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日本的奴化教育及其影响——以四平市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伪满时期日本的奴化教育及其影响
——以四平市为例
王志彦,倪晶
摘要:伪满洲国时期,日伪在中国东北实行奴化教育,这个时期四平市内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即是奴化教
育。

四平市中小学奴化教育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得到鲜明体现。

通过对伪满洲国时期四平市实行
奴化教育的史料发掘和分析,有助于厘清史实,以确凿的历史事实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

关键词:伪满洲国;日本;奴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K265.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6-0114-06
DOI :10.13877/22-1284.2019.11.020
收稿日期:2019-07-15
作者简介:王志彦,黑龙江木兰人,教育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史、教育管理。

(吉林四平136000)
学日本为全面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此后,中国东北地区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侵略者通过推行奴化教育,摧残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妄图借此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奴化教育就是日本在利用武力侵略的同时,还利用精神手段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进行精神上的虐杀和摧残。

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对日本侵略中国期间的奴化教育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史料说明当时日本给中国造成的伤害。

本文通过对四平市在伪满期间执行奴化教育的研究,以地方教育史的形式进行史料发掘和分析,揭示伪满时期教育的奴化性质,以确凿的历史事实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

一、伪满洲国教育的本质——奴化教育为实施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日本操纵着伪满洲国(下文简称伪满)政府,制定并颁布实施具有殖民性质的教育方针,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

东北地区沦陷期间,伪满政府的教育方针虽然前后表述有所变化,但是其殖民性、奴化教育的本质没有变。

1932年,《本庄关东军司令官和内田满铁总裁谈话纪要》中提出建立傀儡政权的三条原则:“使满蒙完全脱离中国本土”“一手统一满蒙”“表面上由中国人统治,但实质上要掌握在我方手里”。

[1]418因此,1932年5月21日,日本关东军在公布的《对满蒙方策(第四次方案)》中,就确立了伪满洲国奴化教育的基本方针:“必须彻底普及王道主义、民族协和的建国精神和日满融合之观念,倾注日本文化,排挤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弹
压赤化的侵略,教育应首先完成普通教育,高等
教育要遵循实科主义,宣扬宗教自由,但必须肃
清邪教”。

[2]91至1933年7月9日,日伪统治者在新
王志彦,倪晶:伪满时期日本的奴化教育及其影响——以四平市为例
京召开的教育厅长会议上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方针:“满洲国教育,以重仁爱,讲礼让,发扬王道精神,及于人民生活方面图独立的安全,于友谊方面尚节义自重,对世界民族讲亲仁善邻,共存共荣,达到大同方针。

”[3]70
由上可见,伪满初期(1932—1936)的教育方针可以概括为“王道主义”教育方针,它指明了教育必须为日本向中国东北倾销日本文化服务,努力使中国东北人民认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且消除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

到伪满洲国中期(1937—1942),“王道主义”教育方针演变为“皇道主义”教育方针。

这一方针露骨地指出,要通过教育泯灭中国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而甘心被日伪统治和利用。

1937年5月公布的《学制纲要》与《学制起草之要点》中提出:“遵照建国精神及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阐明东方道德,尤致意于忠孝之大义,涵养旺盛之国民精神,陶冶德性,并置重于国民生活安定上所必需之实学,授予知识技能,更图保护身体之健康,养成忠良之国民为教育方针。

”[4]333伪满政府文教部大臣阮振铎在阐释教育方针时说:“一言以蔽之,曰以养成忠良之国民为目标,即鉴于我建国之理想与国体之特征,以养成深明善体国家观念及国民精神而忠诚奉公竭力事上之国民,为我国教育之主眼。

”[5]558
伪满后期(1943—1945),“皇道主义”教育方针进一步演变为“神道主义”教育方针。

这是溥仪第二次访日归来颁发《国本奠定诏书》以后提出的。

所谓“神”即指“天照大神”,据伪满文部省的解释,这个教育方针的基本点是“我国之教育本旨,奉体国本奠定诏书之趣旨,彻底于诏书所示之惟神之道,涵养振作忠孝仁爱、协和奉公之精神,训育忠良之国民,更使练成之。

”[5]558“神道主义”教育方针与前两个时期的教育方针相比较,更加露骨地强调,通过教育,使中国东北人民完全俯首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借以为日本当时发动的太平洋战争服务。

通过伪满洲国的教育方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执行奴化教育的显
著特征是高度集中性和垄断性。

在此情况下,四平市的教育和伪满其他地方的教育都是在伪满中央的控制下进行布局和安排活动的。

二、伪满时期体现奴化教育性质的学校教育制度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通令所有学校一律停办。

直到1933年才开始恢复小学教育,并着手建立殖民教育体系。

1937年以前,伪满洲国在学校制度方面暂时沿袭1922年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这个时期,四平市的学校教育有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

