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技术规定

合集下载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套合统计、湿地数据比对核查、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套合统计、湿地数据比对核查、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技术规定
附件1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套 合统计技术规定
1.范围
本规定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数据中的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套合统计 的目的、内容、技术方法、技术流程、提交成果等。
本规定适用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数据及其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河道耕地和 湖区耕地图斑的套合统计分析。
2.引文件
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 GQJC 03-2019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
6.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认定
3
分省对耕地图斑与河湖范围数据叠加处理,逐图斑计算耕地图斑与河湖范围相 交部分面积,相交部分认定为河道耕地或湖区耕地。
黄河滩区耕地图斑与黄河嫩滩范围数据叠加处理,逐图斑计算相交部分面积, 相交部分认定为河道耕地。
7.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面积统计要求
7.1 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面积统计 依据耕地图斑与河湖范围数据套合结果,分省统计认定为河道耕地或湖区耕地 的总面积,面积单位为“公顷”。 7.2 黄河滩区老滩范围内的耕地面积统计 以黄河滩区老滩范围套合耕地图斑,按省计算该范围内的面积,统计黄河滩区 老滩范围内的耕地面积,面积单位为“公顷”。
3. 总则
3.1 目的 利用遥感影像对“三调”湿地与“湿地二调”数据进行比对核查,评估“三
调”湿地成果的真实性,分析“湿地二调”数据流向流量的合理性。 3.2 方法
按照“三调”湿地标准,以“湿地二调”数据、地理国情沼泽区、DEM 为重 要参考,依据多时相遥感影像对“三调”湿地数据进行核实。 3.3 原则 3.3.1同口径比对原则
3.总则
3.1 目的 利用堤坝、高水位数据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图斑进行套合,统计河道耕 地和湖区耕地面积以及黄河滩区老滩范围内的耕地面积。 3.2 河道和湖区范围确定原则 3.2.1 河道范围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技术要求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技术要求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技术要求一、外业调查采样技术要求。

1. 采样点的确定。

这就像找宝藏的地点一样,不能瞎选。

得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因素。

比如说,一块农田和一片林地的采样点肯定不能乱设。

农田呢,要能代表不同的作物种植区域;林地得考虑不同的树种覆盖下的土壤情况。

而且采样点得有足够的密度,不能太稀,不然就像用几个点想描绘出一幅大地图一样,肯定不准确。

2. 采样方法。

采样的时候可不能马马虎虎。

用专业的采样工具,就像给土壤做个小手术,要把土取到合适的深度。

一般来说,表层土和深层土都得取到。

表层土大概就是0 20厘米的地方,这层土和咱们平时种地、植物生长关系可大了。

深层土呢,得挖到合适的深度,不同的土壤类型可能要求不太一样,但都是为了全面了解土壤的情况。

而且采样的时候要避免污染,不能让采样工具上沾了其他不干净的东西再去采土,就像你不能用脏手去拿吃的一样。

3. 采样记录。

采完样得好好记录,这就像是给每个土壤样本写个小档案。

要把采样的地点、时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都写清楚。

要是不记录好,以后拿回来的土样都不知道是从哪儿采的,那可就乱套了。

二、样品制备与检测技术要求。

1. 样品制备。

把采回来的土样变成能检测的样子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要把土样风干,不能放在太阳下暴晒,就像晒咸鱼似的可不行,得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风干。

然后要把土样碾碎、过筛,就像把粗粮磨成细粉一样,要达到合适的粒度才能进行检测。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土样没有被污染,不能让其他杂质混进去。

2. 检测项目和方法。

检测项目可多了呢。

像土壤的酸碱度(pH值),这就像土壤的脾气一样,太酸或者太碱都不行。

还有土壤中的养分,比如氮、磷、钾这些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得用准确的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得按照国家标准来,就像比赛得按照规则一样。

不能自己瞎搞,要用专业的仪器设备,而且仪器得定期校准,就像给秤校准一样,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1.背景介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旨在全面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质量分布情况,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持。

该调查评价工作将通过对全国耕地进行系统、综合的调查和评价,形成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图和相应的数据库,为国家土地规划、耕地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2.调查范围和目标(1)调查范围:全国范围内的耕地面积,包括农田、园地、菜地等各类耕地。

(2)调查目标:全面了解土壤肥力、排水状况、农田利用等指标,对耕地质量进行等级评价。

3.调查内容和方法(1)土壤肥力评价:采用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有效养分含量等指标,对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采取现场采样调查、实验室分析等方法获取土壤样品和数据。

