的文献,包括官方文件、报刊材料、历史文献等。
(2)文献整理: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中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3)调查采访:采用采访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荆江地区民众在水灾救治中的实际情况和经验,为历史研究提供实证材料和史料。
(4)数据分析:对所采集的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揭示荆江地区民国前期水灾和救治的特点和规律。
(5)撰写研究报告: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并做相关的汇报和宣传。
4.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的成果:(1)详细、全面地了解民国前期荆江地区发生的水灾情况。
致敬北洋政府:近代中国最强硬、最爱国、最宽容的政权!
致敬北洋政府:近代中国最强硬、最爱国、最宽容的政权!谏言策——————————————所谓北洋政府,是指民国初年由袁世凯及其继任者于1912年至1928年建都于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
翻开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对北洋政府的评价,历来都偏低,说它“黑暗”、“反动”、“卖国”的都有。
应该说,我们对北洋政府的评价偏低是不正确的。
不仅如此,如果尊重客观事实,从全面的而不是个别的方面去考察,还不得不承认: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最民主共和最资产阶级化的时期。
北洋政府对外是“硬”,与列强态度强硬,拼死抗争,在外交和边防上是于中华民族有大功的时期。
北洋政府对内是“软”,在各项施政措施上都相当宽容和人性,从而让当时的社会波澜壮阔,风起云涌。
这样的“硬”和“软”,是值得肯定的。
二、“硬”——北洋政府在外交上拼死抗争在北洋政府的主导下,中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北洋政府通过对德国及奥匈帝国宣战,废除了它们的治外法权,终止了向它们支付清朝签署的庚子条约赔款,还赢得了暂停向协约国支付庚子赔款的5年期限。
开了突破了不平等条约防线的先河。
1919年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徐树铮将军队派驻外蒙各地,完成了对外蒙古的收复!尤其是唐努乌梁海,被沙俄渗透达多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11月22日,北洋政府以《中国大总统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复旧制。
同时废除《中俄声明》和《恰克图协定》,北京政府在库伦设立“中华民国西北筹边使公署”,由徐树铮部在外蒙古驻防。
“一战”的胜利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的荣誉,而且因此成为国际联盟的会员国,后来还被选为国联行政院六个非常任会员之一。
首次进入就成为国际社会重要成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然而,巴黎和会最后达成的凡尔赛和约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了日本,北洋政府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强硬地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中国拒签和约是巴黎和会的首创,后来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也仿效中国,拒签和约。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武汉的难民救济工作探析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武汉的难民救济工作探析作者:叶琼瑶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7期摘要: 在抗战初期,国土沦丧,大批的难民跟随国民政府涌向武汉,使武汉人口陡增至一百五十余万。
庞大的难民潮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上升为政治问题。
国民政府作为当时的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难民措施,这些措施富有时代的特色,在抗战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国民政府的根本性质决定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关键词: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武汉难民救济工作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