1937年5月2日,日本操纵伪满政府颁布“新学制”。

它规定学校体系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和师道教育、实业教育两个部门。

根据“新学制”,四平市改组了当时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但是各级教育没有衔接、各个独立[6]456,建立彻头彻尾的殖民主义教育体系。

(见图1)


































二年国民优级学校
国民学校
13
11
7
16
14
13
11
7图11938年1月起推行的四平街市教育体系图
(一)初等教育
伪满洲国建立后,四平市先后恢复和新建小学13所,其中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办的1所,公立的6所,教会办的4所,私立的2所。

根据1937年3月份的统计,13所小学学生数共计3441人,教职员113人(各小学情况详见表1)。

这一时期初等教育实行的是1922年学制,初级小学课程设置有修身、国语、日本语、算术、自然、作业、体育、音乐、图画等8门;高级小学课程设置有修身、国语、日语、算术、历史、地理、图画、作业、体操等。

2019年第6期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表11937年3月份统计四平街市各小学情况一览表[7]24
校名四平街公学校四洮铁路扶轮小学四平街立南街初级小学校四平街立中街两级小学校四平街普通学校四平街立北街两级小学校四平街私立德化女子两级学校四平街英文商业中学附属小学四平街淑世女子小学校四平街义务女子小学校四平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俭富村立海丰屯初级小学校四平街私立慈光女子小学校班数10161012593232327学生数430772441478187364126100834011061279教职员数132213197124342329建校
时间1913.41919.31921.51924.71927.91932.41933.31933.31933.71934.71935.71935.7主办单位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公立公立公立公立公立天主堂天主堂万国道德会四平街分会私立公立
公立
红万字会
校名变迁
前身是四郑铁路附属小学,1921年2月改称
四洮铁路扶轮小学
前身是梨树县立第五小学校,1935年改为南
街初级小学
前身是梨树县立第十五小学,1935年改为中
街两级小学
前身是培英学校,1932年9月改称四平街普
通学校,1937年停办
前身是梨树县立第十九小学,1935年改称北
街两级小学校
校址设在天主堂内
校址与德化同院,1938年初并入德化
1937年底停办
1937年冬停办
表21940年12月份统计四平街市各小学情况一览表[7]25
校名四平街市公立南街国民学校四平街市公立海丰屯国民学校四平街市公立蔺河口国民学校四平街市私立慈光国民学校四平街市公立若叶国民学校
四平街市公立若叶国民优级学校四平街市公立中街国民学校
四平街市公立中街国民优级学校四平街市公立北街国民学校
四平街市公立北街国民优级学校四平街市公立公园西国民学校
四平市街公立公园西国民优级学校四平街市公立大同国民学校
四平街市公立大同国民优级学校四平街市私立德化国民学校
四平街市私立德化国民优级学校班数122171214105168学生数4537441302423517416194629367教职员数16311117211572412主办单位公立公立公立私立公立公立公立公立公立私立校名变迁
前身为四平街立南街初级小学校
前身为俭富村立海丰屯初级小学
前身为1937年8月成立的俭富村立蔺河口初级小学前身为四平街私立慈光女子小学校
前身为四平街公学校
前身为四平街立中街两级小学校
前身为四平街立北街两级小学校
前身为四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5年8月停办前身为四洮铁路扶轮小学
前身为四平街私立德化女子两级小学校
说明:上述10所四平街市公(私)立国民学校、国民优级学校,于1941年7月改名为四平市公(私)立国民学校、国民优级学校。

王志彦,倪晶:伪满时期日本的奴化教育及其影响——以四平市为例
1937年“新学制”颁布后,日本在中国东北
推行奴化教育的意图更加明朗。

“新学制”将初级
小学改名为国民学校,高级小学改名为国民优级
学校。

四平市共有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10
所,其中4所是单一的国民学校,6所是国民学校
和国民优级学校合校。

根据1940年12月份的统
计,这10所学校共有学生3446人,教职员127人
(各学校情况详见表2)。

对于初等教育的办学目的,伪满洲国颁发的
“新学制”作了明确规定,初等学校的目的是“实
行一般国民之基础教育及其实务教育,以涵养忠
良国民之性格。

”其中国民学校的目的是“留意学
生心身之发达,培植国民道德之基础,授予国民
日常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培养劳作习
惯,育成其为忠良国民之性格。

”[8]85国民优级学
校的目的是“留意学生心身之发达,涵养国民道
德,注重关于实务之普通知识,技能之授予,培养
劳作习惯,提高其忠良国民之资质。

”[8]92
为了确保奴化性质的初等教育办学目的实
现,“新学制”对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的课程
设置作了明确规定(见表3)。