(2)排水状况评价:通过调查耕地的排水设施、排水沟道等情况,对耕地排水状况进行评价。

(3)农田利用评价:调查农田的利用方式,包括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轮作制度、灌溉情况等,评价农田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采用农户调查、田间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评价分析。

4.调查评价指标和等级划分(1)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有效养分含量等。

等级划分:根据各指标的性质和重要性,分为优质耕地、良好耕地、中等耕地、较差耕地和劣质耕地等不同等级。

(2)排水状况评价指标:排水设施、排水沟道、排水效果等。

等级划分:根据排水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排水效果,分为良好、一般和较差等等级。

(3)农田利用评价指标: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轮作制度、灌溉情况等。

等级划分:根据农田利用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分为高效、一般和低效等等级。

5.调查组织和人力资源(1)调查组织机构:成立由国土资源部牵头,农业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调查组织机构。

(2)人力资源:调查组织机构负责组织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将组织机构下设调查小组,每个小组由专业调查人员组成,包括土壤学、农业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人员。

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全国培训)

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全国培训)

19
(一)分县收集整理资料
5.农用地经济资料: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和成果分析 近3-5年单位面积耕、播、收的机械投入费用 单位面积的水、电、柴油等费用 单位面积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费用 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农产品运输费用和农产品价格等。 6.土地整治和其他建设项目等资料:更新分等因素属性值和评定增量包 耕地等别。 近几年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可研、设计和竣工验收资料 项目耕地等别评定资料。 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的设计、验收资料。 7.其他需要的资料 包括土壤普查、农业区划资料等。
原则上每个县、每种作物类型只有一个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需要进行细化的,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方法:
(1)县内存在显著地形差异,不同地形区耕地平均海拔差异超过 500m,对作物生长季长度和产量水平有显著影响的,建议与耕作 制度细化同步进行。
(2)每个县细化原则上分为2个区,确实因地形多样,且不同地 形区均有大面积耕地的区县,最多划分为3个区。
样点调查; 揭示客观实际的调查结果; 工作量的体现(66万个图斑)。
22
(三)分县补充调查耕地分等基础数据
调查内容 分等因素属性值:要求通过剖面实地调查,无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收
集的最新资料获取,但要注明数据来源。 指定作物实际单产:近3-5年正常年景下的实际单产。 指定作物最大单产:利用系数。 农用地经济数据:经济系数。 调查资料整理与检验:筛选有效样点资料。 外业调查原始记录的文字、表格,整理成册,列入基础资料汇编、存
入档案。
附件1:耕地分等样点调查分析表; 附件2:挖取土壤剖面相关要求
23
(四)编制分等因素图和分等因素分值图
分等因素图: 确定分等因素后收集整理分等因素涉及的 相关专题图件及资料。 以土壤图或其他专题图为基础制作分等因 素图。 因素图的图斑是属性值相同的一个区域, 而不是以单个耕地图斑来表达。 分等因素图表达的是因素的原始值。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第三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第三次土地调查中土地地类的变化情况。

本次调查覆盖范围广泛,涵盖了各地的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不同地类。

通过对比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数据,以及对第三次调查结果的研究,本报告旨在揭示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二、调查背景1.第一次土地调查简介2.第二次土地调查简介三、调查方法1.调查对象2.数据采集方法3.数据处理方法四、土地地类变化情况分析1.农田变化情况1.1 农田总面积变化1.2 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1.3 农业生产方式变化2.林地变化情况2.1 林地总面积变化2.2 主要经济林种植面积变化2.3 森林覆盖率变化3.草地变化情况3.1 草地总面积变化3.2 放牧动物数量变化3.3 草地退化情况4.水域变化情况4.1 湖泊和水库面积变化4.2 河流流域变化情况4.3 水域资源利用情况5.建设用地变化情况5.1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5.2 建设用地扩张情况5.3 建设用地保护措施分析五、变化趋势与原因分析1.农田变化趋势与原因2.林地变化趋势与原因3.草地变化趋势与原因4.水域变化趋势与原因5.建设用地变化趋势与原因六、结论本报告通过对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土地地类变化的情况和趋势。

在农田、林地、草地和水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其中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一个关键问题。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原因和解决方案,以期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附件:1.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2.地图及相关图片3.其他相关文档法律名词及注释:1.土地利用政策:指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关于土地利用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文件。

2.土地承包经营权:指农村土地经营者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

3.土地所有权:指土地的所有人具有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4.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经济向城市工商业转变、城市结构由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的过程。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关键技术及应用摘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国情和国力大调查,要求确定我国的自然资源基础,确定耕地和永久性基本耕地状况,确定城乡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全面掌握真实、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加快自然资源统一调查,促进分类和统一调查标准。

