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解释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精选诗歌鉴赏理解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补全古诗。

完成练习。

回乡偶书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补全诗句。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时偶然写的。

(3)古诗从自身和_______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_______与淡淡的伤感。

(4)诗句“_______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2.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3.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

A.草色B.鲜花(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A.失望 B.焦急 C.欣喜 D.遗憾(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4)这首诗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降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个地方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继续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终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不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不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继续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预备往北飞去了。

在如此的生活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个地方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个地方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和鉴赏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进行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王之涣。

2.这首诗的诗名是什么?答案:《登鹳雀楼》。

3.诗中描述了什么自然景观?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诗中的“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人们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二、阅读下面的诗句,选择适当的词语补全空白。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A. 举头B. 低头C. 抬脚D. 微笑答案:A. 举头。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A. 昏迷B. 默默C. 可怜D. 无边答案:D. 无边。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A. 彩虹B. 游乐C. 春风D. 雪花答案:C. 春风。

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A. 乌云B. 钢铁C. 乐曲D. 飞燕答案:A. 乌云。

三、下列名句与古诗对应,请将其连线。

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A. 《静夜思》 - 李白2.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 《乌衣巷》 - 杜甫3.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C. 《望庐山瀑布》 - 李白4.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 D. 《月下独酌》 - 李白只影向谁去?答案:1 - D,2 - B,3 - C,4 - A。

通过以上练习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同学们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中,能够多读古诗词,领略其美,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一)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诗歌先以“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篇,赞美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接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①攀(五岭) ②越________ ③渡________ ④夺________ ⑤翻________。

(3)“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________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何其芳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B.赞美(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精选诗歌鉴赏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________,“愁”指________。

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2.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4.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

六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

六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1.下列诗句中表达诗人高瞻远瞩、不畏邪恶的信心和勇气的是第( )句。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案】③【解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王安石《登飞来峰》里的诗句。

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一个人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此诗表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胆识和气慨。

【考点】古诗词理解2.课外类文阅读。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

西塞山()箬笠()()鳜鱼()蓑衣()(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韵脚是________。

(3)“不须归”的意思是()A.不用回家。

B.不需要回家。

C.不愿意回家。

(4)这首诗写了______季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老渔翁为什么“不须归”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渔歌子飞肥归(3)C(4)春山鸟花水鱼人风雨(5)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解析】略3.诗句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用线连一连。

【答案】【解析】略4.拓展积累《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是鲁迅创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旧体诗。

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者和文学巨匠一生的写照,准确而又集中地表达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形象地刻画了这位战斗一生、呐喊一生的革命战士的形象。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单元诗词曲鉴赏检测卷(有答案)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单元诗词曲鉴赏检测卷(有答案)

第1-4单元诗词曲鉴赏检测卷-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一.古诗词赏析(共8小题)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对“黄梅时节”所表示的节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春B.暮春C.夏初D.秋后(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方法,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B.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于叙事中抒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二字点出诗人曾约客人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

D.第四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了诗人独自候客而客却未至时的心理感受。

(3)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烘托了怎样的氛围?(4)“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细腻,请你发挥想象将诗句描写的画面写出来,注意要描绘出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

2.ㅤㅤ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本词由代词人所作。

根据词作可知,词人看到了 ,听到了 ,嗅到了 。

(2)这首词中,能够表现出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的两句是: , 。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西江月”是标题,“夜行黄沙道中”是副标题。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点明了是夏季,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

③这首词的第五、六两句对仗工整,结构严谨。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写出诗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云崖: ②走泥丸: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请抄写下来。

(3)对文中画“”的诗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歌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古诗词赏析真题汇编(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赏析真题汇编(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赏析真题汇编(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1.(2021秋•如东县期末)古诗词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句。

(2)这首词描写了夏夜的风光,从、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3)“”一句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

(4)“路转溪桥忽见”中,词人“忽见”的是。

(5)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西江月:词牌名B.说:同“悦”,高兴C.别枝:横斜的树枝D.见:同“现”,出现2.(2021秋•莲湖区期末)古诗词阅读。