表31938年四平街市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课程设置
学校
国民学校国民优级学校
学科设置
国民科、算术、作业、
图画、体育、音乐
国民科、算术、实务、
图画、体育、音乐
备注
国民科包括国民道
德、国语、国史、地理、
自然
国民科内容同上
在课程设置上,国民优级学校与国民学校不同是实务,作业“是涵养勤劳性的实务的基础训练,可是实务教育是一种内容的训练,是发展其实务能力付与的训练。

”[9]36
1943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伪满洲国把两级小学课程科目统一起来,一律改成建国精神、国语(日语、满语、蒙语)、实务、自然、数学、体炼和艺能(图画、“书道”、音乐),并增设实务实习,终日体炼训练和勤劳奉仕。

1933年至1937年12月,当时的四平市属梨树县管辖,初等教育机构归梨树县教育局管理。

1937年12月1日,四平街市公署成立,内设教育科,国民学校与国民优级学校转由教育科管理。

1938年,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均设校长,下设首席教员。

校长负责管理行政事务,主持教务和礼教工作。

(二)中等教育
伪满洲国时期,四平市的中等教育很不发达。

伪满初期,中等教育沿袭1922年学制,但是仅有初中部。

1938年,“新学制”实行后,中学改称为“国民高等学校”,其目的是以实业教育或实务教育为主,培养“忠坚国民”。

为了达到办学目的,伪满洲国对国民高等学校和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的课程作了统一规定,四平市的中等教育依照执行。

(见表4)
表41938年四平街市国民高等学校和
女子国民高等学校课程设置
学校类型
国民高等学校
女子国民高等学校
科目设置
国民道德、国语(满
语、日语)、历史、地
理、数学、理科、实
业、图画、音乐、体
育、语学
国民道德、教育、国
语(满语、日语)、历
史、地理、数学、理
科、实业、图画、音
乐、体育、语学
每周教学时数
各年级均为32节
各年级均为32节
1943年,为了适应战时体制需要,国民高等学校课程再次修改,进一步压缩了文化知识课程,合并成“建国精神”科,增设体炼、勤劳奉仕、军事训练等科目。

其中“学生勤劳奉公令”强迫学生每年服三个月的劳役。

[6]457
男女国民高等学校由奉天省公署民生厅学务科管理。

各校设校长,下设教务、训育、总务三部,每部均设主任。

校长掌管行政事务,主持教务、训育工作。

日本为强化殖民统治,使教育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在1940年2月20日,操纵伪满洲国的国务院作出在国民高等学校进行军事训练的决定,并派遣陆军现役军官担任教官。

四平街市晓东国民高等学校被派来中校教官1人,中士助教1人。

2019年第6期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三)师范教育伪满时期,四平市只有一所师范学校,1934年4月,伪满政府在梨树县成立奉天省第八师范学校,1935年4月迁至四平市,改称奉天省立四平街市师范学校,作为奉北八县(即梨树、开原、昌图、双山、辽源、东丰、西丰、西安八县)的师资培训中心。

1938年,四平街市师范学校改称省立师道学校。

师道教育的目的是“注重躬行实践,涵养巩固之国民精神,使其修知识技能,努力锻炼其身体,陶冶人格而养成堪为教师者”。

1941年,伪满洲国设立了四平省,师道学校随之改称国立四平师道学校。

由伪满民生部教育司管理。

(四)职业教育伪满时期,四平市职业教育单一,发展缓慢,职业学校共有3所。

1932年8月,四平街私立正谊女子打字学校成立;1941年,梨树县助产学校由梨树镇迁至四平,改称四平省助产士学校;1941年,伪满政府的四平省地方警察学校成立。

四平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入学资格、办学目的都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奴化教育色彩浓厚。

三、伪满时期教育教学活动的奴化教育性质伪满时期,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均以实现奴化教育目的为出发点。

伪满洲国成立伊始,溥仪秉承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的意图,发出通令,强令东北各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不得使用中国教材。

此时,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学校教育方面,重点是废除东北原有的教育秩序、教学内容和教材,代之以殖民主义教育系统所允许的课程设置和教材。

在新教材出版前,日本殖民统治者着令暂时用“四书孝经”讲课。

到1935年,伪满新编各类学校的教材陆续投入使用,日语被列入主科。

新学制在1938年1月实行后,小学以“国民科”作为核心课程。

“国民科”教材是把日本殖民主义政治和语文混编在一起,其中一半内容须用日语讲述,这就占用全部课程的1/2时间。

1943年,将国民科改为建国精神,其内容为“日满一德一心”“精神如一体”“日本亲邦”“大东亚共荣圈”等一套。

日语也被正式列入国语课。

对此,伪满文教部在解释中说:“从低年级起,即选择与亲近日本之感情的材料,渐次趋向至日本之国体精神”。

国民高等学校以“国民道德”为主干课。

内容有驯服中国人的《中坚国民》《学生之本分》,也有美化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友邦之仗义援助》,还有宣扬民族协和的《日满一德一心》等。