全面确定农村地区各类自然资源的水平分布,形成调查结果基础平台、平台和数据集,完善全国土地数据库和管理体系,将调查结果应用于各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各个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关键技术;应用引言国家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全国土地利用、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相关规定,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这一调查为现阶段的调查技术提供了全面的途径,以确保国家调查的科学和准确结果,最终为我国未来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1主要目标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以满足年度地理国情普查的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整合可靠的具有较强现势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专题数据,对上一年度普查成果进行更新,从而构建本年度的高精度、强现势性的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通过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提供统一地理空间基础,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满足重大资源调查、应急救灾、民生保障等社会需求。

“国土三调”是在“国土二调”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细化现有国土利用基础数据,准确及时地掌握自然资源变化、国土利用现状,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国土三调”成果可以满足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空间规划编制、生态文明建设对节约集体用地要求,最终目标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调查与“互联网+”举证土地利用调查主要采用综合绘图方法,结合解释、实地调查和建业实地调查,包括现场证据和硬件准备、使用带有GPS和方位传感器的移动电话的调查结果等,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标准的“互联网+”识别软件,可以创建包括GPS、方位角、拍摄时间、现场照片和证据描述等综合信息的加密证据,如图1所示。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规程是指为了全面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制定的评价耕地质量等级的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耕地质量评价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明确耕地质量评价的目标,确保评价结果准确、科学、公正、可靠。

2. 耕地样点的选取和调查:确定样点的选择方法和数量,保证样点的代表性和随机性。

3.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持水性,以及耕地生态环境等因素。

4. 耕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和标准: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根据土壤条件和农业生产需求确定不同等级。

5.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通过执行该技术规程,可以准确评价土地的耕地质量等级,并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在我国,耕地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耕地资源的质量分类更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对于耕地资源质量的分类,更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背景与意义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我国对国土资源的一次全面摸底与评估,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而其中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不仅是对耕地资源状况的科学评估,更是为了保护好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粮食自给能力。

2. 质量分类标准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规定,耕地资源质量按照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土壤侵蚀程度等指标进行分类。

其中土壤肥力主要根据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土壤肥力越高,可支持的农作物种类就越丰富;土层厚度是指表层土壤和下层土壤的厚度,土层越厚,保肥保墒能力就越强;土壤侵蚀程度则是指水土流失和风蚀等情况,对土壤资源的破坏程度进行了科学评估。

3. 分类结果的意义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更加详细地阐述了质量分类结果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重中之重,而耕地资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稳定和丰收,不同类别的耕地资源将适合不同的粮食种植方式,科学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将有力地保障粮食的生产和质量。

另不同类别的耕地资源也适合于不同的农作物种植,而科学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布局也将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农产品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耕地资源的质量分类也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 个人观点与总结在这篇文章的作者共享了自己对于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者认为,耕地资源的质量分类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是将科学评估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一次尝试,也是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有力支持。

而且,作者还指出,耕地资源的质量分类工作,更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耕地资源的潜力,保护耕地资源,激发农业生产的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关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技术研究分析

关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技术研究分析

关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技术研究分析发表时间:2019-12-30T15:19:19.76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赵洪彬[导读] 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由于其工作量庞大、精确度要求比较高、并且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因此,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全方面入手摘要: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由于其工作量庞大、精确度要求比较高、并且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因此,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全方面入手。

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是紧密相连的,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无法有效保障国土调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关键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探究1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呈现的新要求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快速扩张,土地利用性质的变化随着时间不断加剧,虽然我国在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一调”)及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之后,持续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但是现阶段已有成果的分类体系及监测成果现势性无法满足政府对经济发展、能源开发、农业保护、生态建设及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决策提供可靠、有力支撑的需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

其目的是全面查清当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健全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强化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

在一调特别是二调之后,国内在卫星遥感、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云计算等领域技术发展迅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源更加丰富,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实地获取超高分辨率影像更加快速;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的结合,极大提高了影像判读和解译的效率及精确性;在地理国情监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集体林权确权、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重大项目的支撑下,国土资源信息内涵更加丰富,这就致使“三调”对数据精度的要求更高、时效性更强、分类更完备及其与其他行业专业数据关联程度更高。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的国土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资源之一,而耕地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科学评估我国耕地质量,为决策提供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是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明确调查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要求。

二、调查评价目标1.了解我国耕地的分布情况,掌握耕地的总体质量状况;2.评价耕地的质量等级,划分耕地的使用功能;3.分析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原因;4.提出耕地保护与治理的对策建议。

三、调查内容1.耕地分布及总量:通过对耕地的普查调查,确定耕地的分布区域和总量。

2.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根据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水质、土地利用历史等方面的指标,对各个耕地单元进行质量等级划分。

