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盆地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坪盆地铅锌多金属成矿带
成矿带概况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是我国著名三江构造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内部构造发育完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Pb, Zn, Cu, Ag, Hg, Sb, As, Au以及石膏、石盐等,有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白秧坪大型铜银矿床及羊拉、金满等一系列大、中型铜矿床,矿点、矿化点星罗棋布,为一成矿时代新、矿床规模大、矿床种类丰富的大型矿集区。
整个盆地因金顶Pb、Zn矿床而闻名。
Ⅰ:碧罗雪山一临沧造山带:
Ⅱ:金沙江一哀牢山造山带;LP:
兰坪盆地:
SM:思茅盆地:
CX:楚雄盆地:
①:兰坪地区Pb-Zn矿:
②:下甸地区Pb. Pb-Zn, Cu-P矿;
③:河西地区Ag矿:
④:中排地区Pb矿:
⑤:维西地区Sb矿
图2一1兰坪盆地矿集区矿床/矿点分布示意图
金顶铅锌矿床由北厂、架崖山、峰子山、西坡、白草坪、南及跑马坪7个矿段组成。
铅锌矿体环绕弯窿核心边缘呈不规则的环带分布。
金顶铅锌矿床是产于兰坪盆地老第三系陆相地层中的层状矿床,规模巨大,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之一;同时,与之共生或伴生的Tl, Cd, Ag, S, S:均己分别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区域构造背景
兰坪盆地构造格局为三条南北向区域性深大断裂贯穿盆地,东西向小断裂密集分布。
南北向断裂分别构成了兰坪盆地的东西侧边界及中轴构造带。
这三条断裂从西到东分别是澜沧江断裂带、中轴构造带和金沙江断裂带。
现将南北及东西向断裂特征分述如下:澜沧江断裂带:是盆地西侧的边界断裂,由沿澜沧江延伸的数条近平行的主断裂和断裂破碎带组成,断裂面向西陡倾,沿断裂带发育100-1000m宽的糜棱岩带,澜沧江断裂带多被东西向和北西向得小断层所切割。
断裂东侧沉积了巨厚的中、晚三叠世的火山岩,火山岩由东向西逐渐增多;另外,断裂东部连续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白垩系地层,而其西部则只零星分布有有少量的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地层,厚度也较小;同时与断裂带紧邻的中生代地层都
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喜马拉雅期)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随着与断裂带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
反映澜沧江断裂对岩浆活动、沉积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具有非常明显的控制作用。
中轴构造带:中轴构造是兰坪-思茅盆地中部规模巨大的狭长隆起带、断陷带、变质带、蚀变带所组成的大型板内构造带。
其北端起自维西-乔后断裂带,经过兰坪之后沿沘江断裂向南延伸展布,又穿过了过云龙、黄连铺、珠街等地绕过公郎弧,沿无量山-景谷-普饵-勐腊断裂带伸展。
在其近南北向的蛇形展布中,存在多处得错断位移,中轴构造带在形态上类似大洋中脊。
表现出具有伸展走滑的性质。
自晚华力西期发育,至晚近纪地质时期仍有活动,其具有同生断裂性质,对古生代基底,特别是中新生代以来盆地性质、演化、沉积相、岩浆和变质作用以及热液活动均有控制作用。
沿中轴断裂带,中生代盆地深度裂陷,盆地沉积厚度巨大,并有热水沉积岩生成;第三纪拉伸盆地沿其发育,在持续的构造热作用下,在缺乏岩浆和变质作用的盆地内部,沿中轴断裂带仍有零星的喜马拉雅期酸性小侵入体、碱性斑岩,并有断续的变质带分布。
直至近代,中轴构造带仍是温泉、地震活动的集中地带,是幔热和水热的异常区域。
因此,中轴断裂带为一长期发展的构造-岩浆-热活动带;中轴构造断裂系统在兰坪盆地近直立并向西微倾,在思茅盆地则向东倾斜,并下切至中地壳,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隆起边缘深断裂,同时莫霍面在中轴构造带下显示为地幔隆起区,并且在东西方向上起伏有差异。
