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理论概述精编版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技术创新理论

第四章 技术创新理论

图5-5 技术推—市场拉综合作用模型
六、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理论



纳尔逊和温特最早提出“自然轨道” 概念,用以 刻画技术发展的某些特征,如对规模经济的寻求, 工序的不断机械化。 意大利经济学家杜西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用 以指“解决选择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模式”。 它决定研究的领域、问题、程序和任务,且具有 强烈的排他性。 杜西把技术轨道定义为“由范式决定的‘常规的’ 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是一组可能的技术方向, 而它的外部边界则由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规定。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 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 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 等一系列的活动。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 新产品的市场成功。 各定义的共同点在于强调技术的新颖性和 成功的实现性。
创新与发明的关系


第二节 技术创新理论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创新与企业、企业家
他认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的 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创新其实质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 合”,也就是说,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主要是由企 业家来实施的。 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 职能是实现这种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
3.引进创新



引进创新是指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对引 进的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 过程。引进创新不同于简单的模仿,它包 含着渐进的创新和对原设计的不断改进。 多数企业采用这种创新方式。 中国高铁用7年时间完成了技术引进、消化、 吸收和输出,已具有国际竞争力。
4.合作创新

技术创新概论(1)

技术创新概论(1)
) (略)
►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式(System integration and
network model)(略)
线性的技术推动模式
需求拉动模式
交互模式
链环模式
(S. Kline & N. Rosenberg)
– 侧重于创新过程的描述,将技术创新活动与现有知识存量和 基础性研究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复杂的非线 性过程。
► 国外企业创新速率不断加快,而对国外技术的改进 创新需要一定的周期,这样不同技术代和工业标准 的更替导致我国企业创新分布曲线尚未完成其标准 状态就已进入下一个分布曲线状态。
二次创新模式(吴晓波)(略)
– 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
2.3 技术创新的特征与影 响因素
一、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特征
► 探索性和创造性
图:技术的变动方式
– 渐进创新:电话机由拨号式→按键式 – 模块创新:通信技术由模拟交换→数字交换 – 构架创新:有线通信→无线通信,无绳电话 – 根本创新:模拟式有线通信→数字式无线通信
►四类创新的不同特征
▪ 创新的发生源 ▪ 创新的经济效应 ▪ 创新过程中的管理角色
►按创新过程的源头和基础划分:
5.9
1989 22.0 5.0 68.9 39.8 40.4 31.3 9.1
16.9 46.7
10.5 12.2 6.9
1990 25.7 3.3 70.9 35.3 37.3 31.8 7.7
17.5 39.9
10.3 前五位促进因素
▪ 中小型企业与研发合作伙伴的关系管理 困难(20%的失败是由于合作伙伴的失 败引起的);
▪ 低估了竞争对手、特别是在一般市场上 的力量。
相关概念的辨识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一、经济发展阶段分析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麦克尔·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时曾经提出,国家的发展可以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4个阶段。

一个国家在这4个不同的阶段里,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一个阶段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一样,同时在不同阶段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也不同。

运用波特的理论对高新区进行分析,其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核心竞争力也不同。

1.要素群集阶段。

我国高新区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独特的经济发展区域,最初主要依靠优惠政策的“外力”驱动,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纷纷涌入,区内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要素也很难得到优化配置,土地及自然资源低效率使用,从而使得高新区处于低附加价值产出的状况。

此时高新区发展和增值手段主要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获取附加值。

我国一些发展水平偏低的高新区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

2.产业主导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高新区内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了。

它们把各种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高新区因此也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新区发展动力由前一阶段的外力为主转向外力内力并举,即政府政策推动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驱动双重作用。

但是,这一阶段的高新区R&D主要依靠外部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高新区内R &D机构不多,企业R&D能力较弱。

此时人们对高新区的增值手段主要是“产业链”。

我国目前大多数发展较好的高新区基本上处于这一阶段,标志着“一次创业”基本完成。

3.创新突破阶段。

随着高新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质量及其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区内产业及其骨干企业的R&D能力大大加强,各类R&D中心由区外大批转移到区内。