3.耕地分类与功能:根据耕地的质量等级、土壤肥力、水资源等方面的指标,对耕地进行分类,并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

4.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耕地质量等级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其原因。

5.对策建议:根据耕地调查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耕地保护与治理的对策建议。

四、调查评价方法1.实地调查法:通过对耕地进行野外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并采集样本进行室内测试。

2.实验室测试法:对采集的耕地样本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土壤肥力、水质等方面的测试。

3.遥感遥测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

4.统计分析法:将采集到的调查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耕地质量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五、调查评价程序1.前期准备:明确调查评价的目标、范围和内容,编制调查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2.实地调查:组织调查员进行野外调查,记录和采集相关数据。

3.室内测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土壤肥力、水质等方面的测试,并整理和分析数据。

4.遥感遥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

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前后耕地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前后耕地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2数据对比 2. 1研究区域概况
洛隆县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下辖县,位于西藏
对于三调数据的变化产生疑惑,为切实解决此类问题 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脉东
并分析变化原因,本文选取耕地增加较为明显的洛隆 南端、怒江流域上段。东经:95。10,-96° 40';
县、芒康县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洛隆县、芒康县 北纬:30° 15' -31° 15'。面积约为8000平方公
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自然资源部牵头组织,中 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实施,对自然年度内的全国 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 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活动, 数据成果具有权威性。
西藏自治区三调耕地面积来源于三调阶段性 成果中74个县(区)“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
将2018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与西藏自治区三调数据 进行对比分析,对全面掌握和了解全区耕地变化情况 具有实际意义,对后期进一步分析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代码 540300 540302 540321 540322 540323 540324 540325 540326 540327 540328 540328 540330
测绘技术装备 第22卷2020年第1期
技术交流79
图2芒康县行政区划图
2. 3西藏耕地变化情况 2. 3.1西藏全区耕地数量及变化情况
西藏自治区2018年度变更调查耕地面积(以 下简称“变更耕地面积”)为442884.76公顷,计 6643271.40亩,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面积(以 下简称“三调耕地面积”)为475709.96公顷,计
图3西藏自治区耕地变化对比柱状图
2. 3.2研究区耕地数量及变化情况 由表2数据显示昌都市变更耕地面积为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方法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方法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方法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迫切需要了解目前全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全面查清当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就此在全国范围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第三次国土调查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掌握详实准确的国土利用现状和自然资源变化情况。

关键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国土调查技术方法一、全国国土调查的目的及内容全国国土调查中,除第一次调查内容外,后两次的土地调查都要以前者为基础而开展,第三次调查的主要目标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国土利用现状和自然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国土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空间规划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国土调查以现状调查为原则,因此政府开展宏观调控,是实现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全国国土调查的内容方面,为了确保国土资源信息调查工作具有可靠性与稳定性,相关部门需要制定较为完善的统计制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遥感监测内容的开展与应用,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调查工作的高效性,在信息实时性方面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主要技术1、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当中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资料的准备、生产及验收,同时计算机技术也贯穿了整个国土调查过程,对国土调查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完成数字正射影像图之后便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对影像特征的分析,通过计算机读取其中的各项信息,从而充分明确土地的利用类型,随后根据土地利用特征所呈现的影像纹理提取图斑,将其制作成调查底图,然后便可以将调查底图下发到各省之后开展全国性国土调查工作。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

附件2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二〇年四月目录1 范围 (1)2 核查依据 (1)3 总则 (1)3.1 核查目的 (1)3.2 核查方法 (1)3.3 基本原则 (1)3.4 核查要求 (2)4 核查流程 (2)5 核查准备 (3)5.1 资料准备 (3)5.2 抽样 (3)5.3 数据预处理 (4)6 成果核查 (5)6.1 坡度图核查 (5)6.2 耕地坡度核查 (5)7 成果评价 (5)7.1 坡度图评价 (5)7.2 耕地坡度评价 (6)7.3 批成果评价 (6)附录1:“三调”坡度图成果核查报告 (7)附录2:“三调”耕地坡度成果核查报告 (9)1范围本规定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的目的、方法、原则、要求、流程、评价等。

本规定适用于“三调”中耕地坡度调查成果的核查。

2核查依据●《关于进一步核实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坡度数据的通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利用DEM制作坡度分级图技术规定》(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3总则3.1核查目的耕地坡度是耕地资源的重要属性,直接关系到耕地保护政策制定、耕地生产能力评价等工作。

为进一步保障“三调”坡度调查成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各省级三调办提交的耕地坡度调查成果进行国家级核查。

3.2核查方法利用基础测绘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通过内业叠加对比计算等技术,实现耕地坡度调查成果的核查。

