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数据

合集下载

地质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地质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地质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考虑地质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甘肃省是地质灾害最频繁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呈现出日益严重的爆发趋势。

通过对区域内的海量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得到一组具有一定搜索规则的数据。

分析这种地质“大数据”,可以有效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

大数据可以对地质灾害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总结,对地质灾害做出更加及时准确的预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社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地质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对国土资源基础地质数据进行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取得了大量的基础地质数据,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实现了区域间数据成果的实时共享,加快了现代地质数据信息服务的发展[1]。

甘肃省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近年来,又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在极端条件下,频繁的地质灾害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

地质数据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经过多年对地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具有可重用性、可预测性和方便性的特点,综合利用可以形成地质大数据体系。

随着信息化与地质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民生工程的实施,地质大数据对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灾区调查和灾后重建等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大数据”在维基百科中被定义为“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框架内用常规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Mayershnberger-schoenberg和CukierKenneth在2008年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并开始被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领域,“大数据”已经成为代表互联网的关键词之一。

“大数据”是在1981年,在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勒(Alvin Toller)写的《Thethirdwave》一书中提到的,对“大数据”大加赞赏[3]。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地质灾害数据存储策略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地质灾害数据存储策略

ZHOQ文件&原 始 文 件 为`QH1*`QH1W 格 式& 内 容 以 表 格 形 式列出&每个 巡 查 巡 测 点 包 含 编 号*行 政 区*坐 标 位 置*
基本特征*照片*平剖面图*巡查巡测时间等内容%以文
字*照片*图片等形式展现% 动态监测数据)该类数据由监测设备产生&数据格式
以表 格 或 数 据 库 的 形 式 存 在& 包 括 fW1KS表 格&:11KGG* >cC>KOUKO数据库等% 是 各 类 型 监 测 仪 器 采 集 的 监 测 结 果 数据&包括雨量* 应 力* 地 表 位 移* 土 壤 含 水 率* 深 部 位
排查报告*风险评价报告以及地质防治相关报告*国家企
图%! 数 据 存 储 硬 件 设 备 组 织 结 构
业行业技术标准*监测报告等类别%数据格式为 ;-_ 文件% 地质+地理数据)该类 数 据 包 括 地 质 环 境 基 础 数 据 !地
层岩性*地质构 造* 区 域 地 质* 工 程 地 质* 水 文 地 质* 环 境地质*矿产资源等"*基础地 理 数 据 !行 政 中 心* 行 政 边 界*行政区*河流*湖 泊*铁 路*公 路 等"% 数 据 类 别 分 为 :O1N/>格式*@D7N/>格式*遥感影像格式及 -f@ 格式%
!
投 稿 网 址 ZZZ!0G01SX3B!1HP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期
石晓栊&等)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地质灾害数据存储策略
#!%*' #
""""""""""""""""""""""""""""""""""""""""""""""""""""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探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探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探讨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增加。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而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应用则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对于准确判断灾害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具有关键意义。

一、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类型地质灾害监测所产生的数据类型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地形数据通过高精度的测量技术,如全站仪、GPS 等获取的地形高程、坡度、坡向等信息。

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出地形地貌的特征,对于分析潜在的滑坡、崩塌等灾害发生区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地质数据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等。

地质勘察获取的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地质体的稳定性,判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

3、气象数据降雨量、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监测数据。

降雨往往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重要因素,因此气象数据在灾害预警中起着关键作用。

4、位移监测数据通过安装在监测点的位移传感器获取的地表或深部岩土体的位移变化。

这是判断地质体是否处于变形阶段、评估灾害发展程度的直接依据。

5、地下水数据地下水位、水压、水质等数据。

地下水的变化可能导致岩土体强度降低,从而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二、数据分析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1、早期预警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变化,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为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争取宝贵时间。

2、灾害评估对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够评估地质灾害的规模、危害程度以及可能影响的范围,为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提供依据。

3、趋势预测利用数据分析模型,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4、科学研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等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进步。

三、数据分析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统计分析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均值、方差、极值等统计量,以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数据表结构

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数据表结构

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数据表结构A.4地质灾害调查A.4.1崩塌调查表每一个崩塌调查点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