[材料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材料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1)两首诗词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美丽景象,第一首描写的是(季节),第二首描写(季节)。

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2)请写出两首诗词中关于景物的动态描写的诗句。

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第一首:;第二首: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1)山居秋暝暝: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2)青箬笠,绿蓑衣箬笠: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六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答案及解析

六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答案及解析

六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答案及解析1.爱国古诗词集萃☆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解析】略2.思乡诗句集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解析】略3.下列诗句中表达诗人高瞻远瞩、不畏邪恶的信心和勇气的是第( )句。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案】③【解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王安石《登飞来峰》里的诗句。

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一个人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 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诗词鉴赏(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诗词鉴赏(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诗词鉴赏(有答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升初总复习诗词鉴赏题精选精练附答案送别(唐)王雄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1.解释词意:君(____________ ) 不得意(____________ )2.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地点。

4.全诗没有表现依依不舍之情,更多的反而是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可以看出。

旅次朔方(唐)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旅次:旅行途中临时在某地住宿。

朔方:泛指北方。

并州:城市名,太原旧称。

咸阳:地名,位于陕西省。

5.“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中“忆”的意思是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的故乡在________,他离开故乡已有________(时间),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中体会到的。

7.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你还积累过类似的诗句吗?请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首句写了飘转不定的柳絮和悲戚地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于景物中既点明了时令,又暗含____之情。

9.后两句诗人将“____”拟人化,表达了对友人王昌龄____之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 诗歌鉴赏 练习题3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 诗歌鉴赏 练习题3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30篇经典题型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标题?为什么说这句诗点明了标题?(2)①“日暮客愁新”中有一个“愁”字,请写出作者在愁什么。

②写出你能联想到的同样是表达这种“愁”的诗句。

(3)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便于记忆和传诵。

请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写出你对该对偶句的感受或理解。

2.课内阅读。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诗词鉴赏(有答案)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诗词鉴赏(有答案)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统编版)诗词鉴赏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1.(2023秋环翠区期末)古诗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半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怎样的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2.(2023秋石城县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一)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从格式可以看出,以上两则内容体裁不同,《宿建德江》是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

(2)两则内容都写到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宿建德江》表达了的情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的情感。

3.(2023秋上犹县期末)阅读诗歌《春日》,完成问题。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下列对“胜日寻芳泗水滨”一句中“胜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天。

B.盛大的日子。

C.风和日丽的日子。

D.胜利的日子。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天气、事件和地点。

B.“无边光景”写春日风光无边无际,诗人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富有哲理,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万紫千红”,春风则比喻儒学的丰富多彩。

D.这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的哲理诗。

形象鲜明,描写自然,读了只觉得春光满眼,完全把春日踏青和追慕孔道融合在一起,可见构思之巧妙。

4.(2023秋芝罘区期末)阅读。

登乐游原①李商隐向晚意不适②,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①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解释诗词鉴赏:《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___①___,___②___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本诗第一句用一个___③___字充分表现了竹子的___④___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的生命力___⑤___;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⑥_______,进一步表现了竹子______⑦______的精神。

【答案】①板桥②清③咬住④坚韧⑤顽强⑥磨难很多⑦坚定顽强【解析】这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

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

“坚韧又强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

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___①___诗”。

“闻”是___②___的意思。

“官军”指___③___。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______④______的感受,表达了广大人民______⑤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⑥______的感情。

【答案】①快②听说③唐朝军队④喜欲狂⑤收复中原,统一疆土的爱国愿望⑥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疆土重新获得同意而无比欢快。

【注释】(1)闻:听说。

(2)官军:指唐朝军队。

(3)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4)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涕:眼泪。

(5)却看:回头看。

(6)妻子:妻子和孩子。

(7)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8)放歌:放声高歌。

(8)须:应当。

(9)纵酒:开怀痛饮。

(10)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11)便:就的意思。

【解析】这首诗集中地表现出了诗人听见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个“喜”字。

“喜”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由闻喜讯而流喜泪,呈席态,唱喜歌,思喜归,喜始喜归,情势发展迅速,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喜不胜收情畅语快的感觉。