3.3基本原则3.3.1采用抽样方式核查以省为检查对象,以县为抽样单元,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抽样数量不少于《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并综合考虑不同生产单位、地形地貌特征和耕地覆盖情况。

3.3.2采用同源DEM数据核查对于“三调”坡度图生产中使用1:1万DEM的,采用同源的1:1万DEM进行核查;对于“三调”坡度图生产中没有1:1万DEM的,采用同源的DEM进行核查。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技术规定

附件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技术规定1.范围本规定规定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图斑种植情况比对分析工作的目的、方法、原则、流程及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规定适用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种植情况影像比对核实工作。

2.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地类认定细则》(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3.总则∙目的采用遥感影像对第三次全国国调查耕地图斑种植情况标注成果进行抽样比对核实,评估耕地种植情况标注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耕地图斑,主要利用2019年亚米及2米级多期时间序列遥感影像,根据不同区域物候特点和影像时序变化特征,对耕地图斑中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粮/非粮轮作和未耕种4种类型进行比对核实。

∙原则∙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以县为基本单元,按照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粮/非粮轮作和未耕种4种类型和2-10亩、10-50亩和50亩以上3个面积分档,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耕地图斑。

∙区域差异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作物耕作制度、物候期、地形地貌等特征,确定遥感影像时相,制定比对核实规则。

∙关键物候期判定原则通过关键物候期的典型作物影像特征认定粮食作物或非粮食作物;关键物候期显示为裸露地等未耕种状态的认定为未耕种。

∙相容性原则标注的实际种植情况与影像特征应互相吻合,影像时序变化特征与作物生长变化应保持一致。

4.流程4.1 资料整理与处理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基准,开展相关数据整合处理,形成空间基准统一的数据集。

4.2 耕地图斑抽样以县为单位,按照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粮/非粮轮作和未耕种4种类型,以及2-10亩、10-50亩和50亩以上三个面积分档,随机抽取图斑。

4.3 耕地种植情况核实比对4.3.1 “三调”耕地种植情况核实比对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抽取的“三调”耕地图斑种植情况的真实性进行逐图斑核实比对。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方法分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方法分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方法分析摘要:三次调整是一项涉及需求侧改革的重大项目,其全过程数据信息和最终成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尤为重要。

在这一阶段,对三色调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是在数据信息准备阶段对遥感技术的三色调图像的质量评价方法、数据采集方法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对三色调效果的质量管理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

如何控制三次调整的有效性和质量,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已成为能否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三次调整的根本。

关键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方法1三调工作技术流程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的前提下,第三次土地调查要全面优化和完善全国土地资源利用数据,详细准确地掌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规划变更情况,建设为国家发展建设提供土壤资源数据服务的重大项目。

第三次调查的日常任务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重点商业用地调查与评价、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方法2.1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三调中也有十分广泛的运用,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做到对数字资料的准备、生产与验收,并且此技术也始终贯穿三调全程,能够为国土调查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发挥积极的作用。

比如,利用遥感技术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之后,即可借助人机交互对影像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基于计算机读取获得其中的各条信息,进而充分了解土地的使用类型,其后按照土地的使用特点所体现出的影像纹理进行图斑的提取,将其制为调查底图,然后把调查底图传送给各个省份,再全方位实施全国国土调查活动。

在把底图传送给各个省、市、县以后,县级部门需要基于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对底图加以补充、提取变化图斑与各种信息,进而让底图内容更为丰富、完整。

在这一环节中,凭借计算机技术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按照影像传递出的特点,综合地区调查范围以内的各种土地资源利用信息数据、当地各部门所提交的土地使用和管理信息资料进行内业图斑的边界绘制,为国家土地资源的详细、全面调查,制作外业调查数据。

另外,在各省市对调查结果的内业核查工作中,一样采用了计算机的自动对比与人机交互检查功能,以此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根据各地反映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中的具体操作问题,我办认真梳理归纳,并结合有关标准、规程和第三次国土调查实施方案等,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现予印发,请在具体工作中注意把握。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9年3月8日附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一、基础类问题1:土地整治项目区的新增耕地,在调查中是否根据土地整治立项文件确定耕地图斑范围?答:现状为耕地的地块,无论是土地整治、农民自主开发或是复垦项目立项与否,都应按照实地耕地范围调查,不得按整治范围确定图斑边界。

问题2:实地为耕地的图斑,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图斑重叠,应如何调查?答:按耕地调查。

全国三调办下发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图斑作为湿地调查的指引,地方应按照《工作分类》,实地调查地类。