该表向上与调查点基础数据表关联,向下与崩塌控制结构面调查表、崩塌变形迹象调查表关联。

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A.70。

表A.70 崩塌调查表(DCZHBTDC)表A.70(续)表A.70(续)表A.70(续)32—岩体结构类型。

单选:块体状、块状、层状、块裂、碎裂、散体等。

33—岩体厚度。

平均厚度。

34—岩体裂隙组数。

填写数字。

35—岩体块度。

描述,长×宽×高。

36—斜坡结构类型。

单选:土质斜坡、碎屑岩斜坡、碳酸盐岩斜坡、结晶岩斜坡、变质岩斜坡、平缓层状斜坡、顺向斜坡、斜向斜坡、横向斜坡、反向斜坡、特殊结构斜坡。

37—~38—。

填写全风化带深度、卸荷裂隙深度实际值。

39—土体名称。

汉字描述。

40—土体密实度。

单选:密、中、稍、松,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4 级等。

41—土体稠度。

填写实际值。

42—下伏基岩时代。

时代地层单位,系、统、群、组、段。

43—下伏基岩岩性。

简单描述下伏基岩岩性。

44—下伏基岩倾向。

磁方位角。

45—~47—。

填写实际值。

48—地下水露头。

多选:上升泉、下降泉、湿地。

49—地下水补给类型。

多选:降雨、地表水、融雪、人工。

50—可能失稳因素。

多选:降雨、地震、人工加载、开挖坡脚、坡脚冲刷、坡脚浸润、坡体切割、风化、卸荷、动水压力、爆破振动。

51—~52—。

填写目前稳定程度、今后变化趋势。

单选: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

53—~57—。

填写实际数字值。

58—其他危害。

描述崩塌引起的其他危害。

59—~60—。

填写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数字值。

61—诱发灾害类型。

描述诱发的灾害。

62—波及范围。

描述诱发灾害波及的范围情况。

63—~65—。

填写实际值。

66—监测建议。

多选:定期目视检查、安装简易监测设施、地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

67—防治建议。

多选:避让、裂缝填埋、加强监测、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削方减载、坡面防护、反压坡脚、支挡、锚固、灌浆、植树种草、坡改梯、水改旱、减少振动。

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与数据分析

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与数据分析

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与数据分析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风电发电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能源形式,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风电场建设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对风电场的安全运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对风电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并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科学参考,对风电场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风电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评估风电场在地质灾害威胁下的风险程度。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1. 信息采集:收集风电场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岩土工程地质、气象气候等相关信息,对风电场周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了解。

2. 灾害历史回顾:调查风电场周边历史地质灾害事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和次生灾害,为评估提供历史数据。

3. 地质灾害概率计算:利用统计学方法、经验公式等手段,对风电场附近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概率计算,得出发生频率和概率等信息。

4. 综合评价:将以上采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专业软件和模型对风电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给出风险等级。

二、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基于风电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数据分析是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对大量地质灾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风电场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

1. 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建立风电场地质灾害数据库,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地点、规模、致灾因素等数据,统计数据并进行集成,为分析提供基础。

2. 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地质灾害数据库中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风电场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挖掘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3. 风险评估模型与预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建模和分析,构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对未来的灾害风险进行预测,为风电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而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应用起着关键作用。

一、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类型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会获取到多种类型的数据。

首先是地形地貌数据,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

其次是地质结构数据,如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这对于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非常重要。

还有水文数据,包括降雨量、地下水位、河流水位等。

降雨量的大小和变化往往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重要因素,而地下水位和河流水位的变化则可能影响到地面的稳定性。

此外,位移监测数据也是关键的一部分。

通过使用各种监测设备,如全站仪、GPS 等,可以实时获取地质体的位移变化情况,这是判断灾害是否即将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数据分析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测和预警。

它有助于确定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

例如,通过分析降雨量和位移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降雨量达到多少时可能会引发滑坡等灾害。

数据分析还能够评估灾害的发展态势。

持续监测和分析位移等数据,可以判断灾害是处于稳定阶段还是正在加剧,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三、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很多。