各类创新活动(主要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原创性创新的涌现、“创新文化”的形成、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大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高新区的国际化及绿色环保化趋势成为创新突破阶段的显著特点,其增殖手段主要是“创新链”。

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

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

第3章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提出后,围绕创新理论的研究,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将创新分为五种类型,所涉及的主要是技术创新,后来希克思和门茨对“创新”进行分类,实际上是对技术创新的分类,如希克思把技术创新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和“中性”三种类型,而门茨则将技术创新分为“基础创新”和“二次创新”。

1 技术创新研究评述技术创新是企业依靠技术成功进入市场的过程,包括寻找新项目、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原料来源和新产业组织,其实质就是创造新产品,并实现其市场价值。

I.M.洛斯认为,技术创新在30年代才被用于说明技术变革,是“由新的和现有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改进组成”;索罗在1951年发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确立技术创新的条件为“新思想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发展”;林恩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厄特巴克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和技术扩散》一文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技术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应用或者首次应用;弗里曼1982年在《工业创新经济学》一书中认为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首次商业性转化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伊诺斯在《石油加工业的发明与创新》一书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当某种新的想法和非持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发展成实际的和成功的商业应用的程序,才是技术创新”,这个定义说明了技术创新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的不同,它是某种科技想法或创意出现之后,通过技术设计和产品制造,成为可供市场交易的商品的全过程。

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运营过程,D.C.斯坦泽恩认为技术创新与发明不同,“创新不是发明,一个很有才华的创造性人员有了以前无人想出的想法,并显出这种想法能够形成某种见识,这就是发明,创新却是使这种想法能见之于市场,并在市场中使公司得到竞争上的好处”;缪尔塞通过大量文献的分析和综合,对技术创新给出了一个内涵明确、表达简洁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

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

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

• • • • •
• • •
创造就是依靠今日的条件对明日世界——未来梦想的实现。注重“今 日”与“未来”时空的跨越。 综合分析,创造具有如下特征。 创造的主体性,即创造主体必须是现实的人,即现实的个人、群 体和全人类。 创造的控制性。它是指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主体有目的地控制、调 节客体的一种活动,是主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是活动作用于自身客 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并在创造活动中有控制地进行信息、物质 和能量的交换。 创造的新颖行。凡是创造就意味着一种创造活动活动必须要能产 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创造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创造的进步性。就是说,任何一种创造 活动的成果必须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创造的综合性。他是说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主体辨证地综合来自各 方面的信息,重新组织新信息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就是创 造。
?1即兴式的创造expressivecreativity?这种创造老少咸宜往往是即兴而发困境而生参与者率性而为尽情而欢或高谈阔论或即席挥毫或高歌一曲不计产品的高低与大小不计作用与效果是一种快乐自怡的表露式创造活动
技术创新理论(TRIZ)及应用
赵新军 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 1.1创造与创新 • 1.1.1创造 •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篇叫做<创造宣言>的文章,他说:”处 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 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又说:“……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 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往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 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的森林.” • 创造的定义大致有如下几种解释. • 创造是指人们在综合观念、形象,解决问题并由此而产生新事物 时显示特异性的活动。这种说法强调了创造的“综合性”和“特异 性”。 • 创造是不同质的素材的新组合。这种定义对科学、艺术、哲学、 宗教等精神活动的全部领域都适用。重点在“新组合上”,而且是 “不同质的素材”的新组合。 • 创造就是解决新问题、进行新组合、发现新思想、发展新理论。用 了四个“新”,强调创造的创新特性,显然,新异性是创造的一个本 质特点