在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争中,沦陷区有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因为不愿做亡国奴,不甘于日本侵略者的蹂躏,纷纷携妻带子,背井离乡,辗转迁往祖国的大后方和安全区域。
这些因为战争这一不可抗拒的因素,而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进行无组织的大规模的迁徙的人们被称之为“难民”。
在抗日战争中,我国形成了庞大的难民潮,其人数之多、人员成分之复杂、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世所罕见。
抗战初期一般是指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弃守为止。
这是抗日战争的战争防御阶段,也是抗战中第一个难民迁移的高潮时期。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北平、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无数华北、华东沦陷地区的中国人沦为难民。
武汉深居中国内陆,中国最大河流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京汉、鄂汉铁路连通中国南北,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在南京失守后,武汉成为国民政府管辖下的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重庆为战时陪都,但实际上此时国民党军政要员蒋介石、汪精卫、孔祥熙、何应钦等都在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的重要机关也均移驻武汉办公,一时间武汉成为全国实际的政治中心。
因而武汉也因为交通的便利和政府所在地而成为华北、华东众多难民的集中地。
这些难民来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工人、农民、商人、城市小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学生等,都是国家的中间分子”。
民国时期的疫灾与防治述论_孙语圣
疫灾 36 .83 18 .1 2, 494, 514.3 8 .34 67730
寒灾
7
3.4 465, 011 , 854 , 333.3 39.62 756 , 982
饥灾 28 .83 14 .2 10, 472 , 110 35.00 363 , 237
们以近代最严重的几次其他自然灾害的例子作个 比较 。丁戊旱荒(1877 -1878 年 , 实持续 4 年 , 即
① 夏明方 :《民 国时 期 自 然 灾 害与 乡 村 社 会》 , 中 华 书 局 2000 年版 , 第 75 -76 页 。
②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 第 76 页 。 ③ 据 1948 年《中华年鉴》 第 1869 -1871 页统计所得 。
一 、疫灾的特点 历代的史书(尤汉代以后)对疫灾多有记述 , 但大都语焉不详 , 难窺真貌 。 清代光绪末叶 , 施行 新政 , 成立民政部卫生司统计处以职司全国卫生 统计 。民国肇造 , 仍续清制 , 但卫生调查尚未能切 实举行 。 1929 年南 京国民政府复设卫生部统计 司 , 各项卫生统计方渐有眉目 , 加之当代灾荒史学 者的艰辛搜罗和梳洗 , 民国疫灾的基本情况粗略 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见表 1)。
(一个 月) 13 日 。
1947- 内蒙东部 19 48
31 59 4
《人类 灾难 纪典》(1), 第 531 页 。
上述简表仅是民国时期重大疫灾死亡人数的 年份的数据统计 。民国时期可谓无年不灾 , 无年 不荒 , 这荒中自然也包括因 灾致死的大量人口 。 我们不妨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
1.灾种多样 , 成灾机制复杂 与其他类 型的 自然 灾 害相 比 , 疫灾 的明 显 特点之 一 , 即灾 种多样 。 从 灾害 的大 类型区 分 来说 , 无论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 、洪水灾害 , 或地 质灾害 、农作物 灾害 、森 林灾 害 , 其主 要灾种 都 不及疫灾灾种多 。 1989 年中国政府规定的法定 疫病病种有大类 35 种 , 其 绝大部分在民 国时期 就有了 , 只有 极 少 数是 近 几 十年 才 流 行 的 , 其 中 , 天花 、鼠疫 、霍乱 、伤寒 、赤 痢 、疟疾 、白喉 、猩 红热 、黑热病 、回归 热等 极具 传染 性 , 是民国 时 期疫灾的主要灾种 。 疫灾 的成 灾机 制较 为复 杂 。 疫灾 的 发生 , 必须具有传 染源 、传播 途径 和易 感人 群三个 基 本环节 。 