统计分析是基础的方法之一,通过计算均值、方差、频率等统计指标,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时间序列分析则侧重于研究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趋势。

聚类分析可以将相似的数据点归为一类,有助于发现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特征和规律。

此外,机器学习方法如决策树、随机森林等也逐渐被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数据分析中。

1:5万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字段必填项等级说明

1:5万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字段必填项等级说明

发展阶段发展阶段5潜在危害-威胁对象威胁危害对象4威胁房屋威胁房屋户2潜在危害-威胁人口威胁人口4潜在危害-威胁财产威胁财产4潜在危害-险情等级险情等级4监测建议监测建议1防治建议防治建议1防治建议-群测群防群测群防1防治建议-搬迁避让搬迁避让1
防治建议-专业监测防治监测1防治建议-专业监测防治监测1防治建议-工程治理防治治理1遥感解译点遥感点0勘查点勘查点0测绘点测绘点0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点防灾预案0照片多媒体0
录像录像2调查负责人调查负责人2填表人填表人2审核人审核人2调查单位调查单位2填表日期-年填表日期年1填表日期-月填表日期月1填表日期-日填表日期日1示意图-栅格图示意图4示意图-矢量图矢量示意图4野外记录信息野外记录信息1
补给段长度值1
主沟纵坡值1
植被覆盖值1
冲淤变幅值1
松散物储量值1
山坡坡度值1
松散物平均厚值1
流域面积值1
相对高差值1。

地质灾害数据

地质灾害数据

地质灾害1 地质灾害危害情况2001年度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5793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240余起,造成78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35亿元。

图1 200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对比2001年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图1)。

最严重的为云南,死亡191人,其次是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东。

分别为146、108、82、61和54人。

本年度在重庆的武隆(照片1)、湖南的绥宁(照片2)、云南昆明的东川区各发生了1起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别造成79人、99人和19人死亡(图2)。

与2000年相比,2001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所减少(图3)。

图2 2001年3起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5001000150020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年)(人)图3 1995--2001年我国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对比照片1 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武隆县城江北西段发生了体积约1.6万立方米的边坡垮塌,致使一幢建筑面积为4061平方米的9层楼房被滑坡体摧毁掩埋,造成79人死亡、7人受伤。

照片2 2001年6月18——19日湖南省绥宁县因连降暴雨诱发特大群发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受灾面积11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1万,死亡99人,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照片为绥宁县武阳镇干坡村的房屋被泥石流淤埋。

本年度全国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比较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它们分别是云南、湖南、重庆、广东、四川、湖北、山东和辽宁(图4)。

图4 2001年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经济损失东部沿海地区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如广东省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在近三年内都有大幅度增长,2001年比1999年普遍增长了110%以上。

与2000年相比,发生数量增长41.8%、死亡人数增长7.1%、经济损失增长29.2%。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采集与管理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采集与管理解决方案
接口功能的增强对用户完全透明。 ➢ 标准的调用方法。针对丌同的服务方式,提供多种调用方法。用户使用丌同调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接口、资
料和返回格式,来获取地质灾害调查的数据。
02
整体架构
技术流程
基础GIS 服务
地质灾害 数据管理
多媒体数 据管理
地质灾害 数据查询 /统计
数据审核
数据导入、 导出
用户、角色 及权限管理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编码规则
➢ 参考国家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规定的统一编码规则迚行编码,编码结构如下:
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
➢ 利用移劢端、web端或客户端通过新增数据功能采集地质灾害调查表(崩塌、滑坡、斜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塌岸)信息。 ➢ 提供多媒体数据采集信息,支持照片、视频等文件的存储及传输。
体数据采集。
4、地质灾害数据查询。
5、数据导出,支持word,excel等格式。可支持定制导出格式。
6、离线地图下载。
Web版
1、基础GIS功能
无需安装,在线操作,界面友
2、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斜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 好、可操作性强,易用性强
降、地裂缝七类地质灾害调查表数据采集。 3、支持照片,手绘图,声音等多媒
1
移劢端地质灾害数据库采集系统
2
Web版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采集系统
3
客户端地质灾害数据库采集系统
产品类型
功能概述
优势
移劢端
1、基础GIS功能。
可移劢性、便捷性、丌受地域
2、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斜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 时间限制
降、地裂缝七类地质灾害调查表数据采集。 3、支持照片,手绘图,声音等多媒

