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鲁特旗哈德营子铜多金属矿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分析盛民

扎鲁特旗哈德营子铜多金属矿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分析盛民
扎鲁特旗哈德营子铜多金属矿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分析盛民

 2012年10月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Octo ber 2012

 第20期总第270期

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Economy N o .20T o tal N o .270

扎鲁特旗哈德营子铜多金属矿区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分析

盛 民

(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108队,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 要:从内生金属矿产成因、分布与地层、构造、侵入岩诸因素的关系等方面,对扎鲁特旗哈德营子铜多金属矿区以铜、铅锌、多金属等矿产的找矿方向与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兴安岭中南段;哈德营子;地层;极化率;侵入岩;矿体;成矿预测

中图分类号:P 618.41(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20—0052—021 区域地质背景

扎鲁特旗哈德营子铜多金属矿区域上处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Ⅰ级)爱力格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Ⅱ级)与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Ⅱ级)衔接部,中生代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的中南段,燕山期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十分剧烈,形成多条次火山——浅成侵入岩带,中生代,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古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使NNE 向的大兴安岭主脊深断裂和嫩江深断裂强烈活动,导致基底古缝合带活化,基底中EW 向、NE 向及NW 向大断裂发育,影响并控制了区内燕山期火山—侵入岩浆活动以及矿化活动。区内及外围发现的大中型矿床(点)均沿此“活化”的缝合带展布。本区夹持于NNE 向嫩江深断裂和大兴安岭主脊深断裂之间,靠近大兴安岭主脊测大断裂一侧,受深大断裂中次级的北东向大断裂和基底东西向大断裂控制,构成银铜铅锌等多金属矿产呈北东成带状展布特征,在研究区北东部有石长温都尔小型银铅锌矿床、好布沁达坂铅锌、铜矿(化)点等多处,南部有老道沟铅锌矿床,西南有西乌拉铜

矿点。

1—Ⅰ级构造单元界线;2-Ⅱ级构造单元界线;3-深断裂;4-大断裂;5-古板块缝合线;6-中新生代坳陷

大地构造单元:Ⅰ华北地台(Ⅰ级);Ⅰ1内蒙台隆(Ⅱ级);Ⅱ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带(Ⅱ级);Ⅱ1翁牛特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Ⅱ级);Ⅱ2巴林桥边缘地块(Ⅱ级);Ⅱ3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Ⅱ级);Ⅱ4爱力格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Ⅱ级);Ⅱ5西乌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Ⅱ级);Ⅲ兴安地槽褶皱带(Ⅰ级);Ⅲ1东乌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Ⅱ级);断裂:1-查干敖包-阿荣旗深断裂;2-二莲浩特-贺根山深断裂;3-景峰-天山深断裂;4-西拉木沦河深断裂;5-开源-赤峰深断裂;6-大兴安岭主脊深断裂;7-嫩江深断裂;8-锡林浩特-大石寨大断裂。

图1 赤峰-乌兰浩特有色金属成矿带构造与矿产分布图1.1 地层

本区属古生代地层分区华北地层大区,内蒙古草原(赤峰——哈尔滨)地层区,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分区;中新生代地层属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区域上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哲斯组,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白垩系下统梅勒图组,第四系。其中二叠系下统哲斯组(P 1zs )和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 3m )地层是区内主要赋矿围岩。1.2 构造

受北东向大兴安岭主脊深断裂和嫩江深断裂活动的影响,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为北东向断裂,其次为北西向断裂和近东西向断裂,这三组断裂交汇处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强烈。区内发育有乌兰楚鲁特破火山口,在破火山口外围发育的次级环状、放射状断裂,与东西向基底断裂叠加复合,控制了区内铜多金属的成矿活动及矿体的空间分布。1.3 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侵入岩十分发育,主要以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岩及燕山早期中性

—中酸性—酸性侵入岩为主,呈岩基、岩株、岩墙状产出,这些岩浆岩在区域上呈复式岩体存在,其中的燕山早期浅成次火山岩非常发育,普遍富含Cu 、P b 、

?