其 他种类 自然 灾害 的成 灾 , 虽也具 备 灾源 、致灾 因子 、承灾 体(即 人 类社 会)三 个 要 素 , 但没有疫灾成灾复杂 。 传播 源情况复杂 , 凡 是患病或携带病源 体的人和动物 皆是 。 传播途 径多样 , 仅水平传播就有介质传播(如 空气 、水 、 食物 、土壤)、接触传播(如易感者与传染 源直接 接触 、传染源的排泄物 、分泌物污染日用品)、媒 介节肢动物 传播(分 机械性 传染 与生 物性传 播 两类)等 。 近代中 国由 于 人们 物质 生活 水平 低 下, 医疗卫生条件差 , 水旱等灾害频仍 , 易感人 群可以 说时 时存在 , 处 处存 在 。 一旦 疫情出 现 即迅速蔓延扩大 。 2.疫死率高 中国历史 上自 然灾 害 的一 个重 要特 点 , 即 灾害造成人 员伤亡 大于 财产 损失 , 大 灾之后 必 有大疫 。 这 种疫灾 便是 一种 次生 灾害 , 其危 害 性甚至 大于 原生灾 害 。 此外 , 疫 灾还 有另一 种 情况 , 即原生疫灾 , 与其他 灾害灾难的关 系不明 显 。 疫灾由于其特殊的成 灾机制以及其 他因素 的作用 , 一旦疫情出现便难以控 制 , 所以 疫死率 较高 。 据梁 鸿光 先生的 统计 , 自 公元 前 180 年 至 1949 年 , 在中国 6 种 自然灾 害中 , 疫灾 的发 生率尽管不高 , 仅占 18 .1 %, 但每次成灾所造成 的平均死亡人数却较大 , 达到 67 730 人 , 占第三 位 , 甚至 高于 洪 涝灾 害 的 直接 死 亡 人数(见 表 2)。
论1917年京畿直隶大水灾
1水灾情形民国六年(1917年),就京畿、直隶一带而言,是历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大灾之年。
这年春夏期间,雨水特少,旱情严重,稼禾长势不良,各处歉收,农产不及常年之半。
继而又罹水患,田舍遭淹,旱涝之难交加,犹如雪上加霜,令黎庶苦不堪言。
当年7月下旬,中国华北地区受台风影响,京津冀连降暴雨,太行山、燕山均被雨浪连日笼罩。
山洪涨发,洪水泛滥,海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北运河、潮白河等70条河流相继漫溢、决堤。
京汉、京奉、津浦铁路受大水冲淹而中断,客涝肆虐,京畿变成泽国。
入秋之后(8月底9月初),近京之地又接连遭遇2次台风侵袭,华北之地再次普降超常大雨,一些抢种、补种的秧苗,又一次被毁。
就连一些地势较高、没被水淹的农田,也因长期阴雨,日照不足而产量大减。
此次漫延河北省及都城北京的大水灾,旷日持久,民间恐慌。
其中,直隶省会天津和保定、涿州诸地受灾尤为严重,诸如武清、宝坻、房山、文安、大成、获鹿各县皆为灾情较重之地。
地方的农业损失甚为突出,对之,当时的新闻报导:“某乡人来述,略谓连日阴雨,各处水势大见增涨,前次积水尚未退尽,今则而潦忽又暴至,新播麦种半被淹没,明年早秋无望可期。
前者洼地被水,芥末未获登进,而高岗肥美之田,实不无多少之收获,乃阴雨不晴,日久未蒙阳光,此类各豆多因积压霉坏,或被潮湿蒸酣,逐渐生芽者亦殊不少。
此时即令天晴巫晒。
恐亦半成屎土,况复阴雨连连尚无止期耶[1]。
”由于汛情的恶化,致使9月21日南运河在天津良王庄至杨柳青之间右堤溃决13处,洪水向北漫溢。
3天后天津市区临时土埝全面溃决,一片汪洋[2]。
城内西区、南区全部被淹,水深处竟达丈余。
东、北、中区的第一作者简介:赵蓬,男,1963年出生,副研究员,从事农业生态、农业历史、农业会展经济研究。
通信地址:100026北京东三环北路16号全国农业展览馆,Tel :010-********,Email :zhaop.naec@ 。
收稿日期:2014-07-08,修回日期:2014-09-05。
民国时期农业灾荒及民间力量赈灾救荒探析
民国时期是各种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水灾、旱灾、疫病、虫灾、风灾、雹灾、地震等灾害相互交织,接踵而来。
加之当时的社会环境极为动荡,军阀割据,战事连连,处于内外交困中的民国政府救灾乏力。
于是,各种民间团体及民间力量在赈灾救荒中的作用逐渐凸显,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民的苦难。
民国时期农业灾荒及民间力量赈灾救荒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综观历史,民间力量在赈灾救荒中始终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反思和借鉴民国时期民间力量赈灾救荒行为,对于当前抗灾救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国时期农业灾荒及其后果民国时期的灾荒令人触目惊心。
据统计,民国元年至二十六年中比较大的灾情就达77次之多,其中“水灾二十四次;旱灾十四次;地震十次;蝗灾九次;风灾六次;疫灾六次;雹灾四次;歉饥两次;霜雪两次。
”最为严重的实属水灾、旱灾和蝗灾。
据官方公布和新闻报道显示,在短短38年的民国历史中,水灾发生率为100%,以浙江、河北尤为严重;至于旱灾,虽无水灾过程猛烈,但过程持续,灾情严重,以西北为例,1928—1933年的持续5年大旱,使西北变成了人间活地狱,百姓生活民不聊生。