问题3:尚未用于占补平衡或增减挂钩项目的新增耕地,如何调查?是否会影响后期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指标使用?答:应按照实地现状调查。

在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指标使用时,依据全国统一报备的储备库管理。

问题4:实地为水浇地,原来按水田管理的图斑,如何调查?答:对于水旱轮作的按水田调查,对于长期按水浇地使用的按水浇地调查。

调查为水浇地的,必须实地举证。

问题5:水库水面图斑界线是否按权属界线确定?答:水库水面图斑界线不得按权属界线确定,应按正常蓄水位岸线围成的水面调查。

问题6:原城市、建制镇、村庄用地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内部,已取得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但实地现状为农用地,如何调查?答:按实地现状调查,不考虑是否已经发证。

问题7:确权登记的土地用途与实际用途不一致的图斑,如何调查?答:按照实际现状调查,不得直接按土地审批用途或规划用途调查。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的调查方法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的调查方法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的调查方法发表时间:2019-12-30T13:42:24.09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 15期作者:胡开桂[导读] 本文描述了三调中耕地的调查方法,摘要:本文描述了三调中耕地的调查方法,包括耕地的认定、属性标注、专项调查、坡度、田坎系数等内容。

对现阶段的三调工作具有一定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调、耕地、专项调查。

1.调查目的三调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在第二次全县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县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掌握详实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2. 耕地的定义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 米,北方宽度<2.0 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水田(0101)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水浇地(0102)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含蔬菜)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旱地(0103)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3. 耕地的认定(1)下列土地认定为耕地:①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种植食用类作物的用地。

包括种植粮食类、薯类、豆类作物的用地。

种植经济类作物(也称工业原料类作物)的用地。

包括种植纤维、油料、糖料、烟草等草本经济作物的用地。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

附件2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〇二〇年四月目录1 范围 (1)2 核查依据 (1)3 总则 (1)3.1 核查目的 (1)3.2 核查方法 (1)3.3 基本原则 (1)3.4 核查要求 (2)4 核查流程 (2)5 核查准备 (3)5.1 资料准备 (3)5.2 抽样 (3)5.3 数据预处理 (4)6 成果核查 (5)6.1 坡度图核查 (5)6.2 耕地坡度核查 (5)7 成果评价 (5)7.1 坡度图评价 (5)7.2 耕地坡度评价 (6)7.3 批成果评价 (6)附录1:“三调”坡度图成果核查报告 (7)附录2:“三调”耕地坡度成果核查报告 (9)1范围本规定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耕地坡度调查成果国家级核查的目的、方法、原则、要求、流程、评价等。

本规定适用于“三调”中耕地坡度调查成果的核查。

2核查依据●《关于进一步核实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坡度数据的通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利用DEM制作坡度分级图技术规定》(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3总则3.1核查目的耕地坡度是耕地资源的重要属性,直接关系到耕地保护政策制定、耕地生产能力评价等工作。

为进一步保障“三调”坡度调查成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各省级三调办提交的耕地坡度调查成果进行国家级核查。

3.2核查方法利用基础测绘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通过内业叠加对比计算等技术,实现耕地坡度调查成果的核查。

3.3基本原则3.3.1采用抽样方式核查以省为检查对象,以县为抽样单元,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抽样数量不少于《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并综合考虑不同生产单位、地形地貌特征和耕地覆盖情况。

3.3.2采用同源DEM数据核查对于“三调”坡度图生产中使用1:1万DEM的,采用同源的1:1万DEM进行核查;对于“三调”坡度图生产中没有1:1万DEM的,采用同源的DEM进行核查。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套合统计、湿地数据比对核查、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套合统计、湿地数据比对核查、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技术规定
6. 比对核查
6.1 现有“三调”湿地图斑真实性核实 (1)制作湿地比对核查典型样例。分区域制作典型湿地及非湿地的影像截
图。
4
(2)建立不一致图斑层。在整理后的“三调”湿地图斑属性表中增加非湿 地地类、非湿地面积比例、非湿地面积等核实结果字段。
(3)逐图斑核实。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逐图斑核实“三调”湿地图斑的 真实性。
整合处理,形成空间基准统一的数据集。 4.2 “三调”湿地核实比对 4.2.1 现有“三调”湿地图斑真实性核实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对“三调”湿地图斑的真实性进行逐图斑核实。 4.2.2 “三调”疑似遗漏湿地图斑提取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湿地二调”范围内的“三调”成果进行全面核实, 提取疑似遗漏湿地图斑。 4.2.3 “三调”湿地图斑真实性评估
比对核查结果检查是对以县为作业单元的县级比对核查结果进行检查,执行 三检一验制度。
5
7.3 三检一验 三检一验是指比对核查工作结果的自检、互检、抽检和省级成果比对检验。 自检:自检比例为 100%,发现错误及时修改,并填写质量检查记录表。 互检:互检比例为 50%,发现错误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对方修改成果后再进
4.技术路线及流程
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对“三调”耕地图斑位于河道范围和湖区范围的情况进行 套合。分省叠加耕地图斑数据和河湖范围数据以及黄河嫩滩和河槽范围数据,计算 耕地图斑位于河湖范围或黄河嫩滩及河槽范围内的面积,分省进行统计。技术路线 及流程如图 1 所示。
2
图1: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套合技术路线及流程
附件1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套 合统计技术规定
1.范围
本规定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数据中的河道耕地和湖区耕地套合统计 的目的、内容、技术方法、技术流程、提交成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种植情况
比对分析技术规定
1.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图斑种植情况比对分析工作的目的、方法、原则、流程及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规定适用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种植情况影像比对核实工作。