52?

收稿日期:2012-06-18

作者简介:盛民(1963—),男,内蒙古赤峰市人,化验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找矿和化验室管理工作。

江西省宁都县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4, 4, 294-30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72205855.html,/journal/ag https://www.360docs.net/doc/772205855.html,/10.12677/ag.2014.44036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ules of Wanghuayuan Copper Mine, Ningdu Jiangxi Rensheng Liu1, Dongfeng Zou2, Xi Liu2 1Geological Team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2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Email: 35341114@https://www.360docs.net/doc/772205855.html, Received: Jun. 25th, 2014; revised: Jul. 22nd, 2014; accepted: Aug. 1st,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7220585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l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mining area, located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and the Pacific plate west coast mansion inside the reduction plate, and has experienced Yanshan multi-stage magmatic activity. With combination of the Strati- graphic, structural and magmatic rocks of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it summarizes what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is mainly produced in the Wanghuayuan granite rock and near the contact zone of Sinian metamorphic granite, orebody is controlled by NE trending quartz veins and the near ore greisenized. According to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ore bed mineral generation sequence analysis. There are three stages of mineral generation in the Wanghuayuan mining area: early stage of high and medium temperature, late stage at low tem- perature and the secondary phase. By comparing with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he area, it can be speculated that the scope of prospecting which is about 1.5 square kilometers around the mine lot has good mineralization and discovery pros-pects. Keywords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Wanghuayuan

广西大瑶山西铅铜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预测

广西大瑶山西铅铜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预测 我国广西是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在大瑶山西侧,有一片晶石成矿带,是广西”十五”矿产勘查规划的重点找矿区之一,但由于这个地区的相关勘探技术比较落后,所以这里自龙铅锌矿后,成矿勘探一直都没有取得很好的结果。根据这种情况,本文在研究生产工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区域成矿作用,联系多金属矿模型的实际制作,总结矿控因素,整理成矿规律,并且运用GIS技术对该地区做出预测评价。希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标签:大瑶山西泥盆地成矿条件成矿预测 1大瑶山西铅铜多金属矿的矿产现况 广西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大瑶山的西侧是广西的重点找矿地区之一,即铅锌铜多金属—重金属成矿带。矿带全长150km,宽度多达4-25km。当地一年大部分时间气温高,多雨。河流多,植物生长茂盛,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此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大部分在泥盆系地层内,只有铁矿和锰矿在石岩系地层中。从目前的了解与分析来看,矿体主要分布在武宣县,北边的一些县只存在的矿体种类少,但是数量众多,很有潜力。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众多勘测单位对该地区做过大大小小数百次勘测,发现并且评价了众多的矿床。但是一直都没有重大的突破,勘探事业一直停滞不前,毫无动力。但是在最近取得了一次重大的成就,就是2003年盘龙铅锌矿的发现,该发现引起了业界的震惊,给该地区带来了更多的重视与关注。 2大瑶山西铅铜多金属矿的成矿条件分析 矿产工作的研究已历时许久,相关从业者对广西大瑶山西侧多金属成矿带的类型成因和模式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研究的人越多,观点也就越多。主要观点将成因大概分为以下两类: (1)第一种观点认为一定层位控制了矿床,中低温热水沉积,在最后的时候铅锌重晶石矿床被热卤水再作用形成; (2)第二种观点认为又深又大的断裂控制矿床,热液填充铅锌铜重晶石矿床。 为了更好的探讨上面所说的两种观点,本文在区域成矿的基础之上对地层岩性、构造、热水沉积岩和成岩后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最后通过举例说明,用实例来说明准确性,及多金属矿床具备独特的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换句话说,从成矿条件来看,矿源层、白云岩和岩泥或泥质岩构成了生、储、盖三位一体的控矿条件组合。在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分析,成矿物质大部分是泥盆系和寒武系地层,小部分是深渊岩浆作用。含矿流体大部分是沿深