“在确定的本世纪十大灾害中,民国时期中国的旱灾就有3次之多”;由于水旱灾害严重,导致蝗灾频发,1914年苏、皖两省蝗灾;1925年冀、粤、桂等六省蝗灾;1929年江苏等八省蝗灾;1933年豫、皖、冀、浙、湘、陕、晋、苏、鲁等九省蝗灾;1944年山西、河南等地蝗灾。
每次蝗灾,都造成大面积农作物被毁,由此导致严重的饥荒。
连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战乱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首先,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甚至绝收,畜禽大量死亡。
据1935年6月30日《大公报》报道,“全国多省亢旱成灾,麦苗枯毙,收获锐减。
”其次,灾民遍野,大量人口死亡或外逃。
据资料显示,民国时期的死亡率高达25%~35%。
其中,1919-1932年陕、晋、豫、甘等省发生灾害后,饿死1770万人,据袁林的《西北灾荒史》统计,1920-1949年30年间,人食人的记录高达9次之多。
历史二轮复习五民国前期的近代化(北洋政府时期)
考查重点:
1、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容
维新变法思潮 19世纪末
主张设议院,兴民 权,实行君主立宪
意义
是资产阶级思想同 封建思想的正面交 锋
民主共和思潮 20世纪初
提倡三民主义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思想得到进一步 传播
新文化运动
1915— 1919年
提倡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学; 反对专制、愚昧、
2、经济: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但始终无法走上独 立发展的道路。
3、思想文化: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传统文化向近代 文化转型
4、生活习俗:新服饰走向下层民众,中山装、旗袍 文明礼仪,文明婚礼,简化葬礼……
5、军事: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
民国前期的近代化(北洋政府时期)
1912-1928
1912-1928年:民国前期,北洋政府统治
中华民国
1927-1949年: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1912-1949年
民国前期近代化转型(1912—1928)——曲折
1、政治: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使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遇到了逆流;另一 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新纪元。
(3)四个特点:
①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②由沿海城市向内地市镇逐步推进。 ③变化不均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沿海变化大、内地变化小。 ④变化与社会运动密切相关。
3、对五四运动的三种评价 4、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三、思想文化
1、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
民国时期河南省政府防灾举措述评
民国时期河南省政府防灾举措述评王鑫宏【摘要】民国时期河南省政府防灾举措主要包括仓储备荒、兴修水利、江河治理、植树造林和科技防灾.但是,由于时局动荡、制度落后加之腐败丛生,这些防灾机制并未能发挥应有的价值.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河南省为例,对该时期的国民政府防灾机制及其执行效果进行述评.【期刊名称】《当代经济》【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110-111)【关键词】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防灾;实践;评价【作者】王鑫宏【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河南郑州450063【正文语种】中文仓储备荒是防灾的重要举措,历朝历代均非常重视,民国时期也不例外。
但民初以来,政局动荡,仓储制度被极大破坏。
鉴于仓储在防灾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国政府在政局相对稳定后,开始着手恢复仓储。
1928年和1931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先后出台了《义仓管理规则》、《各地方仓储管理规则》,作为民国政府恢复仓储的重要指导和依据。
在这些规则的要求之下,各地的仓储开始逐步恢复积谷、积款,仓储备荒制度开始朝着正态发展。
与此同时,发展新式仓储的呼吁也被提上日程。