第8章-技术创新概述

第8章-技术创新概述
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技术创新基本概念一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二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一技术创新的概念二技术创新的特征以商业化为目标现代企业管理三技术创新的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现代企业管理四技术创新的分类一按创新程度分类渐进性创新二按创新对象分类工艺创新现代企业管理五技术创新的要素现代企业管理第二节技术创新过程一单项技术创新过程需求拉动模型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模型现代企业管理系统集成网络模型现代企业管理二系列技术创新过程稳定阶段现代企业管理第三节技术创新成败因素分析一国外的技术创新调查结果二我国的技术创新调查结果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按位次排列现代企业管理三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第四节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类型和特点一按技术开发方式分类合作创新战略二按技术竞争态势分类跟随和模仿战略现代企业管理三按市场竞争策略分类成本最小化战略四按行为方式分类游击战略现代企业管理二战略模式选择的基本步骤主要战略部署的决策现代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
(三)按市场竞争策略分类 1. 市场最大化战略 2. 市场细分化战略 3. 成本最小化战略 (四)按行为方式分类 1. 进攻战略 2. 防御战略 3. 游击战略
现代企业管理
二、战略模式选择的基本步骤 1. 机会、目标及竞争态势识别 2. 企业能力评价 3. 机会、目标与能力的匹配分析 4. 基本战略的选择 5. 主要战略部署的决策
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技术创新基本概念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二)技术创新的特征 1. 以技术为基础 2. 所依据的技术变动有较大的弹性 3. 以商业化为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
三、技术创新的作用 1. 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 2.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 提高企业竞争力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在当今社会中,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在科技、工业、医疗、农业还是其他各个领域,技术创新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了促使技术创新发生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有效管理和应用技术创新的方法。

首先,技术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的动力。

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来自于对现有问题和挑战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当人们认识到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时,他们才会寻求解决方案并进行创新。

因此,技术创新理论强调了对问题和挑战的准确分析和定义的重要性。

其次,技术创新理论还研究了创新的源泉。

技术创新可以来自于内部或外部的驱动力。

内部驱动力可以是企业内部的研发和设计团队,他们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验来推动技术创新的发生。

外部驱动力可以是市场需求、法律法规变化、竞争压力等。

技术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市场和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技术创新策略,以适应环境变化并获取竞争优势。

第三,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了创新的过程和方法。

创新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问题定义、创意生成、实验和验证、商业化等。

技术创新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工具,帮助企业和创新者在每个阶段中更好地进行创新。

例如,创意生成可以借助脑暴思维、故事板、评估矩阵等工具来激发创造力和拓展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此外,技术创新理论还关注了创新的组织和管理。

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是确保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技术创新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的重要性。

企业需要营造一个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和实践创新的环境。

此外,技术创新理论还指出了创新团队的重要性。

一个具有多学科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团队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技术问题并找到创新解决方案。

最后,技术创新理论还强调了创新的评估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不仅仅是研发出新产品或技术,还需要考虑其商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技术创新理论提出了许多评估方法和指标,帮助企业评估创新的商业价值和可行性,并制定有效的商业化战略。

此外,技术创新理论也关注了创新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课件

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课件

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一、引言技术创新指的是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或改进现有技术,在产品、服务或生产过程中带来显著的改变和增长。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课程旨在介绍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帮助学习者了解技术创新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地应用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技术创新的概念和意义1.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或改进现有技术,以解决问题、改进产品和服务,或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一种跨学科的活动,涵盖了科学、工程、经济、管理等领域。

2.技术创新的意义技术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探索新的市场机会和业务模式,创造新的价值。

–应对竞争和变革,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技术创新的原则1.技术创新的原则包括:–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应基于市场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风险管理: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应根据风险与回报的关系,合理评估和管理风险。

–合作创新:技术创新通常需要跨学科、跨组织的合作,企业应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技术创新。

–持续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应不断进行创新,保持竞争优势。

四、技术创新的方法1.技术创新的方法包括:–研发型创新:通过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或新工艺来实现创新。