研究论文: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90185 地理地质论文 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1区域地质背景介绍 1.1研究区地层 大兴安岭中南段区域内的主要出露地层有四种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以及新生界。出露地层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以及石炭系。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地介绍。 第一,介绍元古界,元古界有两种,分别为上元古界和下元古界。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主要是下元古界,但整体上大多在地下,出露地表的比较少,主要是位于大兴安岭地区西拉木伦河及以南的地区,在锡林浩特地区也有一部分。其中的岩性主要是花岗岩、辉长岩和超基性岩橄榄紫苏角闪石岩等; 第二,介绍古生界。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古生界地层中有二叠系和泥盆系两种。其中,泥盆系位于锡林浩特市北部地区,在大兴安岭中南段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泥盆

系。包括上统安格尔音乌拉组、上中统大民山组、塔尔巴格特组、根里河组等。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大部分都是二叠系; 第三,介绍中生界。中生界有三种类型的地层,分别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其中,三叠系主要位于兴安盟五叉沟和景星镇地区,在东乌珠旗也有一小部分,但大多是零散分布。侏罗系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的比例比较高,大约有38.66%,属于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的主要地层; 第四,介绍新生界。新生界地层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其中,第三系主要位于盆地之中,例如在断陷盆地、山间盆地中都有第三系。第四系主要是位于沉积盆地中。 1.2区域岩浆岩 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中的岩浆出露的总面积在4.5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岩体属于不同的时代,有华力西期的,有印支期的,也有燕山期的。其中,华力西期包括早中晚三个时期、而燕山期则包括早、晚两个时期。这些不同时期形成的岩浆岩面积也不同,其中以燕山期形成的岩

兰坪盆地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兰坪盆地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成矿带概况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是我国著名三江构造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内部构造发育完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Pb, Zn, Cu, Ag, Hg, Sb, As, Au以及石膏、石盐等,有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白秧坪大型铜银矿床及羊拉、金满等一系列大、中型铜矿床,矿点、矿化点星罗棋布,为一成矿时代新、矿床规模大、矿床种类丰富的大型矿集区。整个盆地因金顶Pb、Zn矿床而闻名。 Ⅰ:碧罗雪山一临沧造山带: Ⅱ:金沙江一哀牢山造山带;LP: 兰坪盆地: SM:思茅盆地: CX:楚雄盆地: ①:兰坪地区Pb-Zn矿: ②:下甸地区Pb. Pb-Zn, Cu-P矿; ③:河西地区Ag矿: ④:中排地区Pb矿: ⑤:维西地区Sb矿 图2一1兰坪盆地矿集区矿床/矿点分布示意图 金顶铅锌矿床由北厂、架崖山、峰子山、西坡、白草坪、南及跑马坪7个矿段组成。铅锌矿体环绕弯窿核心边缘呈不规则的环带分布。金顶铅锌矿床是产于兰坪盆地老第三系陆相地层中的层状矿床,规模巨大,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之一;同时,与之共生或伴生的Tl, Cd, Ag, S, S:均己分别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区域构造背景 兰坪盆地构造格局为三条南北向区域性深大断裂贯穿盆地,东西向小断裂密集分布。南北向断裂分别构成了兰坪盆地的东西侧边界及中轴构造带。这三条断裂从西到东分别是澜沧江断裂带、中轴构造带和金沙江断裂带。现将南北及东西向断裂特征分述如下:澜沧江断裂带:是盆地西侧的边界断裂,由沿澜沧江延伸的数条近平行的主断裂和断裂破碎带组成,断裂面向西陡倾,沿断裂带发育100-1000m宽的糜棱岩带,澜沧江断裂带多被东西向和北西向得小断层所切割。断裂东侧沉积了巨厚的中、晚三叠世的火山岩,火山岩由东向西逐渐增多;另外,断裂东部连续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白垩系地层,而其西部则只零星分布有有少量的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地层,厚度也较小;同时与断裂带紧邻的中生代地层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