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先生《我们仨》有感优良家风传承-精选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有感优良家风传承
《我们仨》是杨绛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的生活回忆录。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以对梦境的描写,隐喻对失去家人的隐忧,作为进入第二部分的引子。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以一个长梦的方式,描写了三人相处的最后一段日子,丈夫和女儿先后生病住院,她一人奔走于两处,照顾他们。最终,她还是失去了他们。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叙了自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至1997年、1998年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先后离世,一家人在一起度过的六十多年的时光,风风雨雨,点点滴滴,普通、平常却又爱意充盈。严格、良好的家风润物无声地渗透在一家三口为人、治学、生活的点滴之中,自强好学、忠恕为人的好传统弥足珍贵。
一.平静如水道人生聚散
本书的结构,匠心独运,慧心独具。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主要描写了女儿和丈夫因病先后故去前一年多相聚的日子。作者没有将这段锥心泣血的历程以纪实的方式进行描写,而是讲述了一个“万里长梦”,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相聚相失的梦境。梦中,她只身一人,白日踽踽在古驿道上,去探望孤舟中的丈夫;夜晚,回到客栈,让自己变成另一个梦,到女儿身边,默默地依偎和抚摸着病中的女儿;白日,再走过古驿道,来到丈夫身边,告诉他关于女儿的一切。“我疑
疑惑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了一年多。”梦境与现实虚实相交,虽没有直接描写这一年多承受的疲惫、痛苦和煎熬,却在平静如水的叙述中,更让人感受到她面对亲人病、故的孤独、无助,白发人送黑发人、只身永别伴侣的痛彻心扉。
第三部分,着墨最多。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她与丈夫、女儿穿越大半个世纪,相知相守,相聚相离,相扶相失的点滴生活。无论是快乐,还是艰辛,都是美好的回忆。透过文字,仿佛看到初秋的阳光照在他们的发梢,温暖又安宁。1997年早春,女儿去世。1998年岁末,丈夫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本书的文字朴实干净,一如这一家三人。然而,朴实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冲击力,直透人的心底。含蓄节制的文字,弥漫着对丈夫和女儿牵心挂肚的痛惜和不舍。挥之不去的忧伤,读来令人动容,不经意间,泪水就会充盈眼眶。听说女儿在病中依然惦着爹妈,说到妈妈就流眼泪,“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看到女儿病情一天天加
重,勉力忍受着病痛和治疗的千般折磨,“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女儿去了,“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每跳一跳,就牵着肚肠一起痛”。最终,丈夫也去了。“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唯一的骨肉,一生的伴侣,相继先她而去,其中的悲凉与苦痛,无以体会。书中没有撕心裂肺的诉说,没有悲痛欲绝的呼喊,只是用一种淡淡的、安静的笔触,缓缓地讲述着,如同一条静静的河流,淌过广袤无垠的草地。字字句句,浸润着对丈夫和女儿的回忆和思念。
二.自强好学看家风传承
在江浙一带,钱氏是望族。自吴越王钱谬以来,钱氏家族就有族谱。历朝历代,钱氏家族精英辈出,子孙鼎盛。钱基博、钱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正英、钱其琛、钱永健、钱文忠等,皆是钱家的杰出人物。钱氏家族的兴盛不衰,《钱氏家训》起着重要作用。《钱氏家训》涵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四部分,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钱伟长曾说:“我们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的指引,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也说过:“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钱钟书先生一生清贫自守,埋首学问,终成大家,也是家风传承所致。他的父亲钱基博描述其祖父钱福“恬退淡荣利”,他评价自己“生平无营求,淡嗜欲而勤于
职事”。他告诫钱钟书,立身正大、待人忠恕比名声大地位高更加重要。他要钱钟书多读书,少说话,不虚夸,并为钱钟书取字“默存”。《我们仨》这本书中,钱氏家训对一家三人的的影响无处不在,传承随处可见。
1.勤俭为本,忠厚传家
对于家庭,书中这样描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女儿)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父母慈爱、女儿孝顺、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跃然眼前。书中所附照片,家中除了随处可见的书籍,其他陈设及三人平常穿着服饰都简朴无华。钱钟书和杨绛相互为对方理发,一个用电推子,一个用剪刀,“勤俭为本”的持家理念点滴可见。“忠厚传家”的家训则是不断在艰苦磨难的生活中信守和践行的。
钱钟书对待在“反右”中受伤害的人和迫害他人的人,是非分明,态度鲜明,从未失缺自己的本心。1958年,萧乾、吴兴华被错划为“右派”,都有意回避亲友,以免连累别人,但钱锺书见面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还在熙熙攘攘的北京街头与他们驻足交谈,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好像一点也不担心这一幕会成为日后挨整的材料。1956年,钱瑗到山西武乡城关公社四清。不久,文革开始。山西城关公社学校的一群革命小将到北京串联,
找到钱瑗老师,讨论如何揪斗校长。钱瑗给他们讲道理、摆事实,说明校长是好人,不该揪斗。革命小将们对钱老师很信服,就没向校长闹革命。十年之后,这位校长特地到北京,向钱瑗道谢,谢她解救了他这场灾祸。
文革期间,钱钟书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挨批斗,剃阴阳头,但他从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与杨绛一同上下班,互相照顾,不离不弃,令旁人羡慕。后来,钱钟书和杨绛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女儿阿瑗则属于“革命群众”。她每每回家看望父母,须得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她为母亲缝衣裳,带给父亲爱吃的夹心糖。她告诉父母,开始领工资了,每月除去饭钱,可省下来贴补家用。如此的孝道,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2.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钱锺书秉承家门遗风,他的一生,除了读书研究,对名利视若浮尘,淡泊自守。他有洞悉政治本质的远见,更有对家国民族的拳拳之心,对独立人格的坚守自持。
在法国留学期间,得知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已占领家乡,“我们为国为家,都十分焦虑。奖学金还能延期一年,我们都急要回国了”,辗转托人买了船票,于一九三八年八月间,坐三等舱回国。抗战胜利后,一位朋友曾许钱钟书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钱钟书立即辞谢了。因为“那是胡萝卜”。压根儿不吃胡萝卜,就不受大棒驱使。他们不喜高唱爱国调,只在内心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