中轴构造带是一个经历了多期地质事件的构造带,它为深部热流物质向地表运移提供了通道。
金沙江断裂带:为盆地东侧的边界断裂。
沿断裂带挤压破碎带和糜棱岩化带发育。
断裂带对古生代、三叠纪的地层沉积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东侧为台地相沉积,而断裂西侧则为槽型沉积;金沙江断裂带东西两侧分别发育有深-浅程度的变质带;石炭纪-早二叠世沿断裂带发育有准洋脊火山岩,表明当时为一洋盆环境。
至晚二叠世火山岩性质转为火山岛弧型,反映了板块俯冲作用。
中生代以来,金沙江断裂带作为盆地东侧控盆断裂再次活动,断裂西侧发育印支期裂陷火山岩带,到了燕山期继续沉降,并对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沉积物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到喜马拉雅期,金沙江断裂由逆冲-推覆构造转化为平移剪切或走滑运动,使其构造活动形迹更加复杂化。
东西向构造带:是兰坪盆地多期构造运动相互叠加改造后的现存形式,是与造山带近于垂直分布的伸展构造,是继承了中、下地壳东西向老构造再活化后的结果。
矿床成因及其主要依据
带内矿化普遍,矿床点多,赋矿层位稳定,矿体产状、形态简单,矿石组构具沉积特点,岩石含有机质和沥青质较高,围岩蚀变弱,硫同位素为轻硫型,矿床严格受构造、层位和岩性综合控制。
兰坪中新生代盆地中发育了两类喜马拉雅期浅成多金属热液矿化: 一是以超大型的金顶Pb、Zn、Sr矿床为代表; 二是兰坪北部以白秧坪、富隆厂、吴底厂、麻栗坪、金满、科登涧等大中型矿床为代表的Cu_、Ag、Pb、Zn矿化。
兰坪盆地自中生代至第三纪处于接受沉积状态,三叠纪以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为主,伴随有海相中酸性火山喷发作用,侏罗纪至白垩纪为陆相—海陆交互相砂岩—细碎屑岩沉积,第三纪为陆相湖泊红色含盐碎屑沉积,第三纪末隆起为山。
其中第三系为金顶铅锌矿床的主要赋矿层位。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是新生代陆陆碰撞造山背景下,在晚始新世至渐新世( 大约33Ma )区域挤压推覆转变为区域拉张伸展构造环境转换时期。
幔源岩浆和热流驱动盆山转换前被封闭在裂谷或前陆盆地深部富含油气、膏盐和金属的流体。
沿着造山带两组伸展构造交汇部位上升, 在构造圈闭环境下, 通过角砾岩侵位—流砂底辟—流体排泄—金属淀积的产物。
白秧坪地区成矿流体总体为深部循环的热卤水溶液,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与逆冲推覆构造有关的中低温浅成热液多金属矿床。
区域成矿作用和条件的分析
燕山晚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 使该区产生了一系列南北向褶皱和断裂, 形成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平推复构造。
由于构造活动的长期性, 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古新世末期新特提斯的闭合, 使滇西遭到陆内叠加变形。
兰坪- 思茅盆地从大型陆内拉伸作用向挤压造山转化, 东西向的压缩产生了“高山盆地”到褶皱逆冲造成了由内、外动力结合的十分特殊的推覆- 滑覆构造体系, 金顶矿床即位于该构造体系的前缘带自中三叠世晚期开始至早侏罗世晚期的陆内裂谷演化阶段是兰坪盆地重要的成矿期。
成矿物质来源: 研究表明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为热卤水,铅和锌金属主要来自盆地下覆上三叠统火山-碳酸盐组合。
容矿系统: 兰坪金顶超大型矿床容矿系统是由非原地地层系统通过区域性较长距离的推覆或滑覆作用形成的构造岩片堆叠体, 构造岩片中具有含盐建造, 构造样式呈穹
窿状。
容矿岩石: 金顶超大型矿床容矿岩石被分为灰岩角砾岩和石英砂岩两类。
它们是特殊成因的角砾岩与非正常沉积成因的含矿石英砂岩。
含矿灰岩角砾岩是构造推覆-滑覆-膏
溶角砾岩与侵位角砾岩。
含矿石英砂岩是非正常沉积底辟形成的砂岩。
区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区内不同时代地层或岩性段中Cu、Pb、Zn、Ag、As、8b等主成矿元素均相对富集甚至强富集,说明区内具有多金属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制约,板内构造体制下的深大断裂活动、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热动力变质作用等所体现的大陆地壳强烈运动是兰坪盆地成矿的地质背景。