–连接型创新:通过整合现有技术和资源,创造新的连接和组合,实现创新。

–增量创新:对现有产品或服务进行小规模的改进和调整,实现创新。

–革命性创新:通过引入颠覆性的技术或业务模式,实现彻底的创新。

2.技术创新的流程包括:–问题识别:确定需求和问题,找到创新的重点和方向。

–概念开发:生成创新概念,评估可行性和风险。

–产品开发:设计和开发创新产品或服务。

–市场推广:推广和销售创新产品或服务。

–监测和改善:监测市场反馈,不断改进创新产品或服务。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创新是指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创造出新的观念、方法、产品、服务等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进步的基石。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创新理论,本文将从创新的概念、影响因素、实施过程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基础概述。

一、创新的概念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思想、新观念或新方式,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或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两种形式。

技术创新是指通过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产品、服务的新突破。

非技术创新则是在商业模式、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的创新。

二、创新的影响因素创新的成败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市场需求是激励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只有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使创新得到市场认可。

同时,技术和人才也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因素。

先进的技术可以为创新提供支撑,而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则是创新的核心动力。

三、创新的实施过程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系列有序的过程。

首先,创新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是解决现有问题或满足市场需求等。

其次,创新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撑,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接下来,创新需要通过研发、试验和改进等实践环节,不断完善和提升创新成果。

最终,创新成果需要经过市场认可和推广,才能实现商业价值。

四、创新的管理方法为了更好地推动创新,企业需要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其次,企业可以采用创新团队的方式,将专业人才组织起来共同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出效率。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基金,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创新的实施。

结语创新理论是当今发展的热点和关键,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

只有了解和运用好创新理论,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和国家的发展。

本文对创新的概念、影响因素、实施过程和管理方法进行了基础的概述,希望能够为读者对创新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创新不仅是企业的发展之路,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努力,我们能够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技术创新资料汇总

技术创新资料汇总

第一章技术创新概论第一节什么是技术创新一: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但当事没有明确界定“技术创新”;他所说的创新是指将技术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所引起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即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其认为只有引入到生产体系中的发明和发现,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益,才是创新。

技术创新:是一种或若干种新设想(新概念)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阶段,不同点在于,有的强调概念的技术方面,有的强调经济方面或社会方面。

狭义:企业针对潜在市场,抓住营销机会,通过研究开发活动,创造出新的产品,工艺,生产经营和管理方法,重新使生产率更高,生产成本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

广义:研究开发(R&D)-狭义技术创新-创新扩散的全过程,不仅包括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获取与掌握,还包括新技术的扩散,转移,渗透和市场开拓。

二:技术创新的实质生产函数: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同产品或劳动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它表示产出是投入的函数。

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技术理论-技术发明-生产技术技术创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新的实用技术,即技术发明的实用化;二是新的技术的应用,即实用技术的商业化范畴:既不是纯经济学范畴,也不是一个纯技术范畴,而是经济与技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既有经济特征又具有技术特征的技术-经济范畴过程:把新技术创造性的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活动:贯穿于科学实践活动和生产经营实践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质:一种横断性的,交叉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科学和生产实践的双重属性。

三: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技术创新的结构特征:1.实质科技与经济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双重特征的交叉性社会实践活动。

2.目的商业化的生产系统引入新的产品,工艺,管理方法,以期得到更多的商业利润。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技术创新是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突破和创造,以满足社会需要并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过程。

技术创新理论是指对技术创新的原理、方法和规律进行总结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对实践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技术创新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内,通过研究创造性地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新工艺、新体系和新服务,并将其应用于经济社会实践的活动。

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的应用。

技术创新既包括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优化,也包括对全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掌握和积累前沿的科学知识,为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是指根据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通过实验、试验和测试,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技术产品或服务。

技术开发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市场价值。

3.技术应用:技术应用是指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和实践活动中,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或改善生活质量。

技术应用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环节。

4.技术管理:技术管理是指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组织和协调,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管理质量。

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规划、技术评估、技术储备、技术标准等多个环节,是技术创新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的关键。

技术创新对实践的影响技术创新对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各行各业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动力。