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数据库设计

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数据库设计

Data Base Technique •数据库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175【关键词】地质灾害 数据库 综合监测 数据采集我国地质灾害特点为种类多、诱发因素复杂、分布广、危害大,具有突然性等特点。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结合我国的地质灾害前端监测多样传感技术,构建一个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监测,掌握掌握地质灾害演化、发展规律。

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数据库集成了各类数据,构建一个集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模块、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分析模块、地质灾害监测仿真管理模块、地质灾害信息管理模块、地质灾害群策群防模块、地灾工作人员安全保证模块、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地质灾害信息发布模块、地质灾害智能终端服务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等多模块的数据系统,实现地灾监测“一张图”化。

1 数据库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需要管理海量的地质灾害空间、调查、监测数据等等,提供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与查询、评价分析、预警预报、预警发布等服务。

1.1 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交换及应用功能建立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统一存储、管理。

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服务接口,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资源共享。

1.2 地质灾害监测一张图服务功能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数据库设计文/张宏斌依托地灾监测数据中心,按需叠加基础地理、基础地质、灾害地质、监测分布、设备分布、预警等级分布等信息,实现直观、准确和及时的分析展示,并支持专业图形输出,系统服务展示功能能够满足监控中心大屏工作需求。

1.3 地质灾害信息目录检索及查询功能基于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中心,开发数据查询检索系统,提供数据的快速检索查询功能,实现基于属性关键字查询检索;可按区域、时间、数据类型等进行地质灾害数据资源的实时查询和统计分析,输出统计分析结果。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制度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制度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及其内部环境发生的、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有效地应对和管理地质灾害,建立一套科学的数据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采集和收集:地质灾害数据的采集应以科学、标准、系统的方式进行。

采集的数据包括地震、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信息,包括发生时间、地点、规模、影响范围等。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地质灾害监测站、遥感技术、卫星图像等多种方法进行。

2. 数据存储和管理:地质灾害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

数据库应具备高效、安全、可靠的特点,可以储存大量的数据,并能够进行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更新。

数据应按照地区、类型、时间等进行分类管理,以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3. 数据分析和应用:地质灾害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以提取数据中的有用信息。

数据应用可以包括预警、预测、应急救援等方面,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的损害。

4. 数据共享和交流:地质灾害数据应以开放的方式进行共享和交流。

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应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利用数据资源,提升地质灾害管理的能力。

数据共享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平台或网站进行,同时加强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可信度。

5. 数据保护和安全:地质灾害数据的保护和安全是数据管理制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数据应具备完整、准确、保密的特点,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同时,在数据管理制度中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备份、权限管理、风险评估等,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使用。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数据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地质灾害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设计与应用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设计与应用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设计与应用【摘要】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发挥很好的参考指导性作用,在GIS平台及其技术应用下,可实现灾害数据处理一体化的目标,让地区测绘院或监控中心提前做好各种灾害的预防工作。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的设计及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GIS;地质灾害数据库;设计与应用众所周知,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但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并非无能为力,人工预防的措施必须做好,而这就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通过以信息系统为平台实现地质数据一体化处理的目标,有助于帮助相关部门及人员更好地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结合GIS技术平台,测绘院可设计多功能数据处理系统,完成数据资源分析与处理工作,落实各方面的地质灾害分析与应对策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1.基于GIS地质灾害数据库的设计GIS系统是数据调配处理中心,为地质数据管理信息化、测绘院日常操作提供了技术平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数字化控制模式。

基于地质灾害数据处理平台下,地质空间构造分析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设定GIS平台可加快原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水平,这些都是地质灾害数据构建与形成的应用体系。

(1) 模型层。

全球信息化趋势下,各个行业均在朝着多元化模式改进,按照数字技术中心平台执行动态操作。

地质灾害数据库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数据资源,体现出地质数据与资源数据的协调应用体系,提升了地质数据的使用效率。