全诗只八句,只有首句叙事,其余皆抒情。

通篇采用赋的手法。

火山般炽热的感情,借助赋的手法,痛快淋漓,一泻千里,迅疾如飞,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狂喜乐极的神态,而且也感染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

如何直舒胸臆,这首诗堪称绝唱,不愧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__①____的一首吟咏___③___的词,本词上片写___③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⑥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⑦______和_____⑧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⑨_______的乐趣。

本词流露出作者对____⑩________和对______⑪______。

【答案】①辛弃疾②田园风光③月明风清④蝉鸣⑤蛙噪⑥黄沙道⑦天气时阴时晴⑧旧游之地⑨夜行街道⑩丰收之年的喜悦⑪农村生活的热爱【解析】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

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

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

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

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人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

“两三点”说明雨点稀疏,一走而过而已,可见是随风而来的阵雨。

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来这里曾经有一个茅舍小店,此时却看它不见,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路转溪头忽见”,拐过一道弯路,走上小溪桥头,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词人面前。

欣喜若狂的程度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词人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抒写了夏夜的村野风光的幽美。

全词笔调灵活生动,亲切轻快,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古典词作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少有的佳作。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①__代诗人____②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③____、____④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⑧__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俗话说:“当局者迷。

”诗中哪两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写下来: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宋②苏轼③正面④侧面⑤远⑥近⑦高⑧低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题:书写,题写。

②横看:从正面看。

④侧:侧面。

⑤各不同:各不相同。

⑥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⑦缘:因为;由于。

⑧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⑨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解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①__朝大诗人____②____所写。

叙事的诗句是: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好友的_____⑦_______。

【答案】①唐②李白③故人西辞黄鹤楼④烟花三月下扬州⑤孤帆远影碧空尽⑥唯见长江天际流⑦依依惜别之情【注释】①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②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②之:往、到达。

③广陵:即扬州。

④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⑤辞:辞别。

⑥下:顺流向下而行。

⑦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⑧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⑨尽:尽头,消失了。

⑩碧空:一座“碧山”。

⑪唯见:只看见。

⑫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⑬天际流:流向天边。

【解析】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

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

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

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胸。

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

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

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

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凄婉。

历尽坎坷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采,送别诗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心境与诗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其四。

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意境,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借鉴,许多江边送别的场面,都设计了征帆愈行愈远,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

由此亦可见这首诗艺术生命力之强盛。

《忆江南》是①代诗人②的作品。

词中有一句描写江南美景的千古名句是“③,④”,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⑤之情。

【答案】①唐②白居易③日出江花红胜火④春来江水绿如蓝⑤思念【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原名“望江南”,自从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改名为“忆江南。

此外又名“梦江南”、“”望江梅、“”谢秋娘、“春去也”。

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平韵。

本此为单调。

②谙:熟悉【解析】《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

是追忆、赞颂江南春日美景。

以“江南好”开头,总领全词,是对江南美景脱口而出的直颂。

诗人为什么对江南极为熟悉,极为怀念呢?早在少年时期曾因避李希烈、朱泚的藩镇之乱,随家迁居江南,十四岁时常旅居苏、杭二州,居江南达六年。

登进士第后,又一度再游江南。

五十一岁至五十三岁作者又赴苏、杭二州为刺史,前后留居江南有十年之久,因此“风景旧曾谙”一句是有丰厚的生活作为基础的,也是极为深情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诗人追忆江南美景中印象最深的事物,也是“江南好”具体形象的描绘。

这两句勾出了江南春景的特色,它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江南春景——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一片早霞倒映在江面上,上下辉映,光彩夺目;江边带着晨露的红花是那样鲜艳,这时朝阳把光辉涂在江花上,那花真是“红胜火”了。

春日的蓬蓬勃勃,美景的引人入胜,使诗人不由地迸出了“能不忆江南”这一句热烈赞颂作为结语。

此处是以反诘句式点出“忆江南”的主题。

《登飞来峰》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____①___的手法告诉我们,千寻塔很高,诗人在这里讲了一个传说“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说明了______④_______的道理,正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