之后的建国精神则集中宣扬“惟神之道”,鼓吹“八纮一宇”,强迫中国学生信仰日本的“天照大神”,拥
护日本发动的对外扩张的所谓“大东亚圣战”。

语文课中也充满了殖民主义教育内容,日本历代天皇、历代将相武士、现代法西斯进行殖民侵略的军人传记故事,以及有关宗教迷信的故事,占据了语文课的主要地位。

如《靖国神社》《仁德天皇》《乃木大将》《佐久间大佐事略》等。

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对四平人民的奴化教育,给四平市内各学校配置了日本教员、日本主事或日本校长。

所有学校都发放了伪满皇帝溥
仪的“御影”“国本奠定诏书”“时局诏书”,还设置
了供奉“天照大神”的神龛。


6]457
日本殖民统治者除了利用教科书对中国东
北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外,还授意伪满洲国政府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借以强化课堂中进行的殖民主义教育效果。

学生们被强迫熟背伪满皇帝发布的《即位诏书》《回銮训民诏书》《时事诏书》等,而且学生
们每日“早礼”都必须向“皇宫遥拜”,用汉语、日语集体背诵《国民训》。

1933年6月18日,四平市伪政府以庆祝伪满洲国“建国”2周年的名义召开了体育运动会,当时有4000余名学生参加。

1941年,张景惠到四平市视察;1942年,汪精卫途径四平;1943年武部六藏来四平市视
察。

对这些人的到来,教师和学生均被强迫迎送。

当时担任伪四平省长的曲秉善多次到四平
王志彦,倪晶:伪满时期日本的奴化教育及其影响——以四平市为例
师道学校视察或参加学生毕业典礼。

他给学生
讲话的内容凸显了奴化教育的意图。

他说:“必
须实践唯神之道,对亲邦日本感恩报德”“举国力
而援盟邦之战”“积极支援大东亚圣战”。

[6]460
四、伪满时期日本奴化教育的影响
四平市学校教育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备受摧
残,发展受阻。

1.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在日伪统治下,学校的规模较小,而且中小
学生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总体上讲也很低(见
表5)。

表5伪满时期四平市1930年、1937年、1940年
中小学学生总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
年份1930 1937 1940学生总数
1195
3610
3446
人口总数
15094
20948
67963
学生总数/人口总数(%)
7.9
17.2
5.07
2.小学教育是日本推行殖民教育的重点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最先恢复的是小学的教育工作,并且大力推进日语在小学教育的比重。

小学校数量和在校生数的增长速度较快(见表6)。

表6伪满时期四平市1930年、1937年、1940年
小学校的数量及在校学生数
年份1930 1937 1940小学校数量
5
13
10
在校学生数(人)
995
3441
3446
3.中等教育发展极慢,高等教育处于空白状态
伪满期间,四平市只存在过2所中学。

1933年春,天主教会成立了四平街英文商业中学;1937年改称私立四平街晓东中学;1938年改为私立四平街市晓东国民高等学校;1945年4月又改称四平省立四平第二国民高等学校。

1943年成立四平省立四平第一国民高等学校,招收朝鲜
族子弟入学。

日本在推行“新学制”后,中等教育年限缩短,课程减少,学生知识面狭窄,加之以日语课为主,又增大了所谓“国民科”和劳动作业分量,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从而降低了文化素质。

接受中等教育的在校学生数呈下降的态势。

“九·一八”事变前,中等教育的在校生是200人,1937年降至169人。

四平市的高等教育机构处于零状态。

多年来,日本国内出现的否认侵略、否认在中国东北执行奴化教育的事实、篡改历史教科书等右倾现象屡见不鲜,如日本国内一些持有右倾取向的著述或回忆录,极力宣扬“皇国史观”,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不反省,而且还大肆鼓吹“侵略有理”等谬论,把侵略写成“拯救”,把“掠夺”写成“开发”,把民族压迫写成“民族协和”,以此欺骗和蒙蔽不了解历史真相的日本人民。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历史,深化这段历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关宽治,岛田俊彦.满洲事变[M].王振锁,王家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曲铁华,梁青.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齐红深.日本侵华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辽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3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5]王鸿宾.东北教育史通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6]曲秉善.伪满四平省执行奴化教育实况[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7]《四平市教育志》编辑室.四平市教育志(1911—1985)[A].四平:四平市教育委员会,1986.
[8]刘兆伟,许桂清.伪满洲国教育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9]皆川丰治.满洲国之教育[M].伪满洲帝国教育会,1939.
(责任编辑:徐星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