盆地内多金属矿床的主成矿时代为56 Ma士和30 Ma±,其中金满铜多金属矿床和白秧坪铜钴银多金属矿形成于56 Ma±,金顶超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形成于30 Ma士,这两个时间分别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
开始碰撞的时间以及后续强烈挤压阶段的时间相一致,反映盆内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这一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
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形成时代恰好是兰坪思茅地区地壳挤压缩短造山达到峰期稍后开始松弛的调整时期, 也是幔源岩浆沿着两组伸展构造交汇部位上涌形成碱性岩体侵位的时期, 岩浆活动及其热源为区域相关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驱动力。
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地球化学模式和找矿标志
自中三叠世晚期开始至早侏罗世晚期的陆内裂谷演化阶段是兰坪盆地重要的成矿期。
其陆内裂谷演化与成矿的原因及构造运动背景归结于下地壳的拆沉作用。
在该演化阶段, 盆地中轴断裂形成, 并沿此断裂广泛发育一套显示拉张背景下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和热水沉积碱金属矿化体或矿体。
推测该矿床类型与陆内裂谷环境下热水活动有关, 有用元素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集聚于有关的沉积物中或直接形成矿化, 虽然该类矿化体经喜山期的强烈改造, 但仍保留有大量的热水沉积特。
裂谷盆地阶段流体成矿示意图
金顶铅锌多金属矿体以层状为主, 似层状、透镜状、囊状和脉状次之, 这些形态各异的矿体多达400 余个, 其中规模较大、产状稳定的矿体有16 个。
矿体多围绕金顶穹隆呈不规则的环状展布。
容矿岩性为E b y、E c y地层。
外来系统花开左组的泥质粉砂岩也见有一些矿化。
金顶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这多半体现为矿区东部靠近沘江断裂为石膏、硬石膏和层状天青石, 往矿区中西部和浅部则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少见铅的硫化物, Zn/ Pb值则朝西部和浅部逐渐趋于增高, 与Pb、Zn 矿化关系密切。
其中尤以天青石化和重晶石化最密切。
参考文献:
徐启东, 李建威. 2003. 云南兰坪北部铜多金属矿化区成矿流体流动与矿化分带: 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依据[ J] . 矿床地质, 22( 4) : 365~ 376..
管烨, 王安建, 李朋武, 曹殿华, 刘俊来. 2006. 云南兰坪—思茅盆地中轴构造带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中国地质, 33( 4) : 832~ 841.
薛春纪, 陈毓川. 2002. 滇西兰坪盆地构造体制和成矿背景分析.矿床地质, 21( 1) : 36~ 44..
张乾, 邵树勋, 刘家军, 刘志浩. 2002. 兰坪盆地大型矿集区多金属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铅的来源. 矿物学报, 22 ( 2 ) : 147 ~154.
王安建, 曹殿华, 高兰, 王高尚, 管烨, 修群业, 刘俊来. 2009. 论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因. 地质学报.83(1) : 43 ~54.
朱创业,夏文杰,尹海生,等. 1997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4(4):23 ~ 30
李志明.2003.兰坪盆地演化与多金属大型矿集区形成耦合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贵阳: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