农本局编《中国仓储问题》中提到新式仓储的优势,“此种新式仓储,除为粮食之聚敛外,兼有周转之功用,使农民于收获后,可以不必急于出售农产,只需送入新式仓储,即可为款项之通融。
同时新式仓储有加工之设备、代运代销之机关,使农民减少劳力,节省运销费用,且免除市场中间人之剥削”。
在中央政府的饬令督促下,河南逐步重视起仓储的建设。
为指导全省的仓储建设,河南省政府于1930年5月颁布了《河南县仓市仓管理细则》、《区仓分村积谷办法》,作为全省仓储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然而,现实却远没有设想的那么顺利,当时河南在连年的灾荒打击之下,可谓民穷财困,兴办仓储严重缺乏物质条件。
正因如此,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各县以三个月为限加紧恢复各类粮仓,并对办理不力的县长进行严惩。
在这种状况之下,河南的仓储总算有所起色,到1934年5月,完成县仓的有十三县;完成区仓的三县;县区仓都完成的七县;当时正在储积但还没有完成的二十县;逾限未报的三十一县。
民国政府赈灾政策研究 - 副本
民国政府赈灾政策研究[摘要]民国时期是我国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时期,由此导致的灾害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民国时期的灾荒,不仅发生的频率高,而且波及的范围广,很多时候还是多灾并发,因此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巨大的。
灾荒不仅造成了数量极其巨大的灾民并严重威胁着灾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巨大地破坏了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阶级矛盾激化,进一步加剧社会动荡。
而作为统治阶级的国民政府还是对此采取了诸多措施来防灾救灾赈灾的。
首先是用法律规范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救灾程序,而且在不同时期为应对不同的灾害设置了不同的救灾机构,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救灾制度体系与措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向近代社会社会转型时期的“进步性”。
但是客观来讲,民国时期救灾效果还是比较的有限的,所建立的制度体系并未在实际的救灾过程中并未发挥实际应有的作用。
究其源,国力有限赈灾资金不到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治的黑暗腐败,使得赈灾行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流于形式。
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到叹息,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深思反省避免如此。
[关键词]民国灾荒赈灾政策中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江河湖泊众多,纵横交错,气候地形环境复杂多变。
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尤为频繁严重,而且各种灾害,大多是同时并发。
据邓拓统计,“自民国元年至民国26年这段历史时期中,单说各种较大的自然灾害,就有77次之多。
计水灾24次;旱灾14次;地震10次;蝗灾9次;风灾6次;疫灾亦6次;雹灾4次;歉饥2次;霜雪之灾2次。
而且各种灾害,大都是同时并发。
”【1】民国时期的重大灾害有:1917年冀、鲁、晋水灾, 全国受灾达1万平方公里, 灾民635万人, 冀省被灾县份共103县。
1920年华北大旱灾, 1924年, 闽、粤、湘、桂、鄂、豫、赣、冀、鲁、川、察、辽等省大水, 灾区面积 5 千方里, 财产损失12500万元。
沿黄河各县禾稻漂没, 鄂灾奇重, 灾区一百余县, 庐田漂没, 民无所依。
民国初年的政局动荡与北洋军阀割据
民国初年的政局动荡与北洋军阀割据
在民国初年,中国政局一片动荡,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成为时代的特征。
这一时期,国家政权更迭频繁,各路军阀割据一方,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
政局动荡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然而,革命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稳定。
各种政治派别、势力在权力的争夺中展开角逐,国家一度陷入分裂和混乱之中。
这种政局动荡,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北洋军阀割据