2.依据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地类认定细则》(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问答》(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
3.总则
•目的
采用遥感影像对第三次全国国调查耕地图斑种植情况标注成果进行抽样比对核实,评估耕地种植情况标注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方法
以县为基本单元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耕地图斑,主要利用2019年亚米及2米级多期时间序列遥感影像,根据不同区域物候特点和影像时序变化特征,对耕地图斑中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粮/非粮轮作和未耕种4种类型进行比对核实。

•原则
•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
以县为基本单元,按照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粮/非粮轮作和未耕种4种类型和2-10亩、10-50亩和50亩以上3个面积分档,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耕地图斑。

•区域差异性原则
根据不同区域的作物耕作制度、物候期、地形地貌等特征,确定遥感影像时相,制定比对核实规则。

•关键物候期判定原则
通过关键物候期的典型作物影像特征认定粮食作物或非粮食作物;关键物候期显示为裸露地等未耕种状态的认定为未耕种。

•相容性原则
标注的实际种植情况与影像特征应互相吻合,影像时序变化特征与作物生长变化应保持一致。

4.流程
4.1 资料整理与处理
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基准,开展相关数据整合处理,形成空间基准统一的数据集。

4.2 耕地图斑抽样
以县为单位,按照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粮/非粮轮作和未耕种4种类型,以及2-10亩、10-50亩和50亩以上三个面积分档,随机抽取图斑。

4.3 耕地种植情况核实比对
4.3.1 “三调”耕地种植情况核实比对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抽取的“三调”耕地图斑种植情况的真实性进行逐图斑核实比对。

4.3.2 “三调”耕地种植情况成果评估
根据核实比对结果,以县(区、市)为单元对“三调”耕地种植情况真实性进行评估,汇总形成省级评估结果,编制评估报告。

图1 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流程图
5.技术准备
•资料准备
收集“三调”初始调查耕地图斑数据、2米级国产卫星影像、2019年和2020年变化图斑及其他辅助资料。

•数据预处理
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基准,开展数据整合处理,形成空间基准统一的数据集。

•“三调”耕地图斑预处理
5.3.1耕地图斑字段整理
保留比对所需耕地图斑属性字段(附录1中第1-8行),补充比对核实新增字段信息(附录1中第9-12行)。

5.3.2面积转换与面积分级
(1)面积转换。

利用公式1计算耕地图斑面积,将面积单位换算成“亩”。

“MJ”=(“TBDLMJ”+“KCMJ”)×3/2000 (公式1)
(2)面积分档。

将“MJ”属性值分为“小于2亩”、“2亩-10亩”、“10亩-50亩”和“50亩以上”4个等级,并赋予相应代码属性值()。

序号面积分级面积分级属性代码
1小于2亩0
22亩-10亩1
310亩-50亩2
450亩以上3
5.3.3
以县为单位将省级“三调”耕地图斑进行分拆,并以行政代码命名,形成分县存储的耕地图斑数据。

•抽样图斑的确定
按95%置信区间对4个种植类型分别进行抽样。

(公式2)
式2中,n为每县的抽样数量,z为置信区间的z值,P为调查精度,e为抽样误差。

(2)针对不同种植类型,根据3个不同面积分档的图斑面积占比为权重,确定各面积分档图斑抽样数量。

6.核实比对
•耕地种植情况比对
6.1.1 县级耕地种植状况分析
以县为作业单元,分析该县主要作物类型、作物物候信息、种植制度等信息,掌握作业区域耕地一般种植规律。

6.1.2 建立种植情况比对图层。

整理套合后的“三调”耕地图斑属性表中增加核实结果及粮食作物、非粮食作物、粮/非粮轮作、未耕种、非耕地地类等面积占比字段。

6.1.3 逐图斑核实。

(1)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对“三调”耕地图斑内表现为建(构)筑物、库塘、园林等影像特征的明显差异部分进行标注。