其次,技术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多样。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交流,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方便了人们的购物和支付。

技术创新概论

技术创新概论

技术创新概论Virtue carries wealth. On the morning of November 2, 2022第三讲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一、工场手工业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工场手工业经济时代,推动工业生产力发展的,最初不是发明家和企业家,而是商人;商业的需要,推动着产品的产量增加和手工工具的改良;当时,手工工具的发明和创新,依靠的是工匠的经验和技艺,工匠集发明者与创新者于一体,其成果便直接在手工业工场得到应用;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工具创新是由许多工匠渐进式创新集成的,以至从现有的资料中无法分清是怎样发明的;如玻璃产品的制造和工艺创新;二、机器工业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机器工业时代的技术创新首先出现在英国,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纺织机的发明与应用开始,历经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机床的发明与应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机器工业技术体系;这一过程是工具机、动力机、传动机的发明与创新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一时期机器的创新同时伴随着产业化的过程;一纺织技术——工业革命的源头1733年英国钟表匠凯伊,1704 — 1774发明了飞梭,使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并使布面加宽;结果纺纱与织布不协调,长期发生“纱荒”;曾当过木工的织布工人哈格里沃斯约 1720 — 1778 发明了竖锭纺车,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机”并于 1770 年登记了专利;消除了纺纱和织布的瓶颈,成了产业革命的火种; 1769 年理发师阿克赖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生产率提高了 10 倍;如此动力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二蒸汽机的发明、制造与使用发明蒸汽机的动因蒸汽动力机的发展公元前120年,古埃及亚历山大的希罗,制成用蒸汽的力量带动的简单的机械传动装置;1679年,法国工程师巴本1647一1712年研制出了一种“蒸煮器”,蒸煮器”就是现代人们常用的高压锅;1690年,巴本制成了第一台单缸活塞式蒸汽机;4、1698年,英国工程师萨弗里1650—1715年又发明蒸汽泵;它的直接目的是抽水;蒸汽泵是第一台投入实用的蒸汽机;5、1705年,英国工程师纽可门1663—1729年与萨弗里一起探讨改进方案,造出了一台蒸汽机;6、1769年,瓦特造出了第一台样机并不断改进蒸汽机纽可门的蒸汽机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原因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生产对于动力机的需要空前增长,但纽可门蒸汽机只能用于矿山抽水,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加上力学,机械学的发展,钢铁冶炼和制造工艺的提高,瓦特蒸汽机应运而生;瓦特蒸汽机发明的进程1765年,瓦特想出了在汽缸之后再加一个冷凝器的主意;1769年,瓦特造出了第一台样机,并获得发明冷凝器的专利;1781年,瓦特改变了蒸汽机只能直线做功的状态;1782年,瓦特进一步设计出了双向汽缸,使热效率又增加了一倍;1790年,瓦特机几乎全部取代了老式的纽可门机瓦特后来又发明了离心调节器,它使输入的蒸汽不致太多或太少;瓦特与他的蒸汽机瓦特蒸汽机发明的进程1766 年罗巴克与瓦特签订合同,赞助瓦特进行新式蒸汽机的试制;1769 年制出了第一台样机;同年,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博尔顿赞助瓦特 ,1781 年底,瓦特以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获得第二个专利;1782年,瓦特根据这一设想,试制出了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由此瓦特获得了他的第三项专利;把原来的单项汽缸装置改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变为高压蒸汽,这是瓦特在改进纽可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三次飞跃;通过这三次技术飞跃,纽可门蒸汽机完全演变为了瓦特蒸汽机;1784年,瓦特以带有飞轮、齿轮联动装置和双向装置的高压蒸汽机的综合组装取得了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四项专利;1788年,瓦特发明了离心调速器和节气阀;1790年,他又发明了汽缸示工器,至此瓦特完成了蒸汽机发明的全过程;蒸汽机的使用与影响1807 年美国富尔顿制造了木制蒸汽轮船; 1814 年英国的发明家史蒂芬森设计成功第一台蒸汽机车,这台能牵动 30 多吨货物的机车用来运煤; 1790 年首次采用了蒸汽动力鼓气炼钢;工程师贝塞麦发明了大炮炮筒的来复线结构,为了炼出合格的钢铁作炮筒,他在 1856 年发明了转炉炼钢; 1864 年德国西门子 ,1823 — 1885 