北洋军阀是指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一批军阀集团,他们在北洋政府的支持下,掌握着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权力。
这些军阀在各地建立割据势力,实行军阀混战,割据一方,使得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局势影响
这种政局动荡和北洋军阀割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经济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民不聊生成为普遍现象。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独立面临严峻挑战。
民国初年的政局动荡与北洋军阀割据,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缩影。
在这个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和挑战。
唯有通过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民族的振兴富强。
民国初年的政局动荡与北洋军阀割据,凸显了中国当时政治体系的脆弱和不稳定性,也揭示了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应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国家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洋政府第一届县知事试验述评
Jl 2 0 uy,0 6
Vo133 No. . 4
北洋 政 府第 一届 县 知事试 验 述评
毕 连 芳
( 南开 大学 历史学 院 , 天津 3( 7 ) 01 1 0
摘
要 :民国初年 , 了改变吏治败坏 的现实状况 , 为 强化 中央对地 方的控 制 , 也是 出于对 县知事在 地方 治理
通 过 县知 事组 织生 产 , 因此 对 处 于 地 方基 层 的县 知
收稿 日期 :0 60 .3 20 -31
1 1 年 1 月 2日, 93 2 北洋政府颁布 了《 知事任用
暂行条例》 知事试 验暂行条例》 知事任用暂 和《 。《 行条例》 规定 :各县知事非依知事试验暂行条例试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第3 3卷第 4期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hn i om l n esy Sca S i c d i ) or l f a x N r a U i ri ( oi ce eE io n S v t l n tn
民之 官 , 于人 民之安 危利 病 , 系特切 。值 兹 民生凋 关
知事试验 , 选拔 了一批基层官员。本 文拟通过对第
一
届县知事试验实际运行情况的阐述 , 揭示 民初知
事试 验制 度 的概貌 。 民国初建 , 政局动荡 , 地方秩序混乱。而事关地 方治乱的县知事 , 大多是清末官宦 出身, 有的来 自 清 末县令 , 有的是其他旧官僚 , 封建社会官场上的各种 恶习在他们 身上表现得淋漓尽 致 , 吏治败 坏不堪。
设有张甲因地邻王乙越界捞取塘菱往阻不服互相殴打张甲旋归带其弟张丙其子张丁驾船前往寻殴王乙先走避张甲在船跳骂失足擦伤腰膝由丙丁扶归益迁恨王乙并念及王乙同居李茂曾因事口角起意装捏伤痕诬告王乙李茂气忿随取菜刀逼令丙丁代划其子丁未即劝阻其弟丙接到畏惧亦未下手张甲忿极将头猛撞适伤右额甚重不能行动丙丁因归怨王乙李茂同谋亦邀集多人抵御李茂下手将孙辛殴伤致废丙丁具诉验讯属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政 策和措 施 。 目前 学界之 所 以否定 政府 救灾 ,
究其原 因 即在 于政 治史 范式 的制约 ,研 究视 角上 过 于拘 泥于 革命情 结 依 旧,取径往 往是 自下 而上 ,北
推动 相关研 究走 向深 入 。
1 治标举措
民国初年,政府与民间社会力量积极配合 ,虽 不能做 到积 极预 防 ,但 对 治标类 措施 实施 还是相 当 重视的。灾后,地方往往根据灾情结合当地的实际
收 稿 日期 : 2 1— — 0046
基金项 目: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 0 0 8年度规划项 目 《 清末社会危机与政府应对》( 8A 70 9 0J700 ) 作者简介:苏全有 ( 96一) 16 ,男,河南省辉县人 ,教授 ,博士后 ,主要从事近代中国研 究.
洋政 府成 了漫 忽 的对 象 ,政府 救 灾等 非常重 要 的课
题 自难 以引起 关注 ,这 是典 型 的革命 史范式 的后果 生成 。有 鉴于此 ,笔 者拟 以政府 救 灾措施 为视 点 ,
以民国初 年 ( 9 2 l l )为视 域 ,展 开分 析 ,以 1 1一 9 6
粜之 法 。民国元年 ,浙 江重 荒 ,米 价腾 贵 。其 都督 遂 与 湖南 都督 商定 ,采 办湘 米 ,运至 浙江 境 内【。 4 】 同年 ,南京 民政 长 因米价 飞涨 故 ,函请 商会 米董 , 议 定 一面 由公家拨 款采 办湘 米 ,一面 请市 公所将 丰 备 仓谷 先办 平粜 ,以维持 贫 民生计 【。当 时,亦有 5 j 部 分地 区 因本 省发 生灾 荒而禁 运米 谷 出境者 。民国 元年, 江西遭 遇水 灾 , 其都督 即从严禁 止米谷 出境 , 以防 当地 民食维 艰【。为 了照顾 受灾 区域 ,民 国三 6 】
