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抗战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的共和国已迎来了六十华诞。抚今追昔,飘扬的五星红旗上,耀动着晋城儿女的“抗战”风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掀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凭借蓄谋已久的准备,突然的袭击和优势的武器,在战争开始阶段攻城掠寨,长驱直入。中国军队虽然步步搏杀,浴血奋战,却不得不节节败退。
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急的关键时刻,住在延安窑洞里的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审时度势,以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敏锐地预见到了这场战争的持久性、艰苦性,以及最后胜利的必然结果,接连向在山西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将领发出指示,提出在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构想和部署,“使山西成为整个北方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毛泽东在电告中特别提到了晋东南,指示:“太行太岳山脉之晋东南,虽然距敌尚远,然亦不可不作适当之部署。”
战事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随着忻口会战结束和太原失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逐渐成为山西乃至整个华北战场最主要的抗日形式。在此形势下,毛泽东及时电示八路军总部,再次提到了晋东南,要求八路军迅速“展开于晋东南之太行、太岳两山脉中,创建游击根据地。”
太原失守后的第五天,也就是1937年11月13日,八路军总部及一二九师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著名的“石拐会议”,决定部队化整为零,分赴晋东南各县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再三告诫即将出发的工作队员说:“晋东南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眼’位,你们一定要尽快把‘眼’做起来。”
•
•晋城位于晋东南南部,正处于毛泽东亲自选定的“眼”位上。这里太行、太岳、中条、王屋群山环抱,天井关、王莽岭、丹朱岭、坞岭关隘林立,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鸦片战争、义和团、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英勇奋起,前赴后继。早在1926年4月,这里就成立了中共获泽中学党支部,是全国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揭开了晋城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晋城的党组织虽屡次遭受破坏但又屡次重新建立,革命斗争的火焰始终燃烧在泽州大地,一度成为整个晋东南革命运动的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各县都成立了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在晋城还设立牺盟中心区,是全省设立的四个牺盟中心区之一,负
责领导晋东南各地的抗日宣传、战争组织等项工作。在牺盟会的大力推动下,晋城人民掀起了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新热潮。到1937年底,各县都建立了一支或数支人民抗日自卫队、牺盟游击队。许多村还成立了农民自卫队和游击小组,武装起来的民众达数万人。通过对旧的政权进行改造,各县逐步建立起充满朝气和激情的务实的县、区、村抗日政权。普遍成立了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阳城县宗教界人士摒弃“跳出三界,不问世事”俗惯,组织成立了佛教、道教联合救国会,举行超度抗战阵亡烈士和死难同胞仪式,祈祷抗战胜利。阳城县抗战军人家属田永祥、白乾元还发起成立了阳城县抗战军人家属救国会,号召全体抗属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鼓励抗日前线的亲人杀敌立功。据《新华时报》报道,当时阳城县19万人口中,就有3万人参加农民救国会,2万人参加工人救国会,7000人参加青年救国会,3000人参加妇女救国会,组织起来的民众占全县总人口的三成以上。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各阶层人民不分党派信仰,不管贫富贵贱,不论男女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无比坚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开展武装斗争,进行政权建设、组织动员民众、建立统一战线诸项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粉碎日军九路围攻时缴获的战利品中,发现了一份日军宣抚班的报告,报告这样写道:“现在八路军对民众的宣传和行动中,没有丝毫阶段斗争的意味,只有充满着强烈的抗日情绪,所以现在对八路军不能再就共产主义攻击”。
1938年2月,晋城南面的焦作、新乡先后失守。在那里活动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主任朱瑞、副主任唐天际来到晋城、阳城,决定以这里为中心,建立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并将具体部署于3月3日电告了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杨尚昆等人。3月6日,毛泽东立即回电指示:“部署甚妥。晋豫边甚重要,望有计划地部署沁水、翼城、曲沃、垣曲、济源、博爱、晋城地区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在西北两面之行动”。
朱瑞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着手进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8年2月,在晋城崇实中学成立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刘子超任校长,杜毓云任教务长,这就是著名的“华干”。华干主要招收平、津及各地的流亡学生,培训抗日军政干部。日军占领晋城后,华干迁往陵川平城等地继续办学,改为八路军晋南干校,又称小华干,由朱瑞任校长。华干先后培训了2000多名学生,这批抗日骨干分别被充实到各级军队和政权中,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有许多人后来担任了各级党组织的重要领导职务和八路军高级将领。
1938年4月28日,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在阳城南部的大山中成立,唐天际任司令员。半年后,这支部队很快发展到7个大队3000多人,这就是在创建晋豫抗日根据地阶段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唐支队”。1940年2月,唐支队与八路军
344旅688团改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一旅,参加了百团大战等重要战斗。在临汾攻坚战中英勇善战,曾获“临汾旅”
光荣称号。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共和国的建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支队中有一位日本籍女兵,名叫原清志,担任支队的政工科科长,主要负责对日军士兵的统战工作。1937年,原清志随丈夫来到中国。抗战爆发后,她毅然将自己幼小的女儿留在婆婆家中,只身参加了八路军。起初,在华干当日语教师,她的学生全都是八路军干部,1941年,由朱德总司令亲自推荐,原清志被送到延安电台担任播音员。原清志说:“我只想用自己的声音感召更多的日本士兵走进反战的行列,让更多的日本兵明白战争的真相。”她的目标达到了,后来真有许多日本兵听了她的广播后投身到反战的队伍中。令原志清没有想到的是,她因此创下了新中国的一个第一:1995年11月20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正式确认1941年12月3日是中国对外广播第一天,播音员是原清志。
在共产党、八路军、决死队,以及晋城广大人民群众和驻晋国民党爱国官兵的共同努力下,以太行、太岳、中条山脉为依托的晋城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并日益巩固。根据地内到处燃起抗日烽火,飘荡着救亡的欢歌笑语。1938年7月,当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第一次踏上晋城土地时,深为这里浓厚的抗日氛围所感染,不禁诗兴大发,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在晋城抗日根据地内,有一条连接八路军总部与中共中央所在地的交通线。八路军在阳城坪头、晋城大东沟、高平宰李、陵川禺居等地建有多处兵站,用于保护从武乡出发,经长治、陵川、高平、晋城、阳城,渡黄河过渑池进入陕西,最后到达陕北的交通线。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等领导多次往返于这条交通线。许多知名作家、记者和国际友人,如丁玲、李伯钊、魏巍、吴伯箫、陈克寒、何云、林火,印度医生柯棣华、德国医生米勒、国民党要员王葆真等也是经过这条线到达抗日前线的。人们把这条连接八路军总部和陕西中共中央驻地的交通线称为“红色交通线”。
1938年2月下旬,日军分南北两路向晋城进犯。南路日军由14师团独立步兵第13联队石黑支队领头,从河南博爱出发,2月26日侵占晋城,28日占领阳城,3月3日侵占沁水。北路日军从长治出发,由长子越过丹朱岭,3月3日侵占高平。自此时起到1945年6月,日军盘踞晋城达7年之久。日本侵略军视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如草芥,每次出发前总是先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接着由地面部队烧、杀、抢、掠,其手段之残忍、罪行之恶劣、破坏性之大,完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日军占领晋城期间,先后对城乡疯狂“扫荡”达6000多次,制造的杀人放火惨案多达数十起,其中一次残害百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