和法国人马丁发明了平炉炼钢;三机器制造技术各种机器的出现,带动着机器制造技术的发展;1775年工程师威尔金森改革了斯米顿制造的镗床,提高了加工精度,用它加工的汽缸内径的误差只有1毫米;1797年,英国机械师享利·毛兹利制造出了全金属的大型车床,车床上装有滑动刀架,改变了以往用手拿工具进行加工作业的方法,克服了手工操作很难按尺寸要求加工的缺陷,使得一般工人也能迅速而准确地加工部件;这两项发明在机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标志着金属加工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到19世纪50年代,龙门刨床、铣床、钻床、打孔机、开槽机等机床先后问世,机器制造业完成了从手工向机器操作的过渡,并且进入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时代;四钢铁冶炼技术英国18世纪以前用木炭炼铁,18世纪后由于木炭短缺改用煤炼铁;但英国煤炭中含有硫等杂质,所炼出的铁质地很脆,难以使用;1735年,英国人达比首先发明了把煤炭炼焦炭,再用焦炭炼铁的方法;燃料问题的解决使英国的铁产量迅速增长;到1750年钟表匠享兹曼发明了用坩埚炼钢的方法,坩埚用耐火泥制成,将生铁投入坩埚后将埚封闭,由于铁水与空气隔绝,炼出的钢相当纯净; 1784年,工程师享利·科待又发明了搅炼法,让铁水在不停的搅动中脱碳,冷却后锻压即成熟铁;搅炼法的出现为精炼优质铁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到18世纪末,英国已成为欧洲重要的钢铁出口国,率先进入钢铁时代;五化工技术1746年,英国医生罗巴克发明铅室制造硫酸的方法,由此开始了硫酸的工业化生产;1791年,法国医生路布兰发明了以氯化纳为原料的制碱方法;19世纪40年代,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陆续建立了磷肥厂、氮肥厂、钾肥厂,使化肥工业获得发展;1856年英国人帕金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合成煤焦油染料工厂;机器工厂制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动力产生与运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制度,也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工业的管理创新;标准化,互换式生产,流水作业,大规模生产;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点三、科学工业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科学工业经济时代的突出特点是技术发明与创新不是依赖经验与技能,而是依赖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工业实验室这一创新组织形式诞生了;电磁理论的确立,开启了电力时代的到来;一电力的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着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二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三化学工业的建立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四“钢铁时代”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裹足不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同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五新通讯手段的发明有线电报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通讯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有线电报就已经问世;美国人莫尔斯1837年制成一台电磁式的电报机;后来,他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一条61千米长的实验性电报线,1844年5月24日正式完成了电报传讯的重大实验;特别是莫尔斯利用长短脉冲的不同组合,编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英文字母电码,这被称为莫尔斯电码;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通讯工具的发展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在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从苏格兰移居美国的贝尔展示了当时被称为“远听器”的电话,引起轰动;电话技术得到改进和推广,迅速发展起来;1880年,贝尔电报公司成立,它就是今天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前身;19世纪8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量出电磁波的波长和速度;意大利人马可尼利用赫兹的发现,制成无线电报通讯设备;1894年,他使用极为简陋的装置,开始了短距离的无线电报实验;1899年,他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两年后,横跨大西洋发报成功;技术创新模式的变化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信息产业经济时代。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用来解释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理论在最近几十年中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成长机制,它可以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如何运用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技术创新理论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真理,即“有利可图”。