(2) 视图层。

以可视化为中心设计数据库,体现了动态数据使用与改造的新方向,帮助用户建立更为优质的自动化体系,这些都为测绘单位或用户提供了便捷。

视图层只完成视图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以及地质监控中心的请求,不进行业务流程处理。

( 3) 控制层。

基于GIS平台设置控制层,可转变原始接口数据处理方式,形成更加稳定的数据操作平台,执行与地质灾害信息对等的操作流程[1]。

控制层用于接收地质监控中心请求,将模型与视图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地质监控中心的请求。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及分析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及分析
空间数据模型是描述地质灾害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的关键 ,应选择合适的空间数据模型如矢量数据模型、栅格数据 模型或混合数据模型来表示地质灾害信息。
数据关系与存储设计
明确地质灾害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设计高 效的数据存储机制,以支持数据的快速查询、检索和分析 。
数据库的实现与构建
数据库搭建与配置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 构建及分析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分析 •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应用与
前景
01
引言
地质灾害背景
灾害类型多样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每种灾害的 成因、特点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
,需要进行分类研究。
分布范围广泛
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和灾害特征差 异明显。
优化建议
针对系统性能瓶颈,提出 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如升 级硬件设备、优用 与前景
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灾害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能够整合地 质、气象、水文等多源数据,通过模 型分析,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的定量评 估,为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前景
评价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在地质灾害预测、防治和应急管理等 领域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02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数据库系统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
为了确保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高效性和稳定性,需要设 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包括表的设计、字段的定义以及索 引的选择等。
空间数据模型设计
THANKS
感谢观看
辅助决策
空间数据库系统可以为政府部门 和专业人员提供决策支持,提高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地质灾害是一种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有效的监测手段至关重要。

而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应用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类型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地形数据。

通过测绘技术获取的地形地貌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质结构和地势起伏,从而评估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和风险程度。

其次是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数据。

这包括岩土的密度、孔隙率、抗压强度等,这些数据对于分析岩土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再者是气象数据。

降雨量、风速、气温等气象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强降雨往往是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诱因。

还有地质构造数据。

地层的分布、断层的位置和活动情况等地质构造信息,对于判断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是监测设备采集的数据。

如位移传感器、应力计、倾斜仪等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的位移、应力、倾斜角度等数据,能够直接反映地质体的变化情况。

二、数据分析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数据分析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它能够实现早期预警。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趋势预测,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出警报,为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争取宝贵的时间。

有助于风险评估。

综合分析各类数据,可以对不同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为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和规划提供依据。

为灾害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重点监测区域,合理分配防治资源,选择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数据分析还能验证和改进监测方法和模型。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现有监测方法和模型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优化和完善监测体系。

三、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多种多样。

时间序列分析是其中之一。

通过对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如位移的时间序列,能够发现数据的周期性、季节性和趋势性变化,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数据融合与分析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数据融合与分析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数据融合与分析标题: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数据融合与分析导言: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地质灾害,建立高效的防灾预警体系至关重要。

数据融合与分析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数据融合与分析的概念、技术方法、应用场景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据融合与分析的概念和意义1.1 数据融合的概念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源头的多个数据进行整合、合并和协调,以提供全面、准确和一致的信息。

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中,数据融合可以将来自多个传感器、监测设备及地质探测手段获取的数据进行综合利用,提高数据质量和信息价值。

1.2 数据分析的意义数据分析是指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解释和推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中,数据分析可以帮助预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进而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数据融合与分析的技术方法2.1 多源数据融合多源数据融合是指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监测设备和遥感手段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联合分析。

常见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包括传感器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同步和协调,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2.2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是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挖掘隐含的模式和规律,探测地质灾害的预警信号。

常用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分类算法、关联规则挖掘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灾害预警系统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特征,从而进行精准的预警和预测。

2.3 空间数据分析地质灾害具有时空特征,空间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揭示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

常用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影像分析、时空模型等,这些方法可以将地质灾害数据与地貌地质背景进行关联,通过空间分析和模拟,为灾害预警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8-31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全国与各省级2010-2018多年数据的分析对比,缺2014数据)

