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广州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广州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精选诗歌鉴赏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标题?为什么说这句诗点明了标题?(2)①“日暮客愁新”中有一个“愁”字,请写出作者在愁什么。
②写出你能联想到的同样是表达这种“愁”的诗句。
(3)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便于记忆和传诵。
请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写出你对该对偶句的感受或理解。
2.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
A.草色B.鲜花(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A.失望 B.焦急 C.欣喜 D.遗憾(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4)这首诗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宋]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看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九日”;“登高”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理解100(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理解100(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读古诗,完成练习。
雨过山村[唐]王建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根据解释,从诗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小溪旁长着翠竹。
________互相呼唤。
________庭院中间。
________(2)本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________图景。
(3)本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________,第四句通过写作者的“闲看”来反衬________。
(4)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了自己对________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3.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宋]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看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部编版最新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 ”、 “昏鸦 ”、 “西风 ”、“瘦马 ”、“夕阳 ”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 1 )这首曲中象?(2 )“枯藤老树昏鸦 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 (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分析】( 1)根据 “枯藤 ”夕“阳 ”“西风 ”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天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 写哀情。
故答案为:( 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涯”人的思乡愁绪。
(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
(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 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 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 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断肠人 ”三个字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20篇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背景资料】《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
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1)“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2)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
”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4)评论家对于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
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2.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②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________)A.触觉 B.听觉 C.视觉 D.嗅觉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精选 诗歌鉴赏 题专项训练真题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一)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诗歌先以“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篇,赞美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接着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①攀(五岭) ②越________ ③渡________ ④夺________ ⑤翻________。
(3)“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________心情。
2.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3.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2.课内阅读。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精选诗歌鉴赏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课外阅读(二)鹊桥仙①[宋]秦观纤云弄巧②,飞星③传恨,银汉④迢迢⑤暗度⑥。
金风玉露⑦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⑧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⑨。
【注释】①鹊桥仙:词牌名。
②纤云弄巧: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③飞星:流星。
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④银汉:银河。
⑤迢迢:遥远的样子。
⑥暗度:悄悄渡过。
⑦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⑧忍顾:怎忍回视。
⑨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银汉迢迢暗度。
( )A.愚昧,糊涂。
B.悄悄地。
C.不亮,没有光。
②便胜却、人间无数。
( )A.能承受。
B.战胜,打败。
C.超过。
③忍顾鹊桥归路?( )A.回头看。
B.照管,注意。
C.拜访。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 )A.如,像。
B.此,如此。
C.如果,假如。
(2)判断下面朗读节奏划分的正误。
①飞星/传恨。
②银汉/迢迢暗度。
③忍/顾鹊桥/归路。
④两情/若是/久长时。
(3)这首词借________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了________。
(4)说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意思,并指出其表达方式。
2.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解析】【分析】(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这句诗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同情、关切和慰藉。
故答案为:⑴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结合诗句的意思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诗词鉴赏(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诗词鉴赏(有答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升初总复习诗词鉴赏题精选精练附答案送别(唐)王雄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1.解释词意:君(____________ ) 不得意(____________ )2.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交代了友人归隐的地点。
4.全诗没有表现依依不舍之情,更多的反而是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可以看出。
旅次朔方(唐)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旅次:旅行途中临时在某地住宿。
朔方:泛指北方。
并州:城市名,太原旧称。
咸阳:地名,位于陕西省。
5.“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中“忆”的意思是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的故乡在________,他离开故乡已有________(时间),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中体会到的。
7.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你还积累过类似的诗句吗?请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首句写了飘转不定的柳絮和悲戚地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于景物中既点明了时令,又暗含____之情。
9.后两句诗人将“____”拟人化,表达了对友人王昌龄____之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 逶迤——________磅礴——________ 云崖——________(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2.阅读练习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释】①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
”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
②瘦骨:清瘦的骨头。
③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
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
”(1)本诗的作者李贺与()一起被称为“小李杜”。
A.杜甫B.杜牧C.杜荀鹤(2)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A.此/马非/凡马B.此马/非凡/马C.此马/非/凡马(3)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成现代汉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精选 诗歌鉴赏 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精选诗歌鉴赏理解综合练习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暮”指________,“愁”指________。
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______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
2.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哪一句?(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4.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3.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⑵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解析】【分析】(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这句诗中“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
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据此可作答。
(2)三四句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白雪本是无情之物,但这里却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
据此可作答。
本题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进行赏析。
故答案为:⑴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⑵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理解句意,从意境上进行分析,注意方法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安要求作答。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A. 一牛吃过柳阴西B. 不脱蓑衣卧月明C. 收篙停棹坐船中【答案】(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2)A【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
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选A。
故答案为:⑴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⑵A【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逐。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但它们所写时段有何不同?(2)两首诗的画线句子写得都很美,请你任选一个画线句子,具体描绘句子表现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第一首写晚春;第二首写早春。
(2)示例一:选择“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一句:溪中的鹅鸭竟然不知道春天已经离去,它们在清澈的流水中无忧无虑地欢叫着,争先恐后地游来游去,追逐着落在水中的片片桃花。
示例二:选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似乎在同我们捉迷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春日》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流露了作者爱春(或惜春)之情。
根据“绿交加、翻萍、春去尽、桃花”等词句分析,诗歌描绘晚春景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
根据“草色遥看近却、烟柳”等词句判断是早春景色。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
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要发挥想象准确把握意象来具体描绘。
比如选择“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句: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比如选择“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一句:浓浓的树阴下流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绿荫、绿水互相映衬;小雨淅沥,翻动着水面上的浮萍,浮萍摇荡着漂上了浅浅的沙滩。
故答案为:(1)第一首写晚春;第二首写早春。
(2)示例一:选择“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一句:溪中的鹅鸭竟然不知道春天已经离去,它们在清澈的流水中无忧无虑地欢叫着,争先恐后地游来游去,追逐着落在水中的片片桃花。
示例二:选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似乎在同我们捉迷藏。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