技术创新可以提供经济和政治优势,有助于企业实现迅速发展。

一方面,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利益,比如更高的市场份额、更优质的产品、更有效的经济绩效等。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还可以为企业带来间接利益,如减少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形象、建立良好的供应链等。

技术创新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技术研发、技术实施和技术维护。

从研发开始,企业会开展技术研发,寻求更新技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然后,企业将采用的技术实施到产品中,使用新技术来生产新产品,满足客户的需要。

最后,企业需要进行技术维护,定期检查产品,替换老旧零部件,更新软件,确保产品持续质优稳定。

技术创新理论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也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如何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需要重视技术研发,为客户提供满足需求的新产品,及时更新现有的技术和产品,以获取竞争优势。

企业还应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持续将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中,不断调整技术战略,跟上市场的新趋势,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此外,企业应当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一套有效的员工发展体系,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员工及时掌握新技术。

企业还应当采用有效的技术管理,搭建良好的IT系统,构建团队文化,支持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成长机制,能够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企业必须重视技术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并努力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中,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成功。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理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应重视技术创新,构建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以期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的概念、过程和机制(ppt 67页)

技术创新的概念、过程和机制(ppt 67页)

技术创新的运行模式(p243)
技术推动模式 市场拉动模式 技术与市场互动作用模式 一体化创新模式 系统网络创新模式
现代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角度来看,一般是依照上述 第四种模式尤其是第五种模式进行,这样才能充分考 虑影响技术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建立国家创新系统, 更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有效运行 (p243-244)
下面分别从哲学、认识论、技术认识论 和价值观 的角度阐述技术 创新的本质。(p238)
三、技术创新的分类和特点
企业技术创新包括多种类型。例如:
根据技术创新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 产品创新 和工艺创新 ;
(p239)
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的强度不同,可以分为 基础技术创新
和渐进技术创新;(p239)
根据创新进入生产过程对生产要素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资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由若干个阶段和环节构成的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多种划分。 (p240-241)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各个阶段 构成的双向或多向互动的系统的动态过程。
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状况
似乎是每一个角度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 我国的技术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 很大程度的改变,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 以来,这种改变更为显著,但是研究者 却很少关注造成这种改变的深层次原因。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复杂的活动,是经济 与社会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造成某
内容:
一个企业的高技术产业化过程主要包 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高技术的发明和研制阶段; 第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阶段; 第三,高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阶段; 第四,市场开发阶段。
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规划→设计→试验研究→试制→批量 生产→市场经营→急速扩散→技术评估 等。

技术创新概论第一讲讲义

技术创新概论第一讲讲义

技术创新概论讲义主讲人:江峻任第一讲技术创新的定义和分类一、什么叫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最早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他认为,经济本身存在着一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那就是创新活动,而且正是这种创新活动引起了经济的发展。

•他所说的创新活动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

”包括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这两大环节。

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

技术开发、开发成果的转移、技术开发成果的利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

因此,技术创新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技术创新”首先是一种经济概念,是一种经济发展观。

这一理论的一个根本特点是,高度重视技术变革在经济变革中的重大作用。

它是经济和科技,甚至包括教育培训、文化等有机结合的一种理论观点,不是一个纯粹属于科技范畴内的概念。

•简单介绍技术创新概念的发展。

(阅读教材12-14页)二、“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的关系:(讨论)1.“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

科技进步以市场为导向这一点并不太明确。

我们许多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不能变成生产力,不能占领市场,并不一定是科研成果不过硬、不成熟,有许多在于市场并不需要这种成果。

2.科技进步往往追求赶超什么年代水平。

“技术创新”的目标则是取得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

科技水平高不一定市场竞争力强,因为决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目录摘要 (1)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 (7)(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学生:指导老师: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Abstract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theory, it gets revelational suggestion and arrangement to search the new way of their own that fit to our country's companies.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Haier Group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21世纪是创新制胜的世纪,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而如今,“创新”也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上,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高新技术更是当代企业抢占先进生产力制高点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如果不能持续创新,一个民族将难以兴盛、难以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