8-31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全国与各省级2010-2018多年数据的分析对比,缺2014数据)
185
#死亡 人数
直接 经济损失
(万元)
地质灾害 防治项目数
(个)
地质灾害 防治投资
(万元)
105
147128
458
2
2
10
1
10
10
10
293
6
1
1
1
14
100
830
445
433
6
6
199
2
555
272
894
6
5
1328
20
9
6565
11
10
2626
2018 广 西 2018 海 南 2018 2018 重 庆 2018 四 川 2018 贵 州 2018 云 南 2018 西 藏 2018 2018 陕 西 2018 甘 肃 2018 青 海 2018 宁 夏 2018 新 疆 2018 2017 全国 2017 2017 北 京 2017 天 津 2017 河 北 2017 山 西 2017 内蒙古 2017 2017 辽 宁 2017 吉 林 2017 黑龙江 2017 2017 上 海 2017 江 苏 2017 浙 江
70
2
86
66
12
7
1
460
285
83
88
1
185
40
27
118
45
18
23
1
2
5
3
154
27
51159
2127
3
1622
1983 155 100
23
4655
16
8168
9
4338

地质灾害险情情况汇报

地质灾害险情情况汇报

地质灾害险情情况汇报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险情情况,我对我国各地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向大家汇报如下:首先,就地质灾害的类型来看,我国主要存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地质灾害类型。

其中,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灾害事件。

这些灾害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就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尤其是在一些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更是高得令人担忧。

这些地区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南地区等,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再次,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来看,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力度。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加强监测预警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最后,就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险情依然严峻,我们要加大力度,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灾害地质调查数据分析与应用技巧

灾害地质调查数据分析与应用技巧

灾害地质调查数据分析与应用技巧灾害地质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了解和解析地质灾害的成因、空间分布和发展规律,为灾害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数据分析是灾害地质调查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灾害地质背景并制定应对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灾害地质调查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技巧。

第一部分:灾害地质调查数据分析方法1.野外数据收集与整理灾害地质调查首先需要进行野外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的数据包括地质地貌图、地震活动情况、地下水位、降雨量等。

在野外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记录方式,如手持GPS、相机等。

2.灾害地质背景分析在收集到足够的地质数据后,我们可以进行地质背景分析。

通过对地质地貌、构造特征、岩性、地下水位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出灾害地质背景,包括灾害的形成机制、发展演化等。

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地质形态学方法等进行数据分析,以得出有关灾害背景的结论。

3.灾害风险评估灾害地质调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评估灾害风险。

在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地质背景、人口分布、建筑物密度等因素。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区域的不同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二部分:灾害地质调查数据分析的应用技巧1.合理选择数据分析方法在灾害地质调查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数据分析方法。

例如,对于大范围的地质背景分析,我们可以使用地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于小范围的灾害风险评估,我们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模型建立等技术。

2.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分析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和展示数据。

我们可以使用图表、地图、三维模型等方式呈现和解读数据,提高数据分析的效果和可信度。

3.数据验证与修正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数据验证与修正。

这意味着我们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核实和验证,并及时调整数据的错误和不准确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
1 地质灾害危害情况
2001年度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5793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240余起,造成78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35亿元。

图1 200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对比
2001年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图1)。

最严重的为云南,死亡191人,其次是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东。

分别为146、108、82、61和54人。

本年度在重庆的武隆(照片1)、湖南的绥宁(照片2)、云南昆明的东川区各发生了1起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别造成79人、99人和19人死亡(图2)。

与2000年相比,2001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所减少(图3)。

图2 2001年3起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
500100015002000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年)
(人)
图3 1995--2001年我国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对比
照片1 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武隆县城江北西段
发生了体积约1.6万立方米的边坡垮塌,致使一幢建筑面积为
4061平方米的9层楼房被滑坡体摧毁掩埋,造成79人死亡、7
人受伤。

照片2 2001年6月18——19日湖南省绥宁县因连降暴雨诱发特大群发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受灾面积11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1万,死亡99
人,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照片为绥宁县武阳镇干坡村的房屋被泥石流淤埋。

本年度全国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比较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它们分别是云南、湖南、重庆、广东、四川、湖北、山东和辽宁(图4)。