防
灾 科
技
学
院1 Jn 2 1 u.00
Jo s t t f s s e - r v n i n S i n ea dT c n l g .f n t u eo a t rP e e t c e c n e h o o y I i Di o
对 政 府 形成 巨大 压 力 ,政 府 与 民间 才 渐 知注 意 造
情况 而制 定合 适 的救 灾措施 。为 稳定灾 区 ,大 总统 偶尔 也会赶 赴 灾区慰 问灾 民。当时 ,治 标措施基 本 可 以分为赈 济 、调粟 、养恤 、 除害 、资遣 、蠲缓 、 放贷类 灾后补 救 办法 。 民 国初 年之 赈济法 大致 可分 为赈米 、赈衣 、赈 银及 工赈 。民 国元 年 ,浙 江温 处惨遭 水 灾 ,财政 司 即于本 省款 内拨 出大洋 6 0 50 0元 、米 1 0 先 0 03袋 行 赈恤 【。温处义 赈 会亦 积极 筹募捐 款 ,议 定 “ 2 】 先 购 米 数千 石连 同现银 分 批运 赴 灾 区 ” ,并 发放 棉衣
值得商榷。
关键词: 民初; 内务部;救灾;治标举措; 治本举措
中图分类号 :D 3 . 6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 - 0 7 2 1 )0 - 0 2 0 6 3 8 4 (0 0 2 0 8 - 4
0 引言
学界 关于 民 国初年 的灾 害研究 ,敖文 蔚认 为 : 北洋 政府 的荒政 以 12 9 0年 为界 限 ,明显地 分为两 个 阶段 ;在前 一 阶段 ,中央政 府并 未真 正重视 救灾 工 作,只 是在 12 9 0年 出现特 别严 重 的 自然 灾害 ,
以御寒 口。工 赈则 为应 对重 型 水灾而 资金 相对 不足 】
林 、治水 、灌溉 和 救灾 等关 系 国计 民生 的大事 L。 1 】 上述看 法对 民国初 年政 府救 灾持 否定立 场 ,对 此笔 者难 以苟 同 。民国初年 ,尽管 当时社 会整 体情 况 比 稍后 时期相 对稳 定 ,但灾 害发 生之频 度及 等级 却毫
法也不 是特 别灵 验 。
强 。民 国元年 ,苏州 因天 时不 正疫 症渐行 ,民人吴 君及 其他 热心 人士 遂筹 资兴 办贫 民施 医局 ,救 治贫 民以防 传染 【 1 引。《 申报 》 作为 当时发 行量 及 影 响非 常之 大 的一种 宣传媒 介 ,亦 常常 刊登一 些疫 症预 防 及 治疗 之法 。但 是面对 疫症 ,也 时有机 械应对 现 象 发 生 。民 国元 年 , 由于北 京 “ 事颇 盛 ” 疫 ,有 学 堂 竟 单纯 欲 以提前放 暑假 来 防疾疫 之传 染【 经 济 发 1 。 展程 度 的差异 在 驱疫措 施上 也深 有体现 ,当时大量 的资 料 清 晰 表 明上 海 在 公 共 卫 生及 防 疫方 面 明显 地走 在全 国其 他省 份 的前面 。 灾后 补救 之策 ,最 常见 的为蠲 缓 、资遣 难 民、 放贷 之法 。蠲缓 ,即蠲 免 、减缓 的简 称 。民 国初 年 , 其 为 最常用 的 一种措 施 ,各 省 区受灾后 每每 由行 政 长 官 咨请 内务 部蠲缓 。为慎 重起 见 ,11 秋 ,财 94年 政 部根 据前 清 旧例 ,参酌事 实 ,颁 布 了 《 勘报 灾歉 条例》 。其规 定 :地方 勘 报灾 伤 ,将 灾 户 原纳 正赋 作 十分 计算 ,按 灾请 蠲 。具体办 法是 : 灾十分 者 , 被
民 国初 年 北 洋 政 府 救 灾举 措 述 评
苏全 有,王宏英
(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 乡 4 3 0 50 7)
摘
要 :学界有 一种观 点认为 ,民初北洋政府漠视救 灾,事实并非如此。本 文例举 了当时内务部等政府部 门
在 救灾方 面的措施 ,其大致 可分为消极 式的治标举措 和积极 式的治本举措 。其 中治标举措包括赈济 、调粟、 养恤、除害 、资遣 、蠲缓 、放贷类 灾后补救办法 ,积极式的治本举措包括 重农 、仓储 、水利和林垦等。各重 治标措施和 治本措施 的同时并举 ,显现 了民初北洋政府对救灾的重视 ,学界那种认为政府漠视救灾的观点,
不见弱 ,因此 ,当 时政 府 出于巩 固统 治和 稳定社 会
的 目的,也在 一定程 度上 比较 重视荒 政 ,并制定 了
一
情况 下所 采取 的一种 措施 。民国 以后 ,地方 慈善 团 体 也 多推 行这 种办法 。当时 ,政府 为 了充实力量 , 或 为 了减 轻负 担 ,又往 往推 行各 种辅助 手段 ,作 为 发展 赈济 事业 的手段 。有别 于前代 的是 ,输粟 纳官
第2 期
苏全有等: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救 灾举措述评
.3 8.
年 ,内务部还 特 意制定 了各 省 区购运 赈米 减免 运价 及税 厘办法 ,咨财 政部 税务 处并 咨行 各海 关及 路局 查照【。 因为 民国初年 灾 害频繁 且遍 及范 围很广 , J但 所 以有 时往 往 临近数 省一起 受 灾 ,从 而使得 调粟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