①肖峰. 企业文化.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2为此,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①毫无疑问,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缺乏创新意识的企业是不会有前途的,而技术创新首当其冲。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柯达是世界各地众人皆知的名牌产品,曾称雄世界摄影器材市场100多年。

它的年销售额曾经高达近200亿美元,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柯达王国,但曾几何时,柯达公司却开始陷入困境,步履维艰,呈日薄西山之势。

20世纪40年代前,柯达的发展道路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从50年代起,由于竞争的后起之秀的出现,对柯达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而此时的柯达公司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公司所面临的危机,不重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产品,而是仍然陶醉在往日巨大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中。

20世纪50年代,各种成像及摄影技术的兴起,使柯达公司受到很大的冲击,几经拼搏才度过这一难关。

但是好景不长,日本的富士公司不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

富士以柯达的同类产品上市,但其价格却较柯达低廉,性能也更为优越,于是,富士公司成了柯达公司的强劲对手。

在20年的较量中,柯达在竞争中屡屡居于下风,这个风靡全球的名牌不得不大量裁员,并被迫让出一部分市场,以缓解其入不敷出的局面②。

柯达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就在于它停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创新,没有继续运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至于企业①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 技术创新与管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②肖峰. 企业文化.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2失去了活力,让自己的竞争对手超过了自己。

柯达的兴衰史对于今天中国的每一个企业来说,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另一个例子是:在日本,位居熬头的“花王”化妆品公司针对化妆品市场高度饱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大胆提出了“依靠独创技术求生存”的经营战略。

“花王”公司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发奇想”、“闯新路”,千方百计创新,在不长的时间内,该公司便连续推出了“高效洗涤剂”、“生物技术洗衣粉”等前所未有的新产品,上市后很快被消费者接受,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与上一案例中的柯达公司相比,“花王”公司的规模要小得多,历史也不长,品牌也没有柯达响亮,但是“花王”公司能够重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并致力于培育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最终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长足发展,显示出强劲的成长势头。

实际上“不创新,就死亡”早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①。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较量,而企业核心能力强弱的体现就在于它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技术创新之所以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因为唯技术创新,企业生产出成本低而质量高的产品,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低支付而高效用的服务,也才能留住老客户并拥有新客户,最终使自己有广大而深厚的市场基础。

同时技术创新必然使企业充满活力,具有活力的企业,可以①李荣平,刘刚海. 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6克服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因而会在困难中持续推进自己的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的高效顺利发展。

事实证明,长寿企业和健康发展的企业除了都遵循公平竞争的市场游戏规则外,就是有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的共同追求。

中国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所在就是始终坚持科技第一、创新第一的发展理念。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企业的灵魂与生命,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如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而张瑞敏所指的创新,其核心正是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技术创新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

从那时起,技术创新就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实际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

几十年以来,国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熊彼得创新理论得到分解研究及技术创新理论的建立阶段;70年代是当今技术创新理论开始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阶段;80年代是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形成和扩展阶段;80年代以后技术创新理论进入综合、实用在再拓展阶段。

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就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创新理论提出者熊彼得,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并运用创新理论解释了经济发展的问题。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①。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即: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制度创新。

虽然熊彼特界定了创新的概念,描述了创新的类型,给出了总体上的创新理论,但他并没有对以上所说的五方面创新做出专门的分析研究。

从20世纪70-80年代起,随着对有关创新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始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人们逐渐将“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并且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70年代下半期,“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代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①CK rahalad,Gary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March-April20世纪80年代,英国技术创新专家弗里曼(C.Freeman)等人把技术创新分成四类:渐进性创新,即产品或工艺连续的、显着的改进;根本性创新,即根本的突破,产生新的产品,如电视机、数控机车等;新技术体系,即具有普遍影响的创新,产生新的产业,如化学工业,家用电器等;技术革命,即带来技术示范式变化的创新,带动经济周期的变化,如蒸汽机、微电子设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