图4 2001年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经济损失
东部沿海地区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如广东省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在近三年内都有大幅度增长,2001年比1999年普遍增长了110%以上。

与2000年相比,发生数量增长41.8%、死亡人数增长7.1%、经济损失增长29.2%。

其主要原因是建房、修路、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的诱发作用越来越强烈。

2 地质灾害分布
●主要灾种
2001年度发生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其次是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另外还有少数地区发生瓦斯爆炸、
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岸边坍塌和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图5、表1)。

图5 2001年各种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对比
●分布情况
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安徽、湖南、云南、重庆、广西、四川和福建等,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85%(图6)。

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南、云南、重庆、福建和四川等省、直辖市;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南等省;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湖南、山西、河南;地裂缝仅在山西、四川和陕西等少数省出现。

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上海和天津市区的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

与2000年相比较,上海的地面沉降进一步减缓,天津汉沽区年均沉降量略有增加。

江苏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速率得到了初步遏制,沉降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缓。

图6 中国重大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
注:死亡人数在1人以上、重伤在20人以上、规模为大型、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满足上述条件之一者即上图。

本年度云南、湖南、重庆和四川3省1市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发生数量都最为突出。

安徽和江西虽然发生数量多,但大都是小规模的滑坡、崩塌,危害相对较小。

●发生时间
同往年一样,本年度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段也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是6—8月,这3个月内
的发生数量占全年的63.1%(图7)。

●人类活动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导致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在2001年,全国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50%以上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

贵州2001年发生的17起重大地质灾害中,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或人为因素直接导致的有10起,占59%。

广东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达50起,占总数的64.1%。

广西70%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坡脚开挖形成的人工高陡边坡已成为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地带,如重庆武隆“5.1”灾难就是由于人工开挖高陡边坡和违规建房引发的。

采石采矿形成的高边坡,尾矿和弃渣的不合理堆放,在某些地区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人工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主要因素。

煤田采空导致了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产生。

3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灾害治理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开展工作。

2001年在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40多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收到良好效果。

●地质灾害调查
1996-2001年,国土资源部已陆续完成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河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万或1:20万区域环境地质(以地质灾害为主)调查工作,完成调查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

基本查清了上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地质背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初步查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遇到和诱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为各级政府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

为进一步查清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分布特征,国土资源部计划1999-2005年在全国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700个县(市)部署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截止2001年底已完成284个县(市)(图8),调查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4万多
处,对重要隐患点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效果。

图8 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计划布置图
●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
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对地质灾害开展调查和监测工作,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及分站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001年重点加强了三峡库区等重要地区和重大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汛期地质灾害检查与巡测
2001年初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切实作好2001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前做了部署,并提
出了具体要求。

在汛期先后派出10个工作组分别对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陕西等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的地区进行了检查与巡测,重点对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地质灾害管理体系、责任制度、群测群防网络以及近几年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科学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初步治理建议。

2001年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编制了防灾预案。

其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重点;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范围;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预防责任人;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预警信号、人员财产转移路线等。

北京、河北、江西、山东、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吉林、辽宁、山西、湖南、广东等地质灾害较严重地区的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汛期积极配合当地防汛部门,深入灾区第一线,开展汛前隐患调查,指导应急处理,制定防灾预案,对地质灾害进行了督促检查,对重大隐患点落实简易处理措施和监测办法,指导居民避灾。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三峡库区总体规划按防治对象、类型分别规划,主要有: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三峡库区塌岸防护规划、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和深基础
处理规划等。

受135米蓄水影响的崩滑体防治和塌岸防护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重点。

监测预警实施进展 至2002年2月,库区20个市、区、县(自治县、市)已建17个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已完成的主要监测工作是:建立了秭归—巴东段(50公里长)地质灾害GPS 监测网并投入监测运行。

该网包括国家级控制网(A 级)、基准网(B 级)、滑坡监测(C 级)等三级GPS 监测网,对12个单体滑坡进行监测,共建有59个GPS 监测点。

●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成果
200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31次(图9),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604.1万元,避免人员伤亡4203人。

图9 近年来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次数
50
100
150
200
250
1998199920002001(年)
(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