(2)粮食作物影像比对。

根据所在区域熟制,所有期次均为粮食作物特征。

(3)非粮食作物影像比对。

根据所在区域熟制,所有期次均为非粮作物特征。

(4)粮/非粮轮作影像比对。

作物熟制属于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是一年三熟的区域(属于亚热带或是热带地区),至少一期为粮食作物特征。

(5)未耕种影像比对。

多期影像均属于未耕种状态。

(6)不一致图斑标注。

根据种植状况与影像特征的一致性,将比对结果分别标注为一致或不一致,记录不一致部分面积比例。

6.1.4 生成不一致图斑影像截图。

以不一致图斑为中心,截取多时相影像。

6.1.5 形成不一致图斑信息文件及耕地种植情况县级比对记录表。

•种植情况比对结果汇总
对种植情况比对结果以县为单位进行统计,以省为单位进行汇总。

7.质量控制
为保证比对结果的完整性、可靠性和逻辑一致性,比对过程中实行过程检查、结果检查和三检一验制度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方式。

•过程检查
过程检查是指在比对作业过程中进行核心技术人员的随时随同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避免同一问题延续到其它工作人员的后续作业过程中。

•比对结果检查
比对结果检查是对以县为作业单元的县级比对结果进行检查,执行三检一验制度。

•三检一验
三检一验是指比对工作结果的自检、互检、抽检和省级成果比对检验。

自检:自检比例为100%,发现错误及时修改,并填写质量检查记录表。

互检:互检比例为50%,发现错误应及时记录,并通知对方修改成果后再进行检查。

抽检:抽检比例为30%,质量检查组对自检和互检中发现的问题,应全面检查,发现错误应及时记录,成果经修改后再次检查,直到合格为止。

省级成果比对检验:质量检查组对各县合成的省级比对结果数据集进行数据完整性、逻辑性和正确性的最终检验,确保省级合成成果质量合格。

8.成果评估
•一致率计算
以县(区、市)为单元,依据“三调”耕地图斑县级比对记录表计算图斑个数一致率、图斑面积(均包含扣除地类面积)一致率。

式中Pi表示图斑的一致部分比例系数,Si表示图斑面积,n为抽样图斑总个数。

•县级种植情况成果汇总
分别统计各县比对成果的图斑个数一致率和图斑面积一致率,填写县级《三调耕地种植情况县级比对汇总表》。

•省级种植情况成果汇总
以省(区、市)为单位,汇总耕地图斑个数一致率和面积一致率,填写《三调耕地种植情况省级比对报告》。

•编制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报告
根据各省(区、市)耕地种植情况汇总成果,编制全国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报告。

9.成果整理与提交
•数据成果
9.1.1成果内容与命名
(1)成果类型。

数据成果包括分区县耕地种植情况比对成果矢量数据及对应影像(表2)。

命名,属性字段包含耕地图斑原部分字段和比对信息字段,共计12个属性字段,见。

(3)影像数据。

对应影像数据为模拟自然真彩色影像,包含红、绿、蓝三个波段,带有坐标信息,命名采用“县级行政代码”+“FID”+“年度”+“季度”+DOM,格式为Tiff,如2224011201901DOM.tif。

9.1.2成果文件组织结构
成果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基本单位整理,以文件夹形式统一管理,成果采用分级存放方式,第一级文件夹以省为单位,采用“省代码+省名称”命名;第二级文件夹以县为单位,采用“县代码+县名称”命名。

对应影像截图置于县级文件夹下“DOM”文件夹内。

图1 成果文件组织结构
•其他成果
要包括:
1.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技术规定
2.“三调”耕地种植情况县级比对记录表
3.“三调”耕地种植情况县级比对汇总表(个数)
4.“三调”耕地种植情况县级比对汇总表(面积)
5.“三调”耕地种植情况省级比对汇总表(个数)
6.“三调”耕地种植情况省级比对汇总表(面积)
7.全国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分析报告
附录1
“三调”耕地种植情况比对图层属性表
附录2
“三调”耕地种植情况县级比对记录表
附录3
“三调”耕地种植情况县级比对汇总表(个数)
•一致图斑个数占比为一致图斑个数占抽样图斑个数的比例。

附录4
“三调”耕地种植情况县级比对汇总表(面积)
•一致图斑面积占比为一致图斑面积占抽样图斑总面积的比例。

附录5
“三调”耕地种植情况省级比对汇总表(个数)
附录6
“三调”耕地种植情况省级比对汇总表(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